去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五部华语片是《让子弹飞》、《金城小子》、《钢的琴》、《碧罗雪山》以及《我们天上见》。
这其中,《碧罗雪山》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电影节拿下了四项大奖,又在金马载誉,然而近一年过去,除了偶尔在报纸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类的事,消息全无。
好在四月时候,《碧罗雪山》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再度获奖。
据导演刘杰说,他不愿意吆喝买卖,也难以理解市场规则。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好片子无人理会,排不上院线,观众自然就见不到;一边是糟糕的春季档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满嘴的毛。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拍摄《碧罗雪山》时,刘杰基本处于韬光养晦的一种状态。
他已经不太在意是否能拿奖,或者说送去哪儿拿奖。
他更不在意电影是否能够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里另辟蹊径,是否可以达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
他拿的是国家的钱,说的是现实的事,讲的又是敏感的法。
一般情况下,这必然会促成又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诞生,然而刘杰成功化解了众人的顾虑。
他只是精准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连接了现代与传统,重写那些快要消失殆尽的少数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构成一个牢固的等边三角,它们制造了一片雷区,随便踩上一脚,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而村民恰好处在中心位置,处处受制,步步危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寻得解脱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碧罗雪山》充满了戏剧冲突,里面还有一条爱情明线,纯洁动人。
然而跟祖宗一样,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轻易露面。
所以,电影又演变成了人与熊的正面对抗,胶着不下。
与此同时,祖宗和政府还站在了熊那边,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其实在活与不活的背后,那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一旦他们离开了原乡故土,那么他们还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吗?
显然不能。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让观众沉湎在感伤当中,如能带来清醒的感动和真实的触动,那已是相当之不易。
《碧罗雪山》并没有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来个万箭齐发,批完祖宗干政府。
它只是隐约提到了钱,金钱已经渗入到村子里头,并且开始产生腐败。
即便没有熊的到来,这个村子的躯体损坏,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不算新鲜,但绝不意味着不用再提。
《碧罗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数矛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了爱情上。
它就像雪山下的美丽花环,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慢慢凋谢,守护着那些远去的灵魂。
【玩家惠 专栏】
想来历经三年大影节,却从未借此机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实属不该,于是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实现这一“第一”。
本来只是来看电影的,没想到结束了还有导演见面环节,可惜这导演,非但没有解除疑问,反而让人更疑惑了。
首先是主持人很令人崩溃,问些我现在都想不起来的问题,不过因了他的介绍,知道了导演是刘杰,拍过《马背上的法庭》(其实我也就只听过这部电影,根本没看过,貌似是李保田主演的)。
想提一句的是今天的观众真的很有素质,看完影片鼓掌不说,经常还对导演掌声予以鼓励,特别是当他说道自己站在这里腰杆子很直,确信作品相当真实的时候。
接下来雷到我的就来了,不知怎么起的,导演说:“其实这部影片有部同名小说,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里面有个不办事的村长,村民想要搬出大山,他硬是阻拦,可是后来写剧本,不知怎么就成了五朵金花的故事了……”(笑……)让我一下质疑起我的理解能力加鉴赏力来了,本来觉得这部影片不错的,反应出很多问题,难道,村长的故事更好、更吸引人?
现在的这个成品只是五朵金花?
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电影是他拍的吗?
晕!
可是,这导演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有人问他想在电影中表达什么,他答道:“对我来说,其实更关注的是观众对作品的看法,作为导演,我想表达的并不重要。
”又如,当有人质疑他的作品的真实性的时候,他显得很关切,询问具体是哪个地方让人觉得不真实:“因为我也很关注真实”。
看了碧罗雪山,多年前的老电影了,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个镜头,就是这样朴实。
信奉熊的村子,却常常遭到熊的侵犯,而他们却不能动手只能躲着,尊敬着他们所谓的老祖宗。
木扒虽无大能,而且常对自己的媳妇发火,可是在媳妇被父亲谩骂无能时却还是出来安慰她,并把自己攒的钱给了父亲,可那是他偷剥红豆杉树皮得来的钱,果然,他入狱了。
为了凑钱保他,父亲将妹妹吉妮许给了他人,不愿从父亲的吉妮决定把自己喂了熊从而换得政府的补贴,临死前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悲凉。
而她的父亲也因此而后悔,却也无力改变。
我无法评价他们的信仰是对是错,也不能去评价,因为那是自己民族的信仰。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为此牺牲全村的利益,政府让他们搬迁,并未让他们对熊做出什么不敬的事情,可老祖却那么固执,若不是负责人警告他们若不搬便会杀熊,我不知道老祖是否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有可能牺牲更多人?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确需要传承,需要尊重,可这不代表每一样都需要坚持,也不代表这些规矩是死的,希望每一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正确的流传,而不是死守不合理的规定,害人又害己。
电影海报
小小的一个滇西偏僻山村,村民,当地政府以及没有出现在镜头的国外环保组织因为黑熊而呈现出不同态度。
导演把家事国事天下事都通过这小小的黑熊引发的矛盾以戏剧冲突的方式完美的表现出来了。
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搬离山上对于村民,动则数典忘宗,不动则人畜难存。
老祖和孙子之间因为搬迁引起的对抗从开始的隐忍到后来的全村一起搬离。
导演借村民大三坡一句政府的熊吃了我家的羊道尽人与环境,孰轻孰重,如何和谐共处的沉重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只是一个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只有10来户村民的村庄的搬迁问题,而对于村中族长老祖却是抛弃种族信仰的天大事情。
大三坡拿枪嚷嚷要去杀熊不是背弃信仰,而是已经被环境逼得宁愿放弃信仰了......导演并没有刻意放大这些冲突,而是点到即止。
最终以吉尼为了救哥哥又不委身下嫁酒鬼而舍身喂熊,导致村民无奈让步全村搬迁结尾。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
个中味道由观众自己细细体味补充个红豆杉的资料: 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 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
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
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都相继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率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并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从此人类在抗癌领域中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所以到目前为止以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同癌症做抗争的的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就是紫杉醇。
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
据专家介绍,紫杉醇不溶于水或酒精之类溶解物,它的淬取技术非常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直接使用红豆杉树皮或根茎是不能治病的。
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人左右,仅美国、欧洲、日本每年就在400万人左右。
治疗这些病人每年大约消耗1500∽2500千克紫杉醇。
一位研究紫杉醇的美国专家说,即使将世界上现有的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取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12.50万名癌症患者的生命。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从去年在上海电影节大获全胜开始,《碧罗雪山》足足积攒了一年口碑,做足了长线效应。
近期再度上映,京广两地出现了不少质疑声音。
一说风光片,言过其实;一说家族戏,看起来就是平淡无奇。
这固然是有期望过高的原因,一方面也说明面对院线片的洗脑轰炸,在选择比较上,目前的评价体制实有遗憾。
依然记得去年看完时的内心激动(或许也是因为全无期待),可以说在表现小人物的抗争和尊严上,刘杰始终不遗余力,也迥异于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
尽管他总是局限在“法内情”的特定领域,力量看上去会有所保留,隐约有一种无奈感,然而这已经是难能可贵。
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就像谭家明所说,《碧罗雪山》是对主旋律电影的颠覆,刘杰保持了对这个体制和社会的高度敏感。
他知道把话说到哪个点上,能刺痛观众,又有清醒态度,而不是故意去讨好算计,故作文章。
跟卖给电影频道的一堆电视电影不同,《碧罗雪山》有追求更有想法。
面对很容易落入猎奇批评的少数民族题材,它既有原生态的展示,同时也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拆迁和文化保护。
好事者同样可以由多样性和民族关系切入,甚至单独对法律提出批评看法。
它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影片,跟当下阶段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绝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现象存在。
前些年,中国出现了好些明信片电影,像表现云南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主题大多是温吞水,虽不至于太难看,然而创作者的想法中庸不堪。
同样的,也不是说加入几组空镜头和美极摄影,商业片就能搞成作者电影的模样了。
《碧罗雪山》有大量手持镜头的运动,同时叙事严谨,看下来居然不闷,亮点多多,人物情感真挚。
可以说在叙事编排上,影片较之《透析》还要好。
当古典爱情遭遇现代变故,《碧罗雪山》不但紧凑,冲突矛盾也被一再强化,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新京报】
从去年的上海电影节到金马奖,《碧罗雪山》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内地却只有少数观众有缘在各种电影节放映活动上一睹它的真容,甚至网上也找不到下载,这和刘杰导演的前两部作品有着类似的命运。
刘杰算是个幸运儿,2006年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拿下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透析》获去年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碧罗雪山》拿下去年上影节金爵奖,风光国内外。
影片回到他所熟悉的云南地区,讲述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原生态的背景混合流畅的戏剧性,让人忘记这竟是一部筹备多年的国庆献礼片,是让许多人不齿的“主旋律”。
和五年前的《马背上的法庭》用李保田压阵不同,刘杰在片中全部启用了非职业演员。
影片开场以人类学纪录片的风格,展示傈僳族的一场婚礼,同时道出当地人与熊的特殊关系:熊是当地人的祖先,他们崇拜熊,也敬畏熊,对熊的恐惧很快让一场庆典混乱收场。
接下来,随着猎奇式的段落逐渐减少,戏剧矛盾开始慢慢铺展开来,杀熊?
于理于法,都不能。
不杀?
村里永无宁日。
这时政府要求村民迁出大山,祖宗和政府,将村里的人推到了临界点,选择是必然要作出的,答案必然也是明显的。
不过在这样的外在矛盾下,一条爱情线索推动了内部矛盾的加剧。
族长的孙子迪阿鲁有了相爱的女孩,但因为哥哥外出挣钱一去不回,爷爷要他娶嫂子为妻;接着与迪阿鲁相爱的吉尼,因为哥哥盗卖国家保护植物被捕,救儿心切的父亲要把她嫁给有钱的混混……而隐藏在片中所有矛盾背后的,其实就是金钱的入侵,物质的渴望改变了这个村子里原有传统的生活,也将角色逼上了绝路。
但刘杰并不刻意渲染角色的不幸,当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被安排好的结局,从原生态到主旋律的过度显得毫不突兀,这是《碧罗雪山》的独到之处。
刘杰是个体制中的异类,在写命题作文的导演中,他也许能处于上流位置,他毫不掩饰在这方面的自豪心态。
他拿着国家的钱拍片,不用面对市场压力,在适当完成任务的同时,精准把握各方尺度,为自己的作品保留下几分艺术尊严,这是他的天分,也是作为中国电影人的无奈。
这个当年与《派饭》、《透析》一样很想找来看,但没有渠道。
如今终于看到,另两部还是没有着落。
但坦白说,除了国产主旋律惯有的套路,以及对所谓原生态的展现,看头并不足,甚至远不如《图雅的婚事》。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记得有一部反映鄂伦春这个狩猎民族的电影,明显更深刻。
其实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都是故事,都是题材,如何能游走在审查的红线之上又跳脱出固有的叙事模式,讲出为广大观众以至普世都喜欢看的故事,才是编剧导演们要潜心考量的。
像日本电影《哪啊哪啊身去村》、《小森林》,泰国电影《教师日记》,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季春奶奶》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路子。
其实《天狗》、《愤怒的光荣》这个方向也是可以的。
不要老是来一个老外或者港澳台海外侨胞又或大城市的采风、寻亲闯入者,与当地男或女主来一段异地恋;又或者是《花腰新娘》、《碧罗雪山》这种,局限于本地男女的恋爱故事。
除了猎奇,我们还需要点什么,如果仅仅是猎奇,看纪录片就可以了。
这句话猛地听上去有一点夸张的味道在里面。
但是细想一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个故事,确实是由这个主线引进来的。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除去汉族之外,剩下的55个不一定每一个都能叫上名字。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跟我们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
这是一个大前提,但这个大前提却显得没有那么的温柔可人。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与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定的距离。
当文明的大潮席卷全球之时。
或许他们就如同当初被哥伦布看见的美洲大陆原住民一样手足无所。
在我们看来,大家已经对于这些少数名族的同胞们给予了非常宽松的保护政策。
大家像呵护心爱的小孩子一样,呵护这个民族,但是却少有人思考,这样的呵护,到底是加快了他们被同化的速度,还是真的在保护着濒临失传的文化。
《碧罗雪山》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电影。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55个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的故事,傈僳族年轻小伙子木扒要娶亲了,但是娶亲却耗尽了家中的银财。
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在一片欢笑声中雪上加霜了。
贫穷使得傈僳族人们活的很凄凉。
他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那根绳索桥。
政府一直呼吁傈僳族人们搬出来,但是大家出于对古老祖宗(黑熊)的敬畏都不敢有这样的念头。
长此以往下去,人们却并没有和祖宗有着和睦相处的氛围。
年轻的族长迪阿鲁爱慕着木扒的妹妹尼吉,但是就在这个关头,木扒因为盗窃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而被抓,木扒一家急需一笔钱来帮助他摆脱牢狱之灾。
混混阿达也想着趁虚而入迎娶尼吉。
这个时候的迪阿鲁却犹豫了,伤心的尼吉盛装打扮后,独自走进了深山去寻找祖宗。
因为她无意间获悉,人被熊攻击致死会获得4万元的政府赔偿。
尼吉不想要嫁给阿达,但是却想要救哥哥出来。
但是她的献身却没有为自己的家庭迎来4万元的赔款,反而是加快了政府对于傈僳族迁出改造的计划。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困惑。
生活对于尼吉一家,对于整个傈僳族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族长迪阿鲁应该是不止一次的去询问关于建学校,修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事宜。
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
每一次他得到的回复都是千篇一律。
学校的事情可以用孩子人数不够来搪塞,而修桥仅仅是一句,政府也在挂念就完了。
表面上看,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是真正当你看完了片子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仅仅是一招缓兵之计。
政府想要的是让整个傈僳族人们搬出来,然后对于保护黑熊以及红豆衫来说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因此,即使是傈僳族人们屡次求救,让政府对于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一把力,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失望而告终。
并非政府正的忘记了,只不过是再等着一个时机,让傈僳族人们感受到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是怎样的不便,最终让他们自己非常自觉的搬离出来。
这才是完美的答案。
很可惜,木扒一家仅仅是这个答案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
他们固执的以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最终却无意之间成为了别人的“棋子”。
很可悲,文化就是这样逐渐的消亡的。
我们国家的剩下的55个民族或许人口基数远不如汉族,但是他们固有的自己的文化,也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
我们的保护大多数的时候却是异常残暴的。
所谓的保护文化,并不是将整个族人搬迁至一个利于自己管理的地方集中起来,而是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意志的前提下,为他们留有自己可以发展以及生存的空间。
让愿意出来的人出来,让愿意留守的人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
一味的迁出看起来是一劳永逸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有着自己挥之不去的弊端。
离开大山的族人们在现代文民高度发达的地方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当固有的生存本领不足以满足自身最低的生活成本之时,就是他们破产的时刻。
而这种破产必然带来精神的崩塌和文化的支离。
这就是一种文化消亡的开端。
本片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味,因为无论是那个民族,他们都有着一定阶段的困窘时刻。
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却值得我们思考。
文化的消亡看似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给自己降速好好的回头看看。
或许,那些被我们在文民的路上所丢弃的,其实并不是多么不堪。
我曾经拿这个比喻来形容民谣和摇滚的区别。
听摇滚像是中了一颗子弹,顿时四肢无力失去知觉;听民谣则像是一口一口喝毒药,渐渐地效力蔓延至每一颗红小板,奔腾在血液里,涌向心脏,再循环,再奔腾,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其实看电影也是一样的。
有的片子制作精良,故事冲击直接、力度强大,就好像眼睛中了子弹,看得眼花缭乱。
但是有些片子就是慢慢悠悠讲故事,讲得不明不白深深浅浅辨不明。
但渐渐你会发现,这是一杯毒药,喝一口,就牢牢忘不掉。
这一次的《碧罗雪山》其实也属于这样一杯毒药。
鹦鹉老师大力荐,我想这得是多好的片子啊。
兴致勃勃欢天喜地跑去看。
传说中的场场爆满果然是传说,我的前后左右都是空座。
当影片结束观众离场的时候,周围多是类似的评价:“好像也没什么啊。
”我默默地在心里赞同着。
整片下来,既没有大哭,也没有大笑。
也许是因为影片形式类似于纪录片,所以叙事是如此平实。
故事就沿着时间轴往前走,人物就沿着故事线按照人物性格各自发展,叙事形式无奇,我甚至一度认为这人物一个个的也都太扁平了吧,一个round character都没有。
回来的地铁无限漫长。
在地铁轰隆轰隆之中,一个一个的细节开始在我脑袋里蹦来蹦去,一直到我该睡觉了,我盯着天花板,愣愣地想着这个故事,早上醒过来睁开眼睛第一个想法是:我勒个去这故事太赞了!
这估计就是一杯毒药的周期吧。
药效发作了。
人物:当我想起三大坡大叔自己弹唱的那一段,我突然想到我曾理解的简单性格完全不适用于他。
他爱财,对自己人要斤斤计较,但是大把大把人民币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头一别,不要!
他蔑视女性的行为让人觉得这无疑是个男权主义者,但是他却会交代儿子对老婆好,好好哄老婆。
他看到羊被熊吃了,捶胸顿足的样子好笑又心酸。
他既想救儿子又不想委屈了女儿,气急败坏地拿出私藏的枪,高喊着我要杀熊了,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心酸。
无有粉饰的真性情,完全流露。
故事:原本觉得故事线太浅了,但是越想越觉得人家是故事线太深了,处处埋地雷,隐隐有呼应,在影院的我只看到浅层次的那个就停滞不前了。
像是三大坡家对羊的赔偿,迪阿鲁回复时不经意的一句“吃人培4万”,却留在吉妮的心里。
而那个场景,只给了吉妮一个一闪而过的特写,故事的起承转合都要靠无比细腻的心思去揣度。
细节:即便是在观影期间,还是有很多小细节深深打动了我。
比如阿祖的玉米粒,小姑娘眨巴眨巴的眼睛,吉妮不加修饰的笑,迪阿鲁的正义,还是阿祖最后向天请求恩赐。
我喜欢结尾,阿祖望着远山默默。
这个看似无奇的结尾其实蕴藏了无限冲击的未来。
他们远离了所谓的祖宗,搬离了自己的家乡,接下来会怎么样?
何以为生?
(还记得迪阿鲁和吉妮在警察局的遭遇吗?
对于不懂普通话不懂外面世界规则的他们来说,世界安静激烈且深邃)故事还有无限的揣摩空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鹦鹉会说,不管加映多少次,我每次都要去。
是的,这是一部好片子。
我一定还要再去看。
另外,我发现浅阅读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越来越浅尝辄止于一眼望穿,对埋藏的隐藏故事线视而不见,或者是,根本没发现。
这样可不行。
我们需要一杯又一杯的毒药,在浅浅的世界留下深深的痕迹。
中了子弹的伤口会愈合地完好如初,但是中了毒药的你,会永远地铭记这个曾经。
牛(嫁妆)、红豆杉、熊、(枪)、老祖宗、政府。主线爱情婚姻,暗线金钱、权力关系、文化生态矛盾。索桥、悬崖、梯田,风光虽好,映衬隐喻艰难现实。
这导演的品味也太低了,视听完全失败,没有一场戏经得住看的,故事和情绪完全通过台词说出来。真是又低级又功利。
女孩咧嘴一笑,影院便沉寂下来。
看到少女走前那个标准盘发教程式镜头那刻猛然意识到,问题恰在于它就是用一个看盘发教程的猎奇眼光来拍的,所以故事隔膜松散脸谱化。触到的问题很尖锐复杂,但话题的复杂无法为其对人性的简化埋单,后者直接导致电影在形式和叙事上的缺陷
面对大自然的敬畏、宗族的生存、与环保及现代生活制度的冲击,一个傈僳族小山村的生存状态。少数民族语对白和原生态环境。结局是残忍的,吉妮自我奉献与村落搬迁。(ps,吉妮最后的微笑反衬了现实的苍白。大部分演员均为当地少数民族村民。)
今年在大屏幕看過最好得國產電影.
1.还是少数民族语言让人感觉电影比较高级(因为听不懂吗=_,=我好贱啊)2.片子节奏好慢啊3.除了小姑娘和爷爷那段没有任何共鸣点4感觉没什么新意。。。
毫无疑问是最近几年质量最好的国产片之一。导演刘杰从拍纪录片入手,将人物事件稍加提炼,改拍成故事片,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后悔没好好看。。
看了一半,一般了点
纪剧不分的影片(纪录片、剧情片),片头颇为凌乱,剧情捏合不够,展示的多层次糊作一团——非常糟糕的架构尝试,大概也只是那个规矩不强时代的产物吧。所幸的是,中后段抓住了叙事节奏,表意回温,表情贴切,戛然而止又回味悠长。有实验性质,有内含蕴藉,广西长出了一批好作品呀。7+
太闷了
原生态很美,题材不喜,更喜欢前几天看的开水姑娘。三星半。
真实。
原生态电影,拍给外国人看的…拍的还行,画面漂亮,就是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当旅游片看吧…
7分。移风易俗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小姑娘自杀前那段颇为惊艳。看的低画质版本的,感觉完成度略低。
从马背到透析再到雪山,都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置于一个即将发生变化的焦虑时刻。政府的熊打不得,祖宗的熊骂不得,剩下尴尬的村民,被权力和宗法甚至环保道德压迫得几乎没了安身立命之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法社会,干脆迁走,我就是要打这祸害人的祖宗。
景色挺美,剧情狗血,但拍得不够入味。
拍得很做作,演得也很做作。配乐是林强。
评分:C+ 其实有很优秀的本子。但是影片整合有些稚嫩。有些遗憾。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