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突然想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是因为刚刚看完了《milk》这个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电影。
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脑子里面的思路给别人是及其不同。
一个是政客,为了同性恋的群体说话的公众人物,这个蔓延里面的女教师只是一个苛求性爱得到满足的母体。
尽管她那么挑剔着自己的生活和性爱。
可是就一个盗版小贩就把她所有的隐忍和压抑给毫无保留的释放开来了。
那种酣畅淋漓的喷薄如同我现在的状态,没有了工作,不再对工作抱有任何看法的时候突然一个决定让我明天就能上班。
谁都体会不了这种深切的感知,只能变态和低级到用这个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来替代吧。
那是一个遥远的大学生活,看到了这个片子。
那个时侯我只是冲着导演何建军去的,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地下的导演。
知道导演在场景里面放的是《天堂电影院》的片段,知道导演怀有一种对那些贩卖盗版光碟的文艺爱好者的莫名的负责感情。
我知道,我都知道。
因为我也有过。
我有过。
与任何人无关,我谁都不想说。
尽管这样的电影很不受群体所接受,可是故事的载体和意识形态有的时候就很简单,只需要某一透露出的细节,某一简单而过的动作,我都明白。
我都明白。
剩下的就是你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衣食无忧,心情开朗,人生已经很完满,已无追求时,我想就可以开始做些无意义但是有趣味的事儿了,比如给香港电影国语配音或者卖盗版碟。
当然,还有其他情况下我也会做这两件事儿,比如命运的安排或者生计的逼迫。
不能小看这两件事儿,国语配音那是个技术活,估计我已经过了练声的好时光,怕是没什么潜力可挖崛了,卖盗版碟,倒是还有些信心,凭我对电影史的了解,和几年如一日的逛碟店地毯式的翻看每一张碟的经历,这方面应该是积累了一些经验,还有就是我眼疾手快,百米跑得过校际亚军,城管同志估计是追不上了,因此这个是最好的一个后路,进货渠道搞掂就可以开张了。
一个小伙子,提早实现了我的梦想,他上大学时,因为和班上女生干那种事儿被开除,又不敢回家,于是就在北京开了盗版碟档,客户需要的每张碟他都会仔细看过,以确保质量,他喜欢在大街上酒吧里卖碟,认识许多陌生人,有时候遇到有文化没品味的小姐买碟还提供“碟债肉尝”的服务,原来听说过打网游肉体换装备的故事,肉体换影碟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禁令我肃然起敬,那位姑娘比谁都有资格说“为了电影艺术献身”这句话,况且,人家喜欢的都是《花样年华》、阿尔莫多瓦之类的文艺电影哦。
小伙的搭档有次跑得慢了,被城管抓去,碟子也被没收,他倒是很老实告诉城管叔叔,自己家里穷,种地和来北京当服务员都不挣钱,只好干起卖碟的营生,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赚200多,和他一起受审的还有一个带着2岁小孩儿的大嫂,这位大嫂面对城管的质询一言不发,因为她不需要辩解,她卖的是A片儿,一定会转交公安机关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判刑,她只看着她的孩子,孩子还小,不明白这一切,不明白他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见不到妈妈。
尽管他一直宣称《感官王国》是艺术片儿,城管叔叔还是指着画面中那唯美的镜头严厉的质问:这是什么?
“感官王国是艺术片,讲人性的”他小声地嘀咕着。。。。
失去了搭档的大学生变得很敏感,他不再出现在自己的碟档里,有个电影学院的老师,因为授课的片源都来自他的碟档,于是找上门儿寻碟,她要找的碟的确比较稀缺《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
他的碟不光卖给教电影欣赏的老师,还买给一对儿下岗工人,男人问:有没有暴力点儿的,他推荐了《低俗小说》,男人拿回家看并且立刻喜欢上了“我就是那个牧羊人”那一段,儿子的学校又要钱了,夫妻双双都下岗,他没办法了,看了几遍《低俗小说后》便决定和老婆一起去抢银行,后来,他的抢劫行动失败了,无意中除暴安良了一次,杀完人的夫妇心情紧张于是折进小饭店要了一瓶小二和一盘花生米,他喝完小二,掏出枪要打劫店老板,谁知店老板不怕死,于是他自己死了,老婆哭了几声之后拔出自己的枪伸进嘴里扣了扳机,夫妻死在一起,没有成为鸳鸯大盗倒是成了黄泉路上的两只蝴蝶。
盗版碟都卖给什么人?
爱看电影的,爱收集但是不看电影的,一个鼓手,因为输血感染了艾滋病毒,他喜欢收集电影,但是一部都不看,在卖碟人的建议下,他看了《大河之恋》然后人生第一次去看了海 。
卖碟的人似乎很懂电影和人生:大海冬天的时候像个男人,夏天更像女人。
大学生赚了很多钱,这是肯定的,但是他不快乐,他最快乐的是背着包装上碟在酒吧、行人天桥卖碟子,讲价还价、给固定客户送碟、偶尔拜访一下同行,看他们又进什么新碟没有“我最近去了一次广州,进了一次货,那边又出了许多新片儿”“都是些艺术片儿啊”“你随便拿吧”电影给了我们什么?
稀缺难找的艺术片儿给了老师上课的片源,一些A片儿改善了夫妻关系,《花样年华》给了一个小姐除了吸中南海之外的文化品味,给一个濒死的人以死亡前的平静,甚至给一对儿下岗夫妇提供了一条错误的发财之路,当然最重要的,给那些卖盗版碟的小民一条既陶冶自己又能发财的谋生之路。
以上就是《蔓延》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故事。
这也算部文艺片儿吧,文艺片儿一向不会讲故事,何建军也不例外,但是开始那些偷拍的盗版碟市场交易的情景应该成为珍贵的记忆,到有一天人们要想梳理电影在中国的历史,这是个可贵的镜头,导演应该是认同“教养理论”(有没记错)的,他觉得看了《低俗小说》就会萌生抢银行的念头,这和兰州市委宣传部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觉得《天下无贼》美化了小偷这种角色,青少年因为喜欢刘德华这个又帅技术又高的贼转而苦练剥鸡蛋功。
其实《古惑仔》更能体现电影的教唆功能,而美国这几年流行的所谓的“预防接种”理论看来是苍白了些(该理论认为电影帮人宣泄了暴力的念头,可以减少犯罪)这部电影千万不能介绍到国外,当老外们看到我们的盗版碟生产、销售渠道如此高档,顾客源从小姐到教授林林种种时,他们会崩溃的,继而又要在联合国施压让我们保护知识产权。
2003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昨晚上又看了一次,电影喜欢用逆光拍摄,那些逆光的画面看得我很不爽,当然,如果是为了避免引用的各国电影侵犯知识产权,那我就原谅导演了
导演:何建军演员:于博,胡晓光,王亚梅,娜仁其木梅 等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
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陆支羽上海的毛尖曾经撰文说过:“当然我们知道盗版是违法的,知道我们这么热爱盗版也是违法的,但是生活中总有些什么是需要偷着去做的,总有些什么是需要黑夜掩护的,总有些什么吧?”(《亲爱的盗版》)毛尖口中“需要黑夜掩护”的存在,就像一抹命运的刀锋,被无数次磨损,却犹而显露出锃锃发亮的品质。
一如《蔓延》中所呈现的无数次奔跑。
“蔓延”之意究竟为何?
是意指盗版碟“猖獗”的势头,抑或是一种表象背后的精神本质上的“入侵”?
不得而知,却耸人听闻。
于是,《蔓延》是危险的,极有可能成为广电总局打击盗版的反面教材。
就像人说的,在这“碟贩子”被日益妖魔化的时代,只有《见过大爷》挺住了,亦是仰仗着广电总局的佛掌。
而那无数的被“和谐化”阉割掉的所谓的“禁片”,唯能偷偷地借着盗版商燃起的烛火匍匐前进。
身处这电影的乱世,贸然发现物质垃圾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多么兵荒马乱而难以释怀的谬误!
曾经听闻过一些所谓的当代前沿科学,比如“自组织”理论,混沌学,抑或“熵的定律”,都试图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时间的箭头。
而在这盗版盛行于世的当头,我亦如此难耐地看到了藏匿于时间中的混沌,那是律法所不曾探触过的内质的硬核。
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幕后黑手又是谁?
毛主席同志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是,“扫黄打非”一度成为这个时代的“头号灭火器”;而文化产权问题的阶段性盛行亦使盗版商们战战兢兢了数许年。
打击盗版终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大头”,固然无可厚非;却而又令人唏嘘叹惋。
《蔓延》所要表现的断然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头”,而是在这时代“大头”下一群蓬头垢面的小人物。
他们游走在生命的表层,像一束束浮萍,如此窝囊地做着世界电影的传播者。
而条子们的再三围追堵截,于他们而言,就像一场场骤然爆发的噩梦。
《蔓延》在故事架构上比《戏梦巴黎》更不纯粹,且而又更富戏剧性;但人家贝纳托鲁奇是电影界的贵族,而何建军顶多只能算是草根精英。
于是,《戏梦巴黎》中大玩“3P”的年轻人只需窝藏在屋子里做梦,《蔓延》中的“碟贩子”却要满大街乱窜,还得逃避条子们的追捕。
影片中有太多令人唏嘘的桥段,构筑成一堵堵墙。
不了解艺术电影的条子责难大岛渚的《感官王国》是色情片;迷上昆汀的俩夫妻学着《低俗小说》去抢劫,却至终人财两失;女教师梅小静一再地跟申明要阿莫多瓦的碟来讲课,并随同着奉上自己的肉体。
诸此等等。
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们而言,何建军实在是送了一份太过残忍而美好的礼物。
我们兀自看到了生活中半明半灭的光,一半把你拎出水面,一半把你摁入水底。
而我亦不得不佩服崔子恩的编剧功力,那一次次在最无力之处涌现而出的张力,像一把把洞穿生命的匕首。
及至最后那一场虚无的奔跑。
纪录片式的虚晃镜头“臻入化境”一般动荡起来,我兀自看到了地震般恐惧的摇摆,一如娄烨《苏州河》的开场。
那恍若绵延无止境的长镜头,一刀刀横切过生活的侧面,裸露出最骇人的内里。
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
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马不停蹄,是不是一种罪?
我不知,我惟独听见空气中尖利的啸叫声被一寸寸抽离掉了,整个世界唯剩下沉甸甸的喘息,像一场祭奠末日的仪式。
那一刻,我曾兀自想起过方方的《奔跑的火光》。
像一束跃动的火焰。
一簇跳动的光。
奔跑中的申明,仿佛变成了一头拎着明火的兽物。
唯有满地散落的“碟”,唯是这个世界中最无奈的存在。
蔓延 看的实在很嗨,最早的原因是看到崔子的编剧,打开是满大街卖盘的。
太熟悉了,北太平庄的地下通道,新影门口的过街天桥,小300喊着一块一位有大座,地下室都是塔院的。
路南的超市发现在似乎还在,旁边卖碟的店倒是早没了。
如果没有《蔓延》,这些地方04年的样子记忆有点模糊了,幸好电影记录了下来。
就如记录了DVD这个庞大的产业。
当年送盘上门是大生意,于我甚至是交友的平台,在单位会议室桌上挑着盘,听着同事们的喜好,判断哪个人品味相近,哪个人审美较低。
直到有一次,央视某个年轻的法制节目编导实在找不到选题,把给节目组送盘的哥们拍成了节目在全国播出。
之后DVD产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更多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
最后一次批量买盘是10年,当时在淘宝一家店里发现有《多桑》《爸爸的大玩偶》等一批台湾电影。
怒下了100多的单,然后觉得肉疼,就把购物车里7个比特币的订单删掉了。。。。
片子的前半部近乎纪实的手法,看得人很激动,看到小贩被条子按倒,无名的愤怒之火燃起,烧向了制度,烧向了那个阉割精神生殖器的党。
不过坦白来讲,故事讲的过于牵强,妓女,小贩,下岗夫妇,大学老师,这几个角色串起来总是觉得生硬。
不过也许导演并不是要将一个故事,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将一种社会的,身体的,精神的压抑,假托片中的人物发泄出来。
关于盗版:人民群众需要啊,如同人有性需要,需要有性工作行业一样,甭管和不合法,存在就合理啊,你这边合你的理,阉党那边有它的道理。
大家就那么处着吧!
如果我们要消灭盗版:前提一:消灭那个阉党,现在看不到现实的可能性;前提二:在满足前提一的基础上,正版做的和盗版一样便宜,这基本不可能,因为有知识产权成本;前提三:电影院的票价和盗版碟一样,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许;盗版看来上述前提的任何一个眼把前的都不可能,结论是盗版将长期存在,不过宽带事业的发达,盗版碟越发变得“专业”人士的爱好了。
《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
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
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
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
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这部电影让我油然产生一种身处BT时代的巨大优越感。
上周逛土门,不小心买了两张西部片压缩碟,二十多部电影,拿回家打开发现几乎没有一部能看的,全部模糊,于是丢进了垃圾箱。
然后打开电脑,等待的时间里不禁暗叹,比起片中的盗版光碟时代,其实如今的网络下载时代才算是实现了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蔓延”,而且这种铺天盖地的蔓延梦幻般地四处攻城略地,已经把盗版光碟业成功地逼入绝境。
看完了就感觉片子里出现的几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扭曲了自己的命运。
电影里说:干什么都觉得没劲。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老实巴交地沉迷于<低俗小说>的下岗中年夫妇,解救了一个差点被假警察QJ的妓女之后无奈地还是只能双双开枪自杀;小吃店的老板摔在桌子上他的两条假腿之后说:如果不是这两条腿,我早就抢去了;因为在小医院输血而感染AIDS的同性恋艺术家,在看了<大河之恋>后,到了海边还了自己看下大海的愿望;年轻漂亮的电影学院女老师因为自己的丈夫是GAY,她对性就怀有很强烈的欲望,甚至在地铁里抚摸身边男人的下体;最后申明到她学校给她送了碟,两人在无人的教室里发生了关系……等等等等,激烈的戏剧冲突在慢慢地上演,在电影的演员慢慢悠悠,不经意的对白和动作中上演这个无奈的社会,彻底扭曲了好多人的命运。
现实中的社会又是如何?
在中关村生活过的人,都会遇到卖碟的人,也都多少知道一些卖碟的故事。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多少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不一定你是北漂,但你周围总会有北漂,或者你朋友的朋友是北漂,他们也许不在你的眼前出现,但是他们肯定在你脑袋里存在。
不是北漂的你总是能感受到北漂的艺术气质,但真正北漂的生活我们只是一知半解。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感觉北京还是有些文化的,特别是北京有那么多的艺术院校,还有那么多的老师。
懂艺术或者搞艺术的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幻想,这种气质也许只有你离开这个城市才会感觉得到。
因为它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就是讲述这个城市里一些有气质的老师、北漂和卖光盘者的故事。
不一定(真实?
等等)……,但它撩动了你的某根神经。
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对热衷于买和看盗版碟的人来说。
片中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是围绕盗版碟展开。
电影中的镜头不断出现在银幕中,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那样,屏幕对面则是和《天堂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中式生活。
盗版商贩申明喜欢到大街上卖碟,他熟悉盗版的行情和受众需求。
他还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看碟。
这个动作给他赋予了文艺青年的气质,像很多年以前的马达(《苏州河》),但是这个片子却没有小资电影的那种矫情,而是慢慢的展现出影像或者生活粗粝的一面。
他被民警抓住了,同时抓住的还有抱孩子的妇女,在北京,这些妇女卖的大多是毛片。
但是男主角卖的很多都是“艺术片”,不过他没办法向民警解释《感官世界》不是毛片。
不是毛片又是什么呢,全是赤裸裸的人体。
他认识了一个妓女,这个妓女喜欢看电影,为了看《花样年华》,她没要申明的钱。
伴随着王家卫电影里的美妙的音乐,两人似乎都陶醉在虚幻的时空里。
这个段落可能是用于讽刺,就好像前些年说妓女的包里都塞着本余秋雨老师的书一样。
当然,也没必要讽刺。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成王家卫电影,再穷也饿不死,看到女人就有故事,到处是爵士乐,晃晃悠悠,像城市边缘人……这样的生活值得盗版,但是盗版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好玩。
后来这位妓女被打劫了。
如果是在电影中,这个段落很常见。
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就很让人害怕了,还好,这还是电影。
他还认识了一个大学女老师。
这位女老师看起来端庄大方,其实闷骚的很。
丈夫是同性恋,她没能得到满足。
她在公交车上摸男人的鸡巴,还买一些毛片回家。
她喜欢看《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阿莫多瓦,还把阿莫多瓦影片中的理念带到了现实中,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为欲望复苏,把盗版电影在现实中再盗版一遍,于是他们来到了空旷的教室,脱去了裤子……他的顾客还有一个是艾滋病人,他的生命已经不是很多了。
他喜欢买碟,但是从来不看。
在申明的推荐下,他看了《大河之恋》,整个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心态趋向平静和坦然……一对下岗在家的中年夫妇为自己孩子的学费发愁。
他们两人都喜欢看暴力的电影并模仿。
有一天他们看了《低俗小说》,于是也拿着枪走上了街头。
他们意外的救了前面提到的妓女,但这样的义举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像《低俗小说》中说的那样,男女主人公到了饭馆。
饭菜和酒都是有中国特色的。
花生米和二锅头。
外国电影中可能是百威和炸牛排。
他们壮大了胆子想打劫饭店老板,没想到老板比他们还惨,少了一条腿。
绝望的夫妇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他们没有盗版成功。
就这样,我们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DVD,也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怀疑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
我们盗版的生活并不像盗版碟中说的那样有意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意思。
生活本来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是无聊。
所以要找些事来摆脱无聊。
当然,结果可能更无聊。
但总比无聊的什么都不做好。
这样看来就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了。
《蔓延》是一部很闹腾的片子,非常具有娱乐性。
快节奏,犯罪,暴力,情色,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电影。
电影本身就是电影,没必要把自己装作成社会学历史学视频教材。
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的奔跑的镜头却让人心里觉得想说些什么……《蔓延》英文名:pirated copy制片人:朱日坤编剧: 崔子恩 / 何建军导演: 何建军主演: 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上映年度: 2004魏晓波2008.7.18于长沙科教新村
故事与题材并不能改变镜头语言匮乏,场面调度缺失以及多处景别运用的一味装逼感。
我以为是一部剧情版《排骨》,谁知却很很cult,有点意思,却又不那么有意思
很想看
这几组边缘人形象与故事都太傻逼,尤其是下岗夫妇抢劫那段瞬间把片的风格改为搞笑了。不过连小姐都用50张盗版碟结账了,表明天朝人民文化素质着实高啊,连出去卖的张嘴都是阿莫多瓦伯格曼塔可夫斯基。
是个很赛博朋克故事导演说不定是个扫地僧,某种程度上比贾樟柯厉害,可别人遇上日本北野武、与国际接轨,这位做田壮壮副导、国内屡屡碰壁好兄弟,不知生死
压抑,烦躁,颓废,暴力,性,释放,超现实,电影,现实的无奈,电影中的理想,我自己,别人,欲望,开心
当年在卓越网也就是以后的亚马逊当情色片买的碟,结果完全是封面坑爹,就记住了一对儿夫妻模仿低俗小说抢劫的桥段,和女主地铁自慰的情节 蔓延 这个名字起的挺文艺的 不设计这么个封面估计看的人就更少了
一個看盜版碟的偽影迷的自戀行為,做作得有些令人髮指。
考盗版碟解压的当代人
看完事了闹逼心,就讨厌装逼的文艺电影。社会整体上还不是那么傻逼,极端情况哪都有
题材蛮好,就是糙了点
电影就是精神鸦片
崔子恩正弦理论
挺神的,给我乐坏了……
挺喜欢抢劫夫妇那一段
性感
有点意思
大片 15 大片
主角是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人:卖盗版影碟的。他的客户多种多样:妓女和他在花样年华经典配乐中做爱;性压抑女教师研究阿莫多瓦的虐恋片,也看AV;热爱《低俗小说》的下岗夫妇模仿电影实施抢劫;身患绝症的鼓手看了《大河之恋》…他们都爱电影。主题不错有亮点,制作太粗糙,摄影太烂甚至穿帮
伪迷影电影,除了猎奇一无是处。倒是勾起了好多看盗版影碟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