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恰到好处的片名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每天做摘记,于是封皮上有大熊猫的一套百科全书在我们学校几乎是人手一本。
上面有一章讲得就是雌雄同体,小孩子总是喜欢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那段时间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那样,总是觉得上面写的一些症状和自己怎么那么像,现在想想真是傻的可笑。
灰蒙蒙的天,灰蓝的海,黑色厚重的衣服,低沉的音乐,低沉的对白,一切都想烘托每个人心中的压抑。
ALEX觉得自己是异类,alvaro也觉得自己是异类,只不过一个是身体上的,而另一个是心理上的。
每个人都谨慎的隐藏着自己的秘密。
只是两个人的命运不同。
alex一家最后坦然接受了一切,而alvaro决定彻底的隐藏自己的密秘。
情感上alex面对着两难的境地。
面对自己的闺蜜,却产生了另一种感情:面对alvaro也有爱意“那你是喜欢男的还是女的”“我不知道”。
alvaro爱的是男性的他,vando爱的是女性的她!
双性是完美还是异类?
似乎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排除少数异于群体之外的个体。
认为多数的即为优秀的品质。
而被排斥于群体之外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免会有一种孤独失落感。
心理上的异类在孤独之外还可以标榜特立独行与清高,而身体上的异类,则很难摆脱心里的阴影。
总是说人类的行为有羊群效应,也许是几千年进化的过程给我们一种习惯:寻找安全感。
我们总是害怕被排斥,而隐藏自己的种种,从而时刻保持在组织中的地位,甚至我们会隐藏自己的种种,以避免我们会失去父母的爱。
小时候晚上偷偷看电视而不敢出声,也许为了免于一阵痛骂,但是成人了,会选择一个父母喜欢而自己不然的专业,娶一个父母喜欢而自己不爱的女人,更多的是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吧?
我们老是在问“你爱我吗我”“你真的爱我吗”,其实我们不过在寻找一个自己最紧密的组织,在寻找最高级的安全感!
我们需要爱!
若干年前,人类还固守着人生下即分三六九等的观点。
当然类似观点现在已和地球是方的等一起被扫入了历史垃圾堆。
然而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却仍占据着我们的常识领域。
这种顽固相当有趣,值得探究。
要分辨一个生物体的性别,首先得在其全部性特征中取明显对立互补的两极作为分辨依据,分别为雄性特征(男征)和雌性特征(女征)。
但光有了这些个单个性征还不能实际分辨。
因为单个性征只能是构成生物体性别的全部性征之一,要实际分辨还得观察他(她)的全部性征的总和。
这总和当中可分出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两大类。
比如最典型的,阴茎和刚猛分属男征中的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
类似的,阴道和阴柔分属女征中的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
一般说来,医学上的性别只取生理性征,其结果决定了一个公民在身份证上的性别。
这种单取对象生理性征为分辨依据的叫“性征两极化分法”。
其结果是:男或女,没有中间状态,即使是存在特例也将被手术人为矫正。
而心理学则在生理性征的基础上更侧重心理性征。
更进一步的,以满足对象生理性征和心理性征属同一性征为分辨要件的即为“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
这里的“常态”有着社会学上的意义,即它的定义由社会 —— 这个最高等级的人类聚合体说了算,而不是随随便便你说自己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
前后两种分辨法会有抵触的情况,比如:一个生理健全的男孩却有着女性化的举止。
这时,男孩会通过先前的测验被验身为男,而在随后,他会被认为是具女性心理性征的男,而跻身不了“常态”,沦为“异态”。
那为何会有超出“常态”的情况发生?
为什么要在基于生理学基础的“性征两极化分法”上再人为增加一层心理、行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心理性征作为“常态”的分析基础?
谁真正有资格来对“常态”进行定义?
我想,所谓“常态”的出现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有着客观的人类学统计基础,源于人类的古老认知。
由于我们身边生理和心理性征不统一的情况较少,两种生理性征并存一体的更是罕见。
因此在古代,人们更愿意接受一种本无恶意,被人为简化了的方法论,而无视身边的特例,这本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简化了的东西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就好比牛顿物理学是广义相对论的常态近似体现一样。
它和那些同样被简化了的人类认知一样,背后都隐藏着更接近真理的精准认知,但却有着精准认知无法取代的便捷性。
要是可能的话,广义相对论将这样评价牛顿物理学:这个粗糙的可被完全取代的东西在常识领域还是有存在价值的,所以应该继续留存于初中课本。
于是某些非黑即白式的观点也跟着得以堂而皇之的留存。
不过,无论我们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生理和心理性征统一的明确男征或女征生物才有可能在脊椎动物的进化中占据优势。
或许这才是“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留存至今的真正原因。
生理上的明确男征或女征是有性繁殖的基础,有性繁殖则同时保持和加强了雌雄、公母、男女这些对立特征的两极化。
身披这些两极化特征的生物一旦具备了心理特征,则更将使得它们之间的阴阳相克、男争女斗、互为拓补、相生相济演变得精彩绝伦。
由此,脊椎动物的情操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得以持续拔高、细腻丰富。
或许灵长类的智商正因此才得以突飞猛进,象形文字才得以发明,伟大的文艺作品才得以诞生。
甚至我今天能有幸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对这部影片发表评论,这一切的物质基础皆可拜赐脊椎动物进化的原动力 —— 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
但,这种分法在催化我们进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却无法避免XXY或XYY患者、性征发育不良者、爱折腾的变性人、性欲倒错者、同性恋者、异装癖、男女装混搭者们的涌现。
对这些难以按照它的僵化标准来区分的个体,它只能无能的将他(她)归入到进化失败的产物中去,并进而占据人类的常识领域,控制话语权,引导人类将这些悲剧个体一个个划入“异态”,加以排斥和歧视,同时开脱自己的责任。
这应该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自然界发明了XY或XX组合,却忘了有XXY或XYY组合的可能,从而导致了遗传差错的产生。
当这些差错无意中被制造出来,又随手将之扔弃;或无视他(她)们的痛苦,强制要求其进行改造、整形;或在其改造、整形之后仍将其视为异类、瑕疵产品的人类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15岁的 Alex 得在成人之际痛苦的选择自己的性别,她没有像绝大多数幸运的世人在授精的那一刻就由造物主轻松的代做决定。
当然她也可以不作决定,而任由体内的荷尔蒙疯长也不去向那个无处不在的简化两分法妥协。
影片没有给出 Alex 的选择,我们只看到了 Alex 头也不回的对她父亲说:让他们(镇里人)知道去吧!
阿根廷电影的风格越来越国际化。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平静的叙事语调,有些模版化了的拍摄手法。
但这都不妨碍它是一部技法成熟的影片。
附 —— XXY是一种性染色体病,成因不明,多发于高龄产妇产下的后代。
附 ——“性征两极化分法”和“性征两极化常态分法”都只是作者个人的归纳,在学术上至今不存在类似的称呼。
《我是女生 也是男生》是一部阿根廷电影,原名为《XXY》。
这是年轻女导演露西亚-普恩佐的第一部剧情片,其父路易斯-普恩佐也是个导演,作品《官方说法》曾获得1985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我是女生 也是男生》讲述的是一个双重性别的少女雅莉丝的内心挣扎,以及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痛苦彷徨时,那种无助与无力感。
雅莉丝一出生就具有双重性别,是个女孩,也是个男孩。
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为了不受到歧视,雅莉丝从小就跟着父母到处搬家,不断转学。
每天,雅莉丝都要服用女性荷尔蒙,确保脸上不会长出胡子,声音不会变得低沉。
15年来,雅莉丝都是以女孩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原本不是个太大的问题,毕竟小男生和小女生没什么实际差异。
但是进入青春期了,有些事情再也不能蒙混了,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是男、是女,差别很大。
雅莉丝的父亲是个生物学家,专门研究海龟的性别平衡问题。
雅莉丝一出生时,医生建议立刻动个小手术,这样以后就再也没有烦恼了。
但是雅莉丝的父亲不同意,他看着孩子那特别的身体,觉得很美、很自然,他不愿也不能为孩子决定性别。
因为他是个海龟专家,海龟的性别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是由海龟蛋发育时,周围的温度所决定。
任何人为的选择和干预,都是破坏自然、打破平衡的举动。
他决定让孩子以最自然的方法活着。
雅莉丝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她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快乐地生活。
她同意丈夫对孩子性别的决定,但坚持不能让孩子因此受伤害,只要有人对雅莉丝的状况有所察觉,他们就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孩子15岁了,母亲对这种生活方式不再有信心,她考虑也许该让雅莉丝接受手术,在这个对性、对爱开始产生好奇心的年纪。
于是她瞒着丈夫和雅莉丝,偷偷找来了最权威的整形医生。
整形医生带着妻子和儿子一同来访,假装是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
虽然不知道整形医生一家人来访的目的,但是在饭桌上听说了他的职业,雅莉丝和父亲立刻猜出了母亲的动机。
雅莉丝随即抛出了个坏消息,她被学校退学了,因为她痛殴了她最好的朋友梵多,几乎将他的鼻子给打断了。
梵多是唯一知道雅莉丝秘密的人,而他把秘密泄流出去了。
这让雅莉丝的父亲很担心,怕没法好好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怕为雅莉丝动手术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手术,他还没想清楚。
整形医生的儿子阿尔瓦多,外表纤细瘦弱,刚满十六岁。
他对父亲的专业才能充满羡慕,但明白知道自己远远不及。
他知道父亲厌倦了隆乳、割双眼皮这种小手术,但不知道一家来这个海边小镇的目的。
他还不知道雅莉丝的秘密。
不过很快他就会知道了,在他和雅莉丝一起探索性的秘密之后,在他被雅莉丝从背后侵犯之后。
然而阿尔瓦多并不讨厌这种特殊的做爱方式,因为他对性别的认同也在朦胧的探索阶段,虽然他并不是个双性人。
雅莉丝的父亲其实是不希望让孩子接受手术的,但是在无意间窥到雅莉丝和阿尔瓦多的私密画面后,他开始犹豫了,孩子终究是到了青春期,终究对性产生好奇,而且并不单纯的认为自己是个女生。
父亲偷偷地收集了简报,那是关于首例双性人的性别手术。
他偷偷地去拜访这个从女变为男的人,想知道手术后的生活状况。
对方告诉父亲,手术后没有什么问题,但唯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耻辱。
最令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镇上几个男孩攻击了雅莉丝,因为他们想看看双性人的身体长什么样。
虽然“昔日”好友梵多及时救出了雅莉丝,免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但是雅莉丝的心灵还是被打击了。
雅莉丝的父亲一度来到了警察局的门口,但是却鼓不起勇气进去,最后只是找到了那个个年轻人,给他们最郑重的警告。
父亲问雅莉丝,想不想报警?
毕竟只有她才能决定要不要报警,也只有她才能决定要不要动手术。
雅莉丝要报警,但是不要手术,因为她也还不知道自己想当男生,还是想当女,不过她愿意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
<全剧终>《我是女生 也是男生》是一部比较单纯的电影,导演以相对客观的手法,呈现身为双性人的困顿与挣扎,并试图不去批判,不去引导。
在短短九十分钟的片长中,色调虽然比较灰冷,但是并不悲情,对话虽然简短,但是并不沉闷。
内容中最引起话题的,是雅莉丝和阿尔瓦多发生性关系的场面,以及雅莉丝几近全裸的镜头。
除此之外,是含蓄的,是平实的。
双性人虽然难免受到歧视和不公,但是相对于其他性别倒错的人来说,是多了个选择,少了些无奈。
只要父母能处理得当,引导孩子有个正面的态度,其实不啻是一种上帝的恩宠,毕竟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权选择自己的性别。
而双重性别比起其他类型的肢体变异,可说是最为隐晦、最易改变的。
因此,我觉得导演能选择这种含蓄不煽情的拍摄手法,来陈述双重性别这个话题,是明智且恰当的。
西班牙或许是应该阳光灿烂,微风和汛的国家吧但是影片的一开头便是阴暗的深蓝,就像海底一般没有密不透光或许就是人们的心情,alex的,她他的父母的整个影片中,只有只有这个背景,我没有看到一丝一毫光线夜晚鸣叫的风,alex的父母护子心切alex的父亲经常动手打人,alex也是,或许都有一颗十分自傲的心情,因为别人认为的不完美,而变得敏感了为什么alex的生活不好呢?
为什么她他一定要是男生,或者女生呢?
而影片的结尾,更是就像一缕在海面上拂过的风,不痛不痒,就像长大一样,必须经受沉重的事,可是就只是人生中不痛不痒的事太多
等到现在终于又有时间和精力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昨天和两个人喝酒,喝到半夜,疯得不成样子。
《XXY》中的关于性的主题也只是个吸引眼球的噱头;改变与坚持,才是隐藏在背后的核心。
《谁懂了我的奶酪》只是恶俗的扯蛋。
最难的一定是坚持原样,而改变总是容易的。
整部影片中唯一一直坚持着没有动摇地不想改变的就是雌雄同体的主角Alex本人。
医生夫妇则站在改变的一边,希望Alex改变,希望自己的儿子Alvaro改变;他们认为只有改变得符合“普通”才是最好的。
而Alvaro以及Alex的父母则在摇摆着,徘徊着。
尤其是Alvaro那个角色,对于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自卑而犹豫,与Alex的关系将他的信念左右摇摆;直到最后,在桥边与Alex告别时,他也不能回答Alex问他的问题,他也不能确定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他也不敢真正坚持自己。
因为他知道,虽然他很想像Alex一样坚持自己,虽然他很喜欢和Alex间的怪异性爱,但他却“应该”成为父亲那样,成为那个正常的样子。
另一个小角色,一个变性成功多年的男人的温暖却虚伪的生活,也是对主角Alex的反衬。
影片的镜头冷静而犀利。
多次出现的旁观者式的镜头,将一种外在的价值判断与角色自身的价值判断叠合在一起。
阴冷压抑的环境,将整个故事放在了一个边缘的位置,隐喻了坚持的主体的边缘位置。
也正是因其边缘位置,其坚持才是艰难与痛苦的。
其实从生理角度上来说,《xxy》算不上一部同志电影:但是从心理角度上来讲,Alex表现出了男性意识。
从Alex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探寻。
兼具雌雄性征的他/她从小就是女孩的存在,然而在他/她有自我意识之后,心底却有一个不同的声音。
当他/她被完好无缺的保留下来时,注定他/她的一生要走地比常人更为艰辛,却也将走地更远。
当他/她被三个猎奇的男孩压倒在沙滩上,竭力挣扎却无法抵抗地被扒下裤子时,我的眼眶充满泪水。
那如小动物般无力的哀泣,伴着海水的潮起潮落,不断在我耳边回响。
Alex不过是个孩子啊!
是自然法则造就了他/她。
他/她做错了什么?
世人如此的不待见?!
“永恒的只有宇宙与人类的愚蠢。
”人类窄小的脑空间还停留在是与非、对于错、男性还是女性的狭隘层面上。
对于超脱对立面的事物他们仍旧无法理解。
他们的愚昧使他们自视高人一等,在宽容而又神秘的自然面前,肆意摆弄着他们的无知与残忍。
对待同类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Alex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在他/她身上,你会看到一种闪闪发亮的东西,叫做——坚强与自我。
身处弱势群体,却心比天高。
15岁的年纪,盛夏的骄阳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一道令人不敢直视的光——那是人性的光辉。
“要是压根就没什么选择呢?
”It's just me.Why you are so scared?ps.那个金黄头发还暴着牙的男孩很让我崩溃,想想就放过他吧……
好了讓我們撇開性別認同這個畫公仔畫出腸的issue 不說,難道電影不是要我們反思選擇與認同的問題?所謂的norm (慣性的規範) 是誰定下來說"這就是正確"呢?導演取Alex 這個名字取得很好, Alexanda也好Alexandra 也罷, 就給他從頭到尾叫Alex.男也好女也好, 從頭到尾都是同一個. 沒有大澈大悟也沒有墮落沉迷, 就是如此給你娓娓道來.15歲的少年也有自己的想法選擇跟堅持.城市來的醫生認為, 人嘛, 不是男就是女, 請你選定一個.海邊的家庭倒很面對現實. 他就是這樣, 有甚麼好改變的.Alex 切身面對自己更單純. 我不用躲不用藏, 賀爾蒙甚麼的我也不要. 我就是男又是女, 世界又能對我怎樣?我們對norm 低頭, 很多的時候不是因為我們錯了, 而是因為我們不夠勇敢.面對世界的大多數, 現實也只好扭曲成非現實.聽說過了吧? 謊話說了10遍就會成真.我們的社會從來都是如此超現實.看完電影, 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思想是如此汙腐?
说实话,是被题目吸引去了。
同样,也后悔看了。
一种很压抑的感觉纠结在心里面。
阿根廷风味很浓,整个格调也很细很慢,可以说是一种不愠不火的调调。
也正是因为这样,或许更能体味出一种渴望平静生活的味道。
我还是想用她来说ALEX,瘦小的身躯,敏感的情绪,无助的眼神,痛心的泪水......她没有错,不选择是最好的选择,或许这是个上天给她,让她不同寻常的礼物。
多么希望能有个人出来保护她,不要粗暴的撕下裤子看怪物,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痛,屏住呼吸在心里祈祷,求求不要这么残忍,不要拿自尊当玩物。
庆信她有个这么好的父亲,在爸爸眼里的女儿永远是完美的,纯洁无暇的。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对于别人的惊讶,异样的眼光,淡淡的一句:“那让他们明白吧。。
”可是瞬间滑下的眼泪还是滴滴敲击着心里最脆弱的地方。
为什么不能给他们留一个地方,去包容,去理解。
边缘的人物过着边缘的生活,请不要再把他们推得更远,不要再剥夺他们最后的领地,曝光在所有人眼中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不一样,还有他们的自尊,他们的人格和他们跟所有人一样的渴求之心。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难以平静的去看待这个问题,我用我幼稚的笔调诉说自己心中那一份难以表述的心痛。
不想再说很多,也不当做力荐,痛心的片子要慎重的看。。
这部片子是2007年的,但2018年还是有那么多的不被接受。
这个世界向越来越多元化发展,更多的价值观被认可,接纳。
Alex很幸运的是,有一个爱她尊重她的父亲,她的性格其实是很开朗的性格,即使跟别人不一样。
那个年纪,也是懵懂,好奇的年纪,同时她又很大胆。
而另一个男生A则看上去就有一种忧郁感,Alex问他,你喜欢你的父母吗,他回答,他们是我的父母啊。
当A的父亲和母亲决定离开Alex家的时候,A同样的问他父亲,你喜欢我吗,他父亲答,你是我儿子啊。
A说,5可不可以不要说这些废话?
他父亲答,有一点喜欢。
他父亲看出A的不舍离开,问,你喜欢Alex吗?
挺好的我还担心你是同性恋呢?
家庭教育和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我想A也许会受Alex的一些影响,释放天性,但是必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艰巨来自他内心的挣扎,因为本身的性格原因,再加上父亲的表现,会使得他找到自我的这个过程尤其艰难。
Alex的好朋友Vendo知道了Alex的秘密,也许来自小男孩的惊讶与懵懂,他告诉了别人,给Alex带来了伤害。
当看着三个男生霸凌Alex的时候,很让人难受。
即使是出于好奇的心态,但他们完全是带着嘲笑讽刺的心态在伤害Alex。
Vendo也许没有想到会给Alex带来这样的伤害,他来到Alex身边,安慰她,抱着她一起哭了。
这来自好朋友的愧疚和难过。
当Alex,Vendo,A在一起喝酒的时候,Vendo对A说,忘了Alex吧,你们相差太多了。
最后,当A一家离去,A和Alex最后对话时,A被他父亲叫走,而Alex也走出来和他父母亲一起,Alex把他父亲的手臂搭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细节的刻画,可以看出,Alex和她父亲的亲密关系。
一个家庭对孩子,除了付出,给予,还要有爱的表达,是关切的充满爱意的眼神,是亲密的拥抱和接触。
无论如何,Alex,我相信她会自由的。
这是我看过之后的感觉。
似乎ALEX才是完整的,而ALVARO反是被阉割的、不完整的人,他被ALEX所吸引其实可以说是被“她”所象征的本然状态、完整状态所吸引。
而ALVARO的医生父亲则是阉割者的代表,与ALEX的父亲形成反差。
ALEX的父亲向之求教的那位变性“前辈”自述被“阉割”了五次,依然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正为营造自己的“完美家庭”而努力,让人肃然起敬。
对我而言,这是个寓言。
人性的寓言、社会的寓言、政治的寓言……皆无不可。
一以贯之,曰:享受本然,拒绝阉割。
双性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两种。可是你却不明白无法选择的痛苦。你甚至无法辨别什么是爱。
我是我,无需改变,无需归类
weird...
后半部分渐入佳境。其实我觉得父母抱着这么固执的执着要让孩子在能够预想到的可怕未来中自己作出抉择,就是所谓顺其自然?如果是我,宁愿父母在我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替我选择好。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一部不怎么讨喜的电影。
真瘦啊
南美洲很美。
既是性别的困惑,也是青春的困惑。
太拖沓
如果我真的如此特别,为什么不能告诉别人?——双性人,同性恋,正常人,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和对方。
无语的电影
¿Si no hay nada que elegir?爱极了淡灰色调里那空旷的海。继去年在Bs As看了话剧Art之后,又见Ricardo Darín和Germán Palacios同台,多么神奇的时空转换。
496
很纠结的电影,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过
少数并非异类。你选择了就是你的人生,如果还没有选择那就是在等待选择,如此。
体裁很好,可是太乏味
我可以是男是女,只要你爱我,一切都没问题
好想去阿根廷生活
题材很好 但总觉得拍的很戳~~
过多无价值的裸露。对话完全没有力量。除了题材本身的力量之外一无是处。
可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