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csh编辑:dmc本文首发于NOWNESS二十年前,在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1993)里,在那些精准的构图、精美的楼阁与精致的饭食间,徘徊着陈女氤溪的身影,她是成年后的梅,是大户人家的女佣,却与主人间暗生情愫。
有人说她是幸运之女,有人说她是悲惨的囚徒。
在影片的后半段,她诠释了一个至今看来依旧暧昧的角色。
二十年后,陈女氤溪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法式火锅》(2023)中。
如今她是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也是这部影片所致敬的人,导演的爱人。
这部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食物与情感的故事,它也映射着陈英雄与陈女氤溪数十年来的默契与爱。
在我们的访谈中,陈女氤溪指出片中引用的圣奥古斯丁名句,足以概括她与导演的相处模式:“幸福就是继续追寻本就拥有的东西。
”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雷诺阿(Frédéric Lenoir)曾把圣奥古斯丁的这个观点,与斯多葛学说相结合,两者都强调人生存在的限制,以及接纳这种限制的智慧。
或许陈英雄的接纳观,不止存在于爱情中。
作为一位十二岁便流亡法国的创作者,他不同于许多偏爱展现历史变迁与冲突的流亡导演或作家,他常常用精确的影像,描绘着平静的越南。
只要接触到感兴趣的文化,他会自然地进行钻研与探索。
除了在法国拍摄的《法式火锅》《爱在永恒》(2016)之外,他还曾在日本拍摄了《伴雨行》(2009)与《挪威的森林》(2010)。
今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期间,他还与同为评委的周迅、梁家辉相约在未来合作。
属于全人类的语言对陈英雄与陈女氤溪来说,电影语言是联结世界的桥梁,也是全人类都能理解的语言。
作为这门语言的探索者,陈英雄的影像相当多变。
从《青木瓜之味》画卷般的长镜,到《三轮车夫》(1995)里凌厉的剪辑,再到《爱是永恒》中情境化的表达,他与是枝裕和等创作者一样,不会遵循既定的风格,他总会针对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现场遇到的问题,提供不同的答案。
不过,对于电影风格,陈英雄没有技巧上的偏好,却有功能上的偏好。
许多观众称他的影片为“慢电影”,但他敏锐地指出,这“慢”仅仅是叙事上的慢,而叙事只是风格的其中一种功能。
在他看来,如果谈到电影表达情感、传递象征等其他功能,他其实拍的恰恰是“快电影”。
因为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以非常高的效率,传达大量的概念与感情,这些东西在主流电影里的传达,反而效率很低。
或许正因如此,常有人批评他的影片对历史的扁平表现,在许多观众看来,历史需要用绵密的叙事脉络来传达。
但是,我们不仅需要构筑故事的历史,也需要记录情感的历史。
我们需要身体劳作的画面,需要锅碗瓢盆的声音,需要镜头摇移时那段真实的时间。
所以我们才需要电影。
唤醒所有感官的影像NOWNESS:无论是在最新的《法式火锅》里,还是在早期的《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电影中,您都很关注做饭和吃饭的场景。
您可以谈谈自己对食物的理解吗?
陈英雄:我其实很喜欢强调吃东西的动作。
电影里经常有人会说话,但很少有人真的拍摄吃东西的过程。
在我看来,说话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而吃东西是非常具体的动作,可以体现许多生活中真实的细节。
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围绕着做饭和吃饭的活动,可以展示很多东西。
比如各种烹饪的动作手势,像是用手切食材,端着锅烧食物等等,用电影画面呈现出来都非常漂亮。
此外,烹饪的过程中有水、有火、有刀,有各种自然元素和特殊的工具,都能表现不同的魅力。
所以我很喜欢在电影里描绘饮食活动。
此外,我小时候在越南长大,当时家境比较贫困。
我一切美学理念的起源,可能都来自我父母的厨房。
平时我生活的空间、周围看到的一切,似乎都不是那么美,但我母亲从集市上回来的时候,会带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或是刚买的鲜虾。
相比之下,这些食物对我来说显得非常鲜艳,也是它们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关于美的印象,对我的影响很深远。
NOWNESS:在《法式火锅》中,食物的嗅觉和味觉属性很重要,而电影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您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感官结合在一起的?
陈英雄:确实它们激发着不同的感官,不过,我们想达成的效果,就是让观众接受视听的信息后,能够激发其他的感官,在心中唤醒食物的香气和味道。
之前有过一种设想,就是在影院里播放饮食影像的同时,散播食物的气味,我记得有人提过这种建议吧?
但我觉得这种技术很恐怖,也没有什么意义。
影像的作用就是让你的大脑去自己补充信息,去感受那些你无法直接体验到的感官,去激发你内心的欲望。
我的电影很注重美感,我认为如果呈现了构图准确的画面、时机准确的音效,或是某种恰到好处的颜色,就能够产生一种“味道”。
这是所有观众都能体会的味道。
我们在剪辑的过程中,也会在音效上花很多时间,因为对我来说,它和画面一样重要。
以《法式火锅》为例,这部电影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无处不与美食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影片基本没有使用配乐。
因为我们已经呈现了许多器具碰撞、搅拌食物的声音,已经用整体的声效营造了充足的美感,不需要额外再用音乐来推动情感。
NOWNESS:您曾在访谈中提过,电影里的风格很重要。
您每部电影的风格其实都有差异,您选择不同的技巧时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陈英雄:我一般会先根据故事的内容,思考我到底要阐述什么?
每个故事的定位不同,导演的工作就是如何适应不同的故事,呈现特定的概念。
我不会预先把某种“陈英雄的风格”强加到影片上,我会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寻找更好的方案。
每部影片最后呈现的很多效果,其实都是我在现场的新发现。
所以每次拍摄结束后,我也会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和我拍电影的人都知道,我不会提前告诉剧组成员,今天这场戏应该怎么拍,你又应该怎么做。
基本上我不会做太多准备,演员肯定有台本,但落实到具体的拍法,我都是在拍摄前一天或当天才回通知。
我也会根据天气、场景等各种因素来调整。
但是,我最后的成片又不能草草了事,让人觉得很仓促,只是拍法有些不同,表达还是需要非常精确。
举例来说,有些导演会拍摄未经剪辑的长镜头,然后用这种长度去表达一些东西。
但对我来说这样还不够。
我虽然也会拍长镜头,但我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对画面会始终保持很高的要求,我需要在不间断的镜头里,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
所有的布景、每个单独的元素,都有特定的意义。
此外,我之所以使用长镜头,是因为剪辑会创造断裂感,观众会直觉地意识到,你剪辑后的镜头,可能是十分钟或一小时后拍的。
而延续的镜头拥有一种真实的时间感。
譬如我拍摄一个三分钟的做饭长镜头,大家就能感觉到这三分钟是很真实的。
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NOWNESS:您的电影中常常会偏离常规的叙事,比如您的《爱是永恒》甚至抛弃了场景,只使用了简短的情境。
对您来说,情绪和感官体验好像比故事更重要,您可以谈谈这种偏好的来由吗?
陈英雄:没错,你看到的90%的影片,它们的目标就是展示演员最精妙的表演,同时用电影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但对我来说,这不是真正的电影。
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我们在切换、移动镜头的时候,除了讲故事之外,还能表达一些别的东西。
对于导演来说,如何表达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就是最艰难的任务,这其实正是电影艺术的内容。
我再做一个对比。
在很多电影里,演员会发挥自己的演技、动作和语言诠释一个又一个场景,让故事进展得很快,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故事内在的主题表达和情感变化,其实是个很慢的过程。
而我做的是相反的工作。
我可以用很慢的速度去讲述故事,但我的目标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传达更多的概念或情感,让观众揣摩更多的东西。
再以《法式火锅》为例,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女主角去世以后,男主角变得非常暴躁,在一场戏里,不愿接受别人举荐再找个厨师,他厨房里小学徒的父母宝莲刚好来找他,问他是否愿意继续让宝莲当学徒,他也拒绝了。
但在下一个场景中,我们看见小学徒就坐在他身旁,接受男主角的指导。
这种从拒绝到接受的思想变化,其实本来需要很长的过程。
但在我的影像里,我只用了一场戏。
大多数人阐述这种变化,可能需要拍三五天的时间,又需要补很多镜头,来展现男主角挣扎的过程。
而我会直接略过,但观众依然能够琢磨明白。
(此时陈英雄的夫人陈女氤溪也走进了访谈室,她也是陈英雄多部作品的主演、艺术指导或服装设计。
陈英雄为夫人取茶水时,她回答了下一个问题。
)NOWNESS:两位同为合作伙伴与亲密伴侣,可以谈谈对创作模式的感受吗?
陈女氤溪:我十七岁时就认识陈英雄了,所以我们已经一起生活了很多很多年,这意味着我们也在关系中不断成长。
我们会慢慢地培养默契,慢慢完善两人对于美的定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我们也在不断改变。
我不在他的影片中担任演员时,也会做一些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的工作。
如今,我们对美保持着相似的认知。
比如我在《法式火锅》中也负责了艺术指导,但我们不会讨论很多东西,因为他本来就需要一直和演员、摄影讨论,如果还要跟我争论,那就太累了。
相应地,我也拥有了百分之百的自由度,可以落实我的各种构思。
他完全相信我,我也很感谢他。
但这种模式其实很少,我们的默契也是在生活中渐渐磨合的。
其实他这部《法式火锅》,也是在致敬他的妻子(笑)。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一起生活二十多年的伴侣,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但他们的相处模式也和真实的夫妇没有区别,影片也让我们不断体会到爱的欲望。
共处二十年的夫妇,该如何重新激发对彼此的爱?
大家其实很少谈论这种话题。
但我们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感情的观点,一对伴侣就算年龄不断增长,也依然要学会分享,依然要保持自我的更新。
为什么很多关系到了一定的长度,就像花一样凋零了?
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去呵护,觉得顺其自然就行了。
如果彼此没有不断给对方惊喜,自然就渐渐没有情感了。
举例来说,我和他有时会互相读些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自然就有话题、有感情了,对吧?
感情不是自然延续的,你是需要努力,需要不断做功课的。
这也是《法式火锅》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男主角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幸福就是继续追寻本就拥有的东西”。
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想说的概念,你虽然已经拥有,但你依然要不断地想要去拥有,依然要保持这种欲望,这就是幸福。
在跨越国境以后NOWNESS:导演在法国最初学的是哲学,您曾提过是布列松的《死囚越狱》让您想要学习电影。
可以谈谈这部影片打动您的原因吗?
陈英雄: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做衣服的,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阶层的原因,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香港的功夫片,对于真正的电影艺术不是很了解。
到法国之后,我看到了这部布列松的电影。
我当时很惊讶,原来电影不止是打打杀杀,它也可以讲述很深刻的东西,也可以带给我这么强烈的情感体验。
后来我就开始读哲学,但我只读了一年,就觉得哲学不适合我读(笑)。
我回想到《死囚越狱》,就下定决心想要拍电影。
后来,我又看了很多别的电影,最后也终于拍成了电影。
NOWNESS:许多被迫离开家乡的导演或作家,都会在一些作品中呈现乡愁,或类似的冲突感。
但您作品里的越南影像,似乎相对都比较平静。
可以谈谈这种现象吗?
陈英雄:或许每个人经历不同,我不觉得离开故乡就一定会感受冲突。
我是一个很开放、很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到了法国以后,虽然我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但我觉得都很自然。
当然,即便我接纳了法国的文化,我对其他国家的知识文化也很感兴趣,也会去了解。
比如我也曾翻拍过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
我不会因为自己来自越南,就以越南文化来定义自己的兴趣与作品。
NOWNESS:两位确实在越南、法国、日本等地创作过许多不同的作品。
两位认为在创作跨文化背景的故事时,会根据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做不同的设计吗?
陈英雄:或许在不同的国家会遇到不同的人,但电影是一种共同的语言。
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无论在法国、越南还是日本,大家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就能明白电影的语言。
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感受到本质性的文化差异,拍摄过程都是比较顺畅的。
陈女氤溪:其实如果导演心里不清楚,那怎么说都没用;但如果他明白该做什么,事情就容易很多。
比如在《三轮车夫》的剧组里,有越南人、中国香港人、法国人、斯里兰卡人等等,但他们都可以执行导演的指令。
因为导演选择的人,都是经过筛选的合作伙伴,也都是懂电影语言的人。
此外,大家可以发现,导演拍了很多影片,但在这些作品里,对话都不是最重要的,而画面的呈现与表达,大家无需语言就能领会。
陈英雄:不仅是拍电影,在电影节做评委也是类似的。
比如我今年在上影节作为评审团主席,也会遇到不同成员对于不同影片的看法。
但我们最后也会一起讨论观点,一起投票,最终给出共同的结果。
虽然工作过程都比较严肃,但毕竟大家都能理解电影的语言,在评审结束后,所有的评委还是缔结了一种友情,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再见面。
一餐一饭一昼夜,将所有的背景、意义和冲突压缩尽,生活可以至简如斯。
只有画面丝光润滑,鸟声啾啾日光流泻。
每一次忙碌的交错默契衔接,一顿顿对坐原来是未知的倒数。
生活的深意在滋味,尝出的或过出的,自品在心。
春花秋实,就让我留在这炙热的夏阳里,炽亮余生。
青木瓜之味以来的陈英雄,每一帧都是回归最具表现力的画面。
在去年,跟《坠落的审判》《完美的日子》《利益区域》《怪物》《枯草》等等瞩目电影竞逐金棕榈的,有一部《法式火锅》,光听名字似乎没有多少深刻内涵或张扬锋芒的电影。
实际上也没有。
不过这里说「没有」,还是得结合两个方向来看。
第一个方向关乎内容,《法式火锅》并没有太大的叙述野心。
在最明显的脉络上,它更愿意聚焦美食家多丹和厨师欧仁妮相伴二十多年后的生活,尤其是那种爱而不婚的微妙状态,甚或愿意花最多的笔墨,包括开篇三十分钟的关键篇幅,引领观众在欣赏一道又一道美妙佳肴在城堡厨房里被炮制,然后被品尝,被赞赏。
以美食为名的电影,也算是点了题。
如此细腻、优雅地呈现一顿高规格家宴私厨的制作,任色香味齐全的食物对视觉、嗅觉、味觉实现全面诱惑,它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影极其重要的内容组成。
如此这般的电影,可以非常粗暴地说没有在内涵上过多钻研,或者经营。
这时候就要谈到第二个方向,即电影是否一定要有所谓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戛纳主竞赛单元这么一个舞台上。
答案自然不是。
而且,陈英雄这部新作非要分析的话,也不是没有任何涵养与指涉。
这里更想要强调的,是《法式火锅》并非一部多么刁钻、多么「高级」的电影,但它是一部让人愉悦的电影,而愉悦这种自打电影诞生就被津津乐道的体验,如今在很多时候,已经被充斥所谓批判思维的我们所忽略甚至贬损,导致观看电影成了捉虫找茬的挑剔经历,充满不耐烦的苦痛。
客观上,《法式火锅》想让人从这种煎熬里解脱。
谈谈情,做做饭,十九世纪末不疾不徐的节奏,城堡充满阳光的暖热,外头虫鸣鸟叫的闲适,演员气质对镜头的滋养,陈英雄游刃有余的美术品味,都构成了愉悦的表达和审美的价值。
简而言之,愉悦是美赋予的。
食物、人物、景致、天气都在镜头下表现得非常漂亮,几乎到了让人屏息凝视的地步。
曾经在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学院修习金牌学科摄影技术的陈英雄,对于构图、光线、色彩等方面,确实造诣很深。
1993年让他声名大噪的首作《青木瓜之味》,捕捉美感的超绝能力率先惊艳影坛。
《青木瓜之味》这位法籍越南裔导演直到八年前,才头一次拍法国故事。
《爱是永恒》跳出此前频繁触及底层叙述的亚洲路数,对准了优渥阶层,莹润、饱满地表现非常法国、非常贵族的生活图景。
尽管故事不够精彩,哪怕跨越三代女性百年的悲欢,都难免显出空泛,但是至少还有个足够难忘的富丽壳子,传递观众一种宫廷画师般的代入视角。
《爱是永恒》蛰伏许久后才推出《法式火锅》,陈英雄很大程度上是在衔接并超越《爱是永恒》,也许还带有一点修正的构想。
他在法国的趣味是对有闲一族相对古典的观照,他们更富有大众印象中的法式风情,那种可以无限放大却不让当代人生厌的雅致风韵,无论男女,都可以干干净净地呈递出来。
甚至是城堡里的女佣,以及女佣务农的家人,包括他们所处的场景,都至少有素雅、简约的美学凝聚。
总而言之,这是一幅幅抽离了脏污与繁琐的生活图景,虽然涉及到做饭、种田,但是不会有洗碗或者施肥那种脏污的具体劳务。
年过半百后的陈英雄确保观众在他开辟不久的法国近代历史领地,有取之不竭的美学享用,非常纯粹的,不带负担的。
作为一个十分强调「电影语言」的导演,他觉得当今九成电影都只有描绘,而没有电影语言,这就是他一以贯之的其中一部分独到语言,毫不含糊地捍卫精细的漂亮,再在这个基础上舒展、表达。
《法式火锅》通过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做饭过程,稳固树立起相当专业的美食家多丹和厨师欧仁妮,这种专业性确保了美食通达人心的可能,也在无间合作里,表现出他们共同的专注、热爱,以及由此滋生的默契和火花。
不需要过多言语的交代,观众都可以顺水推舟地认定他们之间的浪漫关系,这是电影相对幽微而又美妙的地方。
实际上,除了角色设定,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和朱丽叶·比诺什在1998年至2003年,确实是一对神仙眷侣,并且生了一个女儿。
马吉梅尔说过,有时在片场会感到恍惚。
这恍惚糅合了戏里与戏外、过往与当下,既符合,又加持了角色亲密交心又保有疏离的关系。
而随着剧情发展,故事开始出现一些相对现代的转折。
欧仁妮在跟多丹相伴的二十多年,原来多次拒绝了对方的求婚,唯独是总给他在夜里留门。
她说起人生中两次极大的欢喜,是想着他要推门进来的时候,他正好这么做了。
我们在法式浪漫里看了很多爱情关系中的势均力敌,也看到了很多女性特别光芒四射的独立与清醒,这让婚恋一如电影竭力营造的风情,过滤了许多功利算计,更让人在信服的逻辑里期许故事的后续。
二人细水长流的相处,既有这种法式浪漫,又有东方趋于普遍的含蓄,这对上了陈英雄独特地域背景杂糅的特质。
他们似有还无的爱百般浓烈,靠的是厨房里的横肉、浓酱、猛火、热气来传递,菜单的编排,配方的设计,各种谜题都只为对方设置和揭晓,交锋就成了不言而喻的调情。
陈英雄的电影,从不避讳日常物事与情欲的纠缠。
像是多丹照顾生病的欧仁妮时,给她做菜求婚,牡蛎与籽,软果与花,都有许多悱恻的心思。
一如早年果籽繁多、汁液饱满的木瓜,在《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电影里,跟青蛙、蝌蚪与沾露的花朵等各种意象一起,充满性的指涉,还有由此联结的欢喜。
所以又很容易想到两个宛如名画的场景,一是欧仁妮在恰到好处的暗光里背着身子舀水洗澡,二是她面向里屋侧躺裸睡,除却多丹同样安静的靠近与触碰,还有清洁时欧仁妮回眸的一笑。
中年人多丹在求婚成功后歌颂秋实的美好,期待开花结果后共同过冬,而欧仁妮哪怕病入膏肓,也笑言自己身处盛夏,活力无限。
于是他们共同谱写的美食宣言依然充满美的热度与广度,这是让人心悦诚服的。
也于是一旦欧仁妮消失于镜头里,电影的看头就要消散许多。
等到生离死别的遗憾关头,「法式火锅」作为他们未能真切联手拆解的巨大难题,凝聚了电影哀而不伤的表达。
细想他们至关重要的一次对话,她问他,自己是妻子还是厨师,他含情脉脉地回答「厨师」,电影许多散落但丰沛的情感,会迅速聚拢起来,冲击观众情绪的阀门。
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可以理解电影的内涵,明面上,大体上,都止步于此。
不是不能深挖下去,譬如十九世纪末的法国背景,阶级分化的生活,男性群体习惯性的高谈阔论,女性哪怕处于职业需要的幕后环境,情爱游戏里的让步与顺服,男人在失去控制后的失控等等,完全可以放大来观看与反思。
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动作都难免有些捕风捉影的无趣,像是在一个艺术品里极力寻找裂痕,最终波动更大的,反而是自己的内心。
而它比《爱是永恒》要好很多的地方,在于观众没有这种必要,甚至没有这种心思,后者是忍不住要去理解意图,剖析深意的,奈何这些举动之后,只觉得更加空泛得无趣,甚至陈腐得乏味。
可以说,非同凡响的美又予以电影一块免死金牌,哪怕故事厚度与深度不足,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毕竟有些电影天生就是为了让人愉悦的,而这与剧情的悲喜走向并无紧密关联,颇为「超脱」。
但是,免死金牌很大程度上是由陈英雄的前两部享誉国际的佳作赢来的。
最终《青木瓜之味》和《三轮车夫》就像是某种黄金锁,给了初出茅庐的长片导演天才级别的瞩目度,却也在他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带来各种反衬的苦闷。
《三轮车夫》导演当然可以,甚至理应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跳出舒适区,发挥自己更大的可能,但当我们看着陈英雄从越南,到亚洲其他地方,再到法国,除了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愈发精进,已经不剩多少意气和锐度的时候,有时也会觉得遗憾。
当年以西方视角插入藕断丝连的东方土壤,他可以在破落的环境里充满灵气地体现经济上、情感上的贵气,哪怕暴力滋生,贫穷蔓延,悲剧鼓荡,个中蓬勃的生命力,谷底反弹的诗意,都能随着燥热与潮湿的气候把观众紧紧包裹。
但当欧仁妮隔空颂扬的《夏天的滋味》成为历史,陈英雄有点趋于分隔哀伤表达与美学追求,接下来的《伴雨行》《挪威的森林》,偏向于伤情的耸立,再之后的《爱是永恒》《法式火锅》,则侧重于美学的构建,很难再见到两者大师级别的交融。
《夏天的滋味》对于导演而言,电影里曾经流露出的疏离、怅惘、挣扎,能够在生活中烟消云散,即便是要牺牲掉电影的深邃表达,大抵也还是值得庆贺。
反正这么美的电影,也实在没有多少人能够拍出。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法式火锅到底想说个什么……我也很想问男主到底是在找厨师还是在找妻子,还是那会法国的习俗就是必须要找女厨师,怎么面试的全是女性,但最后又找到了新的能够创造出合他口味的女厨师,最后还一个闪回以你是我的厨师为结尾,那你们当初结什么婚啊……好困惑啊这到底想说个什么,又用女主的死来渲染某种悲情,塑造成某种白月光,但事实上却是总有能代替她的?
爱意和美食相互融合相互成就?
还有那群朋友在替男主愁没新厨师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来一句“有句话我们讲的还是不够多,欧仁妮真是个美丽的女人”……这是在干嘛,毫无重点,也毫无深意,更毫无新趣,老实讲全篇看下来依旧时不时被那种特别陈词滥调的女凝给恶心到,包装以绅士和长情也依旧难掩把女性客体化的臭味,这种男的自我陶醉的爱情故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又要点名我非常唾弃的《对她说》。
前段时间看完爱的曝光也是这么觉得,女性连爱都是被动的,女主最终实现这份爱的形式依旧选择妥协向了男主那套婚姻,她本来还想守着哪份至少可以不开门的权力,虽然这份权力似乎在婚后以他们在女主的房间睡做了变形,但这在我看来很别扭,还有就是无意义的女性裸体,想表达其实无论什么关系女主都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男主、属于了男主?
无论是厨艺还是身体?
怎么看都是男的又在自己梦想的爱情神话里神游了,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无法被打动一点。
暌违七年,越南裔法国导演陈英雄(Anh Hung Tran)的最新作品在今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引爆了话题。
《法式火锅》(Pot Au Feu, 2023)的美食题材、非常规电影语言、以及法兰西文艺女神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与演技派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Benoîte Magimel)的浪漫演绎,都使影迷们难以将视线移开这部趣味性十足的作品。
对陈英雄来说,这部电影的拍摄也充满了挑战与趣味。
《法式火锅》剧照本采访于2023年5月27日发布于Variety原作者:Elsa Keslassy法国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的《法式火锅》可能是今年戛纳电影节角逐金棕榈奖的电影中最激进的一部。
这部充满了感官愉悦的影片设定在19世纪末的法国,以一场令人垂涎欲滴的烹饪戏开篇,这场戏持了近40分钟,以极简的情节刻画出了男女主角间爱意渐浓的浪漫氛围。
虽然陈英雄以戛纳金摄影机奖获奖作品《青木瓜之味》(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1993)和威尼斯金狮奖获奖作品《三轮车夫》(Cyclo, 1995)而闻名,但是他告诉《综艺》(Variety)杂志,他相信《法式火锅》不仅能打动美食爱好者,也可以打动其他普通观众,而电影的映后反响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称赞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美的愉悦、感官的沉溺以及蕴含在烹饪艺术中的人文关怀”。
《法式火锅》剧照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885年的法国美食界,它的梗概基于马歇尔·鲁夫(Marcel Rouff)于1924年创作的小说《激情美食家》(The Passionate Epicure)。
小说讲述了虚构人物:享乐主义的多丹·布凡(Dodin Bouffant)的故事,这一人物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法国美食家尚·安特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电影则是关于尤金妮,一位备受尊敬的厨师,和她已经为之工作了二十年的美食家多丹之间的关系。
随着彼此越来越亲近,他们的纽带逐渐演变成了一段浪漫的感情,也催生出了令世界上最杰出的厨师都刮目相看的美味佳肴。
当面对尤金妮对承诺的犹豫时,多丹决定开始为她烹饪。
这部电影标志着法兰西女神朱丽叶·比诺什和演技派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的重聚,他们在1999年主演迪亚娜·库里(Diane Kurys)的电影《恋恋红尘》(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1999)时相爱,并育有一名女儿。
在《法式火锅》中,二人的对手戏十分动人。
在接受《综艺》杂志的采访时,陈英雄提及了拍摄精致烹饪场景时的挑战、看到比诺什和马吉梅尔重聚的喜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美食在影片中的地位,还谈到了他的梦想——拍摄一部有关佛陀的电影。
《法式火锅》剧照以下是采访正文,记者-Q;陈英雄-TQ:您是否预料到《法式火锅》会在戛纳赢得影评人如此高度的赞誉?
T:请原谅我的坦白,但每次我拍一部电影,我总确信它会大获成功!
我坚信人们会喜欢它。
Q:您为什么想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
T:对我来说,重点不是电影的主题,而是在呈现美食的过程中,电影拍摄所遇到的种种挑战。
我首先遇上的挑战就是要拍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一开始的构想是将美食融入一段爱情故事中,看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对烹饪艺术有着相同的激情,一起生活逾25年,如何形成一种精神纽带。
Q:您为什么想改编马歇尔·鲁夫的小说?
T:当我阅读这本小说时,有几页是关于食物的,它触动了我,激发了我的灵感。
电影从小说开篇展开,就像是一部前传。
这个虚构的多丹角色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他促成了一个美食家俱乐部的建立。
在巴黎甚至有一家餐厅,这是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的最爱。
直到今天,南法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晚宴,特别提供了小说中王子给多丹的菜单。
我实际上是通过读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注:美国诗人、小说家)的一本书了解到这个晚宴的,他曾参加过其中一次盛宴。
《法式火锅》剧照Q:您的电影还表明,美食在法国历史和外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T:是的,美食在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所有那些伟大的厨师都受命于王子和国王。
当大革命爆发,贵族开始掉脑袋了,厨师们就发现自己失业了。
这使得皇宫周围兴起了餐馆和妓院,人们会去那里享受美食和肉体带来的感官愉悦。
这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景点。
法国人以他们的生活礼仪(savoir-vivre)而闻名,并创造了一个观念,即为了达到和谐,一顿饭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上桌。
就算是拿破仑,他本人并不在意吃食,也深知餐饮在外交谈判中充当润滑剂的重要性。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把一座城堡赠送给查尔斯-莫里斯·德·塔莱朗-佩里戈尔(他的外交部长),并让他雇一位厨师,安托万·卡雷姆(Antonin Carême),作为他的耳目。
而在卡雷姆去世十三年后出生的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r)(注:法国媒体称他为西餐之父),则将法国美食带入了现代,并推动了餐饮的工业化。
Q:《法式火锅》以一段长达40分钟的烹饪戏开始,描绘了一顿餐食的精心准备。
即使在烹饪节目中,我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T: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在银幕上展现一些观众前所未见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却是十分质朴的,没有多余的华丽元素。
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们以电影化的方式拍摄下这一烹饪场景,它必定会美妙绝伦,就像一场芭蕾舞。
《法式火锅》海报Q:片场要处理如此多的食物,你们怎么应付的?
T:对于皮埃尔·加尼耶(Pierre Gagnaire)(注:知名法餐厨师)和我们的现场顾问米歇尔·纳夫(Michel Naves)来说,情况相当复杂,令人困扰。
因为他们看到我们先拍摄已经烹饪好的食物,然后再拍摄生食材。
我们用了大量的食物来拍摄!
比如,制作法式火锅时,我们用了40公斤的肉!
Q:你们怎么处理那么多食物的?
T:我们把那些食物全吃掉了!
剧组很庞大。
我们应该是伙食最好的片场。
每天早晨我来到拍摄现场,没人注意到我;但是当米歇尔到来时,所有人都会为他鼓掌。
我有点嫉妒他,他把我在片场的导演光环偷走了。
Q:在这么多年后,将朱丽叶·比诺什和伯努瓦·马吉梅尔重新聚在一起,您感觉如何?
T: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演员,非常专业。
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
了解他们二人在现实中的故事,并看到他们在银幕上演绎这个故事,对我来说非常感人。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比如朱丽叶给了多丹一个吻,尽管这个动作没有被写进剧本,伯努瓦便感到不知所措,问我:“这不是在剧本里的吧?
”或者有时,伯努瓦会忘记台词,告诉我:“抱歉,我迷失在她的目光中了”。
Q:您有没有梦想要拍的电影项目?
T:我的梦想是拍一部关于佛陀的电影。
人们对他的了解太少了。
他不像耶稣基督那样吸引人,但我认为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会非常有趣,因为他的精神遗产非凡卓越,并且跨越了二十五个世纪。
他在这个世界上治愈了如此多的人,他的教义应该被人了解。
我还想在越南拍一部全部由女性演员出演的电影。
译者:chan©《法式火锅》(Pot Au Feu, 202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可以找到网盘资源的片子,为什么要到电影院观看?
在我失业的2024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观影,找到了原因。
参加广州法国电影展映观看的《法式火锅》,开票前邀请了身边的朋友和我一起抢票,鉴于片子不太出名,票价又偏高,最终还是只有最信任梁文道推荐的我一人前往了观影。
首场的票在开票一刻就售罄了,抱着是否连这种展映都有黄牛的深深怀疑,我购买了第二场的票,果真观众将巨幕屏厅坐满,在观众这么多的情况下,一部没有配乐的电影考验着在场每一个人。
坐在中间排数,整场下来没有被手机屏幕晃眼,连呼吸声也渐渐配合着电影的寂静变得悄无声息,影片结束字幕出现,现场响起了掌声,几乎没有观众离席,直到字幕走完现场响起了第二次掌声,大家此刻才起身离开。
在我全然接受对任何事情都失去耐心,那怕是溢价购买的演唱会票也会有人拿出手机打游戏,没有任何事情比录屏拍照收集朋友圈素材更重要的时代,这一场的观众让我重新看到投入和素质的存在。
开映前半小时食物之城的市民作为一名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什么都能吃的广州人,看《法式火锅》应了那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俗话。
除了我们,彼岸也有志同道合的人,请不要再只埋汰我们了!
片中完整展现了多道菜的烹饪过程,有用一堆杂鱼熬成的鱼汤煮一条多宝鱼,用两只鸡煲成的鸡汤煮一只鸡,这让广东人联想到了用鸡汤煨鲍鱼鱼翅海参(备注:不建议食用鱼翅),后面那只鸡搭配着米饭上桌,又让人联想到了海南鸡饭。
可能好的厨师,连烹饪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只是不仅是怎么煮,连吃什么都殊途同归,片中有一道菜食客要用桌布挡住自己的吃相,这道菜吃的是圃鹀,一种主要吃粮食而被法国人视为害鸟的小鸟,远房亲戚是广州人多多少少都吃过的禾花雀(黄胸鹀),相隔万里两种小鸟都落入被人类吃到灭绝的境地,目前两者都已被例如保护级动物名单,吃用都是违法行为,但是法国人显然比广州人有更强的执念,据说今年法国人提出将圃鹀移出保护动物名单只为延续这道名菜,圃鹀对法国人而言不仅仅是食材,或者猎奇的野味,它承载的是法国独有的一种烹饪手法(极其残忍),类似开设独立部门规范锅包肉做法。
对于欧仁妮事业的成就我感触最深的是她的葬礼,参礼者都吃过她做的饭,那对抬着她棺材的手臂上的肌肉,甚至就是全赖她的饭菜才变得有力,当我们自问自己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的时候,像穿着西太后出席前往公开追悼的人一样,欧仁妮的答案已经和一个个身躯融为一体,即使具化成的是男主好友微凸肚腩,那一刻也是一种让人骄傲大笑的成就。
我觉得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心中对母亲最大的悼念将会和欧仁妮的吃客对她的悼念是一致的,我的母亲是一个从早上买菜回来就要花半天时间在厨房忙碌的人,她从来不是全职家庭主妇,只是把这个工作当成日常的运动完成,我曾经体重严重超标,曾经憎恨母亲做的食物,时过境迁在我努力把体重减至正常又维持下来之后,我不再把问题完全归咎到母亲的食物上,我学会珍惜有一个为我煮饭的人。
彼岸倒影《法式火锅》应该是能被女权主义者接受的,毕竟在电影里追求欧仁妮的多丹实实在在地在厨房和欧仁妮并肩作战,甚至最后一个人煮了一桌复杂程度不输欧仁妮出品的大餐,这或许是全片比起多丹的富有和胃容量,欧仁妮的美貌,最让人觉得不真实的地方。
在中国好的厨师回到家也是不做饭的,而评论家走进厨房也往往只是为了给文章添油加醋收集佐料。
在浪漫的篇章里,广州人又忍不住惊讶一句,多丹给生蚝做的配料实在很有蒜蓉粉丝生蚝的影子。
生如夏花美食家往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食材成熟的季节,欧仁妮作为厨师却最喜欢夏天,喜欢夏天的炽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欧仁妮能长时间站在炉火边的原因。
在这个经济寒冷的“漫长季节”里,我,一个失业人员,一个中年南方人,坐在电影院深怕身边的人会闻到我在外面游荡半天累积的汗臭,在听到欧仁妮的台词的那一刻,我也好像学会了欣赏夏天,起码留下的汗滴能证明你还活着,明明是灰色的世界却能看到暴雨后的蓝得不近人情的天空。
“比饥饿更糟糕的是不知道何时进食”“有人三岁就有绝对音准,五岁就能成读出第一次看到的乐谱,但没人能在四十岁前成为美食家”“婚姻就像一次把甜点当头盘的晚餐,亚当夏娃这第一对夫妻,就是从甜点开始的”“我的人生还在盛夏,哪怕我离开也是盛夏”“这么多年,只有两次,我想象着你推开我的门时,门真的被推开了”“形成品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记忆力”“我喜欢体内的那种灼热,就像我每天处理的余烬”“幸福就是我们持续渴望已经拥有的东西,可你,我拥有过吗?
”“你究竟把我当成厨子,还是看做你的妻子?
” “厨子” “谢谢你”与精致相反,火锅这个简单到代表粗鄙的平民料理,传承支撑着百姓几百年。
一如二人复杂又简单的亲与友交融的关系,依偎向前:默契无间,灵感无限。
画面如此美妙动人,食物有着触手可及的细腻质感,美食的气息同感请一起,几乎透出银幕。
好似《青木瓜之味》的法国镜像,不过这次不是清新爽口,而是香醇浓郁。
身处两个空间,却总通吃一口锅里煮出来的饭菜,是属于陈英雄的独特风味。
这是舌尖上的法国,对匠人精神的礼赞;这是唯美的法餐宣传片,一曲美食的赞歌。
无论是烛光中的陈设,自然光下的花木,油画般的画面,还是详实的食物细节,严谨的烹饪步骤,厨房里调度,都非常优秀。
优秀得,影片里面的爱情主题与女性主题显得相当单薄。
有钱有闲阶层的叛经离道不费吹灰之力,他们的女性独立也尽显从容松弛,而缺乏张力。
有意无意缺失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使得美食家的厨房如同一个世外桃源。
美食世界里的热爱与抗争,纯粹浪漫,却也略显苍白无力。
如果仅将此片当美食记录片或者美食家Dodin Bouffant的传记,可以给到4星。
美食家与厨师合作无间,二十有年,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生活伴侣。
美食家希望厨师成为他的妻子,厨师说,一旦结婚了,我就再不能选择把门关上了。
美食家喜欢所有的季节,第一滴冰凉的雨,第一片雪花,第一次燃起的炉火,和第一朵初春的嫩芽。
厨师独独喜欢夏天,盛夏的太阳,阳光在身体上的灼烧感,就像每天处理的炉火余烬。
她说,我正处人生盛夏,当我离开时,也依然是盛夏。
一语成谶。
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个硕果累累、汁水丰盈的金秋,而是永远地留在了盛夏的骄阳下,蝉鸣中。
2023.5 《法式火锅》时隔三十年,越南导演陈英雄又带来一部美食电影。
2023.5 《法式火锅》海报《青木瓜之味》在1993年6月上映,《法式火锅》是2023年5月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参赛影片,并获最佳导演奖。
《法式火锅》的片名直译是《多丹·布法内的欲望》,那么这篇影评的标题也可以改为《用欧仁妮来解读阿梅》。
《青木瓜之味》讲十岁的乡下贫苦少女阿梅到西贡一家绸缎铺当小帮佣,十年后,阿梅成了音乐家浩民的妻子,在浩民的指导下,阿梅学会了读书认字,能诵读文章,并且有了身孕。
电影开始,夜景,十岁的阿梅进入镜头。
远景中的阿梅,包头布衫,褴褛衣裤,是遥远年代的越南。
次日清晨,阿梅出现在近景中,清澈的眼神,不谙世事的面容,是被记忆美化过的童年阿梅用十年的帮佣生涯,用每一日的日常劳作,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达成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美满、社会结构上的阶层跃升,以及宗教领域里的修成正果。
三张脸同框,俯拍的仰视镜头,越南纸灯笼的竹骨架象征台阶,暗示阿梅的修行之路故事结束在阿梅感受到的胎动时分。
镜头从她沉静满足的微笑脸上,慢慢摇向到她身后一尊既似官员雕像又似含笑面目的佛像脸上。
佛是不分男女的,导演用这个镜头语言明确无误地向观众宣告了他的创作思想,不管是从哪个层面,这个结局都是导演心目中的完美之路。
1993.6 《青木瓜之味》陈英雄1962年出生于越南岘港,十四岁移民法国,大学主修哲学。
偶然观看了越南裔法国导演莱姆·勒的电影《帝国的灰尘》,对电影产生了兴趣,进入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习摄影。
1988拍了短片《南雄的妻子》,1991年的短片《望夫石》获1992年里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青木瓜之味》是陈英雄第一部故事长片,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的童年记忆,来自对母亲的回忆。
这部影片在法国摄影棚搭景拍摄,是陈英雄意象化了的美好越南,是他精神上的故乡,是理想中的越南人和他们的生活。
陈英雄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赋与阿梅与夫人,她们不争不怒,不言不语,日复一日,默默付出,隐忍善良,承受苦难。
与这两名女性相对的,是家族里男性的懦弱与无能,丈夫习惯性拿钱出去浪游,钱花完了才回家;儿子们同样不想担负责任,夫人靠变卖家产度日,儿子们出让为他们奉献了十年的女仆,丝毫不关心她的下落。
阿梅处境的艰难与尴尬,象征的是陈英雄心中的越南,苦难之地,千疮百痍。
但是她们啊,她们啊……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忍耐歌》三十年后,陈英雄把这个故事又讲了一遍。
这回他仍然用一名女性劳作者来讲他对人生的思考,只是把主角换成了即将走进坟墓的老妇人,用一具劳作了二十多年的衰老之躯,代指导演陈英雄本身的阅历,欧仁妮就是三十年后的陈英雄,三十年后的阿梅。
三十年前摘下青木瓜的那个十岁小女孩,这一回以法国乡村女厨师的面貌,向观众讲述阿梅视角的恋爱人生。
2023.5 《法式火锅》欧仁妮是1885年的法国女性,她比一百年后的越南姑娘要坦白得多,那些阿梅用身体语言、导演用镜头画面营造的情绪和爱意,可以借欧仁妮之口告诉观众。
含蓄是东方美德、是东方审美,但太含蓄了,就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
用一道法式甜品“红酒炖梨”来暗示已经足够了,下一个镜头在《青木瓜之味》是不可能出现的估计这三十年陈英雄导演受到了太多的疑问,知道一大部分观众都不理解,于是这回特地安排了另一个十岁的乡村少女波利娜来到欧仁妮的身边,向她学习制作法式大餐。
让波利娜的少女身份,带领观众回到少女阿梅初到大城市的那个瞬间。
2023.5 《法式火锅》波利娜只是一个遥远的影子,这个角色的作用就是关联少女阿梅。
波利娜
阿梅波利娜怎么学习厨艺,阿梅就是怎样学习家务。
2023.5 《法式火锅》
1993.6 《青木瓜之味》波利娜不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人物,她只出现在最重头的第一场戏和欧仁妮离开后的最后一组镜头里。
欧仁妮和多丹·布法内的情感戏,波利娜始终缺席。
2023.5 《法式火锅》当欧亚王子(瞧瞧这个头衔!
又欧又亚的,还是王子。
这个虚构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王子,不就是他陈英雄吗?
法国殖民教育下的越南精英阶层的代表人物,用一道最平常的越南凉拌小菜,就跻身进了宗主国的艺术领域,这欧亚王子的身份不明而喻)用八小时的欧亚大餐宴请了法国美食评论家多丹·布法内后,多丹和欧仁妮讨论用什么菜式回请和答谢欧亚王子,多丹提出了法式火锅这个主意。
2023.5 《法式火锅》两人都对这个点子赞不绝口时,欧仁妮忽然晕厥,医生告诉多丹情况不妙,欧仁妮也自知命不久长,她向多丹讲述她对多丹的感情。
那些两人不曾共寝的不眠之夜,二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只有两次,多丹是踏着她的心跳和盼望,精准地打开了她卧室的房门。
2023.5 《法式火锅》这里一是呼应电影一开始2:26秒时多丹起床后的脚步声,那咚咚咚的急切步履声就是他寻找欧仁妮的焦急心情。
另一个更隐蔽的呼应,是三十年前的阿梅,在等待浩民打开她房门时的期待与不安。
2023.5 《法式火锅》
1993.6 《青木瓜之味》在《青木瓜之味》里,陈英雄用整整3分钟的时长描写和展现了男主角的徘徊和勇气,阿梅的视角是空缺的,这之前阿梅有的只是沉静和劳作,以及这个时间点里的被动接受,和下一场戏浩民未婚妻的恼怒和耳光。
注意箭头处的佛像
未婚妻的愤怒后面是端凝不语的佛像阿梅是在等待,抑或是被迫接受,这是不是精进路上的考验,观众均不得而知。
只能从少女阿梅为少年浩民来赴宴时特地换上的梅红衫子,和事后阿梅身上的粉色衫子去推断阿梅的感情取向。
事后阿梅身上的粉色衫子和接过浩民递过去的书本
成年阿梅和少女阿梅并不十分相似,但这个角度,两张面孔几乎一模一样
呼应的是十年前的少女特地换上的梅红衫子这一片衷情,三十年后陈英雄让欧仁妮讲了出来。
马赛尔·鲁夫的原著小说是讲的《多丹·布法内的欲望》,陈英雄则改编为欧仁妮的欲望,终了归齐,是陈英雄的欲望。
陈英雄经过三十年的粹练,手法更加纯熟,影像和光影更加优雅,电影无可挑剔,但讲述的欲望却比三十年前更直白(老男人忽然写情欲,太可怕了)。
2023.5 《法式火锅》阿梅是在青木瓜的成熟过程中慢慢修行,种种隐喻,情欲暗涌,是初恋的滋味。
1993.6 《青木瓜之味》欧仁妮是在一锅又一锅的勃艮地汤里达到完满。
她来到多丹身边是个厨子,死时,仍然是他的厨子。
不管多丹向她求了多少次婚,并且举办了订婚宴,但到临死,她仍然是他的厨子。
2023.5 《法式火锅》
夏日订婚宴
欧仁妮想当个厨子,那就让她当个厨子等于是陈英雄说:我还是当年那个给你们剖开青木瓜的厨子。
我心依旧。
1993.6 《青木瓜之味》就像有很多作者,反反复复,都是书写一个主题。
人的初心不变,能够打动自己的,始终是那一个故事。
有的是问“我是谁”,比如金庸在巅峰期写了《天龙八部》萧峰,在创作末期又写了《鹿鼎记》韦小宝,中间还写过《侠客行》石破天,最后一章最后一句是问“我是谁”,那是他作为一个江南布衣畸零之人流落在华南孤岛对自身的疑问;有的是写“我从哪里来”,比如张承志,在写了《西省暗杀考》之后又写《心灵史》,对是高声吟唱还是低声吟哦都犹疑不定,不知孰是孰非;有的是写“我要去哪里”,比如陈英雄。
陈英雄这两部电影讲的,都是“我要去哪里”。
人生的目的,是这一生要追求什么。
片末给出了答案。
全篇结束,黑屏上打出的文字是“献给氤溪”。
献给氤溪氤溪是陈英雄的妻子陈女氤溪,越南语写作“Tran Nu Yên-Khê”。
陈女氤溪1968年5月生于越南,拍摄《青木瓜之味》时25岁。
陈女氤溪是本片的服装设计师,并获2024年第4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服装提名。
陈英雄所有的影片,陈女氤溪都有出演或制作。
2011年陈英雄导演的《挪威的森林》获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造型设计提名,陈女氤溪同样是被提名人。
陈女氤溪那是他的去处。
陈女氤溪和陈英雄归乡便是英雄冢。
陈女氤溪和陈英雄 戛纳电影节上的主创四人。
左起:邦妮·夏诺-拉瓦尔 Bonnie Chagneau-Ravoire(饰 Pauline波利娜)、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饰 Eugénie欧仁妮)、导演陈英雄、服装设计陈女氤溪。
戛纳电影节上的主创四人拈花一笑。
陈女氤溪 影片里的食物由米其林三星级厨师皮埃尔·加涅尔(Pierre Gagnaire)和烹饪顾问米歇尔·纳维(Michel Nave)共同制作。
厨师皮埃尔·加涅尔在片中客串了欧亚王子的厨师。
欧仁妮花一天时间准备的法餐美食,电影用了整整半小时展现:
法式滤清汤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奶汁煮大菱鲆
小牛排烩生菜
小牛排烩生菜
挪威冰淇淋煎蛋卷
挪威冰淇淋煎蛋卷 饰演Dodin Bouffant多丹·布法内的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Benoît Magimel,是朱丽叶·比诺什的前夫,两人育有一个女儿Hana Magimel。
太喜欢这个炉灶了,燃料是烧过的煤,从壁炉里铲出来移到炉膛里。
台面有6个灶眼,炉膛里有四个烤箱
法式火锅 (2023)7.72023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历史 / 陈英雄 / 朱丽叶·比诺什 伯努瓦·马吉梅尔Pot-au-feu法式浪漫🥘 饮食为题,饲以长镜头烹饪前菜,不免联想到《饮食男女》。
同样,《法式火锅》并非仅停留于饮食层面,关于「情感」的思考,才是叙事内核。
长镜头过后,留给观众的真问题是「是过程?
还是结果?
」
或许,注入情感元素的烹饪,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品味着熬制而成的勃艮第酱汁时,若能细味其中香料,就能在思绪中回溯料理的全过程。
「人类真是唯一一种不口渴也要喝水的物种。
」品鉴葡萄酿制而成的红酒,代表着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待饮食,人类永远乐此不疲,当然也不止于饮食。
多丹的人生哲学在于「细味」。
冗长乏味的王子宴请,「煞有介事,但细看杂乱。
菜品丰富但含糊,既无强调,又无内在逻辑。
徒有大餐之表,却缺了该有的行规,正如无序的长队。
」。
于是,多丹决定以「法式火锅」这道法国平民家宴回请。
在多丹看来,无意义的堆砌没能为细味留白。
欧仁妮与多丹的情感贯穿主线。
不偏爱这金黄的秋色,欧仁妮喜欢所有的季节。
那「第一滴冰涼的雨,第一片雪花。
第一次燃起的炉火和第一朵初春的嫩芽。
」这些每年回归的第一次都让她欣喜不已。
有人说「婚姻是一顿以甜点为主菜的晚餐」,多丹说那未免太可悲了。
他愿意永远当欧仁妮的厨师,分享彼此的美味。
「幸福就是,持续渴望自己所拥有的。
」 烹饪这些小确幸,值得人们“浪费”时间。
看着看着,香味似乎隔着屏幕散发,这让匆忙中未能吃晚饭的我,陷入一种享受的“折磨”。
不结婚就不会死
像极了高阶版精致博主vlog
太好看了,远超预期,令人沉醉。陈英雄竟然能拍得这么好,情感、艺术、烹调与对世间自然的变迁观察融于一锅。不要小瞧美食电影,多么细致准确而含义丰富的质感与动作,隐藏一个主要人物之后更加微妙浓郁的情绪状态,最佳导演实至名归。
说好的火锅那
第一部陈英雄,看得很享受,画面很美美,拍的很馋人!开场做饭戏的调度极度舒适,呈现出一道道精细的烹饪工序,玲琅满目的食物特写,庄园内的景致风光与餐桌上的仪式感,庄重与优雅。陈对恋爱观的展现我很喜欢,摈弃了传统旧的同时保留了古典的美,他对他的爱里多了一份敬意与尊重,她的屋子是我们共有的房间,他的火锅是我们共创的杰作。美食的制作也是情感升温的过程,手与手之间的缠绕与身体的触碰,前菜就像是一道道告白,而最后的甜品便是求婚。在陈的镜头里可以看到一种对比,所有的烛光与花饰都不如菜品入嘴后的莞尔一笑,美食的模样比点到为止的裸露更加的涩情诱人。结尾的一段从冷到暖的旋转,我不是你的妻子,我是你的厨子…
陈英雄的mise en scène 已有化骨绵掌的功力,戛纳最佳导演算是实至名归。把烹饪的过程,味觉的感受,美食的文化和沉浸其中的灵魂伴侣关系融入了一锅,拍到了也沸腾出了情意绵绵的私密感,气韵缭绕。多丹和欧仁妮之间不是爱情,是友情知己,所以不是“妻子”是“厨子”,哪有什么爱到至死不渝,遇到能激发味觉的新厨娘,他也就立刻寻去了。以当代视角回到那段历史里去触碰性别议题,两性之间不是尖锐角力,是在情愫、谈笑和味蕾间化作平行了。
« Le bonheur, c’est de continuer à désirer ce que l’on possède…. » Le film est nul, mais des plats non.
做饭素材量巨大、仙女厨娘、法国乡间的岁月静好、太无聊太无聊了,结尾还结得很刻意,不清楚有没有用手替,感觉演员做菜的动作很不利落…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导演的个人风格问题,做饭做得挺流水账的,没啥节奏…朱丽叶在里面就是演了个仙女,角色都没什么人味,不知道男主角在高贵什么,这就是法餐吧……
Gentle and delightful,太感人太細膩了。在已獲的平靜中仍然長續的慾望。每一縷陽光和每一次面對著食材的靜默,在我心裡都是真正永恆的畫面;語詞的記敘變得如此虛無,辜負著每一個真實的動作和每一個流向深處的感官交流。每一頓飯的廚房場景中,人物之間的dynamics都是如此的不同。“ 我沒有拍展示食物的漂亮鏡頭,我想拍男人女人一起工作。” Eugenie向Dodin大方敞開著門鎖與自己美,戛然而止的影像卻如秘密的鑰匙猛地一旋,影像和人物之間形成的張力真的美極了。鏡頭靈活中帶著凝滯後半夢半醒地飄浮,一掃過去平移的裝置感,不變的依然是調度的精緻。
确实是文本极简的唯美系视听挂电影,丝滑流畅的手持摄影与靓丽动人的光线处理令人陶醉,发戛纳最佳导演表彰点很准。但是光看这些是很容易看腻的,可以说它在过于空旷的古典室内场域中只用了过少的交际、言语与情绪元素。但是其实陈英雄真正大力着墨的烹饪过程生动地凝聚着他对于最后点睛之笔的深刻诠释——爱,不是把你娶进家门为妻那么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灵魂相通的契合、心灵相知的默契;这种感觉在琐碎的平庸的日常里、在忙碌的无止的劳作中,不断地磨合、交融、沉淀,最后凝聚成一道道佳肴,那便是生活仅需的甘甜,是至尊重彼此的无价之爱。“你是我的厨师”为什么是最深情的告白,因为原始劳作中积累的真情,是胜过婚姻契约的连接。
我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是很明显感受到女性角色被工具化和客体化,她们是男主的厨师、被追求者、仆人、渴望向他学习的后辈。一开始觉得Eugénie是个特别会照顾别人情绪的人,特别懂得如何在男主沉默和尴尬时接上话、挑起气氛,也觉得她是很独立的人,无论是经济还是感情。结尾为什么要加一场她的灵魂说这些年渴望被追求的戏?说到底还得是渴望爱情才是完整的女人呗。
@ Broadway Cinematheque早场|吃饱才入场。也挺奇怪,我这么一个完全负耐心痛恨做饭厨艺屌差的人倒也爱人看做菜。但说实话我宁愿看女人在厨房纯做两个多小时的菜也不想看主角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一群老白男极度做作地品尝美食。拍做菜的时候摄影机一直在人和菜之间游走,那种不安定感看得很难受,就和这片一样:最后一琢磨,做菜没讲好,爱情也没讲好。
本来想说看看有名的导演拍食物和做饭怎么拍的,结果全程我都在不由自主学做菜,什么鬼啊。。。法餐真的好麻烦啊,理解好馆子为啥那么贵了。。。感觉一顿饭做下来能折寿不少不过后排有人呼噜打得贼响笑死我
#Cannes2023-33 两星半。纯纯的纯爱美食电影,不太知道为啥出现在主竞赛。不过细想一下觉得整部片子还挺problematic:一位来自法国前殖民地导演拍摄了一部讲述19世纪末期小布尔乔亚阶层优渥安逸的日常生活(人物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真爱/厨娘死了吃不到好吃的),而这一切的社会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这让人感叹美食无关爱只有关仪式化的性just全程老白男们都在发出不可名状的口腔音和呻吟全程女角色没上正桌吃过饭这不是法式火锅这是山东火锅(比诺什用勺子把奶油㨤到蛋糕上后又换个平铲刮平它这种时刻让我真的很想尖叫一声it is necessary?然后死掉
2023金鸡影展苏州站
真的很难看 第一次看到把cuisine拍的这么粗俗下作完全不美的电影
再次证明:全世界的那一代电影人,集体完蛋。
比起做妻子,我更愿意做个厨子。摄影用光考究,小女孩演员眼前一亮。(在巴黎认识的一位大姐姐,她非常爱的电影)
种菜,处理食材,烹饪,精细化饮食,讲究人儿啊,看着就新鲜好吃。很丰盛的餐饮,看的我都饿了。美酒美食美女。小姑娘蛮好看的,大眼睛白皮肤。海鲜,烤肉,蛋糕,甜点。光感看着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