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塞尚

Cézanne et moi,塞尚和我,塞尚与左拉(台),Cezanne and I

主演:吉约姆·卡内,圭洛姆·加里尼,爱丽丝·波尔,黛博拉·弗朗索瓦,皮埃尔·埃文,萨宾·阿泽玛,杰勒德·梅朗,劳伦特·斯托克,伊莎贝尔·冈德列,弗雷娅·梅弗,尼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我与塞尚》剧照

《我与塞尚》剧情介绍

我与塞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刻画了法国文学巨匠埃米尔·左拉和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之间著名的决裂。在普罗旺斯如诗如画的乡间,年轻的左拉和塞尚彼此欣赏和启发,共同探讨艺术的真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二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不断接近自己的理想,现实主义的左拉和浪漫主义的塞尚最终无法继续彼此理解。他们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疗伤旅程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九季五星级杀人夜缘来誓你龙虎门卖房子的女人你好,珠峰对你的爱很美恋恋江湖蜡笔小新:超级美味!B级美食大逃亡!小狗小心肝极限之心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霓虹高速拜托了!别宠我第二季漫画威龙2霍元甲霸道了,我的姐舍赫拉查德赢利曼克女浩克牧师之女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连城诀爱在粉雪时光庭外帕特女士:想听点疯狂的吗?女友成堆无声的爱

《我与塞尚》长篇影评

 1 ) 相爱相杀里爱总是更多

“他们争吵、决裂,但是又忍不住互相欣赏。

他们就像一对注定要在一起的爱侣。

”看到他们每一次别后重逢的相拥,都会莫名想到歌德捧着席勒的尸骨时说的那句:回家吧,伟大的朋友。

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共同之处在于这两对挚友他们都是彼此精神上的庇护所。

塞尚可以抛下他最重要的工作拄着拐杖下山只为看左拉一眼,却也可以在楼梯上用最恶毒伤人的言语向左拉宣泄他累积多年的尖锐怨气。

他们把对方刺得千疮百孔,几十年后过着反转过来的人生,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没法过上缺少对方的生活。

真正的离别当然比多年冰冷的决裂痛上几千倍。

左拉对别人说:“没有指针的时钟,象征我们的友谊。

”塞尚对别人说:“我很爱左拉。

 2 ) 这三位艺术家的生命就如流星一般短暂、璨烂和孤独,还好我们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完他们的一生

2017-04-14 咸鱼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德国纪实疗愈系导演克利斯蒂安·施沃乔夫的新作品《保拉》(Paula),是一部关于反传统的德国先锋派画家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Modersohn·Becker)的传记片。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保拉是19世纪末期最重要的女画家,也是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先行者之一。

她1888年随父母迁居到德国不来梅的东北方——沃尔普斯韦德——这个成就了她艺术人生的宝地。

如果你正好看过她的画作,你就会发现,那些交错纵横的小溪河流,沼泽平底中此起彼伏的沙丘,深沉的大地和天空,既来自她的家乡,也来自她的灵魂。

这个美丽的简单的中世纪小镇不仅孕育了她,也激发了她记录事物的方式,即简单、大胆、自由。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的作品“我的生命将是一场短暂而紧张的聚会”保拉曾如此预测过自己的一生。

的确,她在年仅31岁的时候死于难产,短暂的十年绘画生涯也如她所言,紧张而又有序,创作出许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也许这些突破性得益于她没有完整地接受过正规的学院派艺术教育。

但你仍然可以在她身上感受到一个真理:有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

她对艺术敏锐的嗅觉很好地体现出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艺术家们集体的忧郁和焦虑。

经历过19世纪末期文化运动,同时又身为一个女性画家,她对生命力的表达似乎就更加独特,在画过大量的静物风景之后,自画像形式的表现开始大量出现在她的画布上,可以说,生命后期的保拉,开始注重人性,发掘人性,努力通过自己的笔,将人本身真实地表现出来。

与其把可爱的动物比作女人,她更愿意用植物来象征女人。

她认为植物比动物更具有向上的活力,并且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她不喜欢谈论文明的层次,因此在她的画里,在这部电影里,你一定可以感受到她对真实自然的热爱与感谢。

《保拉》的剧本重点描述了保拉的“不幸时期”,使得这部电影的整个基调,像随意涂抹色调一样,从悲剧的浪漫又转向喜剧的欢快,如保拉在画布上的自由奔放。

《保拉》在德国不公开放映的排行榜上连续四周拔得头筹,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总票房171万欧元。

该电影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首次全球公映,入围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劳拉奖”,在第67届(2017)柏林电影节展映,并于3月1日起在法国公映。

继洛迦诺首映后,调查发现,该影片吸引到的大部分都是在家搞主流艺术的观众。

在电影里饰演保拉的卡拉·朱里(Carla Juri),接受采访时她说道:“保拉是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探索一个激进的、在艺术上才华横溢的时髦女性奇妙的一生我感到很荣幸。

《Variety》的评论家写过:“在那个扑朔迷离又忙碌的年代中,电影《保拉》无疑捕捉到了她对生命的热情,为艺术而逃到巴黎以后,享乐主义和迟来的性意识逐渐被唤醒的过程也美轮美奂。

即使是保拉的孤独,也精致而美丽。

”同样讲述艺术家生活的,还有2016年上映的法语片《我与塞尚》。

影片讲述的是塞尚和左拉这两位艺术巨匠的爱恨纠葛。

在希腊神话中,不管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都有着一位共同的缪斯女神。

虽然这只是神话,但是却也暗示艺术的相同之处——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心底和脑海中那如同神女身体一般曼妙的灵感火花。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人类情感之树上结着的,美丽而又甘甜的果实。

虽然左拉和塞尚,一个是作家一个是画家,但是出于对对方才华的欣赏,两个人还是成为了一对好友。

“才华”既是这对艺术家成为好友的原因,也是他们最后走上决裂的导火索。

在“两人决裂”这一冲突的处理上,电影埋下了明暗两条线索。

明面上,塞尚和佐拉的决裂,是因为左拉对其才华的怀疑和否定。

在成名之后,左拉写了一部以塞尚为原型的小说,讲述了一名自以为很有才华的艺术家,终日挣扎在对艺术的狂热之中,最后郁郁不得志自杀而死的故事。

塞尚在看到这篇小说之后,就给左拉寄去了一封绝交信。

左拉对塞尚的才华的怀疑让两个天才的友情走向了破裂。

然而从另一条线索来看,塞尚和左拉的友情破裂似乎又是必然的。

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从小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名利在他眼中,就像是一块看上去诱人但尝了之后味道一般的披萨饼,对艺术的追求远远要高于在对名利的追求之上。

而左拉则是个埃克斯的穷小子,在来巴黎的第一天,“成名”就已经是他日程表上的头号任务了。

他对塞尚才华的否定,也是因为他没有取得世人眼里的成功。

名和利在他的眼中,俨然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的标尺。

在那封绝交信之前,两个人的友情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就像是一对夫妇早已分居多年,那一封绝交信不过就是一纸仪式上的离婚证书。

这部《我和塞尚》除了讲述两位艺术巨匠的决裂之外,更表现了两个天才的创作的状态,在我的眼里,两个人的爱恨纠葛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有一些感觉,但我却无法将之表达出来,就像一个有金币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一样”塞尚蜗居在自己小小的阁楼里不分昼夜疯狂的作画,然后又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撕毁,砸掉,这可以说是在大段的书信对白和对话之后最接近塞尚的生命的真实镜头;左拉为了自己脑海里的一个句子,深夜也不成眠,数次起身修改原稿。

不管是左拉还是塞尚,在他们的身上都有艺术家的真实,哪怕在最后,左拉在塞尚面前撕心裂肺的大喊:“我就是个失败者,因为我为了畅销而写作!

”也依然是一个艺术家的姿态。

无论是保拉,还是左拉和塞尚,他们的生命都美如钻石:既稀少,又历久弥坚。

我们一辈子也可能碰不到一个这样的人,但感谢导演们,我们至少还能走进电影院,在大银幕上看看他们的一生。

部分编译作者 | 张玉婷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团队撰稿&整合 / 咸鱼编辑 / 郭舟

 3 ) 保罗·塞尚与苹果的爱与哀愁

说起苹果能够联想到许多人物,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亚当夏娃(亦有说禁果是无花果)、比如牛顿、比如乔布斯、比如筷子兄弟,还有一个人也许不被大家熟悉,那就是保罗·塞尚。

1.为苹果代言的男人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之父”。

他一生当中画过 270 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再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苹果。

他的名言是:“用一只苹果,我就能让巴黎震惊。

”口气很大是不是?

可是实际上他确实挺厉害,他通过苹果的描绘,展现出对静物体量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创了思路,也就是第一个把苹果画出3D的效果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保罗·赛尚与苹果的全部情缘。

如果把绘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塞尚生命中第二位是什么呢?

显然不是爱情。

作为塞尚的模特、塞尚孩子的妈(直到孩子六岁,依然没有名分)曾抱怨过,“你看我像看一个死人,你爱的是画上的人,你给她涂胭脂时眼睛里有光,你给她头发涂上金色,这让你兴奋,你让我觉得自己羞耻。

”他的前女友说过,“你永远不能让一个女人幸福,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不再爱你。

”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背叛的爱情可以原谅,而友谊就没那么容易。

”是的,除了绘画,塞尚最最在乎的就是友情。

2.缘于苹果的友谊而塞尚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他相爱相杀的朋友,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爱弥尔·左拉(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

他们的友谊正是缘于苹果。

1852年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银行家的儿子保罗·赛尚在一场校园群架中保护了一个单亲借读生爱弥尔,隔日,爱弥尔抱着一篮子苹果上门感谢塞尚。

于是少年间的友情便在普罗旺斯的阳光、清风、山林、河川中生长。

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冒险、一起探讨梦想、一起分享隐私。

他们如此亲密,甚至被人称为连体儿。

他们更彼此欣赏,保罗·塞尚欣赏爱弥尔的文学才华,称他为“诗人”;爱弥尔最早发现了塞尚的绘画天赋,称他为“早产的精灵”。

3.巴黎的邀约1860年20岁的爱弥尔在巴黎一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工苦苦维持生计;一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追逐着艺术梦想。

他写信给艾克斯的朋友塞尚:“最近我做了个梦,我写了一本美妙绝伦的书,你为它做的插图,美妙的版画,印着我们金光闪闪的名字,象征天才版的兄弟情谊,永世不分开。

”对巴黎艺术氛围的希望、对朋友热情邀约的回应,让塞尚不顾父亲反对,奔向巴黎,那里有他的艺术、梦想和友情。

4.巴黎并非天堂然而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

巴黎小酒吧里年轻的艺术追求者们(包括莫奈、雷诺阿联等人)探讨着现实与前途、生计与梦想。

临摹是年轻画师们生活保障和选择画派的通途,然而塞尚却对此嗤之以鼻。

而他貌似滥用色彩、用力过猛的画风被印象派所嗤笑。

与外界的格格不入,让塞尚终日在屋子里埋头绘画。

直到1862年塞尚的父亲切断了生活费,加之1863年塞尚的作品被“官方沙龙”拒绝,好友爱弥尔与塞尚女朋友加蓓儿走到一起,这接连的打击让他决定回到艾克斯。

5.返回艾克斯回到艾克斯,塞尚整日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山林、河川,一路取景写生。

不变的风景时时提醒着往日美好时光。

些许隔阂和距离挡不住两个朋友之间的思念,他们通过书信倾诉着鼓励与支持、艺术与理想。

书信:“亲爱的保罗,我专心为你写这几页信,我知道你会全心全意读完,明天还会更加爱我。

我们的友谊不适于巴黎,也许它需要普罗旺斯的阳光来存活。

你来信说有时会扔下画笔,因为画面不遂你愿。

气馁时,笔也不从我手中滑落…保罗,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也在我每个悲伤里…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

请你鼓起勇气,再次握紧你的画笔,任想象翱翔,我对你有信心。

——爱弥尔”书信:“爱弥尔·左拉,你知道,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比美。

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

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

——保罗·塞尚”6.再入巴黎1867年保罗·塞尚再次带着画作来到巴黎,参加官方沙龙。

此时塞尚的画试图用大片的色块来突出轮廓,但与当时推崇之画风严谨、细腻的新古典画派、逐渐兴起之追逐光影美感的印象画派所背驰,塞尚被批评说只喜欢脏兮兮的画。

此时爱弥尔·左拉的《娜娜》已经取得了成功,爱弥尔以帝国即将在普法战争中崩溃为背景,借娜娜一生的兴衰,刻画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社会。

两个朋友在游船上推心置腹的发表对艺术的见解。

爱弥尔希望塞尚摒弃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画风,融入主流画派。

塞尚反驳爱弥尔不懂绘画回归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和灵魂,并指责爱弥尔的作品看似批评,实则越来越迎合资产阶级口味。

两个人都为彼此不懂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懊恼。

7.艾克斯的重逢1870年为了逃避征兵(普法战争),塞尚携爱人玛丽·奥尔唐丝·富盖隐居艾斯克。

同年,爱弥尔和爱人加蓓儿也为躲避巴黎动荡来到艾斯克。

那是一次美好又短暂的重逢,他们像少年时代一样一起踏过山林,坐在山顶亲密地倾诉,塞尚为爱弥尔在林中画肖像。

但是此时的爱弥尔已经积极的投入政治之中,时局的变化牵动着爱弥尔的政治神经。

当在报纸上看到巴黎暴动,爱弥尔将妻子和母亲留下,果断只身返回巴黎,投入运动。

8.巴黎的困顿因为父亲对塞尚绘画和爱人的不满,塞尚选择在巴黎继续绘画生涯。

在此期间,爱弥尔回帮助塞尚的母亲带些钱给塞尚,以填补塞尚一家的困顿。

大约1877年,同一时期的画家马奈、莫奈、小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人都入选了沙龙,爱弥尔的《小酒馆》销量也非常理想。

只有塞尚依然坚持着自己才懂的艺术追求。

9.巴黎梅塘的冲突1880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爱国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创作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完成(包括莫泊桑《羊脂球》)。

塞尚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

塞尚对爱弥尔看好马奈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刻薄、不体面,让在座的作家们难堪。

塞尚故意激怒爱弥尔的行为是出于打击爱弥尔降尊纡贵的礼节。

塞尚在爱弥尔这里已经感觉不到朋友的亲密了。

而爱弥尔当众评论塞尚绘画作品的失败也寒了塞尚的心。

10.惹火的《杰作》1886年爱弥尔的《杰作》问世,这部书中的人物克洛德·兰蒂尔,事实上是以塞尚为原型的。

爱弥尔引证塞尚的生活痕迹来描写克洛德·兰蒂尔作为无艺术能力者的可怕心理和异常精神下对梦想的畸形追求。

触怒塞尚的不是爱弥尔对克洛德形象的塑造与命运的安排,而是爱弥尔·左拉,塞尚最好朋友终究不懂他努力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恨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失败者、无能之辈的形象。

11.朋友间的摊牌1888年收到《杰作》的保罗·塞尚再次到访梅塘,满腔怨气的塞尚指责爱弥尔将克洛德写成一个窝囊废、失败者、疯子、怪人,而这就是爱弥尔眼中自己。

爱弥尔痛苦地坦言,他并不认为克洛德是失败者,在他眼中克洛德是个坚持艺术的理想主义者。

而失败的人恰恰是他自己,他再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无法直面艺术、直面生活,更没办法直面自己爱上了小自己27岁的女仆。

爱弥尔抱怨塞尚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他成不了艺术家的原因就是铁石心肠。

爱弥尔气愤塞尚不了解他的内心,塞尚气愤爱弥尔不懂得自己的追求,在沉默中两人再一次分别。

12.相见不如怀念塞尚继续终日在艾克斯的山林间作画。

他坚持他绘画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

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

画商弗拉尔对塞尚画的经营让塞尚小有名气。

1899年爱弥尔带着让娜(曾经的女仆)和一双儿女来到艾克斯,接到信息的塞尚撇下画笔,像孩子一样从山林中赶来,却在人群中听到朋友对他“折翼天才”的评价,他难过的转身离开,“原来你依然不懂我”。

不能相融的内心无法等到两个朋友的和解。

有人说,这是一段友谊始于苹果,终于人性。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两人不同的出身、境遇、渴望造就了分道扬镳的追逐。

爱弥尔.左拉,七岁丧父、吃尽苦头、赚多少吃多少、尝尽劳苦大众的生活、不被认可为法国人,他渴望公正、渴望成功、憎恶腐败的社会,这让他超越浪漫主义成就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保罗·塞尚,从小被迫按照父亲的意志生活,他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叛、斗争实现,他渴望自由、并将自由夯实为真实。

虽然经历贫瘠的困顿,但那只是愤怒的父亲打压他的手段,殷实的家底不曾让他为金钱出卖艺术理想。

而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性格和对社交虚伪的厌恶,使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而他画中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

他认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是画面的和谐所在,他不断追求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

两个人的分歧是一个走向社会,一个人走向自然。

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两个人谁对谁错。

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分不清楚是爱弥尔给予保罗生活和信心上的支持重要,还是保罗给予爱弥尔对艺术执着和理想主义信念上的标杆高尚。

说不清是保罗·塞尚对爱弥尔·左拉铁石心肠的批评残酷,还是爱弥尔·左拉对保罗·塞尚由衷的不欣赏让人心寒。

但至少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陪伴与支撑过。

正如爱弥尔给保罗塞尚的信中所说,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

这足以让彼此惦念与思念一生。

人终是有限的,艺术、信仰的坚持必将牺牲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这需要极大的爱与坚定,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放弃与残忍。

好了,保罗·赛尚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4 ) “我想不起來,為什麼會那麼愛你了”

傳記電影怎樣拍出來才算好,大概是要展現人物相對真實的存在狀態。

“愛可以原諒背叛,友情卻不可以。

”愛彌爾·左拉與保羅·塞尚的友誼是沒有指針的鐘擺,甚至“我想不起來,為什麼會那麼愛你了。

”張定浩講過克拉麗絲有一個殘酷的洞見,那些有能力相互照亮的人,並沒有機會彼此遇見。

這裡,左拉的文學與塞尚的繪畫相遇,並彼此照亮,想來已是大幸了,又何必奢求更多。

像寫作那樣畫畫,有對“小粉帽”共同的愛情期待,有各自的加蓓爾或亞曆珊。

一位潦倒的畫家,傲慢、臭脾氣、飯局失控、被親人厭棄,惡劣而不夠圓滑,鐵石心腸又柔軟溫和。

“被唾罵才是生活,沉默才是糟糕。

”真正的藝術家離不開糟糕的人生,“按照榮格的說法,為了行使創造的艱難使命,藝術家有時必須犧牲作為普通人的幸福,他的生命分裂成兩半,一半在創造中上升,一半在生活中沉淪。

”好奇一點,畫家的模特真的需如靜物般靜止存在嗎,明知光線是轉瞬而逝,哪個瞬間又能永存。

 5 ) 保罗·塞尚与苹果的爱与哀愁

说起苹果能够联想到许多人物,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亚当夏娃(亦有说禁果是无花果)、比如牛顿、比如乔布斯、比如筷子兄弟,还有一个人也许不被大家熟悉,那就是保罗·塞尚。

1.为苹果代言的男人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之父”。

他一生当中画过 270 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再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苹果。

他的名言是:“用一只苹果,我就能让巴黎震惊。

”口气很大是不是?

可是实际上他确实挺厉害,他通过苹果的描绘,展现出对静物体量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创了思路,也就是第一个把苹果画出3D的效果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保罗·赛尚与苹果的全部情缘。

如果把绘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塞尚生命中第二位是什么呢?

显然不是爱情。

作为塞尚的模特、塞尚孩子的妈(直到孩子六岁,依然没有名分)曾抱怨过,“你看我像看一个死人,你爱的是画上的人,你给她涂胭脂时眼睛里有光,你给她头发涂上金色,这让你兴奋,你让我觉得自己羞耻。

”他的前女友说过,“你永远不能让一个女人幸福,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不再爱你。

”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背叛的爱情可以原谅,而友谊就没那么容易。

”是的,除了绘画,塞尚最最在乎的就是友情。

2.缘于苹果的友谊而塞尚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他相爱相杀的朋友,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爱弥尔·左拉(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

他们的友谊正是缘于苹果。

1852年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银行家的儿子保罗·赛尚在一场校园群架中保护了一个单亲借读生爱弥尔,隔日,爱弥尔抱着一篮子苹果上门感谢塞尚。

于是少年间的友情便在普罗旺斯的阳光、清风、山林、河川中生长。

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冒险、一起探讨梦想、一起分享隐私。

他们如此亲密,甚至被人称为连体儿。

他们更彼此欣赏,保罗·塞尚欣赏爱弥尔的文学才华,称他为“诗人”;爱弥尔最早发现了塞尚的绘画天赋,称他为“早产的精灵”。

3.巴黎的邀约1860年20岁的爱弥尔在巴黎一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工苦苦维持生计;一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追逐着艺术梦想。

他写信给艾克斯的朋友塞尚:“最近我做了个梦,我写了一本美妙绝伦的书,你为它做的插图,美妙的版画,印着我们金光闪闪的名字,象征天才版的兄弟情谊,永世不分开。

”对巴黎艺术氛围的希望、对朋友热情邀约的回应,让塞尚不顾父亲反对,奔向巴黎,那里有他的艺术、梦想和友情。

4.巴黎并非天堂然而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

巴黎小酒吧里年轻的艺术追求者们(包括莫奈、雷诺阿联等人)探讨着现实与前途、生计与梦想。

临摹是年轻画师们生活保障和选择画派的通途,然而塞尚却对此嗤之以鼻。

而他貌似滥用色彩、用力过猛的画风被印象派所嗤笑。

与外界的格格不入,让塞尚终日在屋子里埋头绘画。

直到1862年塞尚的父亲切断了生活费,加之1863年塞尚的作品被“官方沙龙”拒绝,好友爱弥尔与塞尚女朋友加蓓儿走到一起,这接连的打击让他决定回到艾克斯。

5.返回艾克斯回到艾克斯,塞尚整日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山林、河川,一路取景写生。

不变的风景时时提醒着往日美好时光。

些许隔阂和距离挡不住两个朋友之间的思念,他们通过书信倾诉着鼓励与支持、艺术与理想。

书信:“亲爱的保罗,我专心为你写这几页信,我知道你会全心全意读完,明天还会更加爱我。

我们的友谊不适于巴黎,也许它需要普罗旺斯的阳光来存活。

你来信说有时会扔下画笔,因为画面不遂你愿。

气馁时,笔也不从我手中滑落…保罗,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也在我每个悲伤里…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

请你鼓起勇气,再次握紧你的画笔,任想象翱翔,我对你有信心。

——爱弥尔”书信:“爱弥尔·左拉,你知道,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比美。

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

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

——保罗·塞尚”6.再入巴黎1867年保罗·塞尚再次带着画作来到巴黎,参加官方沙龙。

此时塞尚的画试图用大片的色块来突出轮廓,但与当时推崇之画风严谨、细腻的新古典画派、逐渐兴起之追逐光影美感的印象画派所背驰,塞尚被批评说只喜欢脏兮兮的画。

此时爱弥尔·左拉的《娜娜》已经取得了成功,爱弥尔以帝国即将在普法战争中崩溃为背景,借娜娜一生的兴衰,刻画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社会。

两个朋友在游船上推心置腹的发表对艺术的见解。

爱弥尔希望塞尚摒弃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画风,融入主流画派。

塞尚反驳爱弥尔不懂绘画回归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和灵魂,并指责爱弥尔的作品看似批评,实则越来越迎合资产阶级口味。

两个人都为彼此不懂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懊恼。

7.艾克斯的重逢1870年为了逃避征兵(普法战争),塞尚携爱人玛丽·奥尔唐丝·富盖隐居艾斯克。

同年,爱弥尔和爱人加蓓儿也为躲避巴黎动荡来到艾斯克。

那是一次美好又短暂的重逢,他们像少年时代一样一起踏过山林,坐在山顶亲密地倾诉,塞尚为爱弥尔在林中画肖像。

但是此时的爱弥尔已经积极的投入政治之中,时局的变化牵动着爱弥尔的政治神经。

当在报纸上看到巴黎暴动,爱弥尔将妻子和母亲留下,果断只身返回巴黎,投入运动。

8.巴黎的困顿因为父亲对塞尚绘画和爱人的不满,塞尚选择在巴黎继续绘画生涯。

在此期间,爱弥尔回帮助塞尚的母亲带些钱给塞尚,以填补塞尚一家的困顿。

大约1877年,同一时期的画家马奈、莫奈、小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人都入选了沙龙,爱弥尔的《小酒馆》销量也非常理想。

只有塞尚依然坚持着自己才懂的艺术追求。

9.巴黎梅塘的冲突1880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爱国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创作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完成(包括莫泊桑《羊脂球》)。

塞尚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

塞尚对爱弥尔看好马奈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刻薄、不体面,让在座的作家们难堪。

塞尚故意激怒爱弥尔的行为是出于打击爱弥尔降尊纡贵的礼节。

塞尚在爱弥尔这里已经感觉不到朋友的亲密了。

而爱弥尔当众评论塞尚绘画作品的失败也寒了塞尚的心。

10.惹火的《杰作》1886年爱弥尔的《杰作》问世,这部书中的人物克洛德·兰蒂尔,事实上是以塞尚为原型的。

爱弥尔引证塞尚的生活痕迹来描写克洛德·兰蒂尔作为无艺术能力者的可怕心理和异常精神下对梦想的畸形追求。

触怒塞尚的不是爱弥尔对克洛德形象的塑造与命运的安排,而是爱弥尔·左拉,塞尚最好朋友终究不懂他努力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恨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失败者、无能之辈的形象。

11.朋友间的摊牌1888年收到《杰作》的保罗·塞尚再次到访梅塘,满腔怨气的塞尚指责爱弥尔将克洛德写成一个窝囊废、失败者、疯子、怪人,而这就是爱弥尔眼中自己。

爱弥尔痛苦地坦言,他并不认为克洛德是失败者,在他眼中克洛德是个坚持艺术的理想主义者。

而失败的人恰恰是他自己,他再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无法直面艺术、直面生活,更没办法直面自己爱上了小自己27岁的女仆。

爱弥尔抱怨塞尚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他成不了艺术家的原因就是铁石心肠。

爱弥尔气愤塞尚不了解他的内心,塞尚气愤爱弥尔不懂得自己的追求,在沉默中两人再一次分别。

12.相见不如怀念塞尚继续终日在艾克斯的山林间作画。

他坚持他绘画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

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

画商弗拉尔对塞尚画的经营让塞尚小有名气。

1899年爱弥尔带着让娜(曾经的女仆)和一双儿女来到艾克斯,接到信息的塞尚撇下画笔,像孩子一样从山林中赶来,却在人群中听到朋友对他“折翼天才”的评价,他难过的转身离开,“原来你依然不懂我”。

不能相融的内心无法等到两个朋友的和解。

有人说,这是一段友谊始于苹果,终于人性。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两人不同的出身、境遇、渴望造就了分道扬镳的追逐。

爱弥尔.左拉,七岁丧父、吃尽苦头、赚多少吃多少、尝尽劳苦大众的生活、不被认可为法国人,他渴望公正、渴望成功、憎恶腐败的社会,这让他超越浪漫主义成就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保罗·塞尚,从小被迫按照父亲的意志生活,他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叛、斗争实现,他渴望自由、并将自由夯实为真实。

虽然经历贫瘠的困顿,但那只是愤怒的父亲打压他的手段,殷实的家底不曾让他为金钱出卖艺术理想。

而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性格和对社交虚伪的厌恶,使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而他画中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

他认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是画面的和谐所在,他不断追求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

两个人的分歧是一个走向社会,一个人走向自然。

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两个人谁对谁错。

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分不清楚是爱弥尔给予保罗生活和信心上的支持重要,还是保罗给予爱弥尔对艺术执着和理想主义信念上的标杆高尚。

说不清是保罗·塞尚对爱弥尔·左拉铁石心肠的批评残酷,还是爱弥尔·左拉对保罗·塞尚由衷的不欣赏让人心寒。

但至少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陪伴与支撑过。

正如爱弥尔给保罗塞尚的信中所说,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

这足以让彼此惦念与思念一生。

人终是有限的,艺术、信仰的坚持必将牺牲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这需要极大的爱与坚定,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放弃与残忍。

好了,保罗·赛尚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6 ) 执着,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碎片式的时间关系,有蜻蜓点水的追忆也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塞尚在楼梯上听到室内宴会上的人们对他评价后落寞的眼神,以及结尾处听说左拉回到故乡后一瘸一拐的从树林奔跑回城镇的动作神态,简直是细腻入心。

塞尚对左拉有或多或少的误解,左拉有对躬身于现实的无奈。

他们之间的故事被无数人揣度,精彩裹挟着遗憾但,执着,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谁能伴谁到最终呐?

 7 ) 一点碎碎念

看画家相关电影最大的驱动是摄影,这部满足了这一点要求,光影很美;第二个是八卦。

不熟悉故事的背景,不过人物刻画得很合理。

左拉作为一个少年丧父,带着母亲的人能怎样呢?

片中有一幕他问母亲:今年你多少岁?

母亲说30。

但操劳的生活让她显老。

适当地社交,迎合,带来良好的收入,也是必须的。

后来吵架的时候左拉说:我不像你有每个月的补贴。

也许在那些他觉得做了不那么理想主义的事的夜晚,也会用这个理由来宽慰自己吧?

虽然结局是不再相见,可还是觉得挺暖的。

左拉说《杰作》写的是自己灵感枯竭,放弃理想的绝境。

他用笔杀了嫌弃着的自己。

也表示一直羡慕着塞尚可以自私而任性地只追求自我满足。

至于灵感来源,总是要从身边的人来。

而塞尚说的那些左拉一直没有在爱情上解放自己的话,让左拉获得了幸福。

看完电影找出柜子里的塞尚画册,黑色好多,这大概是当初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虽然从技法上他超越了时代。

想起电影里卖颜料的老板建议塞尚不要用黑色。

我大概也只是个俗人吧(笑)。

这个台词简直太可爱了。

让我想起了少女时代因为看了一本画家的小说,也曾幻想过找一个会画画的男朋友。

现在觉得没找挺好。

(笑)

因为这句,想拉黑编剧,哈哈哈哈。

 8 ) 这部片子的名字不应该是“塞尚与我”吗,为什么要颠倒过来?

读书分享会上一位从事服装行业的女孩说,我喜欢代数,代数能让我平静。

哇,好有诗意的妹子,那画面那声音很塞尚!

公认塞尚的画让人感到安宁,比平静还平静。

突然想起娜姐送来的电影“塞尚与我”一直在机器上挂着,便急急忙忙翻出来看了一眼。

向塞尚致敬、向那妹子致敬、亦向那份平静与安宁致敬。

但影片刻画的人物不似我心里想着的那个塞尚。

先说我心里的塞尚:一个不善与人打交道懦弱的人。

你就想吧,结婚多年(有说17年)都生了一个孩子还不敢告诉家人。

应该是见到别人都心虚紧搓两手不敢说话永远是小弟的那种感觉。

喜喃喃自语、内心平和、不断的否定自我、但温温的追求。

得了自然是喜了,不得自然也就不得了。

极差的生活能力,包括泡妞能力。

坚持自己的双眼所看见的东西,不求被承认,应该讲一直未被承认,有一个故事说,老年时作品可以进画展了,一位朋友的孩子说喜欢他的一画,立马签上名字送给了孩子,白送,说明并不是太值钱。

当然后来“打牌的矿工”创了最高拍卖纪录,可惜他没赶上。

好在他大半生(后半生)不缺钱。

而影片却是写了很被普罗大众认可以那种“正常的”艺术家,心中常戚戚、忿忿,敏感、易怒而且是暴怒那种,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就会泼上颜料或者将画布划开。

在扭曲中挣扎,那是梵高不是塞尚。

我大学和硕士同学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同学:本科同学是个喜医学习的南方孩子,可当时物理那是皇冠上的明珠,学习好的人哪里会不来学物理。

硕士同学是一个理论物理改做光学的。

发音不很清晰、口齿不伶俐、面部轮廓含糊、脸上的色彩不是很均匀。

衣着总是不太合体,偏灰黄色的旧衣为主,鞋也会是泥土色。

没有朋友,可以参与话题,但总是格格不入,经常会有些脑洞的问题。

你说工作多出色肯定是没有,但绝对不会有什么风流韵事,找个对象都老费事了,即使维持一段婚姻也一定是母老虎,因为即没有生活能力又没有生活主见,所以对方总是恨铁不成钢为主的瞧不起。

但这种人特适合做键盘侠,逻辑可能不清楚,但键盘上的表达会流畅很多。

其实塞尚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拧吧。

看他画的维克多山,“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大块的色彩却很连贯。

如果我给塞尚贴标签的话,最恰当的就是“宁静而致远”。

没读过他的传记,或许生活中就是电影中的形象。

类似的影片之前还看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里的女主好漂亮呀,而且是个男欢女爱的题材,理应比这部塞尚好看。

这种影片通常都是收割绘画爱好者的,观者一定不多,但是很奇怪的是这样的片子通常都会有字幕翻译的正版,而那些流行片却很少有,比如X鱼游戏在各大平台上就找不到。

愿那天代数小妹有一个平静的夜晚。

 9 ) 一点碎碎念

看画家相关电影最大的驱动是摄影,这部满足了这一点要求,光影很美;第二个是八卦。

不熟悉故事的背景,不过人物刻画得很合理。

左拉作为一个少年丧父,带着母亲的人能怎样呢?

片中有一幕他问母亲:今年你多少岁?

母亲说30。

但操劳的生活让她显老。

适当地社交,迎合,带来良好的收入,也是必须的。

后来吵架的时候左拉说:我不像你有每个月的补贴。

也许在那些他觉得做了不那么理想主义的事的夜晚,也会用这个理由来宽慰自己吧?

虽然结局是不再相见,可还是觉得挺暖的。

左拉说《杰作》写的是自己灵感枯竭,放弃理想的绝境。

他用笔杀死了嫌弃着的自己。

也表示一直羡慕着塞尚可以自私而任性地只追求自我满足。

至于灵感来源,总是要从身边的人来。

而塞尚说的那些左拉一直没有在爱情上解放自己的话,让左拉获得了幸福。

这个台词简直太可爱了。

让我想起了少女时代因为看了一本画家的小说,也曾幻想过找一个会画画的男朋友。

现在觉得没找挺好。

(笑)

因为这句,想拉黑编剧,哈哈哈哈。

 10 ) 保罗·塞尚与苹果的爱与哀愁

说起苹果能够联想到许多人物,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亚当夏娃(亦有说禁果是无花果)、比如牛顿、比如乔布斯、比如筷子兄弟,还有一个人也许不被大家熟悉,那就是保罗·塞尚。

1.为苹果代言的男人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之父”。

他一生当中画过 270 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再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苹果。

他的名言是:“用一只苹果,我就能让巴黎震惊。

”口气很大是不是?

可是实际上他确实挺厉害,他通过苹果的描绘,展现出对静物体量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创了思路,也就是第一个把苹果画出3D的效果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保罗·赛尚与苹果的全部情缘。

如果把绘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塞尚生命中第二位是什么呢?

显然不是爱情。

作为塞尚的模特、塞尚孩子的妈(直到孩子六岁,依然没有名分)曾抱怨过,“你看我像看一个死人,你爱的是画上的人,你给她涂胭脂时眼睛里有光,你给她头发涂上金色,这让你兴奋,你让我觉得自己羞耻。

”他的前女友说过,“你永远不能让一个女人幸福,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不再爱你。

”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背叛的爱情可以原谅,而友谊就没那么容易。

”是的,除了绘画,塞尚最最在乎的就是友情。

2.缘于苹果的友谊而塞尚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他相爱相杀的朋友,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爱弥尔·左拉(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

他们的友谊正是缘于苹果。

1852年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银行家的儿子保罗·赛尚在一场校园群架中保护了一个单亲借读生爱弥尔,隔日,爱弥尔抱着一篮子苹果上门感谢塞尚。

于是少年间的友情便在普罗旺斯的阳光、清风、山林、河川中生长。

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冒险、一起探讨梦想、一起分享隐私。

他们如此亲密,甚至被人称为连体儿。

他们更彼此欣赏,保罗·塞尚欣赏爱弥尔的文学才华,称他为“诗人”;爱弥尔最早发现了塞尚的绘画天赋,称他为“早产的精灵”。

3.巴黎的邀约1860年20岁的爱弥尔在巴黎一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工苦苦维持生计;一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追逐着艺术梦想。

他写信给艾克斯的朋友塞尚:“最近我做了个梦,我写了一本美妙绝伦的书,你为它做的插图,美妙的版画,印着我们金光闪闪的名字,象征天才版的兄弟情谊,永世不分开。

”对巴黎艺术氛围的希望、对朋友热情邀约的回应,让塞尚不顾父亲反对,奔向巴黎,那里有他的艺术、梦想和友情。

4.巴黎并非天堂然而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

巴黎小酒吧里年轻的艺术追求者们(包括莫奈、雷诺阿联等人)探讨着现实与前途、生计与梦想。

临摹是年轻画师们生活保障和选择画派的通途,然而塞尚却对此嗤之以鼻。

而他貌似滥用色彩、用力过猛的画风被印象派所嗤笑。

与外界的格格不入,让塞尚终日在屋子里埋头绘画。

直到1862年塞尚的父亲切断了生活费,加之1863年塞尚的作品被“官方沙龙”拒绝,好友爱弥尔与塞尚女朋友加蓓儿走到一起,这接连的打击让他决定回到艾克斯。

5.返回艾克斯回到艾克斯,塞尚整日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山林、河川,一路取景写生。

不变的风景时时提醒着往日美好时光。

些许隔阂和距离挡不住两个朋友之间的思念,他们通过书信倾诉着鼓励与支持、艺术与理想。

书信:“亲爱的保罗,我专心为你写这几页信,我知道你会全心全意读完,明天还会更加爱我。

我们的友谊不适于巴黎,也许它需要普罗旺斯的阳光来存活。

你来信说有时会扔下画笔,因为画面不遂你愿。

气馁时,笔也不从我手中滑落…保罗,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也在我每个悲伤里…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

请你鼓起勇气,再次握紧你的画笔,任想象翱翔,我对你有信心。

——爱弥尔”书信:“爱弥尔·左拉,你知道,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比美。

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

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

——保罗·塞尚”6.再入巴黎1867年保罗·塞尚再次带着画作来到巴黎,参加官方沙龙。

此时塞尚的画试图用大片的色块来突出轮廓,但与当时推崇之画风严谨、细腻的新古典画派、逐渐兴起之追逐光影美感的印象画派所背驰,塞尚被批评说只喜欢脏兮兮的画。

此时爱弥尔·左拉的《娜娜》已经取得了成功,爱弥尔以帝国即将在普法战争中崩溃为背景,借娜娜一生的兴衰,刻画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社会。

两个朋友在游船上推心置腹的发表对艺术的见解。

爱弥尔希望塞尚摒弃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画风,融入主流画派。

塞尚反驳爱弥尔不懂绘画回归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和灵魂,并指责爱弥尔的作品看似批评,实则越来越迎合资产阶级口味。

两个人都为彼此不懂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懊恼。

7.艾克斯的重逢1870年为了逃避征兵(普法战争),塞尚携爱人玛丽·奥尔唐丝·富盖隐居艾斯克。

同年,爱弥尔和爱人加蓓儿也为躲避巴黎动荡来到艾斯克。

那是一次美好又短暂的重逢,他们像少年时代一样一起踏过山林,坐在山顶亲密地倾诉,塞尚为爱弥尔在林中画肖像。

但是此时的爱弥尔已经积极的投入政治之中,时局的变化牵动着爱弥尔的政治神经。

当在报纸上看到巴黎暴动,爱弥尔将妻子和母亲留下,果断只身返回巴黎,投入运动。

8.巴黎的困顿因为父亲对塞尚绘画和爱人的不满,塞尚选择在巴黎继续绘画生涯。

在此期间,爱弥尔回帮助塞尚的母亲带些钱给塞尚,以填补塞尚一家的困顿。

大约1877年,同一时期的画家马奈、莫奈、小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人都入选了沙龙,爱弥尔的《小酒馆》销量也非常理想。

只有塞尚依然坚持着自己才懂的艺术追求。

9.巴黎梅塘的冲突1880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爱国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创作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完成(包括莫泊桑《羊脂球》)。

塞尚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

塞尚对爱弥尔看好马奈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刻薄、不体面,让在座的作家们难堪。

塞尚故意激怒爱弥尔的行为是出于打击爱弥尔降尊纡贵的礼节。

塞尚在爱弥尔这里已经感觉不到朋友的亲密了。

而爱弥尔当众评论塞尚绘画作品的失败也寒了塞尚的心。

10.惹火的《杰作》1886年爱弥尔的《杰作》问世,这部书中的人物克洛德·兰蒂尔,事实上是以塞尚为原型的。

爱弥尔引证塞尚的生活痕迹来描写克洛德·兰蒂尔作为无艺术能力者的可怕心理和异常精神下对梦想的畸形追求。

触怒塞尚的不是爱弥尔对克洛德形象的塑造与命运的安排,而是爱弥尔·左拉,塞尚最好朋友终究不懂他努力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恨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失败者、无能之辈的形象。

11.朋友间的摊牌1888年收到《杰作》的保罗·塞尚再次到访梅塘,满腔怨气的塞尚指责爱弥尔将克洛德写成一个窝囊废、失败者、疯子、怪人,而这就是爱弥尔眼中自己。

爱弥尔痛苦地坦言,他并不认为克洛德是失败者,在他眼中克洛德是个坚持艺术的理想主义者。

而失败的人恰恰是他自己,他再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无法直面艺术、直面生活,更没办法直面自己爱上了小自己27岁的女仆。

爱弥尔抱怨塞尚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他成不了艺术家的原因就是铁石心肠。

爱弥尔气愤塞尚不了解他的内心,塞尚气愤爱弥尔不懂得自己的追求,在沉默中两人再一次分别。

12.相见不如怀念塞尚继续终日在艾克斯的山林间作画。

他坚持他绘画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

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

画商弗拉尔对塞尚画的经营让塞尚小有名气。

1899年爱弥尔带着让娜(曾经的女仆)和一双儿女来到艾克斯,接到信息的塞尚撇下画笔,像孩子一样从山林中赶来,却在人群中听到朋友对他“折翼天才”的评价,他难过的转身离开,“原来你依然不懂我”。

不能相融的内心无法等到两个朋友的和解。

有人说,这是一段友谊始于苹果,终于人性。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两人不同的出身、境遇、渴望造就了分道扬镳的追逐。

爱弥尔.左拉,七岁丧父、吃尽苦头、赚多少吃多少、尝尽劳苦大众的生活、不被认可为法国人,他渴望公正、渴望成功、憎恶腐败的社会,这让他超越浪漫主义成就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保罗·塞尚,从小被迫按照父亲的意志生活,他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叛、斗争实现,他渴望自由、并将自由夯实为真实。

虽然经历贫瘠的困顿,但那只是愤怒的父亲打压他的手段,殷实的家底不曾让他为金钱出卖艺术理想。

而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性格和对社交虚伪的厌恶,使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而他画中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

他认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是画面的和谐所在,他不断追求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

两个人的分歧是一个走向社会,一个人走向自然。

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两个人谁对谁错。

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分不清楚是爱弥尔给予保罗生活和信心上的支持重要,还是保罗给予爱弥尔对艺术执着和理想主义信念上的标杆高尚。

说不清是保罗·塞尚对爱弥尔·左拉铁石心肠的批评残酷,还是爱弥尔·左拉对保罗·塞尚由衷的不欣赏让人心寒。

但至少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陪伴与支撑过。

正如爱弥尔给保罗塞尚的信中所说,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

这足以让彼此惦念与思念一生。

人终是有限的,艺术、信仰的坚持必将牺牲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这需要极大的爱与坚定,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放弃与残忍。

好了,保罗·赛尚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我与塞尚》短评

结尾四星,剩下的三星。很美丽的风光片,要是有人能照这个规模拍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就好了。。。

6分钟前
  • Ssyzm
  • 还行

可惜了一段友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最为脆弱,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说。倒是不妨碍这成为一部风景大片。

10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还行

股市有点乏味

11分钟前
  • 染尘
  • 还行

画面很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2分钟前
  • Dyanne
  • 较差

You can't breath either. A stillborn genius. It must hurt you so much. Cezanne and Zola. Chris

13分钟前
  • Soo Yung
  • 力荐

语言的障碍,背景知识的障碍,看得不是很明晰。又多少看到了一些人物。

16分钟前
  • HeiHello
  • 还行

左拉的刻薄在骨,塞尚的温柔给了画作。电影节奏差。

18分钟前
  • tiangelei
  • 还行

无聊

20分钟前
  • Kern
  • 较差

明亮的色调像70、80年代的那种法国传记电影

24分钟前
  • 宇宙无敌打饱嗝
  • 推荐

絮絮叨叨,吵吵闹闹,艺术家的流水账

26分钟前
  • 兔唧唧
  • 还行

永远记得毛姆说过,要成为小说家就不要做绅士。左拉用朋友的生活当作自己写作的灵感,而塞尚用自己的天赋创作艺术。一个汲取一个给予,一个阐述一个创造。

29分钟前
  • 银银细语
  • 力荐

光影拍的可以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没让我看到塞尚“父亲”在哪里

34分钟前
  • 28
  • 还行

人文课课上看的电影,结合左拉的那本The masterpiece一起观看实在是很有趣。塞尚和左拉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共通的,然而彼此又透过对方及彼此的这段关系不断的“完成自己”。 这是一段不断投射与推进的过程。以至于到最后“我与塞尚”是“我与塞尚啊”

36分钟前
  • 阿福
  • 推荐

风光独好,化妆失败

40分钟前
  • 来一串冰糖葫芦
  • 还行

看这电影还不如看两三百字塞尚生平,一样的效果。啥也没拍出来,跟给个标题凑字数的作文一样。

44分钟前
  • 火星海岸线
  • 较差

和作家交朋友风险高

45分钟前
  • Ian
  • 还行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对方的那个人,这样的友情就已足够,甚至对常人来说其实很难拥有。

46分钟前
  • 王二小Secret
  • 推荐

三星半,当做是后印象派的八卦史来看还是不错的,风景真·美如画,就是时间线切得太碎了。相爱相杀好基友话唠片套路,左拉写给塞尚的“告白”信有多甜,结局就有多虐。马奈多次无辜躺枪……

49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推荐

流水账真的是拍传记片最烂的方式,前一个半小时真心看不下去,所有事件走一遍所有人物出场一次(莫里索都要出现一秒钟)。最后半小时还不错,左拉说你永远无法成为伟大艺术家因为你heartless,但塞尚就是因为没有感情才成为最伟大的画家,拿着画笔入迷得看光从熟睡的Hortense身上慢慢划过,那段好棒。

50分钟前
  • bayer04
  • 还行

少年相识,却不相知。一个一生坚守自己的本心,一个最终流于世俗,所以他们的决裂也是不可避免的。画家跑去找作家那段真的好可爱。普罗旺斯简直美到让人心颤

53分钟前
  • 阿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