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只可以选择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优秀如雨桐,名牌大学毕业,柔美的外表,受人瞩目的职业……为什么面对吴静的时候失去了平日的理智“她们这样做有没有为孩子考虑过?
这样的不放弃给父母带来的是痛苦,给孩子带来的也是痛苦啊”。
我想,他们是勇敢的人,有理想并能付诸实践,哪怕给现实击打得头破血流也决不放弃。
依稀,我好像看到了幼年的雨桐,高原的蓝天下,美丽又孤清的修道院,最喜欢过年,又最怕过年,除了嬷嬷的疼爱和关心,还有就是一年有几次热心的义工来陪她们一起玩几天。
给她买漂亮发卡、帮她系好围巾、偷偷站在她的身后合影……嬷嬷是可爱的,到了病重之时,拿出两张车票告诉养女,也许这车票就是照亮你回家的发光的石子。
一边是母亲艰难而隐忍的爱;一边是缺少亲人、渴望亲情的雨桐,心中渐渐滋长的都是恨意。
有缺憾的童年像是笼罩在心头的乌云,不知不觉间就笼罩了全身。
孤独的童年带来的失落感无法释怀,心底的伤痛随着时间流逝伤痕可以慢慢痊愈,却害怕触动。
普普通通的车票代表的是人在路上奔波的时候,云藏地区的激流、险滩、茶马古道、高原气候使得寻亲路上的雨桐心情更是忐忑不安,忿恨、抗拒、矛盾逐渐转化为害怕、担心、和小小期望。
心中有了爱,这样的路甚至可以用脚来丈量,面对那连和女儿一起拍照都不敢露脸的母亲,心中涌现的是爱还是恨?
为了避免家庭暴力就选择把女儿送走,这个决定是对是错又怎么能简单的用一句话来判断?
为了体现自己的爱的伟大,一定要生下有先天心脏病的孩子,这个决定是不是感情超越了理智?
也许爱是没有对错,就像那个智障儿童的父亲一样,无私奉献、无私关心,慢慢的陪着孩子走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就像导演自始至终没有给亲生母亲一个正脸一样。
很傻的一个片。
一开始是一对男女的工作镜头。
女的是一电视台记者,大众印象中的记者长裤衬衫+围巾,头发顺滑,动不动对着自己的作品蹙眉叹气做舞台腔思考状,堵着当事人问:“您此刻有什么感想吗?
”“您说点什么吧说点什么吧。
”“您的孩子是残疾为什么还要生下来呀?
”问题1:为什么孩子父母不给她批上几个耳光呢?
问题2:编剧是残疾为什么还要来聘用他呀?
男的是大众印象中的白领,有着白领的长相和白领的语言。
对着各色人种的同事在黑暗中演讲,同事们假模假式目光深邃,同时还不忘展示索尼这个赞助商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大Logo。
感想1:为什么各色人种的国际化公司,大家讲话的表情和姿势那么象80年代的公安破案片呢?
然后两个人就踏上了寻亲路。
最后就发现了伟大的母爱。
原来女主是修道院长大的,怪不得那么超凡脱俗。
我给了1星,这1星是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
又一次被感动了,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刘德华的专辑磁带里的歌词本,一首讲一个故事,车票就是其实之一。
当时看完之后感动了好久,现在拍成电影了依旧还是感动了。
电影的画面也很美或许是因为的电视原因吧 我的电视有点问题红色和蓝色显示比较浓,所以看上去那些山那些天空看起来好美,很蓝,蓝的让人窒息!
情节不是大起大落,一切缓慢的进行着,穿插的回忆,母爱的无私始终贯穿的,如果早点寻找 会不会是一个更圆满的结局呢,呵呵其实我希望看到更完美的结局!
该片是张之亮导演的一部作品,好像是08年放映的,改编自一短篇文章《车票》。
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雨桐(左小青)在养母死后寻找亲生父母,并在好友志轩(吴奇隆)的陪伴下找到答案的一段事情。
片中经常出现的倒叙,主要讲述了两种关系:雨桐与嬷嬷,雨桐与志轩。
在影片开始时,知道了雨桐与志轩间存在一种关系,接着,又通过嬷嬷的入院知道她们间也存在一种亲密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还没清楚,观众当然可以自己猜测。
不久导演就揭晓了答案,运用倒叙,向观众阐明了人物角色间的关系,倒叙在该片中的作用很明显了。
但这也是其作用之一,接下来,就更详尽的分析下倒叙在《车票》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作用。
交代故事情节间的因果关系。
上面说到,影片开始就是以人物间已存在的亲密关系出现的,这是结果,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情人、兄妹;母女?
这些都是猜测。
然后,雨桐在医院中的一段梦境,角色无意中的一段回忆,说明了人物有这样关系的原因。
推动剧情的发展。
一般的影片,都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四个阶段,开端已经很明显,就是因为嬷嬷的入院,男女主角回乡看望。
然后是倒叙中插入的这些片段,在各个情节间构建了一种因果关系,形成一种线性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后面的情节或是高潮部分发展着。
比较的作用。
片中开始时出现的那对夫妇对孩子的不离不弃和倒叙中雨桐父母把其离弃的行为上的对比,说明了为什么雨桐会对寻找父母这事心不在焉,甚至于怨恨,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下加深了其那部分的力度。
能想到的暂时就是这些了。
亲情母爱是电影主要想表达的。
这样题材的片子我倒是喜闻乐见。
爱情太滥了。
类似“小鞋子”这样的片子就很棒。
大段雪域高原情景的出现无疑为片子增色不少。
但很多情节似乎太缺少真实性,比如友好异常的户籍警和蔼告知雨桐多加2个月更有可能找到父母资料;午马扮演的向导实在也太善良了;运气真的太好了找第2家时便找到了母亲,并且母亲已经于上月去世;再者藏区大都信仰佛教才是。。。。。
情节捏造性太激烈,让人看片子的时候忍不住在感怀于母爱伟大时生疑。
但总体还值得推荐。
今天是元旦,休息,躺在床上,外头下着雨,看完了这部影片,看得很凌乱,但是影片的景色很美,而且没有爱情这个主题穿插于其中,显得纯净了许多,一段寻找父母的历程,通过多对父母和子女的场景来反映了两个角度对于亲情的看待,其中有许多的感动,因为现在还是为人子女!
当片中出现了女主角手抱背包,独自乘坐铁索过怒江时,我知道她理解了她那个伟大的母亲,她重又感受了当初她母亲怀抱着小小的她过江的情景。
后来,以为一切渐渐明了了,却突地竟给了大家一个意外,以为那个教小孩的妇女就是她的母亲,后来却证实了那不是她的生母,而她的生母早已离世。
从略有因被抛弃而产生的“怨恨”到“理解、接受”生母,就凭着两张车票,就凭着三个可能的线索,三家人,竟在第二家找到了。
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只是,双亲的离世,着实给了大家一个打击,这是我们谁也意料不到的,或许他们的离世对女主角来说,可以是从未出现的两个人,但她了解到了,原来,她的母亲,竟是从未离开过她,曾经离她那么近,那么近......也许,从此,女主角的心里是满满的母爱,尽管她的母亲已经逝去,但对她的爱却留在了她的心里。
或许,还夹杂着自责和失落,因为曾离她那么近的母亲,她竟从未发现,从未感受,还傻傻的以为她的母亲抛弃了她,甚至还为此怨恨着她的母亲。
片头,一对准父母在悲痛中告诉女主角,爱就是与孩子一起承担,无论病痛或者死亡,不离不弃!
原来,女主角也是一样,被她的母亲所深爱着,她亦被另一种“不离不弃”包围着,只是她不曾知道。
释怀了,无论是片中人,还是观赏者的我们。
车票,牵扯着女主角的身世,也牵扯着大家对母爱的另一种解读。
一张车票引出的千里寻母记。
影片并没有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或者“我的兄弟姐妹”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表达,似乎缺少了情感宣泄点,不过我喜欢这种淡淡的忧伤感。
影片开始的那个采访故事,似乎是为女主角的思想转变作铺垫,其实我的想法是和女主角最初的想法是一样的,既然已经知道孩子生下来就是受苦的,那干嘛还非要坚持生。
这是一个和安乐死一样受到争议的命题,解决人的痛苦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犯罪?
至于主线寻母,从小就没和母亲分开过,所以没有特别的感觉。
倒是影片里的云南风光深深的吸引了我,导演也似乎有意把云南风光作为一个亮点,怒江,雪山,梯田,淳朴的民风,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不夸张的说,云南的美丽风景几乎抢了主角们的戏。
影片的结局我比较欣赏,最终母女没能见上一面,但是女儿知道了母亲一直在自己身边。
有时候,我们对活着的人一直耿耿于怀,人都不在了,你还能怎么办呢?
时间会打破一切爱恨,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然后是范伟扮演的那对父子,再次表现了所谓不离不弃的主题。
坚持需要勇气,舍弃同样需要勇气。
说实话,这是一部貌似平静实则平淡,有些做作的片子,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计和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做作和苍白。
让我坚持看完的最大理由就是影片里不断出现的祖国西南的壮美风光,所以,我还是给了它三颗星,鼓励一下。
住在深山里的一个不识字的贫穷母亲,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人生,生下她不久,便把她遗弃在修道院,从此再不出现。
孩子长大以后,果然在大城市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然而她一直对生母心怀怨恨,直到有一天看到生母的遗物,满满一包车票,才知道原来每年她的生日,母亲都会跋山涉水来看她,却从不让她知道。
母亲抛弃女儿的理由,电影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最后才借助“车票”揭开谜底。
于是母亲的形象,一下子从毫无理由抛弃骨肉的“恶母”,突变成为了孩子前途甘愿默默牺牲的“圣母”。
女儿先是恍然大悟,继而痛哭失声。
电影就这样在被抛弃者的感激涕零中,完成了对所谓感天动地的“大爱”的热情讴歌。
《车票》在主要立意上,与去年公映的电影《李米的猜想》不谋而合。
《李米的猜想》讲述的是不告而别的毒贩,无视女友歇斯底里的寻找,但是却一直暗中关注她。
最后揭开谜底的,是他偷拍女友的DV。
同样是“为你好”的初衷,同样无视对对方的伤害,同样的默默关注……这样的故事要感动旁观者,必需的一个前提是,抛弃者能获得被抛弃者的宽恕。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车票》里左小青扮演的女儿,还是《李米的猜想》里周迅扮演的女友,几乎都是在谜底揭开的同时,就原谅了对方。
她们不在乎自己的命运被他人操纵,也很容易忽略自己实际受到的伤害,只要这一切是以“爱”的名义——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强烈被虐倾向的人格。
当它第一次出现并且受到欢迎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不解;当它改头换面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疑惑,会不会是我们的文化出了什么问题?
很喜欢曾雨桐的直率。很感动于嬷嬷的善良温柔。很震撼于母亲的忍耐与伟大。很安静于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生活。
风光很好看。
20091006是从中国式离婚开始有点喜欢这个小女人的,还记得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八字脚的小丫头,变化真大。
柔情~却也发人深省~
全篇只有一个亮点,就是最后讲述其母亲去看她的时候。但也只是这个moment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在表现母爱的伟大,而且很做作。
很温情的电影。云南很美。
评分这么低,是看电影的这个孩子没有在某个年龄,某种心境看到吧.
景色很美。剧情拖沓,x1或x2的速度差不多。看完才知道是根据短篇小说改编的,难为编剧了
小青演技确实不行 但是还是很喜欢她 故事也很糙 反正就是情节人物都不出彩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很牵强
中规中矩得有点过分了
风景真好
平淡的叙事,平面的女主角,拙劣的广告,除了家乡的风光,别的不值一提。原本,电影可以拍得更好。王怡的文章,比电影精彩许多。他看见基督教作为一种修辞,出现在了汉语电影中。为此,我给了三颗星。
景色很美,有十分钟的情节是很感动的
这个,表示看懂,不理解
喜欢这种回味型的片子
本人力推!说不出滋味的母爱。。画般的云南~唯美!
那个世外桃源般的雪城。。就为了风景看这部片子足已
稻草人。
母爱的伟大在于她的不离不弃,我不配。
考试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