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Echo去电影院,一番排除法之后,就只剩下这部我俩谁都没听说过的片子和某喜剧片campaign。
看了看预告片,阴暗的色调和一脸忧郁的北欧小帅哥,依然不知道这部电影打算讲什么。
Anyway,抱着可能会睡着的觉悟,还是果断挑战了这部看起来很文艺实际上也很憋闷的文艺片。
片头是一段一段不同口吻的关于oslo的叙述,各式各样温暖的生活的痕迹,画面却突然断裂在建筑物忽然轰然倒塌的声音中,像是预见着某种终结般的开始。
奥斯陆,八月的最后一天。
整部片子,讲述的也就是八月三十一日到来之前的这一天。
短暂,却又沉重得像永远无法逃脱的日常。
画面通常是沉寂的。
对白很少。
有明亮刺眼的日光,永远偏爱黑色外套的主人公,和时而震耳欲聋,时而静得让人心疼的背景。
这片子拥有着一切致人忧郁的要素:自杀未遂,吸毒,偏见,抑郁,名存实亡的友人,游离的家人,只剩一个名字的无法挽回的恋人,言谈之间笑容的停滞和微妙的气氛。
主人公聪明,俊秀,接受过良好教育,很容易招人喜欢,可是他却一眼看不到任何未来。
他在一开始便下决心自杀,没有成功;在往日友人的劝慰鼓励下决定好好面试并联络被抛在一边的恋人,试图开始新的生活,没有成功;当他愤怒地把简历摔进垃圾桶,坐在咖啡馆里游离在外似的看着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幸福,我突然有些理解所谓"happy people are all morons“的心情。
咖啡馆里那个女孩儿带着甜美的憧憬一字一句地述说着自己的梦想,一桩桩,一件件,"...and be loved",在下午的空气中是这样的温暖。
也许我的人生也还是可以有梦想的吧,他想着,一面在餐厅里等待姐姐,等待那一丝亲人的温暖。
他等来的只有猜忌的责备,和冷漠的不信任。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片子恐怕不会是happy ending了。
他一次次地经历幻灭与痛苦,余下的,恐怕只有愈加麻木的心,和更深更深的放纵自流。
躺在公园的草地上,睁眼醒来,暮色四垂,四周空寂无人,曾今热闹环绕的人群仿佛如同不真切的幻影。
在party上的格格不入,带着怀念气息的叙旧,偷窃,再次购买毒品,夜场里的狂欢,片子的节奏也在加速地腐坏。
深夜无人的街头,自行车在二氧化碳的烟雾里穿行,带一丝绝望与放纵意味的笑颜,笑着,笑着,笑容不断扩大,最终捂住眼睛让泪水渗出指缝。
在晨曦里跳入即将消失的游泳池,看着明亮的初升日光,镜头晃动着穿过甜美安静的树丛,这最后一日的挣扎,终止于侧卧在床的一个恍若垂死的姿势。
八月三十一日已然来到。
逝去的恋人终究无法挽回,而一同逝去的,还有即将被卖掉的家,以及重新开始的希望与可能。
Anders说Thomas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想毁掉自己,那么这个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然而Anders渴望着关心,渴望着有人能对他付出爱,渴望着并企图艰难地说服自己还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然而他仍然把所有事情搞得一团糟,这一次,他是被动的毁灭自己,被毁灭的人生让他无法在相信任何变好的可能。
他说,会好的,当然都会好的,except that it's impossible. 我一直记着他最后弹琴的那个片段。
从一开始便发现了某个坏掉的不再发声的琴键,他一面磕磕碰碰的弹,我却一面担忧着这个坏掉的琴键会在何时终止掉整个乐章。
坏掉的琴键,犹如简历上被抹去的那几年,空白横亘,阻断的却是全部未来的可能。
在最后,我甚至都在想,干脆让他shoot himself up吧,这样崩坏的过程至少能有一个结局。
然而,像是传来一声轻轻的嘲弄,这崩坏的生活,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松地结束,或者说,连结束都无力做到。
周而复始的空镜头,坏掉的琴键,这崩坏的循环乐章仍在继续,仿佛无止无境的囚笼。
不知为何,对着一片寂静中升起的片尾字幕,坐在椅子上,却久久不愿起身。
眼前总是晃动过那无声的琴键,坏掉了的,却一声声像是震动在心房。
The second film of Joachim Trier’s loosely defined and a posteriori Olso trilogy. Far less personal (to moi at least) as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and a tad more conventional, it does shares certain cinematographical similarities. The solo cafe scene and the bike chase are almost as quite exquisitely done as Julie’s timestop scene in Worst Person.The theme of the film is quite interesting but at its root depressing. Compared to the pessimistic optimism of the Worst Person, August 31 is optimistic pessimism. And it made a quite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it:In life, the only question, if not the only philosophical question, was whether or not to commit suicide. We are nothing special—ugly and clumsy compared to cats and dolphins, on par with dung beetles and bumble bees but arguably less useful—it is the work of movies, books, music, dance, reality shows to make us feel special. Just as parents need to make their children feel special to help them bear and bear with — and hopefully enjoy— their insignificance in the larger scheme of things. What are we all still sticking around for? Our demise is inevitable, and according to both you and I, it's just nothing in or after the end. All of this, the first ray of sunshine toughing Coco’s tail, the gentle purring of Eulise when stoked, doesn't amount to anything. One day, on our death bed, when we grudgingly or peacefully exhale our last breath into this fucking painful and painfully beautiful world, like a star is distinguished at 热寂, maybe you will realize that Freud was right afterall after all these years: our survival is all about pleasure seeking, and the ONLY purpose of a life is to seek pleasure and to avoid pain. There is nothing more or higher to it. If you believe that or accept, then please run and live. Never look back.
抱着一定是又闷又晦涩的文艺片的毫无期待的心态看的,结果还有些小小惊喜,对白依旧少,多数是主角独白,但写得都算精彩。
演员都不会着力过猛,这也大概是我觉得看的不心烦的原因。
我看完其实没有过分压抑的感觉,情节很简单干净,整部片对我的情感辐射是并无太大起伏的就好像看了部简单朴实的小短片。
摘一段喜欢的台词:"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 Stay married until I die. 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 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 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 Run a full marathon. 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 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 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 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 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 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 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 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 Sleep beneath open skies. 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 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 Oslo, August 31st (2011)
离开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认可多点;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轻时放纵、堕落引出的诱惑、悔过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的心魔。
这种摇摆不定,让他痛苦又清醒,焦虑异常。
他难以自我定位,找寻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从朋友那里寻求答案和依靠。
这也是8月30日这天他所做所为的最终目的。
这注定失败的, 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替他人彻底解决解脱,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更遑论顾及别人呢。
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这一点,恐怕没法直面人生。
据我所知,哪怕许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奋斗),往往也经历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难,甚至时刻在忍受凡人难以忍受之事:或是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利益,或是思想较一般人更为深邃。
所以成功学这种世俗的标准,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于大多数人日常的心理状态,约是菁英,约是煎熬也是应有之意。
你对年青人说:“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实不差"是没有用的;因为除却那些一以贯之的幸运儿,现实的痛苦和自我的软弱实在难以否认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无用。
那要怎么办?
要么抛之脑后,沉醉于日复一日的享受与琐碎,当做自己忘掉了这一切。
迷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是欲望之中。
像是绝大多数物质主义者的所作所为。
或者还有一种选择:必先要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不如意乃是大多数,自己时刻会犯错、会被伤害。
再想想这样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人生呢,变得和安德斯一样,感受到人生失去了意义,不能被人接受同样也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就奔向虚无--选择自杀呢。
不,不是的,还有我想要的,还有我爱的人,我爱的世界。
倘若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渴盼和爱,那就去做吧,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心中的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让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过一点。
这样自己就有了救赎,有了一些幸福,有了活下去的一些意义。
安德斯爱的人没有接他的电话,失去了对这个凄冷的世界最后的爱,所以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权说这是个悲剧,站在高处评判安德斯的可怜可恨,因为我们又何尝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作为他的人类同胞,抱有一分同理心,或许是我们所应做、所能做的全部。
最后,评价一下电影语言本身。
电影节奏平缓流畅,留白和独白都恰到好处。
镜头写实客观地捕捉了主人公的无助、焦虑、遗世独立,浸润着一种寂静哀冷的情调,和北欧寒冷空旷的氛围相得益彰。
作为受众,整体的观影体验是十分出彩的,只是恐怕是因为太写实了,太平缓了,总有那么一分治郁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Stay married until I die.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Run a full marathon.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Sleep beneath open skies.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 Oslo, August 31st (2011)
安德斯在这个热闹的世界里找不到他的存在之地,在与朋友长谈之后,他也想在绝望的祷告之中寻觅到一个可以让他安身的狭缝,可是那个面试彻底粉碎了他仅剩的一点幻想,这个社会不会再容纳他了,不会了。
安德斯选择毁灭,选择堕落,选择不再希望,绝望的苦痛对于孤独灵魂的深重折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不能够明白,屏幕面前的观众也不能明白。
安德斯坐在小餐厅里,置身在人来人往的世俗里,阳光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或好或坏或忧愁或喜乐的生活,除了他;每个人都拥有对于明天对于未来对于即将发生的也许发生的事情的好奇与期待,除了他。
其实又何止安德斯,我们每个人都孤独。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假装忙碌。
"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Stay married until I die.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Run a full marathon.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Sleep beneath open skies.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有一个浪漫的假日,整天只吃冰淇淋,在国外居住,达到并维持我理想的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我的人生是成功的。
去冰冷的海里跟海豚一起游泳,度过一个特别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日派对。
能够活到一百岁,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到老,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放到漂流瓶里,有一天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
克服所有的恐惧和不安,躺着看一天的云。
有一所充满小装饰品的老房子,跑完一次马拉松,读一本可以让我受用一生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
画一幅可以表达我真实想法的画,用我内心的影像和言语涂满整个墙壁。
享受一年四季里我喜欢的事物,吸引人们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并让他们能按我说的做,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
有一份好工作让每天都很高兴,想拥有一个浪漫的独一无二的求婚。
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山,演出一部电影或在某个国家剧院演出,中一次乐透彩票,每天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还能够被爱。
”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
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
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
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
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
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
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
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
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
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
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
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
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
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
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
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
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
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
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
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
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
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开头,安德斯离开戒毒所的时候,他将自己一双翻在地上的运动鞋整理好,归回空位。
街头漫步的独白我也看了很多遍,他提到母亲: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三十岁,他的过去将他塑造今天的模样。
安德斯说,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安德斯说,我就是个被宠坏了的混蛋。
安德斯对汤马斯说,如果最终是那样的结局,我希望你知道那是我的选择。
汤马斯说,那你的父母呢?
安德斯说,不知道,大概他们会以为是吸毒过量。
在面试得到消极反馈之前,在姐姐回避见他之前,在前女友的聚会上被另眼相待以前,在酒后与蜜娜调情被拒绝又偷了来客的钱被她撞见之前,在酒吧被无情指出自己就是个混蛋之前,在弹奏钢琴曲却总是出错之前,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结局。
安德斯是来告别的。
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逃避,也许是一种绝望,但我想有时也许是出于自尊。
酒精是诱惑,毒品是诱惑,有了钱就想买海洛因,但也并不快乐。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同样的问题困住了。
我很难理解在这种糟糕的世界里怎么会快乐,看着许多快乐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傻子。
但在快乐的傻子以外,很快就认识了并不傻的人,也很快乐。
安德斯问汤马斯,但你们很快乐,你们不是傻子,对吧?
安德斯始终没能跳出这个圈子。
他的傲慢与自尊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如果一个人无法成就自己,无法再获得快乐,能结束生命也是证明自己决断力的方式之一。
面对死亡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是加缪的论述,记不清了,谈到人为了摆脱不能反抗的命运而选择自杀。
但,是不是有时候选择结束正是顺应了命运呢?
父母恰到好处的疏离,良好的教育,挑剔的品味。
然后是毒品,然后是与亲人爱人友人逐渐远离。
他看着陪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女孩,二十岁出头,还在医学院读大学,不敢相信他没有工作。
她天真地笑着,她有虎牙,她和他接吻,她载着他骑车,二氧化碳飘散在那个凌晨,他环着她的腰闭眼穿过。
他带他去回音场,另一组男女绕着他们在圆形广场上逆时针骑车,为安德斯的生命倒计时。
他们跳下泳池,他脱鞋时栽倒在台阶上,于是他只是坐下来,看他们游泳。
她呼唤他,他平静地微笑着,发呆,目光逐渐涣散,但他并不下去。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太阳升起来时,他揣着将结束他生命的毒药一路走回家。
这影评写的不怎么样,我现在很难静静地完成它。
但我很少与一部作品能建立这么深的联结,我一遍遍地看,陪安德斯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
最后看他回到家中,我几乎觉得那就是我的家。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后是怎么获得快乐的。
方式很简单,是放下自尊。
学会明白其他快乐的人并不都是傻子,学会理解世界,学会靠自己。
父母没教的事情,也还有机会靠自我学习完成,学会不要把事情怪罪到别人头上去。
谦卑地聆听世界。
但是很奇怪,我依然能与这部电影有强烈共鸣。
提尔导演实在很擅长捕捉细腻的情绪,在他的作品里有普遍的这种风格,那些动人的小细节遍布全片。
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有小彩蛋。
片头的墙上有Iselin和Anders的照片,就是安德斯和他生活中的妻子伊瑟林的照片。
所谓的奥斯陆著名景点回音场,就是《重奏》里史达尔住所附近的那片公园。
最后是街道上的独白:他教我骑车 划船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50骑到60 90骑到108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他们讨厌保守主义 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 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他有点耳背 还要坚持听荒谬剧“你觉得哪个最好”“你绝对要吃生蚝”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 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他做了个测验 骄傲地告诉我们 他有艺术家性格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民主是最佳选项她觉得碧姬芭杜应该去帮助人 而非动物他们尊重我的隐私 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 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 或建立一段感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 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 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我从未觉得对一部电影如此亲近过,很多个时刻它都以奇妙的方式安抚了我。
所以,就先草草写下这个影评吧。
世界上有無數苦難會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讓人疲於奔命。
世界上也有一種憂傷是從心裡長出來,它不會要你一滴血或一塊肉,卻讓你再也想不起來為什麼人會渴望看到陽光。
片中昂納許拜訪了一些老友,他和他們的對話,尤其是和那個喜歡引用普魯斯特的傢伙,每一句都像細針刺在我的心上。
我為昂納許感到難過,更為他的普魯斯特朋友感到悲傷。
回想昂納許沒入水中的畫面,我感覺到他的孤獨、迷茫、憂鬱、虛無,我覺到,彷彿這些抽象又講不清的東西是一顆一顆滴水的冰塊碰觸在我最敏感的指尖。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靈魂為何選擇沉沒,但找不到藉口拉他上來。
人為什麼要活下去?
我有我的答案,而昂納許的答案,卻是我一生中巨大的難題。
這並不是特別好看的那種電影,但就是很平靜很舒服,像是漸漸隨著故事緩慢的沉入水中,可能會有一點窒息的感覺,但你知道你不會死去,你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幾年前看了這部電影,只覺得好寧靜,導演透過故事把我的感官也一起關閉,全程像是沉在湖底、透過藍綠色的湖水看著水面上的一切,這帶給我一種絕望之感,生命的重量竟能在一天之中就決定,想到這不免又讓心頭一緊了。
這部電影圍繞著即將戒毒期滿的Anders,在他34歲的某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機會,這一天他到了鎮上,想見的人有三個、必須見的人有一個。
Anders想試著過一個嶄新的人生,但在這之前,他必須從這四個人身上尋求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會面結束,卻對那些曾經辜負的人們感到更愧疚。
才34歲的年紀,Anders卻覺得自己的生命早已結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色調,不過與其說是“這一部”,更該說其實我喜歡的是導演Joachim Trier的風格,與《記憶乍響》相似,故事都是絕望或悲傷的,然而導演卻故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安排耀眼的天氣,冷冽的鏡頭之下隱約又能看到暖陽。
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每當遇上當下覺得也許是此生最糟糕的一天時,天氣總是意外的好,與大部分的電影表現手法不同,天空其實並不會陪著我悲傷。
而在這34歲的某一天,迎接Anders滿懷愧疚情緒的是溫柔灑落奧斯陸的陽光。
Anders先是見了曾經一起鬼混的朋友Thomas,一樣正值三十而立的年紀,Thomas早已事業有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原以為能從老友身上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得到的盡是自嘲。
與老友告別後,是那個安排好的工作面試,原本還相信那段吸毒的過去能隨著一切歸零,可留下的痕跡卻是怎麼樣也洗不掉,唯有正視它才能真正的讓那些成為歷史,真正的再重新開始。
然而Anders從來就不願正視自己的過去,因為他一直都還在過去。
隨著會面越接近尾聲,Anders越明白自己的過往帶給身邊的人多大的影響;姊姊不願意見他、舊情人也一直聯絡不上,全片的風格也從原先的絕望轉換成了很直接的情緒。
Anders面對酒精不再偷偷摸摸、他不再拒絕對他示好的女孩、他果斷地偷錢買毒、他不再被夜間外出的規定束縛⋯。
過往的一切、以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卻並沒有隨著Anders的作為被釋放,反而落入更深的湖底,壓力隨著深度漸漸加大。
Anders站在回音廣場的中央含蓄的叫了幾聲,然而那些原先希望能透過喊叫釋放的壓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像回音一樣,再次重重的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想結婚、生小孩/旅行世界、買個房子/有個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達到並且維持理想體重/寫一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繫/我想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感覺非常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游泳/辦一個很特別的生日派對/活到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懼/整天躺著看雲/擁有一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馬拉松/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畫出驚人的畫,表現出真實感受/牆壁掛滿畫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擁有我喜歡的節目的每一集/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昇機/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個浪漫獨特的求婚/睡在廣闊的天空下/去爬巴隡巖/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被人愛著」一位在咖啡廳的女生興奮地說著,言詞中滿溢激動的情緒,好像說完這串話以後,這些夢想都會成真一樣。
Anders在不遠處喝著咖啡邊聽著,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靜靜的聽,沒有皺眉、嘴角也沒有微笑,只是摸著咖啡杯聽著這段話。
34歲的Anders,他的生命早已結束。
他的感官、他的生命、他的心,早就已經沉在不知道多深的湖底,湖水藍藍的,好像有什麼在動,所以湖底的淤泥也活躍了起來⋯。
你有看見Anders嗎?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見到了他。
敏感青年无路可走,迷茫失措的出口,一杯酒一夜情一块大石一片湖一个不接的电话一首弹不完的曲谱一个保全自我的房间一针
★★☆
一日一人生,手持摄影和OST很带感
极弱的剧情感,极细腻的心理刻画。背景中无关的人的对话、主角安静的特写、大段大段表现情绪的对白,捕捉主角内心纠结繁复的情绪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三星半。
三星半 摄影大爱
剧情很一般,唯有男主演技不错。
耐着性子看完了算是,然而已经忘记讲的是什么。。。
怎么这么好看,我看剧情片都没这么入戏,完全不是用死亡来压抑观众,而是细腻地刺痛人,要人知道究竟为何而活,究竟活在哪个level上,是不是真的在怀有希望地活着,为你爱的和被爱地活着。你做过什么,需要奉还偿还什么,究竟能否补救,究竟是否值得原谅。你藐视谁,轻视谁,伤害谁,攻击谁,错过谁,又安慰谁。清醒的空虚者,敏感的批判者,孤独厌倦的自我否定者。跟吸毒有关吗,有关又不大有关。关于奥斯陆是不是美却没有希望,我认为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影片要唯一价值导向的,它是要告诉我们,在奥斯陆,有很多人——孤独绝望/自以为明天美好/并不美好但他们不说或不介意,然而,除了奥斯陆,更多城市更多的人,都一样。
第一次看到斯堪的纳维亚人能有这么厚的嘴唇,千言万语无处说都在嘴边
实在没看进去的小清新电影。。太腻歪这又空又虚的片子了
北欧的电影看过的不多,这种文艺片看起来更觉得艰涩。有些时候我们很容易摆脱毒品,但是更难的是摆脱生活带来的绝望,也许男主角就是因为绝望而结束自己的吧。非常喜欢游泳池那段,那个场景。
乖乖,看完重奏看这,以为脱离了国内视频网站的渣散碎的马赛克就能认真对待这种片子了,谁知比上一部还...一直快进想找到高潮或者看点,没两分钟就看完了!!这也能拍成电影?!!欧洲国家就是不差钱,服了!
大量手持拍摄,看上去很真实。福利太好,父母放任自流,很容易就颓废抑郁,男主说快乐的人都是傻瓜,哈哈,有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
LOSER的一天
对爱过于严肃,生活的平缓失落。
开头不管多少对奥斯陆美好的回忆也消解不了此后主人公的绝望,却又用他最后一天的孤独捕捉住奥斯陆一整个城市的美丽。话痨与空镜相错对节奏感调节的很出色,中间餐馆环顾的段落,镜头剪辑加旁白效果大赞!可惜最后结尾情绪没有太出来。
不闷 但还是流水账
故事没什么可说的,但镜头感很好。本片的主题:行走和寻找,主人公行走时的大量环境虚焦,用影像表达了人物的内心困境。
你会有一千个这样的夜晚 你不会记得今晚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