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都青年

富都青年,Abang Adik

主演:吴慷仁,陈泽耀,邓金煌,林宣妤,周雪婷,博朗·帕拉雷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马来语,汉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闽南语,手语年份:2023

《富都青年》剧照

富都青年 剧照 NO.1富都青年 剧照 NO.2富都青年 剧照 NO.3富都青年 剧照 NO.4富都青年 剧照 NO.5富都青年 剧照 NO.6富都青年 剧照 NO.13富都青年 剧照 NO.14富都青年 剧照 NO.15富都青年 剧照 NO.16富都青年 剧照 NO.17富都青年 剧照 NO.18富都青年 剧照 NO.19富都青年 剧照 NO.20

《富都青年》剧情介绍

富都青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没有公民身份证的阿邦和阿迪,在混杂外劳聚居的富都老社区里苟且偷生。他们无法享有一般国民福利,无法申请护照,连银行户头也开不了。哥哥阿邦天生哑巴,任劳任怨也认命,只求一份安定生活,弟弟阿迪则不甘向命运低头,从而违法贩卖假证件,他一心只想赚到钱就带着哥哥离开这个厌恶的地方。原本就过着不平等生活的两人,因为社工佳恩的热心,并自愿协助追查原生父母和出生证明的数据,但她的好意却导致一场意外发生,同时也让阿邦跟阿迪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命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心理师之心迷水影月光男孩滑头鬼之孙奴良组事始花满楼之松漠虎符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越界空中庭园其实并不在乎你间谍明月本草中华纨绔子弟第三季还留下什么济公之降龙有悔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第二季错惹胭脂色好兆头第二季穿盔甲的少女奔腾年代第一季某个男人相思令白色巨塔花咲舞无法沉默第二季地狱万岁新女友一代骄马黎明破晓前欢乐喜剧人冰路营救半个女友超越时间线第二季

《富都青年》长篇影评

 1 ) 富都青年(2023)

1、富都青年(2023)有兩個拍攝天空的畫面具備完美的意象性。

一是「暮靄沉沉楚天闊」的鬱悶——哥哥揭開弟弟不法勾當,兄弟大吵一架,隔天晦澀陰鬱的天空中有烏鴉的斜影。

二是「南有喬木,不可休思」的無奈——犯罪的兩人想逃到天涯海角,在朗朗烈日之下,在無葉的枯枝之下,無法遮蔭,無地休憩,無處可藏。

這兩幅遠景畫面於電影劇情而言,是很完美的一次情景交融與意象凝結。

圖一是「暮靄沉沉楚天闊」的鬱悶心情,圖二是「南有喬木,不可休思」的無奈絕境。

2、賞耳光,是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意象。

阿迪被馬來西亞的警察和當地惡棍各打了一個耳光,這種剝削的行徑被學習下來,後來慌亂之間,阿迪也打了女社工一個耳光——人民暴力與破壞性的塑造上行下效,其來有自。

可是這些耳光,又和阿迪犯錯時,阿邦打他的耳光不一樣,因為那種耳光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裡面藏著愛的訊息,一如:祈禱(La prière,2018)裡,老修女打了男主角兩個耳光,表示策勵;烽火樂園(Pájaros de papel,2010)中,馬戲團員在餐桌上打了孤兒的手,意謂收養和教養;爸媽不在家(2013)中,保母給了孩子一個巴掌,教育孩子不可以把生死當作玩笑,都是一樣的意思。

3、阿邦沒有告訴阿迪屋內的真相——這種在妥當時機下「模糊性」的處理,才是電影與編劇的特點,豐厚了人物心理的複雜性與可能性。

模糊性的處理可以讓電影具有討論空間,設若阿邦直白的向阿迪承認,反而餘韻盡失。

其實作為導演也無須解釋這一點,因為電影通常是這樣精心設計的,模糊性本是電影製作中常用的一種處理手段,就像法國影評人評論洪常秀的電影在異國(다른나라에서,2012)一片,其中伊莎貝雨蓓突然對著牛哞哞叫時,說:「這種不明所以的行為,通常會讓我們對人物好奇,豐富人物的性格。

」而伊莎貝雨蓓更是在冷酷祭典(La cérémonie,1995)中,獲得評委以「絕佳模糊性的演繹表現」為理由,授以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獎項。

4、阿迪鑄下大錯與阿邦逃亡時,阿迪問哥哥:「以前做錯事時,你都打我耳光,這次怎麼不打了?

」阿迪當然做錯事情了(這點要牢記,不因阿邦加工就可推諉),可是承攬了這個錯誤的是阿邦(所謂承攬,是從弟弟請求哥哥善後開始的一系列過程,直至阿邦失手加工殺死女社工,以及最後懲以刑責——其實以失血程度,女社工本無可存活)。

捲入這件事情的阿邦「一時間(指獲悉凶殺到坐監臨刑這段時間)不知道如何解決」,原因是:A、這段時間沉浸在自我的深沉的罪咎、懊悔和慌亂中。

B、這段時間所憂慮,是該帶著阿迪竊負而逃而終身訢然(共同逍遙),還是自己與阿迪劃清界線自首(獨自承擔「一切」),這裡要注意,他心中的自首並非僅僅承擔該承擔的部分,更包含了阿迪的肇始和前端實行,他心中沒有罪責劃分的概念,不是釐清哪些你做的而哪些我做的,而是「都是我做的」——如若告知弟弟,女孩是自己加工而亡,也不過換來弟弟同歸於盡(共同承擔),而以阿邦愛護阿迪的心來說,一起投案的選項是不可能的。

C、作為大哥,一直以來都是阿迪的保護和示範,必須維持住弟弟心中標竿的模樣(這一點很幽微,必須明辨,不同於維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與人設而僅「阿迪」一人),因為沒有什麼比一個人失去心中理型世界和價值更具摧毀性的。

D、畢竟無端被捲入凶殺案,阿邦也要調適對阿迪的埋怨——是的,沒有一絲埋怨,那就是聖人了。

為了不讓阿迪罪行曝光而死死掩住女孩的口鼻、壓抑女孩反應,和之前為了阿迪而拾起棍棒來對抗,狀態截然不同,因為這一次事件的嚴肅性和嚴重程度已超越了一個努力活下去可憐底層人物的承受範圍。

自己一心為了阿迪而有的舉動,怎麼就反噬自己,讓自己成了惡魔了?

這時候他是有些怨懟在裡面的,所以在公車上,他才問阿迪:「說好只是偷雞蛋,你為什麼要放火?

」品味這句話,其中有他的不忍、溺愛、縱容、包庇和底線。

現在,底線已然揭露,可他對阿迪仍然有著像母親一樣的無盡包容,至終都沒有說出內心的埋怨,如要怨,只怨命運,一如他在監獄中對法師詢問而歸結於對命運的控訴,此乃阿邦之最高積怨。

5、事情發生得很快,阿邦的腦袋嗡嗡作響,所以他在休息站下了公車,聽不見弟弟的聲聲呼喚,這時,他把一瓶水往嘴裡灌,意謂把眼淚往心裡吞——阿邦自知有罪,知道他跌入犯罪的漩渦無法脫身,他用雙手接下了這樁從天上掉下的凶殺案,即使身體有些遲疑,稍晚才走入警局,但他內心一直盤算著自首認罪,而這些其實和他有沒有、該不該、要不要告訴阿迪屋內後續發生的事情無必然關係,基於前述因由,他甚至無暇顧及。

對於這一件意外和犯罪情事真的冷靜下來,那已經是關進監獄,獨囚於室很久後,終於夢見女孩,那一刻才算真正直截的面對了。

而冷靜下來的他,再回頭梳理事件,告知他人細節,實屬沒有意義,何況阿迪已然改頭換面,這樣的結局令人甚是欣慰的,再強加說明,不過是風吹春水,亂掀波瀾罷了。

很多人對於「愛」秉持非常爆裂的態度,直來直往,鮮少心理層次上細膩的體會和處理,自然認定阿迪不知真相是受欺於阿邦,而非備受呵護於阿邦。

6、屋舍破舊僅堪用,物質匱乏而局限,可是笑聲從未間斷,這是前半部電影令人難忘的地方。

 2 ) 生活就像以卵击石,问题是,谁是那颗鸡蛋?谁又是那块石头?

沁透汗水的背心,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一双不便劳动的拖鞋。

这是阿邦经年不变的形象,也是这座市场上最典型劳动者的样貌。

他们终日干着最辛劳的工作,拿着最低的报酬。

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要面对雇主毫无缘由的克扣工资再一次面对被压榨工资的菜市场老板,阿邦只能选择沉默。

一方面是因为他聋哑人的生理缺陷,另一方面是无法面对失去仅有的收入机会

而他的好兄弟阿迪,却截然相反。

他染着一头黄毛,游走在灰色地带。

本以为可以靠着偷运印尼劳工赚钱,却不料被警察追捕。

侥幸逃生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蛇头的计划。

在他的世界里,时刻都要面对死亡和恐惧,但是阿迪无所谓。

他只想继续这种“潇洒”的生活。

于是拿到酬劳的第一时间,他忘记刚刚被追捕的惊心动魄,转而投入到女人的温柔乡

面对生活,阿邦是隐忍的,是沉默的,是心存希望的。

就像他憧憬与邻居缅甸女孩的爱情一样。

阿邦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会改变的。

但是阿迪不一样,他早已放弃的获得身份的念想。

他痛恨自己的过往,更痛恨当下自己面对的生活。

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获得公民身份的想法早已破灭。

他愿意像富都城中,群租房里的替他人一样,或者老鼠一般的生活面对如此现状,两兄弟如同脆弱的鸡蛋,不敢硬刚这冰冷又坚硬的社会。

他们只会延续童年的习惯,把煮熟的鸡蛋,在对方脑门上磕破,开心的吃下一天中最丰盛的晚餐。

此刻的兄弟二人,是彼此的靠山,坚固又温暖

但现实是,作为东南亚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马来西亚拥有数量巨大的外国工人数量,这些工人的劳动力甚至占据全国劳动力的四分之一。

而这其中的三分一工人,全是没有合法身份的偷渡客面对如此两难的境地,马来西亚官方只能定期组织清扫行动,遣返这些无证黑工。

而这样的情节,也发生在阿邦兄弟两人租住的群租房里。

毫无征兆的突击检查时有发生。

稍有不慎,便回沦为阶下囚而这座充斥着犯罪、贫困、肮脏的楼房,却总在不经意间露出鲜有的人间温暖。

这里有为生活奔波的印尼劳工、也有心地善良的异装癖老钱。

他们会围坐在昏暗的卧室里,吃一顿廉价又幸福的晚餐。

也会团聚在一起庆祝生日。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异类,是罪犯。

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也在努力寻求幸福和梦想

只是,残酷的社会,如同一块飞来巨石,狠狠打碎了每个人的白日梦。

因为没有身份证明,无法真正享有国民正常的权益。

缅甸女孩选择放弃爱情,离开阿邦,跟随家人寻求国际援助。

只留下失落的阿邦,手里死死攥着他用辛苦钱为女孩买来的丝巾。

善良的老钱,也不得不选择离开富都巴刹,返回自己的老家阴暗杂乱的富都老社区,如同围城一般,不断吸引着无数外来的渴求谋生的外乡人。

而里面的人,却早已放弃挣扎,卷起铺盖,逃命一般离开这里。

如果按照正常计划发展下去,阿邦想要通过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身份。

阿迪也可以通过抛弃自己的生父,获得本就属于自己的身份但,他们都“不得不”放弃而这背后的原因,便是内心不可消除的绝望。

这种绝望是一次次努力申请身份被拒绝的失望,是在底层社会被屡屡欺压的愤怒,是无数次深夜为躲避警察突击检查,四处逃窜的恐惧,更是被亲人抛弃留下的巨大心理伤痛所以阿迪一把打掉了佳恩手中的资料,一拳抡倒这个唯一关心自己,试图帮助自己的女孩。

而所有的条件反射,便是绝望中的恐惧

面对自己可能犯下的敏感,阿迪惊慌失措。

他想到的只有逃跑,逃离案发现场,逃离这个带给自己绝望的城市。

殊不知,真正杀死佳恩的人,其实是得知真相,赶回家里查看现场的阿邦不期而遇的上门邻居,让本就谨慎的阿邦更加慌张。

他死死按住女孩的嘴巴,眼睁睁看着女孩窒息而亡。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同样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生活中的绝望,施加在两个无国籍小人物身上,最终导致了这场惨案终于,逃亡路上的阿邦,最终选择独自一人投案自首。

他沉默的走进警察局,掏出亲手书写的自首信,把自己交还给这个冷漠的社会。

此刻的阿邦,不愿再做那颗易碎的鸡蛋,他受够了自己经历的人生。

一生胆小的阿邦,决定变成一颗敲不碎,打不烂的石块,狠狠还击这个世界于是,我们看见了吴慷仁饰演的阿邦,用一段接近四分钟的哑语表演,狠狠回击了代表信仰的僧侣,也狠狠痛击了这个冷漠的社会

没错,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那阿邦用尽全身力气,断断续续的说出全片唯一一句台词,我想死这是多么绝望的一声呐喊,是多么绝望的处境,能逼着这一个哑巴开口说话影片结尾,阿迪穿上阿邦为他买的蓝色衬衫。

这是本是准备给他拍摄证件照,办理身份证的礼物。

两人对视沉默,阿邦拿起鸡蛋,再次磕在对方脑门上。

一直以来包容阿迪的他,相信这个男孩如今已经学会坚强,从一颗鸡蛋变为一颗巨石

正如影片开场,引用马林·索雷库斯《影子》的原文有些人只依靠自己的影子生活,甚至不是用整个影子,而是一次的,时而用一只手,时而用一只眼而生活在阳光之下的我们,哪里知道,这些活在自己影子里的人,是多么卑微而可怜

 3 ) 电影是了解世界的好窗口:马来西亚公民权

在xhs上见过很多大马华人,其中也包括一些无国籍的大马华人,互联网是个神奇的东西,让我了解到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比如马来西亚苏丹轮流出任国家元首(什么东南亚罗马。。

),比如西马去东马要用护照还要盖签证章,比如印尼现如今还有一个地区实行世袭制,第一次知道的时候真的感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电影又比文章更进一步,相比单调的文字,电影里的一言一行,服化道具,都凝炼着深深的当地风格,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那种密密麻麻的小人绘本,仔细观察每个人都在干什么,越来越喜欢找小众国家的电影看了。。

根据马来西亚法律规定,未婚状态下出生的子女,国籍随母亲,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大马男性与外籍女性在未进行结婚注册下的出生的子女无法取得马来西亚国籍,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是任何国家的公民,无法办银行卡,无法考驾照,无法正常出境,只能靠打零工为生。。

这种社会边缘人其实很容易变成社会安全隐患,正如电影中的弟弟那般。。

虽然没有公民权,但是作为在马来西亚医院出生的小孩,会获得一张报生纸(约等于咱们的出生证),报生纸上将被标注BUKAN WARGANEGARA(马来语:非本国公民,本国公民为WARGANEGARA), 报生纸可以用于证明身份,但也仅限于证明身份, 电影里弟弟阿迪面对警察时出示的那张纸应该就是报生纸,有公民权的money姐出示的是蓝色的ic卡(约等于我们的身份证),哥哥阿邦的报生纸应该是在火灾时被烧毁了,连自己身份都证明不了,所以弟弟还勉强保有一丝获得公民权的希望(前提是得找到有公民权的亲爹,让他帮自己申请ic),而哥哥是彻底没希望了,所以警察来的时候哥哥才会躲起来,所以才会把希望让给弟弟。。

在马来西亚,以非本国公民身份出生的孩子, 可以向国民登记局递交申请公民权,批不批准看心情,总结一下网络上的信息基本上有以下几条准则(都只是给申请公民权加分,不保证能够申请到):1. 大马籍父亲与外籍母亲在无国籍孩子出生后补完成结婚登记,以夫妻的名义为孩子申请公民权(补登记越早越容易申请)。

2. 未成年申请,申请成功的概率大于成年人,超过21岁基本就很少批准了。

3. 无国籍者成年后与马来西亚公民结婚。

马来西亚如此,自然是为了控制公民人口,毕竟女性的终生生育数是可控的,男性是不可控的,这属于世界范围内的常规操作了:※古代罗马:贵族女奴隶男生子为贵族, 贵族男奴隶女生子为奴隶※古代朝鲜:两班从母制※现代新加坡: 外籍女性与本国男性的非婚生子女不授予新加坡国籍※改开前的中国: 城乡二元制,孩子户口随母亲 马来西亚无国籍者中很多人的母亲是来自印尼或者泰国,因此有部分无国籍者另辟蹊径去申请了泰国或者印尼的国籍,不过这一切前提是要能联系上母亲,很多外籍女性是生了孩子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自愿或者非自愿地返回了原籍国,和孩子断联了(比如电影中的兄弟俩)。

咱们国内对子女倒是不严,亲子鉴定就能上户口,但是对外籍配偶很严,五年30w存款才能申请居留权,国籍签发就更少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咱们属于更相信自己的教育,觉得统一教育体系下长大的孩子,磨合相处会更容易,无论出身🤔2024/09/19更新——电影业也上映了,想到啥写啥:从各国公民权问题莫名想到了19世纪一个著名的社科问题——法国人口问题:法国北部,是全西欧最精华的一块土地,大西洋和地中海季风双调节,千里沃土无灾害(不像东亚这边,虽然太平洋季风带来了雨热同期,但缺乏调节,早了是洪涝,晚了是旱灾。。

),因此在农业时代,法国一直是西欧的第一人口大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18世纪末,法国人口增长开始停滞(世界低生育率的鼻祖),在19世纪的一百年间,陆续被英国,德国超越。

这其中固然有法国宗教改革的早,城市化发展的早,从而导致的宗教热情消退,市民阶层生育率下降和德意志从分裂走向统一有关,但当年的法国出现了连农民都不生的奇观(农业社会里小孩养到5岁就是一个可以持续使用的劳动力,投入产出比巨大,所以生育意愿高不奇怪),许多史学家究其原因,认为很可能跟拿破仑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相关: 《民法典》规定,全体国民的财产要在死后由诸子均分—— 推恩令(法兰西版) “长子继承制是落后王朝的法律,对幼子不公平。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诸子均分继承法,在执行的时候甚至是到了农场里的两棵树,都要一子一棵的程度,再加上1789年,英国大师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原理》发表,马尔萨斯陷阱论大行其道,配合上农业技术的改善,人口不再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法国农民为了避免几代以后子孙的人均农场小到吃不饱饭,纷纷开始了自发的“只要一个孩(儿)子”的节育运动(计划生育青春版)。

而同时期的德国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长子继承法,有些地区甚至要求“长子不离家”(受法国深度影响的莱茵联邦曾实行过拿破仑继承法,但未严格执行),家庭里的老二老三无法从父母手中继承到足以谋生的财产和土地,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去当兵,前赴后继地成为普鲁士军国主义的燃料,德国能打且老是想出去打人不是没有原因的,打输了消耗人口,打赢了从英法手中抢下殖民地转移人口。

结果就是,1800年到1900年的一百年间:法国人口从2900w增长至3900w德国(德意志诸邦和第二帝国)人口从2400w增长至5700w1914年的一战前夕,法国人口为4050w,德国人口为6500w,一战是德奥先宣的没错,但巴尔干危机中法国又何尝不是在推波助澜,“再不打就打不过了”的心态其实一直萦绕在法国人的脑子里。

有趣的是,一战结束后,法国并没有出现传统认知中所谓的战后婴儿潮(哪怕法国zf直接官方下令全国范围内禁售byt),除了国民生育观念已经定型无法逆转的原因,另有一种说法是,法军中很多从法德前线下来的士兵(尤其去过凡尔登的士兵),战后深受ptsd症状的折磨,很多人精神状态极差,导致终生低杏玉甚至羊尾。

而在整个一战中,法国去过凡尔登的士兵比例是70%(贝当设计的轮战制),德国是30%,这一比例除了影响到二战时两国的喜战度和厌战度之外,或许还直接造成了1920s年代,法国的生育率是2,德国的生育率是5,到二战前夕法国的人口还是4000w上下,德国为6800w,法国不想再打一场灭国战争再流一次血,索性直接投了。

 4 ) 《富都青年》离马华文学的距离还有多远?

作为移民文化产物,马华文学一直离不开关于“离散”的母题,历史的渊源让马华作家们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回顾,继承了现实主义表达,而地理和语言上的流动赋予马华文学一种异化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打破。

同样地,“离散”也是马华电影的表达核心,通过关注马来西亚背景下的华人生存状态,展开对身份与历史的诘问。

《富都青年》作为一部后离散时代的作品,已经剥去沉重的历史感,对当下关注的迫切性让这部马华作品显得非典型,然而这样的现实力度却有着更加直击人心的力量。

——莉莉猫

文:郑欣晴编辑:莉莉猫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富都(Pudu)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片区域,是底层劳工、无身份人士、难民等边缘人群的聚集地。

因为火灾失去父母及出生证明的阿邦和被父亲抛弃没有身份的阿迪,作为无身份人士生活在其中。

阿邦与阿迪,即马来语Abang-哥哥,Adik-弟弟,替代了他们不存在的名字。

影片通过聚焦兄弟二人的生活,透视着整个马来西亚沉默的底层社会。

流徙和身份的寻找,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中的主题,《富都青年》也沿袭了这一特征。

但与大部分马华电影不同,《富都青年》并不只局限于华人社群,而是站远了一些,使片中的非华人不再成为“故事的街景”,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马来西亚。

如台湾媒体所说,《富都青年》是“一部典型的马来西亚电影、非典型的马华作品”。

1寻找的和早已失去的从故事本身来看,阿邦和阿迪一直在寻觅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

阿迪因为社工帮他联系到了亲生父亲,一度可能获得身份。

在他去拍摄证件照时,穿着哥哥送给他的蓝色衬衫。

马来西亚公民身份证是蓝色的,而红色没有完整公民权。

蓝衬衫代表着阿邦对弟弟阿迪获得身份,或者说获得“正常的人生”的期盼。

然而这件期盼的蓝衬衫在被追打时扯破,最后被缝补好,穿着它去监狱见了哥哥临刑的最后一面。

而哥哥阿邦,除了自己赤裸的生命本身,其他东西一概失去,直到影片的最后,生命作为最后一样所有物消失。

在法律和社会中,他的身份从未存在过,甚至到了监狱里才拥有自己的身份——在对法师打手语“我连身份都没有”时,他指向了自己蓝紫色囚服上的号码牌。

被社会排斥的人,因为被判处死刑而进入了社会划分的群体中,然而这种短暂的“身份”也随着绞刑索,同最后挂在衣架上的丝巾一起消逝了。

一种本不存在的巨大空虚。

2双重的失声影片中阿邦被设定为聋哑人,代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失声。

整个边缘人群长期处于一种无声状态之中,控诉和反驳只能回响在群体内部。

正因为如此,沉默的反问变得更加有力量,所有压抑和被剥夺的都在阿邦的自白中爆发,所有的情绪都由他个人之口诉说。

吴慷仁的表演使阿邦的狱中诘问成为了电影的情绪高潮。

影片叙事上的薄弱和人物塑造的明显不足让人无法忽略,但表演和手语内容的结合使无声的语言变得极具力量。

这段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情绪由克制到难以自抑,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绝望显得更加沉重。

阿邦临刑前与开照法师对话,从“但我得不到”到“我,没有未来”直至作为聋哑人模糊发出的“我想死”,是边缘人能发出的,比之前任何一段有声台词都更响的控诉。

阿邦对法师说话,也在对法师代表的宗教和宇宙诘问。

诘问过后就如阿邦打过的代表死亡的手语——掌心向上而后向下翻转,向下,向下,一切都消失了。

3后离散时代的马华电影长久以来的马华独立电影被归类为“大荒与蜂鸟”,“大荒”指对某一事物追寻又徒劳无功的个体宿命,而“蜂鸟”指以小击大,追溯被遮蔽的历史创伤。

《富都青年》作为“非典型马华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城市中的大荒”。

虽然影片的母题是身份,但剧情更像是对马华电影传统离散叙事的挑战。

影片的两个主角都是华人,但对身份的追寻不再执着于祖籍地的情感连结,而是更加偏向自己在移居地的本土身份,与其他族群共生,并面临着同样的身份问题。

与后离散时代马华文学“离岛风格”和“拉美风格”不同,马华电影显然更偏向现实主义。

《富都青年》是一种新尝试,但如何使每个角色都“在场”,也许是马华电影需要被持续搅动的课题。

走出雨林,然后呢?

 5 ) 《富都青年》吴慷仁演技高光救“盖”片!?

1️⃣ 本片向两部经典同志电影致敬:《断臂山》的“衬衫”和《春光乍现》的“瀑布灯”。

但对男同关系处理得较为含蓄,阿邦和阿迪这对无血缘关系的“兄弟”之间的情感,要留给观众自行解读。

2️⃣ 作为一部马来本土华人电影,前半部分对吉隆坡富都(Pudu)贫民窟的现实主义描绘,平衡了近年中国内地影视剧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

然而,影片后半部分转向奇情犯罪的风格,导致精湛的表演和细腻情感被剧情的夸张冲击的支离破碎,部分情节缺乏合理动机的铺垫,让人感到不适。

3️⃣ 吴慷仁本片中的表现可谓“救世主”级别,晒黑、暴瘦带来外形的巨变,仅仅利用手语肢体动作、眼神流动的变化,宣泄无声的情绪。

其表演比周围演员都要高一个维度。

凭借角色击败了《周处除三害》中的阮经天,荣获金马影帝,也可谓实至名归。

 6 ) 没有身份,只有恐惧!《富都青年》背后的血泪故事

前一段时间,《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成为中文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而阮经天在本片中的精彩表演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然而在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上,阮经天却与最佳男主角的奖项擦肩而过,因为还有一个男人贡献出了更加精彩的演技,他的名字叫吴慷仁,他主演的那部电影,名字叫《富都青年》。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视角独特的《富都青年》以及它的主演吴慷仁。

01 富都青年富都,又名半山芭,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个区域,曾经是吉隆坡中下阶层华人的主要聚集地,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当地华人逐渐搬离,这里慢慢成为外籍劳工的聚集地,而在这些外籍劳工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没有取得马来西亚公民身份的“非法”劳工。

电影《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没有公民身份的阿邦和阿迪两兄弟在富都的底层社会里苟且偷生,哥哥阿邦是一名听障人士,一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只想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和帮弟弟阿迪争取到公民身份。

而弟弟阿迪则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想通过各种不太光彩的手段赚钱,想让哥哥和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一场意外的发生,兄弟二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被打破,最终被迫分离,走向了生死两茫茫。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视角独特,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少被我们了解到的领域,那就是马来西亚社会中严重的“非法外劳”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2年,马来西亚国内的非法劳工数量约为120-350万。

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以阿邦阿迪两兄弟为代表的数量庞大的无身份者,在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过着何等辛苦与悲惨的生活。

一直以来被亚洲社会所公认的“勤劳致富”、“爱拼才会赢”这些理念在这里统统失效,任凭你再如何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也还是要过着忍气吞声被榨干劳动力、连一个安稳觉都睡不好的日子。

阿邦最后在监狱里激动地用手语打出的那句“你们都过的很好,我也想和你们一样,但我没办法”就是这个群体最想要说出的心声。

那么,如此庞大的非法外劳群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还要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

02 非劳血泪上个世纪70年代,亚洲经济开始腾飞,马来西亚也搭上了这趟经济发展的快车,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马来西亚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因此开始大规模吸纳外国劳工。

而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内政局平稳等原因,马来西亚也成为周边国家诸如印尼、孟加拉、缅甸等地非法劳工和难民的目的地。

由于边境线较长和疏于管控,大量没有身份的外籍劳工开始涌入马来西亚,而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马来西亚政府也高举着人道主义的大旗而“默许”了他们的存在,根本没有制定什么关于这些非法入境人群的政策方针和政府预算。

而这些外籍劳工由于没有身份,只能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以最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大量填补了马来西亚国内的低端劳动产业,尤其是所谓的3D产业(Dirty,Dangerous and Difficult,即肮脏、危险与困难),在《富都青年》中,阿邦主要从事的便是3D产业中的餐饮与批发菜市场行业。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那么这些非法外劳虽然生活辛苦、没有保障,但也能勉强的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生存下去,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马来西亚政府对待这些非法外劳也开始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转向了严厉打击,几乎每一年,马来西亚政府都会组织几次大规模行动,抓捕和遣返非法外籍劳工群体,在影片中,我们就看到了两次针对非法外劳的突袭行动,而只要被抓住,就意味着巨额的罚款与遣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躲避战乱或是在家乡衣食无靠等原因才流落至此,不论是罚款还是遣返,他们的生活都会在一瞬间清零,因此在影片第一幕的突袭中,才出现了有人宁愿跳楼也不愿意被抓的场景。

而随着外国劳工的不断涌入和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也开始极力推行“马来优先”的官方民族主义政策,种族色彩浓重的“马来人至上”原则甚至被写进了宪法之中,非马来人在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被挤到了最边缘,这让那些实际上为马来西亚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劳工却承受着巨大的恶意和偏见,甚至在官方和民间的论述中,会将帮助外国难民的人视为需要被惩罚的叛国者。

而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在突袭行动中,非法外劳的人格会被随意侮辱;区议员明确表示那几个要跳楼的小女孩反正没有投票权,死活与我无关;政府工作人员在面对帮助非法外劳的佳恩时那种鄙夷与敌视,这些都是这个群体在马来西亚社会中所受的不公平对待的最真实写照。

03 生存困境所以,《富都青年》所讲述的非法外劳群体,如今成了马来西亚国内一个特别的存在。

一方面,这些难民支撑了马来西亚国内大量的低端劳动产业,让马来西亚本国人享受到了劳动红利,而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本国雇主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压榨他们,比如在电影开头,阿邦在辛苦工作之后,讲好的50老板却只给了30 ,而阿邦也只能忍气吞声低头认命,不敢与老板起一点争执,就是因为他没有身份,万一惹恼了老板叫来了警察,对阿邦来说损失可就远远大过20块了。

而在另一方面,这些难民又成了政客们手里可以利用的筹码,比如在2015年,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就公开宣布接收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隔年又宣布为缅甸罗兴亚难民提供庇护。

但到了2020年,他却又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反悔,称马来西亚不欠罗兴亚人什么,难民们会“得寸进尺”。

不断变脸的政策,让许多来到马来西亚的难民无所适从,就像片中money姐所说的那样:“起初政府让他们进来,现在却又逮捕他们”因此来看,这部《富都青年》的出现是十分可贵的,它为全世界展现了这个马来西亚社会中“阳光照不进的角落”,让我们看到,这些如同蝼蚁蛆虫一般生活的人们,是如何既被压榨着劳动力,又没有任何发声的权利,在整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里苦苦挣扎的血泪故事,他们没有身份,只有恐惧。

而在马来西亚之外,我觉得这部电影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代入到每一个国家的每一座大城市里,在这些大城市的角落里,也同样聚集着无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务工人员,像清洁工、服务员、建筑工等,他们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但却总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的境遇虽然没有本片中表现出的外劳一样凄惨,但也同样需要被我们去看见,去倾听。

04 颜色细节在这部电影之中,还有一个隐藏较深的细节,那就是衣服的颜色。

我们能够看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两个主角的穿衣颜色是有着明显特征的,哥哥阿邦的衣服颜色以青绿为主,而弟弟阿迪的衣服颜色则是以红色为主。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隐藏较深的细节,是因为他们衣服的颜色,其实对应的是马来西亚身份证件的颜色。

马来西亚的身份证一共有五种颜色,分别是蓝、褐、红、绿、粉。

其中,蓝色代表是正式的马来西亚公民,可以享受全部基本权益,本国公民年满12周岁即可签发;褐色代表的是正在服役的军人;红色代表的是有永久居留权,但却是非公民,无法享有像投票等大部分权益;绿色代表是可以暂时居留,但需要五年一更新,在马来西亚普遍持有这种证件的都是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确定国籍的人;而粉红则是签发给未满12周岁的马来西亚公民的。

在此前的媒体专访中,导演王礼霖讲述了阿迪这个人物的完整设定,他父亲是本国人,而生母是泰国外劳,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阿迪被送往安置机构,并且被认定是泰国籍,只有拿着自己的出生证明跟父亲一起去政府部门办理手续才能获得合法的蓝色身份证。

因此,再来对比两人在片中衣服的颜色,阿迪虽然没有合法身份,但却有出生证明和确定的国籍,因此被官方视为是可以在此居留的人,相当于事实上的“红卡片”,他的衣服颜色正是与此相对应。

而阿邦则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人,他的衣服颜色也正是与之身份相对应的绿色。

影片中阿邦送给阿迪的那件蓝色衬衣,其实也是在寓意阿邦希望阿迪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生父和解,拿到可以拥有合法权利的“蓝卡片”。

另外还有一处细节,就是在深夜突袭居民区的那场戏中,被查证件时,跨性别者money姐拿出的是一张蓝色的身份证,这表明他是可以合法享受一切权益的马来西亚公民,但他却蜗居在富都的这片非法外劳集中的区域,这也在向我们透露,性少数群体在这个国家里其实是和非法外劳有着差不多命运的人,都是受打压、无法为自己发声的那部分人。

05 百变吴慷仁最后,我想再说说吴慷仁。

在这部电影中,吴慷仁所饰演的是听障人士阿邦,虽然说不出话,但却是全片中最“响”的一个角色。

语言的缺失让他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一切的情感全部都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单单是临近结尾时那两场监狱会面的戏份就足以封神。

最震撼我的,要数他在监狱中跟法师会面的那场戏,阿邦这个角色从一开始的麻木,到不解,再到愤怒,最后到释然,吴慷仁精准地将一个生来就没有未来的人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当他艰难地用模糊的声音吼出“我想死”三个字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跟他一起流下。

可以说,吴慷仁对阿邦这个角色的演绎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我在恍惚中都忘记了他正常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如此精湛的演技,我想也跟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有关,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吴慷仁这个演员其实是半路出家,27岁才在影视圈出道,这在演艺界可以说是“超级大龄”的新人了,但在那之前,已经前前后后做过焊接工、建筑工、服务生、调酒师等40多份职业,而这些职业,也为他后来的演艺生涯提供了十分富足的经验基础,让他能够把每一个角色都诠释的非常到位、触动人心。

能够遇到这样优秀的演员,我想是我们所有观众的荣幸,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不同样子的吴慷仁。

 7 ) 一点观后感

7【导演连线映后场】 看之前大家都说是吴慷仁的神级演技支撑着一个孱弱的剧本,看下来觉得确实是很一般的剧本,剧情上也偏向老套。

剧本一般体现在,情节上并没有足够自然又赋有特点的戏剧性冲突,就是,不够自然而然地荒诞。

虽然我觉得女社工的死确实可以作为边缘人走向怀疑和诘问终点的转折,但总觉得,还不够,荒诞。

以及,浪费了很多人物和情节,没有更好地去利用他们去表达主题。

再说优点吧,有意弱化主角身份,让作为社会边缘人的阿邦阿迪money姐作为主要人物,确实可以让观众印象更深&人物形象更容易立体。

以及,比较喜欢那幕带着讽刺意味的“我们是马来西亚子民”以及片中的各种略带浮夸的灯光,把愤怒、冲动、欲望洇开在屏幕上(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导演算得上真诚——虽然我感觉他的回答也并没有为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加分。

 8 ) 社会对底层的漠视造就的悲剧

以下严重剧透讲述黑户青年在马拉的艰苦,无IC无人权,经常被警察查,周围躲避,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

聋哑人阿邦勤恳老实,但工作会被黑扣工资,夜晚会被突然查户要逃走而流浪街头,喜欢自己的缅甸女孩远走他乡,唯一帮自己申请IC的女社工被自己害死,经历完这些,在狱中那段无声嘶吼,对人生感到无比绝望,最后发出全局唯一的台词“我想死”。

剧情睇落唔够连贯,可能因为配音系马拉语关系,字幕翻译不甚精准(特别粤语部分,台词和字幕不一致),理解存在困难。

最大的戏剧转接,剧情逻辑唔够严谨。

关键的命案发生,人物动机上有点牵强,女社工同两兄弟都熟,帮阿迪搵到亲生父亲,可以办IC,但阿迪唔接受,继而赶人,然后升起歹意,意图强奸,反抗中失手,造成女社工脑部大出血(什么情况下被人一推就能大出血?

)。

更令人费解的是,阿邦得知,回现场处理,发现女社工仲有一丝气息,但正巧门外印度工友上门送咖喱粉,可能系怕报警?

因为伤人必须去警察局,担心害怕被查身份?

用手捂住女社工,不让其出声,大量失血叠加缺氧窒息而死。

假如阿迪唔系咁极端赶人方式,假如阿邦在印度工友来时开门,二人报医,女社工都唔会死,真系被一语中的,跟黑户扯上关系很危险。

 9 ) 该怜悯谁的人生?

“一路以来想老老实实度过的一路以来却跌跌撞撞熬过的一路以来靠用力呼吸撑著的一路以来却无力挽回失去了一路以来谁曾经没犯过错一路以来只好从错误领悟这就是人生”歌词都在同情他们。

可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吧,有太多人就只是活过而已。

不能只看到阿邦阿迪的人生,佳恩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么?

同情弱者,都是伪装而已。

某不知名读者看过资本论的读后感写到,说如果穷人手握大权,那富人可能就得消失,反过来,要是富人手握大权,穷人还能过得更好点。

傻不傻啊,哥们,富人从不把穷人当人的。

没有上升的阶梯,只有板结的阶层。

看不到希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话也许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点道理在咱们这里说不通,我们历史早就有了“宁有种乎”的呐喊,以及: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

阶级也不只等于钱,甚至高阶级的人群可以没有钱,等级越高越不需要钱,需要的是某种关系,也不是我们说的那种关系,这种关系源自血亲。

所以,人上人不把人当人。

上层阶级早就防着呢,他告诉我们的秘诀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就留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考。

对于安邦和阿迪,如果生活只是牛马般的苦日子也就罢了,还要被拷打着心灵。

生命从黑暗中来,又回到黑暗中,这中间的一段应该是光明的吧。

可……破碎的日子里,他们追寻的只是一个IC,一段安稳的日子。

导演年轻时铁定是个文青,愤怒着。

中年了,开始怜悯了。

没用的。

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是个奔拿奖去的电影。

我想到秋菊打官司。

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评委们有这样的喜好。

看底层挣扎,看中层互杀,看高层坠落。

已经有段日子没有看到感觉很美的电影了。

电影里过生日那段听音乐跳舞挺美好,我搜了下是云镁鑫唱的《千言万语》。

很好听的。

电影里的人听着歌,也不动只是轻轻的摇摆。

像树一样。

他们在那个城市里互相安慰着却又离不开。

人挪活,树挪死。

以及,佳恩很美,善良的姑娘就是很美。

以及,知道南洋的华人血泪史后,对马来很反感。

就是看到剁鸡的那段,都觉得太多肥油,一看就不好吃!

要说吃,还得是山上散养的老公鸡。

 10 ) 电影提出问题,现实给出答案

马来西亚的“富都”,富有之都,叫着令人向往的名字,其中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却让人望而却步。

《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在揭开平淡生活的暗流涌动中展开。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是“险象环生”。

主人公都是没有身份证的“黑户”,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合法合规的工作,没有最基础的保障,甚至没有作为人“存在的证明”……哥哥阿邦做着最廉价的劳动力,菜市的黑工,工地上最不起眼的搬砖工人。

弟弟阿迪投机取巧,帮着偷渡,要应付警察随时的突袭,还要为没有保障的“工资”忍受拳打脚踢。

在这里,从楼上跳下来的人不在少数,裂开的头骨刚触地,声音不算清脆,像老了的西瓜慢慢裂开,流出的汁水是不堪重负的,最后的血泪。

按照大多数的电影情节,应该有一个人来“救赎”他们,然后正义得到伸张,邪恶最终被铲除。

于是社工佳恩的出现就不意外了,我想,这就是编剧安排的“救赎”。

亲切的粤语,纯白的衬衫,没沾过灰的脸颊:佳恩是富都的例外。

她无疑是善良的,和两个主角不同,她是最普世意义上的“好人”。

为了素昧平生的两兄弟和四个无辜的小孩,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只为了帮他们找到身份证,逃离这里,或者最不济的,也可以得到生命权的保障。

佳恩的出现好像一种希望的指引,仿佛只要等着,等着就好了,苦难终究会结束。

但故事的转折马上来了,就是佳恩的死。

如果仅仅当做电影的转折点来看的话,这个反转实在是不那么吊人胃口,看到事情的发生就能想到结局。

但“佳恩”这个角色的死亡,恰恰为开始对“这是一部常规商业片”的印象翻案。

或许你要说,编剧是怎么搞的,她可是好人!

是哥俩以及其他孩子唯一的希望!

难道这是编剧个人的恶趣味?

非也。

或许你没办法接受佳恩的死,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却是最贴合人性的剧情安排,这甚至不是对现实的夸大。

没有人标榜着“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虽说我们希望如此,但实在太过理想主义,生活是难变得完满的,这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知道。

如果我们再度深入了解一下角色呢?

事情的起因是佳恩找到了阿迪的亲生父亲。

站在观众的角度,佳恩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救阿迪于水火,他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稳定的生活,什么也没有;而佳恩一直积极致力于帮助他找到父母,诚如所言“找到半死啊”。

阿迪的行为显得太怪异和不近人情了,别人已经帮忙到了这种程度,就算不感谢也不该施以暴力。

但阿迪的身份是什么?

从小被抛弃的孤儿。

唯一的亲人是聋哑人的哥哥阿邦。

电影的前期阿迪就一直不愿接受佳恩的帮助,对他而言,阿邦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有了身份证,那么他们就切切实实变成两种人了。

黑户的生活要躲躲藏藏,居民虽不富裕也可光明正大。

佳恩的讯息在那一刻,不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而代表了分离。

阿迪不爱任何人,除了哥哥。

从小被抛弃在路边,只有好心的聋哑人哥哥养他到大,父亲的角色对他来说意味着抵触与恐惧。

佳恩坚持“做对的事”,却没有考虑到两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她来说只是去拿回身份证而已,但是却没考虑到阿迪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望而却步。

刚进入兄弟二人的屋子,提出“可以去拿回身份证”的时候阿迪已经表示了抗拒,佳恩却不肯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越界”呢?

或许你又要说了,阿迪只要呵斥佳恩走就可以,为什么这里非要设计阿迪去扒她的衣服,两人互相缠斗导致意外的情节呢,看起来只是无妄之灾?

还有阿邦的处理,用手捂住佳恩的嘴,窒息是必然的。

他一直标榜自己要做“好人”这难道不是和人物形象的冲突吗?

在阿迪眼里,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让佳恩再也不来“帮他”的方法。

至于阿邦,他确实是个好人,但这一点建立在他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下。

眼前的现状是:生命里最重要的弟弟把社工在自己家里打的近乎死亡,门外是不知情的工友,她出声他会发现的。

场面实在太混乱了——人在危险的情况下下意识的会尽量减小自己的利益损失,这是本能。

在阿邦眼里,阿迪就是他最不能割舍的弟弟。

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他们只是在做那一刻他们能做的事。

这不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就不要去做好人,毕竟片子里“好人无好报”。

文学作品在一些时候可以成为宣扬道德的工具,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我们要清楚的是:艺术负责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用日常人们熟悉的道德方式评判它的好坏,我们当然可以因为佳恩的死亡感到愤怒,但是也要反思:为什么这是最好的安排。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映,时代更迭,地域重复,长久以来从高处俯视最底层的阶级都太容易了,再深的水面都是平静的,但阴暗面永远存在。

所以,当丑恶的事实真正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才更难以接受,更有冲击力;你可以控诉,可以不原谅,但是不能不接受现实。

《富都青年》短评

【FEFF25】如果吳慷仁金馬60沒有提名我真的會把評審捉去餵豬

5分钟前
  • Mr. Lei
  • 还行

预期很低,看完后劲超大。吴慷仁跟法师对话的那段存在主义拷问哭崩了我,太能操控情绪了,直抵人心。只有拥有完备理性的存在者才能因其自身而获得存在的意义,现实存在者需要制度、家庭、情感关系、运气等能为人的存在托底的各种要素,一个被所有要素抛弃的人如何对抗巨大的孤独和空虚,身份证隐喻吊着他存活那口气的胡萝卜,兄弟情是他稀薄的生存的勇气,一点失衡就万劫不复。人是能够选择死亡的生物,跟人选择生一样伟大。如果戏剧张力放在身份证和兄弟情之间的矛盾,就能成为杰作了,靠社工的死亡推动剧情还是落了下乘,基情的暗示更是毫无必要。吴慷仁值得世界上所有的影帝奖牌!

10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导演是有多厌女?多给一星因为男主演技。

14分钟前
  • Nowaysis
  • 还行

哭到无法喘息。吴慷仁已经是顶级演员。

18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这部电影过誉了。我本来非常喜欢这个题材的,但剧本太单薄了。同样是讲述在他国出生没有id 的华人小孩的边缘人生,燕尾蝶就太有张力了。吴慷仁凭此电影获奖就更有些名不副实了。我很喜欢这个演员,但他气质和这个角色并不match。吴慷仁是那种拽拽的whatever的气质,这里需要个善良受气包的形象。本片最喜欢吴慷仁和神父对话的那几分钟,道尽了边缘人人生的无奈,产生共鸣,哭了。

23分钟前
  • 哦米葛
  • 还行

突然想到《狗阵》二郎谁演合适了

2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终于能在大荧幕看吴慷仁!哥哥隐忍得太令人心疼了,底层小人物在困境中挣扎的窒息感呈现的很好,我真的要跟着窒息了!

31分钟前
  • 脚底沾了苹果汁
  • 推荐

虽然导演想表达的是兄弟的爱,但飞来横祸丧命的社工做错了什么…演技还是挺好的,但这个中心思想我不懂。

35分钟前
  • 万世沙砾中一颗
  • 还行

春光乍泄的走马灯和骨科更配哦

36分钟前
  • ◎基本無害
  • 还行

补标,恭喜吴慷仁!

38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吴慷仁的演技让我顶礼膜拜,与法师一场戏直接看哭,一个人弥补了剧作上的不足。剧作先天残疾,除了寡淡之外,还有弟弟的罪与罚全部由哥哥来承担么?好评全给吴慷仁,金马影帝值得。

4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富都青年,钻石山人蛇。片子本身很弱,衬得吴慷仁那段自我发挥更显眼,也称为电影最大卖点。看完浅学了一阵子手语。

45分钟前
  • 道臣岚
  • 较差

前半段部分富都市集還能看到達內兄弟的影子,後半段就一瀉千里晚間八點檔。吳慷仁還是帥的,演技也挺好,但一個演員不足以撐起整部電影。

50分钟前
  • 小宝
  • 较差

确实很符合现在的金马水准了。

5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其实觉得有点矫情 但还是很喜欢吴慷仁的演技

53分钟前
  • 一实
  • 还行

想活,和想死,两种极度反差且饱和的情感,可以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吴慷仁那段高光戏太催泪了。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拍摄手法非常成熟,吴慷仁表演非常惊艳,三分之二都好看,后面结尾略拖沓。中间很多段落都很催泪

1小时前
  • 朱古力
  • 推荐

从意外打死社工开始就知道这部电影救不回来了。

1小时前
  • 夏日里的猫
  • 较差

剧本实在不太行,有种把能遇到的惨况都施加在两兄弟身上,非本土观众实在是很难对无身份这种状况产生强烈共鸣,更贴近观众的可能还是兄弟情吧,调度反而还行。演技可以说超额弥补了这个剧本的缺陷,但个人觉得吴慷仁的表演还是在《但愿人长久》里更胜一筹,年龄的跨度和吸毒戏的爆发都非常精彩。这部相比起大伙激赞的监狱手语戏,反而觉得在监狱里默然等死的绝望更有感触,凭这部入围且得奖大概是因为戏份发挥更多吧。

1小时前
  • Xaviera
  • 还行

电影院花一百为东南亚同胞哭得稀里哗啦回到家花四千请个菲佣给我 006 心安理得

1小时前
  • 喝哩绯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