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简单清晰的内容,竟然看了几十页也看不到说到点上的。
跟几次人生有什么关系,几次人生不过是再明显不过的障眼法,怎么一个个在这戏法里津津乐道被迷得五迷三道,不想想为什么要把这戏法做得花里胡哨迷雾重重,不就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吗!
都通过律师的嘴告诉观众了,跟樱一起的三年九个月,就是他人生全部。
监狱大叔才是整个电影的大boss,他也告诉你了:去追寻这个人背后的人生,并不会得到你想要的。
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追寻,又为什么没有意义去追寻。
律师为什么要追寻,在查到男人父亲杀人犯之后,律师就有共情了。
他理解男人为什么要换身份,从一开始他就有他的直觉,因为他也是一样的人。
都谁说这就是个死刑犯的儿子,他合伙人,旅馆大儿子,他妻子,他当然不认可,所以对旅馆大儿子会爆发。
但是当他妻子说同样话时,就知道了他们之间其实没有感情交流了。
虽然他妻子就是简单地说只是一个杀人犯儿子,值得吗,还是早点完结不要带到生活。
但很明显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律师也只能含糊其词地应答,自己在案件中能够沉浸,而不去纠正对方的观点。
所以律师为什么追寻,是为了自己。
他需要告诉别人,不管男人还是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而最后终于他搞清楚男人是什么样的人,了却此案。
他也以为自己回到自己原来什么样的人,却终于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以为的人。
因为男人之前是什么样的人都不重要,只有对樱对两个孩子才有意义,也确实有了意义,那这时别人怎么看重要吗,他原来是谁的孩子重要吗,他姓什么重要吗,都不重要。
而律师,到最后他以为唯一重要的,隐藏了他的过去才获得的现在唯一重要的,才突然明白,其实也不重要。
原来,是谁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之前以为的重要,其实与最后的过客并无二致。
再去纠结自己是哪个层面的自己,再想找寻真正的自己,就是演戏给自己看了。
男主一个事业有成的律师…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同时还极富正义感…但是从他多次推辞胜诉方父母的感谢中能看出,他不是一个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以及别人的感恩的人。
他的故事线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的两个特写笑。
第一个笑是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上,男主对岳父调侃其韩裔身份的尴尬的笑。
这个笑可以帮助其继续伪装,维持体面。
但是这个特写笑同时将他光鲜亮丽的面具在观众面前撕开了裂口。
第二个笑是被诈骗犯一把戳穿其在刻意虚伪的生活时,他没有守住一直以来维持的体面与涵养…他由表现在其岳父面前一般的假笑到逐渐扭曲最后歇斯底里大喊。
这个笑不止将其面具撕下,以真面目直面观众,同时将男主这个人物立正。
那一刻我们都明白,他是一个活在自我催眠自与我虚构中的“伪”君子,即使他拥有一个真实的姓名。
这一次被戳穿得好疼,疼到不能再靠假笑去维持体面。
而这也是他第一次被逼到角落不得已“看见自己”。
男主走近“那个男人”的过程,就像是一步步走向一面镜子…最后他他看到了那个男人同时也看到了他自己。
他在夕阳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的小时候与他对巷而立,他在森林中看到了“那个男人”相视一笑同时转身离去…因为“那个男人”是自己,所以他大声反驳那些说“那个男人”是杀人犯儿子替换身份是为了图谋遗产。
在他将文件夹重重的摔在桌子上的时候,已经回不去。
他说:“您的丈夫,他是一个好人。
” “在我看来,他和您生活的三年零九个月,应该是他的一生。
”一个用假名字却是在认真生活的“那个男人”与一个用真名活在虚构中的男主。
他们对面而立,互为对立确又互为印证。
也许影片中大量着墨“那个男人”的身份背景除了悬念本身需要揭开以外,也是在给男主身份背景的点到为止做呼应吧。
因为本质上二人同一人。
喜欢安藤樱的那段台词,大意是“也许追究他是谁是个错误,遇见他,爱上他,和他生活在一起,生了孩子…这些都是真实的,又怎么会造假的了呢?
”儿子:“我明白爸爸为什么对我这么温柔,因为他想把他从没有得到父爱给我” 安藤樱作为母亲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也许只是因为他真的爱你”。
他在那个雨天走进了她的生活,解决了电路跳闸,将她带离短暂的黑暗。
他拿着画册问她可不可以做朋友,他在她哭泣中握着她的手,将她从丧子之痛中带离…这些都是真的,而他拥有哪个名字又有什么干系?
三年多的婚姻生活寥寥数笔,却都是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真实存在着的证据。
最后的最后只有记忆会留下,而他存在过已经刻在了每一个细节的回忆里。
“那个男人”在绝望到谷底,进行的绝地反击般的自救…换个身份活下去…可即使这样,离开曾经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而并不是每个对自己人生失望的人都有勇气离开。
而男主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也许他只能在一期一会的酒吧谈话中,幻想自己是“那个男人”。
最后写给“那个男人”,即使你痛恨自己的脸,靠伤害自己来与父亲给你的肉体割裂,但是依然有人因为你最终没有走向自杀而喜极而泣。
PS……get到了洼田正孝的演技…————————————————————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名字与我之间的关系…名字…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名字能代表我吗?
从出生到现在我有好几个名字,生下来父母给的名字,长大后父母给改的名字,在接近成年之前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在而现在工作中又是另一个名字…我的父母,旧友,同学和同事称呼的我的名字都不一样…以至于见到新朋友问怎么称呼的时候…会一时语塞…我也很想探知根源中的“full name shame”是哪里来的?
事实上我不认为我的名字土而且它承载了很多买好的寓意…我也并不介意周围的人知道的我本名…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被称呼本名,这种不自在感觉随着我的名字被叫而无限放大,大到撑满屋子直到挤干净每一口可以呼吸的空气…我也很想知道在一次次名字“迭代”中,我变了多少?
或者说我还留下多少?
也许是带着某种自我否定,与父母赋予的我进行割裂;也许是每一个名字面向一种生活状态与自我;也许是隐藏在不同名字之下我就是“那个男人”,才是我。
很小说的感觉,很跌宕也很会在结尾来一个回旋镖。
身份这个东西分很多,出身身份性别身份这种类似自然身份的东西,还有家庭身份祖籍身份乃至职业身份等的社会身份,然而身份这个东西终究是一个人可见、可记载、可总结可传播的历史书写的,并且包含诸如常识又或者偏见这样的固化观念,相较于流动的人生而言,身份则是一块已存不改的铭牌,无论是想改变还是不想改变,如若身份不足够让自己一直满意,也出于某种贪婪与叛逆,人是不愿意一直被囚禁在某种身份中的。
然而与身份相对的,是一个人的内里,独属于这个人的人性,更像是故事一样的东西,它无法轻易被囊括,大多数它都处于不被叙述的状态而隐于冰川之下,唯独亲近的人,出于某种爱的理解,才能触碰,也才会将这一内里抬到身份之上。
而打破身份禁锢的正是这样的爱与理解。
我很喜欢里枝在得知真相后所说,好像知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确凿的是他们确实在这个城镇相遇相爱;也特别喜欢她回应儿子说“我知道爸爸为什么那么温柔了,因为他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得到该有的父爱。
”里枝说“不止于此吧,爸爸大概是真的很喜欢悠人”不是出于自己已有历史中的缺陷而在现在时作出对过去的填补,而是因为现在时本身。
爱很厉害一点大概就在于对历史的蔑视吧。
找来看了下。
可能是应为看得不够专注?
感觉悬疑揭开的时候,没有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震撼感。
我也没有对这个换身份的主题,有什么直击心灵的震撼。
看到女主是《重启人生》的女主,我还小开心了一下。
到底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自己的过去?
我渐渐地觉得,我们的一生,都是由记忆构成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无法从过去带来什么,是过去的记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过去是丢不掉的,丢掉了的话,你还是你吗?
总体来讲,还行。
看完《某个男人》,其实电影一半多的时候已经大致猜得到结局了,最让我感兴趣的仍然是那个“真与假”的问题。
身份是什么?
自我认同又是什么?
其实所谓的身份互换,身份造假,过他人的人生,撇开社会秩序的层面,并不会过多过深地触及到本质的。
出场仅两次的柄本明为什么能震撼到人,就是因为他认为身份本身并就不重要,所以他更要以激烈的语言揭穿妻夫木聪在日朝鲜人的真实身份。
一个通过帮人调换社会身份而获得利益的诈骗犯,对“真实”又抱着激烈而执着的态度,可以认为他是挑衅,但这本身也是极有意思的现象。
这电影表面上看似乎是揭示身份互换的“假”,实际上却是在说即便你的身份不是你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身份不过是假面,它是政治性,伦理性的存在,但并不是本质的存在。
假的“大祐”和真的“大祐”都在自己伪装的人生阶段里获得了真实的幸福,故而妻夫木聪最后也选择身份的伪装。
在他看来,身份不过是一次叙事行为,就如所有人在自我介绍时都会说的那样,我是干什么的,我过去的人生重要经历有哪些。
无非是叙事。
但有意思的是,电影大部分的情节又围绕着“大祐”究竟是谁展开,“真相是什么”变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边是对“假”的不在意,一边又对“真”的很在意,电影的基本张力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那么在意“真相”的又是些什么人呢?
是真正爱他们,在乎他们,渴望理解进入他们全部人生的人,亲密关系要求绝对的坦诚,并不能接受对方的隐瞒和“不存在”状态,这件事和身份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或者说身份问题无法进入到这个深度,这是一个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它与真实有关,却往往与身份无关。
总而言之虽然电影没有给我太大惊喜,但这种悄咪咪的对身份政治的反拨还是蛮让我喜欢的。
这几个人物都是有关联的:伐木人、律师、一直担心要改姓的小男孩。
安藤樱这个角色是个参与者,也是个观察者。
这三个人代表了三个群体:杀人犯的孩子、在日朝鲜人、人的幼年期。
他们分别面临着罪与罚、异邦民族、游离在成年人主流世界之外,在这些“弱势”心理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找到“自我”,为自我找到出路?
这是要回答的问题。
寻找“自我”,寻找“与生俱来”之外的自我,这个命题是所有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去面对的。
在这个围墙之外的人,其实是无法理解墙里的人。
比如,安藤樱的角色,再比如拳击馆的陪练,就是问“是不是自杀”那位。
“自杀”也是一种答案,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当然,在哲学上去讨论这个“自我”的问题,就太深刻了。
但是,没有深度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
对于行尸走肉,自杀是最可能的选择,不一定是字面上的,而是在无知中耗尽一生,茫然地走向死亡。
不记得是哪位哲人说过,“自我”只能从与他人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是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镜像的总和。
陷入自我困境的人,比如这位杀人犯儿子,拒绝和朋友交流,钻牛角尖,陷入了《罪与罚》的自我困境,这是从他自己个人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
其他两位也类似,都拒绝交流。
当然,他们几个人“筑墙”的能力不同,除了孩子可能是认知阶段的问题,其他两人都有意识的“筑墙”,躲避他人和自己。
这是根本问题,即困境中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面对一个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
这种困境只能借助外部工具,要么是心理医生、朋友,要么是自己学习、读书。
其实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几乎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而一代一代大量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哲学家,都曾经不厌其烦的讨论过这些话题。
还是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了,剧透一点,伐木人(即拳击手、杀人犯儿子)曾经和拳击馆老板透露过心声,结果被老爷爷按在衣柜上揍了几拳。
老爷爷是个明白人,但是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替他解开心结。
这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困境,毕竟表达和理解,往往无法契合。
这也是人生固有的一种遗憾吧。
知心人难得。
7.2在看之前会被海报迷惑 故事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他她他们 每一个想要重新活着的人 每一个想要抛弃过去为自己造一个新自己的我 如果可以何不去做到 只为逃离 永远地离开 活在世间的人们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千奇百怪 于此世间才得以一次次的精彩 这么说可能残忍也可能偏激 可是在我看来 虽然好坏常常只是一线之隔 但因之产生的源才是最迷离扑簌的 我们往往忘记来的路看到的只有现在 而已相较而言 律师先生也是一种“那个男人” 是普罗大众的一员 不能逃避不能触碰也不能只是安于现状 有些微妙的事知道了又能怎样 结尾的关于妻子可能有“外遇”的旁敲侧击很有力量 新的烦恼来了 且是会骚扰他以后的以后的 可能会随时间慢慢淡化 可只要想到 那个瞬间大概又是另一个什么的开始吧 我们始终在这样无聊的困顿里拼死循环 不能自己
当年我曾用另一个名字登陆临聊大厅去撩妹子,可每次都被踢出去!
也曾申请了七八个QQ号,没敢干违法乱纪的事儿……就是有一阵特可惜那些七位的QQ号。
广告里也说,男人不止一面!
可我们把大体上吧还是尊重公序良俗的。
没太出格。
这个电影里……他是谁?
先设个未知数,我参与了谁的人生?
是谁非得要洗白自己的人生?
多好的故事概念,有必要再扯上一个社会问题吗,那么一大点的地方再挤进来外国人和他们的后代,偏见歧视都是问题。
小本子那儿有很大一群韩裔叫ZaiNiQi ,我不知道怎么拼,反正孙正义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不对他有偏见,呵呵。
扯毛的社会问题,就为了最后的悬念留下悬念合理吗?
前面平铺直叙缓缓展开讲故事的手法,挺好……中间有一段,搞得有点神经质,很不舒服。
看电影的人不一定会感同身受,更多的冷眼旁观,甚至还有站在高出的审视。
最后又是那种平和的状态,舒服极了。
直到结尾……他是谁?
甭管是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够了。
小日子韧性太强了,我以为经历那么多事儿,女人会变成祥林嫂,可是没有。
整理一下思绪,有的人活着,总会有不想面对的过去。
无法逃避的话,就用别人的名字生活。
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还是要通过一些契机一些人一些怀抱一些感情去慢慢释怀。
现在的人恐怕很多都有压力负担要背负承受,没点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感觉。
道理都懂,甚至越是聪明的人懂的越多。
可那些骨子里自卑的聪明人,活得很不容易。
明知道,还是要!
韩裔在日,华裔在美,都是血泪。
可笑的是,有人偷偷摸摸,有人光明正大的。
最近老美不就逮着一个,有俩身份证呢!
我一搜,哦,原来是他。
这才啥级别,不奇怪不奇怪。
国人还是会变通的多的多。
一个小日子的电影挺好看的,就不由自主的想,黄磊是不是要在翻拍一下。
可以翻拍,挺好的,把故事发生的地方放在东南亚,继续霍霍他们!
在快结尾的时候,当律师看向那幅描绘背影的画时,我理解了为什么电影中出现了那么多的背影,也明白了海报的隐喻…整个故事围绕着“寻找”那个男人展开,他其实可以指代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可以是你,是我,是那个律师,故事中一直穿插了各式各样的背影,有走路的,有背对着谈话的,当我们看向背影的时候,是看不到对方的脸,“他”可以在心里戴上任何一副面具,伪装成任何一个人。
当画面定格在律师与画里背影方向一致时,更多是想表达在那一刻,律师和这世上的许多“我”都并不知道自己谁,而主海报,律师转过头来看向观者时,表明那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是谁(寻找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他明白虽然自己的出生以及过往的历史无法篡改,但依然可以过好自己未来的人生,只要敢于面对。
但是我更想讨论的是在剧情之上的一个哲学命题:判断一个生命有没有自我意识,就看ta照镜子时,有没有意识到镜中的是自己。
按照哲学上的说法,只有当自我意识存在的时候,ta才能意识到镜子里面的人是自己,这就完成了一次自指。
先有存在,才有认知,认知来源于外部的刺激(剧中的镜面反应)。
回到影片本身,虽然剧情的节奏慢慢的,也没有太多戏剧性的呈现,但光这个概念,我觉得就值五分啦~题外话:其实我还开了另一脑洞,就是主海报里,律师转头的刹那,是想表达当我看着这幅画的时候,谁又在背后看着我呢?
哦,是画面前的你和我….(哲学命题叠加惊悚)
满满的现代日本压抑感,每个人都在固定的身份下生活只有和别人换个身份,人生才有机会重来X是杀人犯的儿子,不得不才能换掉,然而新生活让他幸福这幸福被意外毁掉后,由看起来很光鲜幸福的kurdo律师男主来挖掘真相社会分配的角色,不得不去扮演妻子都是温顺的,然而背地里满满出轨的欲望男主尽量做正人君子,但和酒吧女老板也是有一些隐藏的情愫在的最希望换掉身份的应该是男主吧,所以才有最后一幕。
他对X其实是有一种羡慕在的
上映次日看的,比起正在热映的不关门的鈴芽小姐,《某男》的排片量少得有些可怜,但整体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没有太依靠镜头的修饰,演员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好在导演有安藤樱。只一段强忍泪水的戏,就瞬间将观众带入她的视角。最后几分钟的反转和首尾呼应的处理在我这里还是很加分的。人活一世,名字,身世甚至皮囊都只不过是表象。可过成什么样的人生,自己还是可控的。最后,不要相信任何酒吧里偶遇者口中的故事,哪怕他说得宛若亲身经历。
#Venezia79 《我的名字》…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处境:自我认同或者推倒重建,其实哪一种选择都不容易,因为身份是永远的羁绊,我们总是被定义,同时也在不断定义别人。相当有趣,节奏把控也很棒,除了死刑犯辩护不认同,其他都有打动我。不过,聪虽好,但他其实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部发挥最好的难道不是洼田正孝?
3倍速,除了洼田正孝和河合优实
影片借一个悬疑故事,讲的是身份的原罪,只是表意过于浅白了,结尾尤其刻意。这其实是个相当普遍的困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它其实就是当一个人被命名后,原本复杂的冲突的人性突然被抽象为一个指义明确的符号,从此,名字就成了帽子,一生都休想摘下。这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困境,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必然断裂。但影片把这一点当作最大的谜底抛出来,有点大而无当了,反而应该把这个做基础、做起点,去讲更深一层的事——比如换了名字,就能真的摆脱这个困境吗?挺喜欢影片的节奏的。故意放慢的节奏,还是起到了等待观众去寻味的效果,这点值得肯定。
#上影節# 最後的ending有點多餘。第一次知道日本人也排朝鮮。
只是换个名字继续生活罢了,身份是摆脱不掉的,除非自欺欺人,当然顺从自己的意志活下去也很重要,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开头生活部分还不错,但是悬疑部分就一塌糊涂,让我一点没有想了解背后故事的欲望,妻夫木聪这个角色半路加入反倒破坏了故事的稳定,不过结尾真棒,自己继承了两段人生,然后望向那幅画,说明了故事的主题
感覺石川慶最大的本事是刻畫懸疑本身,但撞上這種連一個3分鐘配角都要找來河合優實的大厂製作不思進取真的是死路一條……當然我們都知道妻夫木聰、窪田正孝等等很會演,但就是在這演員鬥獸場裡乏善可陳,他們的身份與演技在觀眾眼中都沒有跳出往作標籤,又何嘗能說好這個“身份認同”的故事?總之有些失望,3.5歸3。
洼田这个人物设定和整个故事其他所有东西比起来,浮夸又矫情。明明是因为厌恶自己的血统和长相,抛弃一切逃离原身份,结果转眼就假装没事人结婚生育。只要自己过家家游戏开心就行,老婆和小孩们以后会不会面临自己之前的问题无所谓。而且女的和小孩也完全不在意男的欺骗隐瞒,自己的身份认同就几句改姓对话就结束,只要心疼男的就行了,强行硬走温情戏。妻夫木聪演的人物有意思得多。
前半小时虽然平淡但总感觉剧情会有勃发,后续妻夫木聪出现后的剧情反而无所期待变得很好猜。结尾倒是有点意思但是仅仅几分钟的场景更觉得转折的莫名其妙。不过最赚的还是,妻夫木聪好帅啊~
3.5
既然都知道片尾这样才精彩刺激,那么倒不如彻底弱化真假谷口两家人,全都交给小7演,疯狂迷失再黑化。这样一来,这个影帝也拿得更心安。
混杂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失去本身的辨识度,就像这个男人一样,不断变换直至丢失自身。
2.5 給妻夫木聰面子填充個三星吧 頭半個小時沒有妻夫木聰 我心想 完犢子了 果然 後面一小時我已經沒有耐性了 就⋯⋯⋯真的⋯⋯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就是充分讓人不耐煩 而且太賀也很虧 就這麼點戲 我差點以為他本人不會出現 懷疑劇組不喜歡妻夫木聰 那件大衣和他的同事都把他襯得很矮 而且哪個女人嫁給妻夫木聰還出軌啊(摔
没有讲清楚个中因果吧?
结尾有为反转而反转的生硬,尤其是老婆出轨的设定。。
好难看 节奏太慢
3.5
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妻夫木聪还是好帅啊。
无语,强行上升社会议题,硬搞种族问题和代际、社会边缘人问题,搞再多这些拍得好不好看谁看不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