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对于“政治正确”的词语似乎过于敏感和厌恶,所以在发现全片主要角色都是黑人、没有肤色冲突,同性问题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元素时,对于《月光男孩》这样小清新的存在顿时好感倍增。
影片由较为独立的三个故事展开,每一部分都在前面冠以了命名式的小章节:Little,Chiron,Black,这让我联想到《黄海》里的前三个章节:出租车司机 、杀人者和朝鲜族。
正如《黄海》中以身份为代号描述主人公的命运及生存状态,《月光男孩》也是用分隔开来的三个标题, 表现一个男孩在他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承担的角色和性格。
影片海报是由扮演不同时期男主的三个演员各自一部分脸拼接而成,看似分开的三个时期、三个故事、甚至是三个长相都无半点相似之处的演员,却实实在在展现了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与《少年时代》那样的成长故事不一样,《月光男孩》所选择的角度其实很狭隘,既没有坚持一拍就是十二年的主演,也没有寓教其中的生活小品,更缺少那种青春感十足的红粉情节。
简单来说,这不是以“真实感”取胜的一部电影,它所讲的故事很容易让你脱离开生活而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这出苦情戏码。
它的有些情节可能是来自某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大部分观众去感受去感动可以,但产生共通情感很难。
可贵的是,即便是这样一部充斥着黑人、 同性、毒品、霸凌、单亲元素的影片,还是能在基调上保持住清新寡淡。
以至于当你被片中的某个情节揪了一下心的时候,还是能发现它骨子里是个讲述成长的小清新,这里面有你常见的悲伤和忧郁,却没有那股透着熟悉感的粗暴和痛苦。
正如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讨论片中那些向王家卫电影致敬的镜头和配乐,导演用极具东方美学的诗意镜头拍摄一贯给人以粗犷印象的黑人题材电影,一刚一柔之间抵消掉了两者的极端性,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影像风格。
影片中三个关键词代表的故事,每一段都点到为止不做深入讲述。
与三个章节共同划分故事情节的还有代表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三个时期的时间节点。
由于母亲沉迷毒品,小Chiron在受到欺负时得不到家庭的帮助才认识了愿意照顾他的毒贩,随后他发现视他为养子的毒贩正是自己母亲毒品的来源。
当Chiron长大一点后,儿时的阴影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散。
相反的,周遭同学的愈加欺凌,母亲的疯癫和喜怒无常,Kevin的出现、感情给予和最后的背叛,这一切都在冲击着Chiron温顺的性格底线,影片终于在第二章结尾迎来了他爆发式的反击。
这一段反抗看似来得猝不及防,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以影片进展来看,从二人在沙滩的同性场景到Kevin当众揍打Chiron,前后不过经历了五、六分钟。
这种对比展现在观众眼里就更加直观了,仿佛前几分钟还是缠绵悱恻的二人关系,后几分钟两人就变成霸凌主导和被欺辱的对象了,变化之快,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样对比来看,后面Chiron突然的反抗行为,也就合理多了。
所以说,是家庭和环境的复杂使得Chiron在少年时期形成了软弱内向、紧张羞涩的性格,这也是前两章的主要讲述。
而到了最后一章,Chiron长大成人,身边的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
与其说导演把重点放在了他与老友Kevin的相逢上,不如说这一整章节甚至全片的重点,其实都在Chiron和Kevin那一晚在他家厨房的对话。
Kevin问他:“你是谁?
到底是谁?
”镶着金牙、浑身肌肉的大个子Chiron确实和小时候大不一样。
Chiron回答:“我就是我。
” 之后他反问Kevin,“那你呢?
”Kevin说,“我从未做过真正的自己。
”包括第一章末尾还是小不点的Chiron与毒枭的那段问话,那时候还是孩子的他对于应该具有母爱却被毒品腐蚀不堪的母亲,以及本是罪大恶极之人却给予他关爱的坏蛋毒枭,这两人的概念产生了混淆和疑问,上升来看则是对社会的质疑、于环境的困扰。
而当影片第三章出现那个“你是谁”的哲学问题时,Chiron童年的疑问似乎不攻自破了。
我们在每个时期经历的事情,或许会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逐渐淡忘。
但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对于情感保留的选择性,是自始至终不会变的。
这便是每个人的性格。
不论后来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对于现状是否满意,你总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自己曾经的期许和最终的结果相差几何,是不是不小心活成了其他人的样子,也只有自己清楚。
而当你把这一切都看淡了,或许会觉得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一步步走来,重要的是陪伴过你的人是谁,重要的是你曾经历的那段时期——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成长过程。
整部电影花上前两个章节铺垫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一点。
就像成年Chiron开着牌号带有“BLACK”标记的车,就像他无意间会被路过的月光沙滩吸引,他更在意那些值得回味的往事,而不是谁现在已经有了家庭,谁去贩毒成为了自己曾质疑的“坏人”。
而那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坏时光啊,或许早已经被原谅和忘记了吧。
这也是我们喜欢有关青春和成长故事的原因。
所以,与《黄海》不同,《月光男孩》 是有个美好结尾的。
影片最后一幕是又回到了小不点时期的Chiron站在月光下、海滩边淡淡地扭头回望着,他蓝色的皮肤和眼睛与周围蔚蓝的背景融为一体。
我想,如果给这个结尾加个章节的话,大概可以要叫“Moonlight” 了。
一方面是回味那一晚的温暖,另一方面是对于过去苦涩和点点温情的释然和怀念。
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坦露、细微的情绪释放全部融进结尾处童年Chiron的眼睛里了。
而最后这个忧郁的眼神由小演员来表现,似乎也是导演代替Chiron对于Kevin那句“我从未做过真正的自己”的回答。
在大环境的推动中,他默默遵循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开始的“Little”到“Chiron”再到最后的“Black”,不论是他最后的样子,还是他一直以来的样子,再多外号,也都只是他自己。
Chiron和Kevin再见面的意义或许不是在给观众展现多年之后,两位曾经有过暧昧的少年都已变成什么模样。
而是:你和世界都变了,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你仍旧“是唯一碰过我的男人”。
本该热闹的夜晚,一个人窝在家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有人说得对,这是一部内伤型的影片。
它明明那么细腻温柔地诉说了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历程,可是我的情绪却在电影结束后久久不能平复。
年幼时吸毒的母亲带来的暴戾对待,少年时被排挤欺凌的孤单,长大后被心上人背叛的伤痛,一路走来,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沉重。
背负着过多的迷茫挣扎和压抑痛苦,哪怕成年后努力打造出坚固的外壳,但底下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和孤独。
看到Chiron面对一别十年的心上人终于委屈地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人,唯一一个”的时候,看到他面对妈妈迟来的忏悔而泪流满面即使说出“我恨你”但还是选择原谅的时候,感觉心脏被什么揪着一样难受,我懂他眼神里那种深不见底的悲伤,那一刻我很想用力抱抱他,因为我想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那一段过往。
有些父母永远不会知道原生家庭或自己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及以后的一生会带来如何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有些恋人也永远不懂他们给你的伤害会如何在你日后的情感道路上变成一堆细碎的玻璃,让你步步惊心不得前行。
而残忍的是不管如何,我们依然要背负着这些不为人知的伤痛,隐忍地走下去。
影片的结尾,镜头回到皎洁的月光下,童年的Chiron独自站在海边,回过头时眼神清澈而坚定,也许这一刻,他终于能和沉重残缺的过去说再见。
(在有道云笔记里偶然翻到的一年前写的随笔)当我开始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离我第一次看完月光男孩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当时看完想说很多话,但是却懒得动笔,可能是春节在家太过安逸,又或者家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让我成为自己的地方。
某天失眠翻查自己的豆瓣主页,注册满十周年,阅片量最大的题材是“同志”,但是从2010年进入大学之后就鲜少看这类影片。
或许同志题材电影更适合填充自己中学时幻想而空洞的生活,进入大学之后的自己找到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
同志电影里那些永远悲剧结尾的不得善终的故事,挑不起我的感伤或愤怒,那些青涩又激情的戏份也不再是青春的致幻剂,让我向往外边的世界。
现实生活太过忙碌和疲惫,这些年少时最喜欢的戏剧人物逐渐从视线中流失。
但是月光男孩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和Boyhood相似的叙事结构,但是体量和历史跨度小了好几个段位。
有人说如果全片换成白人演员,这个故事兴许就平淡得不值一提了。
但是戏剧本身就是经过设计的偶然,你无法假设另一种设定的发生,黑人男孩的眼睛在月光下明亮清澈,这本就是全片的基调和情绪。
说回来为什么特别想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一是主角少年时的经历像极了自己,小镇里软弱的男孩,有点不合群,与其他男孩格格不入,这与肤色或国度无关,引发了极大的共鸣。
二是最后成年的段落,主角在餐厅里见到旧相识的那十几分钟,暧昧和隐忍表现得如此到位,实属难得。
校园霸凌和凄惨的童年确实不是什么稀罕的题材,你总能翻着花地想出新的视觉冲击和道德审判,在大的历史框架下审视这些社会议题,总会忽略了其中单独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伤痛与愈合。
是的,愈合似乎是一个更美好的画面,不过当他被迫向起点处和过往张望时,伤痕绽开,似是又一轮成长,他的人格和自我迸发出更强劲的力量。
这部片子的观众可能牟足了劲期待一个拥吻甚至更加大尺度的戏份。
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一个小男孩该有的矜持和委屈,找到一个归处可以依靠倾诉便好。
成年的自己少了许多对浪漫和激情的向往,若是站在人生的回旋点上,还会选择成为现在的自己么?
哈,人都喜欢做这些没有意义假设。
或许选择另一条路径的自己已经不能如此云淡风轻地谈论这一切了。
断续看了快一天才看完,有的地方还反复看了下,总觉得是跳过去了可其实并没有…比如胡安莫名就已经死了…几个演员演的确实不错,但似乎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并不多。
有一段特别美的,就是胡安教孩子游泳,镜头在水平面上,配着音乐起伏的波浪,让人想到自己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样子。
剧情大概就是毒贩也有好人,胡安所行所为影响了男主一生,男主虽然长大变壮也去贩毒了,但面对唯一的好基友仍然保持害羞纯真的心。
男配在男一车里拿刷鞋似的刷子刷胡子,真是挺逗,难道他们都这么刷吗,车里还得备着…政治隐喻之类的我是一点都没兴趣想,所以对我来说它只是一个关于成长和面对自我的不错的故事。
2016 年,巴里·詹金斯向电影界献上了《月光男孩》的礼物,这是一部辛酸且制作精美的电影,深入探讨了身份、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这部电影改编自塔雷尔·阿尔文·麦克雷尼未出版的半自传体戏剧《月光下的黑人男孩看起来很蓝》(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超越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既讲述主人公内心生活又讲述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叙事。
作为一位黑人导演,詹金斯的作品经常探讨与种族、文化和性别认同相关的主题。
他致力于在电影中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讲述那些在主流媒体中往往被忽视的故事。
在叙事结构和技巧上,他的电影往往避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更加非线性和碎片化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月光男孩》分三幕展开,每一幕都描绘了奇伦生活中的不同阶段,奇伦是一位年轻的非裔美国人,在迈阿密自由城与自己的身份和性取向作斗争。
詹金斯的执导非常巧妙,将这些阶段无缝地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他以抒情、内省的风格,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在奇伦的世界里。
这部电影避免了线性的故事讲述;相反,它就像一幅马赛克,其中的每一块——每一次目光,每一次沉默——都为奇伦的故事增添了深度和意义。
他作为一个黑人男性,在追求自我认同和接受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中,如何与这些固有的男性气质标准相抗衡,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詹姆斯·拉克斯顿的电影摄影堪称非凡。
拉克斯顿使用了独特的调色板来反映电影的情感景观——深蓝色和紫色唤起了忧郁和内省的感觉,而偶尔爆发的明亮色彩则象征着情感强烈的时刻。
摄影作品很贴心,往往紧紧聚焦在人物身上,捕捉每一个微妙的表情,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个未说出口的话语和每一个压抑的情绪。
跟拍镜头(tracking shots)被用得非常有特色,为影片的叙事和情感表达增添了独特的维度。
跟拍镜头通常从角色的背后或旁边拍摄,创造一种紧随角色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觉自己就在场景中,跟随角色一起移动,增加了故事的沉浸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奇伦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这种拍摄手法也被用来调整影片的节奏。
在某些情境下,跟拍镜头可以缓慢和延长,强化角色的孤独或沉思;在其他情境下,它可以快速和直接,增强情节的紧张。
《月光男孩》中的表演非常出色,亚历克斯·R·希伯特、阿什顿·桑德斯和特雷万特·罗兹分别饰演青年时期、青春期和成年时期的奇伦。
每个演员都给角色带来了独特的层次,但又保持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致本质。
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胡安是一名毒贩,后来成为了年轻奇伦的“父亲”,这一角色既有力又细致入微,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扮演奇伦母亲的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的表演令人心碎,概括了毒瘾和母性的挣扎。
《月光男孩》探讨了非裔美国人社区中的身份、性和男子气概等主题。
电影中对黑人同性恋情欲的展示非常克制和细腻。
它侧重于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而非物理性行为本身。
它挑战了黑人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描绘了主人公在一个通常将力量与坚硬等同的世界中对个性中脆弱和温柔的成分的流露。
在许多文化中,尤其是在黑人社区内,男性气质常常与力量、坚韧和冷酷相联系。
黑人男性常被刻画为充满阳刚之气和性力量的象征。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压制了男性表达脆弱性、情感和柔软一面的能力。
月光男孩》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展示了黑人男性同性恋者的温柔、脆弱和内省。
因此,Moonlight的命名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月光通常被视为柔和、温暖和宁静的,与太阳的直射和强烈光线形成对比。
这可以被解读为对主人公奇伦性格的隐喻,他在一个充满挑战和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了柔和、脆弱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月光照亮黑暗,寓意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和希望的过程,原作标题中的“月光下的黑人男孩看起来很蓝”这一句话,捕捉了黑人身份和体验的独特视角。
在月光下,肤色的差异变得模糊,这暗示着在某些情境下,社会对种族和性别的严格界定可以被超越。
这与电影中探讨的主题——性别认同、性取向、以及种族认同——形成了呼应。
电影探讨了黑人社区内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表达。
通过主人公奇伦的故事,电影展示了在一个通常不容易接受同性恋的环境中,寻求自我认同的困境。
《月光男孩》的配乐由尼古拉斯·布里特尔(Nicholas Britell)创作,这部分音乐对于影片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从古典到嘻哈,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主人公奇伦的内心波澜。
例如,嘻哈音乐与迈阿密的文化背景和奇伦的青少年时期相呼应,而古典音乐则在某些更加内省和情感复杂的场景中被使用。
配乐的微妙性在于它如何巧妙地与电影的情感基调相融合,与叙事紧密交织,成为了故事讲述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背景音乐。
这部电影还探讨了毒瘾的影响和对归属感的追求,使其不仅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而且是一个关于对联系和自我接纳的普遍追求的故事。
正如“月光”所暗示的那样,电影的叙事方式并非直接和冲突的,而是更加微妙、深刻和多层次的。
它关注的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而非外在世界的显著事件。
A24 是一家独立娱乐公司,以制作和发行独特且富有创意的电影而闻名,这些电影通常处于主流之外。
它获得了《月光男孩》在美国的发行权。
巴里·詹金斯 (Barry Jenkins) 执导的《月光男孩》成为 A24 目录中的一部重要电影。
《月光男孩》获得了2017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这次胜利引人注目,因为它标志着 A24 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巩固了该公司在高品质电影中的地位。
尽管预算有限且制作具有独立性质,《月光男孩》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商业成功。
A24 有效的营销和发行策略在这一成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影片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并实现了财务盈利。
《月光男孩》完美契合 A24 的品牌精神,是一部极具个性、艺术丰富且与社会相关的电影。
它的成功帮助进一步树立了 A24 作为独立电影冠军的形象。
A24 发行的《月光男孩》的成功凸显了独立电影取得评论和商业成功的潜力。
它为电影行业听到更多不同的故事和声音铺平了道路,强化了 A24 在独立电影领域的关键角色。
《月光男孩》是我近期看的最温柔的一部影片。
迟钝、麻木、挣扎、懦弱、无能……所有的负面情绪,月光一打,海水平潮,谈不上释然,只是忽然就静下来了。
这种救赎和性取向、肤色无关——知觉生活的破碎,都是生活里的边缘人。
温柔比如。
“微风让我感觉很舒服有时候在我们住的街道附近你都能感觉到同样的风穿过住宅区 好像所有的事都暂时停了下来因为所有人都想感受一下” 【水域】最近非常喜欢的几部影片好像都和“水域”这个意象息息相关。
从《你好,疯子》到《海边的曼彻斯特》。
水域代表着精神的质地、人的来处、神秘而无解的奥义、永恒的救赎。
而在《月光男孩》里我忽然觉得人在水中其实就是人在生活中的姿态。
饱受同龄人欺凌的小男孩Chiron在好友Kevin的鼓励下长了一寸勇气,决定和他生活中犹如父亲一样Juan学习游泳。
Juan在海里托着这个瘦弱孩子,四面八方的水如同四面八方的生活汹涌而来——生活裹挟着你上下波折,每个人在历史进程里飘来飘去,四围的阻力和推力,你在划动双臂,才能不至于陷入沉湎。
所以Chiron学会游泳后,Juan告诉他——“有些时候你得自己决定你要做什么,没人能替你做决定。
” Chiron在本剧中的设定:黑人,gay,有着吸毒的原生家庭,校园霸凌的同辈群体。
这一片水域简直是Chiron寄托着所有对生的热情和作为意象的复活。
的爱情。
【模糊与局促】度过了不幸而怯怯冷漠的儿童、不幸而青涩软弱的少年、谈不上是否幸运的强壮有力的中年主人公Chiron面对初恋Kevin露出的神情其实从没变过:模糊、局促。
模糊可以减轻挣扎,而局促是全部心思。
当Chiron还是little的时候,“小不点”这个说法其实和英语中称呼小孩儿的“it”有点像。
没有强烈的性别区分,性格淡淡弱弱的,糊在人群之中,面对世界的阻力,只想让步讨饶。
是Kevin让Chiron从毫无辨识度的little变成了有人取nickname的black。
也是Kevin的两次动手让Chiron长大成人。
第一次是教他反击,第二次是带他进入弱肉强食的世界规则(虽然这次动手近乎=背叛)。
人真的很简单呐。
当所有人否定你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怀最大的善意来接纳你,他就可以成为你的人生。
所以爱是真的很吊诡的东西。
当中年Chiron已经成为机敏多计(恐吓自己的下线“你是不是少给了钱”)、强壮有力毒贩,重见十年没有见过Kevin,他一下子回到了最原始不安而等待救赎的自己。
“又来了,只会点头啊,老伙计——你真是一点都没变——你现在还是不能一次说三个字以上吗”。
可能每个见到自己初恋的人都是当年那副傻啦吧唧的模样?。
【月光和真实】“黑人男孩在月光下是蓝色的。
”月光可能就是温柔和幻灭本身。
Chiron乱七八糟、混乱崩溃、爱与背弃拉锯的一生以后,选择了成为他童年最讨厌的的角色,毒贩。
我觉得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
从少管所出来的Chiron众叛亲离,只有强大,才能活下来。
所以他拼命锻炼,夜不能寐。
二是梦幻,他一生所有的温情底色来自两个男人,一个是爱人Kevin,然后背叛了他;一个是像爸爸一样Juan,亲情和温暖提供的Juan,是毒贩的Juan。
而Kevin再见Chiron后那段关于真实的自述也很动人。
“我有了小凯文——做着这份工作,十八个月的实习期——真实无比,这就是我的人生。
” 真实无比,这就是我的人生。
而Chiron是Kevin的月光。
一首歌就会再度流动的月光和温情。
再重逢,好在还是彼此眼里,海边的,蓝色的,温柔的少年。
“Who is you, Chiron”(塞隆,你是谁)这是《月光男孩》中的主角塞隆被不同人多次问道的问题。
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这是电影史上不断被探寻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话题。
而在2016年,《月光男孩》要探寻的除了主角到底是谁之外,似乎还探寻了黑人电影对自身的认识理解以及蜕变。
《月光男孩》以及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可能很多人已经不记得2016年的开端是怎么对待黑人电影的了。
在全球瞩目的奥斯卡上,没有任何黑人演员或者关于黑人的作品得到主要奖项的提名。
这在推崇政治正确的好莱坞里闹出了不少争议,而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OscarSoWhite(奥斯卡太白)的讨论,甚至连黑人超级影星威尔•史密斯也公开抵制奥斯卡,认为奥斯卡的投票会员对黑人影视创作人们种族歧视。
但如果翻阅2015年的电影作品,尤其是美国国内的电影作品,客观地说却并没有哪一部因为种族的关系而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细细回想,你还能列出哪几部特别好的2015黑人电影甚至电视作品吗?
你不能提黑人女导演艾娃•德约列的佳作《塞尔玛》,因为那是2014年的电影,更何况它已经在2015年的奥斯卡上被提名了;你不能提《冲出康普顿》,因为虽然它的票房意外地喜人,却不能说是一部特别出彩的电影;你不能说《奎迪》,因为即便瑞恩•库格勒作为导演和编剧是多么的出彩,都没有明显好于被提名的5人,而同样的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饰演男主的迈克尔•B•乔丹没有被提名;你还不能说《酷毙了》和《橘色》,因为虽然它们是那么的清新,却都不能撇下小众独立电影的身份,而不能进入大众的视线因而无法被提名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作为(业余)影评人,我虽然能全心全意地向读者们推荐上述提到的所有作品,却不能过分同情它们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所谓困境。
如果威尔•史密斯那么关心奥斯卡对黑人作品的歧视,为什么作为好莱坞数一数二影星的他不去接受甚至制作更好的黑人题材电影呢?
为什么理应成为黑人电影人领军人物的他却连年去接像《震荡效应》和《附属美丽》这些缺乏灵魂的冲奥作品,或者像《自杀小队》这样的纯粹烂片呢?
而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也不喜欢被生硬戴上种族歧视者的帽子。
对于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应该仅仅基于它的优劣,而不应因为他它所涉及素材的敏感程度而勉强加分(或减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评价电影甚至是身边的事情时从来不提种族或者性别的原因。
我们对种族或者性别这些敏感话题能够给予的最大尊重,大概就是完全不在作出评价前生硬地思考它们,而是把所要审视的东西放在与平常事物一样的起跑线上吧?
2016年有着众多的黑人电影佳作而当舆论都还沉浸在1月奥斯卡提名是多么的种族歧视时,1月底的圣丹斯电影节却似乎给这些舆论的始作俑者提供了等待已久的话题。
内特•帕克带着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席卷了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闻名的独立电影节,更是得到了福克斯探照灯1750万美元的版权收购。
各大媒体犹如饥渴已久一般纷纷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赞誉,认为它已经提前锁定2017年的奥斯卡提名了,甚至以此预测2016将成为黑人电影的大年,对陈旧的奥斯卡进行反击。
而事实呢?
因为内特•帕克自身的争议事件,这部圣丹斯上的大赢家后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口诛笔伐。
撇开创作者过往的罪行以独立思考评论作品的好坏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波兰斯基的丑闻后依然接受他的传世佳作《钢琴家》。
但我对《一个国家的诞生》最中肯的评价,却是觉得它亮点不多,甚至为它在圣丹斯上赢得各项大奖感到莫名其妙,尤其当它的对手是年度最佳候选《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瑞士军刀男》等等的时候。
躁动的媒体说错了,《一个国家的诞生》由于其不太出彩的质量并不会被2017的奥斯卡提名。
但他们的另一点却说对了——2016年确实是黑人电影的一个大年。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后,高质量的黑人电影开始如约而至。
《辛普森:美国制造》这一部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以它惊人的制作质量赢得所有人的赞誉,我甚至在第一次观看时就认定这是2016年的第一部传世杰作;同样不落下风的还有另一部由艾娃•德约列制作的《第十三修正案》,从法律的角度阐述美国社会在今日依然存在的奴隶困境;而年末由著名黑人演员塞缪尔•杰克逊旁述的《我不是你的黑鬼》,虽然再次因为种族的话题受到观众两极分化的对待,在影评界里却依然赢得一致好评;独立作品中则有被广大观众遗忘的那部关于奥巴马夫妇第一次约会的优秀作品《南边有你》;当然少不了的还有短小而精美的《抽搐症候群》。
不过尽管有着这些优秀的作品,2016的黑人影视界似乎依然缺乏着一部一锤定音的作品。
虽然《辛普森:美国制造》是那么的完美,它却是一部纪录片,要走入广大观众的视线还是有点困难;而《南边有你》和《抽搐症候群》虽然细腻精彩,却依然缺乏着传世佳作所需要的深度。
这个时候,《月光男孩》出现了。
《月光男孩》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兼编剧巴里•詹金斯(左二)《月光男孩》是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在处女作《忧郁的解药》后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
作为非同性恋者的他,这次选择的却是与其背景有着相似之处,却也不尽相同的那最为狭窄小众的设定——贫民区,黑人,同性恋。
然而电影却靠着这些最为小众的设定探索着人类最为深沉又最为广泛的主题——对自我的认识,外界的影响,成长。
而帮助詹金斯完美探索这些主题的,首当其冲是那优秀的剧本。
这份改编自舞台剧《月光下黑色男孩却似蓝》的剧本,来自于与詹金斯从未合作,却又与他有着极为类似背景的塔瑞尔•麦卡尼。
作为麦卡锡天才奖的得主,麦卡尼创作了这个深沉的故事,可惜因为其复杂的结构一直无法搬上舞台。
但在舞台上的复杂,在詹金斯的眼中却意味着成为电影的潜力。
这两位同在湿热的迈阿密长大,小时候住处仅隔数个街区却素未谋面的黑人创作者,联手为观众带来了这部2016年一众影评们评价最高的作品。
我们通常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会问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月光男孩》说的是什么?
主角塞隆住在南弗罗里达的贫民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然后他长大了。
The End。
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相信不会反对上面的这个概述,因为这确实就是电影所说的。
但细心的观众同样会知道,这实际上也并不是电影所说的。
《月光男孩》说的是一瞬间的故事,也是一生的故事当《月光男孩》以最为简练的故事结构为我们呈现塞隆一生中仅有的那短暂的三段时间时,我们得以感受詹金斯为我们带来的这份最纯粹的人物演示。
我们得以从近处观察塞隆,我们得以直视他的眼睛。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也是为什么詹金斯提到他在选角时关注的只有演员们的眼睛。
他相信只要三位演员的眼睛足够相似,他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表达也将会足够让人可信。
在《月光男孩》里,我们得以花一个多小时去跟塞隆相处在一起,通过他的眼睛直视他的内心。
而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却也是2016年最需要深刻沉思的电影。
这正是为什么如果被问道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时,用心的观众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原因。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关注它“说的是什么”,就如同错过了它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样。
“说的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就像试着列出一个人的过往事件来理解他一般。
这大概是可行的吧?
他在哪里出生,他在哪里读书,他什么时候结婚生子。
但这些问题真的能让我们更了解他的这一生吗?
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比列出来这些事件的总和更为深沉和更有意义。
虽然这些事件总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难道不正是这些里程碑之间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日子所铸成的吗?
和塞隆一样,你我的生命没有所谓的剧情,无所谓“说的是什么”。
有的只是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如何去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
而这,也正是《月光男孩》最为优雅,最为美丽的地方。
我们跟踪着塞隆,去关心他,去同情他,去为他呐喊,去为他揪心,去为他落泪。
我们因为他生活的困境而悲伤,我们因为社会对他那歧视的目光而愤怒,我们因为他以一身健硕的肌肉作为盔甲来回应社会的目光而理解和遗憾。
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因为与塞隆一样,我们的生命中总有着某个不安的时刻。
关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新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关于电影,美国著名的影评家伊伯特曾经这么说过:“对于我来说,电影就像一部产生同情的机器一样。
它让你对不同的希望、抱负、梦想以及恐惧产生那么一点更多的理解。
它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些跟我们一样在旅途上的人们。
”《月光男孩》,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黑人电影,它有着毒品、贫民区、同性恋,但这些都不是它所关注的重点。
它希望做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让我们产生对塞隆的理解和同情,而它在这一点上做得是那么的成功,以致于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我们能对身边更多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而当黑人电影终于放弃去为所谓的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呐喊时,当黑人创作者们终于把目光关注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时,我们也终于看到了黑人电影的进步。
我们在《月光男孩》中看到这种进步,也同样在2016年的新美剧《亚特兰大》中看到这种进步。
这些有着自己独特灵魂的黑人作品,让观众们有机会去观察自身以外的其他故事,让观众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新认识。
而这,或许正是新生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吧?
“Who is you?
”“我是《月光男孩》,我是新生的黑人电影。
”
看完了。
剧情停留在那难以名状的海边。
蓝色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大海。
Chiron生活在疲惫的险境当中,麻木,警惕,他回头的那一瞬间,就像是忽然醒来的一刻,看到亲爱的人的面孔,忽然眼神明亮。
蓝色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大海海边是和月亮独处的好地方,可以向月亮哭诉,向月亮袒露心扉。
月亮不语,看着所有人的命运。
海边是和月亮独处的好地方,可以向月亮哭诉♪“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顺其自然吧,未来不是我们能预见的)这句歌词或许不仅仅是安慰人的话。
不伪装的人往往让命运更加坎坷。
可是善于伪装的Kevin终究也没有飞黄腾达。
他们将来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
谁的人生又像谁期待的那样发展呢?
善于伪装的Kevin终究也没有飞黄腾达这部电影和断背山有几分神似。
感情都有点吞吞吐吐。
都是一个撩另一个。
都是被撩的更长情更专情。
都有永生难忘的感觉。
他们的人生都有一点惨兮兮。
虽然Chiron看起来不缺钱,可是却生活在枪不离手的行当。
虽然Chiron看起来不缺钱,可是却生活在枪不离手的行当。
♪“如果不是遇见你,现在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如果没有Kevin,Chiron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呢?
感觉有的男生对一个人的执着和非他不要,和一般意义上的操守是不一样的;反而有点像心有所属。
Chiron to Kevin: Chiron对Kevin说:You the only man that's ever touched me. 你是唯一曾触摸过我的男人。
You're the only one. 你是唯一一个。
I haven't really touched anyone since. 事实上,从那以后,我还没触碰过任何人。
你是唯一曾触摸过我的男人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 乱世风云乱世魂”一顿晚餐过后,一同回家,三瓶红酒下肚,在Kevin倒出穷困潦倒支离破碎的生活后,Chiron鼓起勇气,向Kevin表达了他对他不曾甄灭的情感。
Kevin定住了。
Chiron简直就是对Kevin说,那么多年来我依旧爱你。
此处最怕就是Kevin对Chiron已经毫无感情,可是幸好不是那样,否则结局会悲哀很多。
此处最怕就是Kevin对Chiron已经毫无感情,可是幸好不是那样我对Kevin的感觉是,他有点渣,会迫于压力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比如把女生形容得很饥渴、打Chiron。
但毕竟是迫于压力,Kevin从小就教Chiron反抗,然后打Chiron的时候彻底慌了,还提醒他不要站起来,表现得已经被打趴下了,好结束挨打。
Kevin从小就教Chiron反抗Juan和Teresa是少年Chiron的庇护和港湾。
Chiron信任了Juan和Teresa。
在被同学霸凌和被母亲虐待的水深火热苦海中,能有片刻的宁静,至少还算见过光明,爱和希望。
Teresa不喜欢看到Chiron垂头丧气,而希望看到他的爱和骄傲。
Teresa是少年Chiron的庇护和港湾
被母亲虐待Teresa to Chiron: Teresa对Chiron说:Stop putting your head down in my house. 停止在我的屋子里垂下你的头。
You know my rule. 你知道我的规矩。
It's all love and all pride in this house. 这个房子里都是爱与自豪。
You feel me? 你领会我了吗?
Chiron: What's a faggot? faggot是什么意思?
Juan: A faggot is... a word used to make gay people feel bad. faggot是一个用于让同性恋的人感到懊恼的词。
Chiron: Am I a faggot? 我是一个faggot吗?
Juan: No. You can be gay, but you gotta let nobody call you no faggot. I mean, unless... 不是。
你可以是同性恋,但你不能让任何人叫你faggot。
我的意思是,除非……Chiron: How do I know? 我怎样才知道?
Juan: You just do. I think. You'll know when you know. Hey... You ain't gotta know right now, all right? Not yet. 你就是知道。
我想。
你会知道当你知道的时候。
Hey... 你现在不会知道的,好吗?
还没到时候。
剧终。
《Moonlight》那晚,我的世界有了月光。
走过儿时的懵懂,熬受青春的伤痛,抵达中年的回首,流逝于时间的人活在了记忆里,而母亲未给予的爱却是永远错失。
从小到大,我都不爱说话,对憎恨的人只会哑口瞪眼,对感恩的人只懂低头默应,对喜欢的人只能深藏于心,成年后过往的不堪都被练壮的肌肉压制到身体的各个肌群角落,再给牙齿戴上金套,为的是上份双重保险,别人能看到的是金光灿灿的体面日子,而不能看到的是隐隐作痛的内心旧疾。
这天夜里我被一通电话点醒,那头的你说因为一首歌想起了我,想亲手做拿手菜给我。
别离时没有郑重其事留下一句再见,重逢时依旧无法说出一句好久不见,你的话痨被生活治好,我也不再是个小不点,这十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不愿再究。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支月光下的舞,哪怕跳到最后连舞步都错乱了,手势也走型了,而白月光还是白月光,他总会借给你肩膀倚靠,陪着你跳完剩下的曲,抚着你补齐缺角的心。
只有夜才深知月的美,也只有月才理解夜的黑,于是他们在相互守候中相互拯救。
改编剧情虽单薄但胜在温情流畅,三段式结构虽老套但胜在细腻统一,角色塑造虽普通但胜在自然真实,墨镜王风格的迷乱摇晃、幼青中阶段的Chiron选角也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首先发一部纪录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3Wlqqi5t4A/?resourceId=40538191_06_02_99 借用别人的荐语:【解构嘻哈:嘻哈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恐同文化】强悍、贬低女人、贬低同性恋成为其强化“男性气概”的统一模式,甚至被看成了嘻哈文化的“传统”,这不但由于其诞生的文化背景,也同样被商业文化所许可和助推。
结合这个电影简介:本片选取一名男子在孩童、少年、青年时期的三幕,他长大、相爱、发现自己的性取向,经受外界非议和内心挣扎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对“男子气概”的定义。
由此可见,月光这整部电影所表达的意义,及主人公追求的成长,都是建立在黑人对男子气概专有的特定理解下。
既将强悍、物化女人、歧视同志等行为等同于有男人味,有男子气概,这是整个黑人男性群体由社会强加或自身潜移默化带来的这么一个固有标签。
所谓潜移默化,多因于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不要哭,做个男人!
可以参考这个TED演讲:【TED】托尼•波特谈对男性的呼吁 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429222在教育黑人男孩的过程中不断强调不能哭泣,哭泣与成为男子汉背道而驰这一观念,不断强化加持他们身上的固有标签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现象。
而月光的男主恰恰是这样一个爱哭、敏感、怕羞,并且喜欢同性的角色。
他所代表的符号和黑人男子群体所推崇的恰恰相反,也因此他时常受到欺凌,并对自己的个性和性取向产生怀疑。
最终在长大后从众地成为大众概念里的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胡安。
有些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有些人说故事超级简单不知道导演想表达的意图,有些人还说拍黑人同性恋不就是为了拿奖嘛,其实拍白人受到校园欺凌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不一样,男主所受的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校园欺凌。
他的性取向和这种个性不单是同龄人所不能接受的,就连他的母亲也对此嗤之以鼻。
这一切欺辱的根源都因为他是一个黑人男性,如果脱离了黑人及同性恋这两个关键条件,那么这整个故事存在的价值就不大了。
因此,想真正了解这部电影需要先了解黑人,了解黑人同志。
当然也可以不了解,那么就引出我下面要说的话。
很多人不了解黑人群体的特征,更不了解黑人同志所处的境遇,便强行将这部电影归结为政治正确片,为了拿奖而拍。
你可以不了解,但不了解的同时又指手画脚地说了解并欣赏这部电影的人品味有问题,那么真正会使人觉得有问题的只会是你的个人修养。
为什么会得奖
一脸懵逼
摄影可以,能看出一丝丝王家卫的风格。剧情散得一塌,肯定不是烂片,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喜欢的点。01:50:56,mkv,1.35GB。豆瓣7.4,第150135人评分
如片名一般,主角的成长与性格如此直白的冷僻孤独。三段式标题很有深意,i little 是幼时美好自由的故事,ii Chiron是青春阶段的迷茫与自我认知,iii black则是成熟后内心的隐匿与外放的粗犷,成为典型的外刚内柔。母亲的忏悔与两人最后的相遇,皆验证了当年的张狂放纵都已不再,唯有一颗真心未曾改变
一个黑人男孩的困境,自我发现和成长,沙滩一段戏好美好美,人的一生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哪怕是白月光下的一瞬间心意相通
哎……
【B】发生过太相似的事情,对第三段的细腻无法不动容。我接受了对方的道歉,但没有像男主一样去找他,而且,也早就不喜欢他了。
大家都努力演了很丰富的内心。黑色是不想说,蓝色是忧郁,唉哟,记错了,是灰色是不想说~
港真 可能由于期望过于高了 所以过程中一直觉得有点过誉了…抛开政治正确的两大元素,写实的手法拍的不枯燥,主角配角的情感表情台词真的很到位,PlanB的眼光真是不得不服。Q&A环节小男主提到跟少年男主长得一模一样哈哈哈
三星半,那些话题性的设定让这部影片总是有些别扭。不过,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与困扰的时候,又会因为那些抒情的细节让人小小感动,美国王家卫,黑人小清新
童年、少年、青年,如此残酷的人生中又闪耀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的美好。简洁是优点,也带来了单薄的不足。没想到它会得那么多奖项。
完全不觉得好看,故事无聊,拍摄无聊,主旨也无聊,真的很无聊,除了政治正确,一无所有
尽管题材上被贴各种标签,但最后感觉还是在讲一个尊严寻觅的故事—月光下,黑皮肤的男孩会变成蓝色—先是对身份的诗化启蒙和想象,然后结合自身环境的演绎,再有迷失过后的修正及回归—三段叙事构想挺好,但执行欠奉,每一章都显得‘薄’。摄影有温度,看得出多处致敬重森和春光,但情绪饱满感上差远了
严重过誉。除了看见点对王家卫风格的拙劣模仿其他真是乏善可陈。试想这部电影如果换成是白人主演或是一个异性恋骚年的成长故事,这片甚至都没有拍出来的必要。
有人说这部片子名不副实,倘若换成白人卡司肯定没有这么高的评价——这部片子的灵魂难道不就在黑人这个点上吗?在这部电影里,终于不再纠缠黑白苦大仇深的族裔问题,也不再有过于符号化的黑人形象,让我们只需去关注一个黑人男孩的生活,感受他的烦恼和痛苦,以及见证他的成长
很温柔的一个片子,就是觉得结尾断在了一个比较仓促的地方,多一点少一点都会感觉更圆满一些
和预期中一样的观影感受,开场那个镜头快把我转晕了,音乐不错。
2016最佳g影。从little到chiron再到black,是成长并找到情感认同的过程,三个部分像三节诗句,工整,板正不花哨,比如用流畅的正反打展示对话,对话则交待环境和情感演化,不拖泥带水。没那么好,但用政治正确“攻击”它有点过了。无字幕版mark,会再看遍字幕版。
沒有精心动魄却细节勾人的好电影。撕开标签其实只是瘦弱男孩的成长故事。配合恍惚失焦的摄影,三个篇章细密绵长,男孩终于强壮得无人欺负,曾经的爱人却也早已沧桑。而月光湛蓝依旧。
metascore史上第三高在逗我?太一般了。导演野心不小妄图面面俱到,可惜每一面都蜻蜓点水并且互相之间关联度不高。看完电影出来,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了更丰富的感受。比断背山差远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