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入侵

Les invasions barbares,老豆坚过美利坚(港),野蛮的入侵(台),老爸的单程车票,野蛮人入侵,残酷入侵,The Barbarian Invasions,Invasion of the Barbarians

主演:雷米·吉拉德,斯蒂芬·卢梭,玛丽-乔西·克罗兹,玛丽娜·汉斯,多萝蒂·贝里曼,Johanne-Marie Tremblay,皮埃尔·克尔季,伊夫·雅克,露易丝·波特,多米妮克·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3

《野蛮入侵》剧照

野蛮入侵 剧照 NO.1野蛮入侵 剧照 NO.2野蛮入侵 剧照 NO.3野蛮入侵 剧照 NO.4野蛮入侵 剧照 NO.5野蛮入侵 剧照 NO.6野蛮入侵 剧照 NO.13野蛮入侵 剧照 NO.14野蛮入侵 剧照 NO.15野蛮入侵 剧照 NO.16野蛮入侵 剧照 NO.17野蛮入侵 剧照 NO.18野蛮入侵 剧照 NO.19野蛮入侵 剧照 NO.20

《野蛮入侵》剧情介绍

野蛮入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与父亲形同陌路的塞巴斯蒂安(斯蒂芬·卢梭 Stéphane Rousseau 饰)忽然接到母亲路易丝的电话,那个风流成性的历史教授父亲莱米如今躺在医院里,命不久矣。塞巴斯蒂安在一番犹豫之后赶回蒙特利尔,陪父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多年的隔膜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让这对父子从一开始就吵了个天翻地覆,但塞巴斯蒂安还是想尽办法让父亲平静的走完最后的日子。他把父亲换到舒适的病房,并且打电话召集了父亲昔日的朋友聚集到一起,甚至为父亲买来海洛因止痛。在相处过程中,父子俩的感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渠失落的病人水浒少年港媳嫁到大西洋帝国第二季风再起时酷盖爸爸雨过天晴爸爸站起来黑处有什么战犬越州异闻录随机约会暂停终极突破一点点欺骗:汉娜·斯文森之谜特别使命自豪与荣耀兄友致埃文·汉森男人不可以穷85年盛夏面对死亡亡命橡胶园两句话恐怖故事第二季巨星嫁到人生中转站共谋骗局来自未来的你秃鹰的巢穴

《野蛮入侵》长篇影评

 1 ) 消逝的野蛮人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

我想,他所意指的绝不仅仅是纳粹,甚至主要不是纳粹,而是制造了无数流放、杀害和对主权国家的粗暴践踏的前苏联。

与此对应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的一句话:纳粹作为对英美原则的最后一次浪漫主义的抵抗,其最终失败之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从此实现了全球的统治。

我不是说因为王先生没有父兄在纳粹铁蹄之下丧生,因此他才能有足够置身事外的心态来这般谈论过去的历史,这样的谈论似乎对纳粹不无赞美,不,不是这样。

其实王先生同米兰昆德拉所要表达的,无论是对纳粹的控诉还是看似赞美的感叹,其实是几近相同的意思。

那就是: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历史车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滚滚推进,一方面我们诚然不会怀疑——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

而这种与文明演进相对抗的理想或者说价值尺度,通常就被称为野蛮。

也许911事件表明,英美原则尚未完全实现它的统治,但是,正如《野蛮人入侵》中莱米教授所说的,不用说二次世界大战,就算是相比起发生同样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来说,911事件也实在算不得什么,尽管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可是这个可怜的伤亡数字只会比对希特勒的仇恨消逝得更快。

可是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导演Denys Arcand却作出了一次不能忽视的努力,一次力图想要挽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缅怀什么的努力。

商业成功的儿子塞巴斯蒂安无疑是文明世界的代言人,他的月薪要超过其父的年薪,并且比他有钱更重要的是,他深谙钱的法则,他能够用他的钱去换得他所要的那些东西。

在《野蛮人入侵》一剧的前半部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如何按照他的原则(钱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他的父亲争取了高级的病房、解除痛苦的海洛因、高科技的医疗手段,也为自己找回了笔记本电脑,等等,甚至,他用钱收买父亲的学生的人情,以使得父亲获得慰藉。

看上去真的如同我的一位朋友看完所感叹的:有钱就是好!

的确,即便是面对欧洲傲慢的法兰西人塞巴斯蒂安的原则还是毫无例外地奏效,如此说来,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纵然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金钱法则运作的,他所有行为的目的却正是金钱法则的反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诚然身患绝症的莱米教授是顽固不化的,他在奉行他的做人原则的时候十分地迂腐,可是他的儿子却丝毫不顽固,对父亲尽孝和对世俗世界行贿二者并行不悖,这一点表明塞巴斯蒂安并不曾背弃父亲的原则,只是,按照通常的话说,他比较识时务,或者刻薄一点地说:比较现实主义一些。

但是,塞巴斯蒂安并非自己很明了这一点,他也许本来是在理智上拒绝承认这一点的。

他觉得他有自己的原则,而对此他的父亲是一无所知的。

在片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打手机,虽然不是一种炫耀,但却毫无疑义地伸张着自己的原则:效率是资本的内在要求,一个电话,那就是上百万的生意。

在救护车里,时日无多的父亲就这样望着儿子,儿子也望了望父亲,神情微妙,但是他不曾停止打手机,为什么要停止呢?

在影片的开头,儿子看不到其中的理由。

由此可见当笔记本电脑丢失后儿子同父亲的争吵也就可想而知了——儿子本来是用这种高科技手段来让父亲见到他远方的女儿,这在儿子看来诚然是一种照顾,而父亲却对笔记本电脑的被窃毫不挂怀。

这令我想起王先生的另一句话,他说当有人看到他打手机,就取笑说你享用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却还要一个劲地批判现代文明。

剧中亦然,父亲的几乎一切待遇,全都是儿子的金钱堆砌出来的,可是父亲却要蔑视给他带来福利的金钱。

这难道不可笑么?

这的确不可笑。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作客,由于相距甚远,而由于时间过晚而错过了末班公车,我若是坚持要回家就必须付出我所承受不起高昂的出租车费。

于是朋友开玩笑说:知道钱的好处了吧?

若是你足够有钱,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去自由,这表明为了你的朋友(朋友是你的原则)钱也是好东西,你就不要批判了吧。

这样玩笑般的责难只有貌似无可辩驳的道理,其实是不经一驳的。

我这样回答他:你说我为什么要叫出租车回家呢?

为了速度,只能是为了速度,而速度意味着效率(因为我们明天都必须更有效率的工作)。

由此可见,这乃是资本原则所规定的。

为了见朋友我非要追求速度吗?

这只要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或是别的谁,若是要探望他的朋友,他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上路,一路跋山涉水(顺便留下了无数诗篇),一路抒发着想念的心情、等待的焦灼以及即将见到的期盼等等,然后三个月后,他到了,可是朋友在吗?

对不起,古代通讯不便,朋友碰巧还外出了!

于是诗人在别人门后留字一首(那时候管这叫风雅,没有七不规范束缚,也不需要交罚款),名曰寻人不遇,满怀惆怅地又花三个月回老家去了……还有一位老兄更绝,他就在快到的时候忽然掉头走了,说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这要是搁在现在,绝非是境界高,而是脑压高的结果吧?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发问道:为什么高速公路上到处是如猎鹰窥探猎物一般等待超车机会的车辆呢?

他们急急忙忙地到底要干什么?

那些史诗中游手好闲的好汉们都到哪里去了?

而伯爵夫人为了一夜风流需要设计那么多繁复的调情过程,可是现代人却只知道迫不及待地叫喊:来吧!

来上我吧!

直奔主题吧!

……所以就让我们承认吧,迫使我遵从资本原则的通常是资本原则本身,只有在医疗和教育等这些关系到终极关怀的事业上,尚且还存留着一点点的人味。

回到影片来。

不久,当儿子尚未开始赞同父亲,父亲首先开始注视儿子了。

这不奇怪,父亲始终关注儿子,他同儿子的对抗源自这种关注本身,而非其它。

因而当父亲感受到儿子的孝心,他不难抬头看见儿子的优越,这同许多的父亲并无不同。

同样是在救护车上,有一次莱米教授在塞巴斯蒂安挂了手机之后不无疑惑地问:你到底在做些什么?

儿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了父亲的问题,于是父亲接着问:那么你很在行罗?

儿子挺起胸膛回答说:足够在行。

父亲闻言哈哈大笑了。

这段简单的父子对话,若是你不留心细想,也许真的会仅仅以为是父亲向儿子妥协了,可是事实上,正好相反,那是儿子开始认同父亲的开端。

因为正是在父亲包含宽慰、自豪和谅解等等复杂心绪的大笑声中,儿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儿子迟疑的笑容诠释了他内心悄然的顿悟:原来父亲的肯定是如此的重要,自己多年来的奋斗累积的金钱并没能带来这样的满足(资本只会要求自身无限地增值而已),而父亲的和解却让做儿子的自己竟然莫名地快乐了——他在此前诚然不完全明了自己的尽孝行为不仅仅是利他的(因而是违背资本的利己原则的),而且是成全自己的(真正的人的行为)。

于是,后来接近片尾的那个小插曲就明白无误了。

坐在篝火面前的塞巴斯蒂安刚刚接起手机,旁边的女孩娜塔莎却一把抢过来扔进了火堆里。

塞巴斯蒂安先是一怔,然后望着娜塔莎淘气而快乐的脸庞,他也笑了。

他没有像丢失笔记本电脑时那样咆哮说:“那里面有我几十宗大生意!

”相反,他只是笑着问娜塔莎:“你觉得这样很好玩么?

”两个年轻人在篝火面前像孩子一样嬉闹,却令坐在荧屏前的我怦然心动。

如果是我,我会趁此一把揽过女孩的肩头,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到底也没有。

作为莱米教授好朋友的女儿,娜塔莎是剧中的另一个重点,虽然篇幅不如主角那么大,但是在逻辑上同等重要。

因为她和塞巴斯蒂安代表了年轻人对待原则交替的两种最典型的态度:塞巴斯蒂安是力图遵循新原则的一类,当然他是这一类中颇为成功的(绝不是作为人的成功,而是作为人格化资本的成功),很多人也想依附资本原则,但是不那么成功而已;而娜塔莎则是代表了消极逃避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新原则,但是也无法融入其中,因此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边缘化。

边缘化是对原则自身纯粹的否定,而并不建立任何新的原则,他们的灵魂早已游离出世界之外,而他们的肉身却不得不受着新原则的制约(这是谁都无法逃脱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是最正确的),他们用可能的一切方式破坏规则,吸毒、滥交,这些方式毫无疑问都是自杀性的,丝毫也不成全他们自己(他们都是潜在的或者庸俗的911事件制造者),对那些不谙规则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比较清醒,但是事实上他们迟早完全麻木,因为他们在抹杀自己的生命。

这是两种典型,而我们更多的人则是这两种典型之间的摇摆者,当我们加薪或者升职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在享受规则,当我们受挫我们便难免自暴自弃,当然,最后,在发完牢骚之后,我们全都按照马克思的铁则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小资了。

小资就是身处资本原则之中,依靠资本原则建立自身,然而又因为占有的资本份额(社会权力)较少而常常受挫,自身的个性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

他们的个性同原则融合最好的时候是第三等级上升的阶段,那时候世界的舞台是同样属于他们的,而当二战结束,资本一统天下,他们的好日子便过去了。

因此小资的基本情调就是怀旧和感伤。

在字典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唯美主义到浪漫主义,所有小资艺术样式后面都标有“颓废主义”的解释,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多少有些偏差,浪漫主义不是同理想连在一起的么?

唯美主义追求纯粹的美也是颓废么?

答案是:是的,都是颓废的。

不仅因为面对全球化的新原则,那一切都是反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它们颓废不是为了肯定当下的原则,而只是说,它们埋头沉浸于过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情绪之中,是并非积极的,在当代,唯有马克思是最积极的,因而按照萨特的话来说,是“不可超越的”。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

娜塔莎几乎是一个人类的废品,当她带着神经质的眼神出场的时候,我活脱脱看到了一个垮掉一代的翻本。

他们是时代的痛觉神经,我说过,无一例外有着神经质的眼神。

可是几乎是同时我察觉到她的美丽,第一个眼神就令我爱上了她,我相信她已经知道了她所面对的塞巴斯蒂安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同时代人,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许不会需要那么多周折。

塞巴斯蒂安说我委托你买海洛因给我的父亲,我自己不懂这个,你来。

娜塔莎说:可是你不能信任我,因为不能信任一个吸毒的人。

塞巴斯蒂安当时其实没有很明白(在规则之外的事情他总显得没有那么警醒,他的嗅觉全都放到股票行情之类的事情上面去了,难怪他父亲说他其实什么也不懂)。

其实娜塔莎洞悉了塞巴斯蒂安,因为她不遵循资本原则,当一个人跳出功利法则,看事情总是会更明白一些;但是同时她也清楚自己,她的肉身受到生理制约(毒品的制约和衣食住行、简言之日用商品的制约),她常常不能按照她所洞悉的心灵法则办事。

于是,她对老莱米说:我不能按照契约办事。

老莱米为了一种潜意识里的救赎而对娜塔莎说:你要照顾我到最后,言下之意我没有放弃你就不能放弃。

可是娜塔莎说我不能,我做不到,她心里清楚她的世界就是否定一切规则,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人情的。

当然,最后她同母亲的和解(那一个悲伤的拥抱)还是表明,老莱米多少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成功很有限,因为导演没有安排她和塞巴斯蒂安实现他们的爱情(最后的Kiss证明了他们毫无疑问的爱情)。

原因早就已经宣布过了,娜塔莎在吸毒过量的晕眩状态中对塞巴斯蒂安说:你是个完美的男人,可是我从一开始就不好了。

塞巴斯蒂安诚然不是完美的,因为他所熟悉的原则不能实现他同娜塔沙的爱情,或者说罪责不在他,也不在导演,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不会成就那样的爱情。

导演最后的安排是巧妙的,他安排娜塔莎给老莱米注射药物结束了老人痛苦残留的生命,而老人则以另一种方式安排了她的结局:老人通过儿子将他当年同情人风流快活的公寓交给了娜塔莎,娜塔莎可以在这个四壁砌满书本的房间里度过此后的人生,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少许脱离了物质的束缚吧。

可是,老人纵然能通过儿子将公寓留给娜塔莎,但是他却不能通过公寓将儿子也留给她,要知道老莱米说过,那满满一房间的书,塞巴斯蒂安一本也没有读过。

因此,在那个挣扎一般的吻之中,娜塔莎挣扎一般地推开了塞巴斯蒂安,将他推回到他那早就不相信爱情了的未婚妻身边,推回到这个金钱法则统治的世界,甚至躲在窗子背后没有接受塞巴斯蒂安那多少有些怅然若失的回眸——那个回眸一直伴随他上了飞机飞向他原来的世界,哦,让我们咏叹吧!

那个多么小资的回眸呵。

可是,这是爱他的最好的方式么?

究竟是将他留在一无所有的自己身边,还是将他推回到他能拥有许多却唯独不能拥有她的爱的资本法则的世界呢?

这个问题导演是回答了,虽然也许这不是这个剧情本身唯一允许的回答,不是一个个案的最好回答,但是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回答,也是最普遍的回答。

只不过,我们时刻要记得,当我们说这个回答真实而且普遍的时候,丝毫不等于我们就此认同了这个回答,丝毫不等于我们将这个回答视为好的回答。

同样,当我们不嫌残酷和非人道地稍稍忘却了集中营和双子大厦的死难者,而对那些被我们的文明世界日益抛在身后的所谓野蛮人的方式给予深刻同情的时候,也丝毫不等于我们愿意像天真无助的小资那样去怀旧和惆怅。

我们走在文明的道路上,身处历史极端之一度,纵然没有被给予更多选择,可是自始至终我们也绝不放弃选择的自由,因为那样的自由是真正属人的。

老莱米临终拥抱他的儿子,他问你知道其实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塞巴斯蒂安一如既往地懵懂,老人告诉他说:我希望有一个像你那样好的孙子(老人最后称呼塞巴斯蒂安为“野蛮人的王子”)。

这一次,塞巴斯蒂安立刻就明白了。

像你一样好的孙子,是的,那也许意味着一个尚未消逝并且可能永远延续下去的野蛮人的理想。

 2 ) 又一部《美丽人生》

或者,《人生美丽》是更适合的名字。

九十多分钟里,影片用各种形式,嘲讽了地球上,目前最流行的道德体系、组织体系和宗教体系。

甚至,已经冲破了这些以管制为要义的体系。

26:15开始,令人沸腾。

单单是回味这些台词,就已经乐趣无穷了……【对人生的一点儿广义总结】1、“人类史就是一部恐怖史。

”2、“人生的一切都是短暂的。

”【对懵懂年轻人的看法】(对话)“不可思议,这些文盲真令人感动。

”“不是他们的错,没人教导他们,到处都一样。

”【对生活百态,简要截取】1、“结婚只为了方便上床,避开两家人。

”2、“人生不是用流行歌曲的道德观念树立的。

”3、“我的晚间消遣,现在由东芝数码大屏幕负责。

”【对死亡的恐惧,事实上是这样的】“我至少要学到点儿东西,我感觉和出生时一样无知迷茫,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我应该去寻找,我应该继续寻找……”【人生的美丽,在于我们思考过、追求过】(对话)“我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分离主义、独立主义和主权主义,主权合作主义者”“我们从存在主义启蒙”“我们读了萨特和加缪”“读过法农后变成存在主义者”“拜读马尔库塞变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托罗斯基主义者”“对”“读了索尔仁尼琴后,想法变了,成了结构主义者”“情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结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拜读过?

”“痴呆症”【人生的美丽,在于我们了解过、享受过】(对话)“来自托斯卡尼,意大利红酒”“陈年名酿”“当时我们为何那么愚蠢?

”“应该怪天生无能”“绝对不是,智慧并非众所认知的个人特质,而是全国性现象,”“瞧,新理论。

”“公元前416年,雅典,欧里庇得斯首演他的《厄勒克特拉》,两大劲敌也到场了——索夫科勒斯和阿里斯多芬尼斯,还有两个死党——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智慧就在其中。

”“我有更好的例子,佛罗伦萨,1504年,韦奇奥宫,对着墙站着两个画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一个学徒——拉斐尔,一位经理——马基雅维利,”“美国费城,1776至87年,《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 “当置身历史洪流中” “亚当斯、富兰克林、杰斐逊、华盛顿、汉密尔顿和麦迪逊,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幸运。

”………“智慧消失了,但我不会因此悲观,塔斯图到但丁诞生有多久?

十一个世纪。

”“对,但智慧跑到阿拉伯人那里。

”【人生的美丽,在于我们放纵过】(对话)“我认为菲利斯的风流死,最好。

”“我一点儿都不感到惊讶。

”“做做梦总可以吧?

”“是谁,什么事?

”“亲爱的菲利斯·福尔”“法国任内总统,心脏病发暴毙床上,当时他的情妇斯坦哈儿夫人正跪在下面,铆足全劲亲吻他,”哈哈哈“我的天啊”“政府嘲笑他,凯撒没当成,反倒死了。

”哈哈哈“自此后,斯坦哈儿夫人以死亡之吻而著名。

”哈哈哈“这当好事绝轮不到我。

”“你心脏太强不能怪我们,我可要提醒你,有段时间,我们几个姐妹为你卖命服务,”“或许你们应该帮他服务的更卖力,”“不可能,我们已牟足全劲。

”“天啊,可真难下咽。

”哈哈哈【最后,可以补记两句悲伤的台词】1、餐间,朋友说:“想不到你也有拒绝松露的一天。

”,他回应道:“可惜,这一天到来了。

”2、临终告别时,他的妻子对他说: “我的真正的情人。

 3 ) 爱欲与文明

老炮电影,算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

其实伴随60年代左派学潮以及上世纪一系列激进思潮成长的一代和当今资本主义没文化的年青一代面对死亡其实一样茫然无措,任何思想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个人问题。

讽刺的是左派奋斗一生建立起来的制度,如工会等又成为一种僵化的官僚体制,而冲破这一切或与之共谋如鱼得水的却是他们终身反对的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

其实那一代反抗的不是什么阶级不平等,而是文明对爱欲的压抑,是僵化制度对人性的束缚。

这其实是浪漫主义的延续。

从临终关怀的角度切入,以生命热情为第一原则,就使本片的道德基础立起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观众对的不适。

从而可以对文明外衣下异化虚伪的道德与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与讽刺。

人类的值得哀叹怜悯的地方就在于大多数人直到老了,才有勇气冲破这一层,所谓老了,无所谓了。

电影中其实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老一辈的人由于受半个世纪激进思潮的影响反倒对人性和爱欲解放的彻底,而年轻一代则冷漠理性而缺乏想象力,事实上更趋于保守。

这也是电影中父子两代人冲突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电影最后一张段颇值得玩味。

这让人联想到我们这一代90后,相比于前几代,我们这一代其实更加保守了,看趋势,以后的世代可能更是如此。

浪漫主义可能真的终结于上个世纪了。

 4 ) 留白也很精彩

很特别的体会, 不是用"好"来当标杆.同样主题又是死亡,父子和留恋, 线索简单, 情感过渡相似, 但此片还更有起特别的看点因子.父亲圈子里的一群漂亮的老知识分子些让我想起了英国二十世纪初的BLOOMSBURY沙龙, 作家艺术家美学学者各种文艺知识分子凑在一起, 其对话sophisticate的精英程度和逗趣的文化气氛也许也就莫过如此了. 像本片一样, 就算其闲聊也永远是宏大话题, 聊历史聊政治聊性四两拨千斤, 谈笑间历数数十个"-ISM"主义主义, 他人讽刺相互讽刺再自我讽刺. 老一代的涵养和知识结构的严谨形成了年轻一辈"没文化"和"商业化"Barbarians的鲜明对比(教授学生的无知 - "文盲"; 儿子做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财富 - "商业化"; 而儿媳即使是在跟艺术和文化最沾边的拍卖行也被极度地商业化了: 教堂的库存商业上一文不值). Invasions of the Barbarians带来双层涵义, 一是种知识分子的怀旧情怀和以清高的立场带来的讽刺性口吻; 二来则是儿子作为物质野蛮世界的"王子"终于在父亲生命历程的最末端尽到了无微不至的孝心, 失联已久的父子情终究得以相连.这部片子对我打动的面既是头脑中的又是心里面的, 散洒的情节安排看似漫不经心, 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有意无意地保留着形似知识分子情怀特有的含蓄和控制, 杜绝煽情也杜绝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然而就像生活还原了原味, 纵使是不经意, 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性也会自然拓现. 像片末的父亲安乐死时头顶上静谧的云彩, 和儿子与暧昧的青梅竹马半个吻的纵容和现实, 其实都是生活.

 5 ) 怀抱与力量

在死亡面前,似乎抛弃了一切的愁怨与症结。

在最后的路上,给予关怀和力量,给予温暖和怀抱,远比消毒液和针管,呼吸机来的有力量。

如何最大限度的给予尊严,是对病人的最大鼓舞。

当然,一切前提来源于自己的意愿。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尽管我们一直逃避,尤其对于国人来说,似乎这真的是禁忌。

然而,面对既定的未来,为何不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来临的那一天不那么慌张。

这个准备有心理层面,也有实际情况上的。

所有今天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那一天显得不那么笨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唯一能做的是认真过好现在,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拥有足够承受一切结果的承受力,这才是真的坚强,才是真的力量。

 6 ) 无数的现实扑面而来

没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说一些散乱的感想,ps:我看电影的最重要的角度情节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有我缺少的特质以让我心向住之(如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自由,美貌等)×语言的韵味不可翻译法语片,片中的很多对白都是非常精彩的,特别是老头和他的朋友们的对话,但隔着一层语言,我们却不会笑,想是字幕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的精妙,就像老外看冯氏喜剧也不一定会笑一样,很多意义和幽默是翻译不出来的×执行力这是我最希望拥有的一个性格特质,塞巴斯蒂安显然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人,冷静,迅速;他想为父亲做的事全部很快的做到了……无论动用的是什么离奇的手段; 准备好的病房,做CT?

召集老友和情妇,召集学生看他,搞到毒品(从警察找起……真是匪夷所思)×钱的魔力不多说了,让我这个自认淡泊的人有了强烈的挣钱欲望,可能是因为个人其实有隐藏的控制欲×生活的种种不完美(对通常理论的无情的讽刺的表达)题外: 对于我们这种受XXX的教育,老实人家长大的孩子,正统观念影响太深……夫一妻制:六个月就背判了新婚妻子,还有如此多的婚外情……而且在朋友圈中并非一个个别现象,我想娜塔丽和妈妈之间的矛盾也来源于父母的混乱的感情生活腐败:哪里都有腐败,哪里都有有钱能使鬼推靡历史:雷米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屠杀史,对印第安的的大杀历史只字未提,人类的历史还有多少是被掩盖的?

人类惯于忘却整部电影充满了种种生活的不完美而显的真实:父子不合,亲情淡漠,婚外情……混乱的医院,麻木而腐败的医院体系……玩世不恭的,对老师冷漠的学生……老人衰老而无力的人生……

 7 ) 临终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尽管我们一直逃避,尤其对于国人来说,似乎这真的是禁忌。

然而,面对既定的未来,为何不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来临的那一天不那么慌张。

这个准备有心理层面,也有实际情况上的。

所有今天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那一天显得不那么笨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唯一能做的是认真过好现在,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拥有足够承受一切结果的承受力,这才是真的坚强,才是真的力量。

1二十世纪不如大家想的血腥,战争死了一亿人,加上苏联古拉格一千万人命,劳改营算一百万好了总共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命,也还好。

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用毒气和炸弹,就消灭了一亿五千万南美印第安人。

人类史上最大杀戮就发生在此,而不是在一座小型的屠杀博物馆,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史。

2我一生都和绝世美女入眠,直到有天竟然梦到在加勒比海,我才知道老了。

3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4至少我得留下点痕迹,一生中成就一点事就足够了,可以向自己交待就可以了,这样会死得更安详,但我却一事无成5我觉得和出生时一样贫乏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我应该去寻找的,我一定要继续找....

 8 ) 不明原因哭的稀里哗啦

19年第四部电影。

在蔡澜的书里看到的,鉴于蔡澜的风格是活的精彩的人,于是也相信他推荐的电影也不错。

讲的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父亲,如何在家人及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的故事。

父亲年少时的花心,对女人的痴迷,导致子女的疏远,在最后的时光里,儿女依然尽了最大努力去原谅去陪伴他走完这段路,朋友们也各自放下自己的生活赶来陪他走完这段仅有的时光。

老头最后是用海洛因自杀的,不痛苦很温暖。

或许人的一生本就短暂,匆匆几十年,该以最大的热情去感受去拥抱上天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不完美的出身,不富裕的家庭,不太温暖的亲情,甚至不忠贞的爱人和时而隐形时而出现的朋友,他们都已尽力陪我走过每一段人生旅程。

结尾处也不知道为啥哭的稀里哗啦,也或许是被人类割舍不断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感动了吧。

另外为啥叫野蛮入侵呢?

没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局限性。

评分有点低,我给5颗星。

 9 ) 将才能发挥到极致

此片讲述身患绝症的父亲在有钱儿子的精心策划之下"幸福"地死去。

电影揭露了人性中最为丑陋的一面,感情都是假模假式,感情需要金钱支撑。

电影中的父亲年轻时风流不羁,性生活对象丰富多彩老少咸宜,直到躺在医院里还悔恨自己不够风流,是人生失败的关键原因。

不经意的对白使我发觉这也许正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诫各位,各行各业不仅仅是尽力而为,而是要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将才能发挥到极致,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哪怕是泡妞,泡到极致就是圣人,美其名曰——情圣。

 10 ) 一生的第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是爸爸,他从来都没有掩盖过他的复杂:博学而有魅力、自私而粗暴……他不是那个我伤心的时候说可以靠靠肩膀的人;他是那个我还听不懂的时候,就告诉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女人一定要懂得妥协……从心理学上,我想分析自己,分析他是否投下了巨大阴影?

这个想法很要命,因此我从不美化男人和男权下的一切,这个更该死,我心底里越来越像个暴徒了。

因为已经很坚强了,再也不想象了……从没有住过城堡,从不信有王子,从来都不是公主,说来可笑,我没有成为摇滚青年简直是个奇迹。

我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多。

爸爸在我的童年其实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是过于诚实,而诚实是最粗暴的品质——我借口他偷走了梦想而恼羞成怒,这显然是我自己的肤浅,和无法治愈的脆弱。

今天看了《野蛮人入侵》居然将我触动得如此坦白,写的评论也不成样子。

《野蛮入侵》短评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 末日美利坚的续篇,对有些问题的议论,似乎还是要看了前面的才能明白。

6分钟前
  • 星探
  • 推荐

一部很平淡的家庭伦理片,充满了许多启迪人心的对白和情节,导演刻意回避了煽情的设计。值得细细品味,题外话是有点点像野草莓。

8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

9分钟前
  • 速度外正
  • 很差

投机取巧,且偷鸡不成蚀把米。试图用父子的冲突揭示世界文化的更新,两头不讨好,未免绕太远路。进主竞赛真是莫名其妙。

12分钟前
  • 木皆
  • 较差

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学生们良心发现,儿子也突然放下芥蒂,几乎未出场的女儿也一定要寄来视频。每个人都要在场。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17分钟前
  • 消亡之人
  • 较差

盘子太小,试图承载的力量太重,题材太庞杂,手术刀太小。加拿大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电影,谈历史、宗教、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这一点上足够话痨,体现了 多元价值观和包容力。感情深度还是略微欠缺。最近在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8分钟前
  • mayfog
  • 还行

1.烈士都是年轻人2.我们连过去都不了解,何谈未来?

20分钟前
  • small hands
  • 推荐

野蛮人到底是谁?是暴力侵略者,还是嬉皮生活者?

21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有钱~才有孝顺,才有安乐死呵呵

22分钟前
  • 王小冒
  • 较差

雜揉了美式世故及法式藝文

23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还行

我对你最大的期望,就是生一个像你一样的儿子。突然特别理解当年人博老师谈论死亡,“什么教授副教授,主编不主编,全都去TMD”

24分钟前
  • AlexWu
  • 力荐

能力小,想表达的却很多,各方各面都欠火候

25分钟前
  • HJJ
  • 还行

没有他儿子的成功都白扯……

27分钟前
  • Relata
  • 较差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亲情、对待死亡的电影,不错

28分钟前
  • Carl
  • 推荐

病入膏肓的白左知识分子在金融巨“子”的支持下和一群老友追忆当年性解放的嬉皮岁月,无论从哪一点看都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细腻的亲情我没看出来,反而看到资本主义对浪漫主义疯狂打脸

30分钟前
  • 睡人
  • 还行

从头矫情到尾。。哈哈

31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又是一个很典型的家庭中缺位的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父亲形象,但病床旁有昔日的爱人,富有的儿子,还有一群能共享书单的朋友能侃历史,老白男幻想的死亡告别仪式罢了。 弥留之际对人生的那份惋惜能共情,但并不深刻。删减的十来分钟是只有老中人才避而不及,喜闻乐见的老规矩环节。

32分钟前
  • 啫啫乌龙
  • 还行

20110213 @ home

34分钟前
  • 章魚嘴
  • 力荐

没钱就算了吧~

37分钟前
  • 雅痞郑
  • 较差

当时没有认真看 那时刚开始认真看电影 也不喜欢呐不过

38分钟前
  • Rembrandt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