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和一代宗师一样的在 历史洪流中的编年史的味道。
不过 一代宗师 是历史中的人,风在起时 是 人 在历史中。
感觉导演太中意那段历史了,镜头里精心布置的无数场景丝毫不舍得少露出一分,经常充斥着 环境人像 的感觉。
但依然!
有很多特殊镜头角度的插入镜头让我眼睛在发光!
各个时代的老香港的光阴晕染在银幕上(又想到何藩)。
在这样的镜头里怎能不让人物心甘情愿的成为了 历史中充满细节 有始有终的背景板。
这样恢宏的编年史,需要一种氛围感一以贯之,显然一代宗师的气味更重些!
又或者说,是一代宗师爱情的味道更重。
也许就是我更喜欢一代宗师里 家国情怀下的涌动的情愫,觉得风再起时总感觉缺少了一些,念念不忘的感觉- -因为,太完整清晰的感情线,就像是 后人简化后的没有情绪,没有犹豫的故事一样,这是他人的故事。
和电影结局说的一样,所有的故事都会烟消云散(所谓尽兴而活) 。
喜欢这部电影!
不好意思摆出一代宗师擅自对比了一番,但正因为有旗鼓相当的对比组,才让味道呈现出区别。
羡慕导演把自己心中信仰的黄金时代的香港精神,华彩的总结呈现出来。
《风再起时》是期待了非常久的翁子光近作,几经辗转幸运地买到了全城少有的粤语场次,原汁原味地欣赏了一部“有生之年”系列港片。
可惜总体未达最初的预期。
在进入影院之前,已经提早看过了点映的几位朋友已经分别告诉我,对《风再起时》的观感很差,但我还是出于对《踏血寻梅》的好感,对“kdjfjdfj”、“弟茂德前书4:4 凡神所造的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便没有一样是可弃的”的好感,对翁子光有着最基础的审美上的信心,就这样踏入影院。
总体来讲,问题在于太过碎片化和浪漫化地处理素材,商业不成其为商业,艺术也不足够为艺术, 美是美的,太易生腻。
这是致命伤。
开头粤剧下的战乱频仍,声画对立的呈现方式很有力度。
与同为春节档的《流浪地球2》对于末世纷乱中一只狗的命运的刻画,同样使人印象深刻。
看雷洛(即磊乐原型)由一个最初追求“擦鞋的平等”的男孩,到人人都“穿上皮鞋”后却只讲利益与黑社会勾结大肆敛财的军阀式人物,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观看一个曾经豪情满怀青年的堕落史。
他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场堕落,发生在故事最初的战争阶段,而这一情节,直到影片后段才得以揭露——为求自保,他交换了代号牌,使得另一位犯人惨死,他眼见对方的大耳朵被削下(或是自己亲手削下,这里意味不够明晰),这一画面让他此后永堕地狱,而后来的爱人始终在寻找着的生着大耳朵的哥哥,就是这位517号,罪孽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的命是偷来的,让磊乐一生难逃愧疚与梦魇。
影片中对于“磊乐”这个角色的上位史的呈现,大体上是混沌和模糊的。
观众看得到的,只有他身后不择手段为他铺路的女人,和身边半程助力的兄弟,仿佛一代枭雄的诞生,全靠坐享其成,只剩嚣张跋扈,而自身全然缺乏一些更“重要”的助其上位的根本特质,例如办事狠辣、凶悍果决等等。
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磊乐南江为何兄弟决裂为何反目成仇的关键、磊乐突然的“退隐江湖”提议,和蔡真前去请求南江放过与磊乐的争斗这几段剧情的合理性也未有彰显。
蔡真是一个多么严酷的女人,对没有感情又会造成威胁的人几乎除之而后快,然而却放下身段去求南江,可想而知彼时磊乐到了一个何等山穷水尽的地步。
剧情的空缺大概率在于剪辑应对审核的考量(这可是部第一版剪出六个小时的电影啊!
),导致人物本身扁平化、信服力较弱,不得不说是遗憾的。
与磊乐相反,战争在最初带给青年南江的,却仿佛一场天赐的幸运,他逃难至内地,结识一位日本军官,获得一个亦师亦友亦父的“贵人”。
然而这“贵人”很快就暴露出了虚伪本质,南江在父亲与日本的前途似锦中,最终还是选择了父亲。
“离开的那一刻,我不敢回头看他一眼”。
这段往事让人叹息。
而总的来说,历史带给两位主角的,都是难以治愈的创伤,如电影《朗读者》的主角,关于身份关于战争关于历史是一生都会被纠缠的指涉。
总体上,伟仔的表现并不够出色,短暂的魅力在于表演类似于“周慕云”情节的地方,例如舞会上弹钢琴之潇洒、和蔡真在兄弟决裂后的男女对手戏。
此外,想特别提一下关于他眼镜的问题。
一副粗框的玳瑁眼镜,能够遮挡欲望和野心,若意图在于表现一个人由文弱至癫狂或暗示某人隐藏在文弱下的癫狂等类似的反差感再合适不过。
因而在南江与磊乐牌桌上发生龃龉之时——南江在自比丫鬟之后磊乐甚至扇了他一耳光——观众很自然地会等待南江的翻脸和奋起反抗。
但是并没有,南江以他一贯的个性来很“智慧”和圆滑地处理掉了这一友情危机,相当于眼镜的设定甚至这一场龃龉都是一个多余的闲笔。
这甚至会误导观众——我不认为在这一点上误导观众是一个多么高明的选择,这并非悬疑片,指涉不明反而有可能造成剧情理解上的问题。
眼镜在燃烧着的火堆面前摄影的呈现是美的,但总体上大概限制了他的发挥——或者是说电影的大多数人物本身就不够饱满。
翁子光的迷影情结在《风再起时》中展露无遗,但显而易见的是,并没有把握住王家卫《一代宗师》中处理众生相的精髓。
奉献出最打动人最convincing表演的,反而是作为脱离四大探长最巅峰时期而存在的角色——ICAC许冠文,面对港英权力代表的那番英文演说,让我真切地认为,这部电影确是献给“我城”的情书。
翁子光言明:“希望通过以前的香港,看未来如何展望香港。
”或许只有真正求取勃发、生机盎然又迭代迅速的香港这座城市孕育出的子女,才会说出“不关心我的祖父的生活是如何,只关心我的儿子与孙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这大概也是狮子山下精神的某种延伸,积极且一切向前。
不由得想到栋笃笑里黄子华面对红磡几万香港人,斩钉截铁复述的黄霑那句“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不让伪君子们霸占了全世界”。
(ps去年许冠文拿到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那番演说以及颁奖嘉宾黄子华的颁奖词,同样动人)“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不让伪君子们霸占了全世界”。
共勉。
此外,赞美春夏。
写于观影结束的2月5日夜迟到的元宵节快乐
不推荐!
选片失败!
可是,听这片名,香港时代的浮沉,警匪,还有伟仔,怎么看都是经典港片质感,虽然我不喜欢《踏雪寻梅》的风格气质,但还是对导演有所期待。
然而……没有办法用几句话概括主线剧情,因为就没有,剧本基础羸弱,叙事平铺直叙,碎片化片段在悬疑片可行,在这样企图宏大叙事展现时代风云的故事里完全水土不服。
最离谱的是这电影不是应该把笔墨着重在两大枭雄在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下从籍籍无名如何发迹再只手遮天到最后全身而退……可大量篇幅都用来呈现狗血奇情三角关系,我一路黑人问号脸😳发迹史变罗曼史,还夹杂着歌舞片,当郭富城那张沧桑褶皱的脸表现出初恋般羞涩与悸动时,真的如鲠在喉……很多时候你感觉在看王家卫,但有形而无魂,用《花样年华》这种重情绪的表达方式呈现不了厚重的时代故事,只有画面像而已,东施效颦!
就算是感情也诸多莫名其妙,特别是杜鹃对郭富城的感情到后期缺少心理依据。
稀碎的剪辑,凌乱的叙事,迷茫的人设,不统一的镜头语言,割裂的故事,加上大段大段装逼的台词和毫无意义的特写,以及满到已经让人太阳穴突突的配乐……抓不到导演的表达,典型的啥都想要啥也不是!
表演上没得说,梁朝伟,郭富城依旧稳的,一众配角都很亮眼,许冠文怎么能那么自然。
女性角色单薄工具化,但都表现不错:春夏、曾一萱就几场戏却记忆点明显,万年花瓶杜鹃竟然也很惊喜。
我给2星,一星给伟仔,一星给弹钢琴的伟仔,剧说练习了三个月都是真弹。
看到最后也不能明白怎么会有人不选弹钢琴的伟仔呢……
好久没打5星了,虽然没到10分,但已经好久没有看见让我如此之爽的电影了。
评分之前,原以为这部电影能至少4星左右,没想到7分都不到,有点出乎意料。
简单看了几个评价比较低的原因,都挺认可也都不认可。
评分低主要看到有以下几个观点: 1、平铺直叙,流水账。
确实这部电影不像好莱坞的大片,某个节点下伏笔,某个节点突出矛盾,某个节点高潮迭起,某个节点升华主题。
这部电影更像文艺片一样,略显沉闷。
对于喜欢甄子丹那样的跛豪,确实太过于平铺直叙了,不精彩。
但是其实电影的精彩由另一个方式呈现了,许多画面的唯美精致,到最后廉政公署慷慨激昂的表达,让我仿佛看到了《敦刻尔克》里面的丘吉尔。
虽然那段演讲跟前后没那么连贯,但是如果熟悉那段历史,甚至如果熟悉廉政公署成立以来的种种困难,这段讲话真的掷地有声慷慨激昂。
在我看来电影不是缺乏精彩,而是精彩的与众不同。
2、我觉得低分最奇怪的一个地方,是说里面的感情线不真实,太男权至上了。
说杜鹃为了迎合自己的男人太卑微了,太不真实了。
我总觉得发表这种言论的是90后甚至00后,毕竟自我意识觉醒了,但是也是脱离了时代的烙印。
我还记得《无间道》里面的刘嘉玲,她说只要她男人好,她做什么都可以。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女人,尤其是大哥的女人,女强人,想法都很简单。
哪怕当时社会的普通家庭,为了孩子,甚至为了周围人的眼光与口舌,都会努力维护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婚姻,更别说那些有头有脸的人。
我不提倡那样的感情,但是电影为了突出那段历史,突出那个时代的感情,我真的觉得没有毛病。
看电影必须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吧!
总不会有人抨击古代皇帝为什么这么多嫔妃吧!
3、还有人说这个题材电影拍成艺术片不合适,甚至对这种题材的电影不感兴趣。
我在想对于一个不感兴趣的电影,为何要打开它?
实话实说,我不喜欢看纯恐怖片,但是我不会去抨击《贞子》《荒村老师》这种电影拍太烂,不会去说恐怖片就是一堆心理暗示声音+闪回的小把戏。
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这才是看电影的真谛吧!
一开始就说了,电影不是十全十美,但是确实让我爽到了。
画面的精致程度首先视觉上就是一种享受。
郭富城的几次舞蹈背景都映衬的很好,这种画面的处理比比皆是,看电影看电影,画面好看这不是应该追求的第一要素吗?
第二要素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几大角色各自的演技都发挥了各自人物的特色。
梁朝伟、郭富城、杜鹃各个演技不俗,把各自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的,连谭耀文的演技都可圈可点。
可能是我看了太多毫无演技的电影以后,对演技的要求变得高了许多 第三、历史感。
我非常喜欢历史,所以说有历史背景的电影更受我青睐,这部电影历史的印记很深,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香港小传,再加上电影加强历史厚重感的拍摄手法,很和我口味 最后就是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内心戏。
其实很多内心的东西,才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浓缩的精华。
梁朝伟、郭富城各自的成长经历都详细的刻画了,对于小渝的思念,517的意义,打字机还是枪的选择,擦鞋的心理活动,等等,非常注重内心刻画,这才让一个个角色鲜活了起来,更有灵魂感。
尤其是打麻将那场内心戏简直是我的最爱。
从一开始雷乐南江到塞钱给谭耀文为止,这段我真的大呼过瘾。
至于为何过瘾,实在驽钝表达不出来。
港片在逐渐没落,但是这部电影,让我对香港电影还是充满期待的。
用四個字可以總結這部電影,不是導演自白中提到的那四個字。
因為如果說它是「一坨大便」吧,那顯然很不公道,也不尊重,它至少在影像上的表現是水準極高的,但作為一部電影,它又真的難啃和難以下嚥。
我要用的四個字,來自電影裡的一句對白:無厘頭鳩。
把王家衛式的旁白放在不同人身上,有時不僅不能加分,而且適得其反。
導演明明從一開始就有意塑造兩個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主角,但他們一說旁白,就都變成了一個人──王家衛。
南江說一口文藝旁白,倒還不會太突兀,畢竟電影一直在將他塑造成這樣的形象──他本來可以選擇打字機但選擇了槍,而飾演者梁朝偉對於這種腔調也足夠手到拿來;但磊樂在戲裏明明是一個大字不識,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大老粗,一到念旁白就王家衛上身,只會讓人感覺是否人格分裂。
磊樂這個角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轉變是沒有說服力的,就如當年《踏血尋梅》描寫王佳梅去做援交一樣難以說服我。
導演不是沒有嘗試解釋他的轉變,摯愛的女人因香港淪陷時被迫成為慰安婦而染上梅毒,年輕時的磊樂卻沒錢去醫治她,於是香港光復後,他一改之前的廉潔以及對草根階層的同情,開始追逐權力和名利。
導演試圖塑造磊樂這個角色的層次感,但戲中角色,包括他的妻子和南江卻都說他是一個「簡單的人」。
然而,在角色性格上,其實南江反而簡單很多,他自始至終都是同一種人,甚至有點理想主義,後來還反過來提醒磊樂毋忘初心。
導演強調電影裡放進了很多香港情懷,希望拍出舊時香港。
但老實說,電影裡看不到很多舊時香港,看到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沉醉和自我沉溺。
同樣通過梟雄去講時代、情懷,一對比《風再起時》,我心中對《樹大招風》又多了幾分好感。
整部電影幾乎沒什麼情節,也沒什麼戲。
導演頗具野心地將故事時代背景從香港淪陷前一直講到兩大探長終老,但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下,電影卻沒有真正用心於處理歷史事件、時代氛圍。
有朋友說《風再起時》「關心」的是人,這麼說倒也沒錯,但關心的「人」僅僅只是演員本身而已,而非戲裏的人物。
它就像是梁朝偉和郭富城兩個人的宣傳片──一舉一動都那麼迷人的梁朝偉,和為了塑造角色不惜增肥的郭富城(電影從初剪的六個多小時壓縮到公映版的兩個多小時,仍給了多個特寫鏡頭去表現郭富城凸起的肚腩)。
如老友五色全味所言,導演對於春夏還是挺偏心的,雖然戲份不多,但把她拍得那麼美,對她的用心可能完全不輸於兩大男主。
她穿著軍服騎單車的畫面多美啊。
導演另一個堅持就是氾濫成災的慢鏡頭。
如果這些慢鏡頭的重要性高於那些被剪走的戲,那我十分懷疑是否有了那些戲,整部電影就更完整。
我覺得,如果那些戲沒被剪掉,也完全可能只是加長了這場長達兩小時的煎熬。
它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完整,而是幾乎沒有敘事,硬靠著不斷轉換場景、硬塞很多畫面,撐起了兩個多小時。
有不少人建議導演應該拍成劇集,我的意見相反,我覺得應該將現在的兩個多小時斬開一段段放上抖音,攝影和美術完全碾壓抖音的大多數短片。
可能收視率也會很不錯,每段短片中間插點廣告賣點貨,可能賺得也比現在的票房多。
老實說,我上一次看一部電影這麼難受,已經是《地球最後的夜晚》。
那時候,《地球最後的夜晚》給我的感覺也是「無厘頭鳩」。
說回《風再起時》,磊樂溝女那部份突然來一段歌舞戲,南江在槍戰中的神通廣大(不僅射得準還能躲子彈),因為不懂欣賞,所以在我看來,都算是無厘頭鳩。
整部戲就是充斥著諸如此類的「無厘頭鳩」,讓觀眾難以與導演想要表現的情懷共情。
投资两亿。
翁子光编剧、导演,郭富城、梁朝伟领衔主演。
讲述香港近代史上,那些风起云涌的年代枭雄的故事,跨度数十年,体验他们的底层崛起与爱恨情仇,看他们联手搅动黑白两道风云,楼起、楼塌、人远行,全球通缉令下,谁能独善其身?
这样一个成本、阵容和故事背景的电影,价值几何?
最新票房预测,仅五千万。
导演发长文,「请求大家给一个机会」、「再一次希望大家抽空去看《风再起时》」并「好让我仍有机会为大家拍好下一部作品」。
年度惨案,板上钉钉。
但翁子光导演已经没有机会了吗?
其实不然。
这部电影的问题很多。
但绝不是「风格化」的因素,也就是说并不是电影拍得太文艺、观众看不懂,进而不喜欢,然后才导致电影口碑和票房「双扑」。
翁子光导演在长文里还提到,希望宣发不要将电影定义为太猛烈的「动作猛片」,这种思路也是对的,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因为宣发「货不对板」而导致的票房惨案,比如郭富城先生的《破局》和《秘密访客》都是如此。
如果真的如上映前所说,这是一部「文艺史诗」式大片。
那么以如今中国观众的包容度,网络评分首先就不会垮塌,那么口碑会立住,而在口碑的支撑下,哪怕院线支持力度不足,上座率必然上行,这就足以支撑电影走出长线票房。
当然电影肯定也不是一些言论所说的「依托答辩」,导演不需要往心里去。
回到电影本身,先来回顾一下问题所在。
这个很关键。
第一个是电影押后五年上映。
从影迷的角度,基本上一直都认为是「审查」的锅,但看了电影,又从另外渠道了解情况之后,感觉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电影题材其实算不上很敏感,或者说某些描述、用词或许会有关联,但都伤不到电影筋骨。
就电影现在的状况看,「审查」其实是友好的,香港沦陷、日军占领等等甚至包括很多常规难以见到的事件和词汇,电影统统不缺。
所以这五年,可能就是导演的一个反复斟酌、打磨以及配合调整的过程。
那么这么长的时间之后,呈递的成片,可能也就恰如郭富城先生所说,「这就是导演想给大家看到的版本」,这个理解可能基本贴近事实。
所以口碑和票房「双扑」,翁子光导演应该先负起责任。
就如我在电影上映之前,预测票房有八亿到十亿区间可能性,或者认为网络预测的两亿之内绝不靠谱,也恰如我写过的那些关于这部《风再起时》的展望文章。
即便全部成空,招来不少人「打脸」。
但其实是一场「愿赌服输」。
第二个问题是档期和宣发。
这个问题很简单,按照上映前的预判,这样体量和类型的电影,必然应该选择热档,而非2月17日这样一个不咸不淡的普通档期。
鉴于电影延迟太久,影迷其实也能接受。
再后来就是突然提档,从宣布提档到点映、首映,期间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
宣发在做什么?
不痛不痒的海报、剪辑短片和几个不同版本的预告。
在春节档余威仍炽、没有流量明星的阵容情况下,电影在预售和排片上皆一败涂地。
同期而论,正在热映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和《无名》等片,不但密集线上宣发,甚至演员路演一刻不停。
《风再起时》哪里来的底气敢安之若素?
这个时候,其实只剩下一个感觉,口碑是最后的依仗。
如前所述,投资两亿,翁子光编剧、导演,郭富城、梁朝伟领衔主演,枭雄故事,可能没有口碑吗?
翁子光前作是《踏血寻梅》,郭富城近十年作品是《最爱》、《浮城大亨》、《寒战》、《寒战2》、《踏血寻梅》和《无双》,梁朝伟再不济也有一部《一代宗师》。
但真正致命的地方,恰好是口碑。
第三个问题,口碑为何崩塌?
翁子光导演的长文里有一句话,「电影上映后我向梁朝伟先生报忧了,他安慰我说“所有的电影都是一场实验,让我们变得更好”,我很感谢他的心和他的智慧。
」梁朝伟先生当然很值得尊敬。
但导演似乎忘记了另外一个人,那个曾被他称作「伯乐」的另一主演郭富城先生。
这好吗?
并不好。
遥想当年,郭富城不计片酬帮助导演拍《踏血寻梅》,导演自己在网络平台多次情真意切地写下感恩之语,更强调,「没有郭富城,没有《踏血寻梅》。
」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
据闻这部《风再起时》,最开始只是郭富城的独角戏,也就是最初的《全球通缉令》,准备找吴彦祖饰演南江一角,结果他正在拍美剧,档期不配合,后来辗转找到了梁朝伟。
双雄其实也是不错的局面,尤其是手握两位顶级演员,恰如香港影史上的《无间道》、《寒战》以及《无双》,都是创下诺大名声的电影。
所以《风再起时》让人越发期待。
但成片是什么情况?
首先是大幅剧情缺失,这个问题在之前已经一再谈及,这里只谈后果。
第一男主角磊乐,在性情上只剩下了痞赖、无能、暴戾等特征,甚至只是一个「吃软饭的」,还「黄赌毒」俱全,这是电影的最大败笔,放眼历史上任何「四大探长」版本,无论是刘德华还是梁家辉,在情义、智谋、气场、气度等人物层面,起码居其二三。
与之对应的是完美人设的南江。
睿智、绅士、深情、枪法无双兼英文流利,无论在职场、战场还是生活中,都有格调、有意趣、幽默风趣而又令人心折。
在人物创作出新的层面可以理解,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被剥离所有正面性情的磊乐,貌似占用全片最多戏份,却每每语焉不详,甚至连特写、慢镜都吝惜到能不给就不给,包括结婚的大日子、老婆被人暗杀这样的场景,特写与慢镜都给了南江。
作为成熟的导演和剪辑,在剧情处理上,铺垫、慢镜、长镜头和特写,可用于写意、煽情和升华,而这种手法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前文提到的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那场回头、凝视、扶额乃及爆发的戏,《最爱》片末郭富城那场悲情的情绪递进戏,《无双》中的名场面“烧画”,如果离开铺垫、慢镜、长镜头和特写手法,统统一闪而逝,试问结果是什么?
我觉得郭富城就像一个被捆绑了双手推上擂台的拳手。
关于这一点,一定要帮他叫屈。
据说被删掉的戏份极多。
不做展开,但泰半都是磊乐的故事,当这些剧情消失,磊乐就变得面目模糊,虽然郭富城竭力演绎,也恰如翁子光此前所说,郭富城的表演「比《踏血寻梅》还要犀利」,而一个本可在香港影史上留名的经典角色,因为这个缘故「胎死腹中」。
但其实就从现在的版本去看,都能体会到一些人物性格和表演层面的精微、精湛。
磊乐出身底层,不拘小节、幽默、重情重义而有枭雄气度,这是剧本的人物原貌,简单举个例子,两个人在卫生间里相遇,磊乐靠近过去「偷瞄」并调侃南江,一个豪气冲霄,另一个拘谨难安。
此外因小燕之死怒发冲冠、午夜梦回恍若猛兽现世以及掌掴南江,被严洪拿枪顶住脑袋却仍气场霸烈,都是这种人物秉性的体现。
还见到有人吐槽磊乐的肚腩,不明白导演拍这个做什么。
其实可以反推,本身磊乐的完整剧情中,他经历了艰难的底层崛起和江湖风雨之后,也有人到中年的富态与困倦,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生,而不是一直高歌猛进,那不符合人生常态。
所以说到底,南江的一成不变反而略有花假,不及磊乐来得真实。
同时也并不反对导演对南江的偏爱,正如有人说「梁朝伟先生是导演的理想」,能拍到梁朝伟,对声名初起的翁子光导演来讲也必然是天降之喜,人之常情,能够理解。
但郭富城先生可能就错付了。
当「双雄戏」变成「两难择其一」。
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
这个选择导致了结局,所有人都输了。
恰如此前一篇文章所谈,翁子光导演失去了绝佳的崛起机会,梁朝伟先生需要等待下一部电影重振,而郭富城先生一场努力成空,需要审视自己是否应该加强对作品的控制力,甚至还包括一众配戏的演员、投资方和整个剧组成员。
但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补全戏份,做好「磊乐传」,将南江设计为磊乐最终之战的大BOSS,加重决战戏码,最终是握手言和还是两败俱伤其实全凭导演心意,只要过程渲染足够,观众一定会买账,又何须此时来「请求大家给一个机会」?
只要票房、口碑大爆,你崛起了还愁没有投资?
到时候就算是专门给梁朝伟先生量身定制一部《花样年华》,也必然有无数人趋之若鹜。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前路茫茫。
更可惜的是一众台前幕后的努力,以及翁导自己的精妙立意和深度思考。
但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前阵时间,有这么一件事情。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正式上映两天之后紧急撤档,理由是「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筹备、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
其实理由不重要,只要有就行,市场和观众是宽容的,前提是你拿出诚意和足够好的作品。
这种手段当然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但至少是有这个空间和机会的。
《风再起时》能不能效仿呢?
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可行的,虽然电影上映有这么几天了,但很明显,电影本身确实有「重大失误」,为何不可以「知错而改」?
重新剪辑一个优化版,甚至剪辑一个加长版,择期重映,如果实在不行,或就考虑将《风再起时(完整版)》做网络播放,想要一睹为快的影迷绝不会少。
只要交出符合预期的成片品质,就有收回投资的机会。
何必瞅着那「五千万」票房预测着急。
于此而论。
或可将「惨案」变成多赢。
给郭富城先生及其影迷一个「完整版」磊乐,让一众剧组成员共享喜悦。
为投资方拿回应得的回报。
也为自己的下一部电影打下坚实基础。
何乐而不为?
双雄黑警警匪三角爱情编年文艺片。
香港旧时代,四大探长时期,黑警收受黑钱,贪腐成风,民不聊生,犯罪猖獗。
四大探长控制了整个旧香港的社会治安状况,黑白两道只要交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吕乐和南江两大探长相互斗法,争相上位,并与毒品、风月、走私等违法犯罪集团串通一气,将旧香港的社会治安搞得乌烟瘴气。
为了惩治腐败,英殖民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进行反贪,但是被腐败警察打砸抢,工作没有办法开展,关键时刻,廉署的首脑甩出了殖民英政府走后,香港社会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不过英政府最后还是没有发布通缉令,赦免了逃往海外的几大探长。
电影利用编年的形式,一段一段呈现旧香港的人文历史,阐述了四大探长的产生和发展史。
吕乐出生平民,一开始他十分憎恶警察的贪腐行为,不愿意收黑钱,结果被一帮贪腐的同僚殴打。
慢慢地他开始适应这样的生活,并在很看得起他的上司提携下,很快当上了总华探长的位置。
他春风得意,与一个富商的女儿相恋,并利用自己的舞技征服了富商的女儿,并拼命追求,两个人好在了一起。
南江是个射击天才,在警校就被教官认为是不世奇才,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智谋很快上位,成为了吕乐的左右手,他也喜欢富商的女儿,但是为了吕乐,他没有争,只是默默张望。
两个人,几乎控制了整个旧香港的社会,黑金也积聚增长。
声色犬马间,吕乐认识了一个十分像自己的初恋的风尘女子,吕乐的初恋在香港沦陷后,在死人堆里救出了吕乐,帮他养伤,最后被日本兵抓走,沦为慰安妇。
吕乐也被抓了起来,最后吕乐通过抢狱友的囚服,躲过了枪毙,逃了出来。
但是当抗战胜利,日本人逃走,吕乐的初恋已经被糟蹋成了残花败柳,还浑身是病,为了不连累吕乐,初恋自杀了。
吕乐遇到的风尘女子很像吕乐的初恋,吕乐一下子就爱上了。
但是富商的女儿很有手段,让这个风尘女子堕了胎,还毒死了她。
南江依靠他出色的头脑上位很快,吕乐因为风尘女子有点一蹶不振,开始自怨自艾,让英高层对他不满,南江趁机上位,势头很猛,这让两个人势如水火,终于爆发了枪战,两个人坐下来之后,吕乐才知道,南江一直维护着他,为他求情。
这时英高层感觉到贪腐太厉害,他们有点控制不住,就成立了廉政公署开始反贪。
吕乐感觉到压力,对旧香港的江湖也厌倦了,心爱的人也死了,他心灰意懒,决定和富商女儿一起去加拿大生活,逃开这个伤心地。
很快,南江也和老婆跑去外国隐居。
回想起两个人叱咤香港的光辉岁月,不禁嘘吁。
老郭的舞蹈依然风采不减当年。
老梁有点胖,头型让他有点油腻,但是叼起烟、眉目含情,温文尔雅地弹起钢琴,真心迷死人的感觉。
很喜欢双雄对决的质感,很有港风,但是总感觉差口气,应该是为了正确的缘故吧。
很多的黑化、不正确的应该都被隐去了。
很喜欢牌局的争斗,南江的心计一览无遗,吕乐的孤勇、莽撞和冲动也昭然若揭。
很喜欢两个人枪战后坐下来一起吃元宵,南江的算盘滴水不漏,真心厉害,老梁刻画地入木三分,真是了得。
还有就是最后的结局,当日的一代枭雄,也有没落之日。
当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然雄心依旧,到垂垂老矣,只能感叹岁月的不羁。
当然还有许冠文的激情演说也很精彩,杜鹃的冷艳也很惊艳夺目……港味十足,就是感觉差了一点老港片的江湖气和感动,也许是正确的需要吧……有点可惜
相信大家对于港片内容本身就是非常的喜欢,能够直接让人想象得到权谋斗争,这次《风再起时》也确实是没有让我们失望,但更多的不是让人感受到江湖斗争的血雨腥风,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时代背景之下的两个枭雄人物的个人成长经历,在充满动荡的六七十年代香港,能够成为一代历史枭雄,这就证明他们本身身上存在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去佩服的,从一个小小的警长到只手遮天的总探长在到海外流亡,这种人生起伏是很多普通人都难以承受,正是从这两位风云人物入手让大家看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香港往事,这可能就是时代会成就英雄,英雄也会造就时代吧。
正是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枭雄人物的人生变迁,才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香港,而同时在观看到他们个人成长史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备受感慨,能够学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生道理,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或许都应该要以笑着面对。
对于未来不能去预料的事情也都可以泰然处之,面对过去的种种风云,也应该要放正心态,好好的和过去告别,说再见才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去迎接未来。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风再起时》,也是许冠文电影生涯的「风再起时」。
作为「冷面笑匠」,自九十年代减产后走到这部电影,许冠文其实早就不笑,不逗了,彻底剩了一副「冷面」,也才展示出他拥有令人惊叹的角色跨度与表演层次。
他演七十年代刚成立时的廉政公署主将李子超,从直接驳斥「礼尚往来」为「礼崩乐坏」,到影片最后,面对相互勾结、袒护的贪腐利益各方,平静但慷慨地作出一番演说,把对本土现状的痛心疾首以及满腹深情,融入到腔调里的暗涌中,成了电影点睛的华彩。
《风再起时》可谓是,面冷,心热。
导演翁子光在接受「后浪电影」采访时说,那段话,重点不在于深度,在于概括性,而其实概括性本来并不需要,毕竟电影已有隐隐表达,但是许冠文的表演,没有办法抗拒,甚至没有办法评价。
许冠文是他父亲的第一位偶像,在他心里,这位演员承载着香港电影美好的回忆和想象,令人一想起就无比亲切。
《风再起时》 那亲切,哪怕不在香港,也有香港,或者说本土的、原生的亲切,即便之于香港以外的观众。
好比说他在台湾拍的电影《一路顺风》,导演钟孟宏就是他的影迷。
许冠文在片中饰演一位留在那边二十五年的香港人,以开出租车维持生计。
车子很老,就跟主人一样,被生活与年月磨掉了光泽,那为了免遭客人嫌弃,老许就选择夜班,大灯一照,先把破败老态藏匿片刻,人被「骗」上车了,也不好意思下去。
是这样的草根状态,窘迫,困顿,比《风再起时》稍微多出的一些笑料,源自角色本身令人回想得起七八十年代升斗市民的狡黠、计较,以及更大层面的无奈、悲戚。
《一路顺风》整体来看,即便不是完全脱离喜剧色彩的表演,也起码是在趋近。
因此听他讲故事,就有这么一种感觉,哪怕再淡,再轻,一字一句都会掺着玻璃渣子,让人咽下去,连水都不带一口。
尤其是意外见证杀戮事件后,他在车尾箱惊魂未定地跟纳豆说起自己那天生日,带妻儿岳母去尝心心念念的好吃的小笼包,结果车子并不好停,等到终于赶去餐馆会合时,却得到两个女人的冷嘲热讽,非但没有给他打包,反而说要打车走。
「我是开计程车的嘛。
」
《一路顺风》 不可置信的悲哀被艳俗的红绿灯光晃着,有了一些怪诞的况味。
听他感谢纳豆,因为这经历让他决定了,今天要是还活着,明天就去吃小笼包,那到电影结尾,真的出现了小笼包,而故事也停在了恍然的那一刻,老许的故事,就格外地动人、感伤起来。
他像极了每个人难免秋凉时的自己,拼死拼活,每天带回家两百多块,赚不到,就再补贴上去,动作成了常规,但以为成了家,定了居,拥有的会越来越多,没想到正好相反,可此时此地,就连失意,都不知该往哪里失。
空空然的心境被他演绎出来,完全没有信服度方面的问题。
在许冠文后期,即现下的职业生涯里,跳脱喜剧的表演,成就了另一种出色。
《一路顺风》我们知道,许冠文最被认可的是喜剧,所谓「喜剧大师」,自然不是浪得虚名。
只不过他之所以能演好喜剧,也跟他的喜剧风格有关,即他走的并非特别夸张的路线,甚至如今一反搞笑常态,板正、荒唐、皮笑肉不笑。
他自己是觉得不搞笑的,但是观众笑了。
可笑完之后,就会叹息,会作痛,因为那些反差笑料背后,没有任何一个包袱是堪称「搞笑」的。
不是效果设置不佳,而是那都戳着生活残酷的本质,也就是说,他几乎是在底层本身的痛苦上进行观察和表演,要用共鸣来换取一些突破寻常喜剧的豁口。
《一路顺风》 于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了从许冠文的表演,或者说,从他戏里戏外「难分真与假」的故事里,对照自己在凉薄现状里的位置。
如果说在拍戏阶段的早期,他抬高了香港喜剧甚至喜剧本身的标准,那么在后期,他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用非喜剧,来呼应喜剧的本质。
而这悲剧性,可以数算到他捉襟见肘的童年。
全家福一直到念大三,因为长期兼顾家庭补贴,学费实在交不起了,正巧那时候TVB开办,弟弟许冠杰就帮他牵了总经理科林·本德尔的线,对方给他六个月时间策划中学校际问答比赛,结果当天晚上,他就找了后来成为太太的同学郑洁英帮忙打字,第二天就提交了,换来六十年代末3000元的高薪,也得到了入行机会。
实际上,做演员,许冠文的父亲并不认同,因为觉得,那就是当「戏子佬」,接近于当妓女,是顶下作的。
所以哪怕被《欢乐今宵》赏识,做起了采访、翻译,许冠文对于参演当中颇感兴趣的趣剧,就很犹豫。
但一直给节目想段子,很被称道,到头来,台内的梁淑仪就以涨工资为由,哄他跟许冠杰合作节目《双星报喜》。
火了一把过后,因为原定演员护照问题,李翰祥想找他顶替出演《大军阀》,说是他长相鬼马,不如剃头试试。
许冠文是不答应的,觉得自己好歹是个知识分子,而且那时还算斯文靓仔,还得邵逸夫上来劝说,头发还能长,但机不可失,再问老妈,也这么说,这才有了银幕首秀。
《大军阀》电影很成功,接着又有三部片约,但都是三级片,许冠文起初也不乐意,觉得一介书生,让人买票不是因为艺术,而是靠女人脱衣服,那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做龟公。
正巧,本来要捧许冠杰做当家小生的嘉禾,转投半路杀出的李小龙,许冠文于是找上他跟许冠英,成立许氏兄弟电影公司,跟嘉禾合作。
延续《双星报喜》模式,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鬼马双星》,加上之后的《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片,在1974年到1981年间,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军五次,打破华语电影票房记录三次,自己也成为香港首位金像影帝。
《鬼马双星》回看这段传奇,哪怕当事人也有忍俊不禁的时候。
这也很「喜剧」,即事态发展,本身是拧巴的:亟需摆脱被金钱束缚的日子,就不得不先曲线救国,半推半就甚至委曲求全之后,又反而别有洞天,最终成就对照当年思虑,显出了命运本身的玩笑。
当中考量,充满彼时在时代巨变下平民格外把不住方向的彷徨,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充满计较跟争抢。
看他的代表作,正正写遍了打工仔的苦困,而他又不吝扮演刻薄老板、老大、老千,很能找对时代症候与民众痛点。
《半斤八两》很多台词放到今日,也是犀利的、贴切的。
譬如《鬼马双星》里说,「勤力就能发财么?
你应该去看看乡村的牛。
发财的人像木偶一样坐着,什么也不用做。
」逐利大势下屡屡一针见血,直到如今香港票房总冠军《毒舌律师》,依旧在说这病态社会的不公不义。
这人心所向,多为故事里人情味的发酵。
等到1990年,日本媒体趁着《鸡同鸭讲》推出,把他奉为「人情喜剧王」。
饱尝人情冷暖的许冠文自然十分眷恋人情二字,得以滋养,也得以释怀。
《鸡同鸭讲》表达人情,则不一定需要用喜剧,所以有《一路顺风》《风再起时》,但不管是什么电影,许冠文之所以是许冠文,就一定是要有人情的牵动。
他钟情喜剧,原因在此,而他在后期,试着继续跟新主创碰撞出新火花,也是冲着人情在另一块土壤上的发芽。
那么,从与草根角色、生活对应的草根经历出发,打造出香港那时独一无二的市井喜剧,到后来是在别人喜剧里插科打诨,或走不那么香港喜剧的风格,成就曾与香港扣得很紧而渐渐具有更多放射性的代表符号,许冠文这一路,欢笑在表,悲悯在内,人情当头,针砭在后。
可以说,最伟大的笑匠,往往是最悲凉的凡人,多了那层旁人不敢直面的落魄,更有娱乐大家过后的巨大疲惫乃至空虚。
这样的人来演正剧,往往格外痛悲。
许冠文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座谈 许冠文如此,吴孟达也是。
周星驰是承接了喜剧天王的招牌,以无厘头招式开辟另一种以喜写悲的模式,而吴孟达在这段历程中,被喜剧黄金绿叶框定,直至离世前十几年,通过《人间·小团圆》《导火新闻线》等非喜剧中的表现,带来某种温良下更多一分的慈悲或疲沓。
后辈吴君如、郑中基这些同样靠喜剧被人赏识的演员,一旦走到正剧当中,也会有那种抹不掉的苍凉在,反而添色。
特别是《金鸡》,可谓吴君如两种风格的交融与过渡,对照一出,多少也唱响了同类演员的境遇。
时代,或者说更易被分心的环境,未必能够再出一个许冠文,或者也不需要再出一个,那他与他们的淡出或转轨,则成了另一种「喜剧」,苦笑而不自怜的喜剧,更有当下港味,也更像你我的人生。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总是作为碎片和寓言从旁触及历史(即使在身份自觉的年代、挽留“消失之物”的过渡期),本世纪始有直呈历史事件的自觉,而在近来特殊情势下又有卖情怀炒冷饭借古讽今各色操作的话,那么它无疑是框架最宏大、信息量最丰富的一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月几时有》中的沦陷期和游击队,14K与本土帮派的历史渊源,五六和六七,雷洛和跛豪,甚至宕了一笔《古惑仔》与台湾黑帮那些事,成龙洪金宝的七小福,一直到廉署的成立为这段往事敲响丧钟。
要问它与以往的枭雄片、银河的《树大招风》以及王胖子的烂片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是:基本清晰的线性叙事但去情节化;纪实影像与虚构的穿插;且后者是采用对比强烈的、极其“不纪实”的舞台化风格来呈现,说白了也很王家卫,在去情节的前提下又重场景和氛围,从而立得住人物。
我可以把它当编年史,对照年代给人讲解这时香港发生了什么大事、四大探长四大家族又是谁…但是啊,作为一部历史-演义,我更关心角色行为的动力、统摄所有事件的历史观以及它想对今天说的,都是什么呢?
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电影并不清晰。
英雄的故事,总是关于义气和情爱,枭雄还多了一个统一二者的权力野心。
雷洛是霸气外露的,南江是思虑精深的,他们不仅构成时而合作时而对抗的两股力量,更能够代表对香港当下和未来的不同判断。
例如雷洛旁白表达了“替所有人擦皮鞋就是平等”的理想,南江更是可以看作一个实用主义的改良派:他只是认为在当时的殖民统治下,由黑警-帮派维持的“前现代”自治是对平民百姓较优的方案,当他发现枭雄无限膨胀、人民仍旧疾苦而透明法治可能是更优的选择时,就开始调整方向——可惜的是,两人的底层逻辑都没有充分展开,历史发展的动力竟落脚在三角关系的情欲追逐:南江爱蔡真而蔡真爱雷洛,所以麦克白夫人干脏活让老公上位,南情圣也爱屋及乌,帮助雷洛又阻止他过于激进,两人美其名曰都在保护一个傻白甜不被污染的纯真?
这就未免可笑了吧。
又像《追龙》一样,这部电影也将殖民统治下的邪恶故事进行了某种民族主义的置换(虽然王晶的再国族化同时可解读为再殖民化):警黑勾结,也算是一种“民间自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似乎成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抗之姿。
然而,腐败难道不是殖民的罪恶而是华人的成就?
又或者,“自由放任、间接管理”恰是殖民统治术的狡猾,又何来自以为架空殖民者、自我管理的小聪明?
最后,由法治而来的廉政,难道不也是西方文化对于人情社会的强行介入?
那殖民者到底是不是要为香港好?
华人公务员坚持的又是什么?
——尽管廉署真正的一把手是英国人姬达,但电影里的总结陈词必须是华人来说,他貌似指责殖民者的特赦是和稀泥,实际上早就用“关心子孙”默认了既往不咎。
单纯地区分我们/他们、本土/西方以及各种立场的置换,都无法自洽,罗永生老师的勾结殖民——像电影里说的“香港就是香港,什么都混在一起”才是最恰当的方法。
片中结尾说,有些事“一直想忘记但却忘不了”,而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恰恰是“什么都想记得但却抓不住”。
虽然时移事易,香港电影的面貌早已不同,也斯的谶语依然不容易打破。
一次难得可贵的宏大叙事,华丽地铺陈了全篇,憾没能(或不敢?
)真正地写下结尾。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禁不起太长的等待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一世的聪明 情愿糊涂一身的遭遇 向谁诉爱到不能爱 聚到终须散繁华过后成一梦啊……”
大气,对电影及审美的敬意尊重,对当代香港的情深义重,难道不应被定义为一部好电影?
【C+】同样的碎片化叙事在《踏血寻梅》里是生效的,因为剪辑从头到尾都有非常清晰的道德指向,并一路裹挟观众冲向末路的死与新生。但在《风再起时》里,这种叙事又难以成立。枭雄式的时代剧必然是幌子,内在仍是近乎空荡的格调,竭尽全力用影调渲染所谓的“私人情绪”,可依旧是靠着演员魅力来粗暴取代角色的本真。香港电影对翁子光而言只是一道容器,在这个过程中他只是一昧向内倾泻自己对不同类型的喜好,并不断效仿王家卫的皮囊(绝对是刻意的,几乎未曾考虑任何血与肉的填充),与导演前作相比彻底堕落成了矫情的精美鸡肋。但仍然有非常精彩的局部——比如南江缓缓叙述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的往事,影像终于作用在了实处,光就这个段落已经足以秒杀《无名》全片。
和《无名》是各有各的烂,想拍「爱尔兰人」的「悲情城市」,功力只够摸到脚后跟。杜鹃有什么好捧的……
文艺、商业的杂糅且集大成之作,可以看到非常多经典电影的影子,但是抄得很精彩,翁子光的剪辑、导演与编剧功力都展露无遗,特别是郭富城与春夏的闪回简直可以算是年度调度与剪辑。可惜结尾泄了气,杜鹃的演技也是一个遗憾的点,除此以外,已经可以算是香港电影近年来少有的精彩作品了。4.5星。
边陲县城看完,怎么又是那么长?之前扫了几眼一些群聊,以为春夏戏份都被删尽,没想到还闪回那么多,演职员信息也都在啊,是我没看聊天前后文?感觉跛豪和雷老五的故事再拍下去,也快小丑蝙蝠侠宇宙了。当然翁子光这次为了抒发城市断代情诗,加入了南江这个绝对主角。也更像是变着花样证明,什么类型都能拍,以及王家卫和王晶之间本来没有距离。也就更不在意观众接受度了吧。最喜欢偏后面一点一段小提琴作伴奏的indie rock,谁知道是啥
很浪漫主义,经过几年搁置拖延和不知发生什么质感也保留得不错,看出来在南海影视城拍的啦啦land了,十五蚊早场@佛老汇好抵睇,老伙计的配乐一如既往棒,好几个镜头惊艳到,春夏还在真好,豪哥的坡豪太可了但戏份少得让人愤愤,最惨是定格脸杜鹃小姐风上映时已经过气好几年。总而言之后面的风没敢blow起来可惜。迟到十分钟,黑白鬼子还在年代快结束坐下,等二白给我复述了。
看的时候两种情绪:(激动版)梁朝伟真TM帅啊!戴眼镜真的好帅啊!抽烟就更帅了!弹钢琴也超级帅!跳舞也很帅!哭起来怎么也那么好看呢!(冷静版)王家卫怎么到处都是你?让杜鹃仿张曼玉我真的谢谢你!别拍感情戏了头疼!潮汕话也有点头疼。走着走着跳舞知道你是要干嘛了别了吧!导演估计自己拍得很开心把什么都“致敬”了一遍,建议放出3小时以上的版本或者真的搞成剧吧。实际上,看到最后真的很怕梁朝伟拉着孙子,突然孙子滚了一个橙,然后梁朝伟倒下(是的《教父》了谢谢)脏话都快到嘴边了的,它又给了我一排王家卫的字幕……
点映,我应该是大陆最早一批看到这电影的人了,俩小时的片子像两个世纪一样漫长,看的我直敲太阳穴。故事讲的不明不白,两位男主的对抗戏拍的若即若离、云里雾里,让我一头雾水;女主的感情戏更是匪夷所思,当贤内助也就罢了,渣男都出轨吸鸦片了,还不离不弃,何苦自己剥削自己,“电影可以还原历史,但是是拍给现在的人看的,要服务于当今的时代观念。”。有人说电影遇到了严苛的审核,所以导致成片不佳,我确实在里面看到了不少敏感的东西:性爱、国党、吸毒……影片里没有一个好人,而一纸特赦免去了他们所有的罪行,最后幸福终老,演职员名单前也没加几行小字,这种叙事我还是从来没有在影院见过,他标志着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有敏感内容便是好嘛?是无奈妥协还是噱头恐怕只有导演知道,反正我没觉得这些情节起到了应有的功用。
太像b站那些港风滤镜的剪辑合集了
这种流水账最让人如坐针毡
3.4分。摄影很不错啊!这是本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但是剪辑一塌糊涂,很多需要通过长镜头来共情的桥段被剪的七零八碎,这让电影呈现出一种凌乱感。再者就是翁子光想要表达的东西有点太多了,影迷的致敬成分也太多了,让我想到《教父》《一代宗师》《黑社会》等等一系列影片,这种贪多务得,也成为影片的一大问题。
做了不少资料功夫,雷洛在日据期间的残酷经历,戒过鸦片,国民党的街头抗议,成立14K,别的版本都没有,对当时香港市井风情的还原也很到位。刘洵和许冠文出镜是惊喜。楼道枪战拍得很有腔调。可惜的是摄影剪辑音乐处处用力,方向却不是帮忙讲好故事,而是在分散观众注意力,加上不断的闪回破坏了原先就稀薄的空间感,变成了143分钟毫无筋骨的五光十色。杜娟在片中的破坏性堪比王一博之于《无名》,还唯恐观众注意不到她与两位男主角身高差似的,安排了几场舞蹈戏,简直灾难。
碎片化的故事,看过后也记不住情节,记不住人物,只记得郭富城和杜鹃莫名其妙的舞蹈,廉政署公务员在最后大段的直白的台词,和草草交代的结尾。
画面和画风转变太快了,一下子黑白一下子给你变成彩色,完全不是旧社会的风格,摄影技术太烂了不知道这摄影师是怎么选的,故事的记叙也是断断续续的,别人一条街上走过春夏秋冬的蒙太奇到你这没把我尬死。情感线太乱了配乐也很奇怪,枪战的时候你放欢快的音乐干嘛?真想不明白演员为什么要接这种片子,难道自己不会觉得尴尬吗?如果是奔着历史去的,还不如去看纪录片。别浪费这个钱了,真的不值得!
2023.02.03 粤语原声超前点映打卡。本来以为是之前一些雷探长电影的故事线,没想到是一部充分展现香港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故事片。卡司阵容真的很强大,我觉得不是从两位主角当中选影帝,而是从片中的所有角色数影帝。郭富城和梁朝伟的对手戏很有意思,两个探长一个是热烈多情的舞王,一位是忧郁儒雅的钢琴王子,整部片子就是他俩随风而起、相爱相杀(?)又随风而落的过程。情感线很有意思,杜鹃演的女主角色,作为一位的“朱砂痣”,正巧是另一位的“白月光”。
结束的那一刻解脱了
如果没有爱情线会好看不少(虽然主线本身也很冗长空洞罢了)另外一个黑警头子的老婆帮他做脏事,是为了“保护他的纯洁”,我:???????
没有墨镜的命,得了墨镜的病。用《花样年华》的慢镜头去拍《美国往事》的抽大烟,但是你的叙事节奏呢?你的内在逻辑呢?你的梅林茂和莫利康内呢?有才华的任性可以称作狂狷,没有才华的任性叫什么?姑且叫做无厘头鸠吧。
从1940到2000,旧香港、日军、港英、黑社会、GMD、探长贪腐、全球通缉令等,风格独特,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