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满十八岁的时候,为了备考和前座的女生对诗,她说完这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后望着我,等我接下去时那种讥讽中带着怨恨的眼神。
当时我想,这一句我会记很多很多年,也许会记一辈子。
多年以后,我看到电影结局Alex火速搭上新男人时,蓦地想起了这句话。
片尾字幕时间,我在座位上默默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那种憋笑的感觉消失了,因为突然明白自己当年也很可笑,并不比电影里两位主角高明。
一直觉得很多爱情电影是给现实中情感不顺的人准备的,所以一个个拍得真善美又假大空;而国内愈演愈烈的对"从一而终"的病态追求,让我有种回到封建社会的错觉。
即便这两种类型的作品被我视为糟粕,回头一想自己还是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影片用大篇幅描绘Alex的嫉妒和在David死后的痛苦,导致我默认了Alex在结局"不可说";然而,情节正好相反,让我吃了一惊,但马上明白过来影片的意思:人死了,契约完成了,何不翻篇呢。
活人尚且不值得为之要死要活,何况一个死人。
影片的母题其实很陈词滥调:"爱与自由人格的矛盾"(David)& "爱的排他性和占有"(Alex),在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中已经无数次被诠释,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Thomas和Theresa,比如【英国病人】。
85在这方面的处理显然是浅薄的,但这种浅薄不足以成为一种缺陷,因为少年本身就是浅薄的:爱情始于对方还过得去的脸蛋和身材的性吸引力,一起坐坐过山车、玩玩碰碰车、打打架、上上床就可以升级到如胶似漆,而后新鲜感过去了便是厌倦——用Alex的话说,"结束的开始"。
甚至连他对两人关系持续时间描述精确到秒的矫情劲,都贴切诠释了他爱的不是David,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但对于我而言,对少年心性如此描绘反而是最真实的。
我并不相信十几岁时的爱情可以深刻到维持一生的地步,更不觉得一辈子应该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种基于性吸引力、幻想和日常相处点滴的爱是那么单纯难得,谁又能断定什么"灵魂共鸣"的爱情比这更高级呢?
至于影片的核心情节——"契约",可以说设定的很巧妙,既双向补足了两位男主角的性格描写,又赋予了影片一种吊诡又喜感的气质——或者说,即使你并不理解,看过后肯定会记得"坟头跳舞"这种难得一见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无疑是成功的。
David提出这个契约和他关于速度的论述,几乎是明示了他的心理问题和结局,令我直觉他很早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最后的死亡有刻意报复Alex的性质,就像安娜·卡列宁娜的自杀有报复弗伦斯基的成份;而Alex对这个契约的坚持令我看到那种珍贵的少年心气,虽然整个本应该是悲伤煽情的过程实在充满了喜感,真真切切的"哭笑不得"。
我不知道欧容是不是故意拍成这种效果,但这种奇异观感正是我决定写点关于这部影片的东西的原因。
David和Alex甚至也让我想起对我影响极深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边,前者死于十八岁,永远十八岁,而后者决意带着对前者的回忆,坚强地活下去。
提了这么多,可见85在总体剧情上乏善可陈,处处有别人的影子,不过话说回来,世间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也就那样,青春年少时就更是来来回回那些事,几乎每个人都沉迷其中过,几乎每个人都要学着从中脱身,然后像结尾的Alex那样以更成熟的姿态去勾搭下一位,只不过有人是轻巧地一转身,有人是碰得头破血流罢了。
1.暗处的父和边界感混乱的母这部电影里的家庭配置其实很耐人寻味。
David和Alex的家庭表面看似不同内核却又如此相像。
David的父亲去世,母亲边界感模糊而又对年轻男孩有种紊乱的依恋;Alex的父亲是家中最高的权威,却常常隐身,母亲在溺爱和父权代理人的角色里挣扎着。
在这样略带压抑的大环境下,两个少年都渴望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探索情欲和自由的边界。
因此,两人都驾驶帆船,Alex沉迷于文学中死亡的概念,David热爱飙摩托车,翻转在烟花一样的情与性中,勾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2.幻梦与疯狂的投射或许在常人看来,Alex是个羞涩、拘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保守,但他却把自己内心最深处对疯狂和爱情的追求,投射在了David身上,也许就同Kate所说,他们自始自终爱上的是想象力的David。
青年人不免觉得慢节奏的生活是无聊的,因此,需要把无处消耗的荷尔蒙和爱恋性欲投射在具体的物质上。
曾经我也为了暗恋在私下有过许多疯狂的举动和想法,这个片子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可现在我已经不能回到过去的这种感觉了。
3.非绑定式的性缘关系与一些本土观众对情侣“终成眷属、从一而终”的期待不同,与其说这部电影的人在和一个具体的对象恋爱,不如说他们的情感都是流动的,探索情欲性欲、死亡、和经历的边界。
Alex在David坟前跳过舞后便与旧情了断,却感激David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David厌恶责任和束缚,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产生露水情缘;Kate从英国来法国度假,与David一夜情之后听闻了他的死讯,最后和Alex因为他的死结成了情感深处的一种共谋关系,而这种连结是比非黑即白的“第三者”更为多元、深刻的。
此外,电影里的欧洲海滨小镇、穿着碎花比基尼的女孩、游乐园、摩托车等意象,包括向《初恋》致敬的片段,都有种让人回到八十年代的亲切感和安宁感。
以悬疑和倒叙为叙述技巧的浪漫爱情片,也让我联想到《暖暖内含光》的拍摄手法。
片中David和Kate的选角,将性感和灵气结合得很妙,值得一看。
开篇镜头 男主Alex旁白+直视镜头打破第四堵墙的独白+紧跟而起的鼓点配乐太有感觉了!!!
这开场太具有好感了!
在大海上,大卫出现的这一幕太救赎了,两个男主角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一下就在观众心里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建立了人物关系!
双时空叙事 一边是大卫死后的时空,色调阴暗;一边二人初相识,明媚阳光午后。
85年盛夏 看得我内心思绪极度复杂 这种比CMBYN要来得直率的方式让我午觉里都掺杂着法文那种模模糊糊的鼻音 两种对比鲜明的色调 在艳红艳蓝明黄色之下那么漂亮的小bunny 和总想着death的脸色灰暗到发紫的亚历山大 爱一个人的方式是把他变成文学 那一条红黑的墨带 真让人心碎我喜欢卷卷那把梳子 我参不透的隐喻 弹出方式和便携的蝴蝶刀一样 银色的锋利的 划开散落满脸的碎发底下就是漂亮的脸蛋 百分百用语言诠释的那种见色起意 用梳子改变不了发型 用剪刀可以我其实看了梗概去的 也做好了戴维是渣男的准备 法国人嘛 浪漫至上是刻板印象 可是还是无可抑制地生气了 确实是他先追的 确实是 听他对Alexander说他只是追求新鲜和刺激 气短之后又是心酸 飙车飞出去的那一瞬间他就永远都带着遗憾了 你看所有故事都一样 总是要吵架了 离开了 心痛了才会想起你真的好 看到后面又气不起来了 因为漂亮的小bunny怀念他 拥抱他 幻想他的抚慰 谁先离开另外一个就要在坟墓上跳舞 荒唐离奇诙谐的 符合戴维方式的对于死亡的嘲讽 一个因为年轻所以不怕消逝的横冲直撞的戴维 这部电影漂亮就漂亮在转瞬即逝感 到现在为止所有让我刻骨铭心的电影 事件都是转瞬即逝的最深刻 无论是冰粉凉糕 还是Elio和Oliver 还是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蓝宇 很多很多 就是要那种霎时间迸发拼尽全力享受的一些爱才深刻 you only live once对了 戴维的荒诞会让我无可避免地想起另外一个戴维 David Yang 中西式浪漫 也有一样的卷毛 可能不那么玩世不恭 却不妨碍我想象他会对另外一个洋也许下这样的誓言 真好
让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阴郁的River
去年国庆下的资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弃,今天突然发现了有字幕资源,连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满足。
当时看总有点时空隧道的感觉如此狗血的故事却在欧容手下拍得让我春心荡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个导演。
电影的处处都会让人想起cmbyn,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暗示的六个星期,没有太多束缚的同性之爱,只不过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
如果说cmbyn是文学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现实写照。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然显得低级,原著本身就是地摊文学,前半段的爱的梦境也因为篇幅等问题过得太快,让人难以共情;演员上自然也差上一筹,导演还得用旁白去解释人物的内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我依旧热爱这部电影。
相较于配乐虽然不如cmbyn,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论而贬低这作品,与cmbyn相比,这些因素却也让之与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实。
当然,对于死亡浅尝轭止的探讨以及两者化学反应较少的铺垫都是让人吐槽的点。
但是开头悬念的种植,往后两条时间线的不断交叉却又让整个电影更具备看头。
篇幅远少于cmbyn,还有些无意义的片段,让David刻画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这粗糙朦胧的他却也应合了Alexis梦中的模样。
感觉有点让人想笑歌曲Sailing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舞厅蹦迪,那神似苏菲初吻的镜头也是有趣,它预示着梦的开始;到结尾坟头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泄标志着与David这段刻骨的爱恋结束(这坟头蹦迪让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听一遍)。
看到他在那里癫狂的蹦迪,我并没有觉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陈杂。
结尾与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联翩,那闪耀的日光与湛蓝的海水,让我回想起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春梦”,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确实是个造梦的好玩意儿,那悲喜的不断切换,让人不适的同时却觉得蕴含了点其他的意味。
他们因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后迅速开始了火热的相互爱恋。
公路飙车,影院亲热,游乐园打架,舞厅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显现无疑。
因为异国情人的出现,让所有的美好开始展现原有的模样,他们争吵,他们追逐,梦死了。
因为一个誓约,让他不顾一切想看见他,想履行它。
坟头蹦迪见证了这段狗血热恋的结束,往后仍然还有大把的人生考验在等待着他。
那极具复古感的色调与镜头,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场浓烈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恋,青春的狗血与肆意,不得不说,很让人沉迷。
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反观自己,似乎这个内敛的男孩没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实。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谈的距离,我享受着与异国hottie的偶尔撩骚,短短几天的逐渐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觉自己演了一部电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梦之所。
我知道这必然是有始无终的对话,但是我享受着偶尔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独绝望的我的一丝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总控制不住。
我们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现实只会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闭。
人生有很多活法,只不过都太过懦弱而选择安逸,爱情本身就不是为这群人服务的,命运只会垂怜那些抗争过的人,所以我们该干嘛?
同样死亡题材的时光驻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欧容手下的那诱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岁月洗涤下却面目全非,让我几乎没认出来,岁月确实是把杀猪刀。
(不过依旧很🉑)。
死亡这个命题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濒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让人好奇。
耳边响起了舒肤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肝完了这个感想,却已午夜,我憧憬梦境的来临。
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样破碎了,给我个身临其境的全套体验可否?
在看后第二天我才隐隐感觉难受,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今天早上把sailing循环播放了一个上午,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I am dying , forever crying....I am dying , forever crying....愣是把我听到灵魂出窍。
大概,也许,我想,是这部电影让我找到了一些共鸣点,因为在电影之外的现实里,我俩也是这种感觉。
不过当然呢,我俩只是友情,我俩也都还好好地活着。
这就是为什么看了85年盛夏之后我会如此有触动。
平日里我俩自诩是现实世界里的两个疯子,一个笼罩在倾慕死亡,永恒低压的氛围里,一个动不动情绪激动,经常性做一些让别人觉得奇怪的事情。
虽然和电影和原著不尽相同,但也契合了这部影片的一些色调和氛围:薄荷绿和鲜红,The Cure的歌和背后笼罩着的死亡气息。
(以上的不知所云,只有我和她才能够看懂...)
话说我真的有想到E神和小天使诶影片里我最爱的一幕是两人蹦迪那里..David给Alexis戴上耳机,一瞬间Alexis的世界有了另一种音乐,和外面嘈杂,节奏感很强,鼓点声要把一个人的心脏震出来的音乐不一样,是那首sailing。
我们注意到,沉浸在外部世界音乐里面的David,还在不停地扭动着身子,而Alexis却好像被魇住了一样,眼神固定在了某个地方,身体在缓慢地摇摆...此时的背景音是那首节奏缓慢的sailing,但全场的其他人却依旧听着快歌,所以他们的舞姿和音乐是不相容的,是十分突兀的。
而这种不相容感最强烈的部分,还是David和Alexis,他们靠得前所未有的近——David的身子就直接贴在Alexis的身上缠绵,但是两者却是处在了不一样的世界——我认为这可以视作两人感情最终破裂的一个暗示。
此处很想插一句加缪的话: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我感受到了那种令人黯然的不相容,就是那个形容词,detached.Kate最后也跟Alexis说,Alexis爱的是在他自己心里的,完美的David。
我认为,心思细腻敏感的Alexis,在那首sailing里面必然是有所知觉,必然是感受到了某种孤独,某种隐忧,某种悲剧的征兆,而不仅仅是两情相悦时的甜蜜。
还有一个令人影响深刻,或者说是令人怦然心动的场景,就是他俩骑摩托车的片段。
(其实我当时突然有联想到溺水小刀hh)除了溺水小刀,我脑子里面第二个想法,是米兰·昆德拉的《慢》。
怎么说呢?
可能是这样: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状态;人进入了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有仇,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出神状态的烈焰”(我也想坐在铃木二五〇后座啊!
)他们骑着摩托飞驰在街道上,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疯狂,此时两人都游离在了一个奇妙的时间泡泡当中,就像David所说的——如果我开得够快,速度就追不上我(是这么说的吗?
我有点忘了..)。
泡泡里面只有他们,和永恒的爱情。
而当他们终于在舞厅里,(尤其是Alexis在听着sailing慢慢摇摆的时候)在床上(啊!
我又要流鼻血了!!
)的时候,他们挨得更近了,笼罩在他们四周的,是那种“不可言喻的性感氛围”。
如此的快慢安排,如此的张弛有度(OMG说道这里我真的要说一句他俩之间的性张力有1000%我的天sos),就,有一种坐跳楼机的快感(比喻似乎不太妥hhh)。
星期天: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如果阴阳不能相通谁能去彼岸世界看个究竟再回来说个明白。
死亡降临后欢呼与沉默同样无济于事因为死去的人听觉全无,我觉得没有他我难以继续苟且偷生我知道死亡的方式成千上万但我不明白为何他会暴死街头而我却依然苟活于世。
由于此时我整日沉溺于回忆之中回忆自己的过去在甜美的冥想中回想着往昔的时光,我为愿望的落空而叹息,为虚度光阴而旧怨更添性愁;我不擅流泪的眼睛会因漫漫长夜吞噬挚友而泪如泉涌吗?
我还会为爱的忧伤而啼泪,为无爱的夜晚而悲痛吗?
我会哭泣,但我不会泪如泉涌。
我哪里还有眼泪,我的双眼早已成了冰封的河流。
观自己之所为,听自己之所言,读自己之所写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
他的脸,我看见了他的脸。
不是他生时的脸。
那是一张死亡的脸。
皮肤变得如同塑料,往日的光泽也已不见踪影。
那双手与商店橱窗里的人像模型的手如出一辙。
如果我没去看他该有多好!
在如此漫漫长夜里我记不起他活着时的样子,头脑中只有他死后躺在停尸房里的那个形象。
上文引自钱伯斯《在我坟上起舞》“狂人日记片段”上文断断续续地写,书袋掉了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毫无上下文可言,有时间一定慢慢补
2021年看的。
时隔一年,有关剧情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对那种热烈的青春气息但还有些印象。
这是一个发生在海滨的故事,阳光、海浪、少年人,邂逅、亲吻、许诺言,种种浪漫因子交织在一起,构成极致的夏天。
如果是夏日限定的爱情不够令人印象深刻,那么与爱人死别的结局也足以本be美学爱好者感到满足。
片中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词。
如果把这句话抽离语境,单纯作为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态度来看,同样很有参考价值,但用在句中映射二人的关系也很妙。
最爱的一句诗
什么是青春?
青春是一种时代的启蒙,肉体与精神去追寻新事物与新世界的最疯狂自我的时期,而这样的时期,你所遇到的所感知到的未必正确未必会伴你一生也未必就是最真实的触感,那永远都是一份值得回忆与回味的经历。
而Ozon在85年盛夏这个6周的时间里展示了或许是他又或许是别人的青春,但却是依旧能够让观众为之一震的青春。
Alex毫无计划的出海却碰上海上风暴,被david所救,两个年轻的力量绞织在了一起,那种蠢蠢地蒙动感应运而生,面对david的开放、阳光和大男孩的洒脱,Alex第一次感到害羞,也是第一次感到嫉妒,第一次学会去尝试谅解对方的谎言,青春蒙动时的信任总是那么的不牢靠,总是那么的容易动摇,以至于一次信任的动摇造成了david的摩托车祸与死亡,青春的生命就此结束,那段美好的回忆得以封存,Ozon在这里穿插了《夏日吊带裙》的裙子,也算是怀念并致敬了十几年前那个曾经骚动过的他自己。
青春一路,走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都不重要,但又都很重要,他们组成了青春里的回忆,也促使你从这些跌倒的、胜利的、感知的中去提炼对人生的判断和最初的价值观,这是每一个年轻人最愿意蓦然回首的一段,也是每一个年轻人最挥之不去的人生片段。
而未来如何?
路向何方?
通往罗马的大道几几回,终究还是没有那昔年的那份洒脱,而更加多了几分心机、几分思虑和几分顾及。
当然Ozon把一个简单的两情相悦到猜疑再到面对生死的故事通过前后剪辑顺序以及悬疑点的设置变得更为精彩,一度以为情杀的我真得没想到最后仅仅只是在”坟头蹦迪“牵出的悬疑线,也是不禁笑道Ozon好可爱。
结尾的Alex碰到了沙滩上曾经碰到的另一个男孩,并一起驾船驶向海中的落日,这也许是Ozon不羁的任性,但确实也是面对生死依然还在的少年会做出的选择,坟头的迪只是坟头的迪,眼前当下才是又一段美丽的开始,人生的残酷与现实即此,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儿……
你离开之后 我决定用你称呼我的方式为自己命名 最开始的救起醉鬼 妈妈的描述 他突然的来势凶猛 你曾经怀疑过一次又一次 也深深的感到了不真实 但是喜欢危险的人总能让人着迷 抓不住却又情不自禁地想要跟着走 然后你忘记了也放下了所有疑虑 经历了最开心疯狂的日子 当你早已沉迷之中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你们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 追求的事情和感觉 也忘记了他对你来说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 而这种沉迷带来的就是最悲伤无助的感受 你知道面对死亡我们要怎么办吗?
当面嘲笑他 我们之中不管谁先死了 另一个人都要保证在他的坟墓上跳舞 我想我是爱他的 我有多了解爱这个词 就有多爱他我们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 但是慢慢的我们做什么不重要了 你想要的是我 我拒绝被人拥有 这种感觉太认真了最终他大概是抓到了他想要的眼前的“速度” 那个东西带他去了任何地方 那些你不存在的地方也许你爱的从来就不是david 而是你脑海中的david 你爱那张脸 那个身体 然后把自己想要的人格放了进去 你梦想中的朋友 “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爱人”最终你变成了他 带着你梦想中的朋友 继续生活
片中的尾声,有一丝为85年的他们感到感伤,但看到最后他和大卫曾经救过的醉酒男子一同出海,我懂的了他真的真的释怀了,同时也成长了。
其实我有些不懂大卫,但有好像理解,很奇怪的感觉,我认为他似乎很执着于追求自由的灵魂,同时也渴望着被爱,大卫父亲的去世加上喜欢文学但有被迫辍学、子承父业…………这似乎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被束缚着,压抑着…..我在想他似乎患上了某种病,心理上的、难以治愈的!
后来,他遇到了那个人,暂时让他忘却了那些伤痛但是这些伤痛却是不可疗愈的,至少当时的他无法改变现状……他偏激、固执、不羁、放纵、擅长伪装、伪装着自己的伤痛、不愿归属于任何一个人、有时也辜负了身边爱他的人,即便这样,他仍然善良可爱单纯!
总之,他们的青春里隐藏着伤痛,无论过了多少年,它依然在那,那便是青春,便是成长………..
-,像一个江郎才尽的导演不知道该拍什么好后开始剥削起自身电影的标志性元素一样。
5.0/10 第一部欧容,这是拍了个什么夏日甜水小品。85年盛夏?85年狗血!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更像是海边宣传片…
电影最真实也最残酷的地方就是它敢于告诉你,完美恋人和激情体验可能只存在于你的幻想王国当中。但是这些触不可及的浪漫却可以一直支撑着你,甚至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头。死去男孩的肉体是确实存在过的,但是两个男孩的爱情却是另一个男孩意淫出来的。欧荣既破解了浪漫幻想,但也保持了虚构的权利和对它的忠诚。
真美 青春独特的疯狂爱恋 死是最好的结局 蹦迪一段flash dance la boum 美的让人落泪/收尾还是平庸了一点 以及人人都爱甜茶长相男演员 我喜欢
5.0 一种死板、没有流动性的精美臆想。
女孩说“或许你只是把他记成了梦想中的样子”而那也许不是真正的他85年的那个盛夏 疯狂而热烈的6周足以让人充分改变 海浪 摩托 夜灯 独舞Ps.男孩女孩的青春真是好看
我们爱的也许只是只是我们想象中的爱人
爱过的人如同江河流过改变地貌这也是我成为我的原因
本質上還是夏布洛爾式的,在Ozon 最擅長的青春同志愛情物語中,切入對死亡的思考。青春於舞池流逝,致敬〈初吻〉
4.5,回忆里的青春是在海岸线边无尽的盛夏,复古胶片的质感加以恰到好处的配乐,私人化的影像和诗意的旁白高度重合,初恋、争执以及生死离别的接连冲击下对情感的拿捏却十分精准,无疑体现出欧容大师级的指导水平和Felix Lefebvre的细腻表演,狗血我是绝对不认同的,因为我所看见的是真挚的心路历程和极致的浪漫情怀。
依然是【登堂入室】式的老路子,一堂写作课,虚虚实实让人暧昧,只能说只有欧容能挽救这样一个别人来操刀会很狗血的故事。演员也是很灵气了,少年气应该就是这种感觉。不过也有可以更用心的地方,两次情感的高潮直接用了Sailing,偷懒高效
想拍性向流动状态下的青春,显见的源头是短片《夏日吊带裙》(商店里David指的那件几乎就是短片同款),加上《登堂入室》的结构,可惜都流于表面,坟头sailing的浪漫也被毁了。
要命了 为什么你们这群导演都开启沉浸自恋怀旧模式了…简直像看了早期各种长短片的杂糅
【3】在《感谢上帝》的惊喜转型后,欧容又回到了舒适区,不免失望。有不错的段落,情节的突然变奏也是惯常手段。恶趣味回归,一切都在预期内。比起早年的他,其实视角要更加稳重和冷郁,甚至是戏谑,蜻蜓点水地论述了死亡,但好像也只是模棱两可的程度。
总之我喜欢这部电影,从影片开头以死亡为开始的插叙与倒叙与配乐就已经奠定了以悲剧为基调。电影里不时插入男主的自我内心迷茫感,前半段将那段美好的夏日展现出来,后半段陷入无尽的悲伤。有些事情的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自己,当别人都不知情与不理解的时候。
2.5星,和CMBYN半斤八两。“欧容的那一套体系很大部分来自法斯宾德,也翻拍过法斯宾德的作品(爱比死更冷,柏蒂娜的苦泪)包括欧容作品里很常见的lgbt sm元素都一定程度上继承自法斯宾德,但最重要的是欧容脱离了法斯宾德时代政治语境,像《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罗拉》等等和二战后德国时候紧密关联的电影到了欧容的电影里只剩下了狗血抓马的剧情”
欧容拍了部小清新青春伤痛文学电影…他所擅长的奇情元素在片中成了耍小聪明的点缀,写书梗模仿登堂入室,女装梗想及新女友。片子大概讲的是爱人的死亡给自己带来悔恨也带来成长,但无论是争吵的互相伤害还是角色所谓的救赎和成长,都找不到合理的情感支撑,看似每个角色的形象都很丰满,但完全经不起细想,情节转折都是强加的,人物心理都是虚的,几段角色的崩溃戏简直看到翻爆白眼。另外,我就想问问有几个人觉得坟头蹦迪之类的戏是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感情之深而非这个人有病的?☆
即使我也很爱我对象儿并且经常写一些糟烂的情话但是这个旁白真的已经超过我的底线了。感情真挚,水平不行。
题材保守不是问题,多兰拍青春同性伤痕电影就有很独特的细节和充盈的感受力,欧容的问题在于,奇情不再,角色的人物弧光几乎都是不成立的,除了两位男主以外全员工具人,尽管谈论着死亡和魏尔伦,却洒了一地过期的狗血。
这种会撩人的哥哥一直是我少年时代最最期待的类型,所以那种在甜蜜无间厮磨后的爱欲喷发也能完全感同身受。无论清楚自己的眼中开了多少层美化滤镜,可喜欢就是喜欢,自己也最清楚。从一个悬念开始两线将案件的方法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把推荐点全给在了80年代的质感和两个主角之间的来电。浴室疗伤的戏和《过春天》那场一样撩人,而且菲利克斯的颜我是真的无法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