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基督圣体》有感———自述祈祷词:“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哪里……”您曾这样教导。
在此我虔诚地向您祷告,我的愤怒,我的痛苦,我的冤屈,愿您宽恕我的罪过。
我也想如您般慈爱怜悯,可我自身即是罪过,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我无法洗清罪孽,它如同沉重的锁链般将我双手捆绑。
我渴求同伴的宽恕,他们却痴迷,归咎我于我的过去。
我向拿着教条的权力人士寻求宽恕,可规矩就是规矩,我不敢愤怒,您没有看见吗?
可憎的庸人正冒充着您的法度,践踏您旧时的理想国,等他们披上罗马领、套上了制服,我只能屈服于这场权力的游戏。
我跪拜在您的面前而不腆于渺小,希望真挚的忏悔能获得您的宽恕,我也渴望着您一般受人美誉,被奉送为圣杰。
我杀过人,但用的是思想,我在思想里杀掉了我做过的事情,我逃避它,甚至想要遗忘它,我也杀掉了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抹去了未来的可能,我断送了我的前程。
过去的罪恶将成为无法湮灭的证词,恐怕我再也不能去仿效您,我也无法仿效您,您太纯洁了,而我只能背负着这些脏东西来见您。
谁来洗清我的罪孽!
主!
谁来救赎我的灵魂!
主!
您时常吐露的爱与自由为何还不现身。
但您一定与我同在,或许您化身为了身边的圣灵,监督着世间的善与恶。
您曾说过,善行有很多,往往比作恶简单,而我,已踏上了朝圣之路。
您与我同在,我便是,基督圣体。
———Geally 2020.5.22. 12:37
由于过去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等众多影响,尽管曾经受到共产党的打压,天主教会还是在波兰有着高度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力。
《基督圣体》试图以丹尼尔这个有多重身份的存在来点醒观众,到头来,比起信奉特定的宗教,遵从圣经里的条文,无时无刻都赞颂着天主的慈爱与恩赐,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能否真心向善,抱持着正面思考态度。
人与人彼此之间的连接,使我们能不被外部条件给蒙蔽,接受并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不仅在人们犯错后真心悔改时给予宽恕与原谅,自身遭遇难关时也能有面对的勇气与继续前进的希望,这才是属于信仰的真正价值。
片子沉闷,但厚重有质感,可看性好。
在圣经中耶稣牺牲了自己,让人们得到了救赎。
主人公小伙用自己的行为,让小镇人民相互谅解重新坐在了一起。
又何尝不是一种基督附体般的神圣行为呢!
虽然小伙无力改变自己的人生,但他像战士一样面对各种挑战,直面对决,从不妥协与求饶。
在这点上甚至超越被吊起来被动赴难的基督,甚至让我有一种看到西部片里男人野性的爽快感。
越看越爽,5星妥妥的。
大概剧情:一个抢过报刊亭的,吸过毒的,杀过人的,进了少管所的年轻人,假释出狱后特别想当一个神父,恳求监狱神父让自己去神父学院进修。
但是神父拒绝了,一个犯罪前面是无法成为神父的。
少年心灰意冷,只好坐车去指定的工作地点——锯木厂。
下车后他不甘心,走入了教堂⛪️。
教堂活动已结束,只剩下一个女孩,他上去搭讪,拿出在监狱里发的教父衣服,说自己是一个神父。
问的这个女孩刚好是这个教堂老神父的女儿,于是女孩跑去叫她妈妈,她妈妈过来了,带他去见了老神父。
老神父拿出了酒招待他,自己不喝,给他倒上了,并考察他,“你在哪个神学院上学?
上学时会不会逃课?
毕业了分配到哪个教堂之类”。
还好少年都支支吾吾回答出来了。
第二天早上,老神父醉倒在床边地板上,做不了弥撒,只好让新神父上。
新神父没有让大家失望,完美地做完了第一场弥撒。
老神父说自己犯了「罪」,内心倍受煎熬,想去寻找上帝,得到上帝的救赎,教堂请新神父来帮他打理一阵子。
新神父不动声色地答应了,并且从教堂前的六张祭奠照片,了解到这里曾经发生一些死人事件。
他搬进教父的屋子,并和教父女儿成了好朋友。
从她女儿口中,他了解到这里发生过一场车祸,六个开车少年被一个大卡车司机「醉酒」撞死,卡车司机也死了,但祭奠照片里没有放他照片,因为大家觉得他是肇事者,不肯原谅,并且纷纷写信来谴责卡车司机的妻子,并且不让卡车司机葬在小镇上。
于是卡车司机妻子整天大门紧闭,守着丈夫的骨灰,不让任何人进去。
新神父想了解这场车祸究竟怎么回事。
在一次聚会上,讨论到如何对待卡车司机妻子的问题上,几个少年吵了起来。
一方观点说都怪卡车司机,他罪该万死,都是他撞死了无辜的朋友;另一方却怀有不同意见,说这也不能怪卡车司机,他也是受害者,况且当晚那几个少年可能吸了毒。
这件事也做了尸检,但没有被警察提起,尸检只是说卡车司机醉酒了。
他从老神父女儿的视频中,确认了这六个少年当晚有吸毒,其中就有她的弟弟。
可是这个结论在新神父的调查下被否定了。
他第二次去拜访卡车司机家时,他妻子接见了他们。
交谈中他了解到卡车司机当天并没有喝酒,他都戒酒四年了。
新神父知道了这个镇上,警察和受害者家庭,有意在把这个事故的肇事者指向卡车司机,于是愤愤不平。
他想还把司机入土小镇上,还他们一个公道。
目前的新神父非常受欢迎,他略带夸张,却又真诚地完成了告解、祭奠祷告、回收死者遗物等工作,基督徒们很满意,给他送来了很多礼物。
但是他想参与这次车祸的调查,却引来了镇长的反对。
镇长提醒过他几次,他也没有采纳,于是在他和镇长女儿第一次爱爱的夜晚,有人纵火烧了他的储物屋。
他很生气,第二天发起了募捐活动,本来这笔钱可以帮他摆脱出狱狱友的麻烦,他狱友准备告发他是个假神父,但如果给他一笔钱,他可以选择闭嘴消失。
但新神父奔着职业道德,以及保持正义的原则,他并没有把这笔钱保全自己,反而在公众面前宣告这笔钱是用来埋葬卡车司机的,让他入土为安。
这个行为不仅惹脑了他的狱友,还有镇长,以及受害者的家属,尤其是老神父的妻子,她无法接受司机和自己的儿子葬一起。
于是新神父就邀请镇长、老神父妻子、卡车司机妻子一起来谈判,一番争吵之后,还是同意了卡车司机葬在小镇上。
最后卡车司机成功葬在了小镇上,但新神父也被举报又进了监狱。
重回监狱后,他被一个团伙威胁和殴打,愤怒之中,他差点打死团伙老大。
他又成了一个问题少年,迷失在监狱里。
评分三分,不高的原因是:北欧电影、节奏慢、冲突不强烈,主角形象不够丰满,让人有代入感。
以及作为一个肤浅的电影爱好者,看的时候爽感不够。
关于宗教题材的电影,很多地方可能都看不懂。
其中男主最后被识破,在教堂时,转身看了看耶稣,脱掉上衣,摆出一副耶稣钉在十字架的姿势仿佛化身成耶稣本人。
紧接着临出门老修女说:耶稣保佑你。
可以看出她已经识破男主假神父的身份。
之后又回到少管所,男主说:是你出卖了我。
要知道,是尤大将耶稣出卖后,耶稣才钉在十字架上,耶稣代替众人受苦。
电影本身是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从《方济各之花》到《苦路十四站》,欧美有不少或质疑或赞美圣徒、抑或对他们摆出模棱两可思辨态度的文艺电影,大多深沉而冷峻。
相比之下,《基督圣体》从色调到场面上都要温暖太多,且穿插着很多纵酒、狂舞、歌唱的世俗场面,虽然故事最终也包裹着一个神性与人性不相容的悲剧内核。
与这些年被奥斯卡宠爱的、以导演帕维乌(《修女艾达》、《冷战》)为代表的波兰新电影也不同,《基督圣体》里的波兰乡镇,不再追求黑白光影和经典构图,而经常是一片阳光普照。
有着锯木厂的边境小镇占据剧情的大部分时间,却更像一个不真实的戏剧舞台,一个不需要学历、资质、证书,就可以作为基督代言人去“表演“神父的舞台。
而现实则是危机四伏、相互欺凌的少管所,犯了命案的主人公丹尼尔,在里面也得扮演好从了上帝的乖乖仔角色。
然而,带着强烈求生欲在少管所里学来的那么点祈祷本领,却在小镇舞台上派上了大用场。
假释中的“好演员“丹尼尔,成功欺骗了相邻,却也像被圣灵附体般,让教堂和路边祭坛,真正成了可疗愈村民伤痛的圣地。
渐渐的,这则娓娓道来的神迹故事,让观众发现,痛彻心扉的秘密、埋藏深处的罪行,既可以在忏悔室的窗框旁诉说,也可以在伴着海洛因的伏特加里倾吐。
当然,这一切虚假的美好注定不能长久,褪下代表神性的那层皮,少年犯丹尼尔还能是一具圣体吗?
回看片子里的人,小镇居民受到丧亲之痛,整日祈祷,但也会恶毒地给寡妇写信。
告密者看似以此要挟丹尼尔求财,实则是对自己女儿的爱与自责。
镇长意图平息事端,后来也多少被感化。
更不用说混子丹尼尔黑衣加身成牧师,传播神性。
在最后的告别弥撒上,丹尼尔脱下上衣,举起双手,用文身诉说罪恶,又用眼神祈祷宽恕。
神性和邪性在他身上同时蛰伏。
片子围绕小镇旧案展开,而内核是“上帝到底在哪”的问题。
丹尼尔在弥撒中说,上帝就在门外。
他自己更是这句话最现实的践行者。
一个无恶不作的人,当他推开心门,神性开始觉醒之后,也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甚至是传播神学的人。
我理解中,这就是神性和邪性统一在人性上的答案。
其实就是你怎么看待自己,你就是什么。
当他最后赤膊离开教堂,母亲跟他说愿上帝保佑你,他全片唯一一次没有回答。
因为这时他已经被迫的从这个位置上下来,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无疑这是可悲的。
一个本来已经“觉醒”的人被所谓的宗教权威拉回了泥潭,讽刺至极。
当真正的托马斯牧师和女生说,这个教区总会有牧师的,女生意味深长的一笑。
牧师虽然多,丹尼尔只有一个。
人们缺的不是牧师,而是丹尼尔这种能唤醒人们内心神性的存在。
如果教会没能使人真的感受到神性,那它的尊严与权威又何在呢。
其实有点类似英国宗教改革后新教徒的感觉,用一种人文主义的观念去解读宗教的意义。
在教会垄断信仰的时代,神到底是高居庙堂还是触手可及?
人是必须苦苦悔过还是可以立地成佛?
这也是导演在结尾,借丹尼尔满脸的鲜血和空洞幽蓝的眼神抛给我们的疑问。
别因片名以为这是部跟宗教有关的电影,导演只是用这个题材来映照人性的善恶,影片有两个分别在善与恶之间摆度事件,一个是在少管所却期望能成为神职人员,另一个是小镇车祸被害者与加害者家属,当这个少年囚徒意外假冒成为小镇神父,这两个善恶间摆荡纠葛的情境意外碰触,让少年与小镇民众都在善恶距离间拉扯,导演用看似轻松的假冒神父题材,去引导出实质深藏在人性心中的善恶,是部深入浅出非常具有思维空间的影片,影片维持波兰影片特有偏冷调性手法,但导演运用了虚假年轻神父的活泼性质,投入在因为车祸造成冷漠的小镇里,也巧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善恶变证,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少年少管所同僚出现,成为揭开虚假神父的安排显得有些俗套,也少了让少年自我产生在囚犯与神职间,可以拥有持续维持心中辩证的机会。
走出电影院的时很想哭,但是好像又并没有觉得很难过。
觉得好像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又好像很合理似的。
仿佛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在说,他就是Ksiądz Tomasz,不是Daniel。
他抽烟吸毒酗酒打架纹身蹦迪性爱跳街舞,但是他是真的有一种充满神性的力量,他的沉默和言语都让人陷入沉思,他不是降临到这个小镇上来拯救世人的,但他是真的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不觉得宗教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宗教甚至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都不是圣人,那种痛苦的感觉和失去所爱的恶都表现得令人揪心地难受。
最后,有的人赎罪,有的人原谅。
在一个充满罪和悲伤的世界跳舞。
电影是没有答案的,生活也是。
走出电影院拿出手机,随机到的第一首歌就是Ave Maria. 身边走过一个神父打扮的男人。
我甚至分不清电影里提到的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
但是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就够了吧。
丹尼尔的监狱是少管所,村民的监狱是车祸后的阴影,镇长的监狱是自己的骄傲和贪婪,也许 所谓的监狱就是一个圈。
人呢,始终想逃离,却始终会回到原点,这时候,什么能改变这个圈?
那就是信仰多年后,又听到熟悉的波兰语,总有种很亲切的感觉,再次看到教堂,难免想起自己在圣诞节去教堂听弥撒,睡着了,不由得还是羞愧难当。
可实在是听不懂呀,也有可能是没有信仰,感受不到力量,年轻的自己还觉得这么多人听这干啥?
可是看完影片,加上后来的成长,明白了一点点信仰的力量是什么,那就是帮你度过难关的一丝希望,科学上叫 概率,信仰会提高往积极的方向去的概率,而在自我变好的过程,我们简称 自我救赎。
片中 少年犯丹尼尔阴差阳错成为神父,并在其任职时进行了自我救赎,同时也化解了小镇上车祸带给村民常年的积怨和悲痛。
帮助了这么多人,最后丹尼尔却是褪去衣冠,回到少管所,不再虔诚,饭前祷告不再起立,拼死搏斗后奔向光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过去抹不掉,所有人会给你标签。
其实信仰本生就是自己,信的人在改变自己和这个世界,不信的人也不过是欺骗自己和伤害他人。
《基督圣体》巧妙地以宗教为外壳,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看似讲述冒牌神父的荒诞故事,实则是对救赎、善恶、身份认同的深刻叩问 ,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仍不禁思索:究竟何为真正的信仰与救赎 ?
一个冒充神职人员的少年犯抛出疑问,宗教和信仰对普通信徒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信徒们相信存在的上帝到底是如何影响他们作为人在人群和社区中的行为的。虽然并不算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但想想自己活成了什么样的这种实际问题也是很头疼的。
稳健的镜头和这样的宗教题材,并没有带来什么深刻表现,略失望
3.5 还是差点意思。每当你觉得要发生点什么的时候就泄气了,比如镇长除了调停之外到底在干毛,为什么要阻止神父理清真相;比如来要钱的小混混怎么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比如你本期待一个有力的布道,但致命的是没有任何一次有哪怕一点吸引力。关于真相,我们知之甚多,但创作者给我们的实在太少。本是一个可以走向温特伯格的故事,最后讲得如此疲软。
信仰与仪式,谁更重要。罪犯能不能够拥有第二次的机会?Daniel假扮做牧师,他为同为受害者的寡妇“伸冤”,为其丈夫募捐办葬礼所代表的给予第二次机会的行为,正是映射自己同样想要被给予第二次机会。正如片中所说“原谅”并不代表忘记,而是正视,尊重人的权利,理性看待各种影响因素。Daniel在教改所面对的暴力正如外界民众对寡妇的冷暴力驱逐一样,而他却没有牧师来施予救赎。
因为文化隔阂,西方宗教的电影大多免不了沉闷。《基督圣体》却走出了另类路线,外行看热闹。主角横跨神父和少年犯,从仁慈上帝一下落到弱小的反抗者,也确实令人惊讶。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弄得我喘不过气来。很好看的宗教电影。
没有神明。
对他们来说,这到底是宗教 还是一种意志力?
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个设定对于人的影响,当周围人对神父这个职业的尊敬转嫁到丹尼尔身上时,丹尼尔接受的同时为人处世也不一样了,所以环境的期待对于人是多么重要
剧情乏味,空洞冗长,至多30/100分,典型的导演想装b没装好。唯一的优点是立意新颖,算是专门拍出讨好那些自命文艺人士的一部片。所以我拜托各位自命文艺不凡的人士,别总把烂片刷成高分,浪费大家的时间观影,生命短暂,让我们看点真正的精品吧。ps:男主长成这样扮个恶魔倒挺像,说是牧师谁信啊?和男2对调一下角色才不违和
生猛,深入,辩证!蛮戛纳向的一部优质影片。大胆得将“罪人”与“圣人”、“监狱”与“教廷”做类比,令人生发对神与信仰的质疑与思考。圣人是面和心善却又回避自己罪行的假惺惺,还是劣迹斑斑却向生挣扎尊重生命的毛头小生?一座小镇很容易就形成集体无意识,进而以量为势占据道德制高点,不但刺向寡势之人还剥夺他发言的权利,最终真相成了讳莫如深的禁忌,哪怕它早已水落石出。
4.5作为一部宗教电影却将宗教变为了配角,上帝最后的退场与主人公在血腥格斗中幸存告诉观众抗争的意义,宗教只是工具,他利用宗教让村民放下偏见接纳“杀人犯”,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固执地活着,最后年轻女孩的离去也是抗争的逃离,如果这个社会不能让人变得更好,不能让善良存在,同流合污是简单,而抗争则是勇敢的选择,头破血流、脱下那虚伪的服装,我们都需要诚实地面对自我,女人最后说出了真相,也放下了恐惧、仇恨、嫉妒和疯狂,但世界上的恐惧、仇恨、嫉妒和疯狂却不会消失,男主角拯救了村民,却无法改变少管所,所以结尾的索多玛之火掩盖了这些丑陋,导演聪明地将一个冒充神父的戏剧性的故事延伸向更加广泛的现实,爱与希望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安放?如何在一个人的身上安放?如何在一群人的身上安放?
涉及宗教内容的故事,就不能表达的通俗点吗,搞得神秘兮兮晦涩难懂
主角伪装后的内心刻画表现不够导致动机(继续伪装)过于突兀,character development薄弱,人物身上看不到变化,变化才是人物魅力的来源,要善于展示角色的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比如主角曾杀过人,突破过人性的底线,意外拥有信仰的影响力,为了拯救信徒,应该不惜再次突破底线,和其它信徒之间形成矛盾,剧本的冲突才会有层次,不至于俗不可耐地通过女孩(爱情)单点推动,展示通过恶的手段实现善的结果一定比仅展示善更有意思。影片中这种狗血情节只适合深受人文关怀毒害情怀泛滥的道德卫士,很难打动理性观众,轻编剧重导演的特点暴露无遗。
基督新教白左:拍烂片俺们感觉好好!!
被高分骗进来的,当童话看就好了
看不懂.
真的是境界不行吗,实在看不懂,看评论一个个分析评论都高深内涵,理解不了这些人,全片不知所云,没看睡着我也是挺厉害
活泼的信仰 战胜了 墨守成规的信徒
"I killed. I killed in my thoughts. I killed in what I failed to do. I killed in what I 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