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部影片,人们感叹政治的肮脏,美国司法虚伪的同时,很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
电影仿佛始终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讲述这些事情,他不向观众发表任何的倾向性,尽管这是一块如此之大的伤疤。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演示这个世界究竟怎样运转,没有人像木偶一样替导演说话。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谈论政治,但不发表看法。
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样,那它究竟该是什么一副模样?
很显然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乌托邦并不存在。
这样说来,定义这部电影没有感情是不妥的,作者想要和我们分享的是他的悲观与无奈。
基本上没看懂,影片主线太多且复杂,的确需要一定的政治知识的基础才可以真正的领会影片想要传达的意义。
似乎就是各个利益集团在石油问题上的勾心斗角,片中的所有人,无论是特工、律师、能源分析师还是普通的外地劳工,都是这场争斗的牺牲者。
影片虽然讽刺了这种政治的阴暗面,但也进一步说明了蚍蜉撼大树的道理,无论你的理由有多么正义,个人是永远无法和国家机器相抗衡的。
当你拿着AK-47指着将你车拦下的人的时候,一枚来自另一个大洲的远程制导导弹正在向你的头顶飞去。
关于这部片子我要说得很少,毕竟这个题材的电影我从未涉足过。
相信从来不看新闻和时事报道的我要看懂的确有些困难,四条主线引导的复杂关系让整个片子更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味道。
更是如此这类影片才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写实的手法,无情的暴露残酷的社会规则,让人深陷其中却又感叹万千。
仅给要观看的朋友一点建议,先了解一下大概剧情和故事背景,再看,才能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个片子。
看了上面许多同学的评论 非常精彩 不过 有个情节没有人明白 就是开头克鲁尼卖毒刺导弹那节。
克鲁尼并没有卖给那俩伊朗情报官毒刺导弹,他卖的是毒刺导弹用的电池。
给大家科普下这个军事知识。
毒刺导弹发射时,要把BCU(电池冷冻模组)插入手把,这将注入一股氩气流进入系统,并使瞄准器和导弹通电,但电池只有有限的气体量,不能滥用,缺乏保养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电池会变得无法使用。
在实战中,都是先放电池,再打开天线这个步骤,然后才是瞄准什么的。
80年代美帝通过我国和巴基斯坦把大量武器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抗击苏联,其中就有超过500具毒刺。
这些毒刺到苏军撤退时还剩下不少,米帝没有成功全部收回。
其中不少流入伊朗。
这就是影片美国特工跟伊朗人交易军火这一幕。
他不是卖导弹给伊朗人,因为这些导弹本来就是伊朗人的。
影片也细说了,导弹在伊朗人的门市房里面存的。
因为导弹存放时间过长,电池早已不能使用(把电池一直插在导弹中,也就一年的寿命)。
所以俩伊朗情报员找克鲁尼买电池。
影片里面,克鲁尼先是试了试毒刺导弹的开关,没有电,然后他换上了他的电池,通电完成。
克鲁尼的目的是消灭俩伊朗人并且摧毁这俩毒刺导弹。
没想到其中一枚被基地组织搞到了。
这就是军火交易这一幕。
PS:毒刺被我国军工成功仿制,也就是前卫1。
199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卡吉尔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巴基斯坦陆军用从中国引进的“前卫”1型便携式防空导弹,一举击落印度空军的米格21和米格27战机各1 架。
因为战绩显著,巴基斯坦决定引进技术生产。
中国特许生产的巴基斯坦版“前卫”1被命名为“安扎”MK.2便携式防空导弹,列装巴军。
southpark有一个episod讲hybridcar, 里面拿乔治克鲁尼开涮,说他自我感觉太良好。
我相信每个看过nespresso广告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
不过这次克鲁尼先生可能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以至于斗胆拍起syriana这样的跟主旋律唱反调的东西来,也难怪这电影不卖座。
matte damon就不说了。
每个动作片演员似乎都在坚持不懈努力抹掉自己身上的‘动作片明星’头衔:汤姆克鲁斯拍香草的天空,史泰龙拍警察帝国什么的。
仿佛动作片明星是个很卑贱的职业一样。
这就有点像quant developer都削尖脑袋要转成quant或者quant trader。
可能matte damon演了太多雇佣兵/中情局刺客,以至于很少有拍文艺片的导演能看上他。
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是很少有的西方人自己拍的,反省西方外交政策的电影。
大家更白人打过交道的都知道,他们有着东方人无法接受,甚至是无法想象的hyprocritic。
就好比说,明明我的法语非常的差,差到被老师说有北非风格,但是大家都接二连三的的对我说,fenix,你的法语真是不错。
所以毫不奇怪的,你很少看到主流演员去演syriana这样反省电影。
哪怕是一些越战片,这算是美国人唯一一次反省自己的时候了,比如猎鹿人,full metal jacket什么,这种反省也只是停留在小人物的肌肉层面。
这部电影的关键是:(有轻微剧透)为什么美国议员没有问酋长的长子‘now, tell me what you really want?’,而是把问题留给了酋长的次子?
二战以后马歇尔计划,给了包括法国人在内的欧洲国家大把的票子,法国人拿了钱,重建了国家,发展了核武器,然后1968年搞了一场微型革命,把美国人给赶了出去。
代理人不是随便找的。
你要保证代理有足够的执行力,帮你搞定他代理的那个地区,比如在东南亚你要找菲律宾做代理人,他连自己家里都忙不清楚,拿有空帮你做事?
你还要保证代理人有足够拎得清,不然你暗示了半天要搞场种族屠杀以绝后患,结果他还是只是给你来个‘以说服教育为主’,这代理也太不给力了。
最终要的,你要保证代理不会自己做大,以至于有一天把你踢出去自己做。
这个最重要了,法国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代理本事太大,早晚要踢开你自己当老板。
如果美国人当年一狠心少上几个法国妞,把法国直接发到意大利那个级别,今天也不用为欧元欧盟操心了。
那个时候American Empire刚开始统治世界,还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好歹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人基本上没有再犯过类似错误。
看看现在现在美国人找几个代理就知道了。
沙特,新加坡,韩国,这都是没了美国人第二天就要亡国的地方。
我一直以来都试图让大家相信这样一种观点:20世纪见证了新加坡/香港/上海这样的‘买办城邦’的兴起,而这样的兴起却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没落乃至崩溃,这和电影中酋长的次子继承大统是一个道理。
如果你有雄心壮志去发展自己的国家,你必须要被neurtralized:可以是被巡航导弹炸死,也可以是‘因涉嫌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被...’,或者是因为莫名其妙的财务问题引咎辞职。
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是写字楼里的某个Jerry或者Allen。
就像我们在上海常听到的:‘当母,弄把唉逼哎母介个kei之弄一下’(翻译成汉语,大概是:tom,你把IBM这个case弄一下)
1.故弄玄虚。
看得懂细节,看不懂整体,难道是文化差异,《Michael Claton》也如此。
《Up in the Air》好在没有这么严重。
政治氛围很浓,更喜欢《谍影重重》处理的方式,不会让观众很累。
2.没有人有空间表演发挥,包括George Clooney和Matt Damon。
3.George的胡子险些骗了我,但眼睛还是出卖了他。
《碟对碟》(Syriana),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帅哥乔治.克鲁尼主演,趴床上看得差点睡着,好几条线索:美国特工在黎巴嫩做间谍工作,石油公司跨国收购,海湾国家王子四出活动,中东油田被解雇的外籍员工。
看架势是部大片,强忍着看到最后:倾向于与中国合作的阿拉伯王子的车队在沙漠上被西方精确制导导弹击中,王子被谋杀,石油公司的庆功晚宴,似乎他们化解了一次能源危机,被解雇的两兄弟去做人肉炸弹,在海湾开着汽艇带着炸弹撞向油轮,弓身在船头的哥哥象一只白鸟,长得好像公司旁边兰州拉面馆的那位哥哥。
前面都没看懂,最后几幕印象深刻,明白了一点:这是一部关于石油的电影。
中东这个地方很复杂,间谍这个工作很特别,平常的不起眼的动作都有着不一般的含义,牵扯太多,利益太多,所需所失每个都不相同。
看一次是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看二次能不能完全理解也难说,但我,拒绝看第二次,倒不是智商高,一次就看懂了,而是不耐烦第二次看这类电影,似懂非懂足矣。
对于这影电影,有点点认识就行了,知道了中东、间谍、各方争执就行了,干嘛非得了解出一个所以来呢。
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是导演想出来的本子的话那实在是太天真了,就像很多美国电影一样这部片子背后也有专业的高人。
本人因为研究国际政治正好接触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原著《See No Evil: The True Story of a Ground Soldier in the CIA's War on Terrorism》(不见邪恶:参与中情局反恐战士兵的真实故事,亚马逊链接:https://www.amazon.com/See-No-Evil-Soldier-Terrorism/dp/140004684X)。
这本书的作者是前中情局驻中东的资深特工 Robert Baer ,也是电影里克鲁尼演的特工Bob的原型。
Robert Baer曾经从七八十年代一直到布什时期参与了中情局在中东的一系列秘密行动,见证了很多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曾参与所谓的刺杀萨达姆计划。
作者对于整个美国情报体系的运作以及中东事务都了如指掌,并且根据自己的经历纂写了几本著作,他于2003年出版的《See No Evil》这本回忆录则被拍成了电影辛瑞那。
Robert Baer在美国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媒体人物,经常参与时政评论以及相关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Robert Baer本人代表了中情局里对于政府政策具有不满的一类人,他时常批评中情局的官僚体系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冷战后的裁减导致的情报能力下降等。
另外,他也批评美国忽视了很多显而易见的情报导致了911事件的发生,并且他对于美国和沙特的盟友关系也颇为不满认为沙特不仅专制缺乏稳定未来并且输出极端思想导致恐怖主义。
《See No Evil》这本回忆录可以说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基本上以他自己为线索回顾了整个中情局情报工作自七十年代以来的演变。
电影综合了他自己的其他书内容以及相关信息,从一个在地情报工作者的角度将美国反恐战争的脉络进行了勾画。
电影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主要是因为它契合了当时反对这场战争的人中间盛行的阴谋论,即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利益(事实上的原因并不如此)。
电影着重刻画的中东国家和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缠绕,显然借鉴了Robert的另一本书《Sleeping with the devil》,作者认为美国和沙特等阿拉伯产油国的联盟是为了确保自身的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
另一方面,那些阿拉伯产油国家的权贵则借着和美国高层的经济合作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同时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在继承人问题上考虑到美国的利益,也即电影中被暗杀王子的兄长所暗示的那样。
文中还有个个印象深刻的影射借鉴是美国的“伊朗解放委员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组织的存在引起了美国观众的议论,不少人问它是否真实的。
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就意味着美国政府里有一群人一直致力于推翻伊朗的现政权。
本人认为该组织的原型应该是伊朗的海外流亡组织“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正是该组织于2002年揭露了所谓的伊朗核计划而开启了伊朗核问题的序幕。
这个组织也受到了美国国内以变更伊朗现政权为对伊政策的目标保守派议员的支持,企图对伊朗动武。
电影中借鉴原著的细节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例举,这些细节尽可能地还原了特工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像大多数特工电影那些将主角无敌化或者简单化。
当然,原书除了情报工作的细节之外,作者夹带的那些国际政治分析的私货在业内人士看来值得商榷。
总之,对于国际政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和电影都是我强力推荐的佳作。
不知是哪个盗版商给《Syriana》起了“谍对谍”这么一个名不副实的蹩脚名字,让我一开始就对这部电影抱有了错误的期待。
在我的印象中,与“谍”有关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007”系列的,描写特工不畏艰险完成任务的电影;另一类是类似《Mission Impossible》和《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这样描写特工被人诬陷,受到追杀,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恢复清白,严惩败类的电影。
都少不了错综复杂的案情、艰难险重的任务、机智勇敢身手矫健的主角、能力强大却处处稍逊主角一筹的敌人,也少不了精彩激烈的打斗或者枪战,少不了世界各地的瑰丽风景。
当我满怀着看一部类似《The Bourne Identity》这样惊险刺激的特工片的期待,坐在电脑面前观看这部颇受好评的新片时,才发现自己被这个蹩脚的中文名字戏弄了。
的确,《Syriana》与间谍有关,但特工和间谍绝对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片中的中情局驻中东地区特工也只是四个主角之一。
扮演该特工的 获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没有传统的特工主角之外,这部影片也没有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素。
相反,这部影片充满了政治人物和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充满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或明或暗的博弈。
特工不过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导演真正要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在中东这个世界能源主要产地,在这个受到传统阿拉伯文化影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地区,在这些缺乏民主政治的国家里,大国间的利益博弈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进行。
而由巨型跨国公司带动的全球化浪潮损害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得中东成为了恐怖主义滋长的温床。
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政治阴暗面,大概才是导演的意图。
为了这个目的,导演设置了四条主线,四个主角分别是:一个执行任务失败的特工、一个因为儿子意外丧生而成为沙特王子经济顾问的石油业务分析员、一个因为怀疑中国公司的并购交易中存在非法行为而受命调查的律师、一个因为公司并购而被解雇最后成为恐怖分子的中东少年。
曾经拍摄过《Ocean's Eleven》的导演 以自己最擅长的多线式叙述手法,交替讲述四个主角的故事,只是到最后他们的命运才汇集到一起。
不过我认为这种叙事手法在《Syriana》中并不算成功,因为在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人物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我觉得自己好像在看一本没有剪辑过的、存了四部电影内容的录像带,看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
这样的叙事结构恐怕很难吸引观众。
为了与主题相映衬,影片采用了写实风格的拍摄手法,很多镜头的剪接都不符合传统电影的处理方式,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仿佛是新闻影像的片断一般。
最绝的是最后王子的车队被美国导弹击中时,镜头竟然在爆炸进行到一半时切开,这种剪辑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至于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却并不觉得有多出色。
因为四条主线同时进行的叙事手法本身就决定了所有演员戏份都有限,不可能有太多出彩的机会。
文明的发展中大部分真相都不见了
对各国的立场都有非常精准的分析与呈现,表现稳健有力,各部分各由一个点晴人物领衔,分配得当,只是稍嫌复杂,一开始不是很好理解,最好要看第二遍,感觉还是非常精彩的。
好片,多线叙事的典范。多放参与最后指向一个终点的意味。中东情形的又一种演绎。几乎不带有观点的冷静叙事。美国政府和体制也是被黑了个底透,特工就是棋子。适合集中注意看,毕竟一直4线穿插。我看到现在克鲁尼最不像他本体的表演。主要中东人角色几乎由英国人出演这情况也是很interesting
理解力太差看不懂。。。
zzzzzzz...
王子在被无人机暗杀的同时,青年为了信仰而献身
最近还真是不适合看这么沉闷的电影=。=
脑回路不够,实在看不懂……
沉闷,不好看
將題材擴展到無窮大的結果是只有一個空殼。
前面太长,结尾还可以
看不太懂
难民问题夹杂其中,看的云里雾里。
这样的电影可以在美国本土上映,这是多么融智的一个国家
重新看,果然是看过的.果然是情节不会出人意料的片,题材算比较新,拍摄的也还不错,应该可以更好些的,有些保守跟规矩了.
多线索并行。人物太多,关系太复杂,很容易摸不着头脑。
还真是从头多线到尾啊。马老师观察:一共出场4分半钟。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并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故事很不错,很有现实主义的意味,多条线索看似乎不相关,却交织在一起。但是,拜托、拜托!镜头拿稳了行不行。又不是纪实影片,你瞎晃荡啥?居然近景,中景、全景都在晃荡。不考虑剧情,机位的乱晃,一下子把观众的思绪都晃走了。昏睡过去2次,看了3遍才看完。
感觉不够过瘾·~~~情节没有结束,电影就完了
很不错的政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