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社会的框架就是建立阶级。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和种族没有区别,是权力者对人类的分化。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最大程度占有资源。y基因是极其自私的,不惜牺牲生物进化也要维持金字塔上层位置。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婚姻制度——是的,又是靠女。对我而言电影还是太peace了,因为不管怎么消灭和减弱歧视,垫底的永远是女人。电影末尾,每个主要演员都正面亮相然后展示名字,一看导演,果然是女的。She made their names be seen。附我重新翻译的一段台词 “将你面前的人非人化很难,将你可能认识的人非人化更难。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寻求权力和分裂的人与组织并不费心将个体非人化。不如将整个群体都污名化,让族群蒙羞。将群体非人化了,就成功地把群体内的每个人都非人化了。”
11分钟前
prost
推荐
一个没有专制独裁和种姓制度的世界,将赋予每个人自由!
14分钟前
Go
力荐
我不讨厌黑人,但我讨厌以黑人为主的电影。故事太平淡,不是我的菜。
17分钟前
申由己
较差
我不是说电影拍的不好,而是这事儿有必要拍电影么?还135分钟……
20分钟前
人与兽
较差
和书一样精彩,层层推进剖析“种族”作为central metric的不足,进而引出caste的中心性,太棒了!不过就这样短评中的恶臭一样存在,哎~ @ AMC Bay Terrace
#venezia80 excuse m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出来后正好碰到两位德国人在讨论,对于德国和印度部分也都是一脸问号。影片和书有点美国中心主义叙事。作者来柏林不是为了了解大屠杀,而是为了断章取义的找到支持她理论的证据,和拍得假惺惺的感动。美国人对二战德国总有一种fantasy,喜欢用他们的逻辑来观看、解释和演绎,并不在乎历史本身的样子,而且喜欢动不动就拉纳粹做比,都是一些他们以为是的比较。😑导演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盘子里,书的形成过程和成文可能确实这样,从电影本身来说,不太利于理论梳理(《汉娜•阿伦特》明显清晰得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体现了普利策作家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深入思考。一团浆糊,回头还是看书吧,即使书不一定写得完全合理。
7
父权社会的框架就是建立阶级。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和种族没有区别,是权力者对人类的分化。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最大程度占有资源。y基因是极其自私的,不惜牺牲生物进化也要维持金字塔上层位置。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婚姻制度——是的,又是靠女。对我而言电影还是太peace了,因为不管怎么消灭和减弱歧视,垫底的永远是女人。电影末尾,每个主要演员都正面亮相然后展示名字,一看导演,果然是女的。She made their names be seen。附我重新翻译的一段台词 “将你面前的人非人化很难,将你可能认识的人非人化更难。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寻求权力和分裂的人与组织并不费心将个体非人化。不如将整个群体都污名化,让族群蒙羞。将群体非人化了,就成功地把群体内的每个人都非人化了。”
一个没有专制独裁和种姓制度的世界,将赋予每个人自由!
我不讨厌黑人,但我讨厌以黑人为主的电影。故事太平淡,不是我的菜。
我不是说电影拍的不好,而是这事儿有必要拍电影么?还135分钟……
和书一样精彩,层层推进剖析“种族”作为central metric的不足,进而引出caste的中心性,太棒了!不过就这样短评中的恶臭一样存在,哎~ @ AMC Bay Terrace
太过无聊
不好看
两个小时的图书宣传片
是个有意思并完全可以展开细细讨论的观点。全塞在一部电影里还是有点太过,稍微溢出了餐盘的感觉,失衡,很多旁白都很科教频道,说教意味意外很重。但奈何情绪渲染极其到位搞得我时不时擦眼泪旁边观众也在擦鼻涕。男主和女主之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理想爱情啊我请问。除了完美推荐了主角写的书,现在我非常想拜读,还有,急需她的书单。我需要了解。我们需要了解。抛开作品内核的观点是否是全然成立且正确,这是一部强大的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两段对待亲人和爱人的离开真的太杀了,台词很美很美。导演真的是纪录片出身,这部镜头也一股记录片味。
论文式的阐释了种族主义之源于种姓制度的底层逻辑,很充分的探讨了存在于人类世界里的各种歧视与奴杀。如同非裔美国人、犹太人、印度达利特人、吉普赛人,所有被人为划分的底层阶层,都成为了所有厄运的替罪羊,成为最不可接触的人,最污秽的群体。都是被创造的种姓制度带来的。电影深刻而又充满触动,导演叙事能力也非常出色。一切的种姓制度虽然不是现在的我们缔造的,但我们也有去正视它,解决它的义务,人类本应生来平等!
“演讲者是来自美国的贱民”……马丁路德金确实会破防
#venezia80 excuse m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出来后正好碰到两位德国人在讨论,对于德国和印度部分也都是一脸问号。影片和书有点美国中心主义叙事。作者来柏林不是为了了解大屠杀,而是为了断章取义的找到支持她理论的证据,和拍得假惺惺的感动。美国人对二战德国总有一种fantasy,喜欢用他们的逻辑来观看、解释和演绎,并不在乎历史本身的样子,而且喜欢动不动就拉纳粹做比,都是一些他们以为是的比较。😑导演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盘子里,书的形成过程和成文可能确实这样,从电影本身来说,不太利于理论梳理(《汉娜•阿伦特》明显清晰得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体现了普利策作家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深入思考。一团浆糊,回头还是看书吧,即使书不一定写得完全合理。
把美国奴隶制、印度种姓制度和德国纳粹屠杀放到一起类比,探讨歧视的起源。以议论文写作的方式展开,开篇的枪击利落地表明了非裔美国人的处境并展现写作初心,再到中间实地采访探寻论据,节奏略慢。当开始书写三大支柱,真的极为震撼,结尾小男孩泳池故事我感动到落泪,最后女主独白的结论文字也很煽情,那个用房子作比真的很易懂。只是拍摄略差功力,太多煽情镜头,家庭线也略多余,为这本书加一星。
7/10 书的内容和作者生活并在一起讲效果实在不太行,基调太割裂了,虽然作者是很惨,但感觉电影这么煽情的拍还是显得有点做作和割裂。。。确实感觉纪录片会更合适,会更grounded,还有就是电影里这种煽情的方式真的好“美国”,拍成纪录片有希望能不会显得太美国中心主义吧。最大的作用是卖了这本书的安利,很伟大的调研
没太get到女主自身家庭的一些变故,和主题有啥紧密关联
非常有野心,这个导演有意思
3.5 好沉重的历史
又给普通老百姓洗脑讲公平讲大同了,老美那边还在给以色列偷偷送军火呢
论文电影但是论证过程又疯狂煽情,看的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