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对我们的谈话感兴趣?
其实你不愿意听,这只是你的工作。
移民区的中学大概是这个样子,在玩世不恭的同时也有超越角色的疑问。
和任何国家一样,这些学生出身卑微决定了他们日后居于社会的中低层,从事艰苦工作,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不要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这是实际而又无奈的世界,难道观众们真的认为这些孩子中会有明日的国家领袖吗?
在路上看到挖井修路的工人们,如果想到他们青年时期是这样的叛逆,这让很多教育家情何以堪啊。
这个国家真正指望人其实是在书山题海般的努力着,那有空叛逆呢 ?在欧洲和亚洲,青年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所经历的学校只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和我的小鬼們》是一部關於學校教育、師生互動的片子,題材非常老套,但情節及演員的選擇與表現手法卻意外地有新意,因而讓人眼睛一亮。
最有趣的是關於空間的選擇。
當教育被當作電影題材,出現的角色不外老師、學生、學生家長、學校其他師長。
於是關於空間,必然由教室、校園、學生的家、學生常出沒的場所構成。
這樣題材所能有的空間選擇,實在局限到一個不行,許多編劇不得不費盡心力要拉進更多可能,豐富畫面與情節的變化。
偏偏《我和我的小鬼們》反向操作,唯有校園之內才是《我和我的小鬼們》想談的,校園之外場景全部不存在。
這部完全局限於校園裡的電影,有九成在室內空間發生,其中又有九成在課堂教室裡進行。
由於空間局限於小小的課堂教室中,情節也就順理成章地聚焦在課堂內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上。
因為如此地聚焦,所以關於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也就有機會談得更深入。
而導演、編劇、攝影、演員,也成功地深入演譯師生互動的張力與各種可能性。
在觀影結束後的座談裡,導演特別說明這部片編導方式的特別之處。
這部片雖然與法國討論教育的得獎著作《牆與牆之間》有同樣的名字(法文片名直譯即為:牆與牆之間),該書的作者也掛名這部片的編劇及出演老師一角,但《我和我的小鬼們》並不是《牆與牆之間》的電影呈現,而是以即興表演工作坊的方式,由一群沒有演戲經驗的年輕演員出演學生,透過老師與學生一次又一次互動慢慢發展出來,最後經過導演的去蕪存菁這部片才得以完成。
這部電影的情節是由導演、編劇、演員共同發展出來,但我相信是因為《牆與牆之間》這本書的名字,才使得導演選擇讓電影的故事完全發生在學校之內,尤其是教室之內。
雖然導演說,它只是想要讓電影的焦點更集中,而且他認為題名中的牆不單指教室的隔間,同時也指老師本身是牆而學生也是牆,師生之間的溝通就是在打破牆與牆,又同時暗示教室裡和學校裡的事,只有學生和老師知道,牆外的人是無法知曉的,家長只有被邀請時才能進到裡頭來,學生和老師也必須願意談論,牆內的事才能被外界知道種種,對「牆」這個字更擴大的解釋與更多重的暗示。
在這部片裡,由於學生的背景很多元,而老師是一位法文老師而不是數學或其他科學的老師,於是,老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法文,更要面對背景差異的問題:不同種族、宗教,小至常用名字的選擇,大到對於道德範圍的界定,甚至是平時生活對話中的常用法文的用字語句,都是不一樣的。
大量討論文化差異,這也是這部教育片和其他校園片不同的地方。
許多人相信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地球村的世紀,大城巿成為各種不同人種、國籍、族裔之人聚集的地方,而每個人要面對的挑戰,不只是來自國內、類似種族,或是某個區域文化圈而已,將來的挑戰是來自全世界。
以這樣的觀點,如何和不同族裔、背景的人相處,是現在教育必須有的內容,而《我和我的小鬼們》在這部分顯然是豐富的,這也是這部片不同於其他校園片,似乎更遠視、具有前瞻性格。
附帶一提:許多校園故事是跟著學生走,但這個故事是跟著老師走的。
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翻譯為《我和我的小鬼們》的原因,提示這部片的主軸是以老師的視角進行。
然而關於這一點,我卻覺得是造成這部片有所缺憾的地方。
片中,我們看到學生之間各成小團體,小團體隨時間經過消長,及小團體互動時的結盟與衝突,孩子們只有在老師真的做了不適當的事的時候,才終於以學生對抗老師的方式團結一致。
我們也看到各式各樣的父母,有些父母對孩子暴力相向、任意支配,有些父母是非法移民,有些父母只在乎小孩的功課。
但片中只有一種老師--好老師。
片中的老師或許會因為學生太不乖而情緒化,但他們大部分都是理智而溫和的,尤其在討論正事的時候是就事論事的,他們總是為學生著想,而且老師與老師之間的相處也是一團和氣。
這樣的設定,不只讓老師相較於學生、家長顯得單一、呆板、突兀,同時也不合情理。
現實中,的確有些老師完全不在乎學生的權益,也有些老師會做非法的事。
老師之間也是有小團體的。
老師之間也有許多權利衝突與明爭暗鬥。
但這些在這部片裡都是不存在的。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個人覺得,和這部片以老師的視角進行有些關聯。
它尤其和演出老師的演員是《牆與牆之間》的作者,掛名該片編劇,戲外同時也是一名中學老師有高度的相關性。
掛名編劇,理當就劇情的合理性進行把關,但他本身是一名中學教師,所以他看得見學生有問題,看得見家長有問題,卻看不見老師有問題,或企圖以忽略的方式拒絕面對老師方面的問題,再以應該聚焦於師生溝通互動不該強調老師的衝突為理由自我安慰,讓這部片的老師顯得太過理想化。
雖然這部片裡的大部分的老師都又假又平,但片中師生互動的呈現絕對是讓人驚豔的。
原文節錄自: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11/081129.html
有的孩子怎么教都不肯改,说什么都不听,更有的还要叛逆。
遇到这样的小孩(学生)怎么办?
法国老师也没有办法?
《课堂风云》讲得是一个公立社区学校,老师和来自多国的学生的群戏,没有职业演员出演。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法国的初中教育是怎样运作的,老师之间的交接,对学生的评估、如何与家长交流、如何处理不听话的学生等等。
更可以看到他们如何教学?
主要是上语文课,阅读、写作、辨论,虽然说上课的效率很低,好像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这种质疑的精神贯穿整个教学当中,可能这样的教出来的学生更不好管了,虽然他们也讲尊师,要用敬语(好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有敬语)但是尊敬不是听话,对于一个人来讲,我可以尊重你,但我可以不尊重你的观点。
不能因为是长者、老师、领导,他们所做所说都是对的,都要服从。
为了让影像获致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已经有过不少探索。
真正将此作为命题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展开探讨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此后,电影便朝着一条新方向前进:剧情→记录。
当剧情片开始不自觉地向纪录片靠近(借助其拍摄方式、理念),影像也变得越来越“真实”,此一真实依然是就现实之松散而言(应当区分“现实真实”与“抽象真实”间的本质区别)。
这是出现于第三世界各种新浪潮中的大多数早期电影的本质,一种记录本国现实、发展民族影像的冲动。
这条路走到现在,依然是条平稳坦途。
只不过就手法而言,已经越来越趋向极致。
甚至已经出现背反现象:正当各国电影人还在努力探索影像所能承载的真实限度之时,伊朗的电影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从过饱和的影像真实过渡到了影像虚构。
这一异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实则需要花更多时间与篇幅展开。
在这条走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上,我们大致也快触摸到终点,迎来了两位英雄:菲律宾的曼多萨和法国的阿布戴·柯西胥 。
两位导演手法相异,但殊途同归。
曼多萨通过手持长镜头扫过物象并将其悉数纳入影像体系的过饱和方式,与柯西胥在狭窄空间里借助快速剪辑将特写镜头组装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在曼多萨的电影里,人物在叙事线上的生成不断影响着影像体系的生成,同时影像体系的生成反过来也在辅助人物的生成。
这是一个自得的世界,一旦给予了它足够存活的养分,便可自我发展。
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一个在叙事线上延展出的人物都似乎在独立地发展出一个自我世界以附加到影像体系之中。
(《养子》《情欲电影院》)而在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中,通过不断加快剪辑速度,让观众在目不暇接中接受人物在对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形成一种过饱和和超高密度的影像状态,来使观众的观影意志弱化,不得不接受这些宛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质感。
从这一角度来看劳伦·冈泰的《课堂风云》,便显得容易得多。
而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可以举出的法国人拍出的“现实真实”实例之一(一般而言,法国电影是一种“抽象真实”影像,关注于精神与思想层面)。
在这部电影中,劳伦·冈泰达致真实的手法显然用的是柯西胥式,而非曼多萨式。
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便是通过短镜头间的快速剪辑来让影像达到饱和和高密度的状态。
同时,我们也清楚,饰演这位老师的演员不仅是小说改编原著的作者,自身也是教师出生,曾经在与电影里相似的课堂出生入死过多年。
这些学生也都来自现实生活,也即,他们在演自己。
这是影像获得真实质感的关键因素(当然当然,电影是虚构的!
)。
另外,在课堂风云间穿插的课外活动片段,则以长焦镜头拍摄,类似于《天知道》中的镜头使用,如果大家未曾忘记的话,之前也已提过《天知道》是美国人极少拍出的真实影像之一。
(芷宁写于2009年5月13日)如果是喜欢仿纪录片感觉剧情片的观众,又耐得住两小时密集而聒噪的法语对白,那么影片《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那介于两者之间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转换,所呈现出的即兴风采和个中意味,会让观感别有洞天。
如果是通晓法语的观众,或许更能从那些话痨式的口语台词中,体会到更为精妙的意趣。
而将这部以庞杂对话引领剧情发展的影片翻译过来,似乎工作量不小,只是将片名译为《高中课堂》貌似不妥,虽然这群孩子发育超前,但片中所指年龄在13-15岁间的他们仍处在初中阶段。
近年来很多影人和评委仿佛扎堆儿地倾向于风格纪实、以小见大的影片,如那些某些电影节的宠儿们,这类以虚构见现实,又以真实带动虚设的影片多为小成本制作,其整体呈现如同特意丢掉了光影的其它表现元素,如配乐、音效、色彩处理等等,架构也回归了线性模式,无论从何处切入,主题都不外乎以底层人物的境况来折射当下的社会问题。
法国人此次选取了一个年轻的群体,以这个纷繁而嘈杂的社会微缩样本,来反应法国当下后移民时代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社会具象。
虽然切入点是“小移民”及他们的师生关系,镜头也没扩展到具体的生活领域,只是通过老师弗朗索瓦·马林(原著作者、该片编剧弗朗索瓦·贝戈多饰演)在课堂授课与学生对话,课后与同事们交流沟通,顶多再和学生家长们互动一二,来完成叙事,但依旧窥豹一斑地折射出法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种族隔膜,甚至教育制度问题。
在一次次嘈杂的课堂中,在一回回老师们的集体商讨中,观众可以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自身的思索和对现实的不满,并经由种种忿懑之情诱发出了各种言论。
表面上,他们轻狂傲慢、不守秩序、无视校规、轻慢老师,事实上,这反映出了外来移民子一代对所谓法国身份的一种存疑和尴尬,他们将也这种存疑和尴尬直接表达了出来,例如拿话呛老师,逮着机会就借题发挥,对老师总是拿“Bill”之类的白人名字造句表示强烈的不满。
再如,以喜爱的足球球星和国家队来抒发对自己祖国的爱,当然其观点有失偏颇。
不过,青春期有个不必买账的“特权”,那就是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偏狭,而不必觉得不妥或难为情。
在这样的情形下,班主任马林也常被学生们肆意发挥的个性整得啼笑皆非、焦头烂额、处境尴尬,所幸他比较有耐心,总试图和学生们沟通,如果换做一些吾等司空见惯的老师,早就向捣乱分子丢粉笔头或黑板擦了。
对于学生们做的出色的地方,马林总是不吝惜肯定,哪怕是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学生。
只是,再耐心的人也会被一些张扬到毫无禁忌的言行给逼到死角,马林终于说出了不雅的字词,从而引发了额外的矛盾和争执。
影片借助马林反对将非洲籍学生苏莱曼开除的戏份,流露出编导对教育体制的思虑——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惩戒还是疏导,这是个问题,而且从来都不易权衡。
鉴于惩戒既是消除不和谐因素又是保护所需局面的有力手段,在现实中,很多老师会毫不留情的选择惩戒。
而人类受教育的目的,说得好听是传承文明,实则只是为了将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得以存活。
这也是消弭个性以取得最大相似度和认可度的过程,就像在做最终出品检验时,即便曾经不情愿被修整,但谁都不愿成为不合格次品一样,只是在那个为时不长也不短的叛逆期里,人类还残存着天然的对抗意识,虽然是徒劳的。
该片另一场戏所占时长不多,但颇为精妙有趣地拿捏出了一次跨越族群和文化的互动,映射出的问题也很深刻,这场戏便是班主任和家长的见面会,在马林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父母的对答中,呈现出了一幅幅微妙而点睛的多文化差异的侧写。
其间没有强势的对撞,只有平和的表述,但这样短促而背景不同的对话所能起到的沟通效果却是有限的,如苏莱曼的母亲只懂马里话,需要苏莱曼的哥哥做翻译,显然,母亲眼中的苏莱曼不是学校里的模样。
许是该片源自作者兼编剧兼初做演员的弗朗索瓦·贝戈多本人半自传亲历的缘故,影片具有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和现实感,做过巴黎贫民区一所中学文学老师的贝戈多适时给出了吵闹混杂中的错杂和劳心,当他和学生库芭、埃斯美拉达等人的交流碰壁时,观众能感到身为老师的他的复杂感受。
临近片尾,当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马林让学生们谈各自的学年收获时,他的表情是幸福的,学生们的表情也是愉快的,但当课后,学生们陆续离开之时,一个黑人女生踯躅上前,哀伤地告诉他,她什么也没学到,马林虽极力开解着,但表情中仍闪过一丝意外和失落。
该片场景不多,且多是内景,顶多有几个狭小操场的画面,虽然所能施展的空间有限,但在拍摄时,动用了多机位来记录那些非职业演员的长篇对白和适时反应。
“表现复杂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这是该片导演兼摄影劳伦·康泰(有人译为冈泰,令人想起某药名)的拍片理念,这类题材也是他的偏好。
看毕,感觉《展望》所点评的“电影的重生”有过誉之嫌,而James Bell在《视与听》中的评价却靠谱恰当——“尽管要忍受导演在后半程设计好的情节冲击,惊人的真实和活力四射的课堂场面依然叫我印象深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664264_d.html
10 分,相差十年后才看这一电影,我正好在对的时间看了,如果放在十年前我断定自己仍不具备鉴赏这电影的能力。
这是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也许多少年也再不会有这样类似的作品,它独树一帜,而且足够的深刻让观众在片后反思。
电影以 François Bégaudeau 的原著小说《Between The Walls》改编,小说作者本人也是该电影的主演,将他以前在巴黎某所公立学校教法语语文课的一段经历搬到了银幕之上。
François Bégaudeau 与导演 Laurent Cantet 共同将原小说的内容改编重塑,浓缩至两小时的窗口之中。
电影中的所有出演角色都是真实的学生,非常值得称赞的是这些学生毫不畏惧镜头,表演真实自然、没有生硬的对白、也不刻意地娇柔做作。
观众能很明显看出这是一个混合了各种肤色的移民后裔的班级,也能看出每个中学生对自己「民族」以及作为「法国人」持有各不相似的认同感。
电影中明显提到的就有阿尔及利亚裔、摩洛哥裔、华裔、马里裔、葡萄牙裔、科特迪瓦裔、安的列斯裔。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法语课,学习着法语中令人难解的虚拟式未来完成式的语法。
2018 年世界杯冠军的法国被称为移民足球的胜利,超过半数球员都是非洲移民后裔,这其中绝对离不开法国社会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而从这班级中我们也能看出学生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也有着一个共通的法国人特征 — 自由民主。
这班级中那种畅所欲言、表达自我以及无阶级制度的环境,是中国观众所诧异的,更不用提到那随性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
当然这自由和个性只是欧洲公立学校的一面,但无论在伦敦、柏林、巴黎还是莫斯科,公立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工人阶级,而穷人区的公立学校更是有着自由散漫的氛围,这也成为了欧洲精英阶级对公立学校嗤之以鼻的原因。
(欧洲的私立学校更像是我们习惯的精英式体制教育)观众可能会觉得这班级怎么这么叛逆?
怎么这么不听话?
最主要的冲突矛盾点是想要驯服学生的老师以及处于反抗精神最盛时期的中学生。
安于体制内现状的成人们,总努力尝试着把青春期的中学生赶进体制内,希望他们尽快成为体制内的一份子。
体制内的成人们也迫不及待想要用标签框住学生。
中国教育系统走出的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小伟这类顺从又学习认真的学生归类为「好学生」,而把那些不服从、不遵守规则、不能安静的学生归类为「坏学生」。
但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按这样区分是绝对的吗?
如果符合体制内标准的学生即是好学生,那么身在体制外的学生即是坏学生吗,他们即失去了被肯定的机会吗?
François 是一个固执、不易讨好、有自己执念的语文老师。
从主观角度看,他貌似并不太像其他老师,他有时候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在努力尝试着推动学生们去认识自己,学习知识。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 François 因为被学生激怒,情绪失控对两位女学生 Khoumba 和 Esmeralda 说出了超出情理范围的言辞,这一错误被她们抓在手中成了把柄,差点要导致整个班级掀翻老师的地位。
而那个被老师评作「没救了」的马里裔学生 Souleymane,因为得知老师对他的真实评价,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当的言辞,被激怒愤愤离开教室,却不小心把书包弄伤了另一个女学生 Khoumba。
多重的违反校规,导致这学生被纪律委员会开除学籍。
被意外弄伤的 Khoumba 没有责怪,反而站在 Souleymane 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这是因为老师对她不当的言辞激怒了 Souleymane,才引发后续的一系列情绪失控的后果。
老师 François 因情绪失控对女学生不当的言辞没有得到任何惩罚,甚至其他老师也对此表示理解。
而学生 Souleymane 同样是因情绪失控,作出了违反校规的行为,但他没有得到理解,他只能得到体制内应有的惩罚。
我无法衡量这两者的行为造成的伤害程度,但我觉得两者不应该是这样失衡的处理结果。
被视作道德标榜的老师的行为,与正在接受教育中的学生,为何两人犯错的结果却毫不相同?
但电影并不评论对错。
电影结束在学校放暑假前的最后一节课,Souleymane 被开除的事情好像已经成了过去,我们也不知道 Souleymane 到底有没有被赶回马里,大家也都貌似对这事不放心上。
最后空镜头放着无人的教室,窗外学生嘈杂的打闹声。
这电影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得到共鸣,尤其是在学生时期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这种体制教育模式是泛化的,我们很少看到有学校会去重视体制外的「坏学生」,或者至少尝试去理解他们为什么在体制外。
电影很棒,切入的角度锋利,镜头与演员的表现力真实,角色散发的个人魅力强烈,每个角色都不单薄,而看似平常的故事却令人觉得意外沉重。
故事的转折衔接很流畅,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其中。
相差十年后才看这一电影,我正好在对的时间看了,如果放在十年前我断定自己仍不具备鉴赏这电影的能力。
这是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也许多少年也再不会有这样类似的作品,它独树一帜,而且足够的深刻让观众在片后反思。
电影并不明说的细节,可以让我们去思考:手工课老师在教员办公室里大发脾气,斥骂这帮学生真是一群混蛋,教这帮学生真是痛苦至极,更是大声说自己不想干了,但直到影片结尾,我们还是看到他在教员办公室里;那个在课堂上要捍卫自己哥特打扮的男孩 Arthur,想要宣示他想要独特的自由,被 François 反问,你这样的穿着是真的自由吗?
你跟其他的哥特装一样那么不就不独特了吗?
;还有那个尽管成绩足够好,但也不想进入到私立学校的学生 Burak;作为班级代表的 Lousie 和 Esmeralda 面对老师的不公评价也会站起反抗权威;教员办公室中每位老师总持着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并没有简单的模板能够套用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有教无类,每个人都有获取教育的权利,如果在现代社会仍以体制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属教育系统的疏漏,也是我们作为成人的责任。
片子里提到了一些教育上世界共有的难题,确实很值得所有人思考,不光需要教育工作者关注。
怎么评价一个学生?
看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是学习态度?
基于过去的表现,还是未来的潜力?
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还是积极地进行鼓励?
怎么对待学生?
积分制,以什么标准加分扣分?
要惩罚么,怎么掌握惩罚的分寸,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鼓励和纵容的界限在哪?
制定的各种规则纪律,是真的为他们好么,还是方便管理?
怎么帮助问题学生?
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给他们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用处呢?
老师要对学生负多大责任呢?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该怎么打好配合?
...再说说他们的教学里有意思的点。
他们给学生写评语的会上,还有学习委员旁听,这个挺新鲜。
不过也有隐患,就像最后引发的退学风波。
两位对自己言行不负责任的女学生,胡编乱造的话被精神小伙当了真,受到质问的老师处理不当,少年被激怒,爆粗口,对老师动手,摔门而出,顺便还伤及了无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经过两天商讨,老师内心几经动摇,最终亲妈眼里的好孩子还是被投票开除了。
少年以后的人生会何去何从...民主自由是有了,造谣滋事也来了。
少年的去留结果也是民主投票来的,不过其实其他老师们都不知道这件事完整的经过,哎。
他们还有准备一个家长簿可以随时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希望不光是记录学生犯的错,那就变成记旧账的账簿了,而不是沟通的工具)。
再有,一对一跟家长谈话也比我们这边集体开家长会更有针对性。
看完更切实体会到老师一个人要照顾好每个学生真是太难了。
鼓励一个学生其他的学生会吃醋,随便点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会被认为是针对他,一句话没说好很快全校都知道,还会突然被学生关心性取向,自己情绪快崩了也无处排解,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真是太不容易了,感谢每位为学生着想的教育工作者。
好久没有这种时候了,一边看片子一边回忆。
想起了很多片段,想起去年夏天的这个时候,在贝桑松,在和电影中非常非常相似的课堂上。
那个时候没有想过日常的生活能够讲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好多好多鲜明的碎片。
这片子的主旨在老师的课上已经说出了:你觉得你的生活平常,就不值得叙述吗?
那时刚到法国,在语言学校,班上有五个伊斯兰国家学生,六个东亚学生,五个还是六个欧洲天主教国家学生。
有一个叙利亚男子,戴眼镜,剃极短的头发,说话有点呆。
他学得很慢,总是学不会,还常常不来上课。
老师比他还年轻,总是像个真正的班主任那样询问他为什么不来,他也像真的中学生那样编各种借口。
据说他已经上了两个月,还是最最初级班,到了月底仍然升不上去。
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肯投入精力学,一个月学费最少700欧,他似乎并不在乎。
一次在超市门口遇到他和他的老婆,推着婴儿车,买了很多很多东西,显得幸福而安详,但是他说他的老婆还没处理好签证,有可能随时得回国。
上课时班上分成两边,东亚学生都安安静静听着,老师提问也不说。
阿拉伯学生和欧洲学生则抢着跟老师对话。
一同上课的有一个中国男孩,非常不适应班上的气氛,老师跟每个人说话,谁问问题就回应谁。
中国男孩越来越听不懂,不知道老师这句话是在讲课还是在和谁聊天,心烦意乱,上课暗自发脾气。
一个利比亚男孩黑黑瘦瘦,眼睛深陷而好看,上课总是不停地跟老师说啊说啊说,不懂的地方就一直说不懂,还会一边问问题一边聊天。
中国男孩就非常烦他,上课总是举手,请老师让他闭嘴,不明白这样的学生怎么老师竟然还挺喜欢。
有一次在班里讨论男人和女人是否平等。
一个塞尔维亚学神学的帅哥只一句话:男女平等,因为圣经上是这样说的。
利比亚男孩说男女当然不平等,只要男人挣得足够多,女人就不必工作,她要工作干什么呢,她在家里可以出来散步、逛街、和其他女人聊天,女人不该工作。
我和那个中国男孩都说自从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女人就都出来工作了,现在的成绩和事业都和男人差不多,女性歧视的现象也不严重,男女基本上都是平等的。
我们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自以为客观的“观点”,然后轮到波兰女孩,她说,照我看,男女就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没什么不同。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那么清楚地看到自己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
我们讲太多外界现象,希望显得观点深刻,可是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观点。
波兰女孩只有十七岁,金发碧眼,穿着火辣,喜欢下课出来抽烟。
她法语好,所以上课偷笑、传小抄,还教其他人说法语脏话。
中国男生不止一次跟我说,他觉得欧洲人还是歧视中国人,他觉得他们表面上礼貌,骨子里还是歧视,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波兰女孩用嘲笑的眼光看他。
我说我倒没觉得,或许因为都是女孩的缘故。
后来慢慢和那女孩熟了,聊天聊起家庭,这才知道,她是波兰七个正统贵族之一的后裔,继承了一长串名字,逢年过节仍然要穿晚礼服参加上流社会的规矩晚宴。
但是她不喜欢那样,自己搬出来上学,希望将来嫁一个印度宝莱坞电影里那样浪漫的男人。
回忆还有很多,想起来都是镜头。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看用一些营造的情节反应一个深刻社会问题的电影了,那样的情节是问题的附庸。
我不管它深刻不深刻。
人们就是人们,人们会活得小心翼翼、不确定、别扭、尽力表现得温和、滑过真正冲突的表面。
而这种不深刻才正是生活。
并不是只有泪流满面和正面交火才是价值观的斗争。
在一次的一个饭桌上,我听着一个已经当了中学老师的同龄人一边说自己上考研班逃课,一边说着现在的学生多么不好管,控制局面多么重要,那时我才赫然发现,人们是这么容易地在几种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之间穿梭、矛盾、权衡,而这表面的平庸已经包含了生活的许多沉重。
马林真的试图做一个好老师。
从十月初开始,我在巴黎郊区九十三省(seine-saint-denis)的两所初中开始了为期七个月的社会实习。
说是实习,其实大致应该算是社会服务。
我的工作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学生们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的时候在课堂里帮助老师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他们的学习。
今天是一月一号,实习差不多过半。
我实习的学校与影片中的学校(翻译成高中课堂,其实影片讲的是初中)一样,属于地处于敏感街区内的公立学校。
直观的感受,也像影片中的一样,一个班里没几个传统的法国人,绝大多数是黑人和阿拉伯人人,少数东南亚或者金发蓝眼睛的学生点缀其中。
除了影片后半段的有关于马里男孩Souleymane情况失控,最终被开除,以及老师跟家长见面的过程之外,影片里的故事情节,我几乎全都碰到过。
学生们生存的空间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让他们的读写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再加上从小形成的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学习习惯,让即使是中国的同龄学生看来小儿科的数学题,都成了天方夜谭。
再加上几乎是全球性的青春期的阵痛,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学校都不是一个轻松自在的所在。
所幸面对教学的困局,每个老师都多少有自己的对策。
总的来说,他们面对的方式就是faire avec(live with it),即坦率面对难以控制的课堂,尽量针对每堂课的情况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让学生们在每个小时都多多少少学习一点什么。
即使下一次学生再来上课的时候,只能记得十分之一学过的东西,若是这堂课能让学生们安静地坐下来集中精神二十分钟听课、记笔记或者做习题,就算是胜利。
只是说来容易,面对一群注意力极易分散的躁动的青少年,二十分钟也是奢求。
一切都有可能让课堂失去控制。
在一个最糟糕的班级里(也许是因为每次他们在我之前的那堂课都是体育课),我协助的老师从来没有完成过自己对一堂课的预期,学生们相互辱骂,站起来到处走,不停地举手(即使完全没有人允许他们发言)说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听课。
老师上完了课,回到办公室开始骂娘是常有的事,课间休息的时候,沙发上坐满了端着咖啡眼睛望着空中一点,上课铃响了也不情愿起身的可怜人们。
日子久了就会发现,像是电影里的主角那样,在课堂上一时激动大声吼是最没有效果的。
除非气场惊人,可以压过学生,不然就是让学生们看笑话,让自己下不了台。
王道还是双眼直视捣乱的学生,大声叫出他的名字,并且冷静严肃地让他闭嘴。
情绪什么的,过后再去发泄。
十一月底有一个周末,回以前的学校去参加校友聚会,碰到去年的老师,讲起我的近况,少不了抱怨一下学生粗俗无礼,教学水平低。
高师毕业的老师说这都是这二三十年来教育观念改革的恶果,因为教育学家们说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于是孩子都成了孩子王。
我身为中国初等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产物,偷偷地在心里说,倾听孩子的声音还是没错的,只是要注意方法,特别是面对半大不小的初中生,把他们当成成年人那样交流可以让他们渐渐了解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即使是什么都没学到也可以客观诚实地对此作出判断,不要碰到什么问题,立刻回答我不知道。
我觉得像影片里的Marin老师那样与学生交流其实是正确的,只是作为教师,要掌握自己投入感情的程度,始终抱着为学生好的态度理智地对待教学。
这是最需要控制火候的事,也是最难的。
至于种族问题,谁的心里没有几个stereotype呢?
移民们的文化有时候会被模式化地概括,只要情况基本属实,又能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就不会在微观的社会生活中造成真正的问题。
种族问题是一个涵盖文化、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并不能靠一蹴而就选个黑人总统就解决了,每个人也只有在自己生活中,慢慢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最近法国社会热衷于探讨国家认同的问题,有人对民调显示的认为移民后裔是法国人的百分比过低而大发感叹。
当我面对那些充满活力的各种颜色的脸,总觉得说他们是法国人和说他们不是法国人,同样是不完全的。
只有真实的沟通和真心的表达才能破题。
当电影里的学生们就哪个队是他们的国家队争吵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在思考,我也是,因而这世上总有什么,因为这思考而不同了。
这样也就不错了吧。
总的来说,这片子拍的很可爱。
PS,我放假了还看这个片子,简直是为星期一上课预习嘛。
这部电影获得了奖项。
说实话我很少看欧洲电影,但是这部电影我确实在无数个午饭和晚饭的时间中看过的。
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言论自由下的法国课堂,感觉生活在这种地方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说什么都要被反驳,不知道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
不过有一点很值得肯定,那就是就事论事,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一副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我想这么一个国家,尽管看起来比较烦,因为耳边总是有声音,但是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它存在的道理。
看了这个,我才发现最近所谓的dalailama事件,巴黎以及法国所作出来的惊人举动和萨科奇总统的惊人言论可能在当地就没人关注。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由而没有国家意志的国家。
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 ,总之我觉得。
我更喜欢德国的方式,有理想但是也敢于承认错误。
08年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其实前一个小时,通过小小的课堂,用傲慢与偏见来说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移民与文化差异,后来,几个冲突点集中爆发,说明还是“沟通”问题,可结尾又让我诧异,导演是要客观呈现,来让我们自己分析吗?
小课堂,大法国,可还是boring,不过,我什么都没学到啊,还是挺符合我的现状的,相比于他们的七嘴八舌,我们就无聊的各自摆烂罢了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
拍摄社区初中小孩的上课都能拍成【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剧本功不可没,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弊端、移民问题、社会制度、青春期问题、文化冲突大杂烩,每个点的集聚和爆发都充满真实力量。
还是咱中国的孩子乖啊
一部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纪录片,值得推荐,不过稍微有点闷。
实至名归啊~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个问题!
适合每一个人观看的教育电影,跟老妈看完后讨论了很久
2009.05.24我想知道,拍这部电影花了多少钱……
法国的基础教育问题 移民问题 社会问题都囊括其中了 非常令人头疼
法语课上看睡着了
基本上是快进看完的这部电影,可能是文化差异的原因,一点没有被杂乱的法国初中课堂所吸引,电影终究是要说故事的,本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很难理解本片是如何获得金棕榈大奖的。
boring... 一个学期下来就只记得勾股定理真是太丢脸了吧~
是和有 的高中版
场景很混乱,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很普通的反应一个中学状况的片子竟然就能获2008年戛纳金棕榈奖
睡着了都
法国现在的中学生真的都这样么?REALLY???
审视
感觉....只是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