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她丈夫说过:这个圣安东尼奥的链子是我祖母传下来的,它可以保佑你。
(而不是大家说的可以保佑你找到孩子)laura说:你不是不相信么?
丈夫说:但是你相信啊。
laura第一次大把服药后虽然召出了孩子的鬼魂,但无法接近那些孩子,只有一个鬼小孩在她肩上拍了一下,然后大家就迅速躲起来,一方面是做游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链子的庇佑,可能有驱邪的功用,让别的鬼孩子不敢接近。
同时链子也是返回现实世界的媒介。
当她在地下室找到simon之后,simon说,他的愿望是妈妈留下来照顾他和别的孩子(simon一开始找到金币,许的就是这个愿望)。
laura告诉simon,只有妈妈和孩子两个人,tomas和别的小孩都是不存在的,返回现实世界,看到怀中的布和地上simon的干尸。
比较前面那个灵媒,看到五个孩子后出了状况,差点无法控制,其他人让她退回到中央大厅,才得以摆脱。
laura为了实现simon的愿望,第二次服药后摘掉了链子,这意味着她再也回不来了。
灯塔的光照射进来,正如灵媒描述的那样,小孩们都出现了,那个瞎掉的小女孩还过来摸她。
最后laura的丈夫回家,看到地上的链子,知道妻子已经死了。
推测他应该发现了laura和simon的尸体。
因为laura死在了三十年小朋友们的卧室里,只有tomas住地下室,其他人都住在地上。
laura的丈夫不相信灵异事件,可是他知道laura相信,那个微笑是因为他知道laura在死前找到了“活着”的儿子。
他当然明白laura死于服药过量,但从laura扔掉的那个链子看出来她是心甘情愿赴死的,他知道laura坚信在另一个世界能和儿子在一起,所以laura死前是幸福的。
2007年就首映还获奖的电影要到2010年才在中国上映,这是多么滑稽的事。
百度百科里说“片方介绍,该片得以顺利过审正是因为不以血腥暴力为卖点,不以宣扬鬼神灵异为思想,靠着影片丝丝入扣的惊悚情节赢得了认可。
”这明显就是胡弄审查部门的套话,有没有鬼看一下电影就很清楚了。
那个貌似很震撼的结局把大部分一开始信有鬼的观众都“震”过去了,他们忘了这一个多小时的每一个灵异细节,说那些只是西蒙的恶作剧和劳拉的幻觉,这种评论跟说这全是导演的想象一样不负责任。
我说片中有鬼不等于现实也有鬼,电影和现实是分开的,所以讨论分析也要分开,换一种说法,导演、编剧对影片的设定是有鬼的。
支持有鬼的细节太多了,例如是谁告诉西蒙他快死和他不是劳拉亲生的?
西蒙知道那抽屉有报告去开锁,还看懂了那报告?
是谁设计那么复杂而有逻辑性的寻宝游戏的?
西蒙有那么高智商?
寻宝的线索中有代表劳拉自己的娃娃,连劳拉自己都忘了,还有谁知道?
门口的贝壳是谁放的?
西蒙进去地下室后谁把门把手拆下来还用纸封上的?
放娃娃的地方上面的窗是怎样破的?
带头套的小孩如果是西蒙那为什么会狠心袭击他妈?
袭击完那么快就能躲进地下室?
还没有一个人见过这头套?
那地下室的门有那么多杂物他进去没有一点噪音?
大家注意他的眼神,那是汤玛斯的眼神。
灵媒听到的现场录音都是假的?
太多太多疑点了,用《卫斯理·黄金故事》里白素的话“先不解释这一点——你别反对——不解释这一点,只有一个疑点,如果不作这样的设想,就有几百个疑点。
”只要肯定了有鬼这一点,以上通通疑点迎刃而解,如果导演想拍成没鬼但弄出那么多漏洞就真是失败了。
真相:30年前劳拉从孤儿院走后,管理员为自己儿子汤玛斯向5个孤儿报仇,杀掉后藏尸于孤儿院内,然后走了。
30年后,劳拉收养了一个艾滋病孤儿西蒙,回到这孤儿院大屋,想再收养几个孤儿组成大家庭。
搬进去后西蒙开始看到那5个死去的孤儿的灵魂,按照灵媒的说法,快死的人可以看到鬼,西蒙有绝症。
劳拉夫妇把西蒙这情况当作是艾滋导致了精神分裂。
某天劳拉带西蒙去灯塔下的岩洞玩,西蒙在那里发现了30年前在这里淹死的汤玛斯的灵魂,成了朋友,邀请汤玛斯去他家玩,以贝壳为指引。
过了几天,以前的管理员已经变成老人,她还在当社工,偶然发现一个叫西蒙的孤儿要搬到她以前的孤儿院,这样会揭露她的秘密,所以她拿到那旧档案装作相关社工来应聘,但各种理由都被劳拉拒绝了,最后不得不深夜掘尸,被警觉的劳拉发现后匆忙逃走。
第二天劳拉在屋门前发现很多贝壳,西蒙撒在路上那些,开门后屋内发生灵异事件,显示了汤玛斯已进屋。
西蒙开始和6只鬼玩寻宝游戏,寻宝成功能实现一个愿望。
他和劳拉一起找到了金币,西蒙许愿要劳拉留在这里照顾他和6个鬼。
还发现了汤玛斯以前的秘密地下室,知道了自己有绝症和是收养的。
过了几天,劳拉开宴会,西蒙想带劳拉进地下室被拒绝了。
然后自己进去玩,想换汤玛斯的衣服出来给劳拉看,可惜未出来就被劳拉锁了门,出不来了。
注意,西蒙早就进去,然后汤玛斯布置好游戏引劳拉过去,可惜劳拉没意识到这是寻宝游戏,所以找不到。
劳拉在路上看到老管理员,使管理员被车撞死了,但由此得到线索,知道30年前的真相。
请灵媒通灵,灵媒说只有快死才能看到鬼,暗示劳拉也快死,丈夫不信,劳拉决定作最后努力。
通过寻宝游戏找到5个鬼的尸体,通过123木头人游戏引出5个鬼,终于找到地下室和西蒙,也发现是自己的疏忽导致西蒙的死,内疚的她吃药自杀,许愿要他们还给她西蒙。
综合西蒙和劳拉的愿望,劳拉和西蒙和6个鬼一起在孤儿院游荡下去。
丈夫发现了劳拉留下的项链,最后的镜头暗示,丈夫也见到鬼了,快死了。
这电影教育家长们,要关心和留意自己的孩子,他的内心,他的秘密,不要为了其他所谓的重要事而忽略他,其他重要事其实没那么重要,孩子只有一个。
还要认识他的朋友,至少不见了也知道去哪里找。
前面有点无聊,神婆出现之后比较吓人,本来在等反转的(比如几个小孩是无辜被杀,女主查清真相以后他们怨气散了),结果没什么转折,这样反而比较瘆人,小男孩死了,女主也绝望吞药自尽………最后女主抬头那里还以为奇迹出现,没想到是死后世界,看结局男主估计就是下一个了。
不懂恐怖片里为啥老出现一些听不懂话的半大小孩,又没给个被附身/迷惑的解释,都好几岁了出于对父母安全考虑,也该停止作妖了吧,女主完全是被他儿子害死的。
整部电影最大的感触是,母爱真的好伟大啊,即使不是亲生小孩,也会为了救他去独自面对恐怖的事。
很不错很不错,可以二刷!
恐怖电影已经很久没让我看过后心情激荡了,但这部《孤儿院》真是例外。
大部分恐怖片都以表现人的心理扭曲和社会的黑暗为主,好的恐怖电影更是不仅从视觉表现上震撼观众,还能从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层面上如影随形阴魂不散,制造更深层次的心灵惊悚与长久的心理余波。
但让人看后心中充满温情甚至眼泪汪汪的恐怖片,并且绝对又能让人肾上腺素急速分泌心跳血压统统上升,完全符合传统优秀恐怖片的一切特征,却真难得一见。
《孤儿院》的导演是拍摄音乐电视出身的西班牙新生代导演Juan Antonio Bayona,这位年轻的新人很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潘神的迷宫》导演Guillermo Del Toro的赏识。
在洛杉矶周刊对Bayona的参访中,他说Del Toro在得知《孤儿院》的拍摄计划后立刻决定为电影制片;在读完剧本后更是难掩喜爱之情,最后不仅制片,并亲自呈现此片。
也难怪《孤儿院》深得Del Toro的赞誉,Bayona在片中多次向Del Toro“致敬”,不管是寒气阴森的海滨孤儿院老宅,还是室内吱嘎作响的木地板和单人铁架子小床布局,都让人不得不立刻联想到Del Toro在2001年自编自导的佳作《鬼童魅影》。
《孤儿院》中更是借人物之口问出“究竟什么是鬼”的问题,这简直就是在呼应《鬼童魅影》中那诗一般忧伤的经典开场白:“什么是鬼?
一个注定不断重复的悲剧?
一个痛苦的瞬间,也许,虽死犹生。
一种被时间凝固的情感,如同褪色的照片,如同琥珀里那只飞虫。
”这种“致敬”或相似性不仅存在于电影的布景、摄影、构图,人物对话等多方面,在叙事手法上也表现明显。
《孤儿院》的故事缘起于女主角,年轻的母亲Laura与丈夫Carlos带着孩子Simón回到她小时候住过的海滨孤儿院,Simón在海滩玩耍的过程中偶然请回家一个“虚构朋友”,并和这个别人看不见的朋友玩寻宝游戏。
Laura有点害怕,但又拒绝相信鬼怪之类的无稽之谈,直到某一天Simón突然莫名其妙的失踪,Laura才终于亲眼得见这位“虚构朋友”,但事态发展也越来越离奇,紧张、惊恐、惶惶不安、焦躁、悲伤、绝望等情绪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折磨Laura和观众的心情。
尽管从故事的讲述上来说Bayona采用的手法并不新奇,也没有Del Toro驾驭现实与虚幻的从容迷人,但风头急转的结尾与让人意料之外的处理手段也小有Del Toro在《潘神》一片中的神采,尤其是孩童般纯真的美好幻象与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相对照交织一点上,十分令人回味。
不过我看《孤儿院》最值得一提的是Bayona将典型的恐怖影片与温情片成功结合为有机整体的能力。
日韩的心理类恐怖片也有过类似尝试,比如《死国》在缓慢而阴森的恐怖氛围结束后尝试用爱情来打动观众;甚至好莱坞的恐怖片也有此安排,比如今年上映的《1408》,也用父女情作为线索。
不过这些先前的结合尝试成功的不多,好点的顺利推动故事进程,甚至加入几个闪光细节,失败的可能因为缺乏情感铺垫而虚假做作甚至可笑——毕竟,恐怖片的重点并非温馨剧情片那样以感动观众为目的,并没有过多的笔墨与镜头空间来铺垫渲染。
《孤儿院》在这点上做得十分成功,作为故事引子的情节同时与结尾的情感宣泄相呼应,从头贯穿至尾的童趣既成了恐怖的源头,也是尾声高潮的铺垫。
对于期待传统好莱坞惊悚三板斧的观众来说,《孤儿院》绝不令人失望,该有的黑灯瞎火一惊一乍全有;对于更爱缓慢心理铺陈恐怖片的观众来说,《孤儿院》无懈可击的灯光布景,优美而又感伤的背景音乐,独特的松紧相结合的行进节奏又能迅速带人进入那种紧张而惊恐的孤寂氛围当中,并作长时间停留,留下深切的悲伤。
影片的摄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西班牙电影一贯特色的大面积单色快对比制造出来的强烈视觉冲击,二是优美的构图,比如影片中一面雾蒙蒙的银灰圆镜中映像出轮椅上的Laura与丈夫Carlos的镜头,还有关于海边悬崖岩洞与灯塔的刻画,阴郁而又大气磅礴,直叫人由衷赞叹。
不过比较Del Toro,Bayona毕竟经验有限,细节安排上难免有些急躁,不够从容。
比如开迎新会的场景,小演员的位置安排有点杂乱,布景也略嫌粗糙;神秘老太的8毫米DV小电影的拍摄具有独立短片的专业水平,与其身份完全不符等。
在情节安排上,Laura在社区支援会与卧室里这两次自白都有点突兀,不够流畅自然;女警探的作用含混不清,丈夫Carlos的表现也有些随心所欲不合情理。
在表演上,饰演Carlos的演员表情僵硬,完全在跑龙套;而社区支援会中自述通灵经历的女人面部表情又太过丰富,让人看上去有点不知所措。
尽管还具有这些细微的瑕疵,但《孤儿院》整体真可谓一场难得的感官盛宴,它惊悚、紧凑、高潮迭起,同时又细腻、精致、阴郁而感伤。
它是拍给成人的童话,精彩的镜头语言下挥之不去的是感动背后那深深的无尽忧伤。
发表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原来“一二三 回头看”这个游戏在全球都很受欢迎 只不过它在中国叫做“红灯绿灯小白灯” 在韩国叫做“无穷花开了” 在日本叫做“不倒翁倒下来了” 而在西班牙就叫 “一二三 回头看” 开篇时画面平静而美好。
几个天使样的小孩子在认真的玩着“一二三 回头看”,颜色干净的青草坪,夕阳下祥和宁静的白色欧式建筑。
随后淡淡的弦乐缓缓响起。
美好得令人诧异。
怎么看都不像是恐怖片的开头。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确实也不是恐怖片,过程中由于我看的是消音版(……)所以也没有特别害怕的地方,连我这样恐怖片耐受力超超超差的人都没有快进看得完整。
而结局正如传说中一样反转而温情。
故事梗概其实很简单,从小长在孤儿院的Laura再回这里已经是和丈夫领养了孤儿Simon的幸福女人,正打算让孤儿院重新开张。
而深爱的儿子Simon不仅是HIV携带者,而且经常幻想身边有很多别人看不见的小朋友。
准备期间一个古怪的老女人借Sinom的病情闯入房子并且擅自在深夜逗留。
然而就在孤儿院重新开张的那一天,Simon失踪了。
9个月,Laura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四处寻找儿子,终于借助灵媒师确认了,就在孤儿院的儿童卧房,那里有5个孩子无助的灵魂。
Laura顺着孩子们给的游戏线索找到了当年被护工杀害的伙伴们的尸体。
决定留在孤儿院里寻找儿子Simon。
复原了多年前孤儿院的情景,Laura轻轻的哼起了“一二三 回头看”……其实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已经不大重要,因为它有了一个沉甸甸而充满华彩的结尾。
两次时光的流转或者平行世界的错层,两次生与死的反转。
满溢的温情来得自然而然又突如其来,像是忽然有灯塔的光照进了黑暗的卧房,像是已经干瘪的儿子变得温润可爱,像是疲惫憔悴的Laura成为永不会老去的长大的温蒂,她的身旁还簇拥着7个Peter Pan。
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温暖的黑色童话。
———————————————————————————————灵媒师说:“恐怖的事件发生时,会有一些痕迹留在那里,就像是回声,乞求着关爱来解救他们。
”“你是一位好母亲,你的悲痛会给你指引方向。
” “看,但是不相信,就会柳暗花明。
”灵媒师和Laura能够感知到那些孩子们。
但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坚定的不相信他们不愿相信的事实?
手臂上的包和离死亡更近,Laura是得了艾滋病么?
有时看电影时不能深究,无论如何,Laura和儿子以及那些需要关爱来解救的幼时伙伴们永远在一起了,不会老去,不会孤独。
在Neverland,Forever.想起了高三时曾做过的一篇语文阅读:一对暴发户夫妇给家里盖了一座大的不必要的房子,三层以上根本没有人去。
心爱的独子每天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有一天忽然失踪了。
富有的夫妇一口咬定是有人绑架了儿子,家里的防盗门换了一扇又一扇。
然而最后是在家里五层的一个房间,找到了偷偷玩耍的孩子小小的干瘪的尸体。
当时就颇为惊艳在试卷上出现这样的文章。
今天的电影唤起了对它的记忆。
发现不过都是一样的情节。
而适度的爱与温暖是解救一切的良方。
虽然借助于商业模式的宣传语境,影片自身赋予的生命力,足以感动每个人,在那些看似惊悚与恐惧的寻找之路上,在那些连环紧密的故事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平行世界,一个属于渴望真爱与温暖的空间。
这片子挺奇怪的,看看旁边所属的豆列就能看出来。
如果归类的话,应该是“灵异+惊悚+悬疑+温情”而且每个方面都做的很好要我概括,就是《寂静岭》+《小岛惊魂》+《潘神的迷宫》一定要看到最后,切记。
劳拉和丈夫卡洛斯带着七岁的儿子西蒙搬到了海边一幢大房子里,这幢房子很久以前是个孤儿院,劳拉七岁之前就生活在这里,对此有着很深的感情。
西蒙常在夜里大叫,他说有其他小朋友在这房子里。
劳拉为了能让西蒙安心入睡,让他把眼睛闭上,拿起床头柜上的闹钟对准窗外的圆月,将光线反射到不远处的灯塔上面,当西蒙再次睁开眼睛时,惊喜地看到那早已废弃的灯塔发出了亮光,劳拉告诉他,灯塔是为了保护小孩子而被点亮的。
劳拉带着西蒙去海边捡贝壳,西蒙进入一个因退潮而出现的山洞里,劳拉找到他时,西蒙正对着山洞深处自言自语,他告诉劳拉,自己又认识了一个名叫托马斯的新朋友,并询问劳拉可否让托马斯来家里做客,劳拉欣然同意,但当她举着手电筒对准洞内时,里面空无一人,根本没有西蒙所说的托马斯。
回家的路上,西蒙一路撒着贝壳,说是为让托马斯能找到他们的家而作的标记。
劳拉挽着卡洛斯的肩膀调侃道,西蒙又认识新的朋友了。
卡洛斯笑言,哦,我们家可没这么多的房间来给这些小朋友住。
对他们而言,西蒙所谓的伙伴都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只要等西蒙上学认识新的朋友后就会把这一切给忘记。
第二天一个名叫本尼娜的老社工来到劳拉家,希望能在这里帮忙,劳拉正打算将孤儿院重新开张。
本尼娜为了能留下来,拿出一份西蒙的个人资料,此举遭到劳拉的反感,下了逐客令。
当天夜里,本尼娜拿着铁锹鬼鬼祟祟的出现在劳拉家一间废弃的存物室里,在被劳拉发现后仓惶而逃。
西蒙跟劳拉说,他新认识的朋友喜欢玩一种游戏,他们会拿走你心爱的东西,然后留下线索让你自己去寻找,找到后便能许个愿。
西蒙告诉劳拉他心爱的东西是他捡的几枚金币,打开盒子时里面已变成西蒙的乳牙。
“游戏已经开始了妈妈,你之前是把我的乳牙放在哪里呢?
”劳拉将信将疑间和西蒙一起进入了寻找宝物的游戏,金币——乳牙——沙子——针线盒——装饰叶子——娃娃套——厨房抽屉的钥匙。
抽屉里锁着一份西蒙的个人资料,上面记载了西蒙是个爱滋病毒感染者,还有他被劳拉收养的证件。
拿着这些资料,西蒙愤怒的朝着劳拉大喊:“你是个骗子!
”卡洛斯认为这是西蒙自己打开了抽屉又不敢承认,就编出这个游戏来替自己辩解。
在一场聚会上,西蒙想让劳拉去看看托马斯的小屋,遭到劳拉的拒绝,生气的西蒙把劳拉锁进了浴室,等众人撬开门锁,西蒙已经失去踪影。
六个月后,警方依旧毫无线索,而家里发生的一些不寻常事情更使劳拉对警察失去了信心,她请了灵媒来家里寻找那些“鬼魂”。
这个现代科学与迷信的结合方式,使劳拉彻底相信了屋里有小孩子的鬼魂存在这一说法,卡洛斯和警方的心理医生则认为他们只是在蒙人。
劳拉在寻找一些貌似“小鬼”留下的线索时,在那间废弃的小屋里发现了本尼娜掉在这里的胸针,顺着这个线索她找到了五个麻袋,里面是五个小孩的尸骨,他们是劳拉小时候的伙伴,也就是三十年前生活在这间孤儿院里的孩子。
劳拉觉得本尼娜一定知道西蒙的下落,便和和卡洛斯一起去找她。
当他们无意间在街上碰到本尼娜,还没来得及问出只言片语,本尼娜就在他们眼前撞车而死。
失去这一重要线索,劳拉显得灰心丧气。
卡洛斯想要搬出这幢房子,劳拉不肯,她以两天为限期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出西蒙。
劳拉独自把房间像三十年前那样重新布置一遍,穿上当年孤儿院老师的制服,做了顿当年孩子们常吃的晚饭,想以此引出那些孩子来找到西蒙,但劳拉的辛苦没有得到收获。
当她在绝望愤怒中悲伤地趴在柜子前玩起小时候和伙伴们常玩的敲树桩游戏时,黑暗中五个小孩子出现了。
劳拉在追逐孩子们的过程中,进入了楼梯下的贮藏室,利用寻宝线索中找到的门把手,打开了暗室的门,让她意外的是,里面居然是一条地下通道。
劳拉小心翼翼地顺着台阶进入地下室,原来这就是托马斯的小屋。
看到躲在小床上睡觉的西蒙,劳拉惊喜若狂的跑过去,抱起他不停地亲吻着。
突然间,灯灭了,又亮了,刚才在劳拉怀抱里对着她笑的西蒙此刻正躺在地板上,周围一片死寂,这才是真正的现实,西蒙在六个月前就已经死了。
一段闪回过后,劳拉放声痛哭,是她间接杀死了西蒙。
六个月前失踪的西蒙正是进了托马斯的小屋,当时劳拉曾打开楼梯下的贮藏间,随手把倒在地上的铁杆之类的东西扳回去,不小心抵住了暗门,使得西蒙无法从里面把门打开。
夜里劳拉虽然有听到一些动静,却误以为是鬼魂作怪,没有放在心上。
没有想到的是,那正是西蒙奋力砸门的声音。
失魂落魄的劳拉抱着西蒙的尸体呆坐在窗前,吃下一瓶安眠药。
窗外的灯塔再次亮起来,一个声音在劳拉的耳畔响起,“你找到西蒙了,现在你可以许愿了。
”劳拉抬起头没有丝毫犹豫的脱口而出,“我要西蒙复活。
”话音刚落,西蒙就从劳拉的怀抱里挣脱,站了起来。
屋里的五张小床上各坐着一个小孩子,他们是劳拉小时候的伙伴,也是那些被本尼娜杀死的孩子,他们的眼里透着恐慌、寂寞、悲伤、痛苦。
西蒙抱着劳拉说,“妈妈你留下来照顾我们大家吧。
”劳拉点了点头,孩子们兴奋的围着劳拉,喊着她的名字,他们在黑暗中待得太久、太久了。
是的,劳拉死了,而不是西蒙复活了。
作为恐怖片来讲,这个结尾是温馨感人的,劳拉疯狂的母爱战胜了理智,她至死都要陪伴着自己的孩子。
孤儿院前多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纪念劳拉和西蒙’,还有其他五个孩子的名字。
卡洛斯向石碑献上一朵鲜花,带着回忆的感伤走进了这个他曾经的家。
卡洛斯在地板上意外地发现了一条项链,这是当时他送给劳拉的护身符,他捡起项链,面对眼前缓缓打开的门,露出了微笑。
等了将一个月,终于盼来了这部西班牙心理恐怖片《孤儿院》。
打着心理惊悚的口号,令人感到紧张的镜头却是很少。
就个人而言作为恐怖片,它缺少惊悚元素,作为悬疑片,它又缺少了足够吸引人的悬念。
最精彩的地方个人觉得是导演的镜头,那几乎就是一双活生生的眼睛。
劳拉在房子里的各个角落的镜头看起来就像是有人在暗地里偷窥她,观者的眼睛貌似不是跟着镜头转动,而是透过另一双眼睛在寻找劳拉。
这也是恐怖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在影片的开头,七岁的劳拉和五个伙伴在院子里玩游戏,算是为下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一个伏笔。
“一二三,敲树桩。
”,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一二三,木头人。
”那时阳光很灿烂,洒满了院子及孩子们的身上,这里没有阴霾,只有他们欢乐的笑声。
看这部电影同时想起了其他几部恐怖片。
韩国的《老师的恩惠》中那个女教师的儿子像托马斯一样是个天生的畸形儿,因此被戴上面具关到地下室不见天日,最后因孩子们的玩笑意外死去。
《孤儿院》中的本尼娜就曾是孤儿院里的老师,因儿子托马斯的死而杀了其他五个孩子。
美国的《小岛惊魂》中,尼可·基德曼饰演的母亲一直在房子里寻找可能会伤害她孩子的鬼魂,到结局才发现原来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鬼魂,才是这幢房子的入侵者。
日本的《鬼水凶铃》中,黑木瞳饰演的那个母亲,在最后选择了那个孤独无依的鬼孩子,放弃了现世中的亲生女儿。
周日和好友火锅后饱得无聊,突然想看电影,跑去影院只剩这部可以看,就买票入场了。
整片没有任何恐怖的感觉,后来听说是因为被删减了。
看的时候很多情节都能猜到,可能是元素太常见了吧。
似乎好几部恐怖惊悚片都会有一位极度狂乱的母亲,如《寂静岭》,与其说是母爱,更像是中邪,也许是西方感情表达不同,总之让我觉得不舒服,本来能解决的事情都被她的狂乱搞砸了。
而领养儿也是一个常见的恐怖元素,拿着孩子“未知的过去”做文章,可以有无数可能性,这样会对领养孤儿起坏的宣传吧,如我,如果有机会本是愿意领养孤儿的,但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组织提出抗议呢?
再有,就是那个可怜可悲的男主人。
似乎他们就是用来推动剧情,用来伤害的。
最后的最后都是一个可怜的男人默默哭泣着怀念离去的妻儿,甚至直接被杀死。
但他们又一点都不值得同情,从开始就对自己的妻子极其不信任。
真的好奇怪啊,怎么就那么不肯接受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呢?
妻子真的很可怜,在疯狂悲痛无助的时候,最最亲的丈夫却完全不相信自己,甚至用怜悯的目光直接宣判:你是疯子。
如果亲爱的人那样说出离奇的话,第一反应是“ta真的看到了”才对吧,就算是自己理解不了的,就算和自己的认知冲突矛盾了,那也只会让人决定要查清楚真相吧,怎么可能什么都没做就偷懒而绝情地认定对方精神出问题了呢?
不可理喻啊。
遇到这种爱人真的只能一边理智地记录,一边独自调查了吧。
大房子,独栋老房,在风水上就是很需要注意的。
简单的说,是有故事的房子。
搬进去之前最好还是请灵媒看看,东方西方佛教天主教的都要请,要不,就算没有鬼魂,万一哪天在裂开的木板下发现尸体,也够惊恐半个世纪了。
论坛里很多人都听到了“男人的尖叫”,我们也不例外。
在玩游戏的时候,电影院里一个男人突然带着哭腔叫起来,引得全场爆笑,其实不是什么很害怕的场景啊!!
或许,我也该接受,男人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很多男人是很很很很胆小的,而且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胆小,这也算是朝男女平等进步吧 连银时都怕鬼,嗯,可以理解。
今天吃饭的时候给莎莎说,我一直到高中都没有看过什么恐怖片,因为老妈一直很排斥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
但自从高中和同学去看通宵电影时候看了对我来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鬼水凶灵》后,从此就对恐怖电影上瘾了,这一爱好以后扩展到了所有能够引起神经紧张的电影类型上,多年下来也算阅片不少。
但是,很遗憾,很少能再有电影能带给我有如看《鬼水凶灵》的感觉,那种酣畅淋漓的恐惧感总一开始就抓住你的神经,然后在最后准确地击中你心底柔软的地方,一种媲美于重生的幸福感瞬间将你包围。
然后,我看到了《孤儿院》。
还依稀记得曾经在《看电影》上看到了对《孤儿院》轻描淡写的介绍,就像这本杂志的一贯作风,尽职尽责但不花心思,当时配的图片是西蒙带着亚麻布面具趴在浴室玻璃门上的情景,效果还算惊悚,我迅速地浏览了介绍,甚至还以为这是一部美国片,自然也就没抱什么期望。
直到我在明亮的宿舍里开始《孤儿院》时,虽然听到了非英语的对白,但是还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准备看一部好莱坞一贯作风的恐怖片。
说实话,影片的开始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一贯的套路,废弃而孤立的大房子,颇有灵异气质的小孩。
故事也按照一贯的路子发展着,小孩子有了不存在的朋友,和父母也有了隔阂,暗示着一切即将失控。
但影片在这一贯的套路之下,气氛营造出奇的好,让我从心不在焉中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影上。
光线和音乐的配合,让影片有一种欲语还休的魅力,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你,一切都不是你当初想的那样,特别是女主角的表演,明明是一个满是慈爱的母亲,却总让你看到隐藏的恐惧在眼神深处一闪而过。
然后小孩子终于失踪了,我以为高潮即将来临。
按照以往的经验,母亲将在这个时候发挥出超人的力量,侦探的直觉,英勇地冲向未知的恐惧,或者取得最后的胜利或者陷入更深的绝望。
这就是大部分恐怖电影告诉我们的。
但是在《孤儿院》里,没有英勇的母亲,只是时间迅速过去了六个月,其间母亲被房间里的怪声音和神秘的鬼魂折磨着。
而那位神秘老人之死也让整个剧情更加扑朔迷离。
灵媒在这时候完美地介入了剧情。
灵媒那一段完全可以堪称经典,因为看着灵媒通灵过程地不仅是银幕前的我们,更是监视器前的母亲。
这种设计让人能迅速在两种情感中交替,一是和灵媒一起,充满代入感地体验恐怖;同时也携带了母亲复杂的情感。
这种情形就好像是在沙漠里一个堆满冰块的房子里看北极的纪录片,你知道这是不真实的知道外面的温度有五十度,但你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告诉你,你就在北极。
但似乎剧情还是没有大的进展,而后来孤儿院以前小孩们尸骨的发现也终结了好几条线索。
失踪的小孩依然是一个谜团。
现在,女主角开始完全进入状态,孤儿院被恢复成了以前的模样,每一个细节都被尽量还原,还有毛骨悚然的123木头人游戏。
要注意的是,女主角开始大量吞下治疗药片,这个细节解释了很多东西。
渐渐地,女主角开始接近真相。
当她最终穿过那扇门,走到地下室后,随着影片积累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因为这里必须有一个结果。
而那个幻觉的出现帮助观众完成了情绪的最后宣泄,我们似乎觉得应该满意了。
但是,当我们猛然想起,小孩已经失踪了九个月这个事实时,一股寒意迅速爬上了脊梁。
果然,温暖的色调在瞬间被抹去,真相残酷得像冰一样。
所有的细节再次迅速回放,原来一切都只是女主角记忆和情感的外显,之前的一切恐怖都没有了现实的根基但同时又有了完美的起源。
最后,女主角永远地进入了自己的幻觉和情感中,在那里,灯塔的光将房间照亮,她就是长大了的温迪,带着永无岛赋予她最美的礼物——纯洁的爱,给所有不幸而又幸福的孩子讲起了海盗的故事。
遗憾的是,电影的结尾有点蛇尾的嫌疑。
靠不住的男主角回到原处这个细节已经没有意义了。
毕竟电影里对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着墨太少。
电影结束了,我再度感到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出色的恐怖片,在其中我还看到了大爱。
TNND突然想起来还看过这个,应该算是在电影院里看过的史上最无聊的恐怖片啦,从开始到最后都在打哈欠!
看完小岛惊魂之后,很容易明白结局什么意思。
这片儿最出彩的地方是引出了一篇可作为“过分解读范本”的影评,目测这影评还不是原创。不过该影评“作者”蛮厚道 ,人家开头就说【该片可能是我自从David Lynch的《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之后看过的最牛的电影】。说回电影,一句话:一个巴掌引发的血案。
又是一部讲孤儿的恐怖片,看来小朋友才是最恐怖的啊...开始神神鬼鬼,后来有点心理剧的感觉,但是最后发现还是个鬼片。它的存在有点像《别惹小孩》和《老师的恩惠》的结合体,怪胎小孩,害死小孩,报仇,然后大家都怕了小孩……这一切都是这阵子看到那么多儿童恐怖题材之后的感受。此片也只是一般般
1,2,3木头人.
laura的演技撑起来了一个故事,用镜头语言、音乐推进了情节的紧张感,一层一层的剥开谜团,最后大家如同幼时一样将彼得潘的故事,可是只有laura像wendy一样长大了,其他的孩子只能在无穷尽的死亡黑暗里保留最原始的样子。母亲的爱不畏惧自己的死亡。
自己吓自己啊.并且哪感动了?123木头人我也玩过.
最后的结局挺特别的,恐怖的氛围营造得特别好,恐怖电影中加入孩子和玩游戏这两个元素简直可怕程度加倍。其实电影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女主放不下,所以永远留在了孤儿院,但是有些时候,放下一些东西,才能走得更远吧。毕竟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错的电影,影院宣传说的世界十大恐怖片之一?之前都把小孩子描述的那么恐怖,最后两分钟主打温情牌……可怜的孩子,长大的劳拉,每个人心中都深深隐藏着一个彼得潘
男人提前就走了 难道是男人更胆怯 还是女人一个人更烘托气氛?
确实不错的,除了日本韩国香港,其他的国家很少能拍出这样类似,或者很少能明白心里恐怖这个东西,因为与信仰的宗教有关。更何况片子的亲情其实是应该是重点,但渲染得不够到位。整个故事的框架些须松散
恐怖元素套着一个温情主题。
初始设定本来挺有趣的,但作为恐怖片节奏实在太慢,铺垫过多,虽然画面场景美,但不迅速展开故事就是缺陷。而作为悬疑,运用的惊悚技巧有点过于老套。故事本身也有问题,主题体现不清晰,故意躲避好莱坞模式,但是好莱坞模式有它存在的好处,因为躲闪,这个故事的趣味性降低了很多。
两颗星都给电影院要不是在电影院看的,我估计我看不下去
有点仿照《寂静岭》的异度空间理论,不过讲故事的技巧没有好莱坞恐怖片那么圆润,惊悚来得太少,不够集中。最后的母子团聚情节居然还感动了我,仿佛看到《小岛惊魂》了。
还不错~不过刚才在电影院里看的是国语兼剪切版的···结局在阴间如愿以偿,有点儿伤心···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灵异片。其实挺温情脉脉的。
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吧。意外处在母亲于不经意间害死了自己的孩子。p.s.本片底下有过度诠释的典范的评论。
没有鬼魂,只有真爱~
我看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不管是镜头,配乐,女主角的表演,内容都堪称完美,尤其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