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许多弥足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书页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以荧幕为窗口在眼前动态展现,人文童话的独特情韵于故事的起承转合间充分显露。
那些汹涌流年里撷取的片晌,犹如太阳下流水映射的光点,细碎聚合,无法久眙却始终吸引视线,偶尔望上一眼,淡淡涟漪便会撩拨心弦,追随光的引领,奏响记忆线谱最纯真的歌谣。
这是一部电影,是七个绘本,是人生之海浮跃的粼粼波光。
我于去年2019年9月份写下了《外婆》的故事,而后与后浪出版社敲定打算将其做成绘本。
在之后,有了参与《向着明亮那方》动画电影的机会,几番周折,最终决定吧《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在绘本的同时,也将其制作成动画,搬上大荧幕。
铁皮柜设定在这之前我其实很羞于讲出这个故事,直到有一次与我朋友偶然聊起此事,发现他也有偷家里钱的经历,心境也和我极为相似。
和朋友的聊天虽算不上直接催生我去创作这个绘本,但在内心上却有了很大的认同感。
在《外婆》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铁皮柜轮椅”,关于这个物件我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我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情绪,它直接关联在我的绘本故事里,亦然也会贯穿到改编的动画里。
事情是这样的,我外婆的腿脚不好,我妈妈便一直想给她买个轮椅。
在我的脑海中对轮椅的概念是从电视上得来的,就是那种人坐上去双手能推两边的大轮子,有靠背,别人也能推靠背上的扶手。
后来有一天我妈妈真的就把轮椅买回来了,是在镇上电焊场买的。
电焊厂会做一些廉价的轮椅,就是用铁盒子焊接上四个小轮子和钢管做的把手。
其实这样的轮椅对老人是蛮实用的,因为整体比较重,老人扶在上面不会滑倒,这个轮椅也是绘本故事里“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原型。
那时候的我看到妈妈买回来的这个轮椅后,心里莫名的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这没有电视上的轮椅高级,这种落差感迅速的转换成了强烈的愧疚心理,由此也让我自己觉得自己似乎很少关心外婆。
电影截图我偷拿外婆钱的地方,现实中是在她的枕头下面,故事里我把偷钱的发生地和角落里那个轮椅结合在了一起。
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我觉得那个焊接轮椅是有故事承载性的,它是具有现实奇观感的物件,很普通,但又很独特。
它有现实依据和我内心情感依据,这个点无论是放在绘本故事中,还是电影故事中都是非常好的。
电影截图《外婆》这个故事是我对愧疚感的最初理解,想来也是成长认知中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核心情节,就是男孩偷外婆的钱去买东西,当然“偷”是一个很具体的事件,这个绘本作品也并不是要去简单的说偷东西的故事,其核心的表达还是在于“因为对亲人的爱,才会产生愧疚感,也是因为爱,才会化解内心的愧疚”。
故事里妈妈让小男孩给外婆端饭,就是让他偶尔照顾老人,但是小男孩不用心,因为偷钱的这个事件让他开始观察外婆,进而产生了内疚。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对外婆的“爱”,这个爱使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婆。
他自己内心内疚的化解,也是外婆去世后从新打开那个轮椅柜,发现钱还在原来的地方,表明外婆早已经知道钱的事情,而因为对小男孩的“爱”没有戳破,故事到这里其实早也已经脱离偷的本身,更多是彼此爱的光芒。
电影截图具体的、合理的道具会让故事更加有质感,这也是我非常迷恋和擅长的地方。
我喜欢严丝合缝的细节呼应,更喜欢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这些在动画作品中也极为重要。
道具作用在《外婆》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是最后一个画面,妈妈从新打开外婆的轮椅柜后,发现里面竟能容纳她如此多的东西,就在这个蓝色铁皮柜轮椅中仿佛装满了她整个人生。
我相信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而这个动画就是讲述的关于这个铁皮柜轮椅的故事,反观这也是道具服务于角色的最大意义。
如今我看童年的自己,大多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另外单独的个体看待,看他的快乐、忧愁和创伤。
我时常想这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会不会成长的更好,那样还是不是现在的我?
电影截图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疗愈自己,同时它的诞生也会疗愈更多的读着和观众。
这个作品如此,我未来的作品也会如此。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无论是绘本还是动画都能像金子美玲的诗一样永远向着明亮的方向,照亮每一个人。
电影截图
片子太感人了,让我想起来我的外婆,我的妈妈和爷爷奶奶,开车回家的路上都忍不住再次流泪了,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
影片一共七章,最后一章讲的是我们南京的小故事,当屏幕上出现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观众们都非常激动!
现实生活的坎坷曲折让我们的心麻木了,看什么都带有怨气,只会怼天怼地,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勇气。
我想,我们爱护孩子的同时,更应该抱抱自己。
让我们彼此温暖,找回内心深处的明亮那方
这部片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记忆。
太温暖了,不管多么生活多么困难,看这部电影哭一场都能被治愈。
形式和中国奇谭很相似,主旨却完全不同,虽然没有中国奇谭那么宏大深刻,但非常细腻温柔,就如同片名一样,向着明亮那方,它能呼唤起人心里最柔软最单纯的一面,全身上下都流过一阵暖流。
也让我们看到影视寒冬里,中国动画电影也在静默生长着,好后悔当时没有给如此优秀的国产电影贡献票房。
《糖水铺》像一篇小散文,其中从糖水到时钟的转场很惊艳,太温暖了,太温暖了,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感觉,全身上下的每个细胞都熨贴。
《外婆》勾起了我好多回忆。
童年的暑假去外婆家,和妹妹在苞米须垛上蹦跳,外婆家有只小狗,有个小屋子里有姥爷的照片,里屋有一面大镜子。
小时候爷爷总是在早上给我买玉米,我在傍晚守着少儿频道,和爷爷在人工湖边上散步唱儿歌。
最后,妈妈想给外婆买一个电热毯但一直忘记作结,记忆连带着悲伤翻涌而来。
这些故事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的细节都很到位,很能带给人惊喜感。
小孩的视角一些都是那么童真。
导演们真诚的把自己的童年献给观众,用人生中最单纯快乐的记忆,治愈着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爱我的家。
”
这几个小短篇,越往后内涵越丰富,叙事越复杂。
一开始是简单的儿童绘本,往后逐渐生动,细腻的描绘众生相,一笔笔画出人间烟火,从家庭,到街坊,到一整座城。
好似一篇篇散文,用最质朴细腻的语言,观察着所见,记录着所想。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散文,日子虽然琐碎,但我们的精气神不散,爱与感动不散。
正如影片名称,永远向着明亮那方,茁壮生长。
我最喜欢的是小火车的故事。
火车的意向真的很妙。
火车来了,坎儿就过去了。
火车来了,希望就来了。
火车是一个巨大的伏笔。
一开始看着一家三口在家开火车,会感到疑惑。
这个小火车为何一摇一晃?
影片在后面的剧情里一点一点揭秘。
慢慢的,小男孩的火车也开得越来越平稳,但他还是只能在家里开。
这时候,第二个有趣的伏笔来了,以前的朋友见了他,会躲。
这可真是很奇怪。
小男孩犯了什么事吗?
还是看上去是个怪物呢?
带着疑问,接着往后看,冬天到了,小男孩可以出门了,可以穿街走巷,能看出小男孩此时无比开心,我也被小男孩的笑容感染,此时,他的朋友摸了摸他的小火车,他的朋友接纳了他的小火车。
到了春天,真的火车来了,小男孩和家人商量,要翻山越岭,去看火车。
明明是个玩具车,如何能够翻山越岭?
影片的最后给出了答案:小男孩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腿,所谓的火车,是他的义肢,和他的家人,他是火车头,爸爸妈妈是车身。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小男孩的经历感到唏嘘,又被他的乐观坚强感动。
爸爸妈妈是小男孩的火车,而小男孩要看到属于自己的火车,终究是需要爸爸妈妈放手,只依靠自己。
这样,春天才会到,坎儿才能跨过,火车才能载着男孩的希望,朝着远方驶去。
6本绘本改编的小短片串连在一起,电影里还加了一个新故事《小火车》,就是这个看哭了,但孩子似乎看不太懂,因为她完全没有背景知识。
孩子(7岁半)喜欢《小兔的问题》和《萤火虫女孩》,这两个清新、美丽、温馨,我喜欢现实主义作品:《翼娃子》《小火车》《蒯老伯的糖水铺》,这几部都是方言(方言味普通话😂),所以很喜欢,而且摆脱了中产阶级视角,能让孩子看到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也是现实主义,可主旨有些模糊,感觉是某个大人不管不顾地在回忆,完全不管听众想不想听他唠叨。
而且既然用电影这种影像手法,还全程都在念!!
连“外婆脸上皱纹很多”都要说出来,画面是干啥使的?!
连我都听烦了……《哼将军和哈将军》画面真的美!
说实话,这些绘本我可未必愿意买,因为人物画得大多挺丑,但是电影里还好,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风、配音配乐也很好——我们坚持到了彩蛋,因为片尾曲也很好听。
看片尾,绘本届育儿界有点名气的都来凑热闹了哇。
适合3-7岁,除了“哼哈二将”略微有一点点吓人,其他的对小小孩也都很友好~三年级以上可能会嫌幼稚了。
排片太少了,好多朋友都反映说,想看,但家附近找不到。
我们去的影院这个片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太惨了!
以平静轻松的心情观影,没想到却泪流满面走出影院。
七部短片风格奇特迥异,在构建出充满幻想的世界中流露出现实世界里的真情实感,善与爱由一而终。
从小兔子到蓝色轮椅上的外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像是小兔子一样对世界存疑,而兔子妈妈不耐其烦的解惑就是对儿女爱的关怀。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感填充着,最后散落一地的外婆的遗物,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就像那花椒味依然浓重的腌菜,都是我们习惯深藏在心底不易表露的爱。
幼至老,生与死,也许此时此刻更需要学会如何去表达爱。
萤火虫女孩中即将退休司机和蒯老板,蒯老板的姓氏“蒯”,在粤语音译中可以形容孩童顽皮,可如果用来形容司机和老板,那是他们身上的一股执念,对家庭对儿女。
他们总是只身一人,在儿女都远去的世界里一成不变地生活着,所幸他们有散发温暖的森林动物和市井里互相关怀的人们陪伴着。
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但内心的孤独可以消化重塑成新的情感,放下之后得到是热乎的甜饼和甜口的芝麻糊。
但在儿女的角度思考,这份甜饼和芝麻糊或许能从我们手中交予父母呢?
小火车和一家三口里的两个家庭,一个是绝处逢生,一个是平淡无声,可他们并不冲突,这一切背后都是父母对儿女爱的支撑,能给予孩子完整的爱的原生家庭是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
再者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亲密关系也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去维系,哼哈二将中的兄弟通过奇幻的天宫奇遇,从有趣的对白和精巧的节奏碰撞出了更深厚的情谊。
很高兴看到可上映的大陆动画不再只是供孩童玩乐的娱乐片,它更是成为能激发成人深思的一种载体。
《向着明亮那方》值得前去影院观影,但前提是自备纸巾和一个新的口罩。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每章前言的简介,都有童音介绍。
声音很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向着明亮那方】真的都给我去看电影名字着实有点像主旋律但实际是精彩暖心的儿童绘本动画里面七个小短片,太精彩了从梦幻般童话开始再到现实生活的缩影这么优秀的绘本动画短片不应该被埋没请你带着自己或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吧
【小兔的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割舍不掉的存在。
每一个问题似乎小时候也这样问过父母。
【萤火虫女孩】画风非常童话向,更偏向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
第一反应感觉有宫崎骏【龙猫】的温暖感。
善良的老司机的一场梦幻邂逅。
【哼将军和哈将军】用神话故事来演绎的兄弟手足故事,还是用最难的纸定格来拍摄,太佩服了!
用哈士奇做哮天犬,导演你很有想法💡想说哼哈二将人物要是做成手办也会很有趣呢!
【小火车】这绝对是催泪短片,坚韧小男孩的故事,着实把我看哭了😭【蒯老伯的糖水铺】导演审美太好了,生活气息浓厚,手绘画面太美了,分镜真的好赞!
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用绘画方式表现,有些惊艳!
【外婆的蓝色椅】虽然故事平淡,更似回忆纪录片,但是平凡人的故事够真挚。
【翼娃子的星期日】场景取景南京,满满的熟悉感,外来务工的孩子眼里的一天。
外地人融入快节奏的城市,也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感谢音乐壳赠电影票。
音乐壳是一款以儿童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等规律为基础,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核心要素,专注在线音乐启蒙教育的App。
我是忠实用户哈, 每节课涉及到的音乐素养知识很有意思,动画也比较有趣。
社群里也经常有知识分享和解答,听不完的资源,其实我是蹭孩子课啦。
说回电影,这是一部温暖的动画电影,分成几个小故事,画面色彩很有童趣,用着不同地方的口音,乡音最浓情吧。
讲述着充满着人情味的小城市、小乡村里,一些孩童眼里平凡而闪着点点金光的日子。
故乡和过去,都是再也回不去的。
小时候向往的远方,长大后才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远方,所谓近乡情更怯,人回去了也是物是人非,回忆被染上了泛黄色,一切都蒙上了一层忧伤。
孩子们在长大,向着明亮那方,是远方也是故乡。
这一生的经历,也许就是一个圈吧,温暖明亮就好。
关于配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蒯老伯的糖水铺》中的温暖管乐,很有爵士味道,老伯就像《深夜食堂》的大叔,为来来往往、辛苦奔波的陌生人提供一份夜里的甜。
配合的画面是搅拌着的浓浓糖水,旋转成了忙碌的人们。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全程配乐加独白,前面是干净的吉他音色,拍奏泛音搭配夏天绿色画面,很宫崎骏。
随着叙事展开,加入铺陈的提琴,情绪逐渐翻腾起来。
那个铁皮柜轮椅,仿佛装着外婆的一生。
错过和迟到,其实是必然。
我是来看毕设合集了吗😥
虽然每个故事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这种爱是纯粹且无私的,而我们永远都会被这样的爱所温暖到七个故事里,《糖水铺》《哼哈将军》《铁皮柜轮椅》我觉得是最好的
希望国内这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动画可以多一些。而不是一味的做西游或者封神这种题材的。
照亮童年,为爱发光!七位导演取材原创绘本改编七个短片,以爱为主轴
糖水铺的原型是文明路隔壁那间今日糖水,善良阿婆变成了动画的蒯老伯,常年劳作酸痛的手,隔壁帮忙的兰州拉面老板,亲近的街坊领居,时不时穿插老伯年轻是喜好甜品的缘由 并将贴着碗边吃凉的教给其他小朋友,因为忙碌少回家的子女,这些都是温馨的日常。这部片过于好睡。还有哼哈二将也很可爱
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明亮那方。暗夜里的飞虫啊。
短片的体量丰富了视觉介质,大部分短片在结局时都制造了对动画与现实的指涉。比较喜欢《萤火虫》、《小火车》、《哼哈二将》。
To the bright side。第一个故事,小兔子,无论走得再远,妈妈永远记挂着你,一闻就知道你是我的小兔子了。最后一个故事,小朋友跟着爸妈从重庆农村到南京开小吃店,在店里的桌子上写作业,早上天冷,爸爸一个人骑车,让妈妈和孩子坐公交车。晚上爸爸一个人留在店里收拾,让妈妈带孩子先回家睡,满满的父母的爱。
《翼娃子的星期天》尤其好,简简单单就勾勒出了众生百态看小火车的时候我真的好担心,担心一家三口都遇难了
说低幼的也是服了,本来绘本就是给小孩看的啊!
值得!各有千秋,喜欢3、5、6、7,儿童片中的文艺片,小观众可能看不太懂,有些情节甚至对于成年人都比较晦涩难懂,比熊出没之流好太多了
画风也不太行,剧情也有点生硬煽情,很俗套
快乐~
小火车那个确实感动到了,汶川地震后的孩子吧~外婆铁皮柜的风格我很喜欢~阳光从皂角树的树叶间隙中透下来的那一幕真美啊~
好遗憾,再也不能用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了
不是很好看
整体儿童向,小火车和糖水铺最喜欢,一种尚有童趣的游戏与模仿,而透出不亚于成人的坚韧,糖水铺里的圈圈绵绵,周转开市井里的邻里情谊,也层叠着对过往的浓稠回忆。外婆说教味略重,特别喜欢透过玻璃珠流泄的阳光,而在外婆去世后皂角树间又再次出现。萤火虫借用得有点水土不服,兔子的故事背景干嘛放民国?
后面几部挺喜欢的。
适合带小孩去看的动画合集。童谣串起画风迥异的七个故事,温馨可爱。有不同的地域风情。用个人写历史,用家庭写社会。大人小孩能看见不同的故事。轻描淡写带出生活的沉重。开小火车男孩对照灾后重建那章印象深刻。
《萤火虫女孩》《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