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一共刷了四部同一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才发现后三部电影是不允许在豆瓣评论的,索性就都写在这里。
这四部影片都是献礼片,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前那一场场血腥而又振奋人心的革命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四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梳理出不同的主线,呈现出革命者的不同使命: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2、建党伟业:点起有革命信仰的星星之火;3、建军大业:武装反抗军事独裁;4、建国大业: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电影中一些史实是重复的,有些演员也是多次出现。
这几部电影我都连刷了几遍,记录了一些剧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一下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记录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2011)6.6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张黎 成龙 / 赵文瑄 成龙1911年3月,一切看似准备完善的广州起义开始了。
黄兴带120人的起义军到达广州城下,进行起义。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美国等待起义的消息。
一切还算顺利,起义军很快打进了两广总督府,但张鸣岐却炸墙逃走。
起义军在追击途中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义军死伤大半,黄兴受伤,逃回香港。
广州起义失败。
林觉民被张鸣岐抓住,张鸣岐试图劝降,林觉民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广州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取七十二烈士尸体。
后经证实,实有84人牺牲。
为了镇压革命,清廷不惜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压债,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
引起了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
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决定在10月于武昌起义。
10月10日,汉口俄租界的炸弹意外爆炸,起义计划泄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
陶启胜到新军工程第八营查看,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大声训斥。
金兆龙、熊秉坤、程正瀛决定立刻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念黎元洪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杀他。
黎元洪在被逼之下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
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不是立马回国,而是立刻到英国去劝四国银行团停止向清政府借款。
孙中山在英国遇到了清朝驻英公使唐维雍之女唐曼柔(父女都是虚构人物),孙中山在与德、法代表讲话时,由她当翻译。
孙中山回国时,唐维雍和唐曼柔双双自杀。
没有了四国银行团的借款,就连袁世凯的新军也无力回天。
在黄兴的率领下,武昌保卫战进行了四十余天,内地十八省中十六省相继独立,虽然山西、陕西、甘肃后来被清军夺回,但革命军有了半壁江山,孙文被迎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来想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怒,这皇帝做不了了,那就做大总统了,虽然坐着硌屁股。
“那年冬天,就是当下这个时节,冷风一个劲的往人骨头缝里钻,天上还下着大雪,说起来就要过年了,可满城没有一点的喜庆的意思,还透着一个字凄凉,断头台就立在广场中间,铡刀的刀刃上,还结着血红的冰溜子,皇帝路易十六被绑着过来了。
可怜啊,穿了一身单衣,冻得全身发抖。
满城的百姓,都拖家带口的来看热闹。
时辰一到,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把皇帝的头往铡刀下面一摁,冰渣子沾了一脸。
就听着,咔嚓一声。
”袁世凯就这样像说书一下,一步步的把隆裕太后逼的喊出那一声“退位!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
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共和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当下时局,但也让日后帝国主义的力量有了打击。
# 附:国民党建立的一些重大节点1912年:建立1913年:被袁世凯强制解散1919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迁都至武汉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开始争权,国共合作破碎1928年:北伐成功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内部分裂1931年:国共在赣南进行战争1935年:第五次“围剿”之后,共产党被迫长征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1938年:迁都重庆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为国民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汪伪国民政府解散1948年: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任大总统1949年:败退至台湾2、《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2011)暂无评分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刘烨 冯远征1911年,沪军都督陈其美护送孙文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逼退清廷,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与此同时,在湖南服役半年没打过仗的毛泽东退伍。
1913年,在上海的国民党代总理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签订从《二十一条》中筛选出的《民四条约》,在日本的支持下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1916年,蔡锷和黄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运动,率护国军直冲北京,袁世凯退位,不久后病逝。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率五千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为帝,段祺瑞联合驻扎在天津郊马厂的李长泰、保定的曹锟、廊坊的冯玉祥组成讨逆军消灭张勋。
建立民国才六年,就出了两个皇帝,这叫革命吗?
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深知大义,决定学习苏俄的十月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中国发生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经过学生游行和中方强烈的态度,协约国决定将山东半岛归还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一个共和,但无法挽救中国当时的社会。
1921年,中国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开会,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各方代表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也成为了湖南代表。
由于有特务跟踪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同志,上海的开会地被发现,陈独秀决定撤到嘉兴的渔船上建立共产党,马林因太抢眼而回了苏联,陈公博竟因为隔壁有对情侣殉情自杀吓破了胆,回了广州。
1921年6月末,共产党正式建立,定7月1日为建党节。
# 附:中国共产党重大节点1921年:建立,以陈独秀为总书记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赣南发动土地革命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撤退到陕北,称“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与国民党签订《双十条约》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条约》,国共反目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历史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3、《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 (2017)暂无评分2017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刘伟强 / 刘烨 朱亚文1927年,蒋中正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没收工人纠察队枪支,肆无忌惮的杀害共产党员,引起了在武汉一方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注意。
与其同时,在北京闹游行的李大钊也被张作霖杀害。
形式逐渐对共产党不利,一些老顽固派执着于汪精卫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帮助。
周恩来仰慕毛泽东在中国对于农民的重视要高于工人的言论。
决定和毛泽东一起建立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在说服贺龙后,叶挺、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军到了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会合。
与此同时,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事变,也开始杀害共产党人,宁、汉的国民政府开始合并。
经过高层会议,决定在八月一日在南昌进行起义:全体队员以脖子上系红巾、腕上带白帕为标志,口号保卫河山;叶挺部队先占领守卫少的火车站,断敌军后路;朱德请南昌大大小小的军官赴宴,以此减少敌人领导能力;贺龙部队进攻藩台衙门的第五军;叶挺占领火车站后,再率军进攻城楼。
由于内部有间谍,起义计划和标志被泄露,但国军无心作战,让第五军很难召集。
占领火车站后,周恩来三枪为号,贺龙、叶挺部队相继出击,朱德在宴会上也把所有军官都抓住了。
义军很快打到了城楼,第五军也正好召集起来了,国军用机枪扫射义军,义军用炸弹将机枪炸毁,进了城门,但很快又遇到了第二波机枪和敌军伪装的义军,还好粟裕问了口号,才识别真假。
南昌起义结束,义军成功控制了南昌,再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
随后,义军撤出南昌城,争取到广州的海岸接收共产国际的援助,但在三河坝遇到国军的强烈反击,两万人的部队被打成八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也发动了起义,还提出不能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帽徽作战,将军名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全体拆掉帽子上的国民党徽章。
毛泽东等人有领导了秋收起义,遭失败,撤往井冈山当“山大王”。
朱德军虽然遭到潮汕、三河坝起义的失败,但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后,势力大增,为后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基础。
再经过1927年–1937年,1945年—1949年的革命中,新中国才能成立,我们在过着好日子时,也不要忘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牺牲。
# 附:中国军队(不计清朝以前)重大节点1895年:奕䜣、荣禄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建立新式军队1900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清朝灭亡,全国军队进行改编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相继独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训练北伐军,准备北伐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北伐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1927年: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新中国将此日定为建军节1927年:毛泽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北伐之后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1931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撤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抗日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合并成东北野战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等军队1948年:全部军队合并为中华人民解放军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2017年:建军九十周年4、《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2009)暂无评分200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唐国强 张国立1945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结束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蒋中正在重庆见面,签订《双十条约》,共产党军开始撤往东北。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开始对关内的解放区进攻,共军大多撤往陕北和东北,毛泽东先在哈尔滨设政府,随后南下。
至1948年攻下整个东北、河南、大半个河北、半个山东。
与此同时,蒋中正在南京当上了大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蒋介石开始对毛泽东进行轰炸,但被毛泽东躲过。
在1947年,傅作义曾向美国记者发誓:如果自己兵败,就给毛泽东牵马。
1949年,保定、山东半岛的国军向南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大总统,开始向毛泽东谈判。
1月15日,天津失守,1月21日合肥失守。
傅作义在民国政府的强烈命令和自身安危下,决定向解放军投降。
1931年,傅作义率北平的军队,投降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让开国大典可以毫无阻拦的执行。
1949年9月末,北京(已经改名)、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这是按现在的区划,以前的行政区划怎么样就不管了)已经被解放,解放军获得了半壁江山。
经过投票,国旗、国歌都确认了。
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而在北京的傅作义也后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话:“我曾经说过,兵败之日要为您牵马,今天我给您开门。
”在台北的蒋介石仍妄想想挽回形势,让广州方面派飞机轰炸北京,但油量不够要在韩国附近加油再回去。
美国拒绝了,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决定放弃轰炸计划,开国大典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自1921年建党到1927年革命,到1935年长征,再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发动解放战争,再到1949年建国。
28年革命,终于成立了一个新中国。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1949年:建立,毛泽东为总书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文化大革命1976年:毛泽东去世1981年:女排三连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好吧,我承认我是来挑刺儿的,看到这个片子较晚,之前夸的骂的都知道不少,而且这种片子,确实也无所谓剧透,思想性政治性的东西我也没什么好评论的。
但是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一开始秋瑾出来打个酱油也还算合格,成龙接下来英姿飒爽的穿着皮夹克出场双枪出场就让人好生振奋。
不过成龙扮演的黄兴太天纵英武,他那件皮夹克上的拉链,要过个十年左右才能被大规模使用,而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采购,拉链的专利要到1913年才被正式注册,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拉链,要到20年代才能开始普及……黄兴这件皮夹克,真正是科技超前的产物。
然后,在广州起义中,我第一次目睹了先进的现代武器被超越时代的大规模使用,那就是——手榴弹。
而且是德国式的木柄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要到1915年才被发明出来,1917年最后定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被投入使用。
相关介绍见链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M24%E6%9F%84%E5%BC%8F%E6%89%8B%E6%A6%B4%E5%BC%B9。
从广州起义相关人员对手榴弹的娴熟使用状况和大量装备来看,显然在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甚至在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中出现了使用集束手榴弹的高级战术。
广大革命党指战员的手榴弹技战术能力不在抗日战争中频繁使用手榴弹炸碉堡的土八路之下。
不仅革命党,武昌起义的时候,甚至连清兵也普遍列装了这种木柄手榴弹,让人不禁怀疑这已经是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
武昌城外的攻防中,就有一个清军冒死拉弦被击毙的特写镜头。
考虑到当时各国陆军的装备情况,能领先西方列强个五六年装备如此先进的装备,中国的军队战力绝对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军队之列。
历史上同盟会为首的会党是非常喜欢用造炸弹的方法进行暗杀和起义的(换今天就是“恐怖活动”了吧……)。
革命党中也出了不少造炸弹和军械的技术专家,比如下文提到的喻培伦和造飞机的冯如。
就连武昌起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革命党暗中制造炸弹走了火,革命党名单被查抄,大家才恐慌举事的。
但是手榴弹,这个有点太超前了吧……黄花岗起义的时候,上文提到的喻培伦,出来打了个酱油。
但是按照史料记载,几年前在一次制造炸弹中走火,这位仁兄被炸掉三个手指。
但是在电影中的几个镜头中看,这位仁兄四肢蛮健全,头脑倒有点简单。
我不计较导演不顾史实让他作为人肉炸弹自爆(其实是被捕后不屈被处决的)。
但是你都注意到黄兴的断指了,就不能稍微注意下这位大哥的身体状况?
还或者是当时中国的断肢再接技术已经超越了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无疤无痕无后遗症断指再接?
接下来的战争场面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一群士兵打者背包在夜里攻打总督府,难道铺盖卷有避弹功能?
或者中国士兵训练第一条是要求他们起床后打好背包?
而且有些家伙连干粮袋都扛上了!
莫非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半夜仓促起事,先拿下楚望台军械库,然后进军总督府。
营房和战场相隔不远,事成就等于占领驻地,失败横竖就是个死,谁脑子抽抽了背着背包去冲锋啊?
难道一开始就准备转移不成?
不过很快我就明白了,原来导演或者导演的军事顾问是个负重控,武昌城外的攻防战中,士兵依然背着背包打冲锋。
冲锋本来就是个拼速度的活,战场上从来讲究轻装上阵。
这导演非要搞个负重拉练,估计群众演员要价贵了,导演发了狠,一定要够本,所以加了戏码。
最后要说的是照相机,1911年的时候,闪光灯还是靠燃烧镁粉来照明的,这种照明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有很大的烟雾和火花。
但是无论是袁世凯剪辫子还是孙中山卸任的时候一群记者群起拍照,连一点烟雾都没有,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许还有一些细节和历史不符,但是我就看出来这么多,手榴弹的错误太不应该,之前也没有清代背景的电影如此大规模运用手榴弹。
我觉得这个电影拍的粗糙了,也许和张黎原来是个拍电视剧的有关。
不过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他的确应该找个够格的军事顾问和历史顾问把把关。
半个月前看预告片时,固然知道成龙先生一个人举着大旗策马飞奔的场景肯定是艺术表现,但还是的确有点血脉喷张的感觉。
半个小时前坐在不足十人的电影院里看完电影时,却在回忆片头导演的名字是不是韩三平和黄建新。
同样的流水账式叙述只是少了韩、黄二位导片的隐含拍马和搞笑。
整部片子把一个前列腺患者想尿又怕疼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秋瑾、林觉民、新军起义在前半部分展现了出来,让我一时觉得这部电影的历史有戏。
可越往后越发现全片割的割、阉的阉一如既往的符合了大陆人教版扭曲破碎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上 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南京成立临时管治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1911年11月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以上这部分就那么莫名其妙缺斤短两了,真不知道是被剪了还是压根没拍。
再往后,戏路就貌似在袁世凯身上了。
全片的结尾让人觉得戛然而止,片尾的红字解释让人觉得还是个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续作前传。
全片唯一让人安慰的是三民主义和民选总统的话句。
如果这两个都不提,全片也对不起用辛亥革命四个字做片名。
本人单位包场看了建国大业,没看建党伟业。
今天花了25RMB看了辛亥革命,冲着三民主义和民选总统我给7分。
电影院里几个人40左右的人聊着天、说着电话看完电影,结束时候有人说“后面我知道,袁世凯称帝了”。
我想他会不会也把前面省去的历史和片尾的字释一结合就成了他自己的辛亥革命历史观。
还想了一下,如果拍的完整是被剪,我神经质的觉得电影里各省的帆船上写的不是“独立”是“光复”是不是有隐含?
因为当时是各省革命后与清政府脱离关系,是宣布独立。
这“光复”二字大家从字面看会不会想到蒋公呢?
不知为什么分数那么低,主旋律片就有原罪吗?
虽有选角和表达角度不足,整体还是大气的,反映了纷乱、磅礴、迷茫的清末民初图景。
能从正面反映这个大时代,也是成功了,何必责备求全。
好像一是命题文章,就要求完美全景,不出纰漏似的。
孝定景皇后退位、攻打两广督署、辫帅入京,都是不错的场面戏。
小时候读《与妻书》,那般感人。
而今林觉民也有电影形象了,不亦悦乎。
孙淳版的袁世凯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抢了戏,这也难怪,从《走向共和》开始,袁大头就是这么霸气——虽然《辛亥革命》的导演名单里还有成龙大哥的名号,但明眼人都一望而知:《辛亥革命》还是带着导演张黎浓郁的个人风格(大哥可能主要担负了动作导演和营销宣传的重任),所以,电影《辛亥革命》基本还是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路数。
《辛亥革命》不好拍,坊间往往会将之与《建国大业》相提并论,与后者比起来,前者的艺术创作空间可能会大些,但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显然没有对后者那么熟悉,《建国大业》里在出场人物旁边打上名字,观众就了然于胸,但对《辛亥革命》而言,恐怕过场人物的处理是个大问题。
总的来看,影片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孙中山和黄兴为最主要的人物线索串联起全片,革命者为一方,清廷为另一方,其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在张黎独特的抒情化历史表达中,全片虽秉承全明星路线,节奏倒也错落有致。
从几部类似的影片看来,《建国大业》较好的保留了多线索叙事中的故事主干,《建党伟业》明显的呈现出如其主创所言的“三段论”结构,《辛亥革命》则分为四个大的段落,闪回加顺叙,演讲辅战争,把一桩复杂的历史纠结还原在了大银幕上。
西文语境中的“革命”,汉娜·阿伦特考证其在现代政治中有开辟新纪元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源自《周易》的“革命”一词则经由日本的二传负载上了历史进步论的内涵,不过历史中的“革命”事件往往带有追认的成分:譬如作为现代革命始祖的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作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后世的宣传所致。
同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并不像以前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是完全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一手策划、执行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带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
影片中对武昌起义就是一笔代过,重点在于,当武昌新军推倒了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时,这场多米诺的大戏是如何演变成革命的燎原烈火而延续下去的——如果说,武昌的第一枪是偶然的,清王朝的覆灭则是必然的。
影片的最后部分成为了袁世凯的权谋大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眼睁睁的落入了袁世凯的手里。
国父不贪恋权力的高风亮节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袁世凯的出现实则也不纯是机缘巧合。
当天翻地覆的大革命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位威权“僭主”出来收拾烂摊子,譬如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譬如二月革命、X月革命后的X宁-斯XX——从这个意义上讲,清廷覆完是必然的,袁氏当国也是必然的。
(刊载于《中国银幕》2011年10月号)
让那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挑一挑电影的刺让他们说它其实主旋律 其实很虚空 让那些未曾失望的年轻人感动说他们看见了自己一个未被完全侵蚀的梦那群年轻人躲避一个女人不躲避沙滩 海水 自由 炮弹 你不能不爱他们强壮的肉体 无邪的笑容 只是 现在不一样了啊信仰 信念 信任 信心 认真你就输了 我也嘲笑那些高尚的英雄 当他们为自己落下高贵的眼泪 惺惺作态的模样真是惹人厌烦我却还是相信革命 相信温柔 相信自由 你说你要变得优秀 像四月的星辰当你读到这首小诗 你应该懂得我爱星辰更爱你沧桑的面容除了傲慢(你以为那是一种甜美的感受?
)牺牲的快感(我必须承认)还有真的相信希望 念头 愿景 不愿意
问:何为革命?
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红色大片《辛亥革命》的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电影《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x月x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x月x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
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
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至此我明白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后辈的幸福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随着思想觉悟的进步,统治人类的不再是兵器而是思想。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xx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
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
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如今,我们在看不到革命历程中的血雨腥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子孙之福,我们的国家之幸。
导演试图想讲明白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革命?
革命是什么?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革命者的初衷都是简单的,是为了全天下的孩子被世界温柔对待,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为了唤起民众崛起。
革命不是流血。
革命不是牺牲。
革命不是为了革谁的命。
有人说此部片子里的人不够血肉丰满。
我以为2个小时的时间就算再天才也无法完美诠释概括那一段最激荡的风云变幻。
一个不激进的革命者孙文,一个忠诚的信仰者黄克强。
还有革命的投机份子北洋军阀派,以及那些如今已经面目模糊的年轻革命者。
一个人的革命是简单的,许许多多人的革命因人性变得复杂扭曲。
在那个英雄与枭雄并立的年代,在那个诡计与阴谋较力的年代,为了维护保存革命的果实,孙文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在革命后期,他一直都在妥协。
他和袁世凯妥协,他和俄共妥协,他和内部异见者妥协。
他是懦弱吗?
他不是。
因孙文在,革命才可得至少早十年喷薄而出。
革命不是几个人操起枪杆就能成事,革命不是一腔热血撒地就能成功。
因他,各方力量才可统一到革命大格局中来。
因他不在,各方瞬间分崩离析。
中国人不是没有觉悟,只是私心太重。
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即便是在那国将不国的时候。
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人太多,他们不相信会亡国,他们不相信自己生活的最悲惨,他们不相信几千年的皇帝时代可能结束。
是以,一个无私的,一个不相信那些的人,他心中的大义就是革命。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打出了一句话:虽然XXXX,但是它没有彻底推翻XXXX。
果然是站在说话不腰疼。
以他一生之力,可以做到那些。
试问几人敢说在当时当刻,自己可以做到比他还要多。
试问如今之天下,又彻底推翻了XXX了么。
革命是什么?
革命是以无私之心,护天下之有私。
从此,君王再没有理由说:普天之下皆王土。
你以为你如今凭什么有权利护得住那么多私心。
可悲的是,好多人看笑话一般看这部电影。
你又何德何能?
很难做到不去拿《风声》和《十月革命》来和《辛亥革命》作比较,这几部都是透过大银幕看的,所以没有外在原因对其震撼感差异有所影响。
回来看豆瓣评分没有很高,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没有受触动的点。
但是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做到极致也只能是这样,因为历史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存在,不是为了感动一百年后的我们而存在的,没有跌宕起伏兜兜转转是常态。
如果是为了迎合广大群众而让这段历史变得矫情,说不定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叫骂声……《十月革命》这出戏,如果说更胜一筹的话,应该是赢在这段历史没有辛亥革命来得普罗大众却又很贴近群众,陈可辛酝酿了十年的这一小撮历史,浓缩成电影能不出彩吗?
《辛亥革命》剪辑得很好,但还是难免让人感到仓促。
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看起来没有轻重之分,成龙的戏份太多,打斗得太港式武打片了,加感情戏也是毫无必要的,要加的话也应该是赵文瑄加吧。
林觉民的部分刚刚好,不矫情,就是没有与妻书的独白。
看来《风声》里面周迅的那段独白是难以超越的。
最喜欢孙淳演的袁世凯,气场强大,老谋深算却也还不失天真,和我心目中的袁世凯极为接近。
总而言之,这出戏作为历史教育片的话,还是值得推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
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
电影 围绕着孙先生,从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重点基本囊括。
尤其镜头表现出的凝重感值得称赞。
其实剧情编排与其说是为再现历史进程,更不如说是着力于要传达永远的革命精神。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三民主义,至今仍未实现!
在电影有审核制度下出来的东西,这类历史题材就和照本宣科没区别,所以战争场面和剪辑还是不错的。。。。。。
孙淳蜀黍的戏不错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这一段武戏太突兀了!囧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我真的很欣赏黎叔的诗意影像叙事,张弛形意、群像生动、暗流汹涌、合于真史,唯一缺的,大概就是一点两点的静态凝像和宽屏雕琢
你就不能拍点我不知道的...(整体还行,就是有些地方还是太刻意了,另外赵文瑄演得也不好,老一副苦逼相)其实还是拍摄角度的问题,如果一个小人物做主线来拍,相信效果会好很多。
要做大事情,肚子里面一定更要能跑火车。同时不能太仁慈。
真的挺没意思的
孙中山在门外等消息时和一老外对话的场景,记忆深刻,真想揪着导演和编剧猛揍。
除了有点刻意煽情外其实还是不错的
整体来说并没有很差 但是整部电影的剪辑会不会太奇怪了 看着不舒服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挺好一戏,怎么就票房惨败呢~现在的观众到底爱看什么?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孙文游说四国银行团的片段是我在银幕上的首见,算是一个亮点
革命所为何事,然百年未竟?
电影不是拉洋片
有点奇怪的孙中山.. 那个妆实在接受不了... 成龙... 呃 这什么戏啊
What the film aim to express does not matter at all. I am still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enduring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