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部电影归类为同性电影也许过于狭隘,在自我怀疑、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探究过程中生活下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坚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
主人公阿雄在青年时期便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他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时,他希望自己是以女孩子的身份和他谈恋爱,他认为自己的内核是女人。
所以偷偷穿女人的内衣,并看着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成了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时事弄人,阿雄的父亲在他大学放榜前被坏人杀死,凶手一直没有捉到,为了母亲和妹妹,他选择早早工作养家,和母亲挑选的安宜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
直到中年的某一天,他暗恋过的少时好友阿正的死讯传来,他和另一位好友阿俊迎来了带着骨灰的阿正的同性爱人阿邦。
因为两人是在英国结婚,海关并不认可这种关系,扣押了阿正的骨灰,阿雄联系自己的律师女婿处理相关事宜,律师女婿与正在申请通过相关议案的同志议员采访了阿邦并最终让他们拿回了阿正的骨灰。
从阿邦到来开始,阿雄紧紧压抑了几十年的内心密室就撬开了一丝细缝,同一时间,再次遇到当年打工的同事“打铃哥”让他更加动摇。
“打铃哥”和他是同类,也是内心是个女人的男人,在经过和阿邦、阿俊坦言了自己的内心后,他们一起帮年迈的“打铃哥”装扮成女人去酒吧玩乐,阿雄带着粉色的假发,穿着高开叉的裙子和高跟鞋,和同样女人装扮的“打铃哥”发自内心的欢笑,在这欢乐的时刻,“打铃哥”突发疾病,他们急急忙忙送他到医院,最终“打铃哥”含笑而去。
在打车送人去医院的时候,阿雄的女装扮相被自己的儿子看到,他最终决定和家人摊牌。
一番挣扎,一地鸡毛。
电影的最后算是大团圆结局,阿雄终于得以做变性手术,实现了自己内心中长久的愿望。
说说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吧。
一个是“打铃哥”和阿雄扮女人那场戏,假发、首饰、化妆品,也许有人说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符号,性转者执着于这些表面的东西或许过于肤浅,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性别符号加持,他们本身已经在内心中认可自己是个女人,要怎样才能在男人外表的遮盖下展示自己的“荷尔蒙”呢?
两个人当时内心的欣喜,眼睛遮都遮不住。
第二场是已经更名“翠丝”的阿雄和自己母亲翠丝坦白的戏,阿雄母亲苍老变形的手,一遍遍的拂过已经是长发的“女儿”,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手指也可以演戏,那种颤抖又带着坚定的抚摸,最终说出来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她的仔。
一瞬间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很奇怪,有些深埋于心底的秘密,除了至亲皆可与他人言,可是这些人的内心最期盼的还是家人的理解。
同性恋、双性恋、性转者都好,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而已,只不过他们的感情路比我们曲折,更不被大众认同罢了。
21世纪,我们能够消灭贫穷和饥饿,却始终消除不了歧视,当封建王朝覆灭后,人人平等成为大家的共识后,这可能是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唯一能够觉得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机会,想来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开这最后的“特权”。
整体来说是很喜欢的,几个角色都有点意思,明显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在细节上很用心。
开头很棒,中后段我开始分心了,本期待大雄和亲友们有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或多或少呈现了,但是浅浅一笔带过,有种工具人的感觉。
可能是前面的铺垫太有感染力(我从18分钟开始哭),形成了落差。
到了片子结尾,生出了“这是一出童话吧”的感觉,有种太顺利了的感觉。
虽然剧情上也交代了翠丝的不易,然而缺乏真实感。
最期待是看到翠丝的家人和朋友从得知到最后接纳/不接纳的部分,这段恰好是最轻的。
看到是第一部作品,还是很值得鼓励的,能把故事说清楚还有感染力,已经胜过多少电影导演呢。
因为工作性质得原因,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各个剧团打交道。
确实在剧团中,尤其想要花旦这类角色演的越好,越是需要投入。
包括同性或者异装癖都是比较正常得,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 后来发现也许是表演者本身这个职业,一是需要体验不同角色,二是当他们通过表演别人生活拓展自己人生长度得之后,会思考一些超越自己年龄,阅历,职业之外得意义。
姜皓文是我比较喜欢得一位香港演员,见过他演过太多各类得配角,可惜这部戏给他发挥得空间实在不多。
袁富华表演让人惊喜,其他皆乏善可陈,葛民辉是准备一条戏路,一种表演方式演到底吗?
剧本来讲,开场看到舒淇得名字比较惊讶。
剧情来讲,也许在影展最后一幕结束会更好吧。
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LGBT已经是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得事情了,其实当大众不再把这类事情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件事情,甚至不再需要为他们发声得时候,也许才是真正所有人平等得时候吧。
我们这个社会也好,对待身边人也好,能接受求同存异才是最好得解决方式吧。
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叫做跨性别者。
以前听说过的异装癖,应该就是同样的意思。
2022年了,应该有更多这样描写边缘人物的电影或纪录片,让他们不再被歧视被妖魔化。
我想如果我在路边看到一个这样的人,至少我可以给他一个平静的眼神和微笑。
心里涌现出的悲悯要收好。
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大方的走在阳光下。
希望这一天不要太远太远。
阿邦的行为与其说是说教不如说是自我欲望的外在延展,影片特地通过一段他个人独舞展现了这个中西文化结合的同性恋者既具有自由的取向表达又兼具直接的欲望诉求,在对打铃哥的接触当中,他是一个谦逊且包含敬意的晚辈,但是对大雄,他暴露了大多的欲望诉求,所以这里即使定义说教,也只能以大雄为扁平化的“说教”,所以更多的是应该是阿邦对大雄有诸多的生理和精神依仗,而不是编导借由角色向各位观众教育。
阿邦为了逼迫大雄就范,好让大雄挣脱家庭束缚,多次用自私的语言和方法倾轧大雄脆弱的维系,在两人的基础中,阿邦由上一段恋情中的被动的零,变成了这一段主动的一,他对大雄部分的观念输出不在是自我价值的延展,只是为达到目的的控制。
部分观众装着直男的心,操着同性恋的事,太自作多情了
无意间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关于跨性别群体的,让我颇有触动。
主人公阿雄是一个50岁的中年大叔,有了二十几年的婚姻,有老婆,有一儿一女,有菲佣,有一家眼镜店。
他准备送儿子出国念书,女儿已结婚待产。
他们家养了一条漂亮的萨摩耶。
店里有两个店员,生意并不辛苦忙碌,随时可以回家,遛遛狗,看看报。
他老婆时常去茶馆听听戏,兴致来了,自己也扮上唱上两曲。
生活看上去殷实和惬意。
因为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他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这个电话是他高中的好朋友的妻子打来了,这位妻子是个年轻的男孩,同性恋人。
几年前,他们在英国注册结婚。
他说阿正在伊拉克意外去世了,希望他的骨灰能回到香港,落叶归根。
这个电影的社会深度从这一幕蔓延展开。
﹏﹏﹏﹏阿正的妻子阿邦在香港入境的时候,骨灰被扣押,香港还没有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相关法律。
阿雄主动帮忙,跟阿邦有了频繁接触,聊到了很多往事,勾起了很多回忆。
﹏﹏﹏﹏他做梦也越来越频繁。
梦里,高中三个小伙伴他阿雄、阿正、阿俊,时常去那一滩清澈翠绿的湖水。
他们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画面多么美好,而又多么梦幻得易碎,给后面剧情的张力埋下了伏笔,形成撕裂感的反差。
﹏﹏﹏﹏他羞涩胆小,阿正格外照顾他,渐渐在他心头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他从小对女性的服饰和装扮有莫名的喜欢,越长大,这种感觉越强烈。
他越来越讨厌他男性生理特征的躯体,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他的父亲被劫匪杀害,这一家庭的变故,迫使他不得不充当男性角色,强大起来。
辍学,在他叔叔的眼镜店打工,一干就二十年过去了。
他母亲为了他生活得有尊严和体面,为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就是现在的妻子。
他也完成了作为一个老公的责任,生儿育女,抚养家人。
但他真的快乐么?!
无数个夜晚,他在噩梦中惊醒,他时常梦到阿正牵起他的手,他们赤身在湖里相拥。
他得多么无助和惊慌失措。
他内心深处爱着他的好朋友爱了那么多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发达,他应该慢慢认识到他是属于跨性别者,他不是同性恋,也是不异装癖。
他虽然有着显著的男性特征的外形,但他的内心坚定认为他是一位女性,他渴望像正常女性那样生活。
但他又犹豫了,他觉得他的人生已过了三分之二,他现在有家庭,马上要当外公了,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下去,对谁都是最好的安排。
他只能压抑自己的性特征,继续扮演着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在办公室的阁楼里,换上女性的内衣,躺下,蜷缩着那一刻,才能有丝丝安全感和慰藉。
这一幕看得让人无比心痛,悲凉感隔着屏幕一层一层渗透出来。
他说无比羡慕阿正,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一名自由摄影师,游历全球各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生活。
阿正的妻子阿邦鼓励他说,其实阿正也一直爱着他,牵挂着他,他也能感受到你有同样的情感,只是彼此没有捅破。
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他喜欢的是你这个人,他希望你能幸福快乐。
阿雄,阿俊和阿邦把阿正的骨灰洒向维多利亚港后,在阿邦的鼓励下,向阿俊坦白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
阿俊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像一个傻子,活得如此低俗,而你们如此坦荡面对自己的情感。
真挚的友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我无须过多解释,你全都能理解和明白,并义无返顾地支持和相拥,这是世间最动人的情感之一。
﹏﹏﹏﹏阿雄和另一位故友,也是跨性别者,在阿邦和阿俊的帮助下,换上女装,四人一行去酒吧,痛痛快快地释放了压抑多年的自己。
这一幕是全剧最明艳,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情节。
那位故友年迈,突发心脏病当天离世了。
他是含笑离开的。
那一天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活出真实自我的一天。
这位演员袁富华,演技实在是太好,表情和动作入木三分,很细腻,富有情感,那种忧伤,那种无奈,特别动人,他因此片获得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阿雄被他儿子在酒吧门口撞见他的女装扮相,他恐慌许久,回家决定向他老婆坦白。
他老婆扮演者惠英红,实力派没得说,但这场全剧最高潮的争吵的激情戏,她用力过猛,有点神经质的感觉了。
结婚多年,阿雄以肢体接触恐惧症为由,没有跟她同房睡,她应该早有察觉,她还以为是她老公喜欢男人,不喜欢女人,或是在外面有外遇。
她竟然说出一、三、五她可以扮男人配合他,他来扮女人这样失去理智的话。
女人卑微到这种程度,不是可怜,而是可怕。
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个女人离婚后,在这个社会无法生存,会受到歧视。
这种观念还教育到她女儿身上。
﹏﹏﹏﹏这场激烈的争吵持续了十分钟,两个人不停拉扯,十分惨烈。
女方坚决不同意离婚,以死相逼。
我以为会出人命,没有。
最后留阿雄一个人倒在地上,撕心裂肺地扭曲自己的身体,毫无尊严。
他用剃须刀割自己的下体,那股深入骨髓的刺痛,是何等的绝望。
我当时就在想,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有的人来说无比艰难。
我们属于普遍情况的人来说,顶多是遭生活的罪,但社会上有些群体,他们不仅仅要遭生活的罪,还要遭身体和心灵的罪。
长期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痛楚更致命。
阿雄的儿子年纪轻轻,吸毒,约炮,吃喝玩乐,不学无术。
阿雄的女儿怀孕期间,她老公多次出轨,还装腔作势说有多爱她,不要跟他离婚。
男人不要脸到这种程度也是卑劣到了极致。
阿雄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需要人照看。
阿雄的老婆有洁癖,十分强势,对生活要求苛刻。
生活残忍得无法直视。
阿雄生活了五十年,他怎会不知其中的苦和难,但他还是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七个月后,跟他老婆离婚,做了变性手术。
她穿着优雅的长裙,戴着精致的卷发,化着精致的妆容,佩戴着精致的首饰,坐在海边,喝着下午茶,看着她女儿发来宝宝的视频,她当外婆了。
她叫翠丝,她的自信和从容,美极了。
这是她母亲的名字。
她母亲虽然已经不记得很多事,但她记得那个引以为傲的儿子。
她摸着她的脸,摸着她的头发,一遍又一遍,她说我知道你小时候很辛苦,这么多年受苦了,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我的孩子。
翠丝默默流泪,逗她说,妈,你知道么,我改了名字,叫翠丝,你的名字,我觉得好洋气呢。
她母亲哈哈大笑,其实这是穷人家的孩子,女孩子不受重视,随便取了父母的名字一人一字。
她们相依站在山顶看着风景,好温情。
那一刻,我红了眼眶,多数的父母其实是最懂儿女的,最不愿看到儿女受到伤害和委屈。
她去看了阿正在香港的摄影展,也是他的遗作。
她走在一面电子墙前面驻步,那是曾经的他,她说再见了,阿雄。
她手捧着一本阿正的旅记,放在胸前,眼看着窗外,任由列车驶向远方。
或许她沿着阿正走过的足迹游历远方,或许她寻一个阿正住过的地方安度晚年,又或许她和阿邦心里守着同一个人相伴余生。
一生只爱一个男人,翠丝她做到了。
一生只爱一个人,阿正也做到了。
这样的情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太纯粹,太圣洁。
看到影片这样的结局,我的心里是暖暖,眼眶是涩涩的。
“这部影片通过对特殊群体的观察和她们的生活境遇,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反省和自省。
”我们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踩在脚下,卑贱得如尘土。
是一种生活状态。
我们纵使全然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也绝不妥协,绝不向现实低头。
我们拼尽全力,与它一搏。
生活不让我们好过,我们也决不轻饶了生活。
我们昂首阔步,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即使遍体鳞伤,也无怨无悔。
因为就此一生,这是我的一生,我们才是最应该对自己负责的那一个。
图片来源网络文案属原创 需转载请联系小兮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一路小清兮”如果喜欢 别忘了点赞和转发哦
今天终于有时间去看这部影片了,本来是冲着红姐去看的,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调下,演员个人就太过渺小了。
这是华语首部跨性别电影,也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跨性别电影(看之前还以为只是同性)。
感触最深的一点还是当儿子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之后不认同,其女友的一句话,大意是别人可以随便出柜什么的,当事情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的时候又第一个无法理解。
确实,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自以为是的那么开明。
人物设定、选角都很有意思,不是年轻人的荷尔蒙,唯美的爱情故事无奈提早落幕,而是一个已经步入中年、家庭稳固的丈夫、父亲、儿子,其背后的伦理冲突、家庭矛盾更甚。
但还是想说,男主确实太过幸运了,少时有相知的长者,中年有鼓励的朋友,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在理解、支持着他,甚至其母亲也能理解这一切。
坦白讲这太过理想化了。
红姐饰演的(同妻)着墨不多,但是演技在线,几次亮相表演都很有张力,而这个人也是全剧最大的悲剧人物。
男主对朋友说自己不怪她。
坦白讲,他并没有资格怪她,相反最应该对她说声抱歉。
男方主动欺瞒自己,女方则是被男方欺瞒。
诚然女方一定早就有所感知,对方坦白后也不愿意离婚,但这也正是现实中“同妻”最真切的状况。
三星半。
LGBT题材还是容易用力过猛,此片也不例外,总有点被吊着推着,好像急吼吼想诉说点什么的逼迫感。
好在并不算严重,但给低分的,大概有这方面不及预期的原因吧。
但是,又有些不忍心责怪。
毕竟故事里的人和事,也许并非我们普通“肤浅”人的切肤之痛,提出的思考却令人感同身受。
能发声、敢发声,并达到这样的完成度,也尽量地削弱了猎奇的窥探,已经很难得。
喜欢的是它仍然很香港,外表时髦亮丽,但骨子里保守甚至封建,至少,低于许多人对它的期望。
看大雄夫妇崩溃的时候,真心对红姐的心疼要比老公多。
“做女人,一三五就好,二四六我扮男人陪你”。
真是揪心。
她有什么错?
就想做个普普通通符合社会伦常的师奶而已。
所以在这件事上,从来不只有一方受害者。
大概只有更加开放坦诚的文化环境,才可能避免更大面积的伤吧。
过得自己过得人。
呵!
想起上一次最平实震撼的一句,是“人最重要保住个顶”。
港片真是人生金句制造机。
另一个引发思索的地方,在于大雄对于高跟鞋的吐槽。
那一刻很想呼喊,其实我们女生也常常不穿高跟鞋的好么!
由此也想起《高跟鞋》,似乎跨性别者中认为自己是女性的人,往往迷恋着唇膏甲油内衣丝袜首饰高跟鞋和比较Drama的着装风格。
但事实上,这些表征很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符号性强化与规训。
所以性别意识,究竟是一种发自生理的趋同性特征,还是更大程度上受着社会性的影响?
甚至于,区分男性女性,或者说雄性雌性,是生物学意义上繁衍的需要,还是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如果男性不必孔武有力,女性不必性感温驯,对这种要求到达一个极致的那样一种文明,还会不会有区分跨性别的必要性?
真心很多困惑与好奇。
一知半解的我很有兴趣好好地去补补课了。
喜欢结局翠丝的由来,那是另一个关于香港女性的故事。
然后,妻妾时代的长女,无法公开性向的跨性别者与妻子,丈夫屡次出轨的怀孕少妇,佟家三代女性的故事,穿成一条绵延不断的线,她们面临着不同却也相同的挣扎,背后是百年香港女性的缩影。
以及导演的倾诉野心。
地位,权利,人格尊严,最终回到的还是那个老问题。
男女平等也好,为少数人的权利发声也好,只因最终谁都不是孤岛,大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如同阿贤那样,不管什么平权什么边缘,别落在我头上就好,这样想的人,大概真的是大多数。
嘻嘻所以,都是说来容易。
然后发现“翠”和“丝”,恰恰都是对称结构,两边一样。
中和西,左和右,男和女,古和今,好有意思。
再歪个楼,雄邦cp的部分一直不很懂。
阿正像是二人灵魂上的连结点,但因此就建立起一种微妙的亲密关系,总让人觉得是在3p。
是情不知所起,还是在彼此身上寻找爱人的影子,恕我还是有些难消化。
可是呀,大雄的腿和阿邦的手指,真心美得让人嫉妒呢。
呃,关注点好像彻底跑偏了。
p.s 个人认为,姜皓文的妩媚和释放自我后的轻盈,距离小雀斑尚有距离,但相比《高跟鞋》等等,竟然已经胜出。
这大概也是值得加半星的理由了。
说一下情节上的小问题,其实是可以在剧本阶段规避的。
首先是男主的自戕。
在与妻子声嘶力竭地爆发之后,接下来的一场戏就是男主在卫生间哗哗的水声中,割伤下体。
我不知道是否有情节规律这一说,我个人感受是很难在一个情节高潮时不带喘息的马上进入下一个高潮。
或者将自戕放在摊牌的前面,有些尴尬有些冷淡的时刻之后,最终再爆发。
或者根本不要,会引起不适。
而且我觉得这个老实男人并不敢。
其次是那位远方到来的,男主初恋的新加坡爱人。
在影片前半部分,主要是男主和他共同怀念逝去的爱人。
但是整个看起来,男主对于逝者的情感仅仅存留于年少时光,因为他个人的特殊身份好像让他对于这个爱人超出了一般意义上遗憾的爱情。
这份念想其实并没有他以为的那么厚重。
当影片进行到后半段,这两人意外地走近实际是架空了他们对于逝者的共同念想,至少是稀释了男主对初恋的那份执念。
这种“你知道吗他和我说了很多你们之间的事情””直白表述,在逝者的纪念性摄影展在巨幅的男主青春光影下两人撞杯,都太表面,少了些许进入男主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时刻。
另外也看不到男主对于初恋坦然面对同性身份,有一个合法的同性爱人这个事情上他多少会有的内心波动,还是说,电影过分含蓄了,没有半点行迹。
影片最为费解之处在酒店房门外的痛哭失声,这里绝不是什么男主隐忍的精湛表现,而是作者强行的两人合声。
新加坡爱人在音乐陪伴下抚摸自己并借以怀念爱人直至放声哭泣,为什么男主恰好在这里也要泪崩。
他在门外并不知道门里面在干什么。
他听到那人哭,他当然也在想念那位逝者,他也就哭了起来?
我觉得在此他无非是眉头稍有触动,在门外捂着脸好哭了一阵,并不太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年龄。
是为了表现怀念太深?
并不。
这种外放的哭只会引起反效果。
而且何以至两人如此合拍呢?
干脆抱在一起哭好了。
反正我对那位小男生的全身性回想表示无感。
竟然呢,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男主不露脸的。
一个背影,他变身之后去看了老婆的票友演出。
人有很多不得以这样才有了故事有了魅力,并不是跨性或者什么。
年少时暗恋过的阿正,成了男主大半生的精神爱人。
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像行尸走肉般生活了三十年,从未敢直面内心的自己,直到阿正离世的消息,唤醒从前的记忆,唤醒了自我。
50岁的男主敢于面对一切,重启人生,这一点在影片中转折的很没有说服力。
电影打动我的,一是他终将秘密说出后,铠甲褪去,娇嗔掩面的那个笑容,似少女般纯净;二是术后看望母亲,母亲抚摸她的长发说,是崽也好是女也好,都是我生的是我的孩子。
他在母亲怀里嚎啕大哭,像个委屈的小姑娘。
影片结局近乎完美。
我更中意的是前半段男主的隐忍,克制和无奈,——那才是我们普通人捱着生活的日常,背负着秘密的人更辛苦罢。
也盼着余生中的哪天,潮湿的心能见见阳光,哪怕很短暂呢。
阿正,你说。
再扯两句,近来看了《爱情神话》和这部《翠丝》,都是关于中年人的爱情和人生抉择,导演居然也都是很年轻的导演,可巧也都是用当地方言配音,调子缓慢的,生活气息看似淡然却浓郁沉密。
怎么就无端迷上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电影了呢。
上海话也好,广州话也好,每个面色匆匆的市井小民内心都有着努力生活的勇气罢。
差到令人惊诧,用台词来喊口号?又不是拍样板戏,蛮好的题材浪费了。剪辑也是灾难级的,像一边ke药一边打牌一边用脚趾剪的。打铃哥揩油后生仔的小动作还不错。
不谈剧情的狗血,男主角姜皓文不适合这个角色,选角失败。袁富华拿了金马奖男配角,但是我觉得这个角色发挥非常酱油并没有值得表彰的部分,反而台湾演员黄河两场戏演得非常好,金马奖提名都不给。惠英红演得一如既往出色。
作为电影剪辑有点乱,立意不错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我生的。这个社会不包容的事太多,gay,les,双,跨性别,性癖好等等……世界大同何时可以那么何时才健康。
我没想到会如此用错力气 太过了 好难忍 没有必要的东西太多 要捧姜皓文就不应该找惠英红 姜皓文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 吴肇轩和余香凝被浪费了
太差了。(我願意多看幾遍誰先愛上他的
三星半。主題視角特別好,但是劇情過於注重延展,反而顯得片面和淺薄,darling哥的表現比姜皓文要細膩自然和動人,黑仔的外型侷限太大,變裝的違和感,恰恰和結尾的手法一樣,令人遺憾。
类似黄海、吴肇轩的戏不多,却背景、立场太满,追求面面俱到的视角分散了主角神采。惠英红也把姜皓文的戏吃得死死的,尾声最精彩的两场戏都在于她,和儿子的交谈,哭笑不得还是求得个家的团圆。把议题放在“跨性别”,“同妻”,“同婚”其一,再做减法去真挚地写角色才好,而不是这样用力到崩溃
初恋的老公要上她这个惊到我了对不起接受不了
有平淡日常,有张力很足的场景,也有足够品评的隐喻,并且电影节奏并不枯燥,精致而不腻味。不过不能深究,因为电影讲述得还是比较浅,多想容易过度解读。蛮喜欢这个剧情走向的,和自己和解,但不与世界妥协。(还有就是阿正的演员有点过)
编导、剪辑、配乐都有问题。阿邦角色强行推动情节,很概念化,很尴尬。前面三十分钟还是不错的,后面进入正题了以后就很强扭了。
最难得的大概是本土第一部跨性别电影 虽然剧情狗血多了点 但表演和角色还是立住了 以及 真的不能跟惠英红搭戏 风头全被抢了
情节、角色戏份比重分配的问题实在太大。姜皓文的戏写的也不好,即便有些细节上的自觉处理,这个角色的面貌也相当模糊。
-
一个电影中的性别异托邦。仿佛只要过了自己这关,什么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5.5/10 題材能加1分。而狂轟濫炸的念白與尬起配樂真是要命,面對傳統文化與其吃人糟粕時也無能釐清,實為可惜。
生硬用力抓马,属于LGBT的类型片。
好感动!每个人都要如ta所是,这世界该有多美好。但是总是有那么多东西压在你的心房上。
能够看出来创作者的用心,比如特意编排了戏来提醒观众异性恋也会乱性;设置了各种立场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直白的吐露出对香港边缘群体权利缺失的不满。但很可惜,这些优点在无法真实表达出真挚的爱情的状况之下变成了浪费,只靠主要角色干嚎实在有点吃力不讨好。
港版《丹麦女孩》,看到分数后就自动降低了心理预期,没想到连降低后的预期也没达到。导演功力差到需要安插阿邦这样一个传声筒来强行推进剧情,说教感十足,人物性格也不讨喜。前有《谁先爱上他的》这样的顶级珠玉,这部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如果不是惠英红和袁富华的加成,我想我根本不会正视它
作为处女作是合格的,起码故事讲得流畅完整,不过还是稍显四平八稳,对平权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表现,再加上香港已经很久没有LGBT题材的作品了,所以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总的来说那些幽默的部分比动情的部分更为成功,很难评价黑哥的表演,或许因为配角太过出彩了吧,不止是提名的两位,另外三位男配也很精彩,反而遮挡了主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