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主题尺度很大,故事内容很讽刺,一个为正义发声的精英律师,久旱逢甘露,被欲望所掩埋,陷入与未成年继子的不伦畸恋,最后为保森林而牺牲树苗的人间悲剧。
电影虽然打着情欲伦常的噱头,但背后挖掘的社会问题却看得人头皮发麻,开篇故事就是女主在为未成年少女X侵案维权,当时还在道德框架内的女主正义凛然,面对恶势力气场强大,这也为后续故事的推进打了最好的埋伏。
后天重组的家庭都会潜伏或多或少的隐患,原始欲望在不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苏醒只能把灵魂拉进无尽的黑暗深渊,万劫不复。
北欧电影的尺度向来比较大,演员为艺术献身也是常态,丹麦的国宝级影后崔娜.蒂虹在届五十高龄仍可为电影事业做出这么大牺牲,难能可贵,欧美女星向来经不起岁月摧残,因此女主完全开放的老态松弛的皮囊更加强化了故事主题的深刻性,发人深省。
不出意外的,观众几乎全部倒向一边,视追求不伦性爱的中年女律师为洪水猛兽,同情继子,认为其为女强男的受害者,中产之家维持幸福面貌的牺牲品。
性别倒置下的性掠夺者,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往往显得更加面目可憎。
然而用口水淹死“女王”,不见得是丹麦导演的本意。
比较认同的一条短评这样说:“女主体貌看起来像60岁,少年对她似乎没有什么身体或精神迷恋,最多的感受大概是原以为自己是征服者或平等的游戏参与者,但关系翻转后,不甘于被操纵、利用和玩弄。
”而作为一个与角色近乎同龄的“少年”,我想来说说少年视角下的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全片为中年女性视角)首先,我是一个生长在破碎家庭的叛逆少年。
小时候我很爱爸爸,崇拜爸爸,然而爸爸离开了我们,妈妈坚强地独自一人抚育我,然而也使家变得如同监牢。
其实即使不是父母离异,我也会一样变得乖戾叛逆,我会逃学,偶尔偷一点东西,带女朋友到家里做爱,把家当做宾馆和银行。
我知道我无药可救,父母都知道我无药可救,所以盼着我快高中毕业找个工作养活自己。
虽然我总是面无表情或嬉皮笑脸,好像什么都无所谓,但我有时候也会心痛。
我会感到生气,感到怨恨,气爸爸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我们,气爸爸在本该陪伴我的时候使我孤独一人,气那些抹不去的伤心……气今天的我,成了一个游手好闲,对谁都可有可无的角儿。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迷茫。
完完全全的茫然。
也许一切本来会有所不同,可谁知道呢?
然后有一天妈妈对我说你应该去爸爸那里住两天,这对你有好处。
我浑浑噩噩地答应了。
不久爸爸也打电话来让我去。
于是我拿上行李去了,但自己其实觉得无所谓,到哪儿都一样,从瑞典到丹麦,从这个家到那个家,不过是从一个宾馆到一个宾馆。
爸爸和他的妻子有两个女儿,这里显得比我和妈妈的家要热闹一点,他的女儿们很喜欢我,他的律师妻子总是拿一种琢磨不透的眼神看着我。
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吧,会变好吧,可我又忍不住故技重施。
我偷了自己家,还伪装成入室抢劫。
然而这个家的女王一眼识破了我的诡计,我顶撞她,她却说原谅我。
我一脸不屑地离开,心里却涌动着别样的感情。
我开始注意我的继母,她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她很聪明能干,有体面工作。
她有时会用我以为是挑逗性的语言、眼神和我交流,有一次甚至亲吻了我。
我让她的女儿们很开心,和爸爸的关系也在变好。
继母喜欢我,还为此包容我的过错。
我喜欢这种被接纳、被大家喜欢的感觉,尽管我羞于承认。
然后有一天晚上,继母只穿着睡衣走进我房间,把我撸高了之后掀起衣服邀请我从后面进入她。
我又惊又喜,我从来不知道她原来这么渴望我,这么需要我。
我感到自己很强大,很重要,我喜欢这种感觉,于是毫不犹豫地征服了她。
完事之后,她像奖赏一个做对事的孩子一样摸了摸我的脸,亲了我一口,然后离开 。
这一切都是一个谜。
她是一个谜。
然而我享受其中。
我相信我是支配者,她被我征服了——这个最不可能的人,我俘获了她。
我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新近才拥有的愉快家庭生活,和爸爸一家子出游,和继母不定时地打炮。
很快乐哈,每个人都笑得很甜,然而我有时会心痛。
我不知道这究竟对不对——一方面我知道这不对,另一方面我相信我的继母,这个有知识有能力、锐利精干的女人。
我想要继续支配她,又对她拥有的能量感到迷惑。
我被吸引着触碰她的底线,又对揭开掩盖在真相上的那一层脆弱薄膜感到畏畏缩缩。
我很迷茫。
我想要大家继续爱我,不想要爸爸恨我,但又暗暗羞愧苦恼。
我有很多担心,也有很多愿望 很多欲望。
我在和继母的性爱游戏里越沉越深,我对她的依恋已超过了她对我的渴求,我开始有点不安了。
在妹妹们的生日派对上,妹妹和客人占据了继母所有的注意力。
我感到一点嫉妒,逢周围没人就肆无忌惮地亲吻她,想要引起她对我的爱欲。
哪知她居然勃然大怒,对我大发脾气,叫我再也别碰她。
我惊呆了,我好像清醒了那么一阵子,然后感到雪崩般的心痛。
我虽然并不十分清晰地明白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我也懵懵懂懂地知道我在爸爸家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我忽然明白我从来没有对继母的支配权,无论是性还是爱。
一切都必须按照她的游戏规则来。
我只是小小的叛逆了一下,然后就出局了。
连带着,我已经对我的妹妹和爸爸这么喜爱,对这样愉快的家庭生活这么依恋,现在这一切都要离我而去了。
我感到被玩弄,孤独,被欺骗,愤怒,忧伤,绝望。
于是我爬到树上发疯撒野,破坏了这个本来很完美是生日派对。
故意从树上跌下来假装瘫痪,让爸爸伤心又生气。
而继母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我明白我得离开,但是我多么不舍,又多么不甘。
尽管我似乎永远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尽管我愚蠢 我犯了错,但这代价过于沉重,这错误也不该全由我担责。
我不是唯一犯错的那一个。
如果有人知道真相,说不定还会视我为受害者。
如果我要的幸福遥不可及,她的家庭也岌岌可危。
于是我找到她,要她说出真相,可是她的才能和逻辑让我目瞪口呆——她知道这一切会怎么发生,她毫发无损,而我失去了爸爸的信任。
她问我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绝望和屈辱之中我流着泪喊出了“正义”,她漠然一笑。
是的她早已看透了我。
这根本无关乎正义,甚至无关乎对与错。
她想要不危及家庭的年轻性爱,我想要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然而这比交易的基础实在过于脆弱——我幼稚 懵懂 冲动 叛逆又脆弱。
她曾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吗?
可能吧,但她此时都已冷漠得忘记了我还是个脆弱的孩子。
她急于自保的锋芒还不是伤我最深的,伤我最深的是爸爸——在我剖开己心 强抑着羞愧 自我厌恶和恐惧的情感,向他吐露真相后,他居然选择相信继母的说词,而把我当做为求取关注而别有用心的说谎者。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不相信我(观众肯定是能理解的)但我知道这一次,一切美好的希望都真正的离我而去了。
尽管我自知无望地试图挣扎和辩解,甚至强吻继母试图激起她的爱欲来拯救我,然而一切都结束了。
所有人都不爱我,漠视我,甚至暗暗恨我。
爸爸不相信我。
温暖的家成了泡影。
尽管我极尽叛逆,好像对一切都满不在乎,但其实只有家和家人是我最在乎的,我最依恋的——我无法舍弃的。
我彻底绝望了。
“正义”是什么?
我不懂,我只是脱口而出。
我像爱丽丝跳进了兔子洞。
是什么杀死了我?
我的愚弱?
她的欲望?
他的冷漠?
我不知道。
如果我没有死,一切又会怎么样呢?
丹麦电影呈现的是干净清冷的质感。
前半段还寻常,就是叛逆继子的肉体点燃了中产大妈的情欲,令人压抑齿寒的是后半段,终于纸包不住火,继母的突然冷落和父亲的自责残酷,男孩自己说出一切,没想到专业处理青少年儿童家庭问题的律师继母推卸得一干二净。
这里实力敬佩女主的演技,向丈夫否认的一段长戏酣畅淋漓,那种紧绷的张力表现了一个心理强大的出轨妻子的素质。
最后成人世界的险恶逼得男孩委屈地结束了自己,太令人痛心了,她拯救了那么多处于不良亲子关系中的男孩女孩,却杀死了自己的继子,好讽刺。
决定把另一部丹麦片“狩猎”再翻出来看看
相當人性的電影,女王指的是女主的階級,人在高處,事業家庭雙雙美滿之時,不免心生歪念,不顧道德,冒險讓情慾支配腦袋,當你以為她想從婚姻的牢籠鬆一口氣,以為她在狼虎之年得不到滿足,以為她迷戀青春肉體,她卻獨自對鏡自戀,在賓客之間擺動作樂,在平凡的生活中尋刺激,她愛的是自己,少年只是她的玩物,讓她發洩掉邪惡的念想,她的職業接觸那麼多青少年,為他們伸張正義,是他們的救世主,可是當自己成為主角,兩個人的事不再是兩個人的秘密之時,她選擇了說謊,陷害,令事情最終變成悲劇,偽裝者反而得到勝利,但這個勝利代價很高,一家人的關係已然破碎。
兩個小時的劇情節奏緩慢,敘事有序,前後呼應,情色場面拍得相當有美感,一看原來是女導演,由女人拍女人心理確實事半功倍,真相要被揭破前後屢次反轉,女主妹妹撞破好事,爸爸與兒子去木屋小住,女王發揮本能反擊,爸爸接到警察的電話,夫妻之間的信任和對峙,在捅不捅破之間成功營造戲味,並帶出人前人後兩副嘴臉的可怕。
女主的戲好,但外表身體同樣顯老,看上去比角色老了十歲,有點煞風景。
1.剧本改编的是拉辛的《费德尔》,往上溯源是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
2.删除了和“男孩”对位的“女孩”形象,即阿尔忒弥斯和爱丽丝。
3.因此安妮的形象在电影中简化为单纯的欲望,失去的是古希腊版的“宿命”和拉辛版的“嫉妒”。
4.电影落点在社会福利机构的讽刺和家庭关系的探讨。
5.得到丰富的是古斯塔夫,他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角色,一个欲望和惩戒的具象代表。
6.最缺少的是《费德尔》中刻画的双主角之间的感情。
《红心女王》里让安妮一黑到底,古斯塔夫最后楼下的强吻很有力,很悲剧,但仍然很难看出他对于安妮的情感,与之对应的,前半段出现的小跑友在剧情中消失。
同理,因为让安妮一黑到底,缺失了她对古斯塔夫的情感。
这并不能单纯归类到中年危机/对于丈夫疏离家庭的报复。
7.其实对于重组家庭的背景设定已经足够有想法,但站在情节佳构的立场上,渴望看到“爱丽丝”形象的延伸,安妮的两个女儿功能太少,有没有在“新女儿”和古斯塔夫之间构建新关系的可能。
8.最后还是回到古斯塔夫,萨拉凯恩在《菲德拉的爱》中对希波吕托斯的人物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结尾给予其和菲德拉的关系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红心女王》中,安妮在单位里给予古斯塔夫的反馈几乎只是一个情节上的“反应”,古斯塔夫,他可以死亡,他也可以孤单地死亡,但或许有更好的方法给予他一种盛大的审判,让情节和立意在结尾达到一个完整。
丹麦 瑞典 联合出品的伦理家庭文艺电影。
跳出故事本身就我个人能够感受到的是满屏的挑战。
人到中年,从繁杂无味的工作中没有丝毫生气。
剧中继母职业为一名解决未成年性侵案件的律师,为未成年争取性侵权益的职业中也不难看出终日面对着弱势群体的无奈。
中年危机或许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小的切入点,回家面对着十年如一日的家务以及照料年幼的琐碎,夫妻生活不再有往日的新鲜和激情,没有更多的倾诉对象。
让我想起了夕日在一本有关中年应对一百种心理压力书籍中看到的一句话,“人海中与另一个不曾相识的人经历了,认识、相爱、磨合、结婚,这或许是人生修行路中上使你成人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未婚者可能感触不深,但从父母身上其实潜移默化已经深入骨髓了。
回归片段中,孤寂生活以继子的闯入而结束。
丈夫与前妻唯一的孩子因缺乏管教被责令退学,酗酒好赌的母亲将其随性的扔给忙碌的父亲,两人的初次见面空气中充满着尴尬的味道。
突然间成年的儿子让她心满荆棘不知所措,多日的接触也是在饭桌上。
(故事已到1/3)导演以一场失窃案为引子拉近了两人,继母以报警为由,目的在于驯服这匹脱缰的野马,至此儿子也慢慢参与到家庭各种团体活动之中,一起游泳和妹妹们一同玩耍。
通过镜头无处不透露着导演给我们发送的情愫信号,阳光照射在彼此的肌肤上,继母的胴体和成熟女性美透过广角和全景长镜头展露无疑。
在时间面前冰冷的人心都能被融化,丛林深处的欲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点燃。
红心女王至今使我震惊的片段感觉自己触碰了禁忌的壁垒,“一个寂静深夜继母在床上辗转难眠,一束昏暗黄光从门缝穿透着心门,步履进入房间,四目相对,进行着彼此的身体探究”。
( 2/3处)镜头从继母后背给了继子疑惑不失深邃的眼神,然后镜头通过平推至两人中间,不过并无过多表情,释放激情后两人如无事般的离开了彼此。
就此打开了禁忌的大门,在一次又一次的紧迫机会中寻求刺激。
个人感觉整体电影画面调色服化道采用纯正欧美风格,与这段畸形不伦恋交相浑映。
与丈夫孕育两个可爱漂亮的孩子,一家人也算是身处中产富足,体面的工作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住着被森林包裹着的别墅,屋后的森林则是孩子的乐园同时也是放松自己的圣地。
心中的森林本剧吸引我的第二个地方则是:其一,导演能巧妙地抓住观众的内心以及寻求感官刺激的想法;其二,前半部分多处的森林、湖泊、大树特写,上帝视角和唯美的长镜头与后面剧情形成强烈的反差,阳光照射的草地和阴郁的森林则是她与继子不伦的温床,阳光照射着躺在草地上两人交织的肌肤。
不惜一切牺牲树苗以挽救森林,原来灵魂早已焚烧殆尽。
正义是人间仰望的茂林,秋风掠过,坠落堂皇华业,剩下谎言枯枝。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两人不伦的事实被朋友撞见,镜头更多的是给了女主,瞬间丰富的脸部表情变为死寂,迟疑三秒追上朋友央求不要说出自己的秘密。
至此家庭危机的恐惧立马袭来,对继子的态度180度转变,没有了之前神似恋人般的温柔,而后更多的则是无端的责备与恐吓,继子不适应心情也逐渐表现,彼此相扶推卸责任,整日活在焦虑恐惧中,继子以告诉父亲此事威胁她,而她则选择将继子赶出家门,悲剧也就此发生,没有了父母的关心,最终继子选择了死亡。
故事大概也就到这儿了,没有更多的台词最后她再次走进了存有片刻彼此温存的森林,温暖的阳光照射到镜头下,镜头再次上升,诺兰的上帝视角给了我们深思和结局。
“我们在镜头之外望森林,而她在森林里看着整个世界”。
唯美与尺度的碰撞过程中有着刺激的幸福,可这场本就不应该发生的旅程终究会被狂风摧毁,到头来留下的是令人唏嘘的惋惜。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世界简直就是平行宇宙,只是量子纠缠于这个地球。
Dronningen(2019)英译:Queen of Hearts中译:红心女王港译:女王诱罪台译:烈火偷情《自由》于 2020.12.13 拍摄于广州《正义》为北欧电影《红心女王》截屏“武”字创意归林才松(1947-2017)《红心女王》预告片(台译):https://mp.weixin.qq.com/s/6-MhBee9wfi0GNtDdUT39g《红心女王》丹麦版海报
她何以勾引他?
这可能是本片一个核心的问题。
可以看出,她和丈夫之间的性生活并不和谐,可能很久没有了,丈夫并不积极,也难免的,毕竟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乳房虽然没有松弛但也已经下垂,腰肢不再纤细而显得有些臃肿,皮肤不再光滑而满是皱纹,夫妻这么多年,早已味同嚼蜡,她可能也已经习惯了,没有就没有吧,反正还有事业呢。
可是那个夜晚,当她听见他和女朋友激情的声音时,干涸已久的身体突然湿润了,少女叫春的声音唤醒了她作为女性的本能,她也是女人,她也有需要。
可是为什么是他呢?
早在那个夜晚之前,当她帮他收拾房间的时候,那本书,就已经是一次有意无意的挑逗。
毫无疑问,并不存在所谓的一见钟情,那次挑逗,也不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女人对一个毛头小伙子习惯性的举动而已,不存在任何目的,但反过来其实也揭示了,在她和他的关系中,两个人从来都是不对等的,她处于优势地位,她是他的女王。
是的,为什么是他呢?
因为她相信,她有足够的把握可以控制他,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她总是主动的那一个。
是她,在酒吧中暧昧的挑起了有关性的话题,“不是做女朋友的料”“你懂我的意思”,是她,主动的吻了他,是她,在夜晚走进了他的房间。
她更是相信,是他,闯进了她的家,偷窃了她的财物。
她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肆意逗弄着他,看着他不知所措、紧张困惑,一步步掉入自己的手掌心中。
当她走入他的房间时,他是怎么想的呢?
在此之前,他看向她的眼光总是纯洁的、不夹杂任何欲望的,即使在被暧昧的挑逗时,他更多的也是抗拒和逃避,很好理解,她毕竟是他的继母,他亲生父亲的妻子,一个四五十岁年华不再姿色平庸的女人,而他,不仅寄人篱下,小心翼翼的修复着和父亲的关系,同时也有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即使是幻想,她也不可能是他选择的对象。
当他看见她走入自己房间时,他可能有万千情绪,但绝不可能是期待和惊喜,这种情绪只可能出现在意淫的黄色小说里,或许一开始时是惊讶,但接下来只剩下服从。
他任由她低下头品尝,任由她在自己面前撅起臀部,终于他挺身插入,她面无表情,但她心里肯定浮现出一个邪魅的微笑:终于,你是我的了。
(这里她选择后入也是非常有心机了。
)有了一次便有二次、三次、无数次,她尽情的享受着年轻肉体的欢愉,这是久违的激情,当然也有甜蜜的温情,可是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却是一颗无情的心。
她爱他吗?
当然不,对她来说,爱早已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无需润滑便可插入的年纪,她只想体验一次次被送上云端的性福。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出现危机时,他便成了可以无情舍弃的牺牲品,毕竟,他不过是个工具而已,更何况,这个工具不再听从她的操控了,甚至对她造成了危险。
是的,为什么她会选择他?
因为她相信自己可以操控他,她是安全的,她的事业、家庭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而如今,危险出现了,她生气、愤怒、感到了背叛,并不惜余力的想要消灭这个危险。
所以在丈夫和她摊牌的那个夜晚,她才会表现的那么激动而又有条理,她大声的谴责他、谴责她的丈夫,收拾行李离家出走,并要求丈夫搬出她的家,这不仅仅是她优秀的专业素质的临场发挥,或许在她的心底早就为可能出现的这一刻排练了许久了吧。
他爱她吗?
很难说,也许“亲爱的这并不是爱情”,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渐渐的融入其中,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的温暖,对她,他或许带着一些感激、一些尊敬,但正如前文所说,恰恰没有任何的男女之情,可是一切在那个夜晚改变了,年轻的男孩没有识破她的真正用心,他以为她爱上了他,于是也交出了自己的心。
人们常说,通往女人心里最短的道路是阴道,可是这次,是她走进了他的心里。
或许是她技艺高超,魅力十足,更更多的可能是她继母的身份,以及他久违的家的温情,他或许以为,拥有了她,就拥有了家。
当她宣布关系结束的那一刻,他崩溃了,或许不仅仅是失恋的痛苦,更是被抛弃的痛苦,他从来不曾享受家的温暖,他以为他拥有了,如今他又失去了,彻底的失去了。
为什么他会选择最后奔向林中小屋,因为那里是他和父亲一起待过的地方,甚至可能是他关于家最后一点仅存的温暖的回忆了。
他死了,她的生活还在继续。
当事人对她充满感激,她仍然是两个女儿的好妈妈,丈夫心存怀疑却又无可奈何。
她安全的从一段危险关系中脱身了。
电影的最后,她坐在车里,嘴唇微动,似乎欲言又止,她想说什么呢?
她对于他,是否有着一丝丝的缅怀和愧疚呢?
QUEEN OF HEART,红心女王,其实关键词并不是“红”,而是“心”。
她不仅仅是女王,更是操纵人心的女王,她不仅把他玩弄于手中,甚至她的丈夫,也毫无还手之力。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她是真正的PUA的高手,而他和她的丈夫,都是她的受害者。
女主第一次性经历大概是强奸,之后才决定帮助被性侵的未成年人,但人类大比例的滑向自己厌恶的人,欲望之后,她开始割裂。
一面还是鼓励别的孩子说出来,走出去,一面告诉自己的继子吞下去,退回来。
有句话怎么说的?
如果一个人堕落到宣传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时,那他就已经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
问题是人心这东西常常摇摆,宣传的东西此时坚定,彼时怀疑。
女主真正相信的东西是恐惧,恐惧衰老,恐惧失去,她用回击当作盔甲,但盔甲让她失去倾诉的资格。
她是个对亲密对象戒备森严的人,包括妈妈、老公、姐姐(好一点),男孩的年纪差和关系程度让她愿意分享。
男孩就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
敏感、叛逆、找不到出口。
继母是有天然优势的,一切不对等的,禁忌的角色都有优势,所以不需要追究爱不爱。
男孩也许只想成为男人,成为爸爸,或者爸爸的敌人。
他说出来是一种宣誓,一种报复,也是一种幼稚,他以为爸爸会怀疑人生,继母会支离破碎,不得不说这其中有熊熊的恶意。
他没想到的是成年人自保的决心和力度,他没想到的是他对于公正这个词理解得太生硬。
有句话怎么说的?
齿坚易折,舌柔长存。
少年不屑知道,少年没力气知道,公正两个字的倒塌让男孩不再为成人世界找任何理由,也不再为活着找任何理由。
男主真的是好惨一男的,但儿子变成这样他肯定有不能推卸的责任。
关于木屋会谈他信不信儿子,肯定信,但他说服自己不信却是更优选择。
他和女主有共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是优渥的,他自欺能够麻醉自己。
偏偏男孩的死推波助澜了他进退两难的绝境。
所以,他堵住女主的嘴,不必说了,什么都不要说了,要演就演到最后,入戏说不定还能解脱,出戏大家一起完蛋。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两个女儿就是观众,她们长大了,戏才算演完了。
这部片的本子真的好,还记得男孩给女主纹的三角形吗?
这个纹身本身就很好品,结合最后的三人对峙,只能说导演拆解了一个最稳固的图形,用最残忍的方式。
他们一起帮孩子刷牙,他们会在生日当朋友面读情书,他们有狗、马、一片树林和一段溪流,但他们还是有无数的暗涌,深夜里的不幸福和消化不了的欲望。
他们都在自保以求幸福,到了最后却连伤口都不敢示人。
咬牙沉默,等到雪崩,自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也没有一片雪花是幸免的。
所有血中都有泪,只好笑着帮孩子刷牙,大秀恩爱,继续享受一片树林和一段溪流……
第一部分我原本想到的标题是——不露脸的镜头最可怕。
这个“可怕”倒不是指画面可怖,而是细思深层逻辑而感到害怕。
演员的演技很好,特别是女主,这一点我就不说了。
我主要想说印象最深刻的那些不露脸的镜头。
一、看完整个影片就知道,开头一段和接近尾声一段是完全相同的。
并没有展现女主的表情。
但看第一遍的时候和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完全不同。
第一遍,仿佛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关爱丈夫和继子。
第二遍,则有太多层意思了。
一,看似举案齐眉的中产夫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感情。
二,她知道继子坚持要一个真相,虽然知道法律上对自己没有威胁,但仍然担心变故。
三,对于去警局并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Peter已经对自己儿子Gustav没有什么期待和信赖了。
四,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一点。
看到第二遍,我们才发觉,第一遍我们看到的只是倒序——也就是说,Gustav到家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犯什么事进入警局。
但是,观众却因为第一遍在心里给他打上不良少年的标签。
我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里,嫌疑人用一个小故事奠定其他人和读者对自己的初印象。
这种印象通常存在于潜意识,但是却起到关键作用。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显然深谙此道,多次运用。
二、Guatav离开的时候一个后备箱镜头值得单独拿出来说。
他被父亲怀疑造谣,主动离开家。
后备箱玻璃上檐挡住他的脸,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
之前被迫中断关系是叛逆的,和父亲坦白是冷静的,被父亲怀疑是愤怒的,看向女主是难以置信的鄙夷的。
然而真正要走了,他应该是冷漠的或者失望的吧?
或者是别的什么,反正没有露脸,就有无限的想象,就很妙。
他轻拍女孩们的背,说明他也是有感情的有付出过的。
然而他不会留恋在这个家了。
三、结尾,女主一家出门,除了女主锁门时露了没有什么表情的侧脸,其他都是无脸镜头。
女主为女孩们编发——女孩们精致。
被悉心培养。
却显得像个洋娃娃。
整部片子都有这样怪异的感受。
也许并不是为了突出她们,但我实在没感受到女主对自己的孩子们有多少真情实感。
Peter系领带——出门,最重要的是体面。
即使儿子Gustav用死亡证明了自己没有撒谎,女主是恶人。
但Peter不会改变什么了。
顶多再看到女主的假惺惺而爆发一次,在体力上压过女主。
女主穿着——啥也不能撼动老娘。
第二部分这部片子逻辑顺畅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女主的工作,强化女主为青少年坚守“真相”和“正义”的印象,甚至用合伙人(第三视角)对她要保持理性的告诫,让我们深信不疑,女主是一个“正义”且有职业道德的人。
还是合伙人这件事,能看出女主为了捍卫真相甚至有些无法控制理智。
然而等她自己违法,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些令人深刻的静止镜头,似乎观众在看舞台剧。
——事实上,女主视角少得可怜,戏水时有,捉迷藏时有,简而言之,都对Gustav心动的时候。
其他时间,包括事情败露后,甚至是禁忌做爱时,镜头都是冷静的。
镜头是冷静的,其实说明女主也是冷静的。
她知道自己的美好生活和一切优势,知道自己渴求欲望。
所以她做了,她去勾引了,做爱的时候她其实是灵魂出窍的。
她爱的不是这个男孩,她明白自己只是需要新鲜感。
知道事情可能败露,她虽然有些慌乱,但都已经本能地做好对策。
和Peter当面对峙,先发制人,演员演演员,让人叹为观止。
和Gustav谈判,把一个未成年人拿捏得死死的。
第三部分(尾声)我看到一个完美的女权主义实践者。
我看到一个法律工作者大型双标现场。
我看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我看到一个青少年因为从小缺少父母陪伴,没有任何人帮助,孤独地走向毁灭。
本来是冲着情节新颖的情色片看的。
什么时候变成情节为主的我也不知道。
剧本牛逼,导演牛逼。
虽然这片子重点无关性别,在全球metoo运动大潮下,还有女导演敢拍这种很可能被女权激进分子拿出来鞭笞的作品,欧洲电影人属实很酷很有态度。年龄、阶层、家庭各种层面的非平等对话造就生理欲望、伪善面具以及少年正义之间的撕扯,很残酷。如果导演做得更绝一点更黑暗一点,其实可以把男孩儿写得更有手段,通过录音告诉父亲真相,然而懦弱的父亲还是选择保留家庭的完整。
3.5我觉得没有那些情色的镜头会更好,因为故事本身是可以吸引人了,没必要把那些色情的镜头拍进去
辣眼睛
3月在Grand Theatre看的预告就颇为心动,邪恶捂脸。蓄力85分钟后突然爆发,节奏太好。一切是性,一切性是权力。空镜的审视意味。下雨天适合在家躺尸看琴瑟电影。
少年不懂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造成的反转是本片的神来之笔,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有时候就是很荒谬。最后只有三个孩子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
决意洒脱就洒脱到底,牺牲一条本可以做good boy的孩子,情色又如何?发泄性欲的途径有很多,人如果任由自己的本能来控制自己,那和动物没啥区别。倒不如法国人最后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不然就终止自己的念头。
毫无疑问,古斯塔夫的到来,像一道闪电一般劈开了继母的平静生活;他的叛逆、顽劣、危险,如高温下的东京热,无时不刻不释放着野性的勾引。继母抗拒着、悲戚着、嫉妒着、不得不被吸引着;顺从着、越轨着、销魂着、最后却选择献祭自己的真情实感。几场激情戏的处理相当成功,人物的表情、动作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转变——隐藏着他们嘴里未曾说出口的话。这段情欲纠葛,并未消融在天地间,它比生命更无常、比死亡更永恒。
由于女主的职业加持,结尾处的张力明显出来了
女主演技太优秀了,尤其是情绪的控制和转变。
剧情处理上要比《去年夏天》好,没有对二人情感做出任何浪漫化的粉饰,视听上更加冷峻,也更加工整,同时意味着更加缺乏个性。不知道如果调换两部的观影顺序会怎样给出评价。
噱头太大 这明明就是异性伦理版cmbyn
他们家的房子完全就是我的dream house!
我热爱情色电影,并不是因为猎奇与床戏。只是更多的窥探人心、人性、两性甚至是谎言与阴谋!相反,信任、包容、豁达又是怎样的天性!此片并没有让我很喜爱,对夫妻情感描述的并不深刻。两个女儿甚至只是“配菜”而已。导演应该用尽辅助的道具来尽显其充沛的情感,从而使不伦的情感来的更合理一些。说实话,剧情稍微有些硬拗,并不太自然!鄙人并不想提及《爱情重伤》又名叫《烈火情人》,也不会去做对比。只是源于人物关系有着些许类似,只不过性别有变化。说实话其实此片的人物关系架构,更立体一些,但很遗憾……我并不会已东方或中式的价值观与情感方式去评论此片,因为这不公平。情欲生而为人都会有,犯错也在所难免。只不过我们的民族让我们更加克制,并不太会表达真性情。在西方,这是从信仰与历史中就会真情流露的爱意,如此简单而已!
继子在这件事中的表现过于简单了,他在事后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为什么做出了之后的种种选择都没有交代清楚,使整个故事浮于表面。
成为牺牲品的少年在愤懑的情绪过后更像是不痛不痒的炮灰
故事三星,为肉戏加一星
摄影不错,北欧慢节奏
额😓
题材很有挑战性,表演上佳,角度和《狩猎》有所类似,但不如《狩猎》深入,有些过于流于表面了。
嗯,乱伦加婚外情加老少配都不稀罕,直接死一个稍微稀罕了一下。但也仅此而已。最无辜的就是片中的爸爸,女主的老公,被儿子戴了个绿帽,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就像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老婆和老公之间不对付。原因说的太含糊。表现的太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