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给一部青春爱情片打四星。
其实《最好的我们》倒也没好到那个程度。
说到底,现今大部分青春片不过都是《致青春》套路的延续,依然走不出“上学时两小无猜→长大后各奔东西→同学聚会重逢,感情死灰复燃”的固定模式。
甚至连色调,也永远是上学时的“回忆黄”和长大后的“现实灰”两种。
如果这片子只有这些,别说打四星,我连星都不会打。
但不同的是,这片子有一个人:耿耿。
已经很久没有在中国大银幕上看到让我如此心动的少女角色了。
“你叫余淮啊,我就叫耿耿。
”说这话的时候,耿耿眼睛斜斜瞟着这个胳肢窝都比自己高的男生,话说得吞吞吐吐的。
在他的面前介绍自己,也许是她这辈子做的最大胆的事。
就算大胆,在余淮伸出手的时候,她依然不知所措,姐妹过来叫她,她转身就跑了。
在后面的日子里,余淮面前的耿耿,永远是一副没自信的样子。
她蘑菇头,个不高,单眼皮,学渣,一张胖嘟嘟的小圆脸,跑起来歪歪扭扭的。
而余淮是学霸,是只要他上篮球场,场边就注定有一圈女生的存在,光是站在那里,就自带光芒。
她不敢相信余淮会喜欢自己,甚至就算坐在了他自行车的后座,她都不敢触碰他的衣角,甚至在天台上被深情凝视,她都要把头别到一边。
她喜欢拍照,相机里全都是余淮,但被他看到,还是要气呼呼地说:“拍得不好看,我都删了!
”唯一敢放肆自己的时候,就是深夜在自己的小屋里,对着幻想中的余淮偷偷傻乐。
这样的耿耿,像极了我大学时的一个女同学。
像耿耿一样,她经常自卑于自己的小圆脸,不如校花般妖冶绽放。
成绩也一般般,在那个学习好就是有魅力的时代,她没有什么闪光的资本。
她喜欢打篮球,但白天的球场属于男生们,和男生们的长发女友,只有在夜里,她才敢偷偷地一个人跑到操场投篮。
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喜欢她。
但是她笑起来很好看,像是初雪后的早晨;她一直很努力地对所有人都好,像是夏天吹过湖岸的轻风;她总能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就算是哭,她也不会把脸高高抬起,让别人看见她哭。
就像电影里的耿耿,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下分别的日期时,她用大拇指狠狠刮着眼睛,不让眼泪掉下来。
也许你猜到了,我喜欢这个女同学。
虽然我没余淮帅,但起码我比余淮勇敢——她就是我的初恋。
耿耿这样的姑娘,其实真挺多的。
她们是班里不起眼的那个,她们自己小小的喜怒哀乐,不是全班人的谈资,而是她们自己的秘密。
她本不应该是青春片的女主角,青春片是属于那些好看的人的,属于他们张扬激烈的青春,属于他们被全校瞩目的青春。
但是耿耿,才是青春最真实的样子。
但耿耿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姑娘。
高二文理分班,耿耿本是一个最怕数学的理科学渣,按理说学文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且像耿耿这么怂的人,让她去理科班挨虐,可能会要了她的命吧?
但因为余淮选了理科班,所以耿耿就一定要去。
重新坐在余淮身边的时候,耿耿的眼里全是坚定,嘴角轻轻上扬。
她一字一顿地跟余淮说:“余淮,我想一直做你的同桌。
”余淮被吓到了,眼前的这个姑娘他似乎从来不认识。
姐妹对耿耿说:“男人就像猴子,猴子永远喜欢摘桃子,不喜欢捡桃子。
”耿耿说:“我不要做被他捡的桃子,我要长得高高的,让他够。
”她做到了。
她不再是曾经的学渣,她考上了美国的名校。
在高考前的一晚,余淮最后一次送耿耿回家。
他心事重重,耿耿看得出来。
余淮那句藏了三年的话最终也没说出口,耿耿也不逼问,她只说了一句:“我等你。
”故事到这里,余淮和耿耿的身份发生了奇妙的转换,过去笼罩在余淮身上的那些光,似乎全都被耿耿的光淹没。
耿耿这样的姑娘,从来就不是胆小鬼,她们可以很强大,为了自己爱的人。
在我看来,这样的姑娘,就像是金子一般。
再写下去,我可能就要陷进回忆里出不来了,所以,就写到这。
耿耿是国产青春片女主角中的异类,我写这篇,不为了夸这个电影,只为她。
你是耿耿吗?
你的身边,有耿耿吗?
本来已经过去很久了,我的不适感已经消失殆尽,可是QQ的去年今日又把我去年发的说说翻出来给我看了,怒不可遏,要说几句。
所以以下言论,完全主观。
我是原著党,但在喜欢的小说一个又一个影视化的成长道路上走了这么久,也深知改编不易,不要有期待,但是,我也真的没有想到,能被折磨成这样。
首先是耿耿余淮,俩主角,魔改。
🙃
原著的余淮不是天赋型选手,他精力有限,不能保证物理竞赛和课程的平衡,盛淮南天仙的脸,林杨超级亚赛人的脑子,他都没有,所以一直努力,懂得取舍的这个男孩子,才会在我的青春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电影里的余淮。
fine。
骚就一个字。
前期神化学霸人设,物理竞赛第一名?
年纪第一?
这么牛逼能让你呆在成绩不怎么样的五班?
(以上设定均出自电影)你就说,扯不扯犊子。
光明正大上课睡觉,不尊重老师,自作主张改班级合唱曲目(合唱曲目这事儿生cue小汪,还把我们张平也搞成了傻逼),女孩子说撩就撩,这样的男的,还吃霸王餐(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又说是谎言,但是又没拍到他把钱放桌上没)对,还有公交车那一段,忘了是要送你回去,我????
陈飞宇非常成功的油出了一个品如附体的余淮。
那时不时扬起的下巴,总是出现的邪魅一笑,okok,你就是全场mvp骚。
你赢了。
耿耿,唉,耿耿。
我好好一孩子。
行吧,家庭线砍掉,篇幅有限嘛,友情线都给整得乱七八遭的,哎呀,篇幅问题,军训没了嘛,直接小学同学大会师不就好了,行吧。
简单韩叙的线没了,简单就真.工具人了呗。
β能有感情线,那还不是家长会耿耿余淮得吵架,也是哦,反正在一起,那就一起拍吧。
那反正是在学校,耿耿做题的纠结,面对余淮的自卑能不能描写一下?
文潇潇多一个镜头也好啊,让耿耿把醋吃明白啊!
随便对着女同学翻白眼?
我们耿耿秀个恩爱都罪恶的不行,你给我改成这样?!
摸到余淮衣角就还得回味一下,电影你直接给我扑人身上去?!
耿耿喜欢余淮表现在哪里,一句高处的果子和狂奔,然后吵架吃醋就这?
突然想起来,余淮喜欢耿耿表现在哪里?
痴汉眼神,还是欲拒还休,真诚的挖苦(气死我了,原著劝耿耿都会好的,会习惯的这里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反而超级暖)还是暧昧小动作,我脑子竟然只有这些。
配角们完全为主角而存在,地位一个比一个尬。
明明是那么鲜活的人物们,原著里这些配角揪出来,补全前因后果,又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连耿耿的家庭线,爸爸妈妈从恩爱到离婚,离婚后的小拉扯,爸爸和齐阿姨,耿耿和齐阿姨的相互理解,多好的故事。
回归电影本身,抛开魔改人设,这电影乱的我头发都分叉了,跟单元剧似的,完全接不上。
盛淮南笔记本事件吵架,下一秒,余淮开始帮耿耿举手问问题?
您过渡呢?
啥时候合的解?
表情严肃成那样,总得有个台阶缓解一下面部表情吧!
哎哟,唱歌硬cue就不说了,你非要说这是伏笔,是耿耿跑去联系余淮的契机,那徐延亮说余淮如何如何找耿耿消息,怎么怎么找他哭,他这是干啥,嗯?
哦,这是变态,为耿耿唱歌才是爱是吧。
他俩什么时候看对的眼,余淮什么时候喜欢上的耿耿,没交代,一句我第一次看你就觉得你可爱😨😨😨😨尬晕我了。
余淮他妈尿毒症更是改的我?????
按照后期交代的时间线,说是高考前,但是镜头一直拉到分班的慢镜头那儿,还加了个笑不出来的余淮,what?!
你在搞我?
徐延亮透露余淮内情,耿耿开追,出租上发照片发消息,然后《小时代》式大桥狂奔,本来还在绝望哭泣删光照片的忧郁小王子陈淮,在耿耿狂奔到达的下一秒就换了身衣服相见了。
(真香定律怎么也得有个契机和时间过度吧!
编剧导演把它给吃啦?!
)于是两个人开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式的大笨蛋对话。
回忆了以前照相引起的《何以笙箫默》式的挡镜头台词,《初吻》式的戴耳机,以及《我的少女时代》式的天台幽会。
对,徐延亮怎么熟起来的也没交代,这么好套话还藏了这么多年您可真行。
最后环节。
我最最讨厌的。
改原著句子。
这么多神仙句子,你非得自个儿写,不用就算了,你有骨气,你用你用对地方啊!
前途和他都未必回报我的任性。
但这一刻就够了。
青春就是这样,好的像是无论怎样度过都会被浪费。
那么,不如浪费在你身上。
绝了,这么好的句子,你用了前半句,直接改成,可他不设防的笑让一切都值得。
我透?!
土爆了大哥!!!
这世上的爱情一共就那么多有些人得到了,有些人也就失去了。
是,你是没改这句,可这句话让已经有徐延亮当男人的β跟失恋的耿耿说,您认真的?
那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才是最好的我,而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个青春。
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告别。
这么经典的原句,你开头说,那时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
后来又说,最好的我们隔了个青春,给爷整蒙了,能不能首位呼应的一致一点。
同样这句话也改了,非要说什么怎么追都追不上,咋了?
想和女主几次狂奔交相辉映啊?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小说,这是我青春的全部遗憾和美好。
我希望大家喜欢她。
只要你看过这本书,你也一定会感受到些什么。
所以碰到人设魔改真的很难受,你捏着我最最宝贝的人赚钱,却糟蹋他。
这本书里,振华三部曲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们都对这些人这些事儿有自己的坚持。
如果你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点什么,我想劝你把眼睛洗一洗去看看小说。
但是还好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我也就安心了。
今天一个人去看了《最好的我们》,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被它的一句话触动: 过去的你是最好的你,现在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电影里,太多关于初恋的小细节。
喜欢他,是上课偷偷递纸条,因为有些话不敢当面跟他讲;喜欢他,是明明觉得他超帅呀,嘴巴却还在逞强;喜欢他,是偷看了他一万遍睡觉的模样,等他醒来却装作认真听课的样子……这是耿耿的喜欢,那个故意丢掉自行车钥匙想让他送她回家的耿耿。
喜欢她,是在她喝醉时背她回家;喜欢她,是在合唱比赛上唱歌偷偷表白;喜欢她,是扬言要罩着她;喜欢她,是明明不相信永远,却还要许愿永远永远;喜欢她,是把她纹在手臂上;喜欢她,是默默离去藏起了最后也没能说出的话……这是余淮的喜欢,那个明明什么都懂,却举手说老师我听不懂的余淮。
大概,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这样过来的吧,懵懂的心里藏着一个人,就像藏了一整个世界。
电影结束后,灯光亮起来,我看见前排的一个女孩在哭,大家都陆续离场了,她一个人坐在那里哭得泣不成声。
我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但看得出来她真的很难过。
成年后的耿耿哭着对余淮说:“我就是白痴,因为白痴才会等了你七年,因为白痴才会到现在都耿耿于怀。
”那个在电影院独自哭泣的女孩,可能连说出这种话的机会都没有了吧。
其实,我们人生当中会有很多的遗憾,可是为什么却偏偏对青春里的遗憾耿耿于怀,大概是因为,再也不会有比青春更单纯美好的岁月了,因为太过美好,所以连遗憾都变成一种惨烈般的绚烂。
就在昨天,国民女神林志玲宣布结婚了,所有人都在缅怀,女神结婚了,可惜新郎却不是相恋了多年的言承旭。
看言承旭之前在节目里讲这段感情,他说:“其实分手的时候很想搭个梯子爬到她的窗前,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可是到最后什么都没能说出来。
”我看了很感怀,忍不住在微博里发了一句话:你心目中的金童玉女最终也没能在一起,其实,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有人回复说太扎心了,是啊,太扎心了,我已经变成了最好的我,可我却失去了最好的你。
如果可以重来,重新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你还会喜欢我吗?
我们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你也有偷偷喜欢的那个人,如果,你还没有勇气说出想说的话,那么,就约她|他去看《最好的我们》吧,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彩蛋,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趁现在,他|她还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电影很美好,男女主还是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我却希望这部电影停留在高考发榜那天,男主没有来到与女主约定好的地方,然后影片终。
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暗恋过人,心里也都会幻想过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但是在毕业后、在工作后,我们不一定会相见,相见了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曾经那两颗砰砰跳动的心,或许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那个让你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儿女成群,有了生活的重心和自己的责任。
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了好几部知名的青春小说+相关电视剧、电影,这部无疑是非常接近我那个青春的一个。
(原著发生在比我晚三届的学弟学妹之间,时期非常接近了。
电影则发生在更晚之后的五年。
)出于对陈飞宇的(莫名其妙的)信任和对何蓝逗长相的喜爱(其实也就是在向往的生活中看了一眼),我在几天前把小说先看了一遍。
看到结尾处我快要崩溃了——作为一个小甜剧爱好者,我越来越没办法忍受非HE的故事——生活已经如此乱七八糟了,为什么我还要在虚拟世界感受这些?
我不要,我只想看甜。
哪怕它们与我毫无关系。
小说看完我又去“循例”看了一眼电视剧——印象中刘昊然是非常少年非常符合男主形象的人,但我却在看完一头一尾后更加崩溃——这肤浅又敷衍的演法是怎么回事???
他还是那个我心目中那个骄傲又腼腆的少年吗???
一丁点细腻都找不到。
结尾处的形象更是令人不适——青春剧中好多男演员都有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去演,学生时代就毫无违和,但成年部分就像小孩装大人;成人去演,学生时代就像在装嫩......刘昊然就是成年部分令人不适的。
但让人非常惊喜的是——陈飞宇竟然hold住了两种形象!!!
虽然成年后的造型无比接近贺军翔,但丝毫没有违和。
何蓝逗更是学生时代和成年后都非常的融洽,尤其她的学生时代造型,就像当年高中时班里的某一个女同学。
班主任的演员也非常喜欢!
电视剧和电影都是同一个人出演,虽然年龄与我当年的班主任相差甚远,但两个人对于大家的意义都是同样深远。
毕业前的部分看到电影院里大家都在偷偷哭泣,就像是又经历了一遍同样的青春。
预告是一流的预告 一星给预告女主偷亲前紧张的呼吸 不敢动作加上配乐just cant win 完美的烘托了夏天里青涩心动的情愫。
所以我就被骗去看了但是电影完全配不上预告。
剧情不连贯,演员表现木讷,何蓝逗稍微好一些 但是经常性用力过猛。
本来对何蓝逗在预告和结爱中的表现是非常可爱灵动的 为啥到了正片就很一般呢 谴责演员的同时 必须得问责导演 明显没有花心思去拍电影 去调教演员
1.男主设定不同:《最好的我们》原著刻画了一个普通的好学生余淮。
余淮虽然学习好,但不是天才型的学霸,他的成绩稍不留神也会下降,面对竞赛会紧张;余淮虽然自称“小爷”,在耿耿面前带着小嚣张,性格好又机智,但他也是一个考不好就会怀疑自我的高中生,原著中的余淮真实、普通。
虽然在耿耿眼中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
后来余淮的母亲得病卧床,余淮扛起重任照顾母亲,他不敢联系耿耿是怕拖累她。
而陈飞宇版的余淮更加青春、少年感十足,他更像是高年级只可远观的高高在上的帅气高冷学长。
电影里一开始没有展现余淮的弱点,母亲病倒后他突然的“堕落”,让对比更加强烈,仿佛是一下子受到了巨大刺激,缓不过来了,也不想缓过来了。
谁要是堕落成这样谁都不好意思联系已经考上理想大学的女主角。
2.画风不同: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读了不知多少遍,边看边做摘抄,她的书总让我觉得可以一秒变成素面朝天的小女生。
其中《你好,旧时光》是一段从童年而起的感情;《最好的我们》是高中同桌间的小暧昧;《暗恋·橘生淮南》讲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暗恋故事,但是都多多少少描写了高中时期的生活,那是二零零几年还没有只能手机,还有人用小灵通的日子。
八月长安笔下的他们,穿学生时代的校服,上课时学生在底下交头接耳,有学长学姐在门口执勤,教室窗帘不干不净,要轮流打扫卫生。
是纯粹的校园风。
而电影更像是台湾言情风,在楼顶写作业,听歌,弹吉他;怪胎学长在雨中唱歌,男主智勇地冲进雨中将其拿下;男女主坐轮船,女主试图偷亲男主。
这样的青春让人觉得距离好远。
3.分线不同:原著和电影的主线都是耿耿和余淮的故事,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除主线之外,原著中耿耿的家庭线、与简单、β的友情线也至关重要,这也是八月长安的青春小说与其他的青春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
她让每个人设都更立体,更多面,更站得住脚,每个人都有其单独的、完整的故事,随便拎出来一对儿都是一部电影。
【家庭线】原著中耿耿的父母离异,耿耿在父亲和齐阿姨以及“新弟弟”组成的新家中有过不自在,也有过懂事的妥协,这是一个女孩儿成长中细腻的变化。
八月长安最厉害的就是把这些青春时期男孩女孩的心态和成长的琐事描写得细致入微。
家庭是改变耿耿性格的要素之一,继母齐阿姨带来的弟弟也是七年后耿耿重遇余淮的关键点。
而电影大概因为时长原因,删减了大量内容,家庭对耿耿的影响不得而知。
耿耿在七年后获得余淮消息,也是从徐延亮口中。
徐延亮憋了七年连喝醉的时候都一丝都未透露,结果天台一宿酒醒了,女主头发都油了才说……【友情线】原著中耿耿和简单、β也是在高中军训中才相识的姐妹,简单因为喜欢的男孩子——韩叙考到了振华中学,他们三个都是班中学习没有那么好的学生,可以说三个人因为相同的烦恼走在了一起,慢慢地感情越来越深刻,甚至在分班时的最后一刻一同修改了志愿,留在了原来的五班。
简单经历了对韩叙的喜爱和失望,β也因为班主任张平的善良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她们都有各自的故事,不是每天作为陪衬围绕在耿耿身边。
而电影中耿耿和简单变成了发小,简单和β这两个八卦小姐妹成了耿耿余淮感情线发展的大功臣,但是三个姐妹间单独的感情戏不多,她们仿佛是剧情进展不下去而作为点缀时的出现。
电影中还加入了汪苏泷演的“怪胎学长”的形象,这个在原著中是一点都没有的内容。
好像对情节也没有什么推进……仿佛硬cue到的人物…… 4.重要情节不同:这个IP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现在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青春。
【最好的他】余淮。
学习理科成绩优秀,文科成绩一般,打球帅气。
原著中因为有韩叙和林杨、还有上一届的学霸学长盛淮南,所以衬托出余淮并非天才,而是靠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优秀的他。
在竞赛前,因为紧张,因为怕失败,耿耿在他的手臂上画了对勾的幸运符,保佑余淮竞赛中不会遇到知识盲点。
而电影中,没有了竞赛的紧张,也没有耿耿教余淮背课文的情节,对勾幸运符也是在高考前画的。
相对而言,电影中对勾纹身的意义不够深刻。
【最好的我】耿耿。
高中学习总是跟不上,需要余淮的帮助,和简单、β互相鼓励着进步,学习不好是最大的烦恼。
原著中,耿耿高三的时候去报考了艺校,最后如愿成为摄影师,开了工作室,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甚至为洛枳学姐拍了婚纱照。
而在电影中,缺少了耿耿的努力,似乎只是因为余淮的堕落,才映衬了耿耿的好。
电影里,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误会的青春。
余淮失踪了七年,这时他面对优秀的耿耿是自卑的,特意穿了短袖衬衫出席同学聚会,这么多年过去对耿耿的第一句话是“你还好吗”。
而后耿耿发现余淮的对勾纹身,强吻余淮,余淮又反抗拒绝。
先撩后拒,什么操作?
对照原著,耿耿在医院给弟弟陪床,夜晚在厕所外面等弟弟,这时她在走廊碰巧遇到给妈妈陪床的余淮,开始余淮没有看清耿耿的脸,但是耿耿听出了余淮的声音,后来余淮发现是耿耿,他眼神一滞,呆住了,才反应过来,说了一声:“耿耿。
”耿耿最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笑着朝余淮点点头,而后扶着弟弟回到病房。
八月长安接着写道:我没回头。
不是怕看见他,而是怕他其实没在看我。
细腻真实。
原著里,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错过的青春。
因为太喜欢剧版了,所以点开了这部电影版,重温一下耿耿和余淮。
不跟剧版去做比较除非你是没有看过,有了先入为主的映像也没有挡住我观看的脚步,我觉得电影版还是可以的,吸引我的是有点不一样的耿耿和余淮,陈飞宇和何蓝逗CP激起了不一样的火花,两个人的形象也是相当的给力,不得不说陈飞宇真得感谢爹妈给的这付好皮相呀,经过了这些年的屏幕磨练,演技也是自然许多长进不少,演出了余淮身上的痞气,小坏坏的心口不一的学霸是很吸引人的,荷兰豆的青春可人萌妹子的形象和爽爽的个性很讨好。
电影的节奏稍快,当下和回忆穿插着,有一点点乱,有一点点急,整体还是讲出了耿耿于怀的故事,有感动到。
豆分很贴切,我就不打了。
回首往昔,青春的时光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似水流年,关于青春的故事又说再见。
那么青春里住着的那个人呢?
听着一首歌,看着一部电影,生活中某一个细节,就猛的想起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一大段思绪就会翻涌而来,你也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回忆里。
很多人有着相同的经历,一样的感同身受,会不会有人在突然间出现,你又开始新的一,段旅程,会不会有人反复出现在你的生活,而她始终只是一个过客。
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青春影视剧已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像“优爱腾”每个月都各自上新至少一部青春题材的网剧。
虽然爆款的比例低了许多,但青春影视剧丝毫没有降温的趋势,一方面是,“没有人永远青春,却永远有人正青春”,这一题材永远有追随者;另一方面,青春影视剧的制作门槛低、成本低、政策风险小、收益率高。
而如果是IP,那就更不容错过了。
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可以说是青春校园小说的超级IP。
“振华三部曲”是以振华中学为背景的三部小说,分别是《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橘生淮南》,这三部小说分别已经改编成网剧。
其中剧版《最好的我们》于2016播出,由刘昊然、谭松韵饰演男女主角,该剧播出后大获成功,当时点击率超过20亿。
如果说赵薇《致青春》拉开了青春电影的帷幕,那么《最好的我们》则掀起了青春网剧的热潮,正是《最好的我们》的成功让资本注意到这一市场的广阔天地。
除了《最好的我们》,剧版《你好,旧时光》于2017年播出,由李兰迪、张新成主演,而剧版《暗恋橘生淮南》也将于6月10日播出。
“振华三部曲”分别改编成了网剧于6月6日起全国公映,由陈飞宇、何蓝逗主演的影版《最好的我们》,是“振华三部曲”首次搬上大银幕。
影版《最好的我们》会否复制剧版的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海报对于影版来说,原著和剧版的巨大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是,剧版粉丝基础雄厚,影版在宣发上事半功倍;问题是,剧版实在太深入人心,刘昊然的余淮、谭松韵的耿耿受到书迷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剧迷说,不是刘昊然、谭松韵在演耿耿余淮,而仿佛是八月长安看到他俩,才写出了这样的故事。
观众难免会对比,影版的压力可想而知。
剧版的耿耿余淮深入人心首先得搞明白,八月长安的小说原著有怎样的特征?
何以成为大IP?
客观地评价,如果以精英文学的标准衡量,那么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也是快餐文学;但假若与同题材的快餐文学相比,那么“振华三部曲”的写作则有质感多了,至少是那种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快餐。
八月长安出生于1987年,是2006年哈尔滨市的高考文学状元,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本身文学功底就挺好的,85后的成长经历也让她小说中的细节叙述贴近80后、90后。
但“振华三部曲”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真实。
如今“真实”是一个用滥了的评价,任何青春影视剧播出时打出的宣传旗号里,一定会说反映了真实的青春云云。
但并不是说主人公穿着校服、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纠结于文理分班等,就代表这部剧真实了。
真实不仅仅是体现在服化道的细节和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上,它更体现在叙事的肌理、人物的塑造上。
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普通,绝大多数高中生,也是普通人。
因此,真实的奥秘,即“普通”。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抓马的风波,学生们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家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为着每日的功课、每月的月考以及发下来的成绩单愁苦。
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终究也就是一个还未步入社会的小屁孩,会紧张、会焦虑、会恐慌、会退缩,没有偶像剧里霸道总裁那一套一套的“英雄救美”。
八月长安很聪明,她抓住了校园生活和高中生“普通”这一特质。
当然一部小说要好看,肯定不能是流水账,八月长安在普通的基础上,赋予了小说足够的戏剧性和幽默感。
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言情小说小鹿乱撞的那种心动感,但这一心动是亲切的、熨帖的、似乎触手可及的,因为它是发生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之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以小说《最好的我们》为例。
单看梗概,它跟现在市面上扎堆的青春校园故事似乎没太大差别。
一方是学霸,一方是学渣,俩人是同桌,从相互看不顺眼到日久生情,文理分班各种纠结,学渣为了跟学霸考上同一所大学拼命学习,结果高考时学霸出了意外,或者学霸为了跟学渣同一所学校故意“失利”,两人就此分离……大部分故事,是按玛丽苏偶像剧或者甜宠剧的模式写的,男主角自带霸道总裁气质,如果他恰好是学霸,那么一定是雷打不动考第一,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从容淡定;而学校也好像是被《流星花园》里的英德学院“附体”了,三天两头就有各种抓马的大事发生。
总之,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角轰轰烈烈一波三折的恋爱,学习主要是作为一个叙事背景。
《最好的我们》不同,它虽然讲述的是耿耿余淮“耿耿于怀”的故事,但主线仍旧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耿耿余淮相互喜欢,是学习之余喜欢,而不是喜欢之余学习。
小说也没有那种夸张甜腻的撒糖,哪怕俩人其实已经暗生情愫,但余淮对于耿耿依旧是“一小部分时间施以援手,大部分时间落井下石”。
学生嘛,主业总归是埋头苦学。
最为关键的是,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有弱点的男主角。
余淮虽然是学霸,但不是那种天才般的学神,稍不留神他的名次会往下掉,竞赛会落榜;余淮虽然自称“小爷”,看上去如此开朗、活泼、无所畏惧,可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考不好了就会怀疑自我的少年”,他也会畏惧、会怀疑、会自卑、会逃避。
剧版《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赢得高口碑,根本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小说中那一份真实与普通,还原了一个虽然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的少年余淮。
影版若想保持原著的精髓,改编也得遵循这一个大方向。
刘昊然版余淮与原著非常贴近剧版《最好的我们》有24集,但影版只有110分钟,大概网剧3集的篇幅,这意味着影版必须大量删减。
该如何删减,是影版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如此短的篇幅里,既要拍出平淡真实的学习日常,又要充分反映耿耿余淮的情感累积,是蛮有难度的。
可惜啊,影版采取的编剧策略是最简单的那一种:删除小说中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部分,保留那些具有冲突性的情节,并予以放大。
编剧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戏剧性和可看性,只是整个故事的内核由此也转向玛丽苏偶像剧了,电影中耿耿余淮的主要任务好像是谈恋爱,到处都有宠溺的细节;两个人的情感进展神速,也有偶像剧里那种抓马型的起冲突的情节。
就比如小说中,余淮的妈妈家长会后请求老师不要让余淮与耿耿同桌,耿耿也没受太大伤害,事后还偷偷向林杨打听余淮与初中同桌的故事;到了电影中,这个冲突被放大,耿耿生气暴走,直接走进有人正在打球的篮球场,余淮则在一旁大喊。
影版“加”了一些情节,非常偶像剧也就是说,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
何蓝逗版耿耿,与谭松韵版耿耿各有千秋,但陈飞宇版的余淮,就比刘昊然版余淮逊色不少。
陈飞宇也非常帅气,少年感也非常足,奈何大部分时候稍显僵硬,欠缺那么一点灵动;当然这也怪剧本,一开始没有表现出余淮的弱点,家庭变故后他突然的“堕落”也就显得欠缺说服力。
陈飞宇版余淮,少年气十足,只是演技稍稍生硬应该说明的是,从剧本改编角度看,影版《最好的我们》并不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上映后市场境遇也会不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的起承转合,跟之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点像,虽然一部是校园爱恋最终大团圆,一部以悲剧收场,但两部电影都特别适合现在以及曾经的高中女生边看边哭。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目标受众,与《最好的我们》是重叠的,前者虽然口碑惨淡但票房近10亿元,影版《最好的我们》口碑是没太大指望了,祝愿它票房好运吧。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
想回高中当插班生!
做作做作做作做作做作,不停的慢放,洒狗血的口号,缺少视觉证明的台词,尴尬的醉酒戏和喜极而泣,强行做出时间跨度大的结构,转场生硬。一分给红姨。
看的时候没抱太大期待,没想到还不错。男女主年龄适合,很有青春的味道,青涩青春原汁原味就挺好的了。有尬点,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男女主角选角实在太养眼。没看过小说和电视剧。电影版很舒服,有一位微风的感觉。很自然。喜欢。三星半。
今晚是你的粉丝噢
就,我真得老了,是真的铁石心肠了,也是真的老了。男主演颜好,但演得呆板。女主颜不行且土,但演得好。
见到madam,我好惊喜!
陈是帅啊,上学的时候有这种男生坐同桌天天撩你谁扛得住啊我的妈…请注意仅限上学的时候。学生时代那种我配不上你我再喜欢你都要默默离开你这种脑回路是真的难懂。哈哈哈标签选项里竟然有一个是「问号」。整部片最好看就最后花絮,那个没亲到的嘴巴闭眼偷笑甜到狂笑。
意外的还挺好看!
耿耿是学习成绩不好没错,但她真的不是弱智;余淮可以是个弱智我们不怪他,但请不要给他立一个这么打脸的人设谢谢。
狗血又老套的剧情,最好的时光,被描写的太肆无忌惮,出尽风头,成年后的相遇也有很多bug……却还是把我哭得稀里哗啦。这就是商业片的成功。不用带脑子,简单地被套路一下放松一下就好。
之前担心的问题真的都出现了。不想跟电视剧比,因为真的哪哪儿都比不上。明明有小说的版权,可编剧非要从《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小时代》里面抄情节。陈飞宇有几处瞬间还是很苏的,悲情部分太差,尤其母亲住院那里。何蓝逗的旁白确定不是模仿钟楚曦在《芳华》里的声音吗?盛淮南这个人物在电影里根本没有必要,时间安排在2008年也没有给人像2008年的人物性格,校长老师对早恋的反应是88年还差不多。
余淮你知不知道菩萨有多么难过。
两星半,表演太虚浮了,剧本敷衍。
三点五🌟女主不错,男主略面瘫,俗称没有灵气
比周冬雨那部更适合叫《同桌的你》
就当是再温习了一遍自己的青春。
和朋友去看的 大家都哭了 但我们都只打了三星
2020.1.29因为武汉肺炎疫情导致澳门航空取消,被迫更改行程,从岘港到香港,在香港机场经历11小时转机后,坐上国泰港龙飞往上海浦东的航班,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当时心里想着“他要演墨燃了”,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来电影的取景地就是武汉,演技什么就不评价了,剧版更深入人心,只是看到电影里一幕幕武汉的风景,衷心祝愿武汉加油,平安顺遂。//整部电影最高光时刻,是汪苏泷开口唱歌的那一刻,虽然挺中二挺狗血的,怎么会想到大合唱《勇气》啊。
垃圾电影,还各种公众号电影号虚假宣传,是觉得学生们放假了钱好骗啊!刚刚看到论坛贴了很多幽灵场??没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