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下半年,我在北京一家影视传媒公司任职,因为工作缘故与白静认识。
当时我和音乐人杨海潮在同一部门,因为公司要投拍一部电影,名字叫《走着瞧》,讲述关于知青年代两只驴和人的故事。
由于片场需要比较原生态环境,最后确定下来的拍摄场地,在陕西秦岭深山周至县一个叫老县城的地方。
很自然,汽车把我们从西安发出,沿着蜿蜒上升的秦岭,穿越悬崖峭壁的山路,剧组来到老县城这个地方。
当时执导该部电影的导演是拍过《金粉世家》的李大为,美术是韩忠、剧本述平。
男演员经过精心挑选,最后确定下来是文章;女演员有两名,一名是岳红,一名便是白静。
那时候的白静刚刚出道,应该是从中戏毕业不多久。
如果没记错的话,她应该是文章的同班同学。
第一次见白静,是拍摄一场野外的戏。
为了拍摄到早晨的阳光,剧组很早就出发了,在秦岭深处的一条河边取景。
那天,她与文章对戏,穿着是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姑娘打扮,看上去非常清纯!
剧组人员架设好机器,随着导演一声号令:开始——她和文章坐在驴车上缓缓穿过一片松树林,阳光正好挥洒在绿色丛林间,回想起来仿佛就像昨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又陆续拍摄了几场戏,同样是在老县城村庄的周边。
记得其中有一次是野合的场景,虽然剧组找了一位西安某大学艺术系的女生替身,但白静还是自己上去和文章表演了激情的一刻。
初识白静她给人的感觉是一位为人纯朴、善良的女孩,而且她的笑永远都那么甜蜜,待人也非常礼貌。
关于她的身世,与她聊天,当时只问过她的出生地,得知是辽宁人。
但在我看来,她从来不像是一位东北女孩,因为她长的个子不高,又非常秀气,像南方的姑娘倒是真的。
有一天傍晚,不知是什么原因,白静和剧组的制片人闹了一些不愉快。
她急着想下山去,但当时在秦岭深处,下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有车。
据说山上住着一位老妇人,年近90岁,是被土匪抢来成亲的,她竟一辈子也没走出过秦岭。
当天晚上,再也没车下山了,唯独我的一位央视叫阿里的朋友有车。
白静找到阿里,希望花五百块油费钱让阿里开车送她下山;阿里回答白静,他并不是载客拉活的车夫,婉言拒绝了她。
后来阿里问我,说:玉生,我们是朋友,除非你今天愿意下山,我可以送你下去,顺便送白静一起下山。
我考虑了一下,看在白静急切的心情上,就让阿里和我们一起下山。
正好那天来探班的演员马伊利也正想下山去;那时她正和文章谈恋爱,两人如胶似漆,马不远千里来到秦岭山沟里探望文章。
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此爆料一下:据说文章和马伊利的女儿,正是在秦岭深山上种下的种,呵呵。
阿里开车拉着我、白静、马伊利一行四人,从秦岭老县城(村庄)往山下去,此时天幕已黑,秦岭深处唯独我们的车灯照亮着远方。
在下山途中,我和白静、马伊利聊天,无非是聊一些当演员如何艰辛的问题。
阿里听不惯她们之间关于剧组的谈话,于是唱起了一首歌《丹尼男孩》的歌,车里立刻变得非常安静。
在那样的深山里,听着一首歌唱死去爱人的歌谣,现在想起来,那时我们都被歌中的情怀感染着。
我们的车在山路上行驶十分艰难,并不时颠簸着。
一不小心,车驶偏了马路,一只车胎被修路的钢筋扎破了。
那时在秦岭深山上,手机没有一丝信号,求救也不行!
我记得马伊利还拿出手机摇动着,依然是找不到半点信号。
无奈,我们只能下车,将备用轮胎换到扎坏的车轮位上。
说心里话,这点白静比马伊利更主动和积极,她和我们一起把车胎卸下,然后又把备用轮胎装上去。
相比较而言,马伊利只有在身旁打打手电的份儿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对白静更加刮目相看!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西安。
马伊利要给阿里钱,被我们婉拒了。
据说后来再次回到老县城,白静非要给阿里五百块钱,最后阿里说,那就以我们俩的名义捐给大熊猫保护站吧。
之后我和阿里再见面时谈到此事,他诙谐地说:这事干的,二百五。
人生的道路是多么不同!
之后总是没有钱的阿里与两个志同道合的北影学生刘汉祥和硅石拍摄了一部传奇的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里面流淌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爱!
酒醉中的阿里陶醉在曹操的诗句里,他却能写出《小苹果树》那样的充满童心的歌谣。
回到北京以后,虽然有数次和白静碰面的机缘,但我从她身上再也找不回最初在秦岭拍戏的感觉了。
我想,或许是白静在成长了,每个人都面临着改变。
后来,她拍摄《血色湘西》、《铁人》等系列重量级影视作品,我们见面的次数就更少了。
只是偶尔在过节的时候,才收到她的一条祝福短信。
最后一次联系,是我邀请她参加公司的一个活动,她告诉我最近拍戏比较忙,只要有时间就一定来参加。
但我没能等到她的到来,她通过短信向我表达了歉意,并告诉我欠我一个人情。
只是再也没有偿还的机会。
作为白静曾经身边的一位朋友、见证者,白静很少向我们谈及她家庭的事情,即便是有重要的场合,她也是一个人来参加,而不是带着她的丈夫一起。
这点似乎让我隐隐预料到,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直到当我得知她被丈夫刺死的消息那一刻,我的内心依然是那么不情愿相信这是真实的!
依然是那么的震撼!
不仅问自己,这个世界难道真的疯狂了吗?
或许,对于世人来说,白静和她丈夫及家人的死早已成为人们消遣的谈资——传言白静如何与小三串通骗取丈夫的钱财!
这些对我而言,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失去了一位曾经和自己擦肩而过的朋友。
(邓玉生)
最后那段确实很扯,完全是为了应付审查硬加的原剧应该和保护动物 善待动物没多大关系其实我们这么理解,作者本意是想类比当年那个时代的悲剧:当局制造了很多悲剧,让底下的人们泯灭人性,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相互批斗,甚至父子相残师生相斗,当局挑起了仇恨,却像局外人一样置身事外看人和驴斗得死去活来里面的最邪恶的就是那个生产队长,悲剧是她制造的,完全没有人性,看黑六没用了就杀了,自己不动手躲在一边让别人去承担杀驴的责任造成一系列的悲剧。
作者其实是想审判那个队长所代表的势力。
马杰的悲剧是当局造成的:马杰其实不想杀驴的,一再替驴求情,但队长(当局)逼他动手。
他天天念着保尔柯察金的“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他是想有所作为,却被当局逼进农村蹉跎岁月,落差中迷茫堕落,不得不让《钢铁怎样炼成的》和自己的青春、热情、理想随流水而去。
黑六的悲剧也是(队长)当局造成的,无利用价值了就被抛弃了。
黑七和马杰不死不休的斗争也是队长造成的,先前已经说了。
整个悲剧都指向一个目的地:当局
这是人渣与倔驴之间的博弈。
驴兄弟殊途同归,只适合一条道走到黑。
而生而为人,会笑到最后,还会假惺惺地谈一谈敬畏,时过境迁,敬畏哪个,青春?
爱情?
该怎样炼成的钢铁?
就怕把人之恶都推给过去的年代,都说青春无悔,无非是避重就轻,人人都无悔,时代更无咎,驴们到哪儿说理去!
某人本色出演,精致利己主义+经典款伪君子,没被驴踢死是本片最大败笔。
1、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寓言?
恐怖片?
爱情片?
……你有理由认定它是其中任何一个题材。
当然如果你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也可以就此认定它不伦不类。
2、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叙事方式,一开始都显得平静而舒缓。
于是当这个土里土气的故事渐渐延展得神乎其神的时候,你几乎没想过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3、“老百姓都不杀牲口,他们怕遭报应……让你杀是因为你是城里人。
”放大到整部影片,在一个“人定胜天”的时代,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4、供解读的东西很多,比如反复在关键时刻出现的“为人民服务”胸章,那本最后顺水飘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头失去性功能的驴的悲惨遭遇。
5、笑料都很有水准,不是那种硬戳你腋窝的笑料。
文章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
两人第一次偷食禁果时的青涩莽撞以及长达五分钟的骂驴两场戏,尤其精彩。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简单,精致,适当。
6、文革时期的农村气氛营造得很好,寥寥数笔已然呈现。
你能嗅到空气中的那股朴素清新的,以及荒谬愚蠢着的味道。
7、几处关键段落的处理堪称惊艳,一处是杀黑六时,以驴的黑白视角,直视马杰拖着铡刀慢慢逼近;一处是马杰和女主角嘿咻后被黑七拉回村庄,整个过程被导演用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梦境来过渡,巧妙而流畅;还有一处是最后在深夜里马杰寻觅黑七决斗,通过肩扛摄影的跟拍晃动镜头,让凛冽可怖的终极杀气当即弥漫开来。
8、有一个小桥段我非常喜欢,七叔来借驴,说从小就一直幻想有一天能骑驴进趟城,马杰问为什么,七叔回忆起一个儿时的故事。
画面徒然流逝,梦幻般清冷静谧的深宅大院里,一清丽温婉少女飘然起身,轻轻地跨上一只安静的驴子。
悄然回望,一抹忧伤。
9、导演大概是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所以最后解释了一下。
事实证明电影这门艺术真的不适合用来解释。
结尾绝对是败笔。
10、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到大听长辈讲过很多传奇色彩浓郁的各类故事,所以我就像喜欢《闯关东》一样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认为它节奏紊乱,你可以认为它力道不够,但在我的印象里,从那些脸上布满沟壑的老人口中绵延出来的那个遥远而又贴近的神奇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它足以让我重拾儿时对那些神奇故事的迷惑与敬畏。
《走着瞧》打分我愿意给90分;打星我愿意给5颗星。
影片的隐喻很简单,之所以能很容易的看出来,是因为编剧和导演并不打算过于隐晦的表现主题,这从黑六黑七的命名上就能体现。
马杰无疑是被用来借代混乱十年中的革命小将,黑六黑七则是黑五类的代表,这两者放在一起就是那十年里的最主要矛盾。
马杰看不起黑六是因为他似乎不干活就能享受优渥待遇,生活仿佛皇帝一般,嗯,那年头的皇帝生活可以理解为吃鸡蛋外加开后宫。
而黑六肯定认为自己理所应当享受特殊待遇,因为它是有重要作用的,并且不可代替。
这其实也是普通劳动者和精英阶层之间的矛盾。
一番斗争之后,马杰和黑驴家族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代表国家和政府的大队也没有得利,所以电影想要说的是,那混乱十年斗来斗去的结果是通输,没有赢家。
总结下来,和为贵。
网上看到这个片段,演员文章训驴的一段戏,嗯,这段独角戏非常之精彩。。。。
很多人说,就朝这架势,文章早晚成影帝http://v.ku6.com/show/Kkw7NMPm0vAFX3wg.html
电影中,关于“复仇”的话题不胜枚举。
《走着瞧》这部电影,算是一部讲述“驴子复仇”的影片。
有关动物复仇的影片很多,像《狂蟒之灾》、《别惹蚂蚁》、《熊的传说 》、《百变狸猫 》……告诫众人,动物也不是好惹的!
《走着瞧》是根据小说《双驴记》改编的电影,由李大维导演。
该电影作为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影片,从“驴子的复仇”这一个小的角度切入,用一种荒诞魔幻的方式而非纯写实主义来叙事。
《走着瞧》中,驴子是有感情、是有性格的,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驴子不再是驴子,是活生生的人。
而人,却暴露出残酷、麻木的本性,似乎是导演有意对麻木人性的一种反讽对比~ 《走着瞧》故事发生在荒唐的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城市知青马杰下乡来到某山区参加生产劳动,与当地农村少女彩凤相知相恋。
但是真正的主角是公社的 “驴子兄弟”。
知青马杰与驴子兄弟的恩恩怨怨是整个影片的主题,驴哥哥黑六高傲,驴弟弟黑七睿智,“兄弟情深”,而对知青马杰的塑造上,似乎更多的是黑色幽默~两只驴和一个人的故事。
七十年代,一次偶然,在山上凿炮眼负伤的马杰被送到公社卫生所治疗。
缝针时他见识了麻药的威力,临走顺手牵羊偷了一支麻药和针管,带回村里。
村里养着一头公驴黑六,它不用下田干活,每年只管配种,在村里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其他牲口艳羡的待遇。
饲养员的工作相对轻松,马杰觊觎许久。
回到村里,马杰悄悄给黑六打了两针麻药,令它暂时瘫软。
黑六的“怪病”惊动了生产队队长大莲和众村民,就连兽医也束手无策,马杰又利用麻药过劲儿的时机,佯装治好了黑六。
马杰取得了队长的信任,也得到了饲养员的工作。
马杰不满黑六只交配不干活的待遇,对侍候黑六忿忿不平。
一天他违反规定擅自让黑六拉车,被大莲队长发现,队长严厉批评马杰,马杰越发怨恨黑六。
当晚,马杰鞭打教训了黑六,未料一时失手竟铸成大错……
整部电影的基调不温不火,没有给人以情绪上太多的波动,但文章低沉的嗓音稍稍也会发人深思。
知青马杰嚷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耍了点小伎俩,混上了饲养员的名号。
然而,在饲养队里发现自己过得还不如一只公驴。
人家吃的是鸡蛋,我吃的是大葱配窝窝头,地位能一样吗。
连队长都说了,这头驴能顶十个马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嫉妒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了,人与牲畜也会产生这样的火花。
马杰自以为聪明地,想教训一下黑六,谁知一鞭子下去,黑六失去了性能力。
在马杰接管牲畜之后,黑六频频出事,种配不了,活儿干不了,生产队让马杰杀了他,碰巧还被黑六的弟弟黑七看到了。
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仿佛是“为哥报仇"的行为。
马杰每次自以为聪明地想整黑七,都没有真正成功。
不管是在它跟前教训一通,拿着砍刀吓唬,把它卖掉,黑七到头来都会”回报“到马杰身上。
在最后,马杰做掉黑七,却被黑七发现,挣脱缰绳,一路猛追,身上着火了也发了狂地追,结果最后自己被烧成了灰。
万物生灵皆有本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条狗养久了,便会对你产生依赖和感情,甚至在你难过时陪你哭泣。
一只野猫喂久了,还会跟着你走到家门口。
人类是高级动物没错,但这不代表其他的生物都是低级的,无知的。
有多少人类的发明,是从动物身上的习性仿制而出?
不要自作聪明,作茧自缚。
看完这片子,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事都以为我神经了,没事自己在那里笑了起来。
不过回想起电影里面的画面还是禁不住要笑。
总结一下也就是筷子和牙签,为什么黑6是个皇帝,每天吃着鸡蛋。
而黑7却每天干活干活干活,是个苦劳力。
这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家伙是牙签,而哥哥却是筷子,不一样么?
不过这能怪谁,我们不能选择。
不过这世间的事情何止这一处不公平啊。
我们就默默的接受这样的先天条件吧。
而黑7对哥哥的爱,却完全没有像人一样把自己的哥哥拉下台自己去当皇帝,而是面对自己的哥哥凶手勇敢的反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让马杰出丑,而成功后的驴笑,更让我吃惊,这驴真神。
说完了驴子再说说马杰,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饲养员,但是没想到这会是他一辈子的痛,两只驴子。
可是这也算是对他的那些小聪明的一些回报了吧。
这片子里面文章的京腔喜欢的不得了啊,尤其是和黑7 的那段对话,本想能结束了黑7。
可是队长的出现让黑7活了下来。
最最让我郁闷的就是黑7太聪明了竟然带着赤裸裸的马杰……。
当是真相找个地缝把马杰放进去,但是马杰的勇敢让我觉得他是个好汉,当年多少个知青没有他的那种胆量,害了多少年少无知的少女啊。
马杰。
我挺你!
最后就是队长,让我感到很讽刺的那段就是队长和老汉的那段对话很是不得了了,关于配驴的事情的讨论,总觉得老汉想要配队长。
哎,难道真的是自己的思想龌龊么,哈哈哈哈黑色幽默的电影在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开心的感觉了,一直很喜欢知情的片子,曾经的小裁缝,曾经的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故事让我充满了好奇。
真的害怕有一天人被驴骑着。
ps:文章是不是和黄磊有点神似呀!
想起了一句话,“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用高尚和卑鄙来评论那个畸形时代的人性的高尚和卑鄙,其本身就是一件不够公正的事情。
正如主人公手里那本《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飘落水中,讽刺的又岂止是一个人?
故事娓娓道来,不知道是人选择了驴,还是驴选择了人,总之马杰的命运多多少少主动被动地被和一头,两头,他自己根本不屑于相比的禽兽——驴,牵涉到一起。
故事戏谑的地方在于驴人智斗。
驴的人性化,悲伤,仇恨,戏谑,报复,绝望,发泄,都被系在驴的身上;暗示着观众,不可小瞧这么头牲口——驴。
我们在等待着驴的一次次报复。
而马杰的做法,似乎在不那么高尚中透漏着点小人的意味,反正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汉子,但是又觉得无可厚非。
自己的小命差点交代在驴棚,自己的女人和自己赤身裸体被驴拉到光天化日下,自己被大粪浸润,自己的知青命运被两头驴不断改写,......是应该做点什么来告诉驴们,不要太嚣张!
电视屏幕前的我们,又怎么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一定更高尚呢?
进化阶层上远远比驴高级的人,可以在形式上战胜驴,在生理上打败,打死这头驴,然而在那头发疯了的黑七的身上,在它烈火金刚般的意志面前,最终那么一幕如“浴火凤凰”般的震撼骨架,让人不得不充满敬畏。
鄙视比自己弱小和低级的动物,惧怕比自己强大和高级的生灵,正如知青年代的知青们,在蹂躏动物的同时,他们的命运被另外一些人蹂躏,此时已经无所谓高尚和卑鄙,只有形式上的强大和弱小,强大的未必会胜利,弱小的也未必失败,谁是胜者呢?
对生灵,多一点敬畏之心吧,无论他一时比你强大还是弱小;对自然,多一点敬畏之心吧,无论他是默默地接受还是顽倔地肆虐。
像《2012》的美国大片的救世般思维的结果,在真实的世界里面,绝对是没有几率存活的。
文章算是本色出演了
其实是很有寓意的,很多镜头也很棒。
人不人,驴不驴,驴比人还人。
一根筋的小毛驴
驴也是有脾气的,没事不要去惹它
男主的台词像王朔小说里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导演视听语言能力匮乏,转场生硬,叙事没有悬疑感,这片子就获奖了,可想而知这国内的电影水平是多低。22分钟弃剧。
人驴斗。不能往深的想,国产电影能逗你一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无聊的很。
对生灵的敬畏之心仿佛把电影升华成爱护动物的主体。万物皆有灵性,我更愿意选择原本小说的题目《双驴记》,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牲口的生命比人重要,我本来觉得这是间很讽刺的事。但是事实上当驴比人更重感情时,我才发现可能驴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鲜活生命。而马杰只是依仗着工具行凶威胁的小人。
不太喜欢这种喜剧。伪装成文艺喜剧片,拐弯抹角、阴阳怪气的嘲讽时代和人性。也不喜欢主角的设定,溜奸耍滑后不自然的转变性格!驴有这么高智商太不现实,完全无厘头。文章变成黄磊是什么鬼
7分
黑6,3只麻药,2个鸡蛋,那公的和公的就是不一样!一鞭子,命根子!相亲,转圈圈,废了!横冲直闯,摔人,踢领导,杀!黑7,报仇,啃桩,埋井!吃热土豆,扔下桥,浇大粪,亲热展示,但是你丫不能拉痢疾呀!这他妈传染!火驴狂奔!请对万物生灵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其实英文名应该叫A Tale of Three Donkeys
一部“四不靠”的电影,说它是喜剧它平淡无奇,说它是剧情它枯燥无味,说它是文艺片它也没有任何的文字水平,作者似乎很想往这上面靠但都靠不上。就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就讲了一个上山下乡期间饲养员在和被养的驴的故事。作者完全浪费了那个年代荒诞无稽的年代背景,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莫名其妙的就开始深沉。全剧唯一就是靠演员的表演强撑着!
让我想起了 斗牛。
没劲
还是小说的力量大
故事很有意思,导演还欠火候,剪辑马虎。总体技术没跟上意识。
无论是从哪个思维角度来看都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片子,在我看来且归为敬畏生灵吧
节奏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