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后一天假期,选择了这部片子做收尾,必须5星!
原因是4星的片子+1星的感情——咱是火车司机的儿子啊!大天朝尽管事故没少出,理论上这样的事情是不会的,因为机务、车站、工务等等的人员比电影里面一个司机一个车长的配置豪华得多,面临下岗啊,换头啊,等等的体制变革时,父辈们从未放松过。
客观的说98分钟的容量,来自于简要的剧情和缺乏高潮的故事,与747绝地悍将那样送部队上飞机比,大美利坚送个人上不去火车太扯了。
但是新老两代主演的表现弥补了故事性的差距,而紧张的尽头切换,也紧抓眼球,毫无尿点。
铁路工人,其实一辈子就是在琐碎的小事中守卫安全的,希望将来铁路博物馆能播放这个片子,做安全教育。
大天朝如今高铁横行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货车是如何运作的,今年花了半个小时领老爸逛了东郊的铁道博物馆
注:我必须要明确一点到是,本文对《危情时速》到评论都是基于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影片所讲述到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因此,如果正好读到这篇文章到朋友千万不必和我纠结诸如“事实就是如此”之类的。
再退一步说,如果这个事件真如影片中那样极具戏剧性的话,那我只能说,这生活真的就TMD是场电影。
在电影上映之前,我没有看到《危情时速》有什么大规模的宣传,若不是丹泽•华盛顿(虽然他之前主演的《艾利之书》是我最不喜欢的电影之一),那张庸俗的海报和那个庸俗的片名甚至不会让我有走进影院的愿望。
但看到电影之后我才发现,这部毫无冷场的影片的低调和其质量简直不成比例。
托尼•斯科特在折腾《危情时速》时,就像一个牛B的外科手术医生,刀刀精准,不多一刀也不少一刀。
正是因为有这种极具专业的“外科手术导演”,才让我们看到一部如此精彩的爆米花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不能说是爆米花电影,因为在影片中那部失控的火车慢慢加速直至飞奔之后,你的爪子可能可能会在剩下到时间里在泡爆米花澡,直至你的爪子充满了那腻味的甜味,或者有颗爆米花会在你到嘴巴静静的躺上一个小时,直至被泡软。
简单来说,看这电影吃爆米花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有两类电影是不适合边吃爆米花边看的,一类是极需要脑子的,比如前一阵子的《盗梦空间》,还有一类是会让你忘记吃爆米花的,比如《危情时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爆米花的需求程度可能和电影到优秀程度成反比)。
《危情时速》集合了一部好莱坞标准主旋律商业片都具备的元素:亲情、爱情、火爆的场面,孤单英雄以及大团圆结局,甚至连影片主角的设定也是充满了美式味道。
影片的两位男主角均遭遇一定的家庭危机,老的是亲情危机,年轻的是爱情危机,这种略带“不完美”的设定往往使主角的英雄行为更打动人,也更能使最后的大团圆更让人激动。
如果这种设定是基于电影的艺术夸张的话,那我只能说,托尼•斯科特是彻底找到观众的痒处,知道怎么挠,才能让观众舒坦。
知道怎么扰后,就要看挠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
《危情时速》就像掐着秒表一样准确,总是在合适的时刻出现观众所需要或者说所渴求的情节,纵然这种情节是观众所可能猜到的。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希望出现什么样的情节,托尼•斯科特在吊足观众胃口后便给捣腾出的情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托尼•斯科特这样的导演,才算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看完《危情时速》,你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爱情,感受到了飞驰的火车给你带来的窒息感,感受到了火车倾覆所带来的震撼,甚至还让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一部商业片已经做到了这些,你还能继续渴求什么呢?
所以,我给个建议,找个时间进电影院,好好感受这样一部不装B,又略带矫情的标准好莱坞商业片给你带来的酣畅淋漓!
终于了却没看过首映的遗憾,虽然片场空荡荡的,虽然明天中午还得去广州,虽然查不到全球是不是也是今天首映。
IMBD又TMD被屏蔽。
而且,还在影评里抢了上映后的沙发。
发现,之前有好几片,不知道为啥被删了。
刺激是刺激,但这种被刺激的感官主要集中在听觉上。
轰隆隆的火车声,仔细听后发觉,火车声里,夹带着一些诡异的配音,而使人产生更强烈的恐惧感。
影帝的魅力没能在剧情中得到充分的彰显。
坐火车的镜头让人直接联想到《SPEED》,生临生死之际给家人打电话的片段让人想到《世界末日》。
影片的亮点是这个故事是真人事迹改编。
为什么主人公清楚知道如果火车对接,将有一半可能会被因脱轨而被撕裂。
还毅然决然在那么短却能够思索的时间内。
决定冒这个险呢。
逞英雄,出风头这个可能,第一个从我大脑里PASS掉。
片中的年青人,很有可能一时义起。
抛开一切,只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事去做。
但丹泽尔饰演的即将要退休的大叔,看他在整个过程的机智果敢,他是怎么做这个决定的?
可惜故事没表述,后面的采访似乎是故意忽略这点,留给观众猜想!
谁知道!
我不得不想到宗教,尤其那种年龄的人总是会更虔诚些。
我由前两年的开始相信,现在又开始否决它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样的英勇行为,总是该受人尊敬的。
看到最后那个肇事司机的工作我不地道的笑了。
这样的故事片,我相信广电局肯定是举双手欢迎的。
看看现在的社会,低俗的节目,无耻的商业竞争,罪恶的ZF与民争利。
真实故事的温暖还是有温度的!
从网上团购了两张电影票,最近实在是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电影,评论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便和好友一起去看这部电影。
知道是有些惊悚的味道的,可没想到的时候,故事的结尾竟然留下了眼泪。
据说电影是根据真事改编的,不知道如果换个环境发生,结果会是怎样?
当危险来临时,要有智慧,速度也是重要的。
刚看完电影真的是不知道要用何种言语来描述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与个人现在最近看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有部分共同之处——总部有权之人为了公司的利益禁止他人甚至内部影响或侵犯而使得某一部分利益随外部环境变动在看到机师说他需要去试一试,停下那一千吨的列车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这个画面——当我收到命令的时候,我依旧有我的自我意志,所以我作为个人和你对话,提出了解决方案,被你这个总部副总裁盖文否决,你声称那列车是公司的车,不允许我动公司的东西而且反倒以fire我作为条件要挟我的时候,我无动于衷,毕竟早在90天前我就收到了辞职信,我所需要考虑的仅仅只是我的想法关于这个滑动车我是否有责任有能力去停止它。
我能做什么。
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能做什么?
与最近自己在提醒自己使用块时间记录自己的时间以及记录自己的听课里程——时刻提醒进度能更好的把控事件结果整部电影100分钟,通过穿插新闻进行实时跟进发生的事件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于机师、列车长和康妮的对话 不断告知观众为了达到1206的车头和777的车尾链接1206列车和777有多远距离,插入这样的每个节点不断的刺激观众给予观众了紧迫感。
机师和列车长的对话,在锁扣扣住的那部分不断的告知 相距3个车厢…相距2个车厢…相距1节车厢以及上扣,以及锁上连接扣 。
这部分通过两个人看向对方的视角的切换以及双方的对讲机中因为车速过快而听不清对讲机中对方的声音无法判断具体情形来制造出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感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险关头那么紧迫,关键时刻就那么几秒,抓住了就是抓住了,没抓住就是没抓住,差一点就是没抓住,不要说我本可以,而是做到。
在最开始没有抓住把手的人后来虽然转行去了速食行业,那个时刻没能改变让列车停止,而另一个人在抓住后因为速度过快而退回,至此他俩在那个时候就是没做到。
最开始离开驾驶舱的人如果没有带着情绪工作,而是按照规矩,连接和了空气刹车管,没有离开驾驶舱,又或者平时多运动,足以让自己达到每小时10哩的速度,或许火车就能自动停止或者被动停止或者被他当时追上挽救后果了。
只是,万事没有如果。
如同群聊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说,她的二本老师说:同学们啊,人生路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你们第一步就进坑了。
考上研的除了985和211以外的人有多少?占总考研比例多少?
每年备考的人又是多少?
其中9852111的本科生有多少?
分别考上的又有多少?
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需要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融入每时每刻,否则,那不是人生目标,那只是你那段时间的目标,而你如果那段时间没有目标, 那你完了吗?
不敢说你完了,但是至少,你肯定那段时间的身体状态和心理想法肯定和你为了目标而调整的时候是不同的。
没有复杂的剧情和深刻的思考可挖掘。
对于灾难片爱好者来说,本片的各种视觉冲击带给人神经的紧张感足矣值得一看,尤其是在电影院,在will冒险链接两个列车时,由于高速行驶的列车在碰撞时的冲击,他突然翻到不见,电影院里所有人同时深深吸了口凉气,那么一致,很奇妙的代入感。
有点感受。
当Frank和Will在充当英雄去拦截失控列车,危险环生的是时刻下。
他们的家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Will的妻子说,come on, baby. You can do it. Frank的女儿们在为老爸揪心时也说,You can do it。
我想要是换在中国,恐怕家人的反应肯定是,你赶紧给我回来,你个傻*。
如果失败,家人可能会说,It's fine, you have tried your best.难保我们周围的声音却是,说了不让你做你还去,你看看不行吧,下次千万别做啦好吧,我们的冒险精神从小就被早早扼杀了。
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再次得到了深深地发扬光大。
看得我都麻木了
http://axinlove.com/2011/03/unstoppable/《Unstoppable[危情时速]》by @xinl.ve 110330Movie Rating:7。
由真实事件创意而作(电影语),不能说老美的创意无限,不过他们真是可以从现实世界里提炼出一些东西。
看过《Speed[生死时速]》的观众,再看《Unstoppable[危情时速]》,会觉得电影素材其实如此简单。
先是汽车,这次是火车,那下次是不是可以是飞机、轮船?
只要是会出现控制不住速度的玩意儿,都值得拍一拍。
毫无疑问,类型电影不就是这样新瓶装旧酒的折腾。
不过,在速度的概念之外,电影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把《Unstoppable》拍成现在摸样,要做的工作不少。
电影片尾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后来”,有些是顺理成章地发展,譬如Frank获得全额工资平稳退休,Connie升职VP,Dewey离职从事另外的工作。
Will的状况则属于相当特殊的一类,电影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到了他的私人世界——用世俗的情感丰满了一个拯救Southern Pennsylvania小镇的英雄——他的婚姻是他的Problem,对他而言远比驾驭失控的火车要困难,电影最后没有交代他的职业发展,而说他与Darcy的关系如何。
借用类似的情感故事,把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撑起来,是本片编剧做的杰出工作。
讲述Will,Frank和Ned Oldham三人的方式各有不同。
对Will,较多地用到直描的方式交代他和Darcy出现的问题,部分的情况依靠Will和Frank的谈话解决。
提一点,婚戒在美国电影之中的指示意义非常重要。
Will和Darcy的问题有多严重,能否得到解决,电影开始时有些伏笔(见下图)。
Frank的父女问题,对Frank没有太大影响,主要的婚姻问题由他向Will说出口。
老牛仔Ned Oldham的方式最有意思(片尾遗漏了那个疯狂飙车的老牛仔Ned Oldham的交代让我及其不爽)。
基本上是靠一个场景就解决了他的人物形象(服饰自然也起了大作用)。
他勾搭爱理不理的女招待,反正也不觉得丢人,来去潇洒地很。
成为镜头前的英雄,那个女招待可能没看见,没有和他来一腿。
根据角色重要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有关速度的大框架之外,编写不同的人物故事,《Unstoppable》的剧本提供了一种范本。
摆正心态看待《Unstoppable[危情时速]》,忽略那种在用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人群欢庆英雄拯救众生的段落,定位其为一部商业电影,也不用管它因为Sound Editing获得提名,毕竟电影技术的东西非行业人士很难区分高下,看电影在你觉得剧中人笨蛋,“为什么不用直升机吊人下去控制火车”的方法时候,它已经开始使用直升机,然后把危险也立刻表现:70码的火车和直升机,稍微一个不同步,人重重摔出去。
解决问题的历程还是显得简单了点,不多的几次尝试,Will、Frank等人没有到穷途末路,等待事态发展的人也没完全体会惊心动魄,定时炸弹就被排爆,情绪体验的过程短了一些,导演Tony Scott对电影的掌控大概只能到这一步。
电视直播用的直升机和导演拍片的直升机,电视直播现场的景框和摄影机镜头的景框,傻傻分不清楚。
不交代清楚的情况,反正观众只是看画面,能知道发生啥就行。
场面调度的乐趣。
Unstoppable.DVDRip.XviD-VAMPS
托尼•斯科特最擅长男人戏,而在如今纯动作片不景气,肌肉男又被《敢死队》等怀旧动作片一并包揽,要想继续在银幕上展现阳刚魅力不是一件易事。
斯科特选择了到十几年前的灾难动作片《生死时速》中寻找灵感,创造性的将巴士改成重达几万吨,遍布钢筋铁骨的几十节大车厢,巨大钢铁的互相追赶、冲撞、翻覆使得影片不需要明星做出太搏命的激烈动作,一样能维持超乎寻常的感官刺激。
而为了增加影片的危机感,斯科特还利用火车这一道具的特点,尽情以有毒物质和化学品的存在制造出潜在的张力,再加上他一贯的快速剪辑来提高节奏,晃动的镜头增加逼真感,使本片成为相当紧凑好看的商业佳作。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新闻纪录片式的真实感。
影片前三十分钟虽然没有媒体介入,但斯科特介绍人物出场不带丝毫感情特色,主角现身时完全没有传统英雄片中那种仿佛有人高喊“注意,主角出来了!
”时的气氛渲染。
经验老道带着一丝自嘲的老司机对上脾气火爆的毛头小子,遇上职业中最大挑战的车站女调度员,误打误撞让火车溜走的粗心胖司机,有点浪子气息般桀骜不驯的车站外勤员工,以及那个官僚气十足的愚蠢上司,斯科特完全是以平实的、符合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来介绍他们出场,有一种轮到谁了就说说谁的随便态度,如果你在看片前完全没有看过剧情介绍,甚至在这会还吃不准究竟谁是主角。
后半段随着事件的升级,新闻媒体的现身也更加频繁,直到最后成了一场直升飞机全程实时报道的现场直播。
很多动作影片中都要对新闻媒体嘲弄一番,但本片中斯科特反其道行之,让媒体元素为剧情所用,反而发挥出诸多益处。
首先是真实感的营造,观众更容易融入剧情的情绪。
片中大量画面都以电视新闻画面呈现,对于电影银幕前的观众,尤其是熟悉片中电视台画面的美国观众,会产生一种真人真事的心理假象,就如坐在家中观看现场报道一样,情不自禁的和片中观看着新闻的“观众们”产生一致的情绪体验。
然后是使剧情更紧凑,电影的主线是一老一少试图停止列车,但只是这样未免单调,执法机关和官僚机构的无谓挣扎必须放进去填补空缺,同时烘托出主角的智勇双全,这时电视新闻就很好的担当了这个任务,新闻的好处在于它不需要以镜头交代前因后果,很自然的用播音员念稿的方式迅速交代了沿途的情况和一些失败的停车尝试,不会有任何“以大段旁白交代情节”的二流电影的刻意。
同时,新闻还能迅速让主角的家人了解到情况,对于感情戏的渲染是很好的载具。
丹泽尔•华盛顿这是第五次与托尼•斯科特合作,演技一如既往的炉火纯青,但稍显老态。
以往的合作中,他要么是绝对的男一号,比如《怒火救援》和《时空线索》,要么是担任片中双雄对峙的较强一方,比如《红潮风暴》和《地铁惊魂》,而这次和好莱坞新一代小生克里斯•潘恩合作,虽然仍是双雄,但就有点沦为了次主角的味道,更像是《石破天惊》中的肖恩•康纳利。
他沉稳老道,插科打诨着言传身教后辈,那股老蓝领的气质叫人充满信赖,只要他说一句“追的上”或是“不会脱轨”,我们心里就百分之百有了底,至于更多激烈的动作戏,则让位给了年轻人。
华盛顿卖着老命奔跑在车顶上,终于遇到了跳不过去的缺口时,潘恩上阵并搞定了火车头,这似乎是一种暗示着新老交替的隐喻。
全片套用了好莱坞典型灾难片的叙事模式,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吓你一跳,哄你两下”,如是不断加强,直到最后一跳之后,就完全不哄你。
电影开场走失了火车,吓你一跳,随即情绪前趋缓和,寻回火车的措施显得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紧张,安抚观众的情绪,之后出现了火车全速行驶的交代,又陡然升高情绪,不断这样反复,直到影片进行到40分钟时的最后一“哄”,一次很有希望的停车行动却意外失败,进入影片的高潮动作,俩主角开始大显神威,之后也就没有再哄的必要,一爽到底,观众的情绪在一起一落的调动中波折越来越大,最终完全被剧情所感染。
托尼•斯科特的电影一向很喜欢讽刺官僚主义,本片亦不例外,愚蠢自私的官僚被嘲讽的淋漓尽致。
但斯科特是聪明人,他知道一味的以低智商的方式来表现几个官僚不仅老套而且影响影片节奏。
他的方法有效的得多,只用寥寥几个镜头交代官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所作出的自私选择,然后以火车摧枯拉朽的气势来表现这些徒劳的举动完全被碾碎而失败,另一方面,两名主角做出舍身追车的英雄举动,却完全是自发的结果,上路之后才有对上司的交代,再加上两人最后毫无悬念的成功,更是给短视的官僚一记响亮的耳光。
如此既能让故事一气呵成,又巧妙达到了讽刺目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的家庭温情戏,实在是简洁明了但有效果卓著到了可以成为此类电影楷模的地步。
通常动作片为了增加主角形象的立体和丰满,总免不了要交代一下他们的家庭关系,但由于这类情节和全片的激烈主题往往没有关联,稍微处理不好就容易成为鸡肋和睡点。
但斯科特在本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堪称标杆。
两主角相遇之初,以华盛顿和女儿的一通电话,潘恩随口说的“有老婆”和之后一通十几秒的电话,不但立刻交代清了二人的家庭关系,居然还巧妙的带出了悬念:观众都能看出潘恩肯定是遇到了家庭麻烦,但究竟是什么,他却没有机会细说。
注意!
一部以动作为卖点的电影,观众居然对主角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好奇,不能不说是斯科特的神来之笔!
之后的情节中,有一段主角的火车头追赶列车的时间,这段戏本来应该是相对沉闷的,但前面的悬疑却在此时得到了解答,潘恩“正好”趁此时间坦白了他的感情故事,从而让这段本来会产生尿点的情节产生了额外的张力,一方面,观众的疑问在此得到了解答,对主角的性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观众能集中注意力关注接下来的精彩戏份,对于穿插其中的主角家庭成员在电视新闻前的表现,也能有更多的认同和理解。
本片是一个英雄勇拦火车拯救生命财产的故事,当然是有一定的励志成分在里面。
但我看完全片,觉得最励志的还是潘恩和华盛顿的如下对话,我想大家都懂的:潘:我给她打了两星期电话,她一个都没接。
华:接着打,不管她接不接你都要打,别轻易放弃。
文/方聿南
山东火车相撞事故调查:三次机会本可避免惨祸作者:南方周末综合报道 柴会群 丁补之 一段启用一个半月的临时铁路,因种种原因被修成S形。
行经此段的列车限速一月内竟数次更改,事发前数天内济南铁路局曾发文限速,又迅速取消限速。
潜伏巨大危险的临时铁路,儿戏般的调度管理,层层的疏忽与失职,最终导致了中国铁路史上最重大惨祸之一的发生。
4月28日凌晨4时48分,山东胶济铁路王村段,时速131公里/小时的北京—青岛T195次列车,第9至17号车厢突然脱轨,侵入了并行的另一条铁轨,和正常运行的对开5034次列车相撞,致使71人死亡,416人受伤。
现已证实,事发线路是一条呈“S”形的临时线路,而超速被认为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但业内人士质疑,在已经基本实现自动控制的特快列车身上,为什么发生“超速”行驶这样颇为低级的错误?
种种不易理解的现象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疑团?
它们与此次事故究竟有无关系?
三次机会未能抓住 新华社报道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说,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事发列车严重超速,在限速每小时80公里的路段,实际时速达到每小时131公里,“4·28”胶济铁路特大交通事故是一起典型的责任事故。
王君说,这充分暴露了一些铁路运营企业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领导不到位、责任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严重问题;反映了基层安全意识薄弱,现场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问题在于,列车本应被限制80公里/小时,何以跑出131公里/小时的速度?
人们通常易理解为列车司机的疏漏所致,然而调查证明背后原因极为复杂,在众多应负责任的环节中,司机因素或为最不重要的一环。
据新华社报道,事故调查组公布,济南铁路局在事件中暴露出了两点突出问题:一是用文件代替限速调度命令,二是漏发临时限速命令。
该局局长和党组书记被就地免职。
和上述寥寥两句的结论不同,4月29日,铁道部一份内部通报,详细罗列了事实经过,并点出了相关责任各方。
从通报中或可以看出,本有至少三次机会避免灾祸发生,然而,相关人员的失职,却使得机会一次次错失。
4月28日事故发生之日,恰恰为胶济铁路线因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第一天。
新华社报道称,4月23日,济南局印发154号文件《关于实行胶济线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通知》,定于4天后的4月28日0时开始执行。
这份文件要求事故发生地段限速80公里/小时。
不过,4月29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称:济南局如此重要的文件,只是在局网上发布,对外局及相关单位以普通信件的方式传递,而且把北京机务段作为了抄送单位。
新任济南铁路局局长耿志修29日坦承,“济南局对施工文件、调度命令管理混乱,用文件代替临时限速命令极不严肃。
” 据了解,在铁路运行中,惟一对车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调度命令。
也就是说,即便是没有收到154号文,只要济南铁路局及时发布限速调度命令,悲剧仍可避免。
通常的做法是,济南铁路局发出限速调度命令,T195所属的北京机务段接到后,会将相关限速数据纳入IC卡片,然后插入列车上的“黑匣子”(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
这样便会由列车自动控速,若司机因为疏忽等原因未执行限速命令,列车将会自动制动减速或停车。
然而,新华社报道透露,在154号文下发三天之后,即4月26日,济南局却又发布4158号调度命令,要求取消多处限速,其中正包括王村至周村东间便线(事故发生地)的限速命令。
“文件传递及调度命令传递混乱,给事故发生埋下了极大隐患。
危险步步紧逼,但错误仍在继续……”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中如此感叹。
济南局何以出尔反尔,在发文限速之后又以调度命令形式取消限速,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据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分析,其中原因可能在于,胶济线在多处施工的同时,还要力图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营。
“总运行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在某些地方限速,必定意味着需要在另一些地方提速。
”这位专家说。
据悉,T195行至王村出事路段时,时间为4时38分,而按调整后的运行图,4时19分就应该到王村下面的淄博站了。
也就是说,要想保证大致正常时间抵达青岛,火车必须提速,只不过是在哪提速的问题。
4月28日午夜1时多,机会再次来临。
路过王村的2245次列车发现,现场临时限速标志(80)和运行监控器数据(不限)不符,随即向济南局反映。
后者在4时2分补发出4444号调度命令:在k293+780至k290+784之间,限速80公里/小时。
按照常规,此调度命令通知到铁路站点,然后由值班人员用无线对讲机通知司机。
两者的通话会被录音,并记入列车“黑匣子”。
但致命的是,据新华社报道透露,这个序列为4444号的命令,却被车站值班人员漏发。
而王村站值班员对最新临时限速命令未与T195次司机进行确认,也未认真执行车机联控。
T195次列车司机最终没有收到这条救命令。
此时只剩下最后一条防线:依靠T195司机的肉眼观察发现80公里/小时限速牌,然后对列车限速。
但事实证明,最后的救命稻草是如此脆弱。
凌晨四点半正值司机最为疲惫之时,他显然没有注意到一闪而过的限速牌。
根据“新华视点”报道,“机车乘务员没有认真瞭望,失去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后时机”。
就这样,众多机会均被不可思议地一一错失,最终晚点的T195次列车如同一匹脱缰的烈马,飙出了131公里/小时的速度,迅速倾覆。
颇令人不解的是,事故发生后,临时线路处的限速指示牌由“80”字样改为了“45”。
来源:南方周末
去看了《危情时速》。
决定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片,不知道是因为最近没有上网还是此片很低调。
小G说他上网看评论不错,我说那就看吧。
《危情时速》剧情非常紧凑,我抽空发了一个关于打架的微博,就发现有点看不懂了……不过还好是美国好莱坞大片,你们懂得,不需要带太多脑子看。
男主角因为某些原因被禁止接近自己的孩子和老婆,心情郁闷去参加新工作——1206列车的列车长,和他搭档的列车驾驶员是一个上点岁数的黑人,那天是他大女儿的生日,他忘了参加,打电话过去被女儿无情的挂断。
于是,两个心情欠佳的男人开始了这次旅途(关于他们两个为什么驾驶一辆空的货车行驶在某某州(我忘了)的主线上,我没看懂,我当时去发博了…)。
另一方面,一个在吃午饭的死胖子,(我是死胖子,谁看见我吃东西,请踹我的脸。
)被铁路调度要求将他负责的列车驶出主线,因为一会将有一辆载满小学生的列车驶过,可惜,胖子闯了祸(有没有发现,美国电影里,败事的都是死胖子),导致一个无人驾驶的列车全速逆向行驶在某某州的主线上。
险情就此展开,一环连着一环,拉着小学生的车躲过了,相处不够融洽的二人组躲过了,但是,这辆拉着大量柴油和有毒化学品的列车还再全速行驶,如果它继续开就会到达斯坦顿市的弯道,弯道限速15迈,如果以将近80迈的速度通过必定出轨,斯坦顿市人口78万,列车一旦出轨后果不堪设想。
调度场的场长曾经提议在无人区将列车强行出轨,但是铁路公司正在打高尔夫球的大股东在电话里听说,这样会使公司损失1亿美元,股价大跌3到4成,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公司副总裁高达夫的意见——让一个经验丰富的列车司机驾驶一个火车头在无人驾驶的列车前方顶住它,迫使它减速,然后从飞机上放下来一个经过训练的前美国陆战队员进入驾驶舱控制列车。
计划和爱情一样,只是看起来很美,他们低估了列车的力量,它把火车头顶出了轨,车头爆炸,铁路司机葬身火海。
故事先暂停这里,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司机成功了,他为那些有钱人省下了什么,一亿美元和稳定的股市,但是他能得到什么,大概一枚胸章,一点可怜的奖金,和不会被提前辞退的承诺。
故事继续,那个躲过了灾难的二人组决定再次把自己扔进灾难的漩涡,因为他们要去拯救灾难,他们决定做一次不用外穿内裤的superman。
高达夫问那个年老的火车司机,你还有3个星期就退休了,还要为我们卖命?
那个被强制提前退休,只能拿到一半退休金的老司机说,not for you。
这大概就是一种使命感吧,一种作为一名火车司机的使命感。
为公司卖了28年命,最后被一脚踹出大门,连应得的退休金都被克扣,即使这样都无所谓,做这个职业,不管它是否卑微,不管它是否有利可图,因为这是我的职业,我做了28年,我要对得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因为我爱它。
可是,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有谁有这样的职业道德?
我所见的是,当一名老师不是因为这份工作高尚,不是因为教书育人很崇高,而是因为办补习班可以挣很多钱,做了入编教师待遇好,工作稳定。
当一名医生不是因为这份工作可以拯救生命,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而是做医生挣得多有红包拿,家里有人做医生看病方便可以走后门不用被骗。
当一名警察不是因为你想伸张正义维护治安,而是男孩子学习不好,好赖家里有点关系使点钱进了警察局就算有了工作啦!于是,我们看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医生变成卖药的,警察我更不想提了,蛇鼠一窝,还有什么好说的。
剩下各种各样的职业,媒体,建筑,商业,金融等等,大概他们都会问,什么是职业道德?
我在这里大谈职业道德,大谈工作不是为了五斗米,大谈工作是因为自己热爱它,因为这个职业有他的意义,因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你一定觉得我很扯淡。
对,我也觉得自己很扯淡,这个悲哀的社会让我觉得很扯淡。
故事的最后,美国又一次宣扬了个人英雄主义,和谐二人组向世界证明,不用外穿内裤也可以拯救地球。
最后,老司机升了职,拿到了全额退休金,不是很帅的男主角得到妻子原谅生活美满。
老司机拼了命才拿到自己本应该拿到的东西,但是他很高兴,没想过去怨谁,因为这么做not for you。
我真的希望中国的电影,即使拍不出很牛逼的视听享受,也别每天拍一些炒冷饭,一夜情,婚外恋,宣扬背叛,小三正名,贪污腐败的东西。
这个社会已经很荒谬了,你们就别推波助澜了。
这也算是你们电影人最后的一点职业道德吧。
团购的票看得都觉得不值得,电影院也就那么几个人,和最近看的华尔街一样让人觉得没有新意,要不是花钱在电影院看,就直接叉掉了。
平凡又伟大。
这玩意没特色。看了两次才看完。
火车在影片中的速度显然没有70迈。。
老美真是厉害,这么简单的故事都能拍得如此紧张有力,但依然掩盖不了它爆米花电影看完就忘的本质。。。。虽然丹泽尔加入但戏也太少了吧,,他这2年跟火车很有缘分呐~
史上最给力铁路片儿
托尼斯考特算是把好莱坞主旋律动作片做到极致了,如此没料又俗套的故事都能拍到这样精彩实属不易。不过最好看的还是Chris Pine的脸。
平淡的故事。
论演技,还是丹泽尔.华盛顿老辣。
节奏很快,煽情也比较节制,很不错。
整个剧情都好扣人心弦
人物俗套,故事老套,动作公式化这些个都无所谓; 托尼斯格特的肾上腺素摄影剪辑遇上光学特效火车有了化学反应; 影院加到力荐——btw,真实事件中列车号是8888
作为一部动作片还是很合格的,时间紧凑,紧张刺激,时间也没拖得太长,电影院里看效果也很好,满意
看到脚被夹了真心痛啊。
一般般啦
译名很容易让人想起《生死时速》,还是那部更好。斯科特的叙事愈发简洁,很老道,华盛顿依旧是这么干练,克里斯派当年意气风发。氛围营造得不错,没什么惊喜,时长短是个优点。
想给五星来着,但是还没到那水准吧。。但是真的很好看~剧里的喊Come on我也在电脑前喊,看的惊心动魄还算是有的吧~然后我发现火车好牛X的,开火车的人更牛X~中间的时候那个有很多年经验的开火车的大叔死的时候好难过,果然还是主角给力,打酱油悲剧了。。
美式经典蠢货制造而后解决蠢货危机诞生个人英雄主义样板片。还是个真实事件改编,抱歉智商有被冒犯到,搁中国这种压根就扼杀在摇篮里了或者分分钟集体主义给问题解决了,哪来的这种幺蛾子,还感动,感动你妹啊。什么叫对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哦这就是啊?
全程像在解一道令人头疼的高一运动学物理题,答案有种“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超越动量定理”的气势
不明白为什么评分如此高- -要不是danzel我就给1星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