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及格。
给四星是因为和前几年的那些大制作和近几年乱七八糟的流量电影来比,应该给个鼓励!
一直看好谢苗,期待他的后续发力😜字数不够据说发布不了……瑕疵还是有不少,比如刚开始那一段被刺穿肩膀,之后立马就又好了…中间很多桥接都是一笔带过一个镜头飘过(当然剧情还算连贯,也算消除尿点——但是又不上映也无所谓尿点😂)
《辛弃疾1162》:在武侠与历史之间,也在娱乐与严肃之间 文 和运超 《辛弃疾1162》是2020年初上线的一部古装动作新片,在反映历史人物故事的国产电影中,让人眼前一亮。
倒不是过分夸耀这部影片有多么出类拔萃,而的确出于当前实在罕见,值得推荐和点赞。
客观上这部片也不是凭空出现,背后张哲、谢苗、李柔、南笙等编导演团队,已经一路从《大汉十三将》等系列影片走来,算是在古装网大方面积累下一定口碑。
这一次的《辛弃疾1162》算是继承过去的种种优点,把古装历史动作类的影片继续打磨出些许品质。
一、优点:武侠外衣下的一点反思 虽然《辛弃疾1162》包装出娱乐化的形象,但首要优点还是故事内容贴近史实。
围绕辛弃疾在1162年参与义军反金,试图为宋朝收复北方,在完颜亮南征时,后方趁机举事。
结果遭到奸细,义军首领耿京遇害,辛弃疾率义军铲除叛徒,最后孤身投宋。
次要从塑造人物而言,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足以体现他有勇有谋。
谢苗作为一个功夫演员,重点表现出辛弃疾有军事行动的长处,对谋划山东境内数城的收复,对拖延金军南下的战略呈现。
且不说是否合乎当时打败完颜亮大军的可能性,但对辛弃疾的能力塑造来说,的确是比较突出。
尽管从观众角度来看充满理想化,但考虑当时辛弃疾就二十出头,这也算得上贴近实际的演绎,谢苗完成的不算差,但也并非多么出众。
回想谢苗当年跟着李连杰演戏,顺便蹭红的一代功夫童星,当他长大混迹影视圈也算多年,能让人记住的形象实在不多。
谢苗塑造辛弃疾的问题就是,虽然凭借一身武功底子,他演出了辛弃疾的一种武勇气质,但毕竟和大多数人心目中文武双全,更主要还是充满文人形象距离有点远。
毕竟辛弃疾哪怕当时十几二十岁,已经具有出众的文学修养,并且和党怀英齐名。
影片中虽然偶尔会穿插点缀辛弃疾的词表明他是有才华的,可从头到尾,谢苗演的辛弃疾并没有多少涉及辛弃疾流露对“文”的热爱和交流,哪怕开头结尾的老年形象也只是一种苍白的叙话。
换句话说,假如不是谢苗的这个角色叫辛弃疾,观众丝毫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和辛弃疾联系到一起,还以为是另外一个江湖豪杰喜欢品味辛弃疾的诗词而已。
可能还是出于辛弃疾历来评价充满“豪放”气质,加上他的确具有武人底子,谢苗的塑造就偏重参与义军的英雄气概,顾不上对文学方面的演绎。
实际辛弃疾始终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他的豪气都深深透着一种英雄末路的无限孤独。
因为,辛弃疾的起事失败已经说明他的心怀大宋在北方是缺少知音的,前往南宋以后,一生牢牢打上“招抚归顺”的烙印。
上书北伐,无人响应,被放逐地方,假如辛弃疾要是作为一个武将,恐怕结局和岳飞相差无几了。
至于额外添加的女主角霜花,南笙的表演也是比较到位,并没有过分渲染儿女情长,但也把女主角的情感和形象能够让人记住。
为了烘托主人公辛弃疾文采风流,虚构当时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也说得过去,好比宋代民间流传的穆桂英、梁红玉等女人都是英姿飒爽、有情有义的形象。
虽然片中偶尔渲染霜花其实更向往与辛弃疾远离不断地打打杀杀,希望有安定的二人世界,但霜花毕竟没有拖后腿,最后为保护辛弃疾而死的一幕也轰轰烈烈。
在主要人物之外,笔者真正觉得影片非常难得的优点其实是表现了辛弃疾与耿京等义军的分歧。
当时北方民众究竟对金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活在金人势力范围的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各地百姓,对于从契丹辽代到女真金代,有多少可以像辛弃疾那么充满强烈的宋金之分的观点?
这对一部主打动作娱乐戏的古装片,能够进行这种思考非常不容易。
这就是辛弃疾希望去联系临安宋皇的时候,他已经和耿京等义军有了比较明显的隔膜。
耿京等多数人虽然也不满金人的欺负,但不代表就一定希望投诚远在江南的宋皇。
耿京等人只是为了相对安定的好日子,辛弃疾还指出他们是想称王称霸,这是非常微妙的立场问题。
之所以北方会有一些义军,归根结底不是这些百姓怀念宋朝,为了所谓民族大义。
而是完颜亮为了南征,到处征集民夫打造战船,军械、铠甲等,搞得许多百姓活不下去,这才揭竿而起,凑巧给辛弃疾这种有心怀大宋想法的人一个机会。
更巧妙的是,辛弃疾一厢情愿联系南宋,当时朝廷就对接纳辛弃疾意见不统一,实际已经为南下以后,辛弃疾一生无所事事的命运做了铺垫。
辛弃疾这一类著名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多数观众都心知肚明,如何在银幕上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除了需要情节场景入戏好看,一一传递到位,甚至需要对命运事件超出一般理解,引发观众更多思考,才是体现电影艺术魅力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历史人物事迹介绍的肤浅层面。
总的来说,《辛弃疾1162》的立意和角度都很不错,倾向娱乐化的设计也不算错,可惜过于武侠风格的场面反而有点拉低格调。
毕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能体会,故事还是相对严肃和沉重,实际是走历史正剧的路子。
要说一部电影不是为了宣传历史,不用计较对历史还原,显然并非这部影片的初衷。
反过来还可以看出,但凡认可该片的观众,十之八九都是肯定电影尊重辛弃疾的事迹,恰恰遗憾的地方就是比较粗糙,毕竟以不到2000万的投入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难得。
二、遗憾:虽有一些反思,但不一定站得住脚 关于电影对编织辛弃疾的遗憾,该片总体倾向于辛弃疾符合史实一面的呈现,实际不少地方又不够尊重历史。
最大问题并不在那种武侠风的夸张,要害在于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当时北方百姓的态度立场,他们真是出于投宋抗金而反完颜亮吗?
这一义军的动机才严重脱离事实,看起来好像和人物塑造无关,其实这一点对辛弃疾形象也是大大削弱的。
正如电影名字,完颜亮南征是1162年,距离靖康耻辱开封城破已经30多年。
片中辛弃疾多次提到当年汴京繁华云云,燕京、大名、大同、长安、洛阳……除了开封算在恢复(辛弃疾祖父辛赞就是金朝任命的开封知府),其他大城市都很繁华(燕京在金熙宗、完颜亮时已经算都城)。
汉人当真都活不下去吗?
为什么耿京等人起事?
本来电影已经多少发现问题,由于主角一心投宋的正义光环,并没有更多挖掘,连耿京遇害完全没有演出来。
实际耿京等人起事和金宋矛盾没有关系。
完颜亮因为备战,破坏山东河北一些百姓的正常生活。
山东地区如益都府(今青州市)是制造军械的重点地方,由于赶工,很多质量不合格,下令焚毁,造成百姓不满。
包括征集输送马匹,河北、山东也是重点地段,可见《金史》和《三朝北盟会编》有关章节。
由于电影主要以武侠风、娱乐化为特点,编导主创貌似就简单粗暴划分正派与反派。
金朝人物形象很流于表面,尤其以某王爷完颜拔速和郡主女儿围剿义军。
对于原本走正剧路线塑造的主人公辛弃疾,如何抉择北方和南方?
如何分别对待金人和更多留在北方的汉人,其实故事绝非拉起一支队伍,大家攻城略地,不行就浩浩荡荡南下那么简单。
这一类立足真实历史的故事要好看,辛弃疾的正面与金人的反面需要同等分量,难度正在于大多数编导对辽金夏以及蒙古方面缺乏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历史面貌很不好把握。
进入不了历史层面,很难有深度、有震撼力。
今天电影呈现貌似作为金人就是坏蛋,是汉人的敌人,自然影响影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也根本不合乎今天要求对历史上内部矛盾的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根本并非如此。
电影中那个什么王爷完颜拔速根本就立不住。
完颜亮时期,完颜家族的贵族已经不太被重视,作为金朝皇帝的完颜亮到底对汉人乃至其他部族的待遇,编导主创根本没有考证过当时的背景,即使尊重了辛弃疾的生平,但这个辛弃疾和历史环境几乎是脱节的,整个形象也就感觉立不住了。
完颜亮重用完颜家族将领不多,至少南征动用的几路大军全不是完颜姓氏挂帅,像徒单贞、刘萼、徐文、耶律元宜、李惟忠、萧阿窊等,女真、汉人、契丹人、奚人都有,偏偏就没有完颜姓氏。
作为中都燕京附近,倒有完颜蒲查等将领在,留任中都路行军兵马判官,级别也不算高,但确实专门对付地方盗贼,古时候的盗贼自然包括不忠的定义。
更多完颜贵胄子弟全在接近边塞的地方,如完颜鹤寿号称宗室,是管理牛羊马匹的群牧使,一度被准备起事的契丹人游说,不愿参与一家被杀。
其他边塞地区的群牧使有完颜术里骨、完颜速没葛,完颜辞不失等,同时表明起事的并不只是耿京、辛弃疾等汉人,这些义军和所谓投宋、复辽等家国情怀没有多少关系。
史书描绘完颜亮好像是一个很反面的形象,金朝太祖太宗子嗣被除掉七七八八,能征惯战的大量凋零。
要说全部被消灭并不客观,被重用的确实寥寥无几。
如夺位时他拉拢的完颜秉德是粘罕孙子,也是朝中丞相,并非乃祖一样的骁勇将帅。
即便是地位很高,可他们一家是旁支贵胄,并非完颜阿骨打家族的子嗣。
因此,电影用一个完颜拔速代表金人贵族王爷对北方汉人的压迫,当看戏可以接受,但不合完颜亮时期的事实,其实对辛弃疾和耿京义军的兴灭,比较流于表面。
历来认为完颜亮性格严酷暴虐,恰恰他的暴虐并不是对汉人,反而是对女真,尤其贵胄。
理由很简单,因为完颜亮得位不正。
他是庶出父亲宗干所生的庶出儿子,由于女真的日益汉化,完颜亮用不正当手段当皇帝自然引起家族子弟不服,所以完颜亮大开杀戒,有了暴虐名声,加上还存在掠夺他人妻女的不光彩行为。
附带的现象就是,完颜亮在位期间压制完颜同族,大量提拔其他部族人才,像渤海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包括有汉人,甚至完颜亮的汉化也是世所闻名。
要论诗词豪放,恐怕也不亚于辛弃疾。
两人的豪放往往都属于脱口而出,带有口语色彩,甚至辛弃疾的豪放渊源可以认为与他来自北方有很大关系。
即便不提完颜亮对汉人文化的吸收。
前期金军南下占据中原时,启用汉人已经非常普遍,像主帅完颜粘罕重用高庆裔(渤海名门高氏),更著名的是与宋人从东面打到西面的完颜兀术,也非常重视汉人,像身边的赵元尤为看重,一直是心腹。
另外还提拔韩企先、蔡松年、曹望之、许霖,都是北方各地留存的汉人才子,像蔡松年是当年宋金联合灭辽,短暂收回燕京时派守燕山府(就是今天的北京)的蔡靖之子,也是诗词书法高手。
之所以会如此,因为金朝也在宣扬中华正统,从金熙宗引入中原制度到完颜亮以中原为重心,提倡融合,试图统一南北,再到世宗安抚稳定,带出“小尧舜”的名声,实际都表明金朝对中华名义的争取和巩固。
所以像与辛弃疾在北方齐名的党怀英,两人当过名士刘瞻的学生。
党怀英比辛弃疾大几岁,同样是北宋世家子弟(祖上党进是宋朝开国勋贵),党怀英就没有那么头脑发热,他就积极参加完颜亮提倡的科举。
要说党怀英的态度,可能与党氏家族不算汉人有关,党怀英一家来自河东朔州,属于边塞,推断是党项族的可能性很大。
宋辽金时期虽然互相对立,但各方对外族人才都比较宽容。
宋朝对正统传承更为看重,境内外族也不少,如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继业在北汉扬名立万,来自西北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娶佘太君,严格说姓折,正是河东党项姓氏,可见北宋时期的史料《宋朝事实类苑》说明。
传说的杨门女将穆桂英,同样是党项姓氏。
麟州汉人杨氏和党项联姻一直有深厚渊源,可见汤开建先生的研究。
也包括北宋著名的米信、米芾家族。
只不过这些家族入中原多年,都已经非常汉化,所以党怀英、米芾这些和汉族文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因为历史上有专门所谓“遗民”文化心理,宋末和明末是两大热门阶段。
如党怀英、蔡松年,乃至熙宗年间被害的宇文虚中,这些人在金朝为官,对宋朝有怀念是客观事实,未必一定要表现出反对金朝的行动。
包括辛弃疾崇敬的祖父辛赞,既在伪齐当官,也在金朝当官,不过是心里的一种情结而已。
电影中辛弃疾对伙伴说开封怎样怎样,都出于辛赞亲眼所见,只不过辛赞时代的开封,距离靖康时期较近,那种怀念宋朝的情结的确更加显著。
客观来说,辛弃疾对辛赞当年心向宋朝种种描绘,很多是出于后来身在南宋,为了彰显一份忠义进行追忆,为了鼓舞激励南宋的文人士大夫,难免还有一些渲染和美化。
多年来受文艺作品影响,尤其流行的港台武侠小说和影视,容易被好看的戏剧冲突把艺术真实概念化。
反映宋金这个背景最著名当属梁羽生的《狂侠天骄魔女》 ,辛弃疾、耿京乃至南方的虞允文都出现,对汉人、女真、契丹各方矛盾都有体现。
梁羽生比金庸相对传统,也在武林天骄檀羽冲这个金人角度开始有动摇。
到晚期再单独写《武林天骄》,心里更为纠结,已经发现对金宋矛盾和汉人女真的矛盾不能简单对立,一般文艺作品想要挖掘诠释,深化好主题,实在太难。
即便金庸比梁羽生更进步,后期的《天龙八部》对萧峰的境界塑造历来广受称赞。
放在历史背景下,实际萧峰的定位也不太成立。
因为我们思考萧峰的出身是否平等种种,他的英雄气概所谓超越宋辽界限,这种设定根本就立足在汉人的夷夏心理。
萧峰的身份纠结完全来自他是汉人抚养长大,更错位的是,金庸设定北方的丐帮一定是暗中反对契丹,站在宋人立场。
当时的江湖草莽到底会不会像小说那样抱有宋辽观念,在历史情境下实在都成问题。
像《射雕》《神雕》设定全真派,金庸很清楚历史上王重阳、丘处机、王处一等人根本不反对金朝,他们很受推崇,甚至可以说全真派是积极迎合金朝统治。
假如不是如此,当时派别林立,全真教不会在金末元初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北方最大宗派。
尤其王处一在金朝的影响和功劳比丘处机大得多,《射雕》写王处一出没北方燕京遇到郭靖。
金庸明明知道真实背景与小说完全相反,假如“尊重”一点历史,杨康在金人王府做小王爷,王处一和丘处机不晓得该多么兴奋激动吧,因为身为出家道人,他们对族别身份从来没太多执念。
再如金朝后期势力更大的义军红袄军和首领杨妙真李全夫妇。
他们是典型的江湖豪杰,两人都以枪法闻名。
蒙古木华黎开始灭金,先收买李全、杨妙真对付金军,红袄军占据青州益都,南下进发淮南的楚州。
南宋发现他们势力渐大,拉拢李全、杨妙真定下协议帮助收复淮南山东。
由于宋军相距遥远,实际李全是希望得南宋提供粮饷。
宋军痛恨李全拿了钱不办事,还试图进犯泰州,反而是宋军消灭这个汉人的义军首领。
所以《辛弃疾1162》最大问题是,辛弃疾和耿京这批义军代表的江湖草莽并不一样,大量当时义军只是看重生活质量,稍有机会就为了占据山头,称王称霸。
像辛弃疾那样有忠于宋朝观念的人十分罕见,也因此才显得辛弃疾的光芒闪耀,被后世广为传颂。
辛弃疾参加义军最终失败是被金军扑灭,但金军就代表女真也并非准确。
严格说,山东、河南各州府以及徐州等地,多数是过去伪齐地盘,十之八九全是汉人做官员,军中也以汉人居多,大多数民众的立场原本就是比较灰色的。
所以,本来像《辛弃疾1162》的故事并不大涉及今天影视剧担忧的汉人、女真产生冲突的问题。
辛弃疾这一人物的震撼,归根结底是一场扑空,去了南宋居然变得无所作为,所以辛弃疾的豪情只能化为词句,充满悲凉之气。
但更深一层的反思是,辛弃疾不被南宋重视的悲剧也不能说是“必然”。
比辛弃疾稍早,作为武将前来投靠的还有其他人,如西北军出身的李显忠,比辛弃疾年长一辈,和辛弃疾祖父辛赞一样,曾在金人册立的伪齐效力。
然后从川陕领几十心腹出走,从西夏境内投奔宋朝,一路招兵买马,最后带两三万人投宋,视为忠勇无双。
就在完颜亮南征时候,李显忠是江淮地区宋军将领之一。
采石矶大战后,张浚、虞允文建议宋孝宗趁机谋划北伐,李显忠也在淮南为主将,一度进攻包围灵璧城,但宋军其他部将为了抢功制造不和,导致北伐败绩。
可李显忠的事迹表明,南宋也不完全因为从北方来投就一定搁置不用,甚至李显忠还是带兵力来投的武将,南宋对武将的猜忌可以算天下闻名,李显忠从宋高宗赵构到宋孝宗赵昚一直战斗在江淮前线。
总的来说,任何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其命运轨迹都是相当复杂的。
所以像辛弃疾的故事绝不是单纯金宋冲突、南宋故意压制有才华的人,这种诠释看似演绎历史,只能对辛弃疾这等人物过于儿戏。
尤其以汉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都被诠释充满包容性、接纳性,正因为此才至今都被认为是一种优点和开明吗?
为什么每每一到多民族背景的历史故事,往往千篇一律喜欢背道而驰 ?
假如历史进程都像影视剧描绘这样的简单粗暴,中华历史的悠久和博大只怕真相完全会是另外一副脸孔了。
2020年2月
搜索南笙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
从小到大读过不少古诗词,辛弃疾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位老前辈。
点开看了一下,感觉还可以,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一些小改动,也无可厚非。
说到剧中的爱情。
辛弃疾也是男人,也是写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文人。
有个绝世佳人也不为过。
不过整部电影,我觉得还是有点点平淡。
剧情不够紧凑,节奏掌握的不算高。
对我来说,全剧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片尾曲署名的那几个字。
作词:辛弃疾
这段时间谢苗拍了不少这类的戏,像大汉十三将,还有这个。
值得鼓励。
谢苗还坚持走硬汉路线,而且这类戏也在现代夜店酒吧这种靡靡之戏里算传出另一种高亢的声音。
缺点说下,编剧太差,或者说导演,我看的时候就感觉剧情 似曾相识。
另外常识太差,说几个,一,剑再好也是文人装饰,武人舞剑用的,或者侠客比试也可用。
战场杀敌不好使,而且三两下都能弄断或者缺口,主角大战小战,全程用一把剑,跟人家狼牙棒,大刀,什么的硬钢,看的我好尴尬呀,关键是怎么打剑都好好的。
战场兵刃和平时的刀剑是有区别的,这点常识希望注意,二,大宋臣民管皇帝叫官家,这里弄错了。
别的就不说了这俩是真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已经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脑海里,也总能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的心,豪放派,壮志未酬,这是对辛弃疾的初印象,南宋背景,抗金义士,看片过程都是带着惋惜担忧的心情,怕后面岳飞式悲剧收场,电影中的情节的是英雄气盖,壮志豪云,感觉辛弃疾被神化了,网上一查竟然史实还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有文采有豪情金戈铁马的历史一流人才早该有属于他的影史作品了,但这么燃的人物这么燃的故事为什么整个观影过程又是不够燃的,小黑必须死吗?
需要与霜花的吻戏吗?
要一个飞枪杀死金军主帅的情节吗?
没看完,感觉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首先一直不喜欢绑架英雄主义,绑架情怀得电影,因为这样的电影太有赚影迷同情的可疑,某些人根本就不是冲电影本身去看的,评价也不客观。
第二,拜托不要听不得差评与意见,我相信大部分留下评语的观影人都是很认真在看,辛辛苦苦写下一些意见与提议只是为了让电影变得更加完美,毕竟姓喷的人少!
最后,电影看什么,我的看法是看细节。
这样说太笼统了,我举个例子,绝命毒师里有一集 毒王车子前玻璃撞烂了,后面连续几天车子都是新换的玻璃,很明显的看得到固定胶带,又过了几天,玻璃护膜才没有的。
很多很多,这些东西无关演技,无关化妆,无关剧情,但是我看到了远不是评分!
所以,拜托电影人,不要以7分,8分为傲,所以拜托,观影人不要以还不错的态度,老好人的态度去评论那些没做好的影片!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电影看完,讲述的就是陆游诗中这同一时期的抗金故事。
谢苗形象外形或许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辛弃疾形象有差异。
但难得的专业武术表演功底,其短暂的拿上剑舞剑那一段,武人气质流露,无形中又有几分暗暗贴合人们心中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模样。
。
电影本身受限于网大的整体制作成本和规模,肯定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但演员整体的表演,还有动作战斗设计都已经是网大里极好了。
要求场面再宏大,剧情再精良去和大投入院线制作比也不现实。
在家无聊,也就看了,大概就是中规中矩吧,有点牵强的是加入爱情戏,实属败笔,幼安的柔情用现代手法突出实属牵强,有一个画面众人都愿追随辛弃疾去报仇,本是激情时确偏偏插入感情戏,一军队的人看着他撒狗粮?
算美中不足吧。?。。。。。。。。。。。。。。。。。。。。。。。。。。。。。。。。。。。。。。。。。。。。。。。。。。。。。。。。。。。。。。。。。。。。。。。。。。。。。。。。。。。。。。。。。。。。
英雄的剧情都差不多,和历史的辛弃疾生平事件也对的上,演技、细节不错,而且谢苗的劲劲儿的感觉和大宋第一古惑仔很配,有武术功底,打斗很流畅,推荐一看。
最近几年,正经的古代战争剧拍的乱七八糟,虽然只有谢苗一个有名气的,但是并不差,有人说他不帅,有人说他用力过度,我觉着都是瞎扯。
一些黑子没有文化就罢了,素质也没有,真丢人。
电影的爱情线本可以注入很多可以探讨的东西。
辛弃疾自幼立志赶走金人,收复故土。
当他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时却出现了一个女孩,女孩想和他离开战乱安稳的度过一生,但每次上战场他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着回来,辛弃疾的爱国与一个真心喜欢的女孩之间不可兼得时产生的内心挣扎电影并没有刻画展现给观众。
原本就不多的爱情铺垫导致最后女主牺牲显得刻意煽情,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辛弃疾的诗词造诣在华夏诗词史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虽然影片讲述的是早期抗金事迹,但也可以酌情为其文学造诣做些铺垫。
例如写诗词壮士气,收拢民心。
開頭亂七八糟,結尾又很潦草,中間劇情無頭無腦,銜接失敗,配角塑造失敗,純工具人,男主用力過猛,女主演技辣得通透,因為看辛棄疾,跑去了解南笙,不得不說,網紅和演員之間的差距是演員可以上大螢幕,女主是真的不行。
真实历史改编,南宋辛弃疾字幼安山东人,节奏太慢,这辛弃疾不喜欢,,,圣母婊啊,也是高宗时代、高中老师讲过的复仇千军万马里抓张国安演成这样啊
影206:最近拍了不少武打片,除《刺客荣耀·荆轲》拍的还行,这部和其他一样,比较烂
舞剑那段好评加一星⭐
挺好的剧情,动作,都毁在脸谱化的人物刻画上了。但整体还行吧
舞剑一段隔着屏幕都能感到能量,练过的就是不一样,这段8.5其余内容6.0
制作算是精良了,在众多“网大”里,应该说是非常精良了,动作戏也好。皇上说准奏辛弃疾的想法的时候,我竟然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关于感情戏,我觉得这个感情戏恰到好处,我从点开这电影的时候就知道这电影不会以感情戏为主。但是我承认,最后一段“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我真的泪目了。
分数:40 剧情及台逻辑,有多处不妥或是问题!感觉还是很糙。另外,对于一个历史英雄形象,这个选角形象和气质都不够。不能较真儿,对付看吧,但确实没有什么代入感,就是如同走马观花,配乐也是“咚咚锵”只为了热闹而已,不能达到高度。女主生气的几次很搞笑,亲一下就好,抱一抱就好,弄得很轻浮……(花絮:细节描写还是欠妥?比如:开篇火葬辛弃疾的部下,点火就是如同放火的样子!如果镜头缓慢或是慢镜头会更好,突出对逝者的尊敬。)
这6分是给谢苗的打戏以及辛弃疾的
兵推荐的。非常开心能看到宋朝题材电影,还是关于辛弃疾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民族问题才这么少。但拍的其实很一般。最普通的走路镜头也老在晃。人物造型很穿越,眼影烫发大背头。谢苗是个功夫片苗子,但功夫片已经没有了,而且他的文戏比较弱,和女主没化学反应,而且虽然难得的表现了辛的武气,但又丢了文气,完全不像世家出身,满腹韬略的大词人,而只是一个土匪头子。这不光怪演员,也是剧本的问题,把爱情,国仇家恨,阴谋等都写的俗套又肤浅。结局的女主挡箭,兄弟断后,男主老来恍然见女主幻影等情节简直超乎俗套达于肉麻了。主题没深挖,耿的死和宋的态度其实很值得玩味此外道具布景也都是一股廉价感。题材虽好,全白瞎了。其实如果说自己是朱元璋传,甚至架空故事,观感都能顺很多。
谨以此片敬献历朝历代为国土完整统一而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的英雄!
我给5.5分吧,感觉一般,仅此而已,导演的局限,不是拍摄一部历史史诗电影!
三星是及格 算不上 两星又感觉是较为严厉的差评 也不至于感觉好多故事情节有模仿《投名状》的痕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可惜还是网大底色和套路,而且女主毁戏
还不错啊,演技在线,南笙女神,没有以前好看了
辛弃疾之边疆往事。这换个人也成立啊,还有演员也太丑了吧
这和抗日神剧有什么区别,真要50人去对面军营抓叛徒,还能从正面冲,你们知道带着活人从营地里里面出来多难吗?这片子除了历史线索是对的以外其他都是臆想。多的一颗星纯粹是给这个题材不得不让人头疼的去比搜了岳飞-完颜亮-辛弃疾一线的历史
结局五人入万军给魔改成那样。。。好歹是少数值得佩服的沙东人啊
居然还他妈的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