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没抱太多期待的一部电影,但是看了之后却意外的震撼。
步入社会,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难被周围的事物感动,也再也难以找到能让人专注,付出,热爱的东西。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一度觉得斯诺登这个人,是个跳梁小丑,想博机上位,然而电影把这个形象树造成为一个聪明、坚毅、有原则的小人物,是的,我内心的共鸣仍然是他把自己定位成小人物。
他有最爱的林赛,有热爱的工作,然而周遭的境遇变了味道,这个性情温和,生活稳定的青年,却做出了几乎与世界为敌的决定。
整部电影看下来,是一种无声的震撼,是深入人心的执着,是一个平凡人的爆发。
我爱这部片子,我爱这个角色
斯诺登2004年应征入伍、后被派遣到伊拉克战场,因不幸在训练时双腿受伤,斯诺登退役回国后应聘加入中情局。
之后,他又进入国安局工作,并意外发现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公民电话和社交网络实施大规模监控计划,于是泄露了大量机密文件。
事发后,斯诺登遭当局通缉,便逃到香港。
此后,他几经辗转逃至俄罗斯寻求庇护。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第一感受。
棱镜是利器,美国政府身怀这门利器!
哪怕它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反恐,但当它的使用没了监督,那么政府就会不自觉的用来谋私,监控国人,侵犯民权,以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
哪怕是以民主自由标榜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没有监督不要相信任何承诺,没有问责不要相信任何宣传…… 斯诺登到底是叛国者还是英雄?
我们到底要安全还是要自由?
没有自由的安全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分别?
棱镜可以是反恐利器也可以是自由之障,关键看他的使用者是否处于民众的监督和问责之下!
三年前,斯诺登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
这个震惊了世界,打脸了美国政府的网红从此被贴上了各类标签:英雄,叛徒,异见者,爱国者等等。
三年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终于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他的故事,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充满争议的神秘男子。
上周四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现身圣地亚哥动漫展。
这一次,他带来了新片《斯诺登》(Snowden)的最新预告片。
斯通说:“《斯诺登》是一个远超生活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现在就在我们的鼻子底下发生,它影响着我们在座的绝大部分观众。
”当天,斯诺登本人还特地用Google Hangouts视频连线了现场,他“开玩笑”说美国政府也可能正在看直播。
回到电影本身,其实这部电影拍摄的过程非常艰难。
首先,斯诺登的题材异常敏感。
在前期,因为自我审查和公司董事会的强烈阻止,这个项目被所有美国电影公司拒之门外。
之后,斯通从法国和德国融到了拍摄资金,还找来了发行过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的开路影业 (Open Road Films) 负责宣发。
当斯通接到电影项目邀约时,他的内心也是忐忑不安。
直觉告诉他这是个烫手山芋,一旦接拍,势必会引起舆论。
弄不好他还会被扣上叛国贼的大帽子。
斯通一向迷恋政治题材。
他导演的《野战排》Platoon (1986)、《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刺杀肯尼迪》JFK (1991)、《尼克松》Nixon (1995)、《指挥官》Comandante (2003) 等等都是好莱坞经典的政治电影。
但是对于《斯诺登》,他非常担忧,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个题材。
毕竟,这一次牵涉的可是全世界的人民。
最后,在德国制作人莫里茨·伯曼的劝说下,斯通在2014年1月悄悄见了一次正在莫斯科政治避难的斯诺登。
正是这次会面,让斯通立刻被斯诺登吸引。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斯通在心里默默为斯诺登加上了两个标签:顽强,坚定。
“斯诺登仍然是一个谜。
我们尽可能地交流了很多,他也非常配合我们。
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目前所不知道的,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再来揭秘这些事。
”除了和斯诺登本人接触,这部电影还整合了英国卫报记者卢克·哈丁的《斯诺登档案》,斯诺登俄罗斯律师安纳托利·库齐利纳的虚构小说《章鱼时代》以及早前纪录片《第四公民》。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纪录片。
囧囧有神的囧瑟夫这一次将为这个世界级网红带盐。
导演斯通认为囧瑟夫是扮演斯诺登的不二人选。
2014年刚开始写剧本时,他便找到了囧瑟夫。
囧瑟夫平时就是一个喜欢各种挑战的怪咖,他的戏路是宽到可以让路人闭嘴惊艳的。
近年鲜少出演大片的囧瑟夫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己影视公司的运营和参演独立影片上,比如前段时间的《云中行走》The Walk 2015。
出演斯诺登也正好符合囧囧最近走的路线,于是他愉快地接下了这项重任。
另外,最重要的理由可能还是囧瑟夫忠于自己的判断。
在他心中,斯通导演是美国电影界第一爱国者。
为了支持导演的立场,囧瑟夫甚至把自己的部分片酬捐给了美国民权同盟。
采访中囧瑟夫还提到过他非常欣赏斯诺登身上的乐观态度:“关于科技,关于未来,以及科技将如何提高民主政治和人类的生活状况,斯诺登都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
”有趣的是,虽然《斯诺登》的男主是囧瑟夫,但导演透露电影的最后斯诺登本人也会以某种形式出场,本色出演哦。
据说这短短的一场戏从各个角度共拍了九条,也真是苦了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斯诺登了。
导演吐槽:“那真是难熬的一天,我和川普叔拍戏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痛苦。
”纳尼?
宇宙第一网红川普也演过斯通的电影?
原来在《华尔街 2》中,川普饰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后来公映版中被无情剪掉了。
回到《斯诺登》,这是一部很奥斯卡的影片。
除了囧瑟夫,配角也都非常实力派。
从扮演斯诺登女朋友的当红小花旦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到扮演《第四公民》纪录片导演的梅丽莎·里奥 Melissa Leo,都是混过奥斯卡的大咖。
而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这次也会客串一个情报官员的角色。
电影选材的野心就更不必多说了。
影片呈现了斯诺登的十年传奇:由于腿部受伤离开军队,22岁的斯诺登便加入了CIA美国中央情报局。
25岁时,他又转入NSA美国国家安全局成为数据承包的情报专家。
30岁入境香港曝光了棱镜事件,披露了NSA通过各大科技公司监控全世界人民的私人通讯信息。
从此斯诺登成为了美国全球通缉犯,踏上逃亡之路。
斯诺登与女友琳赛的感情线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据英媒2013年的报道,斯诺登在泄密前有个稳定的女朋友,两人本打算结婚。
棱镜事件爆发后导致他们的婚姻计划搁浅。
上周在圣地亚哥的特别放映场上,斯诺登特意表示了对斯通的感谢。
感谢导演展现了他们的爱情,也给了前女友琳赛一个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
场记并没有从预告片中看出导演斯通本人明显的主观表达。
可能相比于政治教育片,导演更希望观众能看完电影后独立进行判断。
预告片中斯诺登把数据藏在了魔方中。
在离开NSA过安检时,他把魔方随意地丢给了保安,若无其事地过了安检门并顺利带着数据离开,这戏剧化的一幕开始了网红斯诺登的传奇之路。
随后的情节在香港迅速展开:当时斯诺登离开美国后第一站便选择了香港。
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的言论自由,媒体集中,他的曝光可以受到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是因为香港有130个国家驻港机构,去哪里躲避都很方便。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比较有趣的是斯诺登爆料过NSA曾入侵中国网络系统,时间长达4年。
而相较于NSA在全球范围内的61000个“黑客行动”,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据披露,代号棱镜的秘密项目可以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
因此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和文件都可被美国政府监视。
事件爆发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 起诉棱镜侵犯言论自由及公民隐私权,违反美国宪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实,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时至今日,棱镜事件还未完结,斯诺登仍在俄罗斯境内政治避难。
但是网红就是网红,斯诺登2013年及2015年被两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2015年9月6日,他还获得挪威 “比昂松言论自由奖”,当时一把空椅子代其领了奖。
现在斯诺登在俄罗斯境内过上了相对平静低调的生活。
据说他现在在某大型网站从事网站维护工作。
今年4月,不甘寂寞的网红斯诺登发布了一首动次大次单曲《EXIT》,是与法国著名电子音乐制作人让·米歇尔·雅尔联手打造。
关于这首单曲,斯诺登在《卫报》发布的视频中说到:“作为不是很酷的工程师,自己可以参与文化项目很让自己吃惊。
”很显然,现在的他依然非常开心。
美国真的偏爱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相对于华语片来说,传记片确是他们擅长的一个电影类型。
传记片相当于文学世界里面的报告文学,因为真实,自带一种超越作品本身的神奇效果。
这样敏感的题材,普通导演姑勿论能否驾驭这样的题材,单单是有胆量和能耐敢于拍摄这样的题材并且能够通过审核,已经不是一般商业片导演能完成的。
奥利弗·斯通就是这样一名能人所不能的导演,对于禁忌主题的开发,这名导演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魄力。
看着这样一部自揭短处的美国电影,看着片中提到的那个国家“美国”,仿佛那只是一个虚构捏造的代号,否则这样的电影怎么会有机会上映,并向它的子民陈述一个当局犯错的过程。
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正意义,即便当权者未必是真的民主、开明,甚至是反面,那里的公民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争取和维护意识,已经根植内心并蔚然成风。
它像一颗颗种子在公民的心中深植发芽,即便面临当权者的荼毒和收割,荒芜之后,新芽重出,永无断根之日。
当权者没得选,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有得选。
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的记者将这样重大的国家甚至是国际机密公诸于世,一开始你会惊讶斯诺登的勇气,他就这样十足相信了这几个人,压上了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
到最后,我们发觉记者没有让斯诺登失望,没有让那些正在处于监视下的民众失望,他们真正实践了——发表“世界领先的自由派声音”。
不禁感叹,这样无惧强权的记者真是令人赞服,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记者。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斯诺登在揭发美国当局监视计划布局时,才不至于以一人之力去对抗一个国家。
有些职业自带光环和使命感,像医生、记者、教师、律师、军人、政府官员、奥运冠军等等。
他们除了跟普通人一样,要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外,整个社会对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是饱含着期望和依赖感的。
这样的期望具体来说,表现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记者应该追求真相、教师应该有教无类、律师应该维护法纪、军人应该保家卫国、政府官员应该廉洁为民、奥运冠军应该为国争光……与本片《卫报》的记者相比之下,近年来一些只为追求销量和热度的记者们玩弄着眼球经济的伎俩,把耍着颠倒黑白移花接木的手段,其行为之低劣使整个记者行业蒙羞,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伪记者”。
唱衰纸媒的言论甚嚣尘上,都说纸媒会隐没在互联网的狂潮之下。
但有一点,无论纸媒是否会消亡,可以肯定的是记者这个职业不会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传播真相的途径,用公众号发布、用推特发布、用网志发布……最感动点睛的一幕出现在影片末尾,斯诺登通过视讯软件在TED这个平台作直播,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与他作交流。
他的目光清澈,面容皎洁,他的整个人发挥着光芒(使用柔光)。
字幕交代他的女友林赛也搬去俄罗斯与他同住,片尾滚字幕的时候,展示了不少斯诺登与林赛真实的生活照片,不少网友发出感叹觉得他们真人比两名主演都要好看。
是的,他们是美丽的,而我们的愿望都想保护这样美丽的人。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40日期:2016年11月29日影评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看完《斯诺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是不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有一种天然的洁癖,有时候理想容不下一点瑕疵,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到处都存在着不和谐的阴暗面。
这就是斯诺登苦恼的地方,也是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或多或少纠结的所在。
电影里,斯诺登一心就像报效国家,军队训练的意外受伤,让他不得不转而在另一个战场继续着自己的理想,但这也同样是故事发生的开始。
在那个黑客组成的组织里,斯诺登的才华得到释放,他的爱国理想也得到实现,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发现美国政府对每个人实施监听的时候,他当初满腔的爱国热情突然开始动摇,开始质疑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在日内瓦,一个不懂技术的人来当技术人员的主管,结果只能是不被认可,由于做了本职工作而得了D级评级。
他见到了不用授权就能查看所有搜索信息的系统,也见识了有些人在想方设法通过系统发现每个人的弱点然后加以利用来让自己升职。
那一张张为了升官不惜一切代价的面孔让他感到厌恶。
在日本,他们暗地里备份系统,为了能在必要的时候找到恐怖主义的踪迹。
监视整个国家,控制基础设施,他们监视各国的领导人和工业大佬,掌握他们的把柄,为的是在国际会议的谈判上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国家抱有幻想,幻想国家可以保护民众的隐私。
当开始监视民众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美国人的时候,他自我欺骗自己是在监视恐怖主义,可以阻止炸弹袭击,可以拯救美国民众。
“他们监视的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国家,也不是公司,而是你(每一个让人)”。
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间,他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同时也因为不被女朋友所理解而遇到了迷茫与困惑。
在压力与困惑之下逐渐让他变得焦虑困惑,并且出现了癫痫的情况。
面对这些他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最后,当他在夏威夷发现曾经做的系统被用来当做杀人机器的时候,他仿佛知道该如何做了。
他通过把存储卡放到魔方里偷偷地把资料带了出来,在香港通过报社公之于众。
当他笑着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感觉到令人无与伦比的轻松,在他身上积压了多年的压抑与困惑终于在见到阳光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至此,斯诺登的爱国理想终于真正地变成了现实。
或许打击恐怖主义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来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
或许自由和安全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这也仅仅是一个借口。
但是这些确实在被一些人当做手段来加以利用。
技术本来没有错,错的是不正当地使用技术。
或许斯诺登并没有出卖自己的国家,他只是揭露了一些敏感的黑暗面,为此也付出了远离家乡的代价。
或许那些打着保卫祖国保护人民口号仅仅是一个幌子,来掩盖那些丑陋的事实。
就像香港的那位律师说的一样“You are not alone!
”,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些黑暗,多一些光明。
一个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或许不太适合这个充斥着欺骗与黑暗的社会。
有些人不敢把自己的理想当做自己职业或许也是因为不敢面对那些难以接受的现实。
如何找到现实与理想的那个平衡点,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我离开夏威夷的时候,我失去了一切,但我开始我新的生活。
”最伟大的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担心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斯诺登事件”就话题性而言无疑是震惊世界的,被搬上荧幕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电影《斯诺登》以传记的形式将这一风口浪尖的人物事迹作了一个基本的梳理,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事件以及背后的博弈想必看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但作为一名观众以及被政府窥探隐私的民众,电影带给世人的思考无疑是沉重的;美国并不是天堂,但美国也绝不会是地狱,正因为美国有斯诺登这样敢于坚守公义与自由信念的无数斗士,才使得这个国家变得如此强大,在此,祝福斯诺登,以及对追求客观正义的各大媒体致以崇高的敬意。
看过《斯诺登》才知道斯诺登原来不是CIA的一个普通雇员,而是那么厉害的一个脑男[捂脸]他为了他所追求的正义抛弃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他最爱的女友,能让他实现价值的工作,还有他从小就发誓效忠的祖国。
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的女友,一直都没放弃这样一个脑男,最后还跟着他去了俄罗斯……本来是多么郎才女貌的两人啊……不过看到他女友发的ins知道他们现在也过得很嗨我也就放心了……
网络时代是如此方便,方便的让人可以即时通讯,一个电话很多事情都能搞定网络时代是如此脆弱,脆弱的人的一举一动都能通过你的终端来察觉你每天走了多少步,你喜欢的餐厅,你想买的东西,你的偏好,甚至于你的隐私艳照门是因为电脑的维修而斯诺登告诉我们即使你的终端就在身边你的信息却会被黑客完全知晓美剧中用这些来破案而专业人员则可能用他来做一切必要的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不喜欢一举一动有人看到,相信没有人喜欢打着gj安全的旗号,来做一些事情,毁灭的不仅仅个人的安全感,还有很多......
-伦敦电影节-最后一天—「斯诺登」其实整个电影很中规中矩,但老美就是很会在最后给你一个升华的价值观,而又偏偏每次都被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所触动。
斯诺登和真正的斯诺登在最后一幕说道“The most freedom is not what to do next but do not worry in the future, I'm proud of what I do today.”囧瑟夫演的不错
烂片
奥利弗斯通越来越热衷于历史传记的后果之一就是,太过于照本宣科。几乎就是照着维基百科,再请个网络信息安全顾问,就严谨工整地打造出一部《第四公民》前传。非常期待和需要拍出《野战排》、《天生杀人狂》的那个奥利弗。
比近年來相關題材的紀錄片偽紀錄片拍的都好,斯通不愧老司機。Trump曾雲:死刑在等著他。不管平時怎樣百變,料想國家安全這個終極政治正確上,身為保守派是萬萬不敢含糊的。
这故事讲得真是没意思啊。曾经的Stone拍出了这个?19分钟弃剧。
乏味 冗长
没看完
tiff首映 囧瑟夫口音学的还是很神似 强烈建议看前先补citizen four
拖沓
抱着“不是看电影”的心态看完这部电影,无论如何,拍这部片子都是需要极大勇气,对于导演和主演来讲,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还原这一事件,囧瑟夫每一部电影都在换口音真是太神奇,希望也能早点摸到奥斯卡吧。以及,真人出镜才是最有震撼力的镜头,真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4星鼓励。
题材仍旧是斯通强调的那类,以鲜明的左派立场来审视国家利益与个体命运间的纠葛齿轮。影片算不上什么人物传记,不过是斯通再次用他偏好的新闻片、DV、相片等多媒介纪录手段,站在批判社会问题、政治黑幕的立场上,改编了一出流水账式的院线情节剧。
★★☆ 斯通老师是不是江郎才尽,还是年纪渐长犀利渐无?太平庸了,不说都看不出是斯通老师导的
二刷。人物塑造:魔方——伏笔,阅读量——历史常识,理科宅小动作。有时候不恰当的迷之微笑,演技问题。音乐切入突兀,高再创作,中间强行紧凑以增加张力。谁会用只有个头的近景做采访素材? 炫技:绿色滤片场景,床帘红黄人像剪影投影,边缘类火焰处理的黑白剪影八道重影。强调了卡马西平(药)压制的癫痫的虚幻感。设想隐私的一级二级三级关联是你的四肢、系统、器官,被监视的四肢就像癫痫那样不受控制鱼眼变形,精神压迫。《v字仇杀队》的面具,借以暗喻。Internet互联网+intranet 内联网=网络NSAFISADIAGSSPoCNTOC威胁管控中心ROC远程行动中心XKeyscoreUpstream上游计划MUSCULARTemporaPRISM棱镜计划
每次心理转折都是女友助攻,这是《斯诺登传之因为爱情》吧?囧瑟夫用力过猛,反而不如最后几分钟的真人出镜。斯诺登很勇敢,但斯诺登什么也没改变,老大哥无处不在。
奥利弗斯通这次显然是在选材上出现了重大误判,或者说出于选举年造势压力不得不在艺术角度做出了重大妥协:作为超级时代热点斯诺登事件堪比历史重要名人传记的吸睛度,固然没错。可你叙事的过程不可避免的陷入俗套难以自拔。其中,中情局揭秘部分里哪一具体任务项目没被过去几十年间好莱坞电影涉猎过并且比本片讲述得更加生动引人?随便举个例子,卫星监控无孔不入之于威尔斯全民公敌;而“天才新人入行从满怀希望到对黑幕震惊道德觉醒奋起抗争”的角色弧变模式依旧是位老相识。靓汤的糖衣陷阱、李维斯的魔鬼代言……劈里啪啦能说出一堆,无论哪个都比只能侧重纪实的本片更加跌宕曲折。
值得让人们记住的人和事。放弃一切世俗的幸福, 该有如何易于常人的勇气和见解啊!
8.1.工整又不乏尖锐的传记片,还带点政治惊悚元素。文本虽然不及《刺杀肯尼迪》,但在好莱坞良莠不齐的传记片中也算是一等的,除了男女主感情戏太多之外没啥毛病,全程无高潮但却非常引人入胜,把棱镜事件在有限的片长里讲的还算透彻,同时又兼容了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囧瑟夫的表演值一个奥斯卡提名,可惜这部以后意不在此。瑞斯伊凡斯大叔和凯奇的客串也非常不错。奥利佛斯通拍这类影片永远是最一流的。
And I think, the greatest freedom that I've gained is the fact that I no longer have to worry about what happens tomorrow, because I'm happy with what I've done today.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对导演的诅咒…
能更难看吗
好多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