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荒谬的细节,谁说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呢?
马歇斯是悲剧。
他是战场上的英雄,视保家卫国为最崇高的使命,不惜性命,冲锋在前;蔑视退缩的展示,身染鲜血鼓舞士气;战争获胜,功高无量,却不邀功不骄傲。
但他同时自视高傲又尊贵,不愿低头,忠于自己的内心。
他看清了民众狭窄的眼界和容易被左右的情绪,因此蔑视人民,却也因此被人民唾弃。
在人民眼里,马歇斯是狂妄自大的,是看不起人民的。
这是实话。
马歇斯的阶级主义也是导致他悲剧一生的主要导火索。
但这能全归咎于马歇斯吗?
我觉得,马歇斯的母亲才是亲手将自己优秀的儿子推进深渊的人。
马歇斯的母亲是将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妇人。
她一心想要孩子成为光荣的人,战争时的伤口是荣耀的见证。
在母亲的影响下,马歇斯深信在战场上的拼命是光荣的,深信自己是高贵的;而明知马歇斯对人民的蔑视,母亲仍旧为了孩子在政治上同样拥有建树,又软硬兼施逼孩子去讨取来自人民的选票。
马歇斯被人民放逐,母亲反过头来对人民破口大骂。
当最后马歇斯想要进攻报仇了,母亲再次道德绑架,带上孙子,请马歇斯放弃进攻。
自始至终,她真的站在马歇斯的角度想过他适合什么定位,需要什么,又受到过什么吗?
她直到最后可能也不知道给马歇斯施加了多大的负担。
她可能只会疑惑,自己那优秀的、高贵的儿子,为什么英年早逝。
在自己的内心和母亲的要求之间挣扎的马歇斯,一直蔑视人民。
他不相信民主,他认定人民是不值得信任的,觉得人民该由自己的阶层领导。
也正因为此,虽然马歇斯为了保卫国家不惜献出生命,人民仍把马歇斯看做敌人。
你们是一群不值得信任的人,不是。
就如冰上的火炭,太阳里的雹块一样。
谁伟大尊贵,谁就会被你们所痛恨,你们的喜好就如同病人的胃口。
谁要是得靠着你们的喜爱,他就如用铅做的鳍游泳,用灯芯草去砍伐橡树。
该死的,相信你们?
你们每分钟都在改变着心意,你们会称颂你们刚才所痛恨的人,你们会唾骂你们刚才所赞美的人。
人民是真的愚昧吗,无知吗,是天生被领导吗?
不一定吧。
人民其实很简单。
他们需要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在被他人关切。
所以他们要求看马歇斯身上的伤口,所以他们很容易被执民官的话语煽动。
但眼界狭窄、易被诱导,这能怪人民吗?
我觉得这是人的本性罢了,在没有条件看向更远的地方的时候优先考虑自己生存的本性。
我们当然不愿意承认,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目光短浅的人。
刘慈欣的《三体》中也描写了人们意见转变随着局势改变的情节。
能够站出来做领导者的人是很伟大的,不光要有能力带领着人们走向更好的地方,也承担着责任。
执民官是人民的代表,也利用着人民的愚昧实现自己的私心。
他们努力想要在政治上拥有一定地位,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功建立在笼络人心上。
所以他们费力煽动人民的情绪,搞阶级对立,享受着短暂成功之后来自邻居的崇拜,也在失败之后惊慌失措。
就像导演说的,马歇斯在自尊、对母亲的尊敬以及来自外界的压力之中挣扎,这也许是他悲剧一生的缘由。
但这个悲剧,除了马歇斯自己的性格,母亲的逼迫,人民的压力,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马歇斯原本有出色的才能,是不合适的引导,让马歇斯在不合适的地方做了不合适的事情。
但凡这些不合适中有一个没有出现,悲剧就不会发生。
看完话剧,只希望我们能够尽量消灭这些不合适,让有才能的人发挥才能,每个人都能活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
莎士比亚不太为人知的作品,改编的影视或者话剧都不常见,却也是一部非常优秀,让人思考很多的作品,关于阶级斗争,关于政治手段,关于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者,关于他是不是罗马的英雄。
莎士比亚是不是预言家,还是说几百年来人类始终都没有进步?
为什么剧本里的阶级矛盾现在都还存在,为什么能从中看到好多现实社会的缩影?
就好像中场休息时候导演说的,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期来进行改编,多少有着时代意义。
关于人民,往往大多数人民是沉默的,然而总有些人始终愤怒始终激进始终愿意站出来表达,于是一些民众被煽动了被拉拢了被劝服了,于是大多数人被代表了,然而(看上去的)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英治国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也必须伴随着关键的评判、审查和监督,还需要始终审视执政的正确性。
科利奥兰纳斯,是个战士,在战场上他战无不胜,但要他搞政治,为了权利去讨好民众,他做不到的,因为他高傲自负,他战斗从来不是为了人民,但这又有什么不对?
为什么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他接地气呢?
一个拿生命保护这座城的人,又怎么能苛求他保持谦逊的性格呢,凭什么要求他?
说他是法西斯的鼻祖,可能吧,如果他上台执政,以他蔑视民众的个性和粗暴的性格,可能会引起专制。
但其实,优秀的战士和睿智的执政者,所需要的品质本来就不相通,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啊。
就让他充当善于打仗的工具人不好吗?
一场洗澡的戏一场割脖子的戏,实在是太好看了,虽然知道血是假的,可演员真的很会演,看着都觉得好可怕,更何况距离那么近的现场观众,甚至都可以被洒到的感觉,羡慕了。
小剧场是真的好。
这是一出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他自己,他母亲,政客,人民,敌人,可能都有吧,只是注定了这不可能是happy ending的。
2020.06.07-06.09 nt live B站限免
Caius Martius是一个矛盾体:他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守护者,守护国家的同时又看不起民众。
他所效忠的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不是“又脏又蠢又不懂得感激”的人民。
他重视荣誉,高度理想化,推崇精英政治;而完全脱离现实,不愿意讨好“鼠目寸光”的人民群众。
莎士比亚显然站在精英主义这一边,他笔下的民粹主义者阳奉阴违、见风使舵,成功地把真才实干的Martius逐出罗马。
怒火中烧的Martius勾结外敌回来复仇,进攻前夜却被母亲的泪水招安,最终惨死在敌人手中。
Populism剧中传递的价值观明确:人民很愚蠢,所以民粹主义很危险。
人民只关心明天吃什么,不懂得纵观全局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常常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
“民众有没有自毁长城、放逐罗马守护者的自由?
”翻译到现实生活中即:“low-life(川普语)有没有选川普的自由?
”下面这张图表来自《The Myth of Capitalism》:
美国最有钱的0.1%的人占有的财富vs.美国90%的人占有的财富。
当最有钱的0.1%的财富占有比倒挂普罗大众的90%的人,民粹主义盛行,例如二战前和08年金融危机后。
微博@wherethesunbeats贫富差距悬殊,经济下行。
中产阶级破产变成“new poor”,他们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不幸,寻找替罪羊来发泄怨愤,成为民粹主义的忠实拥趸。
在《Coriolanus》中穷苦大众的意见被民粹主义政客绑架,于是纷纷将矛头指向Martius。
Martius被放逐。
The EliteMartius是一个刚愎自用的领袖式人物。
他勇武过人宛如战神降世,品德高尚不贪图虚名。
因此他藐视所有软弱、短视、浅薄的凡人,不屑于理解普通民众的苦衷。
他最自己有近乎苛刻的道德要求,但我个人并不认为“相信道德”的人会存在。
他之所以恪守道德原则,是为了讨好他的母亲。
也许他从小就习惯于这种交换:道德高尚的表演能换来母亲的爱和夸奖。
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道德的主人,而是“母亲的道德”的奴隶。
正因此,他的个人意志才会在母亲的一席话之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母亲的良心”就是他的阿克琉斯之踵。
(我把这位英雄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解构了,就当我胡说八道吧。
)
我的两位学长曾经在16年于一个北京的小剧场中重排过这部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他们当时组成了一个剧社,名叫创不动。
演出现场我因故没有能去,但是我对这个戏还是挺关注的。
尹云辉(我们叫他大辉)等试图将这个戏从三个部分进行解构,一个是从罗马时期贵族与平民阶层的形成来解构(次),一个是从莎士比亚写作时期新型资产阶级绅士与农民的关系进行解构,还有一个就是从当下的中国现实来进行解构。
如果没有这第三块,自然他们的这次重排就会失去很大的意义。
现在说回中戏,大辉、阿深这一届当时是很受到布莱希特等的影响的(布莱希特烨在柏林剧院重新排演过这出戏),比如赵志勇老师就是中戏新左派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人物。
那个时候我自己也对新左、新自由主义的一些观念(比如清华的王晖还有英国的哈耶克)很感兴趣。
我这两天与阿深再聊到这个戏,他对新左产生了新的看法——
与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对比,萨翁晚年最后这出悲剧显得既冷门又绕口,但却是导演和演员野心值的试金石。
它长长的挑战者名单屡屡将其祭上高台:彼得·霍尔前后两次执导,两届男主分别是劳伦斯·奥利佛和伊恩·麦克莱恩;还有布莱希特、安东尼·霍普金斯,以及拉尔夫·费因斯自编自导的伊拉克电影版,国内则有林兆华VS濮存昕的人艺版大将军。
而这一版则是丹马尔仓库2014年复排的抖森版。
总体而言完好地呈现了萨翁原作的粗糙艰粝。
的确,莎士比亚标准悲剧中诗性的暗喻、形而上的内省在此剧中消退殆尽,只留下对暴民民主的描写和黩武主义的刻划。
但也许,在这场暴君与暴民的殊死对决中,莎士比亚根本无心臧否,只是将暴力终场后的残肢丢在你面前,就足以让观众躁动400年。
除了放逐的主题和孤龙英雄的命运让人热血贲张,更多的人将其当作政治预言,甚至断言这部戏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
最后说一下抖森。
丹马尔极简、工业、暗黑的演出场地凸显了他,他略带学生气的表演因为袒裎而分外真诚,尽显其有血有肉、能文能武、既残酷又天真、时而铁血时而妈宝的全能魅力。
第一次,他在我眼中褪去网红光环,还原成一个演员。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戏剧(那票价说来现在都还肉疼)。
开始还在想这布景也太简陋了吧,就差不多五平方米的表演空间,道具就几把椅子,一梯子,服饰甚至有些现代化。
不过看到后来发现效果竟出奇的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演员的演技,一点也不出戏。
确实如许多评论所说,之前不看莎翁是因为没有男神引路。
抖森不愧是the sexiest actor。
在舞台上那简直是光芒四射,而且那眼睛是最有戏的,看到后面科里奥兰纳斯流泪时,心都要抽几下 非常喜欢剧中科里奥兰纳斯的形象,真正的为罗马鞠躬尽瘁,如同战神一般,但却不愿自我夸耀。
但易怒,高傲,看不起人民,鄙视罗马的许多传统,认为是“长久堆积无人清理的灰尘”。
在剧中认为向人民说好话,谄媚来获得选票是如同乞讨一般。
(剧中那一段抖森略带顽皮的表演真的太迷人了)。
他这样的个性也最终被真正的卑鄙小人所利用。
在影片下半场他投靠敌方时,似乎悲剧性的结局已经注定,攻打罗马,成功了,会留下千古骂名,亲人丧生于战火中。
失败了 ,带着镣铐走过那曾经的家乡,被人民侮辱。
而且不论怎样,曾经的敌人都不会放过他。
剧对于人民,贵族之间的关系剖析的很深。
贵族并不是都是卑鄙小人,而民众往往愚昧无知,被真正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人云亦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片面,而且他们往往就相信那些尽说好话的人,确实一点点利益就能将他们呼来使去。
确实科里奥兰纳斯对人民态度恶劣,但他说的也确是实话。
这确实是人民真实的面貌,剧中许多和现在的政治面貌联系起来看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和科里奥兰纳斯纯粹的高傲造就了他的悲剧。
放在现在也会依然如此
B站限免看的,以前只知道抖森是和莎士比亚结婚的男纸,看了之后才知道——人家是真的适合莎士比亚。
说回话剧本身,这出戏剧在莎翁众多著作中真的是小众,但依然出众。
个人非常喜欢前半段,将民主制度下贵族的傲慢、民众的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止是开了大嘲讽这么简单,也确实是一针见血地体现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后半部分没有前半出彩,投诚叛变又被劝归的过程有些赶了,看完除了感慨“英雄气短”并没有其他太大的震动。
这个剧场个人很喜欢,包括服化道在内,都是最大程度上地做了减法,剔除了原本的时代色彩后,使得故事本身更加接近当下的视角,也更能让人产生代入感;配合上这个观众与演员距离极小的剧场,可以想见现场看会是多棒的感受。
总之就是非常羡慕能在现场看的人了。
真的希望国内舞台上也能看到这么优秀深刻的作品,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对社会问题尖锐的呈现与思考。
“也许是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变得骄傲,损坏了他的人格;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以治军的态度来处理政事……” 他军功卓越、本性善良,却视底层民众卑贱,不愿卑躬屈膝换取选票;民众狂暴愚昧、狭隘无知、易被煽动,竟把保卫国家的勇士逐出城外……看至中段,还以为悲剧是马歇斯征服罗马后被狡诈的伏尔斯人杀害;但看到意念坚如磐石的战士被求情的母亲妻儿击中软肋同意缔造合约时,猝不及防的转折就像是对注定的悲剧奏响的沉重哀歌——杀他之时,塔勒斯都已无力愤怒,只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呢。
从马歇斯自己,他的母亲妻子朋友,到民众,乃至塔勒斯,又有哪个是赢家?
马歇斯的性格是悲剧结局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不屑于也不会同人民打交道,却偏要做执政者;被逐出后一定有仇必报,要转而攻打自己曾捍卫的城市;战友朋友求情都不为所动,却在母亲妻儿的泪水下放弃曾要坚定守护誓言……母亲为了让儿子活成自己所想,为了自己看重的荣誉、城邦,强加个人意志于儿子,更不惜进行道德绑架——若她知儿子的最终结局,不知是否会再掉一滴眼泪,或者也许仅会觉得自己以此换来城邦和平更显伟大吧。
强势的母亲带来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灌输,使得马歇斯的性格是偏执的、难以变通的,同样也是愚孝的(妈宝男),而缄默可怜的妻子更为悲剧增添凄凉。
在塔勒斯把刀伸向马歇斯的结局时刻,回想他曾经迎接对方到来时的欣喜和激动相拥,又何尝不是一种嘲讽……————抖森演技也太棒了吧!
最后二十分钟简直震撼。
更不用提从头到尾都在散发的强劲雄性荷尔蒙。
肉排的气势也完全不输,好想知道抖森贴面他的络腮胡是什么感觉(真不愧是腐国)。
节奏紧凑、台词华丽,舞台很小能看到观众的影子,现场代入感一定超棒!
羡慕。
有很可爱的笑点,总体节奏蛮好,演员也都超敬业,真是佩服。
大家好,我是直男妹。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
凭借《雷神》《复仇者联盟》中的洛基,圈粉无数。
也让无数粉丝认识了这样一个腿长逆天,帅气十足,气质满分的男人。
用导演乔茜·洛克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就是无与伦比的性感
汤姆·希德勒斯顿除了是一个魅力十足的演员,还是一个学霸。
小学在英国最厉害的小学之一——牛津龙校就读,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这所学校出过20多位首相,培养了诸多文学界,经济政治界的精英,连英国王室也会首选这里。
大学是剑桥,毕业后又进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
妥妥的学霸男神。
而这部由抖森主演的话剧《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相对小众的政治剧,因为比较冷门,所以之前感兴趣的人较少。
但因为抖森的魅力,这部话剧门票一手而空,很多都是彻夜排队。
一开始有人对于抖森出演这部话剧是有质疑的,因为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悲情的大英雄。
但抖森的年轻反而把莎士比亚的话剧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
话剧一开场,是一群平民因为饥荒对统治阶层有了强烈的不满,饥饿的平民们开始游街抗议,科里奥兰纳斯一登场就表示了对元老院的忠诚,对平民的不屑和厌恶。
而不同阶层的人,对科利奥兰纳斯有着不同的评价。
饥饿的平民恨他入骨,憎恨他的傲慢无礼,贵族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宣扬他的辉煌战绩。
矛盾从一开幕,就赤裸裸的显露在观众面前。
与其他在平民面前为了利益虚伪说谎的贵族不同,科里奥兰纳斯明知道自己说的话,会让平民厌恶他,反对他,他依然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说场面话。
他诚实的犹如一杯清水,明知道虚伪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好处,他却决不肯说谎,因为他觉得那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
极度诚实,极其有才华,但同时也极其厌恶平民。
刚看了五分钟,我就被这部话剧深深吸引,必须列入必看话剧清单。
话剧主角科利奥兰纳斯,是公元前5五世纪古罗马的传奇将军。
莎士比亚以他为原型创作了《科利奥兰纳斯》,这是莎士比亚以罗马史为题材写的最后一部悲剧。
莎士比亚写这部话剧的时间,是1607年至1608年。
当时英格兰中部地区发生暴动,有瘟疫流行,充斥着饥饿和粮食短缺。
所以有人认为,这部话剧创作的灵感,或许来源当时的现实状况。
这部话剧在1623年出版,1681年上演太特的改编本。
但并没有引起反响,因为《科利奥兰纳斯》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非常冷门的一部作品。
2012年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这部话剧搬上大荧幕,原因是拉尔夫·费因斯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出演过科利奥兰纳斯,可见虽然是冷门,但是角色魅力无限。
而这部冷门,在2014年作为舞台剧在多玛剧院上映时,十分钟一售而空,当时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新浪官方微博上举办的“中国观众最想想看到的莎翁剧”投票活动数据显示,《科利奥兰纳斯》得票率高达57.1%,排名第一,远超《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
这部话剧的魅力之大到,抖森在话剧中穿过的这个亲笔签名铠甲,刚拍卖就飙到了1700英镑。
(最后成交价格,没看) 凭借这版《科利奥兰纳斯》,抖森提名英国最高戏剧奖奥利弗奖的最佳男演员,并获得《旗帜晚报》戏剧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疫情, NT LIVE特别上线了限时免费的现场录制版,让全世界的观众可以一饱眼福,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本身。
抖森饰演的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非常勇敢,战无不胜的将军。
他诚实,忠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对荣誉一点都不贪婪。
明明反败为胜都是因为他的勇猛,他却拒绝主帅给他更多的奖赏。
说是所有士兵一起攻下的,只需要给他普通士兵的酬劳就好。
而真正让这位大英雄最终悲剧结局的,不是他厌恶平民的缺点,而恰恰是他对于母亲的十分孝顺。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位大英雄就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
可见妈宝不仅毁掉一个美好的婚姻,也会毁掉一个英雄的所有。
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是一个十分骄傲,固执,并且对权力和荣誉有着极大渴望的人,虚荣心非常强。
科利奥兰纳斯出征打仗,他老婆担心的每天流泪,怕他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而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却说,如果科利奥兰纳斯能死在战场上,她会以他为骄傲!
科利奥兰纳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敌军,大获全胜后元老院推选他为下一任执政,原本他是不愿意的,但他的母亲非常希望他能去,于是他去了。
在平民领袖故意设计陷害他,逼他道歉时,他宁可不当权也不道歉,但他母亲逼他,于是他去了。
最后他被平民领袖逼到流放,愤怒的他投靠敌军,攻打罗马,就在即将胜利的时刻,他的母亲求他放弃,他最终放弃,最后因背叛盟友而被杀死。
他的好友,他的儿子,他的妻子都无法让他背弃对盟友的承诺,而唯独他无法拒绝他的母亲。
正如剧中那时他还未取得科利奥兰纳斯称号时,平民路人的几句台词所说:马歇斯所做过的所有丰功伟绩,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不是为了罗马,而是“取悦于他的母亲”,“他因此而骄傲”。
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属于古典艺术,可话剧中所表达的观点依然非常的现代。
孩子和父母原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但很多的父母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
各种各样的教育悲剧,原本可以不需要发生的。
希望为人父母都明白孩子从出生开始,便不再属于你,他们有他们的天地,而你应该自己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精彩。
莎翁笔下最精彩的英雄之一,却因为性格而造成悲剧。
精英与大众的矛盾在先天便是不可调和,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像美国川普总统一样,身为精英却装作平民,来获得选票。
选民们更偏好的可能就是假象、谎言、虚伪。
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说,所谓的民意,不过是政治游戏下背操纵的木偶。
人民、元老院贵族精英、军队,到底谁才是国家的主人。
抖森Tom Hiddleston因为形象非常正面,像中国的岳飞,相较之下保民官则更像所谓的奸臣。
不懂政治的武夫,不论立下多大的战场功劳,都会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下背消灭。
因为战争只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军人”。
如果换个时空,下场更像是三齐王、伍子胥。
so还是马基雅维利大法好。
数千年军阀混战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手下有钱有人,才能待价而沽从而掌权。
缔造战争双方的和平是吃力不讨好,大概率只能沦为双方共同的敌人,就像打起架的人们一起围殴来劝架的第三方,事后也会把战争的失利归咎于第三方。
剧情缺乏说服力,无法欣赏因为男主太没脑子而酿成的悲剧
除了显赫一时的战功之外,男主真是一个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的废物。
英雄也听妈妈的话
任我再喜欢抖森,这剧我也只能给三星半,特别是刚刚看完Frankenstein对比太明显了。抖森并没有超出我的预期,他一直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要不然也驾驭不了剧场版的莎剧,但卷福却是让我震撼到“原来他这么会演戏!”,而抖森并没有给我带来惊喜。当然,两部戏两个角色表演空间不同也不能这样直接比较。
1、两个护民官被表现为脸谱化的反派,他们阴谋煽动平民反对并驱逐科利奥兰纳斯,而平民又被表现为极易被煽动的愚夫愚妇,这就让原本可以是对罗马政治体制的探讨沦为了一场三流的政治阴谋剧。2、母亲的人设比科利奥兰纳斯更骄傲,宁愿儿子战死疆场的骄傲和荣光,怎么可能要儿子去向平民乞讨选票去向平民下跪讨饶?又怎么可能为曾经驱逐儿子的罗马来向儿子下跪求情?3、虽然母亲的求情毫无说服力,但科利奥兰纳斯还是被感动了同意与罗马缔结和约,只是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主将怎么可能不懂开战背后各种政治经济元素的牵制?箭在弦上是他想原谅罗马也身不由己了,这才是他希腊悲剧式的命运和困境,可惜莎士比亚没有在此展开。
“我也有一腔怒火,但我还有头脑,知道把愤怒用在正确的地方。” 英雄不只有骄傲的身躯,更需要英勇的气节。这个角色除了抖森,想不到谁还能胜任和超越。原来国外的戏剧现场都是真接吻(异性&同性)、真淋浴、逼真血液…在中国都不曾见过。看的版本包括95分钟上半场+15分钟休息+5分钟采访+65分钟下半场
感觉抖森演这么一个角色还是年轻了,怎么看都像个妈宝熊孩子。家庭与性格双重笼罩下的悲剧,求情那段现场看可能更直戳要害吧。字幕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某些地方翻得很刻意?肉排排ಠωಠ!老婆怎么看都像Billie Piper【。
太一般了,也没改。。。ds演得也不好,太年轻了。
都说了以前不爱莎士比亚是没有男神引路啊!
In your face的血腥暴力。宇宙的尽头是鸡妈。最后一幕为啥搞那么诗意,我想要戛然而止的暴力。我其实没怎么看过抖森演戏…这是第一次意识到他还蛮高大壮的…
老婆长得好像Billie姐【抖森请不要再祸害你偶像了接点别的剧吧谢谢
我的错,不喜欢这种剧场上的大喊大叫。
两年之后再看,依然结局落泪。In the name of people. It shall be so. 关于民主民意民众,似乎放眼人类历史几千年来未曾变过。Coriolanus这样一个角色,他相信精英统治他视民众如草芥,可是他又有一种纯粹感,感谢老莎和森哥,这样一个人物,甚至是注定悲剧的莎剧式的人物,让人唏嘘。常胜将军败给了政客和携裹的所谓的民意,让他舍命的罗马背弃他,复仇是如此的甘甜。2017.11. 感谢NTLive,感谢百老汇国际戏剧影像展。没有BGM没有特效,演员们的表现就是戏剧的全部,哦赞美他们!这样一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赞美Tom Hiddleston.
说不清到底是坚定不移的Coriolanus 呢还是犹豫善变的Marius ……明星演员抖森粉丝滤镜太强悍,个人感觉倒是很平淡乏力……
寇流兰他妈:嘴炮的胜利 get不到文邹邹的莎翁
抖森实在是太容易流泪了orz电影院里全是fan girls。。。I'm not alone TT___TT
不是很喜欢这个剧本,对导演“现代化演绎”的处理不完全认可。抖森虽然演得好,但当年的面庞还是太年轻,怎么看都觉得这样一张脸过于稚嫩了并不像是剧本中所描绘的人物……看着抖森的脸我实在是入戏困难。妻子的角色从映前采访时是期待的,但剧中表演实在是过于刻意,而且这个角色的人物线我也不太能get到。
英雄vs人(pi)民。
半屋子花痴,每一个腐梗都哇哇叫不停…搜不鸟…
托福很容易就看到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