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性感,她不裸露,她不温柔,可是她最时尚,Coco Chanel。
对于同时代的女人而言,她是先锋,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在。
对于同时代的男人来说,她是毒药,充满诱惑,有着征服的欲望,但是很危险。
这是部诠释的比较好的片子,那些简洁却优雅的服装,那些充满情欲的画面,这是真正的法国片,缓缓行进中给予你震撼。
整部影片将COCO的魅力表现极致,将她的个人风格凸显在她的别墅设计中。
这一位经过岁月和个人经历及战乱和对当下人的品味的思考中仍坚信自己的选择,并且是一位独立的相当自信且有魅力的女人。
导演不但叙述了COCO的一段爱情故事,更加表现在COCO的个人价值上。
让人们更了解COCO的个人欣赏观。
当电影序幕拉开在COCO和将军情人的最后一幕,序幕也拉开了一段在当时年代下人们对事物和欣赏角度的偏激(第一场舞台剧),然后跟着COCO的形象,电影前的我看懂了导演所要讲述的——coco的个人审美和当时的年代的相互考虑下诞生了CHANEL的品牌。
她是第一位将男装带入女性服装的先锋人物。
她也是一位尊重自身的有个人价值的女性。
让我不禁赞叹COCO很酷。
对于开场,很多人和片中的观众一样有点闷,压抑甚而喘不过气。
对于斯特拉文斯基当年的创举,我想现在看惯了天鹅湖的人也未必能接受。
然而这就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经典作品。
但是在观众席上,有一位女人,一位艺术家,她目光如注。
她坚守她所坚守的,她特立独行,她爱她所爱,她就是Coco Chanel。
片中的斯特拉文斯基出场的表现也很沉闷,和猎守里的主角一样,或许他就适合这样的角色。
有点木讷,有点生硬,亲和力不那么强,看上去总是那样的让人有点不太想靠近。
然而他的才华,他的贵族身份,让coco发现了他,也让coco放下身份,主动去留纸条,去留联系方式。
对于一个如此高傲的女人,艺术家,她这样的主动充分的体现了她对他艺术的那份偏执。
看看他们,我们会相信,其实某些东西都是命中注定。
上帝会在适当的时候,让特定的某位人逗留于你的生活,不一定会定格,但是一定会是美好的回首。
艺术家的偏执与骄傲表现的使他初次定会拒绝她,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她。
生活所迫还是,这个不用去追究,我觉得更多成分的东西在这里面,应该是吸引,所以他终究还是妥协,举家定居在coco的家。
两位艺术家,定能相互吸引。
coco是清楚这点的,就好比她对香水的坚持,对美的坚持。
在片中她把女人束带剪断,对女性自由的崇尚,她坚守她的黑白经典色,她所创造的N5,至今都让人无法撼动她那帝王宝座。
也正因为如此,她也就比他更懂他,她选择给他激情,也选择退居幕后默默的支持他的事业,因为她是香奈儿,她也有她的事业,也有她的坚守。
很喜欢那句台词:我不做你的情人。
她的个性如此突兀,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懂得,这样的女人让人钦佩。
另一位女人,特琳娜。
伊戈尔的妻子,她爱他,她帮他改稿子。
如果非得分这两个女人的话,我想可以这总结,特琳娜懂的是音乐,coco懂的是艺术,是伊戈尔这个艺术家。
所以两者肯定会有分歧,然而她的爱更深刻也更陡然,因为她更明白她爱他,但是也更爱这个家庭,她选择带孩子们离去,她选择带着心酸了离去,她只哀求coco只要不打扰他创造音乐,因为她比coco更明白,音乐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应该坚守和创造的东西。
她离去的场面我有点心酸,她的一句我爱你只换来了冷冷的一声车门叩响。
最后说说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不去翻阅历史单纯的从影片出发。
青梅竹马的妻子,也是他婚后激情不再的妻子,但是他比谁都明白他离不开妻子。
所以在妻子离开后,伊戈尔踟蹰。
但是他是幸运的,这也是我想要说的。
他的成功是两位女人的努力,他太幸运了,有coco这样的人给他激情,coco懂他,懂他的艺术,懂他的坚守,也更欣赏他的那份艺术家气质。
然而特琳娜更明白如何去爱他,明白如何让他去创造,给他最好的选择,给他最好的条件。
一位是欣赏他气质的情人,一位是安稳他后防线的妻子。
他选择前者,所以今后他注定孤独,因为coco她是不甘心做情人的。
幸运儿,不能说幸福。
在这两个词之间,我犹豫了许久,终还是觉得幸运更妥当。
就如影片最后的那样,演出很成功。
剧场里依然有着那么一位目光如炬的女人——coco,就如开场的那样。
这样的一个台风天的中午,我蜷缩在福建沿海的一个小城上。
屋外是校园里的孩子们,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比我小不了几岁。
他们发短信来说,老师,我要和你做朋友,我只是想,我不认识你。
不知道影片中的史实有多少,因为台风,因为停电,史实,即使我想知道,也随风去吧。
影片的主题好像只有两个:春之祭 CHANEL NO.5,导演讨巧的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词,腻腻歪歪地联系在了一起。
斯特拉文斯基说,你不是艺术家,你是店员。
他妻子说,她在玩弄你,但是在他心里,她是永远不能和他平行匹配的。
斯特拉文斯基写序列音乐,他的音乐时算出来的,晚年却又回归新古典,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如果把影片中的史实当真,也许COCO小姐会是主导动机之一。
看到影片中很拙劣的把双簧管演奏的部分,用大管来吹奏,拍摄的亦乎有模有样。
突然想起高考时分听的春之祭,慢慢的,夏季也要过去了。
艺术家如他,因革命而流放,而滋生出不伦的恋情。
音乐人如我,这样一个从一流音乐院校里面出来的二三流音乐人,从中心,被流放到一个被台风迷恋的小城,又有何好怀念,他是别人的,他是远方的。
童年即被抛弃,寄居孤儿院,过刻板清寂日子,学点阅读和书写,得点艺术欣赏的皮毛,学会做家务,再学一样缝纫或别的日后能糊口的小手艺。
渐次成年,到社会上谋一淑女无需做、下女做不来的职位,边谋生边等待遇见可嫁的男人。
终于,某日,他出现,往返试探,感觉可托终身或至少可托眼前,收拾简单行李,相隔半步跟在男人身后走去,自此生死难卜……若故事只到这里,便不会有那些数度令人激动热血的偶像成为烛照旧时代女性革命道路的先锋。
而一个个提着箱子的清秀背影好似站在岔路口,顾盼间,各人命数冥冥中已见端倪。
她们当中的大多数,成为普通家庭中操劳隐忍的主妇,也有一部分在多年后耐不住成为出走的诺拉,偶尔有一位,遇见博学多情富有却还有疯妻藏于阁楼的绅士,演绎酷烈爱情,最后成为带着大笔遗产陪伴盲眼爱人的简爱……唯有一人,是绝无仅有的例外,一生不嫁,阅男人无数但不被男人主宰,以一己之名傲立时尚前沿近百年,成为女性精神和经济独立的榜样,奇女子不世出,与她比肩的人至今不多见——她是传奇,她是香奈儿。
这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与她相关的一切皆被穿凿附会至彩虹艳尽半边天,以她为主角的传记和电影大多有励志主题,即使意在展示绯闻艳史,最终也收尾于她创建的时尚帝国。
雪莉麦克莱恩主演的《香奈儿》、奥黛丽塔图主演的《时尚先锋香奈儿》和安娜莫格拉丽丝主演的《香奈儿秘密情史》三部影片在这点异曲同工。
三部连起来,将看到一位怎样的女神?
诡异的是,从长达七小时的连贯影像背后浮现出的香奈儿女士,竟是充分利用自身性别资源吊住人生路上每位男人借风力上青云的心机女,到《香奈儿秘密情史》这部讲述她与斯特拉文斯基风流韵事的影片,香奈儿的人生道路更被勾勒成一条从被男人包养到成功后包养男人及其全家的独特旅程。
对此前从未看过香奈儿传记的观众,这三部影片威力强大。
雪莉版最早公映,叙事起点在旅居美国的老香奈儿重返巴黎操旧业,其间交叉叙述她如何离开孤儿院遇见成功前的两名男人,EB和宝儿,如何先到EB家做情妇,在那里邂逅宝儿遂炒了EB成为后者情人并于该人婚后晋身小三。
当然,在做情妇时她已特立独行,已开始手做帽子小范围卖帽子并伺机开店。
与再铸辉煌相比,插叙内容篇幅更大,待到黑衣黑帽的成功女店主痛失宝儿,基本上,一名才华小三借鸡生蛋的奋斗告一段落,香奈儿的感情生活出现了短暂真空,恰好藉此告别小三身份,她彻底独立了。
塔图版另有名字叫《成名前的香奈儿》,清晰概括了影片重点。
这个版本的叙事起点在香奈儿童年丧母,被父亲送进孤儿院,每日苦等,父亲再未出现。
这是她一生第一次被男人抛弃,且是最不该抛弃她的那个血肉相连的男人,如此,在日后成长中,对男人的信赖将打多大折扣可想而知。
从这里展开,塔图奉献了表情淡漠疏离却性格硬朗的野心女子,她穷困,无处可去,只有忍耐EB的轻侮,她被藏匿,咖啡馆歌女出身让她见不得人,但金子总会发光,没有像样的衣服首饰就在风格气质上做文章,把金主男人的衣裤改了穿上,到人前招摇,在EB的朋友圈中引起轰动,这是她独立的开始,但情妇还是情妇,于地位无补。
与《香奈儿》一样,跳槽发生在EB家,只是更离谱,与EB有通家之好的宝儿竟将香奈儿“借”出两天,携手漫游同床共枕,两天后,如胶似漆……宝儿是实业家,有钱有头脑,香奈儿事业的赞助人,非他莫属。
与前两部相比,《香奈儿秘密情史》显得另类,开篇略交待宝儿死于车祸,便将这段外室生涯冠以“一生难忘的疼痛之爱”,香奈儿终生未婚,因此立起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好大一个牌坊。
未婚不意味着无性无爱,单身成功女与艺术男心有灵犀。
才华横溢却折翼巴黎的斯特拉文斯基穷得带着老婆孩子流亡,香奈儿伸出援手,请他们一家到自己的别墅,好吃好喝供养起来,让他专事创作只为流芳百世。
艺术男全家过上安逸生活,供养人年轻美貌品位极高,吃人家嘴短少不得曲意逢迎,几个回合下来,艺术男成入幕之宾。
久而久之,艺术男的妻子再不能熟视无睹眼皮底下的偷情,率众子女出走,留下这一对继续苟且。
香奈儿和一般介入别人家庭的拆弹部队还是有区别,她拆了男人的家,却没有委以终身的意思,艺术男说“你不是艺术家,你就是个开店的”,她开口让他“滚”,全不顾自己衣不蔽体。
到这里,史上最牛的一场包养曲终人散。
据说,香奈儿的成名路径和情史一直是谜,至今没人能说清楚她的出身,一时是寡母身边孤雏,一时是美国酒商的私生女,就连名满江湖的名字COCO究竟出自哪首法语歌、指代是人还是猫都有不同考证,更没人能说清楚她一生到底有多少情人,与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甚至巴黎沦陷时作为占领军的纳粹军官之间情深缘浅抑或有上不得台面的交易种种。
香奈儿传记和同时代人对她的回忆版本众多,版版不同,更让她的一生显得雾霭弥漫深不可测……传奇,也是拜神秘所赐历经民间无数次添枝加叶才炼成的吧?
在《香奈儿秘密情史》的山寨版DVD封套上,写着一句话:“小资大爱,白领必看,向香奈儿学习如何做女人。
”不知香奈儿的在天之灵看到会不会露出标志性的单边歪嘴浅笑,一辈子的生意经和咬紧牙关摆好POSE捱过的日日夜夜,是谁都能学来的吗?
世间很多成功者在写回忆录时常会把成功归结为某个特别的契机,比如中了头彩的人告诉追随者,掏钱之前要用酒精擦手,于是人手一瓶便携款35%浓度医用酒精,而真正扭转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和为此付出的特殊代价,谁也不会拿出来教人。
香奈儿也如此,成功的秘密已随她仙去,留下八卦任世人评说——这三部号称传记的电影,不过是八卦之一。
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这首古典曲目,之前听过太多的悠扬激昂的曲子,听这一曲,犹如是斯特劳斯写摇滚乐了,这一首风格太鲜明了。
像是沉郁的大地,在挣脱黑暗,等待春天到来,急促的升降调,突然变化的曲向,太给力了,其他的什么裸戏,妇女夺夫,名牌衣服、香水都是浮云。
香奈儿的出现感受到了女权的强势,可一切也都是从小培养和经济独立之上,可见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调的牛逼性。
片尾2位主角像是在缅怀曾经的那段激情岁月,说是爱情,我不信,说不是爱情,你也不信,谁爱信不信吧,反正都是秘密的情史 who konws.
1913年,巴黎,香奈儿专心投入已成名的事业并与富裕的亚瑟卡柏热恋中。
同年,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春之祭》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剧院中首演,他以特立独行的艺术气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现场几乎酿成了一场大暴动,演出以失败告终。
斯特拉文斯基为此伤心不已。
当时已在时尚界获得巨大成功的香奈儿也在现场,她非常欣赏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天赋,剧中的音乐给香奈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香奈儿的全球品牌形象大使安娜·莫格拉莉丝(Anna Mouglalis)受邀演出《香奈儿秘密情史》,气质出众的安娜·莫格拉莉丝在学期间被香奈儿总监卡尔·拉格斐发掘,令这位时尚至尊为她的脱俗气质所倾倒,立即邀请她担任香奈儿品牌全球形象大使。
安娜·莫格拉莉丝说到:“我非常的荣幸可以演出香奈儿,她是如此的优雅。
”《香奈儿的秘密情史》改编自2002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香奈儿与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段往事。
“她的嗓音、姿态,所有的一切构成了她独一无二的个性——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她扮演起这个角色来得心应手。
”导演扬·高能说,“安娜就有这种本事,她的气场很强大,但她也有可可身上非常重要的特征,美丽、优雅。
” 对于莫格拉莉丝来说,“香奈儿”是一个驾轻就熟的角色。
“我与好友卡尔及康朋街31号的关系,让我对香奈儿可以了解这么多。
卡尔对什么都好奇,他知道时尚和艺术的历史,总是慷慨地告诉我。
他还为这部电影设计了一套礼服。
但他说得最多的是香奈儿的幽默。
这样一个犀利而充满强烈想法的脑袋,必须具备天生的幽默感。
卡尔告诉我,可可用一个笑话就能让陌生人成为她的忠实粉丝。
” 电影之外的莫格拉莉丝同样烟不离手。
她抽烟的时候眉头微锁,一不小心就流露出香奈儿的神韵。
“以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爱情故事来描述香奈儿很有趣,”莫格拉莉丝说,“在那个本该男人拥有一切的时代,她拥有了金钱、权力和独立性。
她把衣服都做得非常好穿,但男人却受困于他的西装。
是她导演了这一切。
” 现在,莫格拉莉丝有一个3岁的女儿,丈夫是一名法国导演。
两人在2006年合作的一部电影里邂逅,拍摄过程中,她怀孕了。
丈夫总想把女儿安排进自己的电影里,这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身上有太多莫格拉莉丝鲜明的个性特征,小小年纪就懂得说不,正如当年莫格拉莉丝从高中辍学一样。
“我们想让她出现在电影里,但她拒绝了,对她来说,这个职业太无聊。
” 关于现在大家所讨论的时尚问题,安娜·莫格拉莉丝有她自己的一套。
她热爱发掘新品牌,特别是有创意、价格又友善的东西。
她会热烈讨论在大卖场里强盗的好货,像很多法国女人一样爱死了Monoprix(法国知名的评价连锁商场),却不愿意抢购It bag,特别是那种要排队预订的。
安娜·莫格拉莉喜欢去一些精品小店淘一些特别的服饰,像是FaFafia、Jade en Plus等的特色小店,你会发现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哦!!
这世上最无法说清的事就是爱情。
你无法预知它什么时候会到来。
7年前的音乐原来早已深深印在心底,那时还没有成熟的我并不十分理解其中的含义,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早已看透诡异的外表,深入骨髓。
我决定追随他。
一如往常的坚定与勇敢。
他来,我们沐浴在爱情的甜蜜里,享受秘密带来的欢愉。
我是风雨后坚强的野蔷薇。
但爱情是有重量的,而你已经开始腐败,你不堪一击的枝桠终究会承受不住重力。
我不发一语承受爱情的重量,选择留给你们。
他的灵感如泉涌,我的事业蒸蒸日上,香奈儿5号的味道,就是爱情。
爱情如潮水来袭,一波高过一波,他的心却无法坚定。
现在的内疚究竟算什么?
我的心并不如外表坚强,争执一触即发。
我发现我和他之间有那么多的不了解,尽管我们的感情没有变。
但我已经看到结局,各自孤独终老的结局。
一切命注定,终究会败下阵来。
我一如既往,暗中资助他。
但我们都明白,已经有东西回不到从前。
他没有勇气面对与你消失的情感,被囚禁在道德的牢笼中。
在感情面前你必须坚强起来,否则……貌似坚定的情感,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时间是永远的胜利者。
我依然是高高在上绽放的蔷薇,花瓣愈加鲜红耀眼。
在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我都会与他缠绵在一起。
他与他最终没有分别。
相框中锁住的仅仅只是我的爱情。
爱情是我的生命。
香奈儿是个极品女人,她一包养就包养了作曲家全家上下;而作曲家更是个极品男人,他的艳情疑似卖身不说,还要亲手将病中的妻子送去情妇家受辱。
这个版本的Chanel坚硬冷冽地像个男人,但其实她也有内心疼痛的核,只不过不是在Igor身上,而在那张被流着泪翻倒的旧照片;但如果当成爱情电影来看就真的大错特错了,这全部的内容无非是说一个有钱女人如何玩弄她感兴趣的男人又狡黠从容地全身而退的事情。
她出钱资助只不过是她觉得他的才华值这个价,除此之外毫无情感的困扰,甚至连道德的困扰也木有(但倘若暴发户包养女大学生是社会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包养一个中年男无非口味重点,又何足挂齿呢。
)我曾疑过那句:你已令我失望。
是对Igor无爱的抱怨,但转念一想,那只不过是香奈儿怪他毁了大家的体面。
幸好让人宽慰的是Igor也真的不爱他的恩客,这个男滴其实谁都不爱,只任凭哪种生活方式更爽心就跟着谁走,的确是艺术家的惯常做派。
他说服自己接受资助的理由无非两个,一是为了妻子的病情、孩子的成长环境,乍看颇有些悲壮的意味,然本质上是不堪忍受经济的压力而找个依靠;这点很容易被证实了,后来他的妻子看出端倪,几次三番要走,他都不肯,可见他在艺术展第一次的推辞只是暂时放不下男性的尊严,并非贞操。
二是他觉得香奈儿爱上了他,被包养的一方通常都会这样自我陶醉,但这一点到后来也被推翻了,于是他很崩溃,看地出这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令他在晚餐时失态,更恶意地辱骂香奈儿只是个开店的。
到这里我们都知道,哥们你玩完了。
这是部整体很阴郁的电影,但Anna Mouglalis的扮相十分令人难忘,她有着无比优雅性感的法令纹。
其实香奈儿的一生有很多情人,但影片没有表述;她说了让他滚蛋之后,也没有另觅新欢,仍旧保持这层关系。
再后来,两个人都很年老了,各自躺着各自的床上奄奄一息。
我喜欢这个结局,如果一定要安排两个爱无能的人重沐爱河,那可真的是SB透顶了。
真正的爱情一生只有一次,更多情况下是一次也不会有。
2009年,有两部关于香奈儿的电影上映,作为人气更旺的奥黛丽•塔图主演的《时尚先锋香奈儿》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大部分目光,以至于另一部《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秘密故事》(太长了,下面还是简称《香奈儿秘密情史》这样的艳名吧)受到的关注寥寥。
我没有特别关注过真实的香奈儿的故事和影像,所以无法评判两部影片的两个香奈儿谁更像真人,但是,两部影片同样的偏重一代时尚女王的感情生活,只是前者罩个传记大片的外衣,显得有些题材束缚,倒是后者直指“秘密情史”,显得更为坦荡。
不知道是处于观众喜好还是咋的,但凡涉及名人传记电影,大半都拍成了情史,《时尚先锋香奈儿》看似一部传记片,我本来指望看看这个女人如何成为时尚女王,她的事业,她的生活态度,她的趣事,当然,也有她的感情,但是整部影片却在揭示她第一次时尚浪潮和战后第二次浪潮间的人生轨迹过程中,还是偏重她与资助人的一段感情,以至于看了后感觉更像一个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香奈儿的个性和特点反倒消解与这段感情中。
与之相比《香奈儿秘密情史》倒是更个性些,我过去确实没听说过斯特拉文斯基这么一个人物,查了资料才了解他是俄罗斯极具个人和民族风格的作曲家,一生也是遇到不少坎坷,数次更换国籍,堪称世界公民,但是作品上更多引入俄罗斯民族文化和风格,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时,一帮看惯高雅歌剧的法国观众的反应堪称暴怒,现场一度失控,倒是香奈儿露出神秘的微笑,这一开场,其实就暗暗的突出了香奈儿的个性,她敢于创新,与众不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尽管有个好的开头,但是整部影片后续的走向上就有些诡异了,在我看来,它有些摇摆。
对于两人感情的呈现风格上,我感觉比较另类,但是却别具一格。
二人的感情被表现的有些阴郁,但是炽烈。
作为流亡到法国的俄罗斯音乐家,又是作品风格不受待见的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生活陷入困顿,一个大家庭也需要他的担当。
而这个时候,香奈儿出现了,将一幢大宅让与他们居住,并给予极大帮助,让这个家庭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
渐渐地,经常出入斯特拉文斯基家庭的香奈儿与音乐家精神共鸣,终于爱火燃起,宽衣解带,这段爱情,被导演表现的带着一丝凝重气息,连两人亲热场面都是艺术化中却又野性奔放的。
而香奈儿的性格也与《时尚先锋香奈儿》中塔图版的香奈儿形成鲜明对比,塔图版的香奈儿显得个性,独立,但是依然不失一个小女人对爱情的想象,与其资助人间的感情关系中,她沉迷,沦陷,充满期待。
而这部影片的香奈儿则是一个充满了女权主义气息的香奈儿,在片中,感觉不到她对爱情的那种沉入感,甚至她为何爱上斯特拉文斯基都显得不太明朗,一如影片的风格。
她在片中充满了强势和统治力,片中不见男女谈情场面,两人间除了交欢场面,剩下的就是带着紧张感的矛盾场面了,而香奈儿始终显得高傲、冷静、成熟,反衬出斯特拉文斯基更像个孩子似的胡闹和优柔寡断。
虽然两部影片中,香奈儿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所不同,但是给人带来的反差确实巨大,究竟是真实的香奈儿就是如此,还是导演个人风格,或者演员气质的体现,就是本片一件仁者见仁,各自解释的有趣切面了。
如果《香奈儿秘密情史》集中表现这段感情的风格化和香奈儿的女权化风范,它也会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化佳作。
但是,导演在立场上似乎又有些摇摆,既想风格化表现香奈儿的个性和这段爱情与众不同的基因,又想在主流价值观上顶斯特拉文斯基的原配一把。
于是,香奈儿的强势下,影片常常表现原配的柔弱和无奈,一个本身有病的女人,看着“施主”跟自己男人乱搞,却带着一种寄人篱下的屈辱无力反抗,只能隐隐的求丈夫离开法国,而对于香奈儿能做的也就是发出些淡淡的道德诅咒,然后破灭对丈夫的幻想,决绝的离开。
这样的两边讨好,倒是让影片没有了锐气,结果“小三”和“原配”各自走人,留下感情上有些孬种的男人独自体察悲伤,然后又是无比俗气的桥段,艺术家在痛苦中燃起激情,艺术之火熊熊燃烧,这段感情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升起也熄灭,仿佛就是给斯特拉文斯基架起一个艺术上发力的炮台。
最后的结局,一段仓促的人老之后,覆水难收的回忆,更是蹩脚。
可以说,这部电影形式上力求风格化,但是骨子里还是放不开,虽然也献上了一些特别的影像和情感冲击,但是犹疑之间,还是没有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与其这样,还不如摘取片中游离的香奈儿研制香水的桥段发挥,《香奈儿秘密香水》拍出来可能更有意思。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d3fc626067b83d49eaf8f815.html
小三上位史。
都拍成小三情感史了。其实COCO是勇敢的。 只是IGOR没有勇气公开。原来比小三更可悲的是有小三的男人们。
賤的很優雅
黑白。。。5号。。。高贵。。。典雅。。。神秘。。。这是她也是它。。。
这片儿也太杯具了点儿吧
无聊死我了。
真快看睡了。。。。。。。
情 恨 離 天
成功的小三就是让对方非死即伤。
有的人的距离仅限于此。
还没有香奈儿好看呢,扑朔迷离。一颗星给可可的别墅装潢,一颗星给可可的服装~那段情史啊,讲了不如不讲。把感情讲成寂寞了。她最爱的一定还是车祸男的哇。
没什么亮点
活像没剪辑过的毛版片儿(还真不像毛片儿……)
不错
生生被这部片子的拖沓和恐怖给弄死了……
一切都是只为。女主角。
第一段在剧场的长镜头很不错,中段基础画面也很不错
我他妈要看Chanel的传记,不是要看你们这群演员面部皱纹的重组与涣散。。。妈的!
看装修 看服装 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