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新电影》上看到对三丁目的评价,四星。
盘久寻不到,现在连这本杂志都见不到了。
后来终于在号称北方碟片集散地的石家庄老家截获,还是9的。
买了以后搁了一年,这次因为要借别人自己怎么也得先看了,结果特别后悔没早看,真是值得到处向人推荐的佳作。
日本人,怎么就这么会励志、会煽情、会催泪。
三丁目里的人物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不得志的儿童文学作家、欠债的酒店老板娘广美和别人托付给她的孤儿淳之介、家庭工厂的铃木一家人(性格刚烈的爸爸、典型慈母的妈妈和淘气可爱的一平)从乡下来铃木家打工的六子、街道的医生、烟店的精神超好的婆婆。
故事缓慢地推进,并不新鲜,但充满变化。
作家去小酒馆喝酒却莫名其妙被拜托照顾一个小孩,正是十分不爽时,发现这孩子竟然是自己的书迷。
(此处尤为钦佩编剧,关于如何将作家和孩子的关系拉近,这真是非常妙的写法,一点没觉着假)矛盾也在积累着,铃木先生和六子对彼此都有不满,甚至搞到铃木先生暴走了。
有时我们观看着人类单纯的自私:广美将孩子托付给作家;作家抄袭了淳之介的作品,但这种小缺陷马上会被真诚和善良感染。
淳之介知道抄袭事件后一点也不生气,相反,是对自己作品登上杂志感到激动。
作家无比惊讶地注视着淳之介,作为一个小孩,还能再单纯再懂事点么,从此二人开始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相依为命,这是后来的真正的血缘关系也不能拆散的依赖和牵绊。
单纯地相信、真诚和善良,是失去许久的吗?
影片里处处是对家庭温暖的渲染:将六子视为家庭成员的铃木一家,在她吃了坏掉的蛋糕拉肚子后竟然买了冰箱;作家渴望三口之家的生活,即使拮据到只有戒指盒也要向广美求婚;独来独往的医生,其妻子和女儿都在战争中丧生,他仍然坚强地生活;六子最后也拿到了她妈妈的信,泪流满面地赶回家。
整个街道,整个三丁目,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铃木一家买了新电视,所有的人都来道贺,大家围坐在那么小的电视机前兴高采烈地看格斗。
对应到中国,对应到北京,是温暖却相去太久的大杂院的邻里街坊。
每个胡同都有几个大杂院,院里都有棵大枣树或槐树,每天都是一样的锅碗瓢盆、鸡毛蒜皮。
大孩子带着小孩们跳皮筋玩打仗,老人们拿着蒲扇坐在马扎上叙叙家常里短,一到晚饭时间,各种饭菜味混合在一起弥漫在院子的空气里,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消停下来。
不是没有矛盾,吵翻天的时候不少,但过了那么些年,到了哪都还是发小最亲,到了哪都还是大杂院里的奶奶最护着院里的孩子。
中国曾经除了开会,是有集体生活的。
村里放电影,全村邻村都出动,满山坡站的都是人;街坊们都去有电视的人家里看女排比赛,欢呼雀跃,即便是大跳忠字舞,现在看来愚不可及,当时也是无比真诚热烈地陶醉、享受着狂欢节一样的集体生活的乐趣。
这与现在大家在电影院里惊呼变形金刚的牛比,感叹落叶归根的艰难,为南京里国人遭受的灾难唏嘘是不一样的,真的不一样,尽管后者其实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情感。
温暖的家庭和邻里关系,激情洋溢的集体生活,是丢失许久的吗?
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好多啊,有多少改变带来的喜悦是我们至今还记得的?
家里的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缝纫机、第一个冰箱都是什么牌子?
哪年买的?
当时的欣喜随着物件的更新换代被忘得一干二净。
自行车很久没骑了,缝纫机也不知道收到哪去了。
三丁目的居民们第一次看电视的兴奋,铃木一家刚买冰箱,把头伸到里面的激动样子,我们不曾有过吗,不是我们自己遗忘了这些最简单朴实的快乐吗?
影片里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之前给铃木家送冰块的工人望着被扔掉的冰柜暗自叹息。
我们生活里的变化,又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
对小小的平凡的幸福的捕捉和记忆,是消失许久的吗?
失去的,还有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人们无法从战争中回过神来。
但东京塔一天天在长高,状况一天天在变好,最令我感叹的是,孩子们捧着淳之介的小说,读着读着都惊呆了,身后出现高耸的摩天楼和满天飞的汽艇,这是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影片的最后,大家望着同一个方向,镜头摇过去,无比壮美的夕阳下,东京塔静静地但坚定地矗立着,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不管坚持多么艰难,总有爱给我们力量,总有些小小的美好温暖着内心,总有美不胜收的夕阳照耀着我们,always三丁目的夕阳!
首先不得不先鼓鼓掌,这片的背景音乐实在做得很赞!
片头一开始摇出,再配以那似曾熟悉的音乐,一股古旧安宁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是工业时代!
不知怎地,对于那个火车轰隆隆地滚着黑烟而来,沿街四处坐着不徐不急摇着大蒲扇闲暇人等的狭窄街道,每家每户相对敞着大门大声呼唤自家小孩回家吃饭,走在街头的人们都亲切闲宁,的工业时代开头有股莫名的好感记得宫崎峻老爷爷的动画里也很多那种感觉的场景人们都是不紧不慢又充满热情地自在生活着这样说来恐怕也只能更加说明我只是一个恋旧的人尽管未能有幸成长于那个年代……但童年的早期还是那样悠闲的老实说,讨厌现今人们的忙碌,十分讨厌!
那如同趋势的苍蝇们般的来势汹汹记得铃木家第一晚有电视的场景大家蜂拥而至,热切又秩序看得心中一腔热流脑中尽是妈妈描述过无数次的她们当年家中第一次通电的夜晚也是这般,大家激动又热烈,整晚未能入眠,过年一般不知如今的我们是否还能有这般机会体验如此热切的心情第一次热泪盈眶的场景是那个恶魔医生(哈哈,是三浦大叔呢~)带炸鸡串回家,看着围坐在身边的妻女俩一口一个好吃地赞不绝口おいしいでしょうおいしいですね就这般反反复复地说着,一下子眼眶就很酸了此刻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到不行的幸福光是看他凝望着她们的眼神便幸福到无边无际了但竟然这只是梦境更添悲愁,战争的伤痕(现在对三浦大叔很有爱了,不愧是老演员的说~)其次是一平的那个护身符小补丁当他从被窝里把那张捏得皱巴巴的小纸条伸出来的时候一看到那上面的两行字就一下子又酸了怎么会有这么细心体贴的妈妈!!
太令人神往了暗自下下决心,以后的自己也¥#◎%×※%………………再次便是圣诞老人的美丽谎言看着在孩子们惊喜不已瞪大眼睛的背后暗自偷偷微笑的大人们开始觉得这些关于的圣诞老人云云的话语都美丽得无以伦比以后的自己也要¥#◎%×※%………………PS.回家要再跟妈妈一起看遍,肯定会再多触动~期待~~
【3星】1、我是先看了第三部来的。
日本当时以男人为主很明显,男人看错了字,冤枉了女主,主动道歉、有勇气道歉就已经是很大的美德了2、这个时候的女主更可爱一点,那个失意作家的妻子现在还没和作家在一起,更骚一些,没想到作家妻子是在作家落魄时,当时也可能是最有希望得作家奖的时候,和作家因为作家的善良——作家收留了他的小粉丝兼他未来妻子的亲戚的孩子——而在一起3、女主(小家碧玉型)的老板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因为说女主是个骗子,搞欺诈:女主本来写的会修自行车,这铃木车行的老板却看成了女主会修车,结果却发现女主不会修车,连千斤顶都不知道是什么。
因为这个事情老板严厉地斥责了女主,并且让她滚。
老板发现真相后跪着道歉几句话之后,就开始画饼——到了第三部,这什么破修车行也没有变成汽车公司4、两晚看完
送戒指那真的好感人想哭,没有一个女人能够抗拒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
在爱情面前,应该要学会在聪明一点。
你为之付出的不一定带来感动或被感谢。
还是要学会,少浪漫一点?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
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对啊手机不是说手机上班时间手机不是说。
昭和33年,东京旧城区夕日町三丁目.有關希望的電影.對於不甘承認戰敗的日本人眼中的希望.如果說鋼造結構的東京鐵塔算作是一種野心的話,這一部軟糖一樣的日本片,很有野心地建起一座希望之塔.希望是等待家電店終於送來的電視機.希望是從一平手上放飛的模型飛機.希望是文學雜志上終於有署名芥川的小說.希望是終於抽中百連發.希望是"永不落空".希望是鈴木車行的第一輛"鈴木製造".希望是不得志的作家遇上最最忠實的讀者.希望是美艷的酒館老闆娘常常上門來親手做的咖喱飯.希望是當讀起小淳筆下的小說,那在心中勃發騰起的未來新世界.希望是用升格記錄下的大家一起為拳擊選手加油的場面.希望是勇敢地吃下變質的奶油泡芙.希望是為妻子女兒打包一份烤雞肉串.希望是冰店老闆看到被丟棄的冰柜臉上落寞的表情.希望是母親的不想相見和親情補丁.希望是你不經意地說起結婚的事.希望是落雪的馬路上的"merry Xmas".希望是不告而別.希望是你終於有勇氣歸家.希望是你在奔跑的路上那狠狠的一跤和終於被摔出的疼痛和眼淚.希望是迎來一個遲到的擁抱再用力把你推開.希望是終於建好的東京鐵塔.希望是在你手上看不見的戒指,卻套進你心裡.希望是冷飲店婆婆殺不下車,勸我們喝下一瓶新出產可樂.希望是你知道今天,明天,50年以後都會有這么好的夕陽.希望是你在電影賞差一票輸給吉永小百合.希望是還可以有一部不丟人的續集.希望是成為的大明星的人還沒有離開第二集.希望是在現在的電影里找到媽媽的偶像三浦友和.希望是我終於拾回看電影的感動.希望是永遠會這樣繼續.希望是你愿意多聽好幾遍片尾曲,并認真地讀完工作人員的名單.希望是每一日美麗的夕陽給甜蜜的生活最好最多的獎賞.希望是ALWAYS.
60年代的日本,还在建设的东京塔,一间小汽车修理行的老板,一个不得志杂货铺的文艺青年,一个乡下来的连千斤顶都不知道的修理小妹,一个开着酒铺的往日风尘女子,一个典型的日常家庭主妇,二个同龄的孩子,一个骑着自行车四处乱闯的老奶奶,一个骑着小绵羊走家串户的医生。
在那个旧日的年代,一手一足暖的心口热热的。
喜欢堀北MM在小三驾车车中露出的脑袋,喜欢堤大叔生气的时候无敌金刚的闯门,喜欢吉冈秀隆给小雪带上的戒指,喜欢小雪笑着举手面对夕阳,喜欢两个孩子凑出身上所有的钱踏上寻母之路,喜欢妈妈缝在补丁里的护身符,喜欢老奶奶开开心心的喝着被人称作酱油的可乐,喜欢魔鬼医生扮着的圣诞老人,喜欢一条街的人拥挤在小小的一台电视前摇旗呐喊,对他们来说那一个小小的盒子里,便是遮住了整个视野的天地。
在这一部片子里,便是小小的满满幸福。
电影沿用了日式拍摄手法下的温和基调,色调以暖黄色为主题将和煦情感蔓延至画面表达。
年代原因的转场动画有平滑转出,镜头语言独特显著。
描述了日本新世纪到来之际的接轨与融入市井中角色人物的悲欢,随着战后十三年的和平发展,树立于日本首都的地标性建筑正处在与日俱增的建设之中。
收音机在转动播放着新世纪的号角,而少女满目欢喜的冲向未来的美好,被现实扑了满口灰尘。
却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感受到真情与爱,伴随着承载新希望已建成的东京塔向着夕阳黄昏中奔回一生起点的美好。
幸福——是萦绕在本部影片的中心思想,每个角色都在心中某个地方挖掘出与体味到幸福,并将这些传递给观众,流下滚烫且幸福的泪。
故事分为两条主线和一条纽带。
由星野六子为切入点的铃木一家和淳之介、茶川龙之介与广美的故事为主线并交织联系;纽带为东京塔的建设过程至完工,并存着美好希望的寄托之意。
在短短两小时十三分钟的影片中表现出了太多人间悲欢离合与平凡之伟大。
生存与梦想在这充满温情的影片中却也表现得独特且出彩。
铃木对车行的执念,恰好表达出生活在战争年代的族群对科技日新月异的追赶,缺憾保留着炽热,生存的过程必须要拥有信念才得以体会生活的重量和力量。
茶川对文学的痴爱理想随着乏力的时间逐渐变为填饱肚子的工具,也会使人产生这样的判断,理想与生存的选择。
铃木一家的温暖恰被故事前半段铃木先生偏执与愤怒显得更强烈。
在日本社会意识崩盘与撕裂急需修补的时刻这样的表现也算不上突兀。
而严父慈母的家庭在人类成长足迹的几千年中构建出这样的情形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平的热情敢做敢为和童真使人免不得喜爱这个孩子。
六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受到亲情之爱。
铃木夫妇在圣诞夜的蹑手蹑脚、相视点头也让人在寒冷飘雪的冬季感受到春日的阳光。
起初夹杂着虚情的恭维将淳之介送到茶川家的利用,再到举起手对着那颗未能预支稿费空空的戒指盒里的“饰品”说出“绮丽”的广美,蕴含着的却是对爱情的瑰丽感受。
对着夕阳下的东京塔发出同样的音频更是对未来美好向往的期待。
在冷漠人性飞速发展下每一位民众都茕茕孑立的社会里,毫无关系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也在此建立了比血缘更深刻的羁绊。
在这样充实的情节下也完整的刻画出了即使在战争时期失去美满家庭也未表现出愤懑负面的宅间,仍是对每位邻居展现温和与帮助,即使会被孤独感无时无刻席卷着自身的疲倦身躯,也愿做承载他人梦想传递爱的圣诞老人,也在做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医生。
向来共情能力强的孩子难免会流下不少眼泪,那置身幸福的人类与各种羁绊置于身边的能力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但体味他样人生,透过每个小人物发觉自身,传递出幸福,品味平凡的伟大也许正是影视作品的意义所在。
向前跑吧,哪怕身后是摇摇欲坠的太阳。
勇敢爱吧,请将他们永远延续。
20221108
最爱看日本的温情剧:不像时下流行的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亲情,平凡生活的温暖或探讨人生意义的电视剧。
像温柔时刻,风之庭院,敬启父亲大人等。
这类电视剧叙事平缓,刻画细腻,初看时有点枯燥,仔细品尝后却又意味深长。
每次看后,总能让人平静下来。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就是这类题材。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战后不久三丁目区的人们的生活,窄窄的小巷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电影着重描写的的是其中的两家。
一家是铃木车行,家中三口,其乐融融,小绿的到来将这种温暖渲染到了极致,铃木老板脾气暴躁却心地善良,爱妻护子,为了她们努力奋斗,是巷中最早添上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家庭。
他家的对面是铃木先生很看不起的茶川先生。
他是一个做着作家梦的二流作家,背井离乡,整天衣冠不整,顶着鸟窝头,靠开一家小店来维持生活。
与淳之介相遇后彻底改变了他。
淳之介,一个内向腼腆的小孩子,被母亲抛弃后又被当地的风尘女子广美收留,因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茶川家。
一直低着头,平常经常沉默不语,只有在看小说时才露出天真的笑容,视茶川为偶像。
茶川最初是讨厌他的,也是,本来就是陌生人,他们是毫无关系的,可出于善良,茶川还是收留了他,最终,他们互相改变了对方:一向不愿成家的茶川却悄悄问铃木有家庭是不是很幸福,想给淳之介一个完整的家,而淳之介也终于像一个正常的小孩了。
这些都是很微小的事:铃木老板的认真生活,茶川和淳之介间的羁绊,赶潮流的杂货铺老奶奶,却很让我感动。
可在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也只有发生在电视上我才会感到,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极有可能会不屑一顾。
随着年龄的增大,小时对世界的幻想已被现实击的粉碎,人也逐渐变的急功近利,被欲望遮住了双眼,渐渐忽略了那些琐碎而感动的事情。
昔日纯洁的心灵也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曾经那些快乐的事情现在只觉得无聊幼稚。
想要回到过去已经不可能,现在也只有多多注意观察,多经历几次感动,刺激刺激那颗快要麻木的心,找回一丝曾经的感觉。
自从一头扎进日剧粉丝团之后,除了迷上堀北真希,我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感觉到日本做电影和电视剧都更有质量。
这种关于质量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质感的认同,片子看过以后就好像在轻轻抚摸一些很柔和的东西一样,快感从指尖传导至体内。
我又不是那种爱评论东西做得好坏的人,我不会去考察片中街道上的某个牌子和东京塔的建设时间不匹配这类技术性的问题。
东西到我眼前,我就会先相信,因此我认为我的感动都是纯粹的。
本来预见《三丁目的夕阳》一片不是因为它的具体背景,纯粹是为了看堀北真希。
在大名鼎鼎的朋友藤原琉璃君处看过一小段《三丁目的夕阳-续》,觉得片子的背景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吸引我,堀北真希在里面只是重要的一个人物而已,于是我的关注作了调整。
自藤某处拷来此片,恰逢兄弟聚会,和一直看日剧的兄弟老五聊到堀北真希的戏,他提到《三丁目的夕阳》惊人的票房。
我也不禁去想这是为什么,一部传说中“是日本的主旋律电影”的片子,真的会让社会意识处在断裂和混乱状态中的日本人集体陶醉?
如此这般,看过《三丁目的夕阳》之后我觉得虽然答案并未完全找到,但至少是找到了一部分。
很大程度上,我的观后感动情绪来自人物彼此间平凡而诚挚的感情,这种如水般安静的物质使我的心情也处于激动与平静之间,难以形容,又完全不能绕开。
事实上,我认为片子的节奏是很快的,在时间轴上看,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大半年过去,东京塔也造成了;从负有时间责任的人物来看,喜爱追逐新潮的金婆婆,也把暴骑自行车、喝可乐等等事情都干过一遍了。
因此可以说本剧的时间内核是暗暗地汹涌喷薄。
这样我完全能理解,观众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片子。
在2003年的放映时间来看,接近二战结束六十周年,对日本这样一个被攻击得一团糟之后立志重头再来,而且的确取得过骄人成绩的国家来说,民众们值得回忆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无论是作为标志性建筑物的东京塔,还是作为经典回忆的城市老街;从电冰箱、电视机的出现,到芥川奖与石原慎太郎和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名声,这么多经典的元素都汇聚在片子当中。
如果参加过战争或对战争有清晰记忆的人,可以从铃木则文这个老兵的位置来看待这部剧,青年和中年一代则可以从星月六子(这个名字实在很强大)的角色来追忆青春。
中国大学生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了能把修自行车当作特长填在简历上面,不过进了一家比自己想象差距大得多的小公司,这种经历恐怕很多人都有。
问题是,生活不如意又怎样,片中的人们选择的方式是用谅解去达成一致、用勤奋去创造财富、用真诚来赢得人心、用执着去惦念历史。
虽然说主旋律电影都要考虑“教育意义”,但剧中人们的选择,恰恰是观众们在生活中都曾经选择过的——广美除外,估计观众中当过歌女的人在少数——由此来看,不仅能理解片子受欢迎的原因,也能使人反思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人群中的感情网络。
作家、广美和淳之介三人组成的“准家庭”尤其让人难忘,看待他们的时候我内心十分复杂。
每个人都有完全虚弱的一面,比如作家的落魄、广美的歌女职业和小淳被抛弃的身份。
但是他们都没有停止对美好的追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没有必要因为自身一个方面的短处而放弃坚持自己拥有的长处,尽管那些短处经常令自己感到心痛。
小淳从生父处返回与作家街头相遇的一幕,作家为广美戴上不存在的戒指的一幕,都看得到由于感情的存在而使人们的希望未曾断绝的一面。
也许正是这些最小单位的坚持,汇聚起来,与成长着的东京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有大的国家层面的迅猛崛起,有小的家庭范围的幸福增进,更有细微的人的成长与感情的累积,这才足够妥帖。
而且,除了人们的积极向上与彼此珍惜,他们之间交往的潜意识,也是互相包纳的。
人们看待彼此时很快会抛弃鄙夷的一面、排斥的一面,特别是在那种一家买了电视机全巷子的人都会来看的时代,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使人们离公共空间和时间更近,而不是每个人都憋在家里上网、说话都用MSN和短信。
在彼此的脸上,在对方的语气中,我们才能意识到我们大家共同存在。
正如金婆婆说的那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话:方言很重要。
在当今的经济衰落时期,对意气风发、充满期望的情绪的一次视觉缅怀。
以及,对温暖人情味的缅怀。
这两点,大抵就是当今日本最缺少的。
煽情与否都是次要的。
我以为在这里最需要看的是,背景上虚无的东京塔正在渐次上升,又在温暖的夕阳中落成。
战后东京的市井百态。崛北的方言真好玩。
夕阳过后是一个新时代的朝阳,追求自己喜欢的吧!ps,堀北真希讲的某地方言真有意思啊。
好一碗鸡汤,人生太多无奈,珍惜,努力然后看开。
狗日的日本,会被狗日的堀北真希
07.11.21作为这种片子,看看吧.
桥段烂俗得像电视剧,演员夸张得像武林外传,崛北真希小姐装得跟动画片似的
太主旋律了 囧
我討厭死日本電影了 前半段覺得故事流暢但是蠻平淡的 最後給你致命一擊 淚嘩嘩的~~
比二好看多了
尽管东京塔的竣工时间有明显出入,但整部怀旧基调的影片却又让人回到那个令人追忆的时代。后者《岁月神偷》的格局与之相近,温情但不矫情。时间点的攫取具有代表性,正值战后经济腾飞的日本(1958年),着力描绘大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怀旧与梦幻是电影的主基调,细节的展示有无不及的完美。
平平的温情。
堀北真希胖胖的鸡蛋脸其实也挺一般的
广美的角色演员演的很不错 戒指那段很感人 其他演员都太TM假了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好TM做作 这是电影又TM不是舞台需要那么浮夸么 当然也是剧本跟导演的问题 过分煽情到恶心 那个汽车厂老板真是够直男癌的了 分分钟想踹死他
浮夸,很一般,日本人的乡愁和战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3不会再看了。还不如《岁月神偷》可能是文化的原因吧,如果《岁月神偷》多拍几部就好了
茶川只是个落魄文人,没想到自己真的有粉丝。本以为淳之介会指责自己抄袭,实际上淳之介为自己的灵感得到肯定而感动。生父纵然有万贯家财,也比不上一个陌生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再豪华的汽车,也比不上叔叔托人假扮圣诞老人送给自己的一支三流钢笔。当年茶川也是大户人家的儿子,最终投向了热爱的事业,两个人太像了。铃木表面上脾气暴躁,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六子嘲笑一平不敢打针,其实自己也怕打针。广美好不容易做起了正当生意,因为父亲的住院费,又不得不重回老行当。只有那枚隐形的戒指,始终告诉自己要不忘初心。医生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如今却只能在梦中和家人相见。那时的爱情太简单了,不关乎物质,不关乎金钱,只关乎真心实意。那时的幸福也太简单了,一台电视,一支钢笔,一个没有戒指的盒子,就能让人幸福感爆棚。
穿着木屐能跑这么快?
日本发展史为什么在中国会有那么高的分?
竟然毫无感触
啊 原来日本人一直是有过圣诞节的传统的。只是这片。。好古怪,完全get不到。
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