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豆瓣电影日历推送了这部电影,很应景。
是枝裕和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中,捕捉细节,娓娓道来,很温暖。
在两个父亲之间的交谈中,自视过高的良多,说自己有难以取代的工作要去做,然后被打脸了。
良多确实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但他也是第一次做父亲啊,随着两个家庭的亲密,以及想取得另一个孩子的信任,开始学会做一个其他人都无法胜任的父亲角色。
庆多偷偷用相机给良多拍了很多照片,良多发现后深刻感受到父子二人之间难以忽视的羁绊。
作为一个优秀而严格的父亲,他开始改变态度,和孩子谈心,真诚道歉,给予温暖。
山坡上的这次对话,父子之间解除了隔阂。
任务结束!
雄大见到庆多时,问了一句“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
”后来结尾庆多又转问良多“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
”太暖了!
维持原样,两个家庭来往密切,亲厚起来,也蛮好的。
如父如子,情感之纽带究竟缘何而生?
是血脉相连的奥秘,抑或是行为习性的相似?
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塑造,自幼遵循父母的生活模式,在精心营造的教育氛围中成长,是否就能更加亲近?
是枝裕和通过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城市与乡村的教育方式,追求成功的高产阶层与享受当下的低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的视角。
良多,现代城市中高产阶级的代表,他努力奋斗,追求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居住环境高档大气。
斋木雄大,低产阶级的代表,他是三四线城市一家电器店的老板,生意勉强维持生活,他的口头禅是“明天能做的事情绝不放在今天做”,家庭住址就在工作场所的二楼,他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像一个大小孩一样,整天与孩子们疯玩在一起。
这是两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虽然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但从一般人定义的成功而言,无疑良多是成功的,他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当年报错我家孩子的护士在法院上明说到,她正是因为看到在社会地位上如此成功的良多一家,起嫉妒之心,才故意抱错孩子的。
良多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他想的是如何把两个孩子都换到自己身边,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胜利者,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成功一定就是幸福吗?
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生长环境,就一定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吗?
未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聪明乖巧的庆多到了斋木雄大的电器店生活,他慢慢地与他们一家适应,与他新的弟弟妹妹打成一片。
而与良多有着血缘关系的亲生孩子,却始终不肯开口叫良多和绿妈妈,他想要去放风筝甚至离家出走回到了雄大一家,他始终认为,在城市的家并不是他真正的有爸爸妈妈的那个家。
这让我们反思着其中的原因,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直率地表达的,适应就是适应,不适应便是反叛。
那么造成琉晴不能适应庆多一家背后的原因是父亲母亲角色上的缺失。
就本片而言,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已经发挥了他教育方面的最大作用,功率是温柔的,耐心的,作为家庭主妇,在抚养孩子已经用尽了最大的心力;加利照顾着一家六口,平日兼职工作,但对孩子的教育并不缺席。
那么教育方面的缺失只可能是父亲的角色。
良多工作忙碌,他有高度的职业精神,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工作。
但也由此,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得很少。
而且他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独立完成一切事,他不与孩子共同泡澡,在游乐场上保持父亲的严肃,督促着孩子弹钢琴。
在电影开场 他就表达了对静都性格上不满意的意见,认为庆多竞争心太弱,并不像他那样极致的追求胜利。
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反应,他总是焦虑未来,追求者更高的社会地位,他想让孩子跟他一样是个人上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已经尽到了在他有限的时间对孩子最大的陪伴,只不过这样的陪伴是控制的,严肃的,带有高级知识分子式的、教育性意味强的陪伴。
而斋木雄大是一个去关注当下的人,他并不对未来思索太多,只是陪着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小小的浴缸里泡澡,维修着孩子坏掉的玩具,一起开心就好。
也许他在社会上的工作并不称职,但是他把父亲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家庭,孩子是具有野性的,但也是快乐的。
两边的教育方式,我们都不能简单的言对错,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斋木雄大式的快乐教育方式。
也许单纯质朴的孩子就喜欢的那样快快乐乐的游戏里成长。
有时候父母过于望子成龙,给了太多的规划,加了太多强制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而言,他们并不快乐。
我就是被我的养父带大的,我记得我搬到他家的时候,才5岁,他待我如己出。
看到那个小朋友说自己要回我爸爸妈妈家的时候,我想起三岁半的时候,我被法院判给我爸爸。
我对爸爸说:我要回我婆婆家然后,不记得是被送回去还是自己跑回去的,我就回到婆婆身边了那天我发了将近40度的高烧,做了一个很诡异的梦,半梦半醒间回到了婆婆的身边,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我依然记得蜷缩在婆婆和舅舅家的沙发上的安全感。
也许电影还是挺美好的,生活比电影会略残酷一点。
谢谢是枝裕和
嘉宾:是枝裕和(导演),中川雅也(饰 斋木雄大),福山雅治(饰 野野宫良多)的预录视频&现场电话,戴锦华主持:鲁豫翻译:主要为录音转译,有参考现场翻译整理是枝裕和:我现在有点惊讶,因为我进来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这么多的人。
非常感谢。
我叫是枝裕和。
这是我十年前拍的一部电影,十年后的今天,它又在影院上映了。
能在这样的地方再次见到大家,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期待着今天与大家度过愉快的时光,请多多关照。
中川雅也:大家好,我是Lily Franky。
自从《小偷家族》剧组的宣发以来,我真的已经很久没来北京了,但我每次来北京,都会受到这里所有人的热烈欢迎,所以我非常期待今天能再次见到你们。
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的到来。
福山雅治(预录视频):大家好,我是福山雅治。
今天非常感谢大家来到《如父如子》首映礼。
这部作品能在中国上映,我感到非常开心。
优秀的作品或许可以跨越时代、时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timeless),我是这么想的。
比如莎士比亚,《水浒传》《三国演义》那样的名著。
我也希望《如父如子》可以成为一部被大家长久传颂的作品。
《如父如子》也是我和是枝裕和导演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导演拍摄电影的现场是非常厉害的,在拍摄现场诞生的,比如剧本、情节,每天都会有新的改变,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本片的主题是“家人”,我想“家人”这个观念也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的,也会因为自己组建了家庭而改变已有的观。
或许血缘并不代表真正的成为家人。
这部作品也探讨了人与人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命题。
很期待大家的感想。
也希望下一次还有机会与中国的观众见面。
以上来自福山雅治。
See you!
鲁豫:可不可以请福山先生简短回忆一下这部影片当中它很难忘的一个情节或者场景?
福山雅治(现场电话):这次的作品请大家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没想到你们都这么喜欢,我真的很感激。
我其实是非常想和大家见面的,但是今天真的非常遗憾,没有办法能够来到现场。
今天听说有很多观众来到了现场,我相信中国的观众一定是非常非常的喜爱是枝裕和导演,我通过电话都已经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
电影所有的场景我都非常喜欢,但我想最后一个场景,以及我们当时拍摄的现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鲁豫:想先请教Lily Frank先生,有一次我听到役广所司先生回忆说,他认为是枝裕和导演是全日本所有导演中在片场讲话声音最轻柔的导演。
我想知道在您心目当中,是枝裕和导演是怎样的一位导演?
中川雅也:是这样的呢……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看待电影拍摄现场的,但在过去,大家都习惯大喊大叫,会大声说“我们被骗了!
”或者 “哇啊!
”但是枝裕和不喜欢这样做。
他非常温柔的。
(悄声)“Ready... Action!”鲁豫:导演接受中国记者的访问的时候,说到Lily Franky他并不是做演员出身,但是每一次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演得格外的厉害,所以导演心中Lily Franky先生是怎样的一位演员?
是枝裕和:是的,他可能没有把自己介绍成一个伟大的演员。
不过我觉得他也没说自己是演员,所以,是的,他看起来不像在演什么,但他又不只是Lily Franky,当你在片场注意到他时,他就在那里。
我一直很惊讶,他怎么能在那里做得那么好。
鲁豫:影片的最后,刚才福山先生也提到了这一段,我估计可能所有的观众看到都会有掉泪的感觉,好像导演很温柔很温暖地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导演您更倾向于是亲情还是血缘?
是枝裕和:刚刚与福山先生的电话中,我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你知道,这是一项巨大的任务,让我缓缓。
鲁豫:那我们来做一个民调,最后那个场景大家每个人看完都有自己的一个解读,是亲人的陪伴更重要,还是血缘本身更重要?
是选择留下还是要交换?
……刚才看到好像只有一个同学选择了血缘,应该交换,所有人认为不要交换。
是枝裕和:当然,我用一种非常恶劣的方式强迫福山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血缘与陪伴中二选一,我认为他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但这对我和他来说都不一定重要。
对我和他来说,在影片中给出哪种选择是正确的答案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基于这两个因素,他最终意识到,他可以寻找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方式,也可以顺其自然。
他说他不是冷酷的人,他说在此之前,他可能一直在以一种与自己的父亲形象紧密相连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但当他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确信,从那时起,他将与父亲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影片的结尾展示了两个家庭一起思考如何成为孩子的父母。
鲁豫:您在文章当中也写过这部电影的缘起,是因为您在拍完《奇迹》之后回到家里面,发现小女儿跟您之间有一些陌生的感觉,所以触发了您多您的很多的思考和反思。
是枝裕和:确实是这样的。
我刚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有太多时间陪她,而且我一直在拍片,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拍电影上。
因此我很难有当父亲的感觉。
我碰巧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回到家,见到了她,我走的时候她让我第二天再来,这对我打击很大。
这不是好事,这不是好事。
我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她认为我只是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叔叔。
故事也由此展开。
鲁豫:也想请问一Lily Franky先生,因为在很多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您扮演的父亲格外动人,不管《小偷家族》还是《如父如子》。
您自己也说,每一次您扮演一个角色之前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不做太多预设,要去符合导演的想象。
我想请问这一次您在扮演这个父亲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吗?
中川雅也:是这样的。
我基本上不会做任何导演不希望我做的事,不是我说“我要这样”,“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事情是这样的”。
我以前没做过任何角色预设,我想尤其是在这部电影中更是不需要。
我不一定要做,也可以不做。
在《小偷家族》中,我扮演的不是真正的父亲,而是一个假装父亲的人。
我不认为能看到假装的父母,或者有人假装是父母的戏会更好,演技可能就稍微要凸显不自然的感觉。
但这个作品中就完全是一个真正的父亲,这再好不过了,我等于没做什么特殊的。
戴锦华:非常诚挚地说,是枝裕和导演是我最喜欢的世界导演之一,今天这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影片。
我要告诉是枝裕和导演,非常高兴他来北大,而且也希望可以以后再来,因为我们一定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影院,但我们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影院,我们每次放映艺术电影的时候都有这么多的同学。
鲁豫:这部影片当中很多动情点。
这部影片中有哪些地方是很打动您的?
戴锦华: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想我跟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对所有亲情拉扯的紧张时刻都非常心痛,非常共情。
但是我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在大银幕上,在每一次有机会看到的时候我都会再看。
我才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故事的主角是良多。
这不是一个养子和亲生孩子的“如父如子”,这是一个良多如何在学会做父亲的时候,同时学会了做儿子。
这是我新的打动点。
戴锦华:我自己觉得,当我终于把握了良多作为主角的心理变化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地意识到,导演不仅在讲一个抱错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不只是“养育更重要还是生育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成功学、绩优主义、优等生文化。
两个家庭之间其实同时是一个阶层的巨大的落差。
良多从另外一个家庭的位置上把自己拔升到高位置,他也想让儿子继续保持在这个位置或者更高,这样的一个努力,他完全忽略掉了陪伴、爱、欢笑。
我想问是枝裕和导演,我这种理解对不对,这个是不是他一直想表达的一种主题?
在这个电影当中,在这个家庭的故事当中,导演其实表达的是对这个主流的东亚的这种成功的教育理念的批评。
我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哈哈。
翻译小姐姐:可能导演不太理解什么叫“成功学”。
戴锦华:完成任务,优秀地完成任务,在所有比赛当中获胜。
是枝裕和:我其实没有想过像东亚的成功学的问题,完全没有。
良多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父亲当作自己的反面教材,他不想成为他父亲的样子。
他在公司的上司藤村先生,扮演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是他心理上的父亲,他希望得到藤村先生的认可,也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我想把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为一个人渴望被爱,但却对工作中对上司感到一种不公,并为之奋斗的故事。
所以我通过我的作品的前半部分,希望刻画的就是良多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一个错误。
戴锦华:Lily Franky先生他创造过两个非常迷人的父亲形象,我想知道,他在创造这个父亲形象的时候,和这个日本电影当中那样的一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不太这个显赫的、不太有力量的男性,他是不是有意识地在那样一个人物系列当中放他自己的角色?
中川雅也:刚才是枝先生说到他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
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也是拍摄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
在这部电影中,良多可能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坏的人,但世界上大多数父亲甚至不如良多。
他们必须工作,必须肩负其中的艰辛,比如生产活动,这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孩子和家庭放在一边。
大家可能觉得,雄大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雄大可能是一个非常爱幻想的人。
在是枝导演的构想中,雄大是一个和朋友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男人。
所以,在失败了一次之后,他才真正开始把自己从生产工作的世界中分离出来,开始真正关心自己的家庭。
或许他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如果从一般父亲的水平来看,雄大是一位非常罕见的父亲。
在扮演各种角色之前,导演会告诉我很多关于角色的细节。
曾经的雄大先生并不是一个好人。
因此,您所说的社会和社会经济差异,雄大并不是一个已经或正在以此为目标的人,或者说他比较安于现状。
但他反而有所收获。
戴锦华:我在网络上看到,我们中国的年轻观众看过这个电影,更同情于庆太,因为他们觉得他经历了一个阶级的坠落。
我觉得这种感觉本身就成为电影里的一个主题:作为孩子更渴望的是什么?
和作为父亲能够给予的是什么?
而且我也想知道孩子交换以后,他们是更幸福了还是更不幸了?
是枝裕和:我不知道,但我很喜欢河岸上两位母亲拥抱的那场戏。
是的,我很喜欢。
最初的剧本里并没有这个场景。
后来拍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她们两个拥抱,我就觉得“啊,真美好啊”。
因为其实女性之间的情感和男性不太一样,男性在一起会有一种对抗竞争意识,但是女性就不一样。
如果我们能在这里团结一致,我内心当中就会觉得这两个家庭的痛苦就可以避免,不会最后走向破碎的不幸的结局。
我觉得家庭的未来因为这两位女性的联合而变得光明。
中川雅也:这两位母亲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母亲,处于不同的阶层。
当她们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她们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面临的周围的环境也是不同的。
母亲们会将错误归咎于自己。
鲁豫:导演提到的这个两位女性角色,想听听戴老师您的解读。
戴锦华:和导演讲的完全一样,哈哈哈。
我是觉得母亲的心使她们可以相互的理解,而且母亲的感觉使她们超越了身份的不同,而且可以理解这样的不同。
但是这个故事是表现两个男人也慢慢地有了一点理解,但是比较困难。
首先是因为良多的居高临下、良多的优势,包括他的无理的想法,说最好把两个孩子都拿过来,然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但他没有把别人当作父亲,当然也没有把别人当做母亲。
鲁豫:就像电影里的台词说的,一个没有失败过的人的确是很难产生同理心。
导演2018年接受过中国媒体的采访,当时别人问导演您跟您女儿之间有没有产生过一些争执,导演说我的女儿10岁,还从来没有过发生过争执。
导演的原话是说“我是个很没有用的父亲”。
时间过去6年了,现在小孩已经是一个青少年,您现在在家庭当中,父女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您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是枝裕和:我看起来还是那样。
因为我不是那种精英。
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是长期没有时间在一起。
有时候我在法国拍戏,有时候我在韩国拍戏,在将近一年没见的时间里,我成长了很多。
当我给他发短信说很抱歉不能多陪陪他时,她回复我说不用担心,所以我想现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Don't mind。
鲁豫:想问Lily Franky先生,在影片当中您扮演的角色,用我们现在中国国内的一个话说,他好像不太卷,他会选择很放松、很躺平。
您怎么样看待他性格当中的这样的一些特点?
这也是很多中国观众看完以后他们的形容。
中川雅也:是的,我有。
说到演戏,我的好胜心很弱,所以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
我从小就喜欢躺着,所以我不能扮演好野野宫的角色,但我可以很好地扮演那个始作俑者的角色。
我可以理解或同情一个已经把自己锁在竞争之外的角色。
你看,我整整天都是这样(葛优躺)。
鲁豫:当一个非常成功的人跟我们讲躺平的时候,大家要选择不要完全相信,因为Lily先生其实除了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之外,还是个非常棒的作家,他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叫做《东京塔》,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也有中文版,大家可以看一下,写得非常好。
鲁豫:下面要给大家留一些提问的时间。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出一位非常特别的观众,也是一位非常棒的演员,和是枝裕和导演之间是彼此惺惺相惜的同行,掌声有请周冬雨女士。
周冬雨:我们一起见证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在北京首映,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个电影,然后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体会。
导演他的家庭故事折射出了社会结构,还有传统观念,比如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话,会不会有亲情。
我觉得导演在他温柔的叙事方式下,有他激烈的表达,还有他激烈的内核。
总而言之我非常非常喜欢是枝裕和的每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我真是看了第三遍了,后面还会继续再看。
怎么说呢?
祝票房大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如父如子》这么一个好的电影,精美的电影,感受到是枝裕和导演镜头下的温暖。
谢谢大家。
鲁豫:你要问一个问题吗?
周冬雨:我觉得Lily哥好帅。
So handsome。
中川雅也:好开心。
一楼4排41座:本片中扮演庆太和琉晴的两位小演员表演非常自然,请问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指导小演员并如何对他们交代剧情的?
是枝裕和:很不错吧?
我想这是因为我没有给他们一个解释性的剧本,我几乎没有解释这个故事。
我真的每次只是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拍去别人家住,然后就开始拍,在他们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故事情节的状态之下,我们这部剧已经杀青了。
是的,我做到了。
特别是琉晴,从试镜开始,无论我问他什么,他都只说一个词“为什么”,但他真的很有趣。
当我说我想选他来演的时候,整个剧组都反对,他们认为拍摄会失败。
在拍摄的时候跟他说什么他都不听。
这么说可能不太好,但我很后悔选了他,我想从他身上引出很多东西,但只有Lily能把他拿捏于手掌之间。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场戏:福山先生对他说“是的,你从今天起就来我们家了”,他就不停地问“为什么” 。
当时拍摄的时候,我就跟那个孩子说,不管以后他问你什么,你不要问他为什么。
所以就这样这一集就拍下来了。
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福山先生也就是良太,面临孩子的质问是一个可怕的场景,因为他所想的一切都会反作用于他,他被逼着去做他正在对这个孩子做的事情。
对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场景。
所以整个拍摄过程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完成的。
鲁豫:Lily桑是怎么做到的?
哈哈哈,能够跟小孩有这么好的、顺畅的交流。
中川雅也:我自己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所以我越大就越要谈论这个问题。
是枝裕和:现在,但我想起了之前的那个问题。
影片结尾有一句台词“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排练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句台词,这个问题是Lily在我们见面的第一天就问过琉晴一次,他见我的时候非常紧张,你还记得吗?
就是这个。
我觉得这真的很感人,你就是这样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把它放在了电影的结尾。
一楼11排32座:注意到是枝裕和导演在《步履不停》和《如父如子》中都反复出现了火车的镜头,想问问导演这么做的用意,火车的意象代表什么?
是枝裕和:没什么意象。
我没有汽车驾照,所以当我拍一个交通场景时,它不可避免地会是火车。
我想这就是问题所在。
另外,拍摄火车非常困难,因为它会停在车站,在车站新的乘客会进来,要在火车一站之内的时间拍完一条非常困难,所以有时我想做点什么。
在这部电影中,绿和庆太要坐火车去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这一条其实应该在火车行驶的时候完成的,但不容易录入台词,所以试了几次之后,可能就觉得不太行。
但我想再试一次,所以最后一次是在行驶中途开始拍,结果拍到一半火车到站停住了。
这是我没想到的。
只是巧合的是,停车之后所有人都开始下车,但只有绿和庆太两个人在那里坐了很久。
因为庆太的台词记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但真的很棒。
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出现的场景,实际上比你想象的要好。
戴锦华:借这个特权赶快再问导演一个,就是在电影当中很多家庭戏,比如特别是《小偷家族》,导演一般是在一个真实的房间里拍,还是一个摄影棚里搭出来的空间?
是枝裕和:那些室内场景有布景,也有实景,是混合的。
当观看成片的时候,是分不清布景还是外景的,因为我把真实生活的物件直接带进了摄影棚。
当你看到电影成片时,你根本分辨不出那是布景还是外景。
这才是摄影艺术的真正力量所在。
中川雅也: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还有,树木希林老师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电影,我们非常爱她。
我想把她也带来现场,所以穿着她的衣服来了。
这个衣服的袖子很短。
是的。
我真的变得更像老奶奶了?
我开始穿希林桑的衣服了。
是枝裕和:今天非常感谢。
这部电影将于12月6日在中国的大荧幕上与观众朋友们见面了,刚才周冬雨也说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她是第三次来看了。
我认为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可以带着你们的朋友,家人,父母,或者孩子一起欣赏。
希望你们能来看这部电影。
期待您的光临。
导演最近斩获大奖,特来恭贺。
我就是因为看的这部如父如子才对导演心生好感从而慢慢关注起来的。
电影的题材并不惊世骇俗,抱错了孩子这一题材在影视作品里时有出现。
观影之前我特别好奇影片的视角,这部电影还能反映什么呢?
一个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被时间历练得百毒不侵的中产阶级的男性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变故,这个视角是不是很有意思?
如何面对陌生的孩子和悲伤的妻子,挑起重担。
男主演的表演特别细腻,让观影者感同身受,中年人的无奈和承担让人感慨万千。
《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其它優秀電影一樣,情節日常,節奏流暢,又內涵豐富,傳達了很多信息,可以引發人不同角度的思考。
大致情節是講日本一個典型的城市中產家庭和一個城郊的普通家庭,因為醫院事故,抱錯孩子,直到六歲才發現,兩個家庭商討解決方案。
最終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衝突,體現兩個家庭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
最明顯一層,當然是講教育,人生的取捨,怪獸家長。
原來日本也有怪獸家長,強行給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為了面是進好的學校,專門讀面試輔導班。
但在野宮提出他兩個孩子都想收養時,齋木先是對野宮的想當然耳勃然大怒,接著他獨自喃喃的說了句:沒有失敗過的人,還真是沒有同理心啊。
從我的角度看,這句對白是電影的核心。
片中的野宮是個典型的優等生,從小學習好,考上大學進大企業,一路向前衝,年紀輕輕就做到中層,在CBD有公寓,開凌志,有漂亮的妻子和可愛孩子,過去六年,他早出晚歸,一心撲在事業上(雖然也是打工),甚至妻子分娩都無暇顧及。
他的優越感讓他覺得兒子怎麼這麼笨,不如他,兒子也生活在他巨大的陰影下,時時處處想著取悅父親,在父親面前表演多過於真情流露(在自己父親面前也不能自在的孩子,真是可憐),終於當他知道養育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時,他條件反射般說了句:果然是這樣啊。
這句話深深傷害了妻子,甚至比那句:做媽媽的怎麼認不出自己的孩子 還要傷人。
這樣的人是沒有失敗過的,沒有失敗過的人是可怕的,認為世界是自己主宰,從不會從別人角度想問題。
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因此,和沒有失戀過的人談戀愛(尤其是沒有失戀過的男性),絕對是可怕的經歷。
可以斗膽說一句,沒有真正失敗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這樣的人不足以做朋友,不足以談人生。
這個角色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也許大家都沉浸在安迪.杜弗倫終於逃出監獄,在大雨中舉手望天迎接自由的激情中,但我卻記得他越獄前一天對摩根.弗里曼說過的一段話,他說,雖然我太太不是我殺死的,但我間接害死了她,如果我多點關心她,她就不會出軌,就不會發生後面這些事,這十幾年,我在贖罪。
現在我的債還清了,我贖清了罪過。
我要走了。
可見他對越獄一早就有了完整的計劃,牢獄之災令他的人生一夜之間一敗塗地,失去自由的折磨讓他反思自己志得意滿的前半生--他前半生是個成功的金融人士,過著豪華的生活。
本片中的野宮也是如此,他收到了懲罰--這種懲罰如飛來橫禍,和安迪.杜弗倫的災難差不多。
僅僅因為他的志得意滿,他對周圍人略顯倨傲的態度(試想一下,一個日本人,再倨傲能倨傲到哪兒呢?
點頭哈腰這些理解應該不會少),被一個正在人生低潮的護士妒忌,故意惡作劇般調換了他的孩子。
影片中有很多潛在情節通過人物對話表達出來,由讀者自行補充比如齋木為何結婚晚(至少生育晚),他老年癡呆的父親。
野宮說自己小時候也曾經離家出走,因為太想念母親,加上他那雖已老朽,卻仍然嗜賭嗜酒,滿口血統論的父親,哥哥在路上提醒他你別忘了叫媽媽。
大致可以推測,他父母早年離異,現在身邊照顧父親的是繼母。
雖然他對父親諸多抵觸,但『不管是否願意,男人最終會越來越像父親』的魔咒在他身上漸漸清晰,而另一個父親齋木提醒他:你不必和上一代一樣的。
曾經看報導說日本社會問題之一是在女人做全職家庭婦女而男人一人上班養家的環境下,兒女和母親關係很好而對父親完全陌生,正如影片中齋木對野宮說,這才半年,我陪他的時間已經超過過去六年你陪他的時間。
影片當然是講親情的重要,勝於一切事業,尤其是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都要珍惜。
但從另一角度,也能看出這種自覺『全知全能』的從未失敗過的所謂精英人士,有多冷漠,多危險。
最後故事的結局非常溫情,父親終於經歷了徹底的失敗(兩個兒子都不喜歡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果自己的孩子『抱錯』,養了很久才發現,會不會換回自己血統。
生育和養育究竟哪個重要?
是枝裕和的這部作品,非常像山田洋次的風格,就是講一些生活中平平無奇的事,然而平地起暗湧,非常的日本。
它折射出日本的問題,也是現代很多人面對的問題,HK怪獸家長已經變成主流。
我常見到週末陪孩子逛街也由菲傭拉著孩子的母親,聽過許多生了孩子就丟給菲傭自己照樣出去旅行做SPA的母親。
還有許許多多號稱賺錢是為了提供好的環境,支付昂貴補習班興趣班費用為孩子未來著想的父母。
這些怪獸家長都該看看這部電影,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從來沒有失敗過,反思一下究竟為何要把一個生命帶到人間。
另:標題並不是羅素悖論,你完全可以開發一個從未失戀過的人,讓ta徹底失戀一次,然後從新開始。
這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
加油。
0“错换人生28年”事件郭氏夫妇“故意换子”一事,开封警方、河南大学通报新京报 2021-04-21 08:28 发表于北京与此事惊人相似!
1两个家庭完全不同,一个虽然富裕但是却冷清,一个虽然贫穷却很热闹,就像一个是来自于机器人娃娃这部电影,一个是来自于小偷家族。
我们从心理上都能感到这两个家庭的不同。
富家爸爸良多是个非常自恋的金领建筑师。
动不动就会指正孩子,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然后表现出自己的强大。
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心理下,很难以突破。
这样的家庭就只能靠电子游戏沟通情感了。
连妈妈都能感受到那样的氛围,总觉得良多把抱错孩子的错误推给他了,自己什么事也没有,因为这是她选择的乡村医院。
而穷家爸爸熊大就不一样了,抱着“能够明天做的事,今天绝对不做”的箴言,活着开心又健康。
和这个演员演过的所有电影一样,他就是那么喜感。
而富家良多的口号是:什么事都要独立完成(变强大的焦虑)。
所以他在说话的时候总是那么咄咄逼人。
所以在电影一半,他提出收养两个孩子的计划时,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熊大质问他,一个没有失败过的男人是不会理解别人的。
越看,越让我想念《幻之光》这部电影。
那种独特是不能复制了,简直就是一部纯粹的哑剧。
这部电影只是表现生活而已,你也会觉得非常啰嗦。
59分钟公布了真相,原来是那个小护士因为嫉妒良多,要把焦虑转移,所以就干出了这一出人生的悲剧。
道个歉也就算了。
这里我觉得是一重要的一课,就是说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的态度招来的,因为我们过于骄傲和自恋,所以招来了祸事。
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就是说这个。
2其实我们最喜欢看到的是富家良多自恋受损的脸庞,那种失落濒临死亡。
当孩子告诉他那小红花有一朵是给对方爸爸准备的,良多就不说话了,只会机械地重复自己老爷子说的血种的理论。
特别是伴着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声,更有意思的是他用的是古尔德最早期的版本,我们还能听到古尔德的哼唱呢。
主题很搭呀,就是回到初心啊。
细看超强的良多就能发现,他虽然工作能力强,但是其实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比如他的上司和爸爸,他总是在重复他们的话而已。
你能看到他内心是个孩子,还没有长大。
就是受的挫折不够,在自恋受损中没有去感受,没有去站起来。
都是自恋的错。
当然这也衍生成了日本家庭这种模式,因为女的一般在家里面主家,所以外面全靠男的,在经济方面,女的没有什么说话的权利。
所以男的更加自恋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日本丈夫模式。
但却因为这种抱错孩子的事件,造成了家庭模式的崩塌。
大家都在接近真相。
特别是良多妻子的怒意,因为很明显良多在和孩子竞争,表现自己的强大。
这都是亲子关系当中要极力避免的东西。
而良多因为自恋,什么也看不见。
80分钟谈到了放风筝的段子是我挺喜欢的,贫家爸爸说那时候的风筝都是拿窗户纸糊的,自己还要从报纸上剪出两条来当尾巴,风筝不像现在,经常放不起来,但是那才有趣啊。
所以87分钟就迎来了新父子之间的尴尬,这里的冷处理,沉默的尴尬,处理得挺好的,那是一种陌生感。
相比而言,对方家长处理的恰当的身体接触,就相形成趣了。
良多处理什么都像是规训,哪怕是领导给他放了假,让他专门陪家人。
领导说的好,生活也不能总是踩油门啊。
这样的领导挺体贴的,也懂人事。
3我在想导演是怎么样表现生活的本味的?
陪孩子,陪爸爸,陪家人和妻子谈心,这就是生活呀。
被邻居吵醒,钢琴声,吵闹,这就是生活呀。
最后结局多好啊,因为一场事故,两个家庭走到了一起,人多有爱啊,人的心量会有多大呀?
最后孩子不愿意见到金领建筑师,您看懂这是因为什么了吗?
其实就是孩子觉得自己被遗弃了。
确实我们一开始也看到金领建筑师,根本就对换过以后的孩子不闻不问了。
直到最后那令人泪奔的一刻。
先说说我喜欢的几个细节。
首先必须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本来我还在好奇为什么良多追上去的时候不跟在庆太身后,而是走上另外一条平行的路;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一对父子前六年就像这两条平行的路一样:庆太在一条爸爸不知道的平行线上一直注视着他、追赶着他,所以良多后来在相机里发现庆太拍摄的照片,才发现儿子一直站在身边记录自己的爸爸;而良多自己则在另一条平行的路上自顾自地往前走,不断地追求进步、上进、只注视着前方而忽略了身边人。
但最后,经过这一系列抱错孩子引发的事情,良多更多地反思了自己作为父亲、作为儿子的身份和作为,所以最后他们还是交汇了,走到了一起,给彼此一个久违的拥抱。
第二个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琉晴第一次交换来到庆太家,他在玩庆太的音乐玩具,把一个球从这个装置上放下来,敲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杂乱的、无序的,然后镜头对准看似在发呆的母亲,其实这段杂乱无章的音乐正是她无措心绪的写照。
第三个是正式交换家庭后,良多给琉晴制定了一张纸的事项清单,琉晴看着这张纸问道“为什么”,良多回复“不为什么”,在如此几个来回反复后,良多似乎有微微的停滞,他其实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猜测可能他从小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而他的父亲也没有给他一个答案,于是他也不假思索地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就像他小时候也弹不好钢琴但他仍然用同样的方式要求庆太,他只知道最后结果似乎是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他也忽略了很多维度的教育和陪伴,所以这可能也是大家感叹的“东亚教育的悲剧”吧。
他真正需要去探索的是——怎样做好一个父亲的工作,而这个工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人而异的。
还有一些台词和镜头的细节:比如电影两次提到了野野宫家像酒店,一次是外婆说的,一次是雄大说的,可能对于良多来说,家就像“酒店”一样,更多承载的是“歇个脚”的功能,少了父亲的家庭在镜头里似乎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人情味的;再比如无论是他们在野外玩还是在室内的儿童乐园,除了良多之外的三位父母都不同程度地在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但是良多总是想一个局外人一样,用一个旁观的视角和态度对待,这也体现了他的父亲角色一直是缺席状态的;还有就是他看到人造树林一位前建筑师,他们谈论知了,良多感叹知了“成长”竟然需要15年这么久,那位建筑师反问15年很久吗,也许这一段就在影射孩子的成长,良多总是当作一个“任务mission”在做,但实际上为人父母孩子长大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
最后浅浅讨论下良多作为儿子的剧情,实际上“如父如子”的角色是良多,他作为一个在重组家庭、后妈参与童年的孩子,他受到了原生家庭带给他的问题,所以他可能也偏执过、沉默过,但又无力反抗,成长在这种错综的矛盾中。
后来他见到了同样作为后妈的护士所做的事,以及她的“孩子”站出来维护她,给自己同时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角色带来了一些反思和思考。
不过这一部分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没有梳理地太清晰,希望能在后面的观看中找到答案。
(另:在今天是枝裕和导演的分享里,他提到雄大其实也离过婚,因为经历过,所以这一次才会格外地疼爱、陪伴孩子)
本次NZIFF必看影片之一。
任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分析影片,并不妨碍影片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泪如泉涌。
观影结束后,习惯性寻找作品不足的我,却找不到任何瑕疵。
这是一部如此优美,如此真挚的电影,绝对的Masterpiece。
医院护士嫉妒之下的一个愚蠢行为将属于完全不同阶层的两个家庭联系了起来。
在亲情和血缘的纠葛中,阶级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等等在两个家庭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其实是在男主人公Ryota的内心发生了震荡。
最终,反是儿子纯真的情感帮助父亲完成了人生最大的mission。
到底谁是父,谁是子,何为父(母),何为子,该如何做父(母)亲,该如何做儿子。
相比去年的《I wish》,个人认为Kore-eda Hirokazu今年的《Like Father,Like Son》堪称完美。
对故事的讲述细腻节制、朴实真挚。
很多人拿他和小津比较,来批评这部作品,我觉得如此比较两个时代的导演不甚客观。
况且,作为一位回归传统叙事或说从未离开传统叙事的导演,这部作品绝不输于小津。
这是我的不同观点。
影片中屌丝父亲的四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道出全片真谛。
大概意思是:1. 当谈到和孩子的感情时,他说“it's all about time”. 2. 当Ryota说他很忙,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
他说:“But no one can do your work as his father."3. 当Royta提出要诉讼换子时,他说:”You never lost anything before。
“4. 当Ryota提到小时候,父亲从不带自己放风筝。
他说:”You can choose not to be a father like him."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实在没什么太多好说的,只需走进影院,看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把各人心底自己的人生感悟化成真挚的泪,献给导演,献给自己,献给生活。
Kore-eda Hirokazu对生活如此细微的观察和感悟,跟我们带来这部《Like Father,Like Son》。
我想用自己的一句诗来作为答谢。
爱若是云雨。
那么越是猛烈越应细细地落。
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日式电影。
画面舒适,悠悠的,却又不会觉得没有内容或节奏太慢。
虽然主题是父子,作为一个妈妈,我依然被感动得泪流不止。
故事很简单也很俗套:在野野宫家的孩子庆多上学前夕,被发现并非是他们的亲生儿子,而是和斋木家的琉睛,被当时医院的护士调换了。
这个事实带给两家所有人无与伦比的冲击。
故事虽然俗套,电影拍出来却不落俗套。
我不懂拍摄手法和其他技术方面的分析,只能从自己的感受说起。
生与养孰重孰轻?
在观影过程中,我很多次问自己,如果发现一直抚养的孩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那我是更倾向于调换还是不调换?
片中在表现这个纠结的过程时非常克制,可能是因为站在父亲的角度。
按照一直以来对男性的要求,将自己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
良多情绪宣泄的时刻廖廖无几。
比起雄大,比起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他更在意的、用力更多的,甚至是全部力量都用在了自己的社会职责上。
就像他自己说的:有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工作。
“父亲也是没有人能替代的工作啊!
”雄大只能这样回复他。
然而他的表情也是犹疑的、动摇的,毕竟从社会角度说他并不成功,与良多相差甚远。
良多最初选择了血缘。
男性大概对于传递自己的基因非常狂热,这也是刻印在基因里的。
而女性更在意的是情感。
6年的朝夕相处和情感依托和互动,必然不可磨灭。
但想到另一个曾在自己肚子里住了10个月的孩子,也是难以取舍。
但所谓自己的基因,大概就要排在后面了。
但最终,还是敌不过这些年作为爸爸的感情,迎回了庆多。
生与养,本来就不应该被割裂来。
那些把它们割裂来的错误,只能慢慢来弥补,来平复。
思索了半天,想到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是养育一个孩子,但两家亲密走动,让他们像兄弟一样相处。
肯定不能圆满。
庆多是个很乖巧的孩子。
虽然不喜欢钢琴,依然让自己努力练习。
很懂礼貌。
会为了入学,撒个小谎。
比起肆意的孩子,他更像个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人。
让人心疼,让人怜爱。
这样的性格比起亲生父母,更像养父良多。
良多是个标准的成功“社会人士”。
他的感情都是内敛的。
不论是对父母、孩子还是妻子。
他的世界是一直向前冲的,很少在意周边的事情,也难得停下来看看风景。
发生这样的意外,反而能让他慢下来,体味一下生活的感受。
斋木家从各种意义上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一家人。
对孩子们的态度也更多的是放养。
在这样的家里长大,琉睛多了些童年的玩乐,少了些为未来的储备。
一定好吗?
一定不好吗?
至少,琉晴在斋木家很开心,而庆多也更喜欢野野宫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家庭最好的氛围,就是每个人都舒服。
家长没有必要采用让自己难受的方式培养孩子。
如果你不喜欢古典音乐,要么你也喜欢上,要么就不要逼迫孩子去喜欢了。
当然他自己自发喜欢上就皆大欢喜啦只是没有必要弄得大家都痛苦。
想要孩子达到的高度,家长需要先让自己去达到并超越。
育儿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也能更好地回过头审视自己成长的经历,更好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没有孩子是完美的,没有家长是完美的,没有家庭是完美的。
但我们都可以是很幸福的。
(电影设定对建筑师的理解很到位了
看到树木希林才反应过来是老片,我就说福山雅治怎么看着那么年轻。讲了一个爹味儿爹不那么爹了的故事,男主不像父亲执着于血缘,男主的孩子也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如父不如子”。可能因为我太悲观了,看到的全是对比的痛苦。(福山雅治除了哭戏那段其余都有点僵硬啊
笑死野野宫真父子在家那段我心里只有:犟老登遇上犟小登
男主好开心啊,可以用钱和性别霸凌所有人
类似湖南电视《变形计》式的亲情励志片,比之高明的是在换子困境中折射出社会生活中阶层的隔阂和人际之间不经意中的自我优越和对他人的戒备,这真是一个文明社会里的通病,而在一个转型国家中这种状态很可能在积聚的戾气中突发为暴力相向!
匠气 刻意到了极点
全片无高潮,想起了之前 的《桃姐》。
好让人没有耐心的电影。。。2024年了还能看到这样议题和角度和思想和情感表达都毫无新意的东西。。。坐得我屁股好痛。。。。。无聊的男性视角。。。。。。补:原来是2013的。。。那可以理解一点。。。。但是为什么才中国首映啊。。。
不行了不行了,最后灌木丛中的行走我受不了了。是枝裕和太厉害了,角色关系如同规划好路线的弹球般精准行进,每一场戏每一段对话都恰到好处。我宁愿认为这不是匠气,而是对真实生活的精准体察。很多人指摘他的过分温情,的确,温情是他的掣肘,但也是他的能量所在。
你的父母“艰难的决定”不要你了,领了别的孩子到家里,让那个孩子叫他们父母,住了你的房间,用了你的玩具,上了你的学。后来发现实在养不熟,又把你接回去了。后来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无数人感动哭了。???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
虽然有些片段被感动了却还是充满失望的作品呐,好失重,也不精致,一切画面都有种硬加进去拖时间的感觉。这两对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也太含糊了吧。福山叔你竟然演了个这么弱的角色…一下子被朋友指出FATHER ISSUE 尾野真千子演技真好啊…
一条线延伸至《小偷家族》,非血缘战胜血缘,引申出此后的非血缘共同体的概念。二是对“爹味”传承的批判,以此似乎要表明和小津划清界限。这个换子主题设置的过于巧,是能让编剧暗爽自夸的 idea,但这个故事被强剧情牵引着,是枝裕和早年的场面调度风格几乎隐去不见,而且这个故事真的drma 吗?自此是枝的创作转向了。
收敛、清澈、温和却充满力量。对细节的关怀深深动人。唯一的小小遗憾在答案的最终给出。
保持了是枝裕和一贯的细腻笔触,通过大量细节性的描写,把话题性的事件拍的平淡真切,并没有大洒狗血,中段的野游和结尾的寻子是影片的亮点。但是,过多的对白拖慢了影片的节奏,剪辑的更加明快跳跃一些或许会更好,匠人气息略微浓重了。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导演在踏踏实实地用电影在讲述一个狗血的故事。庆多那个小孩太萌了,现在的是枝裕和有点像以前的小安津二郎,讲家常故事永远那么简单明了,刚到火候。
就算福山雅治是不负责任的爸爸,也是梦里才会出现的老公啊!!!!
以前在FB上看到"Too much love won't spoil a child;too many presents will"反之亦然。同事总说小孩的童年时光是用金钱买不到的,错过了也就错过了。与奋斗在加班一线的国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