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部标准的家庭/爱情/治愈系电影,有着正统且保守的结构:平静生活——外部人事介入打破平静——唤起新希望——希望被打碎——破镜重圆。
完成度尚可,但也就到及格。
2.如果不按既有类型分,这部电影应该是典型的“中年电影”。
人到中年对生活的唏嘘与期许,看似波澜不惊之下隐藏的欲望与希望的小火花。
这样的电影注定无法选那些俊男靓女担纲。
那么导演还算大胆地干脆选了个秃顶的胖子做男主角,还好他被安排成一个幽默的、有阅历的男人。
同时,女主角穿着随意,不爱交际,踏实而无聊。
3.电影用以构建人物性格的细节是标准的教材式模式,并不是说它精准,而是说中规中矩。
比如作为按摩师的女主角的几位客人,不帮她搬按摩床的年轻男人、老人气浓重的老头子、不停自言自语强迫症般的碎嘴女人,这一幕幕接连重现,非常巧妙地写出了中年人为生存努力的艰辛。
有些小幽默、有些小无奈。
没有血泪斑斑,也没有故作轻松,这才是工作与生活的部分真相。
4.中年之所以容易陷入困境,只因为尴尬的年纪。
它不像年少时,一切都正在向着自己开启,一切都充满希望与新的可能性,荷尔蒙和自信心每天都在合谋;而它也不像年老时的笃定与通透,面对一个必然来临的衰败和终结,无非等待。
中年卡在中间,每天志得意满似乎显得过于轻佻、幼稚与浮夸,而如果认命地服从就又会变成一种自己都不甘的老气横秋。
故事和事故就都来了。
这个年纪、琐碎而庸常,但也丰实。
5.人际关系是最难刻画的东西,但如果能刻画成功也最为深刻。
中年的人际关系就更加如此。
这部影片呈现了一种复杂如网的关系,以及这样的关系造成的尴尬。
当自己的现女友成为前妻的按摩师——这是那种典型的依靠“偶然性”推动剧情的桥段,这个偶然铺垫得及格,至少在开始的时候算一条隐瞒得还比较成功的暗线,但当它被挑明以后,由于观众所处的上帝视角,之后的剧情基本上变得不再具有任何悬念。
这是个绝对的败笔。
6.倒是女主角女儿和她的同学的角色设定显得更有意思。
女儿处于正在离家上大学的当口,在逃离管束、自由独立和分离焦虑之间摇摆不定。
而女儿的同学与自己妈妈的亲密却成为了一个“入侵者”,她似乎代替了自己可能空出的位置,而那个姑娘的母亲却认为自己的女儿被另一个女人“抢夺”了。
这四个女性之间的拉扯关系中透露出太多不可言说的奥妙情绪,空虚、无助、安全感缺失、以及亲昵与距离等等。
7.“人的不完美”是这部电影希望向人们呈现的最重要的内容。
与人相处,最初总会先看到那些优秀的方面,因为那些部分闪闪发光,注定引人眼球,但交往深入之后,那些暗物质开始显现,那些以往不在乎的、原本可以宽容的小小的恶习都被放大。
随后厌倦出现,两人之间变得越发不顾及。
亲昵关系的一种副作用是对自己行为和语言的彻底放松,恶言、嘲讽和冷漠愈发频繁,一段关系开始走向恶劣。
这部影片用男女主人公的新关系完整呈现了一对情侣相处的抛物线和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普世样本。
同时,这段关系也几乎是对他们各自前一段婚姻关系走向的翻版。
于是,荒诞感被营造了出来。
所有关系几乎都会走向类似的结局,平淡、冷漠、厌倦甚至崩溃,那么新关系是否还具有意义?
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无意给出那种纯粹艺术片会提供的残酷真相,而是给出了一个温情和俗常的答案。
因为过程的激动人心与美好,人们都愿意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明知尽头晦暗无边。
这虽然是一碗廉价的心灵鸡汤,但却是现实中的真实状况。
《无须多言》(Enough Said)是让人惊喜的暖心中年罗曼司。
男女主人公是绝对配角长相的实力派主角,影片看了二十分钟我才相信,原来就是这两位了。
故事里没有一见钟情的电光四射,甜腻的装腔作势,也没有激发荷尔蒙的缠绵悱恻,只是简简单单的谈、恋、爱。
两位从初次客套却投机的寒暄,到再见的相谈甚欢,和无话不谈,化学反应自然清新,爱情来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出爱情喜剧的高潮是一个典型的“剧情反讽”被揭穿的时候,女主在和男主成为恋人的同时,也成为了他前妻的朋友,她逐渐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奇怪的三人关系中,却又不知所措。
她既耽于甜蜜的恋情,却又不断鼓励朋友对前夫抱怨和指责。
她开始关注被放大了的男主的缺点,而他们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接下来让人尴尬的三人聚会毫无悬念地将女主的恋情和友情一起终结。
男女主角从当初的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各自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
爱情是生命中真正的奢侈品,需要足够的运气和智慧去把握, 它更亲睐年轻客户群,年龄愈长,爱情愈是可遇不可求。
片中男女主角都是离异者,这看似自在的身段,其实背负着生活和家庭的重担,内心伤痛和畏惧的负担。
因此,在爱情光顾时,这副身段不免显得笨拙又可笑,紧张又无奈。
影片的喜剧效果大多来自这种笨拙与无奈的感觉,不过在忍俊不禁时,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的笑声也是自嘲:这不正是人生!
这可不就是自己!
两位主角把爱情的感觉演绎的细腻到位,让人心有戚戚,欲罢不能!
这种感觉最终也让片中的两位,放下身段与顾虑,重归于好。
喜剧的结尾也让人想起一句老话:爱就是永远不用说抱歉。
看到评论该片的一个词“charming middle-agedness,” 贴切隽永。
生活(电影)鲜活有料,真的无须多言。
插句广告:如果你三十加,如果你得工作要养娃,如果你已经被青春抛弃却还没有被子女托管,不管你有老伴还是没老伴,《无须多言》都喊你回家看电影喽!
这是一部特别平淡的故事,象流水账一样记录着女按摩师伊娃的生活。
她的工作,她的客户,她和女儿以及女儿闺蜜的对话,她们去买衣服,一点点家长里短,但都不是很戏剧化的那种。
连恋爱也是可有可无的,没有无所谓,谈一谈似乎也没什么损失,接吻都是有商有量。
好在对方(艾伯特)虽然长得很胖,但其实还是有点内涵的,特别是对女儿的疼爱让他们一下子有了共鸣。
艾伯特虽然话不多,但并不是呆板的人。
两个人相处时,伊娃总在不停地说,不停地提问。
作为一个聪颖、幽默、独立的中年女子,伊娃言语颇多,且表情丰富,而艾伯特可以对伊娃的各种好奇的问题有问有答,或者带着专注理解的眼神看着对方,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故事这样不咸不淡地继续着,直到伊娃愕然发现她的一个女客户居然是艾伯特的前妻。
她已然在双方处听到了不少对对方的各种描述和评价。
一开始的慌乱之后,伊娃应该产生了一种偷窥的得意。
一贯的理性角色以及hold不住其内心的熊熊八卦之火。
她继续着和两人的交集,不动声色的刺探他们对彼此的观感,却没有想到这种刺探代表的背叛与伤害,真是no zuo no die。
最后,双面间谍般的假象当然是被戳穿了,好在她的生活并不是建立在一个客户和一段感情之上的。
虽然有点尴尬,但生活仍然在继续。
影片的结尾貌似显示,伊娃得到了艾伯特的谅解,他们能够再续前缘吧。
毕竟,不是爱得死去活来的年纪了,谁没有些小缺点小毛病呢,作为能谈得来的人,认清了一些事情后再相处,不是更容易吗?
这种温吞水似的影片,居然有一大堆获奖提名,不过不是我的菜。
我的欣赏水平果然还是更接地气呀。
It makes me wonder how a relationship start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can't help imagine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for a couple in 10 or 20 or... years time. Is it the truth that the right person for you is gonna be not so right sooner or later?Maybe oneday I would find out answers for that.
1、演克洛伊的Tavi Gevinson是我看到的亮点,曾经很火的博主。
2、如果时光倒流,本来不在一起的人,会在一起。
-“这个世界里,还有那么多美的音乐、电影、书籍没有来得及去听、去看、去读,可时间在跑,我拖不住它,想到这里,我竟然会泪眼朦胧……”@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
非常生活化的电影。
如果剧情不是那么有趣都会让人以为是纪录片了。
没有帅气的男主和漂亮的女主,但这部电影还是吸引到了我,因为他的贴近生活,他的轻松。
让我觉得生活其实可以过的很简单,用一颗快乐的心去面对他,去乐观的看待它,接受他,遇到困难就面对,没有那么难。
女主在电影里给到我很多,除了让我感受到用一颗理性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生活没有那么难意外还让我看到了一些两性相处上的技巧和应有的方式。
还是很棒的电影。
昨晚恰巧看了陈丹青和焦雄屏的对话,那个节目叫【聚焦】。
陈丹青那个老愤青说我们现在的导演不会讲故事。
当时还不太能理解什么叫不会讲故事。
看了【无须多言】,才真正体会到不会“讲故事”的可悲。
他们要用光影,动作,暴力甚至色情来做噱头。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也是电影的一部分,有些会用过头,而忽略了故事本身。
有的还根本就没有故事。
片中有女主的闺蜜家的保姆,辞了一次又一次,还是被请回来。
因为那个保姆还是什么的被误会成把棒球各种奇怪的东西放到各种奇怪的地方,矛盾爆发,保姆吐槽了女主人一脸,宣泄各种不满。
正如,女主的女儿看到好朋友跟女主睡在一起的亲密样子,也误会了,也嫉妒了。
片中安排了很多恰到好处的误会,可以理解,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哦我也遇到类似的)的误会来推动情节。
我觉得最能体会的地方就是片中高潮,女主跟客户还有客户的ex老公碰到,后来,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说:“我知道这样说很土,可是你伤我心了。
”要产生这个微妙的感情的诸多因素,导演已经铺垫得很到位游刃有余,到了那幕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汉子的感情,这才是讲故事。
“Yes,I did not protect us”如果你觉得莫名其妙不能理解这个大汉的心情的话,我推荐你去看爆米花电影,这样也不会浪费时间。
人与人之间。
真的需要理解,需要妥协,无须多言。
正如那个最后还是被请回来的保姆,厨房里的柜子还是有奇怪的梳子,但这些都无伤大雅。
那个大汉尔伯特也还是说着他自己风格的笑话,“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买了几个床头柜”“不会吧?
你真的买了?
”“不,我没买啦”不适合的人,不肯妥协或者不是真正喜欢,分开当朋友。
一如片中各种前妻前夫,反而是比较和谐。
中国人或许做不到,我也觉得我做不到,但是我觉得那样挺好。
很温馨挺不错的电影。
人到中年,忽然让我想起美国丽人,只不过这是部描写中年人之间感情方式抒发的电影。
我看到的更多是人到中年时为人处世对待事物的宽容。
尤其是临近片尾的那一幕,当女主的朋友再一次看到抽屉里不该放的东西时,选择了宽容对待。
有时候回想年少轻狂的放纵固然痛快,激烈,但激烈过后等待的我们的是无尽的琐事。
暂不提子女对于中年父母的不理解,但就和周围人相处方式,和自己曾经或者现在爱的人的相处方式都要做一个重新的审视。
片中女主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生活的小丑,给别人演绎着他们应该看到的喜怒哀乐,自己独处的时候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无奈,真正的悲喜却在内心,现实生活没有给她一个合适的发泄或者倾诉环境。
最后故事的结尾,作为一个年轻人的角度看,没有任何的浪漫色彩,当说出我想你这句听起来很肉麻的话时,还是在彼此冷战后的第一次对话当中,但却饱含了中年人抒发情感的方式。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到一句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我从自己很喜欢的一位情感作家那里听到的一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它揭示了情感关系的相对性,互补性,感情的发展阶段,或者某些微妙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我们潜在的意识或思维倾向中,会觉得事情的发生是有逻辑和因果可循的,甚至我们会认为事情的发生有确切的甚至唯一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爱上一个人,一定会为自己找很多理由,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明智的。
而且一般来说,我们会找一些对方身上具有的优点,比如体贴,懂得关心人,或者有上进心,有爱心,长得好看等等。
也有时候会找一些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他某个细节感动了我,或者因为她十分爱我。
这里面有一种潜在的认识,就是觉得之所以爱一个人一定是因为对方有一些人所共知的品质,而且这种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的。
换言之就是,一个人值得爱就是值得爱,不值得就是不值得,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当然,也有很多人看透了这一点,放弃了寻找理由,而是回到最基本的感受层面,“我也说不清为什么爱她,反正我就是喜欢和他在一起”。
总之这就回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爱情为什么会发生呢,爱情的发生真的有那么确切的原因吗,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我们倾向于简单的去做判断,比如看到谁和谁在一起了,就说,一定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不然怎么可能。
但很多时候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你会发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许在你看来十分愚蠢的举动,在别人看来确是精明的,你看到的人渣,在别人那里是公主和王子。
比如这部电影里面,Eva遇到的Albert之后,被他所吸引,然后逐渐发生了爱恋,但是就在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之时,她忽然发现她眼中的这个mr.right确是闺蜜眼中的魔鬼前任。
这时候Eva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失调,她也不知道究竟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还是她的朋友是对的。
眼前这个人仿佛同时具有了两种身份,两副面孔。
这让我又想到了一句流行语,同时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的前任是极品(魔鬼)”。
男主Albert在Eva这里是新欢,在Eva的诗人朋友那里是旧爱,在Eva这里是新男友,在Eva朋友那里是前夫。
也就是,他其实在两个女人眼里是两种不同的身份。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 ,那就是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否也会导致认知上的巨大不同。
或者是不是说,因为两个人之间身份和关系的属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两个人在对方眼中的不同形象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心理学上经典的监狱实验所证实的,不同的身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自我表现,一个人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位置和身份。
说到这里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同的特例,比如仍然和前任有感情的,但这里主要讨论关系破裂之后的情形,而且是比较一般化和普遍性的倾向。
而且其实前任是魔鬼这个现象同时也隐含了一种矛盾性,也就是,魔鬼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魔鬼,刚刚谈恋爱的时候,对方一定是天使,不然你不会选择继续下去。
那么,为什么当初的天使后来又变成魔鬼了呢,难道真的因为对方发生了那么大的质变吗,好像也不尽然。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了解的问题,当初刚认识的时候,很多的缺点都没有看到,或者被对方刻意的掩饰起来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周围亲朋好友的提醒呢,难道都没听到吗。
其实这部电影里面Eva的角色同时也代表了当初Eva诗人朋友最初的角色,也就是,你可以把这两段恋情看成是一段恋情的变迁史。
正如在电影里面,Eva本身也有这种疑问,她问朋友为什么当初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而朋友的解释也很简单,因为当初瞎了眼。
这也是很多人给自己的解释,但这其实是一种不能解释的解释,也就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会看上这么个人,自己也不能了解自己,所以就认为自己当初一定昏了头瞎了眼。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已经有了答案,从不同的专业学科甚至文学作品也许都能提供某种解释。
我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这是我比较了解的领域,而且我认为,心理学给予的解释是最可信的。
社会心理学对爱情有很系统的研究,从吸引的因素到发展维持,到结束。
其中关于爱情的发生,很多都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包括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价值匹配,还有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关系中的回报。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要离得近,有交往的机会,要长得好看,要有钱,要情投意合,要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要投桃报李。
简单说就是,我们日常都经常用的那些标准其实都在起作用,但是这些其实只是一种相关因素,而且是某种前提。
真正的爱情要比这些微妙的多,尤其是在像电影中所表现的,其实双方都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平衡的状况下发生的爱情,这时候相关的因素作用就会是比较微小的。
值得注意的是更为根本的一些技术性因素,比如生理层面,还有一些操作层面,这些的作用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
关于爱情的发生,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比如经典的吊桥实验: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具体的是实验细节是通过吊桥后接受调查问卷,然后根据给异性调查员打电话的几率来测试的,这里不详细描述。
)。
还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是给测试者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生理唤醒),然后接受异性调查者的访问,通过注射非唤醒药物作为对比,那些引起生理唤醒的人过后认为自己陷入的爱情的几率要大的多。
这让我想到一部电影 《恋恋笔记本》,影片的一个场景就是,男主在游乐场的转轮上玩危险动作像女主表白,引起了女主的生理唤醒,让他们陷入了爱情。
其实在现在来说,这个知识点已经几乎成为了常识,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被教导要在约会的时候去看恐怖电影,或者搞危险活动。
不过信息是对称的,女孩子们也深谙此道,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脱敏。
带女孩子去看恐怖电影,弄不好会把事情搞砸,给自己减分。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关于生理唤醒引发爱情的更深层原因,也就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因为,在过去漫长进化历史过程中生理唤醒意味着危险,只有处境危险才会引起生理唤醒,而当处于危险的时候,生物体就倾向于繁衍后代,也就是交配。
因为从基因的角度上来说,一个生物体的作用就是延续基因本身,也就是通过繁殖后代实现,而一旦遇到危险处境,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启动繁衍程序,不然就可能失去繁殖机会。
而爱情无论多么美化,都不过是服务于繁殖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曝光效应,就是经常露面,因为我们喜欢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一般来说越是熟悉越是喜欢,比如我们自己的朋友就算是很丑也不觉得丑了(我们对自己的喜欢可能也有一部分这种因素,因为我们很熟悉自己的形象)。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熟悉的事物意味着安全,如果一件事情反复出现,而且对你没有威胁,那它就会被标记为安全,值得信任。
如果一件东西值得信任,那它就会显示出美好事物的属性,也就是会有吸引力。
其实一种事物给我们的感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一个系统,很多东西都和价值相关,也就是价值判断会决定感受,比如东西是否好吃,也取决于吃的环境,还有它的价格,以及它的来历。
又比如做爱的感受也取决于对方的权势财富学识智慧张相等,并不只是生殖器决定的,不就是肉吗。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前任会变成魔鬼。
首先回到爱情的发生,也就是在爱情产生的时候,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关于这个现象,很多人都体验过,也在别人身上看到过。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大脑里面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性激素会决定欲望的产生,然后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激素的作用下会让人进入一种痴迷状态。
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中心,负责情欲,感觉,兴奋以及开心等信息的传递。
陷入爱情的人多巴胺水平会升高,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你也会成为它的奴隶。
根据研究,刚恋爱时多巴胺的释放强度接近吸食可卡因那样的快感强度。
在这样的状况下,你的价值判断会发生改变,因为对方变成了最能给你快感的事物,所以你当然会倾向于和对方结合,也就是说,对方的价值在热恋期对你来说是最高的,你和对方在一起是符合自己最高利益原则的。
从大脑层面,核磁共振扫描显示,爱情会影响大脑做判断的区域,抑制大脑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让我们能够容忍恋人和我们的异同,甚至包括某些生理或人品上的缺陷。
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恋人的理想化,并且当我们把对方理想化的时候,会陷入观察的盲区,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叫做证实性偏见,也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对自己信念有利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不利的信息。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对对方形象的预设,还有你对你们关系的叙事,都会决定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力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是隐形的,这也是很多魔术借鉴的原理。
如果能一直保持这种痴迷状态,爱情不会出现问题,它始终可以对抗全世界。
但问题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一般只能维持几个月至一两年。
在这个阶段之后,对方已经不能刺激多巴胺产生,不能引发快感,从这个角度上,对方也变得毫无价值。
但是在激情阶段之后,也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依恋,也就是会产生加压素和催产素,产生一种亲密感。
在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认为,这些激素和抚养孩子相关。
而且这些激素能够决定爱情的发展,但有些研究结果却是很残酷的,他们让结婚几年的夫妻抚摸双手,然后做核磁共振扫描,发现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在和陌生人接触时,又会有新的活跃反应。
这个现象也和生物学上柯立芝效应相吻合,也就是新的异性个体会引发新的性反应和唤起,而且这种反应会因为接触时间而逐渐消失。
前面分析了爱情的生物化学层面,它们充分表明了,在爱情里面,我们对自己感觉的意识控制其实很有限,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我们的身体。
这和我们一直以来寻找外部归因的习惯并不一致,也就是我们其实高估了个人意志在其中的作用。
爱并不一定要因为确定无疑的原因才会发生,也不会因为努力维持就能永远保持,更不会因为一点点过失就轻易失去。
那个曾经可以为你死的人,和那个无情抛弃你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从大脑的改变来看,就是如此。
如果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模型,其实可以很好的解释爱情的发生过程,正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发疯或者醉酒来解释这种不正常,其实是非常贴切的。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其实从智慧层面,人类早已经看透了爱情的荒谬,只是现在的神经和大脑科学给予了一种确切的证实。
回到文章开头,之所以会出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现象,前文已经可以从爱情发展阶段这个角度给予了解释,也就是,Eva和男主的关系是爱情的初始阶段,Eva是被激活的,所以在她眼中,男主的形象是扭曲的,也就是相较于一般的判断,应该是偏向于积极。
而Eva朋友和男主是Ex关系,她的大脑状态已经恢复,所以男主在Eva朋友眼中并没有神奇的光环。
关于这个现象还没有讨论的是互补性,互补性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基本上可以看做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的存在似乎从日常经验中可以得到部分验证,但是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还有根据依恋理论,一个人的爱情模式,是由小时候和母亲的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爱情对象往往是和父母很相似的人,这个假设从我个人经验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但是同样,这个模式也不具有完全的决定性。
如果依恋理论可以给互补性一些证明,那么,也可以给予电影中一种解释。
还有斯坦伯格的故事理论也能给互补性一些支持,也就是,我们对爱情的叙事性要求,也会左右我们对伴侣的选择,比如有些人会喜欢从事某些职业的异性,或者具有某些生理属性,比如长得像谁,还有就是某些人具有某些“情结”。
关于互补性我看不到详细的研究,所以这里不细谈。
最后就是普遍性的人品问题,也就是,也许Eva朋友和男主之所以分开,是因为Eva的朋友有性格缺陷,难以相处,而Eva之所以能和他们相处的很好,是因为Eva是一个很好的人,这样来说,她是极有包容性的。
如果真的有天使的话,也许任何人和天使的恋情都不会轻易结束,因为天使足够完美。
最后再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为什么前任是魔鬼。
首先很明显的问题是,前任是魔鬼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关系结束后,当事人给予的一种评价。
也就是说,前任只是相对于感情的当事人才是魔鬼。
对于其他人,ta仍然还是原来那个ta。
如果感情结束后,双方只是恢复到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的关系,那么也没有理由会变成魔鬼,仅仅是普通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附加一个魔鬼的属性呢。
这里我想到的是社会心理学里面的认知失调理论,它可以给予一种理想的解释。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也可以解释为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人倾向于追求言行一致,如果言行不一致了,就会出现失调。
也可以解释为,人的处境或选择和他秉持的态度有某种一致性的要求。
套用在感情上,也就是,当你喜欢并且选择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认知和思维都是会为自己的选择来辩护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或理智都是为你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服务的。
也就是,因为你爱上了一个人,所以你必须让自己相信对方是值得爱的,不然你无法解释你自己的行为。
当你十分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大脑就会去美化它,让你忽略掉不好的那一面,也会让你相信那些支持性的信息,而不相信那些负面的信息。
当你有了某种强烈的需求或不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而你找到的理由,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因为它们能给你现在的状态处境或者行为一种支持性的解释。
它让你的行为和你的认知之间产生了一致性。
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因为你心中没有爱的感觉,你没有也不需要做出任何行为,所以不会存在认知失调。
但是前任的情况却不一样,因为前任就意味着,是一段结束的关系,也就意味着主动放弃或者被抛弃,这就变车了一种选择或者一种被动的处境。
正如前面所说的,人其实是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或者行为寻找理由的,这是我们的本性,一段失败的关系也需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究竟是因为谁的责任才导致了关系的结束呢,答案显然不是因为自己,这里牵扯到基本归隐错误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过失辩护,寻找外部的原因,而对于别人的行为做内在归因,也就是归咎于个人品质。
所以,一旦爱的光环失去了,你注意的都是对方的不好,而对于自己的问题,则很少注意,或者把责任推卸出去。
而且这里的归因也会牵扯到个人的自尊。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一旦你选择了结束,意味着你必须把结束当作一个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的人必须是不好的,因为如果你还像刚开始那样把对方想象成十分完美,你的放弃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你要放弃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呢。
这样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也就是你的放弃行为和你放弃的完美对象之间不合逻辑。
这时候你因为必须放弃或者已经放弃,你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你只能改变你的认知,也就是把对方重新想象成一个魔鬼,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你的放弃。
根据证实性偏见,还有对记忆的研究等发现,其实我们的认知和记忆都是很不可靠的,非常容易受到预设,立场,还有感觉的影响,而且记忆也是可以后期重塑,根据当下的需要,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对于被抛弃的一方,其实也会出现认知失调,具体说就是,如果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失恋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理想的猎物,也就意味着自己彻底的失败,而且如果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关系的破裂责任也就全落到自己身上了。
承认失败是极难的,甚至是不和人性。
所以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最好的办法就是恶魔化对方,因为既然对方是恶魔,那么失去对方就不是一个失败,而是一种幸运了。
如果你真的能彻底的说服自己,简直要为此鼓盆而歌了。
前面我一直用的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其实用一些日常语言,甚至精神分析或哲学都能给予一种解释,比如心理防御或者存在主义,但我比较熟悉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而且也觉得这是比较严谨的模型。
其实我对此也不只是批判的态度,而且有时候会有种同情,也是对自己的。
真实生活里面有万千的复杂性,以为靠简单的理论就能全部看清楚有时候也是一种偏见。
说到底,我们都只是想得到一种自己满意的解释,因为我们恐惧未知的东西。
最后想起电影的名字,翻译过来大概是话说的太多的意思,我也在猜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字,它表达的思想和我的分析是否有重叠的地方。
我曾经在微博上说,爱要么是感觉,要么是信仰。
其实我前面说的一切也是在证明,爱就是一种感觉,并不需要那么充分的理由和合理的逻辑,有时候诉诸理性反而让人更加迷惑,就像电影里面Eva的遭遇。
还有我想起一个细节,就是Eva女儿的朋友,因为和Eva的亲近被母亲怀疑Eva是同性恋,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意思的点。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就是因为很多事情自己没法理解,就会用一种不怀好意的猜测。
这可以用社会心理学里面的偏见来分析,但我发现我已经写的够多了。
的确我觉得这部电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其实我当时看这部电影没有多少感觉,反而是通过自己写评论的同时反思,又看到了很多没意识到的东西。
文学艺术能够提供一个现实的映像,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照顾到各个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自己偏见之外的世界。
这也是它的价值。
女主在一个party上面认识了一男一女,刚好他们是一对ex。
男的是个胖子,不是典型帅哥,年纪也不小了;女的是个诗人,外表看来很完美。
女主同时和诗人做生意进而做朋友,和胖男的第一次约会也很开心顺利。
随着两边接触机会的增多,矛盾就来了:女主认识到的胖男是一个幽默风趣的男士,而从女诗人口中听到的却全部都是各种缺点。
如何是好?
女主选择了沉默,任由事情继续发展,最后4人终于碰面的一刻,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而女主所做的一切,真的伤了胖男的心。
虽然俗套,但是真实。
幸好,胖男和女主都是互相喜欢对方的,女主最后勇敢地再去找胖男,又坐在屋檐下谈天说地,胖男继续说他自己风格的笑话,过去的不快都过去了,一个眼神,一个笑容,感情是要自己用心去感受去维系的,无须多言,一起尽在不言中!
这就是很多人的弊端
我也足够老来喜欢这类电影了╮(╯▽╰)╭
中年人的爱情小品。其实我觉得flabby男主蛮不错的。
确实无須多言
一群TV怪咖的爱情小品,Lovely~当看到Eva try to be funny and kind in daily life 却屡遭误解时,真的会想去抱抱她,所以为Dreyfus最终没能拿到金球奖而可惜,但不影响自己愉快的将这部电影收入年度十大
不知道分数这么高的原因何在。。。
就给两颗星,两颗星全给tony soprano!
好sweet我的天。
很不错了
网上好评如潮,我看了觉得不咋地呀。是想说中年单身中产的真爱,我看了只觉得他们的感情生活好无聊。
James Gandolfini的遗作。这片果然很女导演啊,就是想说带着攻略谈恋爱这事么。细节做得很好,沟通全失败的时候,几场不同的床戏,餐桌上的嘲讽那段,各位带着前夫前妻吃饭庆祝孩子生日那场戏,都不错啊,可是还是整体上欠奉啊。感觉再过几年,Billy Gardell完全可以成为中年爱情喜剧里的典型男胖子。
for jim
短片的内容拍成了电影,有些比较简单的部分就会显得冗长,不过加入女主心态的纠结疑惑,终得以缓解。说的道理挺简单,过日子这种事情,听谁的都是扯,自己觉得行,就是真行。
离过婚的中年人的烂故事,导演挺用心,不让电影那么无聊,主要在人物设置上很可爱,不让人讨厌。配乐好赞,故事基本就像生活,没有那么做。这片很平,基本就是一个道理,爱情里那个ta究竟是谁,自己最清楚,无需多言,无需他人影响你,也无需要求那么多。过于他某个坏习惯,正是他特立独行的地方。
★★★☆ 出色的獨立小品,故事設置讓愛情初期的甜蜜和婚後多年的抱怨碰撞在一起,影片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都由此而來,但是碰撞過後點題不夠明確。James Gandolfini太搶眼,他證明了男人就算再怎麼平凡、再怎麼丟到人群中找不到,只要幽默感十足,就立馬可以魅力值爆表。
温情不做作。FOR JIM.
无论有怎样「文艺」「真实」的光环,核心剧情就是如同TVB剧集一样的低级巧合。感谢字幕组,当女主角把这个巧合告诉她女儿的时候,将她女儿「It's so wierd」翻译成了「狗血啊!」……
没有任何预期所以特别惊喜
好久没看过这么light hearted但是又隽永的好电影了
关于爱情的到来,无须多言,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