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子

A Single Man,单身男人(港),挚爱无尽(台),单身汉,一个人

主演:科林·费尔斯,朱丽安·摩尔,尼古拉斯·霍尔特,马修·古迪,洪·科塔哈雷纳,芮安·辛普金斯,金妮弗·古德温,泰迪·西尔斯,阿莱·韦博,凯莉·林·普拉特,李·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9

《单身男子》剧照

单身男子 剧照 NO.1单身男子 剧照 NO.2单身男子 剧照 NO.3单身男子 剧照 NO.4单身男子 剧照 NO.5单身男子 剧照 NO.6单身男子 剧照 NO.13单身男子 剧照 NO.14单身男子 剧照 NO.15单身男子 剧照 NO.16单身男子 剧照 NO.17单身男子 剧照 NO.18单身男子 剧照 NO.19单身男子 剧照 NO.20

《单身男子》剧情介绍

单身男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于1962年11月30日的美国加州洛杉矶。中年英语教授乔治·费尔科纳(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沉浸在与自己十六年共同生活的同性伴侣吉姆(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饰)车祸死亡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准备打算自杀。电影记录了乔治从早到晚一天的活动,包括他在学习授课,处理与学生肯尼(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饰)的关系,并参加伦敦旧情人夏洛特(朱丽安·摩尔 Julian Moore 饰)私人晚餐的过程。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科林·费斯),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和最佳男主角奖,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朱丽安·摩尔)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以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狗狗学院第二季爱的路爱是一场烟火你好倾城回应我西北西甜蜜的你石敢当之雄峙天东赤松威龙反恐特战队之天狼枕边有张脸2王冠第二季星际大逃亡子夜叹息星际冒险王玲珑狼心在路上你是不是我的爱人一代洪商霹雳囧花逾矩之人血缘兄弟缪斯记忆裂痕极速60秒谁可相依霸道总裁与乡村女教师我的野蛮同学之鬼同你玩重口味南汉山城

《单身男子》长篇影评

 1 ) “单身男子”的幕后小秘密

1 本届南非世界杯的FIFA小姐、瑞典美女名模Victoria Silvstedt (维多利亚-希斯特德)曾在09年参加“单身男子”的试镜。

2 最初Colin Firth没有档期,但影片为他调整了拍摄计划。

在2010年2月21日英国奥斯卡(BAFTA)授予他最佳男演员奖时,Colin Firth提到,他曾打算弃演该片,甚至给导演Tom Ford的拒绝邮件就躺在发件箱里正要发出。

但一个技工上门来为他修冰箱,在这期间Colin重新做出了决定。

他在颁奖致辞中特别感谢这位“冰箱男”。

3 Tom Ford提过Kenny的角色本来要给一个更有名的演员(E!

在线证实,该演员就是以处女作“Billy Elliot”动容全欧洲的Jamie Bell)但在开拍前5天,Jamie Bell仍然没有赶到剧组试穿戏服。

Ford在那个时候才翻出Nicholas Hoult的试镜录影带重新考虑他的。

4 在片中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Jim表哥Hank Acherley,是鼎鼎大名的美剧“广告狂人”(Mad Men)男主角Jon Hamm配的音。

Jon Hamm凭借Mad Men获得过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男演员。

5 原著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性伴侣Don Bachardy在片中有露脸。

Colin Firth走进英语系办公室时,Don Bachardy就坐在沙发上,脚上穿着一双幸运红的袜子,这双袜子属于Isherwood本人。

另外作为著名艺术家、画家,Bachardy的一幅大型绘画出现在了女配角Charlie家的墙上。

6 在原著中George从头到尾只出现了名,没有姓。

Tom Ford在剧本中补全了名字:George Carlyle Falconer。

其中Carlyle是Tom Ford本人的中间姓,而Falconer既是Tom Ford的初恋——插画家Ian Falconer的姓氏,也是Tom Ford旗下公司生产的太阳眼镜品牌名称。

7 片中Nicholas Hoult的裸泳部分使用的是Sean Talor作为替身,因此最后的剧组名单注明了Kenny一角存在Body Double。

 2 ) Tom Ford,认真地说声谢谢——写给A Single Man

2009年12月17号,盘踞LA的某个懒鬼终于决定在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再来比较认真地写一点什么东西,因为今天这个懒鬼看了A Single Man.Breath-taking. Eye-watering. Heart-breaking. And absolutely Soul-shattering.从第一分钟开始,到第九十九分钟结束。

无止境的心痛。

无止境的心痛。

无止境的心痛。

还有,无止境的美丽。

还记得属于Wyoming和Brokeback Mountain的2006年,A Single Man也许并没有BBM阔大深远,却一样忧伤得震撼人心。

那个叫Colin Firth的男人终于走出了那个叫Mr. Darcy的影子。

我发现我没有像我曾经料想的那样失望、焦躁、坐立不安或者感时伤世地埋怨他的死脑筋,——因为荧幕上的那个男人,那个压抑、悲伤、苍老但依然有着温暖的褐色眼睛和可爱笑容的男人,正像一颗埋藏已久并且经过层层打磨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哦,是啊,英国男人们会这样,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你得当心他们突然爆发,——说的不是心脏病,是演技。

乔老爷35岁成名,43岁拿到奥斯卡奖,美国人说他大器晚成,英国人别过脸去撇撇嘴,大器晚成?

小子哎,你还是抓紧珍惜年轻时光吧!

于是Tom Ford除了比世界上最帅的Gay有名但比世界上最有名的Gay帅的家伙、Gucci家族的救世之星、时尚潮流先锋等等等头衔之外,又多给自己戴上了一顶严肃电影执业者的帽子。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好事。

要知道,其实正像时尚产业一样,好莱坞这个大工厂不缺钱不缺工匠,缺的正是才华和创意。

而幸运的是,这两样您显然哪样都不缺。

感谢你给了我们一部足以盘踞于每一个年度十佳榜单的漂亮电影。

还有,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给我们一个在演技上如臻化境的Colin Firth。

我们这些整天拿着放大镜忙着叽叽喳喳地对他评头论足的家伙们很惭愧,我们的眼力还远不及你的千分之一。

第一次,看着那两条步子总是迈得太大的长腿和那一副毫不妥协的坚强下巴,评论家们闭上了刻毒的嘴,把眼睛移回屏幕上去。

剧透可免。

但是我那颗该死的、影评人一般的玻璃心已经在很Fangirl地尖叫:等到出片的时候,大家可千万别忘了下来看。

我觉得我的第一个新年愿望在迈出电影院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

Colin Firth for the Oscars.

 3 ) 却嫌脂粉涴颜色

# 昨晚看完后被结尾虐得死去活来,半夜上微博吐槽报社,竟然凑了快一千字——可见吾怨念之深。

写篇影评留一下好了。

# 情节透露有预告,且不算关键就不标了哦。

有还是有一点的。

看过《单身男子》:妈的……我心情好复杂,近期看过的电影里最百感交集的一部了。

科林叔美得不可方物,Nicholas Hoult和Matthew Goode两个亮闪闪。

妈的……完全写不出一条正直的短评了。

捂心口。

心情稍稍平复一点,就讲讲A Single Man吧。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天里,回忆穿插其中,套路跟The Deep Blue Sea很像,而且都是自杀梗。

前者是六十年代背景,后者则是Around 1950,是风雅的。

科林叔的角色好考究,白衬衫袖扣修身西装粗框眼镜全是萌点。

伊居然脱了,跟Nicholas Hoult一起脱了,想不到这么瘦。

拉廷根果然是大手中的大手。

想想蛮妙的,他身为给写的The Deep Blue Sea是言情戏,而A Single Man是正儿八经的基片。

对,纯基片。

不知道Nicolas小同学跟科林叔一起演基片感觉如何。

他看起来比187的科林叔还要高,身材很好,背很好看。

蓝眼睛也很勾人。

他有跟抖森一起演过维兰德哦。

89年的人生赢家。

至于旧情人Matthew Goode……他侧面太像抖森,正面又神似Harry Lloyd,整体感觉又特别Captain Jack mixed基妹所以我很纠结(戳手指)。

不过我截图之后发现伊跟抖森鼻子不一样!

伊是鹰钩鼻,抖森倒是一根到底的……片头是科林叔吻了死去的他,片尾则是他吻了将死的科林叔。

这种呼应真是,太戳心戳肺。

片中的男女配角都很美很美。

不过因为三个男主演都风头闪耀,一瞬间那些女性角色就有了一种微妙的……多余感。

前妻在这么多好看的女演员衬托下甚至有几分面目狰狞,导演你不要给科林叔搞基找正当理由啦。

不过他在前妻家里抽紫色的女烟那几幕真是好看得很,没有娘炮气,只觉得很雅致。

我们科林叔腔调足!

结尾么,要剧透了哟。

我毛病比较严重的,一想到那「投怀送抱的男学生」(@囧兄 语)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科林叔特么一死了之还要帮他处理后事被警察叔叔问话他妈就……他妈异常烦躁啊。

白白送上门不说,还要有心理阴影,太苦了。

按片中氛围判断,60年代时候同性恋不是很好接受的事吧?

哦你让人家怎么办。

漏说了那个西班牙男模,他的棕色眼镜,真有Amber Eyes的感觉。

整个片子镜头处理得又细腻又美,色调小巧思很多。

想得起来的,一是银行里小女孩和她妈妈绿裙红衫的对比,二是片中频繁出现的弃世时万物失色,与片末放弃自杀时候的对比(其实小女孩那里也算一次)。

You coloured my life,差点当场嘤嘤嘤。

最后一条A Single Man系列刷屏(大概)。

窝实在好喜欢科林叔的房子窝也想自己送上门去了,长恨此身非糙汉唷!

自重好吗。

建筑师男朋友可真棒呢。

(好窝吐槽吐舒服了睡觉去了刷屏的纪念:http://weibo.com/2017699927/yl0t004OK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8RAlqb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bA1W2a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el6muU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i8BkW0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lCk9YE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sM9Rbahttp://weibo.com/2017699927/yl1u0orta

 4 ) 同性之美

去年的这部《单身男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风光无限,科林菲斯和朱利安摩尔的加盟也让我大为期待,在苦苦等待了一年后,终于不久前才看到了电影本身。

初执导筒的著名时尚品牌Gucci传奇老板汤姆福特所赋予影片浓浓的英伦情怀和复古气息绝对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本片是根据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小说诞生在充斥着躁动,反叛和不安的20世纪60年代初,在那个全世界都在为导弹危机人人自危的时候,乔治的全部都被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所占满,也因为此这部沉静悲怆的小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也被人们称为“最美的同性恋文学”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十年中,不光只有嬉皮士,动荡的政治局势,而那些曾经处在社会阴暗面的酷儿们也第一次开始大规模的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声讨自己恋爱和结婚的权利,继而涌现出了诸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斗士,虽然小说并没有描写这场运动(只是在乔治那段关于少数民族的的谈话中影射到了同性恋这个别样的群体)但主人公乔治同样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

而在小说出版20年后,时值二十岁的汤姆福特读到了这部书,尚处在懵懂期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那种十几年的“同性之爱”,但书中的文字依旧打动了他,正如福特自己所说:“我当时已经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同志,但是还没有一个恋人,我也没有公开宣扬这件事。

正好是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这本小说,小说中的苦闷、悲观和彷徨的情绪打动了我。

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和消极的情愫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我的感受。

我渴望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无处开口,就像小说里的乔治一样,我甚至想过自杀。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洛杉矶的大学里教书的英国教授乔治,与他相恋16年的同性恋人突然遭遇车祸与世长辞,在经历了八个月的人生低谷期后的某一天,伤心欲绝的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就描绘了乔治这一生中最长的二十四小时所发生的一切。

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1962年的南加州,身为文学教授的乔治在平日里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都极具绅士风范。

在学校里,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同事们也对其很为尊敬;在生活中他则是一个待人和善的男子。

在乔治起床后的那段戏中,那些叠放整齐的衣物,穿衣镜前的精心打理再配以科林菲斯优雅的英国腔,甚至连给佣人的钱都仔细包在一个信封里,这所有的细节就将一个温文儒雅的中年男子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面对如此精致的男人,我想是没有人会希望他受到伤害,但事与愿违,那段长达十多年的爱情在乔治心里留下了太重的印迹,以至于他每天早晨都是在噩梦中惊醒,虽是如此,乔治可能更希望永远都不要醒过来,因为只在梦里面,他才能与吉米相遇,而梦醒时分的那份强烈的内心孤寂却是让他难以承受的,当他行走于和恋人曾经共同生活过的房子里,每一寸空间都会让乔治触景生情,继而重重的失落感包围着他,就像台词中说的那样“感觉自己身体在水中下沉,渐渐被水淹没,无法呼吸”也就是在这样的情感折磨中,乔治度过了黑暗的八个月,以至每天都要通过在镜子前给自己打气来获得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但终究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值得一提的是,科林菲斯对角色的诠释无疑是无比成功的,也因为精湛的演技而得到了威尼斯影帝的垂青,单是在乔治在接到噩耗的那场戏里,短短的几分钟,那种巨大的感情落差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手中紧攥着的眼镜,还有强忍的伤感都让观者能懂得这份爱在乔治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在雨中悲恸之情的彻底爆发,更是让人不禁想给予这个可怜人一个供其宣泄泪水的温暖怀抱,送上自己的安慰。

片名虽然是a single man,但影片中孤独的人并不只有乔治一个,同样独守空房的还有夏洛特,这个乔治出柜前的英国旧情人,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独身了九年的她渴望能有一个人的呵护来填充内心的情感空白,和自己曾经相爱过的乔治成了她心中最为理想的人选,于是她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并且邀请了乔治前去赴宴。

高档的红酒,摇曳的烛光,还有风情依旧的夏洛特,在如此罗曼蒂克的场景中,让和乔治一样被忧郁浸润到骨子里的我能有了片刻的愉悦,看着这两位可人儿在原汁原味爵士乐的伴奏下相拥并翩翩起舞,的确很有疗伤的意味。

当两人玩的疲倦了,双双躺在地板上时,乔治又极为绅士的为夏洛特垫上了一个枕头,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许正是夏洛特所急需的,于是她决定向乔治表达自己的爱意,但没想到换来的是却是乔治的歇斯底里,夏洛特也借着酒劲向乔治吐诉心中的苦闷,尽管不欢而散并没有成为最终的结局,可那扇徐徐在屏幕前掩上的门又似乎暗示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将不再有下文。

虽然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夏洛特在影片中的戏份并不多,表演也算中规中矩,但她依旧让这个生活在看似幸福的虚假表象之下的女人在观者心中产生怜悯之情。

对于一个教授而言,与学生的关系是他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影片中肯尼的出现让乔治本就错综复杂的感情世界愈发凌乱,而对于肯尼真实性取向的猜测是观看本片后人们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在我看来,肯尼的同性恋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决定了他无法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所以观者看到了一个尽管想尽办法亲近乔治,可又和女性相伴左右作为掩饰的肯尼,而这种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你是绝不会在《断背山》中看到的。

当然肯尼的作用不简简单单是个追求者,他可以说对于乔治的情感转折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从两人在乔治和吉米当年邂逅的酒吧“偶遇”到共同戏水,再至他俩共同来到乔治那所在他心中如同爱情见证的大房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乔治的细微变化,从最初的拒之千里到慢慢的接纳肯尼进驻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屋子里,肯尼当着乔治的面赤裸了全身,暧昧之情不言而喻,还有后来肯尼为乔治细心的处理伤口,此时电影的叙事也如同回到了1962年,含蓄且注重细节。

直至最后当乔治发现了肯尼将自己自杀用的手枪藏在怀中,在看到肯尼梦中露出的安心微笑后,乔治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要知道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拾生活下去的自信,要做出多大的努力,当然并不是这个简单的举动瞬间扭转了一切,只不过在那个非同寻常的时刻让乔治领悟到了不光只有吉米而是全世界都在乎他。

但悲剧并未因此戛然而止,上帝和乔治开了个玩笑,让他死于了心脏病突发,在临死前的一刻,他见到了故去的情人,那深情的一吻也和开篇乔治梦中给予吉米的吻形成了呼应,让乔治生命的最后一天在一个完美的循环中结束。

而在影片中,汤姆福特对美的追求可谓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连演员的选取也是极为养眼,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的漂亮脸蛋儿,即使是作为路人甲的拉丁美男也是全身凸显着偶像特质,以至于影片的每一个剧照都足以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

作为时尚领域佼佼者的汤姆福特,对于影片的艺术感处理同样挥洒自如,他将大部分的画面做灰色处理,吻合了乔治郁郁寡欢的情绪,而在一些细节点上又上了浓烈的色彩,一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又很好的体现了乔治的情感波动,让观者能通过乔治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还有时间感的着重描绘也在影片中处处展现,最直观的当属对表的特写,还有指针的滴答声,甚至在背景音乐中也将这些滴答声体现出来,这些都间接表达出主人公并非对生命没有一丝留恋,还无形中将时间的流逝变慢。

在情感戏中,身为同性恋的汤姆,更能将书中和自己的共鸣发挥的感人至深,有时候甚至会让人忘却这是部题材特殊的电影。

影片的OST同样是张精品,波兰配乐大师Abel Korzeniowski的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出了自始至终那淡淡的忧伤,而那几首纯正的爵士则仿佛将人们置于了60年代的美国。

而这所有的精心设计最终就让影片像一件经过时光浸泡过的精致标本,供人细细品味其中的美不胜收。

 5 ) 黄雀(2)

太太带着孩子回了姥姥家,小林下班后在喧闹的小饭馆儿独自吃了晚饭,在上升的电梯里窸窸窣窣找出黑色钥匙,家门一打开,果然安静非常。

他打开客厅的白炽灯,低头换上拖鞋,一边逐颗解开衬衫的扣子,一边朝卧室走去。

小林没有打开卧室的灯,在临窗的一侧床沿坐下,把衬衫放在一边,脱了背心,又逐个除下袜子,右脚,左脚,然后把袜子整理齐,放在衬衫旁。

卧室外的小路上亮着橘黄色的路灯,微微的光线以窗户的形状方正而又变形地落在卧室的地板上。

赤脚的小林看着眼前柔软而又陌生的光的池塘,伸出脚掌,整个人站了进去。

他的鼻尖离纱窗只有一个呼吸的距离。

窗外零碎的声响,微不足道的空气流动,和暗淡的光线一起,像尘埃的火花般不断沉降进来,又悄无声息地熄灭在静默幽微的房间里。

小林脱下长裤,除下内裤,转身朝浴室走去。

那些方才还蜿蜒印在小林皮肤纹路上的光,现在又平整地映在地上,没有片刻涟漪。

才刚洗完澡,客厅里电话就响了,湿漉漉的小林光脚走过去,赤条条地在沙发上坐下,蜷起腿,接起了电话, 喂。

嗯。

还行。

那你多陪陪妈。

我跟威威说两句。

那算了。

好。

好。

 挂了电话,屋子里又恢复安静,角落里的白色冰箱兀自发出声响。

小林打开电视,换了几个频道,觉得身上的水汽散得差不多了,起身走回卧室。

啪,卧室里白炽灯点亮的那一刻,窗边橘黄色的光潭应声隐去。

小林打开放内衣的抽屉,拿出干净的背心套上,再去找内裤的时候,突然翻出一条深蓝色的平角裤。

小林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这条带波点的平脚裤了。

关于它的记忆,像是窗边脉脉的橘黄色光圈,在白炽的照耀下不着痕迹,却一直都在原地。

那天的便利店里也是灯光雪亮,皮肤白皙的收银小姐正在帮小林结账。

她的手指上涂了透明的指甲油,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闪起亮光。

这些闪光的手指,先接过小林递过来的第一只盒子,扫描价格,“嘀”,屏幕上显示商品条目,纯棉男式平角裤,一只装;又拿起小林放在柜台上的第二只小盒子,“嘀”,天然橡胶安全套,十二只装。

收银小姐抬起头,眼睛看着小林,她说,先生,这件商品在做活动,加一元可以再得一盒,请问需要吗?

小林身后稀疏地排着等待结账的人们,头发蓬松的妈妈推车里堆满儿童食品,秃顶的中年男人拎着一打啤酒。

小林说,好的,谢谢。

 他人生中最初的两打安全套,现在自然不知所踪,这条蓝色平角裤却一直辗转至今。

小林合上抽屉,穿上蓝色平角裤,啪,关上了卧室的灯,走回客厅,坐在沙发上。

在小林的身后,窗边的光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老地方。

久不使用的器物,仿佛避开了日常损耗,却一样走在腐坏的路上。

平角裤上洗涤剂的香味散去了大半,松紧带正在忘记弹性,曾经的轻薄柔软变得稀疏僵硬,在内裤底部正中间的接缝处,还有一个塞得下拇指的破洞。

不知道是无形扩散的气味,无声绷紧的张力,细如微芒的触碰,还是毫无防备的漏洞,小林终于觉得略有异样。

他低头看时,发现接缝处的破损,手指伸进去一扯,内裤底部的缝线竟然如多米诺骨牌般全数寸寸断开。

小林讶异地坐在沙发上,上身穿着棉质背心,下身却穿着一条因为左右打通而瞬间变成的蓝色波点短裙。

所有的久别重逢,如果不以某种狂欢式的暴力发生,注定只能是敷衍和伪装。

小林盘起腿,沿着左右的裤缝,把两边撕开到腰际。

有些地方的缝线像筋腱一样依然结实有力,小林绷紧的胳膊上有青色的血管流淌,透明的汗珠集结在鼻尖上。

他脱下背心,从沙发上站起来,腰上箍着松紧带的圆环,前后各有一片旗帜一样的遮挡。

小林又顺着松紧带的下沿用力一扯,前片和后片也像头皮一样,完整地被取了下来。

他身穿着蓝色的环,拿起剪刀,刀尖清凉地贴着小腹,沿着肚脐的中线一刀裁下去,无限的圆环整齐地变成了有头有尾的长。

小林放下铁的剪刀,俯身从地上捡起发辫一样的蓝带子,从中开始往外抽丝线。

没有拆卸过松紧带的人可能无法想象短短的一节松紧带可以变成多少蓬乱的丝线,就像没有做过杀手的人无法想象一具身体里有多少血一样。

——画面和旁白定格在不停不停往外抽出的丝线上,镜头从小林干燥而忙碌的手指渐远——字幕出完以后。

小林半夜蜷缩着赤身在沙发上醒来。

客厅里漆黑昏暗,桌子上隐约看见剪刀和布片的轮廓。

他起身上厕所,赤脚踩在地板上,发出放大的声响。

小林路过卧室门口。

窗外橘黄色的路灯因为更深的夜色,投进一束仿佛更明亮的橘红色的光。

 6 ) 改编自史上最佳男同小说的史上最佳男同影片

史上最佳男同电影如何炮制?

首先,原著小说作者要是gay,编剧要是gay,导演得是gay,主演最好也要是gay,或者是有gay气质的。

《单身男子》(A Single Man)这部电影正好符合以上标准,而导演汤姆福德恰好又是顶级服装设计师出身的gay帅哥(为什么帅哥型男都是gay? 愤怒+叹息!

),更是让电影好上加好。

所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男同电影。

其实,我看过的不多不少,《王尔德》、《春光乍泄》、《蓝宇》、《米尔克》、《断背山》到最近看过的两部《我爱你莫里斯》和《单身男子》。

故事很简单:1962的美国加州,文学教授乔治法克纳得知共同生活16年的伴侣吉姆和爱犬车祸身亡,挣扎了一个星期之后,决定去死。

他在人世的最后一天是这么度过的:开车去学校上课,给学生讲赫胥黎的小说《天鹅死于多年后的夏日》,讲恐惧,一边不断回忆16年来和吉姆一起的珍贵片段。

他收拾好办公室,去银行处理好帐户,给手枪配好子弹,开车回家准备举枪自尽,不过还是先去老友家吃了晚饭,返回家中仍然无法下决心扣动扳机,于是跑到当年邂逅吉姆的酒吧去借酒消愁,偶遇班上一位男学生,感觉又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正决定抛弃自杀的念头,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心脏病发作,撒手而去。

说这部片子好,并非只是结尾出人意料,这种余味深长的反讽(irony)总是能让我震撼,就像多年前读凯特肖邦的短篇The Story of An Hour一样。

反讽是治疗媚俗(kitsch)的良方,是消解一切甜腻腻、亮晶晶、暖烘烘的虚伪矫情的灵丹,是领悟这世界真实本质之唯一可能的渠道;它能让乐观者停止聒噪,让悲观者继续沉默,让文艺青年、文艺中年、文艺老年“腐”得更加彻底。

这电影选角好,男同一定要由英国人来演,或者说演得好的男同都是英伦“腐”男,比如说男主角Colin Firth,我就是冲着他去找这部片的,09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惜败于Jeff Bridges;还有《王尔德》的主演Stephen Fry和Jude Law,《我爱你莫里斯》里的Ewan McGreggor,明显比演对手戏的喜剧之王金凯利要更有gay的气场。

摄影也很棒,尤其是色彩的不停变化,从黑白到彩色,从清淡到浓烈,将男主角不断变化的心情以及动情的回忆诠释得细腻而到位。

片中男主角的女友一角也被朱丽安摩尔诠释得非常到位,最后的晚餐那场戏的几段对话堪称经典,很有戏剧张力。

你爱他,他却爱他,你愤怒,你指责,你质疑他们之间的爱,遭他反唇相讥。

你从伦敦追到加州,住在他家隔壁,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你离他这么近,却始终无法占据他的心。

因此,女人爱上男同志,大概是这世界上最辛辣最苦涩的反讽吧。

如果非要在结尾处画龙点睛一下,那么,就是我的一个重大发现:此片原著小说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导演兼编剧汤姆福德再加上饰演男主角的科林佛斯全是处女座。

这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典型处女座小说+电影,浓郁化不开的精致艺术氛围,细节绝对到位的服装、场景和化妆,最令人赞叹的是男主角决定举枪自尽之前,将死后葬礼上准备穿着的西服、衬衫、领带、皮鞋一一整齐的放置在书桌上,还留了张纸条:领带请打温莎结。

天!

这不是处女座是什么?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不注意细节,不完美会死的处女座。

 7 ) 导演Tom Ford银幕上隐秘而伟大的癖好

2020开局, 闭门一周。

有友邻说每天早上起床看完手机,脑子里全是《单身男子》(A Single Man)里科林对着镜子那句“Just get through the goddamn day” (Or, maybe the goddamn year)。

这激起了我重看的念头。

尽管在这样低气压的日子还反复泡在一部被人直呼压抑的电影里听起来并不可取,但跳出故事情节、摆脱创作者的情绪操纵,考古式的观影可以令头脑保持清醒和平静,滋味便会好受很多。

《单身男子》是Tom Ford十年前自掏腰包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改编自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中年大学教授沉浸在丧偶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筹划打算吞枪自杀,最后却死于非命。

尽管故事情节本身几乎是《The Hours》的低阶版本,但成片直截了当把汤氏审美、爱好、品味、洁癖和一切取向摊开展示,一举拿下当年Critics Choice的最佳艺术指导及BAFTA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

也惹来不少不买账的评论人批此片“沉溺挥霍与郁结都朝着不好的方向拍,导演的极致恋物也把角色变得媚俗和陈词滥调”。

翻到一篇旧采访,说Tom在威尼斯拿奖后坦言受王家卫的影响最深。

我起了个念头,对这样的导演,探查他们银幕上隐秘而伟大的癖好绝对比执着于他们的叙事要轻松有趣得多。

《单身男子》中的希区柯克元素:《惊魂记》(Psycho) 的女主角蓝眼睛海报和浴室杀人桥段唤起令人不安的威胁感。

George与西班牙男孩搭讪情节,让人想起阿尔莫多瓦(Almodóvar)的《关于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偷窥式构图,黑白彩色色彩切换和慢镜头搭配梅林茂的小提琴配乐是王家卫惯用的情绪渲染技法。

Mad MenTom从名导们那里借来这些元素是有风险的,尽管它们有时的确奏效,但这些都不是本片的迷人所在。

如果你留意片尾的cast list就不难发现创意总监出身的汤福自然非常了解如何组建一支对自己口味的团队。

他找来Mad Men设计团队的制作设计Dan Bishop、场景设计Amy Wells、艺术总监Ian Phillips以及摄影师Eduard Grau来担任整个创意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起研究电影的场景、道具和美术设计,为故事和人物增添维度。

Mad Men原本是位于纽约一家叫做“Madison Avenue” Men的广告公司的简称,该公司的设计风格多借鉴了60年代流行文化的元素。

据报道,为营造出60年代加州的都市生活氛围,创意团队参考了包括《生活》杂志在内的众多封面、著名时尚摄影师鲍勃·理查森(Bob Richardson)的作品,以及《美国丽人》,《毕业生》和《唐人街》等同期的电影设计风格。

甚至严谨到会为片场使用的每一个道具或者服装撰写一段背后的故事。

正如汤福自己所说“这不意味着本片仅仅是部时装片。

导演Tom Ford和主演Julian Moore在片场

George and Charley’s Houses《单身男子》的故事设定在1962年的圣塔莫尼卡,室内场景主要包括Colin Firth饰演的男主角George的家和由Julian Moore饰演的George的伦敦旧情人Charley的家。

于汤福这位对居家环境要求甚高的导演而言,为主角们寻找适合的住宅是创作开始的第一要务。

Tom本人曾经在退休时期为了填补空闲时间而出售了在Buckley的房子,跑到Sante Fe购买和翻新了一幢1756年格鲁吉亚风格的联排别墅,还找来安藤忠雄(Tadao Ando)一起设计一个庞大的新墨西哥牧场。

根据剧本设定,与George同居的Jim是一位建筑师, 开头两人在玻璃屋外那段对话很有意思——“I don’t think you are quite ready for a life in a glass house” “You are the one who is always saying we‘re invisible.” 而电影中的这幢木质结构玻璃房事实上是由美国建筑师约翰·劳特纳(John Lautner)于1949年为他的一名雇员的母亲所设计建造的。

红木设计的开放式起居Schaffer House隐藏在Glendale山下一个橡胶树林山谷中,木材结构的玻璃房与周围的山体自然融为一体。

尽管屋子并不如Lautner后来的作品那样迷人,这套两居室小房子的设计显然与其后期热情的现代主义风格有所区别。

The Schaffer residence in Glendale California,by architect John Lautner,1949 (© plantlightbook)与George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harley奢华高调的家装和生活。

Charley的家位于Pasadena的豪华景观住宅区。

内部装饰采用极具女性气质的奶油色和粉红色以及中世纪好莱坞摄政风格(Hollywood Regency),兼具浓厚的摩洛哥色彩。

尤其是Charley的卧室,奢华的梳妆台上有两盏超大号象牙白罩灯,中间是一面由镶嵌着骨头和木材浮华装饰的北非风格梳妆镜,镜子挂在以好莱坞摄政风格典型白色漆成的华丽雕刻木屏上。

珊瑚白植物图案的桌布与扎染色织物窗帘搭配,粉红色地毯、椅子则用白色长绒毛装饰。

据说就连客厅里的绿植也是汤福从家里搬来的。

电影中Charley位于Pasadena的景观住宅区大宅内部装修风格

Dress well1960年Federico Fellini导演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透过不道德的名人摄影师形象向世界展示了精致的意大利时装,顺便也证明了时装和电影之间的鸿沟不是那么不可逾越。

时装大佬汤福开拍故事背景发生在60年代的处女作,自然也要在服装设计方面大展身手。

出奇的是,Tom自己并没有担任片子的服装设计而是邀请麦当娜的个人造型师兼《与歌同行》(Walk in Line)的设计师阿里安·菲利普斯(Arianne Phillips)到自己在意大利的工作室进行共同创作。

为贴合George甚至Colin本人的性格,创意团队从Turnbull&Asser买来大量白色衬衫并整齐地折叠存放起在卧室衣橱抽屉里,用于搭配60年代的麻布面料、四角形剪裁和圆形垫肩的西服外套。

Arianne在采访中表示“George的世界有着极其精确且严格的品质。

在失去爱人后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但又一遍遍咀嚼失控的滋味。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的穿衣方式具有表象性,是一种情感上的盔甲。

因此,他的穿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而Tom甚至在西服内贴上标有George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的标签,并为西服的来源设计了背景故事:这是一套穿着了几年的旧西服,是George在去英格兰的一次旅行中在萨维尔街(Saville Row)上量身定制的。

至于配饰方面,Tom仍坚持弃用自家品牌,而为George选择了一副Nalco二十世纪中期流行的复古黑框眼镜和Creed于1957年生产的Bois du Portugal——一款东方香型木质调男用香水,以雪松、檀木、香根草和龙涎香为基调。

Turnbull&Asser是1885年于伦敦成立的一家绅士定制衬衫制造商。

James Bond和几年后风靡全球的Kingsman系列中主角们穿着的衬衫就来源于此。

除了George的衬衫,Charley的黑白拼接鸡尾酒礼服是另一个亮点。

Arianne和Tom讨论后认为在醉酒跳舞场景中,服装的更换是有限的,因此设计必须精准。

他们决定采用黑白两色的拼色连衣裙加上Watteau back拖地下摆修饰,搭配装饰主义金属吊坠耳环。

穿上它跳舞的Charley有种淡淡的优雅和不羁,也反映出她生活的放纵和混乱。

Watteau back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大体上由装饰性抹胸,衬裙和两侧宽大的褶皱构成,后背下摆从肩部自由垂下到地板。

Pretty Young Thing除服装外,创意团队为还原美国60年代的家居生活也颇费了番心思。

George床头的圆形金属外壳象牙色闹钟是Westclox公司于1958年左右生产的Hustler Alarm Clock系列。

Westclox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时钟制造公司,曾在1959年推出了一款时髦的“睡意”闹钟并申请了专利,该闹钟是同类产品中最早的一种电驱动式且具备“贪睡”功能的闹钟。

Hustler Alarm Clock,Westclox (1957-1959)文具爱好者注意到的大概会是George的钢笔、井井有条的书桌和那叠印有“GEORGE FALCONER” 信头的Smythson书写纸。

男主曾用它写下遗言,包括那句简单的“Tie in a Windsor”(请系温莎结)。

7英寸乘5.5英寸且带有白色编制布纹的信头是由颇具传奇色彩的邦德街史密森公司(Steve Smythson)所印制的。

目前,这种书写纸只在比佛利山庄和纽约的史密森分店有售。

片中George的书写纸来源于位于4 W. 57th Street, New York and 222 N. Rodeo Drive, Beverly Hil的Smythson个性文具店,官网上每50张印制书写纸和一个信封售价323美元。

Charley的“装备”方面,金色箔头的粉红色香烟最为惹眼。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片中出现的粉色香烟是诞生于19世纪而后风靡全欧洲上流社会的sobranie cocktail,但金色箔头的香烟在60年代的伦敦确实非常受欢迎。

此外,导演还为Charley安排了另一挚爱——源于伦敦的Tanqueray牌杜松子酒,Charley要求George晚上带一瓶,并宣称“我喜欢瓶子的颜色”。

处女座导演Tom甚至连George家的医用急救用品都不放过,一律使用60年代美国原产的常备家用产品,十分考究。

1960年代的Drug Bayer阿司匹林药片,pepto bismol次水杨酸铋,isopropyl alcohol医用酒精和Williams剃须刀

Professor Falconer’s Books片中George和Jim沙发对坐各自手执书本阅读的桥段中,大学文学教授George为教学准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被Jim嘲笑为“depressing crap”(无病呻吟的垃圾)而Jim手里拿的那本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蒂芙尼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则是1959年11月Signet出版的首版原本。

汤福对首版著作的严格也体现在本片的另一重要道具中。

George清晨坐在马桶上阅读并带到课堂上讨论的赫胥黎的《After Many a Summer》,根据某拍卖网站所拍卖的签名版纪录显示,正是1939年发行的首版。

Breakfast at Tiffany's,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by Signet /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York (1959).另一方面,说Tom仅是个严格又执着的恋物导演可能不够准确。

汤福选择《After Many a Summer》作为贯穿George生命最后一天的重要道具自有他的一套逻辑。

据考证,《After Many a Summer》的书名出自英国诗人Alfred Lord Tennyson的诗句“And after many a summer dies the swan”,与本片的死亡美学基调相吻合。

且这本小说的主题正好讲的是一位畏惧死亡的富翁为求永生,召人来陪他思辨生命的故事。

更巧的是,该小说是赫胥黎本人离开英格兰并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后不久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国文化的审视,尤其是对美国文化自恋,肤浅和对青年痴迷的不满。

这与片中George的迁徙生活背景和文化心理也十分相似。

如果不是巧合的话,这位时装设计出身的创意大佬对文学表达的精准直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和他对视觉审美的天赋一样让人惊叹。

After Many a Summer, by Aldous Huxley, First UK Edition, Published by Chatto & Windus (UK), 1939

Don Bachardy’s Painting另一个有意思的设计,尽管电影中并没有清晰的画面可以提供佐证,根据IMDb主页的信息提示,电影中George的家里摆放着一幅肖像画家唐·巴查迪(Don Bachardy)的肖像画作。

而Bachardy本人正是本片原著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伴侣。

据说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洛杉矶圣塔莫尼卡峡谷的沙滩上,Bachardy18岁,带着傻乎乎的露齿笑容使他显得比时年48岁的Isherwood更加青涩。

彼时,Isherwood已经出版了几部著作,是颇有名声的作家,后来在洛杉矶一间大学教授近代英语文学课程。

这样的情节实在像极了电影中的George和Jim。

影片中不难发现George家中从起居室到客厅书房都摆有肖像画,会是Bachardy的作品吗?

据报道,当年汤福看上《单身男子》的原著小说后登门游说。

拥有Isherwood所有著作版权的Bachardy为汤福开了绿灯,即使后者完全没有电影制作经验。

谈及Tom的邀请,Bachardy 回忆说“我第一次见面时就意识到,如果有人能把Chris的这本书拍成电影,只能是他。

Don Bachardy, in Santa Monica Canyon, Los Angeles, 1970s. Photograph by Michael Childers/Corbis.

十年了,甚至连Colin本人还在2016年的采访中感慨这位导演“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让你想投入旅行,读书或画廊,或者至少是Google。

”正如汤福自己所说:“早年电影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比如1972年的《柏蒂娜的苦泪》(Petra von Kant)。

但我渐渐发现拍电影和做设计一样,都是在制造一种视觉。

不是说拍电影更高级,做电影本质上和想办法从制鞋厂弄到一个精致形状的鞋跟是一样的——我必须要知道我爱的和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得到它。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Roslie的自留地 撰稿&编辑:Roslie Liu

 8 )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他像实施程序一样精准地重复每天的步骤:剃须,拿出规整熨帖的衬衣,整理鬓发,将皮鞋扫擦得锃亮……给这副困境折射出来的表情补上考究的妆,拉开镜子,光线交叠出姿整的“Slightly stiff but quite perfect George”,作为他的被饰演者存在(此处科叔就是汤姆叔叔装扮道具的活体芭比啊)——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外表无懈可击的空心人,镜头里优雅之气漫溢。

因为厌世他无谓又无畏,淡定自若,气定神闲。

没有人知道,他刚刚走过赤烫的雪地,落在房间的冰窖,乍醒于不复体温的冰唇。

唇上弥留微暖的吻感,翻过梦境藩篱,只余墨水的残黑。

浮生若梦,快活不知时日过。

他和厮守十六年的同性爱人吉姆曾在琉璃屋中快乐生活,嬉笑怒骂,抵足夜读,他揶揄他迎接每个晨曦时充沛的生命力一如他调侃他迂腐的学究气,他不乏文人尖酸地调侃“最愚蠢的物种总是最快乐的”,一如他炫耀自己如何利用愚蠢物种报复邻居家的小男孩……——只羡鸳鸯不羡仙也不过如此吧。

“永远有看不见的孽贼藏在欢愉时光的毛细孔内,伺机发动偷袭,将你从峰顶推入谷底。

”电话里一通噩耗传来,未见鲜血便已哀鸿遍野。

快乐何其短暂,生存何其稀薄。

死亡发生了,犹如海洋移位冰川融化,周身方圆天崩地坼,其后一切都变了模样,寻常事物寻常相见,却已无从辨认。

冷酷的丧钟把他拽回了现实:他只是一个见不得光的爱人,这只是一段不予公允的爱情。

回忆是吉姆留给他的唯一遗产。

初见的场景仍鲜活如昨。

酒吧门前,隔着重重人潮和喧嚣,他点烟他脱帽,他转头他饮酒,上帝的响指一落,灵魂的频率发生共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爱如蝶舞,交缠织茧,蝴蝶猝逝,日子成枷,肉身作茧自缚。

乔治从没有做眼泪的同谋者。

悲情深入膏肓,感情如此强烈,无法用寻常反应来自控。

作为一具标准的行尸走肉,你不能说他是阴性的、消极的、没有情调的,他有一个始终对他贼心不死的闺蜜,他在课堂侃侃而谈的疏放风采可以辐射超强魅力,美得具有侵略性的异域男子借着借火的微光向他靠近,他连丧服都还不忘打上最能彰显英伦优雅的温莎结……但这些热闹都是别人的,与他无关。

就像中谷美纪在《阪急电车》里独白所说:这个世界上明明有如此庞大的人口,明明有如此多的人共同活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时刻,但却无法带来任何意义。

素不相识的人们既不会对我的人生产生任何影响,我的人生也不会对任何人的人生产生影响。

世界便是如此构成的。

热闹喧天的世界不过是一座芜杂的活死人墓,死亡沼泽散发的腥甜与静谧气味早已俘虏了他的鼻息。

你就好,你死了,我还活着。

活着的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经历了八个月的刑期之后,他终于决定自寻出口。

从他把手枪放入皮包的一刻起,这就是完美的一天。

他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深不可测的孤独,游走在浮世边缘,展开赴死前的秘旅。

导演的慢镜头,对所有的人、事、物聚焦和特写。

不愧是对美有着过人感知和执念的GUCCI前掌门人,Tom Ford充满设计感的构图,将俗世的美感烘托得仙气飘飘,渲染到无以复加。

命运就像一个顽皮的玩家,玩尽一切手段跟你角力周旋,在你气馁离席的时候,又唯恐赢得无趣,使尽浑身解数对你挽留。

它把曾经像捉迷藏似藏着捂着的盒中巧克力慷慨奉上,拱手河山讨你欢:操场上被汗水浸润的麦芽色肌肉拉出费洛蒙沸滚的线条,小女孩湖蓝色的公主裙和天真扭动的身姿,邻居女主人摇曳生姿的艳红裙裾和友善的笑靥,一朵花的嫣红在暗沉视界里晕染开一片暖色天涯,闺蜜狐媚的眼妆盛装的礼服欢愉的舞步,西班牙美男的眉目满斟倾城日光的绚烂涂鸦——你看,大地众生如此美丽,你怎么忍心撒手撤离?

说来真有点讽刺,当他生无可恋,生命却突然对他产生了浓烈的恋慕。

电影的整个色调都是冷峻清索而静美的,如斯凯蒂之手抚在胸口,心一点一点地沉静,一点一点地凉透。

其中又有几个镜头,将浓艳色彩刻意地从全片基调中跳脱出来,制造强烈对比,就像忽然爆绽的烟火,令晦暗的周遭顿时沦为背景。

万花色放,人间吐艳。

复古色调里的一抹鲜亮,美得肆无忌惮,天地霎时通明。

天生丽质的Colin Firth大概无需点化,只需Tom Ford稍事点染就泛出珍珠般的感光——光而不耀,风流蕴藉。

如香茗,似陈酿,缓慢释味,唇齿留香。

尤其是开头阴柔娆媚的盈盈步姿(跟Rupert Everett怎么打情骂俏都出不来的GAY气终于在此刻、在这个镜头里正漏侧漏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在这个直气逼人的英伦绅士演来,真真叫人惊艳(影帝的预备役打得着实华丽,科叔的演技足以位列仙班)。

所幸的是,男学生肯尼终于从顽石中凿取了一丝甜,肯尼用他的美貌,慧黠,体贴,温存,化百炼钢成绕指柔,渐渐驱散乔治灵魂深处的孤冷。

这个有着爱琴海般湛蓝眼眸的少年何尝不是爱人在天之灵从天堂派下来的使者呢?

讽刺之中的讽刺,是在他恢复玩心在命盘重新下注时,命运这位庄家也恢复了操纵的绝对权力。

死亡迟早都找你,切勿凭自己。

乔治心脏病发,猝死。

虽然结果相同,但主动的死亡与被动的死亡,筹谋的死亡与意外的死亡,这刻之前的死亡与这刻之后的死亡,已经有质的不同。

电影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背景从茫茫雪地切到馨暖的睡房,爱人枯涩的眼珠换成他欲言又止颤动的唇,这次换做先逝的吉姆走到他身边,致以安魂的一吻——在命运荒诞的反转里,这画面令人安慰。

涤净灵魂的杂质,带着清澈,才能欣然远赴天国。

如此看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9 ) 外面,其实什么人也没有……

是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被奥斯卡多项大奖提名。

本以为又是这类题材惯用切入点,描绘同性的感情在社会标准的压迫下扭曲,纠结和挣扎。

但冲着奥斯卡提名看了,没想到完全给我一个惊喜。

电影远远超越了同性异性这些物质形态,而是向虚空里大胆探究一种更深刻动人的东西——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主角George是大学教授,有得体的工作,但孤零零地住在一栋设计精致的房子里。

通透敞亮的落地玻璃,掩映在草地和绿树中。

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和他一起生活了16年的Jim。

熟悉的回廊里,他总反反复复见到Jim的身影。

可能是那如同断手断臂的痛苦,终于让George觉得无法忍受。

于是他准备选择死亡。

整个电影也就是演了他从早晨起床的一天,和他在这天里遇到的人,发生的对话。

Kenny是他的学生,亮晶晶的蓝眼睛充满年轻和活力。

他也就在这最后一天里,努力走入了George的生活。

Kenny尾随George来到酒吧,两个人的一番对话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闪亮点。

演员Colin Firth的表演简直就是丝丝入扣,捕捉住了主人公每个复杂又缥缈的情绪。

年轻的小演员,把那种不羁和内心的火焰,也表演得淋漓尽致。

Kenny说了如下一番话,给我触动很大:“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

我们被完全密封进了这个肉体。

那种感觉很奇怪,也很可怕。

在这个肉体里,只能通过偏颇的意识,去间接捉摸和感受外面的世界。

谁又知道你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我能看到的也只是你在我意识里的投影。

”这个被局限在肉体里,通过有限的感官和影像里去看世界的描述,是对我近期个人感受认识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

《道德经》里有类似的描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在有眼而盲,有耳却聋的状态下进行的。

世界并非我们所看我们所感。

如同你在驾驶一部车窗玻璃浑浊,后视镜缺失的汽车。

外面一片混沌,身边也没有任何人……George的一句回答,也是让人回味:"让所有一切有意义的就是那几个零星瞬间,我感受到能真正和另外一个人联结在了一起。

" 这句话似乎也点破了爱的本质。

爱情其实本来没有那么圣洁那么伟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内心深处爱一个人,需要和一个人融合的渴望,其实只不过是为了逃匿那种被隔离被封闭后产生的空虚和孤独。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们在一起,因为拥抱里可以规避孤独。

这里面本就没有什么伟大可言。

但是爱情里,藏着伟大的种子。

发芽还是不能发芽,需要的是一种灵性。

两人在深夜里冲进大海,自由地在月光下和海浪搏击自由游泳的一幕,竟让人觉得一种莫名的感动。

最后Kenny用年轻的生命力,终于让George的笑容里重新出现了温暖。

望着熟睡中充满青春的Kenny, George做了收场独白:“在我生命中的几次,我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绝对清澈。

倏忽的几秒中,宁静漫没了嘈杂,我也不再用大脑思考,却是发自内心而感受。

那种宁静清澈里,事物变得格外清晰,世界也变得异常鲜活。

可我从来没能延续这种瞬间。

当我努力去抓住它时,它和万事万物一样,快速从我指缝间消逝。

我活着,就是为了那几个瞬间……“这些文字描述了一种无尚的宁静。

在这种宁静里,没有失去,没有痛苦,没有孤独,只有无尽的清澈。

这种宁静也是人们从根本摆脱孤独的终极方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0 ) 如果你在这一刻死去,你能否淡然地说无所谓?

在越来越接近2012,且全球已然切换至震动状态的清明节,我遇到了一位单身男子。

在接触的一个半小时中,我不停地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你在这一刻死去,你能否淡然地说无所谓?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也许是幸福满足,也许只是生无可恋。

日本地震之后,末世情绪空前高涨。

不信?

从周围友人购物刷卡时的狠辣决断,便可窥见一斑。

“人生最窝囊的,不外是人死了,但钱还没有花完。

”甚有同感?

不只你一个人。

坦率地说,我一直期待着末日来临,期待一切从结束而重新开始,期待世界能有所改变,期待自己能脱离现状。

我不觉得幸福,也不觉得不幸,我只是不满现状,无论对世界还是自己,日复一日,累积不断。

却又过于胆小而不敢作出改变,于是乞求大自然的力量来帮我实现。

How pathetic.“只有一样东西能予人生以价值,就是在为数不多的时候,能跟另一个人心灵相契。

”George带着压抑的眷恋说出这句话时,我猛地想起他跟Jim在沙发上看书的光景,两眼发酸。

也许我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个人肯跟你窝在一张沙发上看书听歌斗嘴喝茶消磨一天。

忙碌得太久,困在自己的躯壳、双眼每天盯着十六英寸的世界超过12小时,也许就会让人看不到生命中的色彩,尝不出生活中的味道。

就像George一样,困在玻璃屋内的日日夜夜,16年来生活的点滴回忆却时刻啃噬着他的伤口。

当他一心赴死,准备放下一切时,生命中的美妙事物才得以钻空子来到他的眼前。

然后我想起了上周在北京蓝天下游荡的那个下午。

我想起了去年在东京神乐坂徘徊的傍晚,还有明治神宫在夕阳下的沉寂……生命中确实有这么一些为数不多的时刻,让你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地近,仿佛触手可及,却又转瞬即逝。

然而生存的意义便是依附于这些时刻,抓住它,感受它,咀嚼它。

等到那个时候,回答我一开始的问题,相信自然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