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On the Road,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丹尼·摩根,艾莉丝·布拉加,伊丽莎白·莫斯,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果·莫腾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巴西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2

《在路上》剧照

在路上 剧照 NO.1在路上 剧照 NO.2在路上 剧照 NO.3在路上 剧照 NO.4在路上 剧照 NO.5在路上 剧照 NO.6在路上 剧照 NO.13在路上 剧照 NO.14在路上 剧照 NO.15在路上 剧照 NO.16在路上 剧照 NO.17在路上 剧照 NO.18在路上 剧照 NO.19在路上 剧照 NO.20

《在路上》剧情介绍

在路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贞子大战碟仙极地追击体感预报伤痕累累一山之隔红手指二龙湖·“村”暖花开赤裸证人谋杀干预组2音乐教师豪斯医生第五季我们的爱情不正常我要和你在一起千山暮雪2双截棍谢谢让我遇见你南家三姐妹夏日假期失神勇者与暗杀公主暴君穿越美国销售奇姬古灵精探爱情限时恋未尽荒野谜情新铁路少年闯入者王府软萌小刺客珠珠的秘密第二季七号房的礼物2守望者

《在路上》长篇影评

 1 ) 重译《在路上》(On The Road)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之前看了姚向辉版本的,找朋友吐槽了这个译者,她说翻译的教父也是一塌糊涂。

去年考了二级笔译没过……所以今年有了重译的想法。

现在已经翻译完了Part 1的1 2部分,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每天更新一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关注。

另外,如果大家需要什么图书资源的,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加上自己的邮箱,我看见了会帮大家找书然后发到邮箱里的,感谢。

公众号:萧先生的杂货铺

 2 ) 活在路上 死于途中

我徜徉在他们身后,就如我一直以来跟随着那些吸引我的人身后一样。

只有那些疯狂的人才能引起我的兴趣。

那些人疯狂的生活,疯狂的表达,同时对一切事物心怀渴望,他们毫无倦意,不屑于陈词滥调,只是燃烧,燃烧,如子夜的烟花般绚烂。

在路上 on the road 我们所崇敬的很多经典,其实我们已经无法完全的,真正的理解。

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产生这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

你可能了解 可能知道,但是 毕竟没有也无法经历,无法经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

但是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就是因为就算我们不能回到作者所在的世界,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字,这些声音,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曾经感受到的一切。

关于书:我一直认为有两种需求不能委屈自己,一种是吃,一种是 书。

不食,身无以立;无书,立身何用?

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但是满足物质需求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精神需求。

就好像我每次都喜欢在床上看书的时候,手边放着一堆零食。

高中时,在书店看到一本书。

它现在躺在我家里书架上,应该已经落满了灰,封面褪了色。

为了不辜负书价 我断断续续看了一遍。

最后只记得三个字:在路上。

我至今也说不清杰克 凯鲁亚克到底想说什么,或者他根本什么都不想说。

我只是和他一样喜欢这个三个字,这就够了。

关于电影:虽然我的确读过原著,但是基本上和没读过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可以说是以半陌生的感觉来看这部片子。

还好,它没有让我失望。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长达数年的故事线,碎片化的画面感,众生相式的人物设定,几乎原作所有的特点都在说着一句话:不要把我拍出来。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拿到版权的弗朗西斯 科波拉没有操刀的原因。

不过还好沃尔特 塞勒斯最后拿到了这个本子,虽然不说惊喜,可至少不愧对本子本身。

镜头,剪辑,配音等等基本无话可说,一方面是因为能做到的基本都做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半吊子都不到的水平实在不好意思说什么。

还是说点能说的吧。

臃肿的背包,长到几乎没有尽头的石子路,在泛着金色的阳光下行驶的破烂的皮卡,一瓶劣质的酒在陌生的手和嘴之间传递,粗鄙甚至粗俗的话语与嬉笑夹杂着酒精与烟草的味道在空中弥漫,角落里粗糙的嗓子,哼着一首不知名的歌谣。

片子的开头正是是我心中最经典的“在路上”。

虽然片子中更多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想到“垮掉的一代”能想到的都是“性 毒品 酗酒 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 同性恋 爵士乐”。

但是我心中的,却仍是这最简单的,最字面意思的“在路上”。

晨雾与晚霜,大雨和星辰,我和路上的风一起,将天堂带至丹佛。

只是因为那里有个叫做迪安的混小子。

这混小子 是我哥们。

“赛尔,你终于来了。

”不得不说,无论是赛尔,还是迪安,亦或是卡洛,都可以算的上合格的表现了角色本身的特质。

不过我印象最深却是克尔斯滕 邓斯特扮演的那个吉卜赛式的年轻母亲。

她身上有一种以我这个年纪和我目前的阅历无法解释的美。

不清新脱俗,不娇柔可人,不妩媚妖娆,只是美,就像夏日南加州黄昏的阳光,模糊但是暖人。

她与赛尔分别的那场戏,镜头在蓝天白云草地与路中不断的在两人中间进行近远景切换,最后停留在邓斯特低头后那一丝淡到近乎没有的微笑以及赛尔远处的背影上。

再见,再难见。

关于故事:片中跨年狂欢举杯庆祝新年的场景,总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群大院子弟在王朔的带领下,举杯共饮:四海之内皆兄弟。

片子以极短的篇幅交代了南美之行,并在此分离了似乎永远不会分开的赛尔和迪安,然后又在纽约让两人相遇,最后归结于赛尔的呓语和打字机“嗒嗒嗒”的打字声中。

似乎戛然而止,又似乎余音绕梁。

但至少我知道,迪安 还在路上。

或许,应该会死在路上。

  在美国,夕阳西下,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天空,想象大片的荒野,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到西海岸,道路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天空,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地老去,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另:很喜欢片尾模仿老式打字机打印出来的稿件式的字幕形式。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么Via Via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Via Via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3 ) 人真正拼的其实是如何老死

黄、毒、颓。

一群人在外头游荡,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没看出来吗,其中的赢家就是最先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的那个,更别说这电影里的作家其实是个旁观者。

我记得《猜火车》的男主角赢了,《在路上》的男主角如果是迪安,输了。

两个人最后见面时候那反差,,,各自咎由自取有没有。

所以,不要轻易上那些陪你玩的人的狗当。

美国上世纪40年代,垮掉的一代。

你玩你疯,让自己垮;他看他写,成就自己的后半生。

不管生在哪个年代,不管从外部环境能挖出多少让你垮掉的理由,真正该做的还是,如何让自己体面、优雅地老去。

人真正拼的其实是如何老死。

年轻时候要找随便什么乐子都太容易了!

 4 ) 那些流浪的岁月!

听说这部影片已经很长时间了,那时候“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还没有在“暮光之城”中彻底谢幕,还是跟帕丁森好着的时候,当然也还没有因为演“白雪公主”跟导演勾搭上,将手中的童话般的爱情彻底摧毁的时候。

本片该算是讲述男主赛尔一路旅行的游记,感觉上说旅行其实还有些不是太贴切,用流浪更合适一些,在他几年里的一路往返于纽约、丹佛、旧金山等诸多城市,横跨整个美国东西海岸之间数千、上万公里的旅程中,身边的同伴换了又换,前方的目的地也是换了再换,期间有过放纵、愉快的时段,但大部分的旅程是伴随着饥寒交迫,经济拮据等诸多困境的苦旅,在这一路上陪伴着男主的是酒精、香烟、大麻、漂亮姑娘和性以及永不停歇的记录,记录着身边的一位又一位同伴;记录着在每个城市之间或走、或搭车、或自驾的路;记录着作为自己曾经的落脚点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点滴;记录着每个城市给他带来的酸甜苦辣;记录着自己含蓄、内敛的感情;记录着一路上的风光;记录着与“好兄弟”迪安莫里亚提之间的一个个故事;将这几年中在一路上的一切都写了下来。

男主赛尔应该很庆幸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始终都没有停下自己的笔,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数年岁月中的种种经历都会是一笔财富,即使自身不像男主一般是一位作家,但自己笔尖经年累月说流淌出来的这些欢乐的笑也好,辛酸的泪也罢,在未来都将会给自己带来仰望星空时的回忆;美酒微醺后的忘情。

所有精彩的故事,必然都来源于生活,越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就越是能孕育出美妙的故事,男主在几年往返于东西海岸之间的公路遨游中,一座座的城市,一次次的相聚和分离,仿佛连到天边般无尽的公路,这些一切的一切都给他创作的源泉中注入了营养和颜色。

而他的“好兄弟”迪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羡慕赛尔的文雅博学,而赛尔则向往着他的风流率性,自由不羁的生活。

两位互相仰慕对方生活态度的年轻人很快的结成了知己,再加上一位美艳而放浪的女伴玛丽露,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结伴踏上旅途。

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

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然而当大家都觉得疲惫,都觉得该安定下来的时候,迪安那颗狂浪的心却始终不能平静,家庭、妻子、孩子都不是没能成为他的羁绊,严重匮乏的责任心让他一再的抛弃眼前的安定,再次开始流浪,即使所有的伙伴都找到自己的终点的时刻。

流浪没能几乎没能给他带来任何的收获,给他带来的只是心与性的放纵和自由,当他发觉谁都不会永远的陪他流浪下去的时候,只剩下满眼的泪光,与寒风中凄凉的身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本片中诸位镜头出位的女演员了,其中自然包括戏份还不少,扮演流浪三人组中玛丽露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了,当时还处于颜值爆表阶段的她,那绝对是让我大跌眼镜,虽说她从开篇不久就开始贡献半裸镜头,随后还一发不可收,那是愈演愈烈、越演越浪,她在片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映像就是资本不算丰厚的胸,以及极度憔悴堕落之后,显得黯然无比的面孔,不知道是该表扬她完全没有偶像包袱,不惜自毁形象,挑战演技好呢?

还是说她本色演出,甘于堕落好。

随后又曝出的各种新闻,更是将这位话题女的RP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呃……我想说如果是冲着这位的各种露来看影片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作为一部略带文艺色彩的怀旧影片,整个故事的叙述有点拖沓,超过两小时的片长,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点长了,全片在情节上虽然有所起伏,但是缺乏高潮,在一片忧伤和怀念的色彩中划上句号的处理也只能说勉强凑活。

浪费浪费时间,看看50年代的美国文艺青年、驴友们是怎么玩的,也还不错。

在美国,夕阳西下时,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长空。

想象大片的荒野,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至西海岸。

道路远没有尽头,人们在这没有尽头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空中,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的老去,我想到了迪安莫里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里亚提,我们从未见过的身为人父的他,我想到了迪安莫里亚提,我想到了迪安莫里亚提。

最后奉上这段,影片结束时男主的旁白,对那段一直在路上的日子,无比怀念。

 5 ) 一直往南方开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Jack Kerouac

时隔十年,我决定再次回到深圳。

是为参加田的婚礼。

他是我十四年前的搭档,设计师/摄影师。

在新疆两年,我们燃烧过太多美好时光。

十六年前,我已经是个旅行博主。

用尼康D40记录每个城市,写年轻的故事。

期初是在blogcn (博客中国),后来搬到blogbus(博客大巴)。

作为初代的独立博主,我们最鄙夷新浪。

宁可守着虚无阿斗,也不愿转台写微博。

后来各种缘由,我主动停更。

再后来大巴倒闭服务器关停。

十年的《在路上》永远消失。

就仿佛,我什么也没有写过。

能够再次见到田之前,我翻寻出,曾指引我写作的凯鲁亚克。

这本07年上译王永年版的《在路上》。

至今伴我左右的意义,并不亚于,迪安身边的普鲁斯特:

从深圳到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逗留喀纳斯、阿勒泰、吐鲁番、哈密;沿库木塔格穿越西凉,敦煌、德令哈;察汗诺、西宁、兰州、中卫、阿拉善,……我与田一致认为,在西部是最美好的时光。

而我更像迪安,与他同行,和失散。

五月的我们一路向南,正如从丹佛,出发穿过科罗拉多和德克萨斯边境。

化作眼前就是,川东、湘西、粤北、前海。

穿越中部最密集的人口腹地,复杂的秩序即刻也正被重建。

人们忙碌着苦难自不容分说,却也是,最乐天的群像。

在晴朗的傍晚,路过桂林。

山峦嶙峋妖娆,犹如塞壬的召唤。

我们歌唱地狱摇滚,飞快得驶过。

伟大的星群,在落幕的深蓝里,闪耀。

就像冷火焰在远方燃烧。

神奇的景色再次重现,正如重读另一版译者的《在路上》。

迷失的青年,得以,在新的剧本里相聚。

2020新版《在路上》杨蔚译他唯一没有变的,是喝酒。

碰杯的每个时刻,我都可以清晰回放:乌鲁木齐的公园北街,那家大盘鸡店;大小十字转盘的,人民电影院露天摊。

在喀纳斯、在阿勒泰,在写满余味悠长的西部世界。

随着潮湿的空气越来越咸润,最终驶过前海大桥进入深圳,回到了我熟悉却又陌生的,墨西哥城。

在田的小区里散步,我问这,一线(竖线)海景小户还有些空置,多少钱?

500起,他说。

我说,那待我发财了便来做邻居。

他认真地调侃我的人间真实:别做梦了。

等你赚到500时候,这里早就1000了。

在哈哈哈过后,我当然知道,这十年他到底经历过了什么。

那些常常在他口中轻描淡写的,操。

是我一辈子也不想再,越过的山丘。

幸好她是,深圳。

她尊重过广告人。

在婚礼上,我们喝到最后一桌。

这一桌风火广告末代的血脉们;几近是深圳设计界的半壁江山。

幸运的是我,兜转十年再重逢。

我们每天晚上都喝酒。

就连他婚礼的前夕也不例外。

妻子温情地照顾他,让过去所有的时光,终成为了镌刻。

迪安很高兴地见证了,萨尔的日子重新开始。

2008·乌鲁木齐人民广场,田和我那几年,我们躲过大部分灾难,也错过了众多喜悦。

但在西部,一切都是值得。

^ ^ ^《在路上》剧照来源于豆瓣网其他所有照片版权归 Hi 13 所有^ ^ ^

 6 ) 时代就像一面倒视镜,回放的未必是幸福!

终于有人将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在路上On the Road》这部名作搬上电影屏幕了,这是一部非常不好拍摄成电影的书籍,所以这么多年来还没有拍成电影版,如今,来自巴西的导演Walter Salles敢于将它拍成电影,看来这个以职业赛车为副业的赛车手对杰克·凯鲁亚克作品的狂热!

说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美国著名当代诗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gsberg的《嚎叫Howling and Other Poems》诗集, 作为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的代言人人物, 他们曾经在80年代的中国改革狂潮的席卷下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文人。

《在路上》,起源于四十年代时,杰克·凯鲁亚克与他的一帮文人朋友横穿美洲大陆的经历写照。

这一路上,他们干尽了那个时代不良年轻人干的事情,偷窃,吸毒,性爱,爵士乐外加诗歌,整个旅程弥漫在彼此对人生对生命都采取的一种毫不在乎、漫不经心的生活态度上。

经过了几年的酝酿,杰克·凯鲁亚克于1951年4月用几天的时间狂热地打字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最终版本,但在出版的时候几经磨难,到了1957年才得以出版。

没想到此书一出, 以[纽约时报]以及[村声]等主流文学媒体纷纷表示了极大的赞誉,称此书为表现时代的杰作。

因为此书,跨掉的一代正式出笼主流,成为了描述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对时代不满的而产生的反叛行为的最佳总结。

《在路上On the Road》创延续了美国纪实文学的一种自然简洁的文风, 大家对此好坏评论不一,杰克·凯鲁亚克自己讲述,他的写作方式相当于印象派画家,将所见所闻用直观的方式纪录下来,抛弃了传统的语法与修饰,而是直观地自发地完全凭借个人感情而书写下来的纪录。

对此,我很表赞同,中国作家的很多文字充满了太多的对传统语法以及写作方式的羁绊,再加上政治特有的染色与限制,能够完全发自内心呼声的作品很少。

当初王塑在出来时一鸣惊人,很多文人以为他的文字非常受杰克·凯鲁亚克的影响,笔到手到, 直观地将生活经历书写出来,打动同一个时代的人心。

至今,《在路上》都被誉为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中的一本,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章!

其实,《在路上》对我而言,只是一部回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当代文学从开放走向繁荣的盛况,让我们想起彼此都曾经有过的青春岁月和反叛心态,以及盲目崇拜美国跨掉一代文人的年代。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总投资2500万美元,今年五月首先在法国首映,大概觉得欧洲更能够接受一部由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吧,所以美国迟迟没有上映。

迄今为止,这部电影的影评一般,基本上都是觉得两个半小时的长度以一般散沙式的讲述方式描写了杰克·凯鲁亚克在四十年代横穿美洲大陆的过程,非常沉闷。

其实,这本书描述的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美国历史战后出现的麦卡斯主义,对红色共产主义的惧怕、冷战时期初期等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那种放任自流、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生活态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与现在的美国生活相差甚远,因此,文字上的那种狂热反映到电影中去可能就会成为莫名其妙。

然而,出于对杰克·凯鲁亚克的敬礼,这部逆流而上的电影多少让我重新拾起在求学时代对美国当代文化的了解,回首往事中,亮色的青春如同电影镜头从眼前流过,带点辛酸,带点苦痛,更多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出来的冲动。

有时候,时代就像一面倒是镜,回放的未必都是幸福。

 7 ) 细说迪安为什么抛下生病的赛尔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墨西哥迪安会抛下生病的赛尔(迪安不是第一次抛下赛尔了),其实是不够了解迪安的心理。

迪安是个孤儿,没人教他对与错,什么事都得自己拿主意,亲力亲为。

多年来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因为没人教他什么是责任感,说得更明白点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迪安没有责任感,这其实是一种病,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从小缺乏教育和关爱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上的缺陷),而且休想用一些言语行为来转化他,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也不会认同自己的错(我家庭也有类似迪安的人)。

在墨西哥他抛下赛尔就是因为他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的事必须优先处理,而赛尔的病他没放在心上,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同感冒一样躺几天就好。

还有迪安走的时候顺便带走桌上的钱是因为回去的路上车要加油,他需要油费,而他觉得赛尔病好以后自然会找到地方搞到钱的。

这就是迪安的想法,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是赛尔的病好不了呢……影片最后赛尔没让迪安上车是因为他不想再与迪安有什么实质化的交集了。

试想你朋友在你最危难的时候弃你而去,顺便还把你推向窘迫的境地,以后再见面时你会怎么做呢?

现实很残酷,人要学会成长才能把有些人有些事看得更清楚。

 8 ) 说是追求。。。

所谓的疯狂和放荡不羁的追求说穿了就是得不到也不努力得到的人对自我的一场放纵罢了,他们人生就是因为没有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去实现,才会想着创造新天地去给自己一个所谓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一场非主流的梦而已,在路上把时间和生命耗尽,然后与开始时一样,毫无追求也不知道追求些什么的,茫然逝去。

 9 )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老迪安走了,我想。

我几乎无声地说:‘他会一切顺利的。

’接着我们去听了那场讨厌的却又无可奈何的音乐会。

我什么胃口也没有,一直都在想迪安,想他是怎么上了火车,想他要走过3000英里路横跨那可怕的大陆,想他也搞不清为什么来,只是想看看我。

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蚤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

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

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10 ) 一部没读过原著很难欣赏的电影

《在路上》这部电影个人觉得一定要在看过书之后再做欣赏,Sal和Dean一起走过的路,说过的话、遇见的人、发生的事远远不止电影里展现出的那些。

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能够在大体上向观者展示出旅行路线上每个人该有出的样子,已经算是良心和不易了。

书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字很难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人逼真的喜怒哀乐,而电影里一个鲜活的人物终于站在了你的面前,你又会觉得,总有哪里感觉缺了点儿什么。

所以看到开头第一幕的时候,Dean的形象难免会让我觉得不够。

哪里不够,说不出来,书里的Dean疯狂乖张充满激情,电影里展现出的某种克制和多情,或许就是“不够”的理由。

我是带着书中的回忆来看电影的,杰克的文笔狂乱不自制,因此很多地方其实会让读者云里雾里,但电影刚好理清了某些书本留下来的不解,但也把书中的很多细节做了更改处理,比如现实中Marielu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无谓,她也是一个在爱而不得的困境中无奈找寻出路自保的普通女人,再比如印象中Dean也并没有为了两个人的旅行经费而出卖自己给同性恋老男人。

可能现实中的Dean更洒脱也更纵情,但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里,Dean和Sal彼此间的热爱以及两个人灵魂的契合却是永远不变的。

电影里K妞依然颜值和演技同时在线,她饰演的Marielu对Dean有着言不清的深爱,可能是Dean狂躁到变态的性格把她骨子里的热血激发了出来,以至于她对Dean爱得深切到难以自拔。

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丢了吉他的牛仔唱着那句“更别提我们的爱情,这多难啊,是不是,爱上你猎杀的对象”,夕阳金色的余晖把Dean的侧脸映到Marielu的脸上,镜头停留的角度刚好一半映着Dean的侧脸,另一半保留着Marielu强忍着泪水的脸庞。

Marielu爱Dean,就像一半的自己爱上了潜藏的另一半自己,但终究得不到她想要的一个安稳的家,因为Dean的天性早已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为爱停留的人。

Marielu爱Dean的疯狂和不羁,却也因他的疯狂和不羁而注定得不到他。

Sal对Dean的热爱,或许说成向往更为合适。

Dean在Sal的心里仿佛代表着一种生活,一种不被约束的自在放纵的生活。

Sal的电影角色给我一种很书生气的感觉,和我预设中“垮掉的一代”形象并不十分契合。

但好在他的眼里有光,是一种对拥有生命力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欣赏的光,我想也正是如此,Dean才会这般的吸引着Sal,因为他是一个生命力仿佛要溢出肉体的男人。

影片里Sal的每一段旅途几乎都与Dean为伍,有Dean的旅途永远不会平淡无奇。

即使众多的朋友告诫Sal,Dean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不配成为Sal朋友的人;即使Dean在旧金山抛掉身无分文的他一走了之,在墨西哥抛掉被痢疾折磨的他一走了之,Sal也未曾怨恨过这个朋友一分一毫。

与其说包容,不如说理解。

Sal理解Dean的性情,他是最能透过Dean的疯狂乖张看到他仿佛天使般纯洁灵魂的人。

但Sal终究还是会回归冷静,他没有办法做到Dean一样的疯狂,他的本性是热烈的却也是自省的,这也是每一次狂欢到极致的时候他都会产生崩溃和坍塌之感的原因。

影片用一个镜头把这种放纵后的愧疚感展现了出来,就是Sal在染上痢疾时产生的幻觉都是来自于身边关怀之人的责备和教诲。

这些问责正来源于Sal内心底对这种放纵生活的怀疑,所以最后的最后,Sal只想回家。

Sal和Dean最后一次相遇的镜头其实透露着某种可悲,Sal光鲜亮丽,Dean 衣衫褴褛。

Dean依旧是那个愿意为了见昔日旧友一面而连坐5天5夜火车的冲动男人,而Sal却已回归平静再难回到在路上的日子。

最后的Dean在豪华发亮的轿车背后越落越远,终究还是没能再和Sal说出想要吐露的心声,而Sal也只能在回忆过一切后不断的重复那句“I think of Dean Moriarty,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在路上》短评

反正没看过原著,感觉这片儿从画面音乐和演员上感觉都挺对的。Viggo出场差点叫出声。越来越爱他了!!以及还好暮光女出场时间不会蛮长。。三星半!

2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在青春,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挥霍,疯狂,最后生活总还是要回归有序与安定,最后每个人都会凄凉的老去,只剩追忆似水流年。曾经一路上的朋友都有了各自的成人生活,再也不能踏上同一条道路。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3分钟前
  • 留白
  • 推荐

想说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说啥了....加内特我真没看错你TAT 至于KS,如果你丢掉对她的所有偏见,她确实把Marylou诠释的相当好=) 唉..远方啊...远方

8分钟前
  • 大星
  • 推荐

倒从来不觉得原著多伟大但是它确实在曾经的某个阶段打动过我。剧本对原著的摒弃倒也没什么,电影和文学终究是不同的。

13分钟前
  • 阿卜
  • 很差

影片拍了几个美国文青沿着66号公路到处乱窜的故事。时下的中国青年,似乎比半个世纪前的美国青年更加热衷“放浪形骸”,要不也不会有“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了,略有不同的是,我们这一路上都是意淫来的。

16分钟前
  • 思叔
  • 还行

前些日子刚刚回顾了这本小说,总想着如果哪天能被拍成电影就好了,但是又特担心这样的内容无法完美的视觉化,好在没有太失望,其实荒废在路上的青春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他们在路上、

21分钟前
  • 暗灵杀不死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marylou要和dean moriarty分别前,在后座黯然的神情。总的来说我最满意的是选角和配乐,塞勒斯拍公路片绝对是游刃有余,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那个时代的灵魂,一种极致的自由(性爱只能是其中一部分的体现,描写的有点太多了)和原始的理想。。

26分钟前
  • ___OnTheRoad
  • 推荐

3.5。没看过原著,更喜欢后半段,那种理想主义背后的粗鄙、身体燃烧后的虚无仍然是现实的某种真相。导演似乎讲述的重点不是“在路上”,在路上的只不过是一群青年的放纵、性爱、流浪以及不可一世的自傲,因为缺少文字的那种静谧的、自省式的阅读感受,电影这层媒介稍不留心边流于一种喧闹的、粗浅的、夺人眼球的表现工具。这也正是越来越多公路片痴迷于震撼的风景、身体的宣泄、陌生人的奇遇的原因,它仅仅是在表现一种可见可感的阅历上的增加,而缺少那种集体、内化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亟需一场身体和心灵上的流浪,放逐自我、重新感受一切。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同时也是涵盖我们这个时代的情绪。但毋庸置疑,《逍遥骑士》仍然是最好的公路片。

28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还行

1948年到1951年,一台车、一群狐朋狗友,每日佐以大麻、性爱、爵士乐,无所事事的混日子。虽然是小说改编,我不喜欢传达的这种生活状态,也不喜欢那个年代。更是讨厌斯图尔特,片子也没有公路片最基本的好风景,不喜欢这部片子。

32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Rather than lies, than compromises, than apologies, than the words given to fool the person you love. With me on the road as everything will find their home on the road, so do their excuses.

35分钟前
  • Mr.Mc
  • 推荐

全片除了结尾处,所有一切进入平静沉寂打字机开始运行爵士乐响起那段不错以外,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太普通勒

39分钟前
  • 放把火烧了
  • 还行

接触这本书是在大一同学的书桌上 辗转 到了大四却和我的快递回家 躺在我家的书房 看了一半 就先看电影了 不得不说Kristen Stewart的尺度真大。。。太狂野 观影真心没发现是这位暮光女主 此电影通过Dean刻画了一段如黑夜蜡烛般极度燃烧的迷茫青春 我们一直在路上。。。

43分钟前
  • 炜丶
  • 还行

同为垮掉一代文学改编 觉得《嚎叫》表达的更好 这样意识流般的文字本就不适合电影 又拖到时代已被遗忘那么久 让人很难深刻感触 《在路上》更多是表面的青春与迷茫 而《嚎叫》将追寻自由 平等及自我价值的垮掉一代精髓表达的更透~ #表妹电影#

47分钟前
  • Marvin的表妹
  • 还行

烂! 这他妈不是在路上 一点都不嬉皮

50分钟前
  • 2049ONE
  • 较差

当年看原著花了整整一年 果然逼书改出逼电影

53分钟前
  • 拽拽歪歪&YY
  • 较差

不知道这样的青春有什么好拿出来说的,什么燃烧青春啊,青春只是美丽有力的BODY么,有什么青春的精神在里头么?!

57分钟前
  • 茄子
  • 很差

这部讲述美国上世纪中叶所谓垮掉的一代生活现状的电影并没有给人多大惊喜,走马观花的片段式叙事让即便群星荟萃的阵容也无法塑造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我只看到一群无所事事的所谓文艺青年沉溺于爱情、基情和性的纠结中无法自拔,仅此而已。★★☆

59分钟前
  • yihan1010
  • 还行

又臭又长,这是想表达个什么?不过话说回来,我总觉得如果我以及所有我经历的青春,都是一场电影,我总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旁观者。(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是Ian Curtis演的,我操)

60分钟前
  • Dean42
  • 较差

没什么新鲜感的颓废

1小时前
  • 喜洋洋与步步高
  • 较差

如果读过原著并且喜欢的就不用看这个片了,电影把无关紧要的细节流水账一样搬上荧幕却把整本书的感觉改得一塌糊涂,可爱的迪安简直成了一个假装激情的无赖混账!如果没看过原著的也不用看了,会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归根结底不能说导演拍的不好,这本本身就像流水账一般书根本就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1小时前
  • 潇湘妃子孙悟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