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给力荐的人,你们在想什么?
首先,剧情开始的时候,那个被杀的人真心好冤,妈蛋去一趟邮局,就被一个想寻死的黑人老兵给崩了。。。。
真心无语。。。
跑龙套的记者,好像是个华人,好不容易不用写讣告了,挖到一个宝,那个趾高气扬的样子是在讽刺中国人么?
最最重要的,一部电影以谋杀开头,让人有点兴趣,强忍着两个多小时的无聊看到最后,谋杀什么的被霸气女律师花200万摆平了。。。
至于为什么会杀那个人,导演是准备排续集么????
最后,快结尾的时候,最后活下来的那个黑人士兵说,我真正的朋友都挂掉了,这里是说那四个黑人是到搞基的哥门么??
片中完全没反应出来虽然故事叙述有挺多还是不错,但是就细节的逻辑性最多3星,看到豆瓣评分7.8,只能2颗星了,不能坑人
看了很久的战争片了,第一次觉得即使没有血腥哭泣的场面也一样可以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那个孩子的出现有点格格不入,不太真实,他让我想到天使或是神灵下凡。
战争的残酷在于前一秒还活生生和你亲吻相拥的人在下一秒就可能成为冷冰冰的尸体。
那个圣安娜的头像和那个孩子,都是奇迹,是战争中人们给自己的一个希望。
很喜欢这几个演员的表演,很感动,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战争片了。
今天差不多是用了一天的时间来看Miracle at St. Anna.断断续续。
本来片子拍的就是倒叙,中间还有措手不及的插叙,许多小故事连在一起,到最后发现所有的都是有关的。
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似乎只有在非本土的片子里才能看到。
今天发现这个电影纯粹是无聊,没有人推荐,之前也没有看到过相关的简介。
中途还遇到一次断网,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全看完。
看完之后在网上看影评,发现差评很多,也不是不理解吧,但是看懂的人都说,这是小众电影,没有很多好评是正常的。
是啊,那么多的种族电影,战争电影,回忆录,这个也许真的不算什么,小众就小众吧,终是有人看懂了,终是有感触了,不就够了吗,需要那么多的肯定干什么,被再多的人吹嘘的神作不也是有人看不懂吗,不是还是有人装得很懂在那卖嘴吗。
我只是知道,这部片子打动了我,就够了。
曾经被人说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别人看综艺看言情,嬉笑怒骂,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看战争看纪录看分析,然后看得泪眼婆娑(……)。
每次看到品评历史的东西,都觉得会被打动,就像去年一个人跑到铁公祠,看着铁铉就在那哭啊哭= = 哎,这东西谁能说清楚呢。
开场,touchstone.我到现在都不清楚这个是制片公司的标志性开场还是和片子有关——不过我更倾向于是和片子有关。
有关历史,有关上帝,有关信仰,有关人性。
但是不得不说,那满屏幕的十字架震着我了。
后来出现的Hector,虽然刚开始看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虔诚,是对国家的热爱吧——但是与此同时你不得不悲哀地想到,多少人利用了他们的忠诚,让圣洁的爱被毫不保留地糟践。
然后留在脑海里的片段就是鲁道夫被杀。
摸不着头脑,还是觉得H老了还是那么帅气啊,当过兵参加过战争就是不一样——但这却是一种悲哀。
所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场,让人肃然起敬,可以很明显地和别人划分开来。
很讨厌那个记者。
自己也曾经想过成为一个记者。
但是我相信不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时候障碍重重,不是因为对天朝有什么想法,从古至今,真相永远都扮演着丑陋的角色,没有人愿意揭开真相的面纱,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真相敬而远之。
无论是从前我们这一代没有赶上的历史事件,还是现在我们略晓一二的事情,到最后会不会有个真相,其实都不重要了——又有什么是重要的呢?
前几天看柴静的新博文,真的心里很难受。
幸好自己当初没有去学新闻,柴静也在气恼自己为什么会因为采访别人而牵扯自己的情绪。
但是必须承认,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是最打动人心的。
那么多说真话的人,会被人们记住,真的不容易。
当H激动难以自已,看他说话都觉得有一点恐惧,当初不知道这个电影对自己的分量,现在看完了,才明白,那样在心里装着这段岁月,是多大的责任。
如果要是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扛起那种感情,真的太沉了。
然后倒叙开始。
“水牛部队”出现了。
全是黑人,看吧,总是有人在卑鄙地利用赤诚之心。
一只部队站到河里,等着对岸的敌军纷乱的子弹,最后活下来的人,却正好完整地组成了一个可以有故事的队伍——这对于历史,就够了,真好。
Train冲进房子,Angelo被压在木梁底下,把Train叫做 chocolate giant ,又在Train探他呼吸的时候舔了舔Train的脸,然后天真地说,你尝起来不是巧克力味儿的啊。
嘿嘿,好温馨。
很多战争片拍的打动人心就在于在观众和杀戮之间摆上了让人心动的人性,所以,这么美。
Train真的好可爱,让我想起了大千,他一手把小男孩拎起来,后来不肯丢下孩子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摸过白人,连和白人挨很近都没有过,这是我第一次摸到白人。
当时我觉得好辛酸。
自己和那个国家隔着白天黑夜,和那段历史之间更是遥不可及,但是听到大个子这么简单的话,却觉得历史欠这个种族太多太多,他们承受的苦难是不可能呈现的,只能留在历史里。
我真的好想像那个小孩子一样抓抓大个子的脸,好有爱。
说这个电影是小说改编的,我没有看过小说,不过觉得情节还好,细节是不大多,但是最后拍成了两个小时四十分钟的片子,有人会认真去看已经不容易了。
就像我看到的一个影评说,“虽然影片是没多深地挖掘细节,但是我相信看懂影片的人此刻都意会了,其实很多事情也不需讲太明白,内心的共鸣才是最重要的。
”好像所有都是一个巧合,最后恰好拼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像记忆碎片,我觉得导演一定会很得意地看到所有观众那恍然大悟的表情,哈哈哈,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
昨天看了一部国产片,但是看到一半就忍不住了。
也就没有再看下去。
我在这说这些不是要诋毁广电总局诋毁某些国产电影和导演,但是对于中国人的思维,外国人的思维真的很有意思。
我总觉得身边的人看电影都是作为一种消遣来放松的,而且很多人难以理解我看的东西,更想不通一部无聊的电影怎么何佩瑶这个神经病会用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一直回想,反复推敲,毕竟我们不是导演编剧,更何况导演很有可能是冲厕所的时候想到了一个独特的场景,编剧是睡到流口水的时候梦到了一个情节,连他们都不清楚这么做是有什么特定的原因,只是恰好在某一次拍片的时候用到了而已——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可以探究——但是我相信,肯定有人体会到了那种看完一部电影就想刨根问底,恨不得把演员的祖宗十八代都查清楚的冲动,但是但凡体会到的人都会感叹,人类是多么美丽的物种。
最后Train抱着小男孩中弹,再也动不了了,再也不能拎起小孩子,不能举起一个士兵的时候,还不忘记那个神奇的桃花女神雕像“护身符”——可以让你隐形,可以让你瞬间拥有五个人的力量——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很平淡,但是在那些战争狂人发起的自以为可以改变世界的杀戮面前,真的,没有孰轻孰重。
Dear Lord,这就是你赐予人类的美好吧。
那里的人们都虔诚地相信上帝,然而上帝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就算最后死在了枪弹中,但是他们在死前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事情,而那些幻想的不切实际的事情呢,谁说实现了才是完美?
他们还是死了啊,不用再继续对这个苍白的世界失望,带走了记忆,而H却活了下来,也许不仅仅是对于Peppi,对于Hector来说,也是这样的,活着比死了更需要勇气,需要勇气。
但是他们还是活了下来。
这就是勇气。
最后看着那个在指挥战争的同时阅读诗歌的德国士官,给了H一把枪,说,保护自己;看着小男孩和好朋友一起跑开;看着救援来清点死亡人数,这段回忆就要结束了吧,而这也就足够了,就算没有最后的解说,这一段回忆就已经撑起了整部电影,看懂了的话,想起这些就会微笑吧,就算曾经伤痛难过撕心裂肺,这些,在很多年以后,都是可以微笑的。
从开始大量看电影到现在,半年里看了一百部左右,影评也不记得写了多少。
很久没有写日志,都记在了纸上,遇到一部好电影真的挺幸运的,而遇到能打动自己的电影,哈哈,真的只能说,生活很美丽。
昨天刚看过电影版的《圣安娜的奇迹》,今天上来找找。
以前美国的战争片少有黑人出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黑鹰坠落》里就让黑人背黑锅——安排让黑人士兵枪杀索马里的孕妇,表明白人不屠杀黑人。
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就是在交锋之前德国人挑拨离间的宣传,心理攻势。
而自始至终都是黑人价值观的思考。
所谓的奇迹,可能是抗争的奇迹。
战争+剧情+人性+信念+种族,人性的趋恶倾向在特殊环境里表露无遗,只有信念让人向善。
故事是好故事,可惜内函太多主次不分明,内容太乱没能安排好,重剪!
什么是差距?
这就是差距!!
战争的惨烈不是靠死人堆出来,同样是屠杀场景,同样讲人性,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大差距???
一个又一个镜头给人施压,让人窒息,让人恐惧。
德军一次次的威胁,牧师的祈求和众人的祷告,都带来一种压迫感,一种死亡的压迫感。
长片才能够承载如此饱满的故事。
2小时40分钟的片长使我下载完4个月之后才有闲暇去看它,全程都很抓我的注意力,以至于不停地回退去品味对话。
最初下载的版本音轨中有空白和错位,忍不了就直接重新下了个。
片中有很多桥段都很有意思,沉睡者山的传说、穿插剪辑的德意美军人用不同的语言念着同样的祈祷、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屠杀引领被抓的人共述主祷文……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深邃的。
黑人主角团两次面对“偏见”都在无声中默契地去而复返,一次是开着车半路折回去拿枪对着种族歧视的店主要回了本该有的冰淇淋,一次是回去愤然撕下贬低Uncle Sam的海报。
片中的不少台词也暗示,实际上他们对Uncle Sam也还是有很强的认同感的。
不过也想不通Renata明明喜欢的是Stamps,明明知道Stamps也喜欢自己,也知道Bishop就是玩玩而已,又为什么偏偏跟Bishop上床。
战争时期这种事简直不要太多,Axis Sally的广播词也并非空口无凭。
讽刺的是没过多久,几个人就全部死在这小山村了。
Stamps的深沉可能是导致他无法从渣男手中竞争过意中人的原因,他的情感是真挚的,“我爱上意大利了,在这里我不是黑人”“这些意大利人很虔诚,他们不会让一个黑人感到难堪”,他也是真的在思考,“All my tomorrows was based on America getting better. But what if it doesn't?” 此时,即使有女伴邀约,即使Hector劝他just enjoy the night, 他也依然独自站岗、独自思忖未来,而绝不会像Bishop那样只有下半身支配着过活。
不过,Hector此处说的tomorrow may never come真的就一语成谶,但即使如此,Bishop的死是必然,他为了上床连任务都可以抛在脑后,Stamps和Hector在追内奸时他在逍遥快活;Stamps的死和Hector的幸存却是偶然,是战争中的人生苦短,是命不由己的战乱和苦难。
不过片子倒也有几处没有讲清。
Hector虽幸存但也并不知晓即将失落的教堂屠杀惨案,虽然这样的惨案在二战的世界各处都在发生;和上校顶嘴、吟诵着意大利的诗句渴望着结束战争回到家乡怀抱的德国军官也是很立体的人物,“无论他(被点名抓捕的逃兵)做了什么,总不会比战争中的某些人更加可恶”。
而盟军这边,和长官顶嘴的Train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片中还有些别的——讨不到身旁军官的饼干、饿得“前胸贴后背”“got a hole in my stomach、吐槽上级能送来Sally的大喇叭这样的“无聊的垃圾武器”却不能送点实用的土豆汤的德军士兵;不信任前线黑人士兵给的坐标而瞎轰乱炸最终炸了自己人的白人军官;私杀俘虏和队友而逃跑的意大利游击队内奸,和“照应”落伤的Hector的德军军官,此处两个情节都促进了剧情的波折和反转,但是,导演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给出上述4者的后续,可能其实战争中这种境况实在是太常见了吧。
看完之后,突然想起了前一阵在主流媒体上很流行的一个词“政治正确”,大概是指在发表公众言论时要注意用词,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你“可能的”听众的“可能的”感情。
如果延伸到电影这块,我想《圣安娜奇迹》可以作为一个“政治正确”的代表了。
影片中至少可以整理出三条线索意大利 - 托斯卡纳 - 战争中矛盾的人性二战 - 黑人士兵 - 种族歧视 天主教 - 信仰 - 救赎每条线索都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躯干,李同学却成功的把它们塞到一个躯壳里!
虽然手法不怎么高明 镜头处理和情节上远离完美;虽然视点失焦 哪条线索都没有充分展示。
就单纯在电影角度来看,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个成功的作品。
但有这么多人捧,自然有它的理由,那就是“政治正确”导演是个黑人,是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电影/西方电影中少有的关注了意大利裔和黑人两个受歧视的种族 - 他们在大部分西方电影中都是被丑化的,在社会生活中是被歧视的对于这两个种族宗教情结的回归 - 在这经济危机的年代,回归主的怀抱才是普世价值,才是最后的救赎之道多么政治正确啊你看尽管我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我也不是给了一个政治正确的评价?
在黑大个的眼里小男孩的生命是生命,其他人都无所谓?在导演的眼里小男孩的生命是生命,其他人都无所谓?在诸位影评的眼里小男孩的生命是生命,其他人都无所谓?
最后那个黑人的台词是点睛的:“人人都想控制生活,所以他们相信各种各样的安全许诺。
安全其实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安全不是奇迹,唯一能改变生活不是安全而是奇迹。
”整部电影所说的奇迹不仅仅是小孩,而是整个故事。
从4人奇迹般的过河,遇到小孩,种种现象让巧克力巨人认定这个小孩就是神迹,并且至死相信,一直到后来生还,40年后的纽约复仇,故人重逢。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奇迹。
而奇迹需要相信才成为奇迹。
就像娟说的,你只要相信,奇迹就会发生。
成为我的最爱,感动、信仰
小男孩给我印象好深。。
虽然都能猜到结局.但无奈受控义大利
阿门
lara演电台诱降的女人==
320 WX
小男孩的表演太刻意了 不喜欢
好,非常好
战争的残酷怎么止死亡这么简单,各种矛盾参合在一起宗教人性种族个钟亲叛别离,故事里的线虽然很多但是却没有让人看不懂,角色塑造也很有趣特别是胖子黑大兵,小细节略欠缺整个故事倒还是可以;看完电影感觉原著很值得一读。那个先死的孩子来接那个小男孩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记住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的童年
一般吧。
斯派克·李蛮有料的
斯派克李与老牛仔斗气之后的产物
题材挺好,问题是导演好像想什么都往里装,一些情节衔接过度的地方粗糙得莫名其妙,前半小时简直是难以忍受。
Spike Lee的细腻之处是他最动人的地方
很早就想看的电影.流于表面,太令人失望了.
视角独特,叙事饱满!
里面的黑人演员长得很相似啊,我老是分不清谁是谁!!
题材很好,可惜拍乱套了。虽然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是导演感觉像是被这些传奇完全给击中了什么都想放到电影里去,反而使得最打动的人部分被模糊了。回忆套回忆的拍摄方式也有点糟糕,对叙事没什么帮助。
居然撑了差不多三小时,看得我发晕。用不用啊?
战争片处理太细腻了心里总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