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伟,黄秋生,任达华和方中信主演的黑帮片。
此片给人的感觉和注水的猪肉一般,可以这么说,要是把水榨干了,恐怕连肉丝都没有了。
黑帮老大被杀,手下一干将为制衡其他二人而将老大的不但幼稚而且弱智的女儿推举为老大,最后莫明其妙地,大家都死了。
要剧情没剧情,要深度没深度,要场面没场面,画面充斥了大而空地形式主义,《无间道》之后港人非但拍不出一部差强人意的黑帮片,还拿这种注水片来忽悠人,令人摇头不已。
林嘉欣演这个阿嫂就好象瘦子吃了大力丸一样。
还是回家拍广告好了,顺便说说她新的护书宝广告做的不错啊。
刘心悠象日本人,难道象日本人的长相就一定代表故事开头提到的“小白兔”?
刘晔暗恋她,我喜欢看到这一段。
最后死的时候才看出来,来电显示是“她.......”
真的很多疑问.自身想问问导演‘黃精甫’,很多为什么。
整部片中音乐也几乎同时在80分钟内,而且音乐是很欢快,很轻松的音乐,几乎到了一些动作镜头,都会插入些轻松音乐,不过整部片强调的应该是“快乐”两字。
但是却用黑帮题材来去体现“快乐”。
反正整部片本人看的不是很明白,也蛮有点疑问。
第一,开头的小红帽,这究竟是谁,为什么片后要突出他.?第二,洛华的心理,反正就是为什么。
第三,百德对洛华是什么?
第四,洛华对百德又是什么?
第五,那个寺院高僧又是什么?
第六,本片名称是指?
最大的疑问是第一和第二,本来就看不是很懂这片,然而搞出了第一和第二这两个严重的疑问。
除了疑问,其实本片还蛮符合‘黃精甫’导演的风格。
本片是“快乐”,就阿花死了拍个垃圾桶都拍的这么快乐。
黑帮题材的快乐,而《江湖》就是黑帮题材的浪漫。
这导演就是喜欢从另外一些角度出发拍出其他味道的电影。
除了爛,還可以說些甚麼?
關於這套電影,其實只消寫一個「爛」字就可以收筆。
選角爛、劇本爛、剪接爛、拍攝爛,完全是為了令人割櫈而拍攝的作品。
選角方面,女主角劉心悠真的肩不了整套戲,強行擠出來的表情、生硬的肢體的動作、完全沒有感情的說白,令看的人感到難受。
用新人不是不行,只是至少也要選一個合格的來用吧?
聽著劉小姐的說白,真的有種打爆營幕的衝動。
口齒不清,還可說因為角色是竹昇妹之故,但毫無感情的把對白抖出來,每一隻字也像說得很辛苦似的,聽得人比說的人更加辛苦。
至於林嘉欣其實也是選角錯誤吧?
要林嘉欣扮演比劉心悠年長這麼多年的洛華完全不能說服人。
縱然林嘉欣已經二十七歲,但天生一副甜美的baby face,即使扮演中學生還是能令人信服,如果是由她演菲比的話,相信會好得多。
當劉心悠的樣子看上去像廿多歲,而林嘉欣看上去也像廿多歲,二人看上去其實差不了多少,當已然嫁人的洛華失去丈夫時菲比還是個小孩子,兩個人並排起來,洛華未免保養得太好,而菲比也未免過於未老先衰吧?
電影的男角不乏好戲之人,然而真的有這個需要嗎?
刻畫不足的角色其實只是對演員的一種浪費吧?
故事其實還可以,然而,劇本卻爛得緊。
沒有個性的對白,千人一面。
如果不加上演員的演繹,單純地拆開來看,根本分不到是誰的對白。
菲比理應是個天真純潔的女孩,然而在劇本的描述,加上劉心悠的演繹,令人不禁懷疑菲比的智商是不是比一般人低。
天真的過了度,就成了白痴。
而且不曉得是玩弄影像過了頭,令可以刻畫的地方減少,還是為了掩飾劇情的薄弱而玩弄影像,情節的刻劃過於點到即止,甚至是未到就止,平面得緊。
最後是拍攝及剪接的問題。
廢鏡很多,拖慢了節奏,應快不快,應慢不慢。
鏡與鏡的接合位也做得不好,過於跳脫,以致有點不連貫的感覺。
如果要重剪的話,大抵影片只會剩下一半。
影像其實是說故事的手法,故事始終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為了影像而傷害了故事,未免有點本末倒置吧?
http://chinakolau.net/wordpress/?p=336
「換湯不換藥」之作。
這齣戲不知要從哪說(罵)起﹐也可簡單地說我覺得這齣戲真不堪入目。
由外到內先說海報﹐天氣熱達文西更熱﹐先來一個佛祖版《最後的晚餐》﹐不覺中西合壁會有驚喜﹐還有點俗套。
角色中沒有一個比較鮮明﹐想用視覺上的顏色來分辨角色﹐但來得雜亂無章毫無美感﹐結局一幕的生果欄是算「大雜燴」嗎?
前作的《江湖》中已經拍來很多無謂鏡頭﹐最深刻當然是餐桌上的一幕﹐「獨立」與「商業」有時真很難相處﹐這次鏡頭剪接看似真有點是「為玩而玩」﹐意義全失。
故事安排說內裡有象徵意義﹐看不出﹐只知道原來現在的黑幫仇殺已不用刀劍﹐換以碰碰車決鬥﹐錢多是也?
還是現代的黑幫都真的統統轉型了?
暨要捧導演又要捧新星﹐各位影帝看來也支持不住﹐每人都像用同一樣手法去演﹐沒有突出之處﹐相信也不需要用上劉燁﹐謝君豪作閑角﹐劉心悠似是掛名女主角﹐戲份沒有發揮只有眼淚攻勢。
大公司大老闆大明星﹐只有包裝﹐怪不得香港電影每況愈下﹐究竟是換新血還是換壞血﹐好電影不一定要用金錢推砌出來。
故事最終所講的做人處世道理﹐現實殘酷的老土對白﹐我看來正正就是要帶給黃導演這個道理﹐這幾年在電影圈中的護蔭下真對他有害而無利﹐再試試找《福伯》的另類劇本﹐不要再談膚淺佛學了。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5/08/mob-sister-aka-ah-sou.html
故事编的比江湖还烂,尤其是看到最后大家合力救阿嫂和大风的情景,我都要吐了。
黑社会就是黑社会,盗亦有道,江湖局势若能被一个少女的天真纯良轻易的扭转乾坤,人性也太简单了。
辛德勒名单里小女孩的那条红裙子,只是为了从视觉刺激上反衬战争的罪恶,同时给黑夜里无助的人一点光亮,斯皮尔伯格可没幻想过用它去感化希特勒。
感觉黄精甫在模仿早年王家卫的路线,企图另辟蹊径寻找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同时大玩各种前卫的拍摄技巧,同样有大牌影星助阵。
阿嫂的画面确实够眩够唯美,都可以切割成若干部MTV了。
可惜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看看张艺谋的口碑就知道了,尤其今天的港片更是剧本为王的时代。
王家卫在英雄片横扫香港的时候剑走偏锋,旺角卡门的故事生动的描述了小混混的悲欢,就此一鸣惊人开辟了自己的天空。
黄精甫选的剧本确实都非循规蹈矩的套路,却让人觉得荒谬且无趣,黄自己又没有王家卫驾驭影片的功力,能摆脱剧本的束缚用精妙的影像深刻的展现人性和情感,却在形式主义的技术流路线上越走越远。
更令人悲哀的是,众影帝的表现因为故事的糟糕而形如跳梁小丑,看到开头送礼物的片断我就知道各位大牌在他们的作品库里又添了一部烂片。
装酷这种东西,行险如走钢丝,不小心就会让人反胃。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段,周润发吴宇森那样富于直接感染力的具体真实的风格淡出之后,江河日下的黑道片穷则思变,演化成简约抽象的表现方式和错综繁杂的人物关系,给演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片故事的平淡和无理,使得每个人的演出都显得很可笑,即使他们都是浸淫黑道片多年的老江湖。
黄秋生没有出彩的地方,曾志伟只会故作深沉的傻笑。
任达华不适合那种心机深沉的师爷形象,扮相和黑楠一样土。
方中信转型的表现不够自然。
刘烨就懒得提了,他的戏路太窄。
刘心悠作为新人可算合格,林嘉欣接这个角色则是自不量力,成为影片中最弱的一环,剧情也没有给她合理的表现方式,无法和刘心悠的角色形成冲突的张力或并立的比照。
她旁边那个小弟是谢君豪吗,一看就是在模仿吴镇宇,太没创意了。
这是黄精甫的第二部片了,在电影圈众多大腕的鼎力相助和殷切期望之下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锐意进取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作为新人,必须要有能证明自己实力的作品问世,要么叫好要么叫座,否则观众和投资方都会失去耐性。
从优秀到卓越,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真正的天堑鸿沟。
迈不过去的始终就是迈不过去。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分割来看的话,其实《阿嫂》已经具备太多的因素来保证它的成功。
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结构,一个特别的切入角度,一大群实力超群的演员,一个敢于颠覆的新生代导演。
认真地看这部电影,会发现黄精甫真的在里面投入了许多的心血。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精心设计的场面,多得都没有办法列举。
无论结果怎样,还是很感动于这个新锐导演的投入和仔细,起码这真是一部用心完成的作品,只是这一点,就已经很难得。
然而这些过于刻意过于精致的镜头,这些因为青春和不成熟而过于支离破碎的镜头,也是这部电影最终没有跨过那一步鸿沟的原因之一。
一个导演如果有很好的摄影和构图的能力,那么他就有潜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
但是前提是他要能讲好一个故事,这条标准不是用来衡量大师的,这是一条区分好导演和不那么好的导演的一条基本的分界线。
《阿嫂》这个不错的故事结构没有能变成一个不错的故事,是因为黄精甫还没有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
给人的感觉是他已经开始关心更高层面上的东西,在完整地表达出他的故事以前。
他精心地设计了故事的开头和发展,但是结尾却草率得让人不可思议;他认真地作了每一个人物设定,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这些人不但过于理想化脸谱化而且缺乏交代;他在自己的海报上都写出了这部电影的重点,但最后大家都没有能看到这个重点。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表达很多,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叙述的能力。
还是青春的代价。
另一个付出青春代价的人当然是刘心悠。
其实作为一个新人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令人欣慰了,虽然她的表演是青涩木讷了一点,但是跟这个角色原本设定的气质上还算是比较相近的,而且这跟黄精甫把故事砍得支离破碎有很大关系,不能全怪刘心悠。
至于其他的演员,曾志伟,黄秋生,任达华和方中信表现都有相当出彩的地方,但是考虑到他们本身的演技和对于这种类型角色的熟悉程度,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让人喜出望外的感觉。
相反刘烨和林嘉欣都让我比较失望,不是他们演的不努力,而是给他们的角色实在不适合他们。
我一直觉得刘烨是已经定型的演员,至于林嘉欣,我个人非常喜欢她,但是她实在太过斯文甜美,导致她的戏路也不宽。
气质对一个演员来说真的是致命的,跟演技没有关系。
用文艺片的方式来拍黑帮片,是一个很大胆也很值得期待的主意。
我们都太习惯银河映像镜头下那种黑色的,张力十足的黑帮,有一些新的尝试总是好事。
虽然大家的审美习惯导致一时之间很难接受,但是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也是包容多样的。
(P.S:这部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是模仿《最后的晚餐》设计出来的,想想剧情这个设计也真是够别出心裁的。
《全职杀手》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再烂的电影剪出来的宣传片也会很好看的。
这个定理应用在海报上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话是说爱与恨的发生都需要一个引子,点着了才能迸出火花。
《阿嫂》中人物纠缠时而缺乏逻辑上的合理性,或许人本来便是如此阴晴不定的动物,要不然我只能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询问“为什么”。
影片开头制造了一个童话般父爱氤氲的氛围,红衣少女与小红帽浪漫邂逅的童话。
百德的女儿要参加大提琴比赛,家长们都为此奔波,几人的性格在此得到初步的刻画:阿花的喜感、大风的暴烈、阿辰的权谋和百德的威势。
小妹的胜利到从礼物到庆功宴都是预算好的,当中掺杂了太多恐吓、威胁,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
一家人在观众席上坐定,小妹在后台弄坏了小孩子的琴,她惊惶失措地弄巧成拙,诚恳地犯错。
她是一只小白兔,无意落入一群狼中;而他们却是爱护白兔的一群狼。
两相映衬下将童话的表层撕裂,缝隙里透出黑色。
百德的脑中浮现出女儿在台上的情景,脸上饱含着一个父亲的喜悦。
不管背后藏有多少肮脏的伎俩,父爱是无法否认的,这也是片中最容易理解的感情。
然而小妹走上台尚未进入状态,杀手的阴影便悄然袭来,全家人迅速带走小妹,她完全不能理解突发事件,群狼中的白兔显得迷惘。
岔路口,阿辰代表着天意的四枚钱币说了算。
尽管只是橡胶子弹,百德的心上却再一次浮上沉积了十八年的阴影。
白兔的生存环境彻底变黑。
元华扮演的从江湖金盆洗手的大佬和尚,是片中第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
且不说将佛门清净之地演变为黑帮群龙聚首的是非之地,光是他口中吐出的句句高深之语,便使人难以理解。
你很难分清楚这个人到底是真悟出了佛家真谛,还是凡心未净仅将佛门当作一个简单的从台前到幕后的场所。
他又在避些什么?
影片并没有说明。
十八年前他已入佛门,亲眼见证了托孤的整个过程,也见证了洛华从一个崩溃的女人到呼风唤雨的阿嫂的发迹史。
林嘉欣成功地诠释了影片中第一个动人瞬间,她的表演是成功的,完全表现出一个女人在丈夫被杀报仇未遂的无力感、屈辱感与疼痛感。
那种切齿的恨意驱使她蜷曲着爬向那把被打掉的枪,如此清晰。
她的感情脉络大致如此,小妹的亲生父亲杀了她男人,于是她将其灭门,她恨漏网的小妹,她恨因歉意不断暗中提携她的百德。
所以和尚只是将洛华的动机与嫌疑从百德的心中提取出来。
十八年前他为救小妹许下娶她的诺言,十八年后他并未遵守,洛华的杀意蠢蠢欲动。
百德被阴影压得坐不住了,与其说是为自身安全考虑,不如说为了小妹。
他早已萌生退意,与女儿在美国定居,“去了之后再不回来”,甚至违背几个兄弟的意愿,也不见小白兔纯洁的力量。
他只想平稳地实现这个过渡,不能在这期间出事,所以那些觊觎已久的人都得来,话得说明白。
洛华见到十八年后天真浪漫一身红衣的小妹,她的眼中迸出的胸中的火。
林嘉欣仍然很到位地诠释了这种恨:你爸爸杀了我老公,我好不容易混到今天的位置,你却如此纯真无暇地享福,凭什么?
开会出来后,百德死了。
洛华身上的嫌疑在先前的充分铺垫下放大到了极点,各路人马都开始出动,小妹被阿辰推到“坐馆”的位置。
对此,各方人物反应不同,不服、不解、不屑,只有洛华分明从她身上看到自己当年无奈之极的出道,从阿辰口中得知洛华和一个男人生了个儿子,究竟怎样并没有明确的交待,但影射出洛华上位必然交付出某些她曾经珍视的东西,她对儿子的复杂态度便也不难理解。
也是在小妹仓皇的一瞬间,洛华对她的感情发生了质变,但她并不自知,所以后来才会一面用球棒将其击打,一面又对其授予“真理”。
这是继父女情之后的第二条明晰的感情线索。
此时,影片明确了小妹主角的地位,父亲、仇人、叔叔们,不过是为了建立起狼群中小白兔的环境,环境突变后小白兔的反应,这才是故事的主线。
刘心悠作为一个新人,应该说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其本色的演出很好地表现了小妹的纯真与失措,剩下的是剧本的问题。
导演似乎借鉴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经验,让小妹一袭红衣出现在一片阴暗之色中,但他忽视的是,斯皮尔伯格的红衣小女孩仅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出现,而小妹是一个完整的角色,却最终被设置得单纯到单薄的地步,善良成了无知,这最终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对她产生出一丝厌烦。
第三条感情线索是小妹的爱情。
“小红帽”代表光明的一面,代表小妹心中的向往,代表片中处处宣扬的善的思想。
阿东则是站在对立面上,象征爱之无奈,爱之牺牲。
阿东的鱼是片中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很好的表现了人物阴沉表面下细腻的感情。
但接下来,阿东在车中对小妹作出的自我内心剖析,却极不符合先前的人物设置。
刘烨的演出也有些过火,像在阿东的躯体上附入了另一个灵魂。
阿东的悲剧是一开始久背负着的,只是表现手法太老套煽情而且像近年的很多片子,又给手机打广告。
这时,影片的逻辑开始瓦解。
阿花怎么发现是大风杀死百德的?
没有理由,仅仅因为二者的密切关系并不能给足解释。
大风杀死阿花的喃喃自语让人对这个角色性感分裂感到可疑,缺乏可信的过渡情节,并不是几句简单的话就能说明前后的不一致。
相对来说,阿辰的角色设置比较成功,这个人物城府之深到后半部分才显山露水,原来他一直实施的占卜,百德临终对他的嘱托,都不过是他争夺权利的手段。
幕后的一切托上台面,女人之间的对抗,实际上是阿辰与大风两人为权利而生的对抗。
电影的本质仍是男人之间的故事。
结尾的车战是片中少有的动作场面,血肉模糊中一切怎样收场?
大风和阿辰将此作为自己的救赎,而小妹要终结叔叔间的争斗,但她没有足够的外力,只能将自己作为祭品。
从一圈黑色包围那件红衫的场景开始,影片无可挽回地走向恶俗的套路。
无论是小妹说的“先救叔叔”,还是小红帽的最后回忆,都脱不了煽情的外套。
最后的画外音,更是让影片蒙上一层说教的味道。
总之整个片子看下来,无法不让人给它扣上开头尚可,结尾糟糕的帽子。
看得出黄精甫想要拿出一部不一样的黑帮电影的诚意,他想表达女性作为特殊群体在变迁中的境况与男性在争斗中的如鱼得水,只是在两者之间,他自己却迷失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高一,那时还没有很透彻和深刻的明白这部电影.刚刚在电视上重温了一次<阿嫂>.真的真的很垃圾,完全没有黑帮仇杀的感觉.像是小孩子游戏一样的打斗,而且格外的不真实.最后撞车大战之后,他们那些黑衣西装人竟然一同出来推车,装完人又推车,难道在玩碰碰车吗?最唐突的一幕是最后林嘉欣的一句对白 "因为她可以改变世界"彻底晕倒.感觉一部黑帮片变成了文艺风格,而且文艺得不深入,黑帮就更不想提了全靠一众明星撑场,如果他们开拍<黑社会3>就好了.呵呵.导演应该去拍青春文艺片吧,港产文艺需要你
看了《阿嫂传奇》,原因是自己对于众多影帝主演的黑帮题材的港片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光是曾志伟,任达华,黄秋生这几个名字便足以吸引我的眼球,加之刘烨在里面亦有角色,无比欢喜。
然而最终还是失望结束。
下载电影前,大略的看了下影片介绍:香港最大家族社团领头人百德(曾志伟饰),把被仇家(林嘉欣饰)追杀全家的朋友的三岁女儿菲比(刘心悠饰),从枪口下救出,收为养女。
百德准备解散家族社团引退江湖,带着养女菲比移民海外,却突遭暗杀身亡。
菲比此时已成长为亭亭玉立的清纯少女,迫以“阿嫂”的身份,应对家族社团内部纷争,逃避追杀,参与仇家的谈判……最终,一个柔弱少女将如何平息这场剑张弩拔的社团纷争?
看后面的几句介绍,感觉似乎很有故事,影帝聚合在一起飚戏,黑社会题材,养女成为“阿嫂”,这多么让人期待。
再看导演:黄精甫,好感来自于他的《江湖》,记得他凭着这部片获得去年还是前年的香港电影金项奖的最佳导演新人。
当时就觉得,作为一个新导演,能拍出〈江湖〉来,的确不错了的。
于是想当然的认为,《阿嫂》应该不差。
开始上半集的前部分,感觉还是不错。
尤其开头吊足胃口,几个影帝各自出招为后来所谓“阿嫂”准备礼物,来头不小。
出来个新人,众影帝甘愿绿叶,这时候的我猜想着下面这个“阿嫂”在应对家族社团纷争中一定如何如何。
但接下来只能慢慢失望,慢慢没了兴趣。
感觉剧本头重脚轻,完全没了说服力。
什么阿嫂平息社团纷争,感觉狗屁,啥都没有做,就在结尾感化了所有黑帮成员,使他们弃恶从善。
简直乱弹。
导演和编剧也太天真了,比童话还童话。
我完全无法接受。
其实本来好好的题材是可以拍出点东西拍出点内容来的,可以好好将这个阿嫂应对黑帮,改变黑帮拍出故事来的,可却是如此手法,无语……加之无法接受的什么“小红帽”,乱七八糟。
感情模糊,和她逃避追杀的那场戏也是无头无尾,看得不知所以。
还有另一个阿嫂,林嘉欣的戏分少的可怜,也没演出两代阿嫂的冲突。
和前面交代的仇家追杀,十五年后怎么样都没个交代,连接不上,实在太虎头蛇尾了。
还有结尾,大型碰碰车派对,实在可笑.感觉这样似乎是在用滑稽的手法加大电影的制作成本,以增加宣传的噱头.除此之外毫无意义.想想刘烨,也觉得不值。
感觉在里面又被浪费糟蹋了。
其他影帝亦是如此,完全浪费,更谈不上什么飚戏。
每个角色都笼统而过,根本不能表达出来他们在里面的效果。
简直就是看秀。
失望!
失望呀!
尽管实在失望,但是中途的的一些镜头和剪接还是很赞的,给了些些惊喜。
象开始没多久,曾志伟从音乐比赛场出来后,各位影帝坐在车内,然后曾老大抛出几个硬币,这个慢镜头还是很喜欢的。
虽然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拍摄或剪接手法。
还有后面刘烨和刘心悠在车内对话,没用传统的拍摄手法,也没有路灯之类的光线照明,只让镜头转换,黑色的光调在两人间来回移动,这样的效果表达用在这感觉很新颖,比较少见。
还有一段是用漫画手法插入刘心悠幻想和小红帽一起奔跑的场景,以及失去爸爸曾志伟的哭泣,也是都用了简笔画的形式,这样在以往电影中也很少。
所以很喜欢。
恩总之还是觉得片子是失败的,烂遗憾
天雷滚滚啊我的妈呀....
浪费那么多厉害角色啊
完全就是影帝之间的各种飙演技啊。。。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要让刘心悠这样一个毫无演技的来演。。。让他在里面感觉好像白痴一样。。。
林嘉欣第一次让我失望鸟
歌好听
世界未必因她而改变,但她尽了最大努力改变身边的人
小白兔勇鬥大灰狼
林嘉欣。。嘿嘿
看到菲比擦着日记本上爸爸的涂改液时,忍不住,还是哭了……曾志伟這樣的父亲真是绝杀。
小白兔勇斗大灰狼。
养女菲比:我留係度陪你好唔好啊?话事人百德:唔好!菲比:咁一齐走啊?百德:都唔好。菲比:你讲过嘎,我入到大学,你会陪我过去噶嘛。百德:讲过会算数嘎。菲比:咁一齐走啊?百德:等我做埋少少嘢先。因为今次我过去,就唔翻来啦……
做作不说,单冲着为了看这部片而在电影院里丢了一部手机和一件新买的衣服我也不能给高分!!
可以说从去年开始系统性观影以来这部电影是我看的最煎熬最难受的一部,不是因为他镜头没美感故事没新意,是那种难以置信。我理解黄导对于美好与向善的幻想,但这是真的差劲,每个角色都非常之扁平,最让我难以忍受的还是黄精甫的自我爱,这位哥那种非常沉醉其中的剪辑手法实在是让我痛苦不已,感觉他会在每个美好夜晚欣赏自己电影里浪费了无数人光阴的升格镜头和闪瞎了无数双眼睛的白光转场以及让人不知所谓的多重曝光和他至死也没能放弃的大俯拍,同时360度环绕播放着那首让我根本听不清楚对白的bgm
多年前 有一只羊误入了狼群 为了生存 她选择了改变自己。 多年后 又一只羊误入狼群 为了生存 她选择了改变狼群。。。。
装B不够,还要叫来一大帮老型男,唉。。。把大家都带沟里的导演实在欠揍,一星加给任黄曾,实在对方中信不感冒
看了《阿嫂传奇》,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部黑社会争斗为背景的港片。不禁跟杜琪锋的《枪火》联系在一起了,里面同样也有黄秋生、任达华,几个熟悉的身影。可风格却迥然,这部片子更多的走深沉的西方的风格多了一些,没有太多争斗的场面,多了几许对话和表情来讲述电影的内容,还有就是通过服装来表现,记得特别是最后撞车后洛华(林嘉欣饰)和任达华抱着菲比出来的那一个场景,洛华是白色的,任达华是白灰的,其他人是黑的,而菲比却是红的,似乎传达给人的一种视觉信息。尽管她这样的举动似乎为了戏情节的安排,而做的效果
从此喜欢林嘉欣
都几好吖
不一样的黑帮片
片尾曲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