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
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
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1. 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
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 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
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
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
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 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
“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
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 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
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
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7. 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
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
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一定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2018.3.2:😂2016年12月12日的补充: 经常看见我的豆瓣提醒上不时出现一个关于这篇影评的“有用”,我越发地觉得不舒服了;一篇4年前的东西,夹杂了很多私人情感,而今已经很难读下去自己写的字了,恰如下面的朋友说,难看死了。
可是毕竟往者不可谏,不管是什么,既然当时留下了。
就留着吧,至于击中了我们的痛点、泪点、或是某种不可言说的点,全凭读者取笑好了。
说点其它的。
2016年7月,我开始旅行。
7月26日,我到达西宁,参加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
观影结束后的互动中,我争取到一张颁奖盛典的门票。
7月27日,我参加first颁奖盛典,张扬导演也来了,我第一次和张扬导演同处一室,虽然是巨大的青海大剧院。
中间偏右站着戴帽子那个就是张扬导演,特明显是不是 7月28日,first电影节青海湖露天放映活动,我是真的真的看到了张扬导演。
虽然我并没有勇敢地去走上前跟张扬导演交流。
但是。
我们后来一起吃了烤全羊!
~~~~~~~~~~~~~分割线~~~~~~~~~~~~~~ 看到那么多人给差评,我实在忍不住了。
这么好的片子今天凌晨看完的,从看到院长给老人的儿子算账那段开始,眼泪就决堤了。
我一个被人经常以东北爷们定义的大小伙子。
二十多年来,从我记事起,在这异乡的夜里,第一次痛快地哭。
我从上大一那年,就开始了在外地的生活。
离家太远,坐火车要一天一夜。
只有寒暑假能回家。
放暑假还经常张罗着要实习,不回家了。
仿佛早厌倦了被父母看管的日子,在一起就是唠叨,烦人。
喜欢一个人在外面,想干什么干什么,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有的时候,它是理想,很多时候,它只是我放纵的欲望而已。
一年真正在家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恐怕也只有过年那么几天。
即使在家,一有时间,也要马上找朋友出去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尽管有的时候只是应付。
院长那笔帐一算,一个中年人,和父母剩下来在一起的时间都不到二十天,太可怕了。
我还年轻,但是我和父母剩下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我还想去远方旅行,我还想到外地工作……“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夫子说这话时必是情之所至。
我们总是说,我们要出去打拼,要出去奋斗,好孝敬我们的父母。
父母都让我们给孝敬没了,还孝敬你麻痹的父母啊!
一帮傻逼!
(我又激动了)我的爷爷今年82岁了。
从2006年我们一大家人住的小院被扒迁,爷爷奶奶在外面租房住以后,爷爷的身体就越来越不行。
我过年时看他的时候,还好。
很安静,因为他已经基本说不出话了。
走路也不行,要靠我们扶着。
上厕所都是我老叔或是我奶奶帮忙脱裤子。
经常流哈喇子,胸前塞一块大餐巾。
我爷爷现在变得感情十分脆弱,每次一看见我,他就流眼泪,偶尔不常见的亲戚来看他,他也是止不住地哭。
我叔我大爷都说我爷爷这是老了,脑袋不好使了,老年痴呆。
我不相信,我能认出我爷爷看我的眼神,他总是死死地瞪着我,一直都是这样,我总是不知道我爷爷看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知道他能认出我是谁。
只是最近几次我去看他,我爷爷已经没那么大反应了,过年的时候家里人都聚在奶奶家过年,爷爷看见了很平静。
只有我奶奶一个劲地招我爷爷的时候,不停地问,“看这是谁来了!
看你大孙子来看你了!
你看多好啊!
”爷爷的眼泪又会夺眶而出。
后来我们都说让老人情绪总这么激动不好,我们也就不招惹爷爷了。
奶奶喂爷爷吃饭的时候,爷爷会很乖地张嘴。
只有偶尔喂爷爷实在不想的东西的时候,他有时还会对奶奶挤眉瞪眼地骂一句,“什么鸡巴玩意!
”就像爷爷以前住在院子里的时候。
住在院子的时候,爷爷身体还很硬朗。
是个倔气十足的老头儿。
他喜欢白天黑夜都叉着大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会守在大门洞里给我开门。
傍晚天色变暗的时候,他就会早早把门上锁,我妈和我婶经常说他,可他从不听。
最早的时候爷爷每天三顿小酒,吃饭的时候,他只负责摆桌子和擦桌子,别的他从来都不管。
我奶不让我爷喝酒或是让我爷吃水果的时候,我爷都会破口大骂,“什么鸡巴玩意!
败家娘们!
”。
我爷最大的爱好是看电视,一般看到最后他都会骂一句“瞎扯鸡巴蛋!
”然后把电视关掉。
他只有在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和逗我玩的时候会笑,比如问我会唱什么歌,然后让我唱一个。
不管我唱不唱,他都会笑。
只是他现在骂“什么鸡巴玩意”的时候嘴里已经含糊不清,只能依稀听见他说到“什么鸡!
”。
然后从他的语调里辨认出来。
更多的时候,他作出骂那句话的时候瞪着眼睛吓人的样子,却一个字也骂不出来了。
有一次我接我爷出院,走到医院一楼走廊的时候,我爷拉裤子了。
我和我老叔把他扶进厕所里给他收拾。
我把我爷的裤子脱下来,然后把着他,我老叔给他擦屁股。
我实在擦不了,要是给我爷擦屁股我肯定吐了。
我相信张扬导演一定是在老人院体验过的,从开头的一个镜头就看得出来,老人的状态就是那样脏兮兮的。
然而他却无法记录下老人院的味道,有人尿裤子了,有人拉裤子了,有人尿了裤子拉了裤子还不知道。
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状态。
你们乱写影评的这帮傻逼,连电影真实的地方都不了解,凭什么说人家矫揉?
傻逼!
(激动了)我有一次问一个女孩,我说你爱你爸爸吗?
她平时很文静,不过还是很不满,说“废话!
”我很坚持又问了一遍,她说当然爱啊!
我又问“那你爸爸的梦想是什么?
”她想了半天居然说“父母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都好好的吧”。
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无语,简直他妈就是不把父母当人啊,爹妈上辈子欠你了吗为了孩子连梦想都没有了,爹妈是你的奴隶吗?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知道父母的梦想是什么吗?
我们一天天地喊着梦想梦想,把梦想看得比什么都重。
那你关注过你最爱的人的梦想吗?
你又凭什么说你爱自己的父母?
我们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爱,把父母当做自己一份宝贵的财产而已,把他们留着,让你有爹有妈,让你有人关心,让你变成孝子。
爹妈没用了,不知道你还要不要爹妈了。
你个傻逼后来我给那个女孩讲了艾美丽帮爸爸实现环游世界梦想的故事,她说她知道了。
再后来我就不知道了。
你在全国大赛上唱老男孩的梦想不夸张,你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不夸张,你拿一把手枪干掉二百个匪徒不夸张。
一群老人开公交车参加选秀就夸张了,老人看一看海就夸张了?
因为他们老了是吧,因为老了就不中用了是吧,老了就该老老实实等死少添乱是吧。
只要一个人的梦想被称为梦想,就永远都不夸张,不管是80岁还是100岁。
说到这个地步,我就不从技术角度评论这部影片了。
拍得很棒,无论是整体的结构,还是细节的把握,甚至是静态描写的镜头和色调都没什么挑剔的。
前面人物和场景本身都很真实,画面笼罩着梦想的美感。
后面的部分,梦想的美丽让人感动。
还有人喜欢那电影比来比去的,《桃姐》我看过,我评五星。
《无人驾驶》我也看过,三星都不到,还有傻逼连《大魔术师》《飞越疯人院》都拿来比。
《飞越老人院》就是《飞越老人院》,跟那些电影有一毛钱关系,完全没有可比性。
同样的题材不代表人家的表现方式就是最好的,导演以前的水平也不代表下一部电影的质量。
没事找茬的人闲的吧。
还有人乱定义的,又说是喜剧片,又说是公路片。
定义成“故事片”就足够了好吗,评价它好坏的标准就是故事讲得好不好。
有些人肯定是抱着“我来看看这部公路片拍得好不好”的心态看电影的吧,傻逼。
今天激动了,肯定有人不爽了吧。
先回家看看父母再回来骂。
· 对了,还有那些成天写影评,情感麻木,靠意淫作品换关注的“牛人”们,web3.0要是来了你们人生大概就没意义了吧。
几亿网民能满足你的虚荣心哪?
啊?
我赶紧去注册小号捧你们的臭脚。
还有那些捧臭脚的,你们就捧吧。。。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墙上刷得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
看的人眼泪想往下掉,非常感人的电影。
适合年轻人,也适合老年人观看。
年轻人应该受到教育知道该怎样善待老人,老人也该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多多思考该怎样和子女相处。
耐心,宽容,理解,沟通4要素具备才能构建和谐的父(母)子关系。
很佩服老人院里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虽然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烦恼和忧愁,但他们将痛苦埋藏在心里,乐观,开朗,积极的去生活。
坚强的面对生死。
讲的那个麻雀的故事,很感人,很有诗意,让很多做儿女的无地自容。
天底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无私。
但子女对待父母,何尝又不能像父母对子女那样的无私呢?
老人们的今天或许就是自己的明天。
这也是一部很另类的影片,主要演员都是70岁以上高龄的,很不容易。
大家的演出很朴实很真诚。
(另外也喜欢那个院长,作为这个年龄的女人,特别有成熟女性的味道,很有气质。
)结尾部分这部片稍微有点虎头蛇尾,看到最后就有点意犹未尽,怎么这样就完了。。。
另外作为一些细节,也不要去太在意报废车怎么上路,为什么轮椅老人能跑出门外等他们等逻辑的疏漏之处。
毕竟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总之,这部电影是国产影片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朴实而处处见真情,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个人认为吧,说句不好听的,相同题材作品(老人院生活)的金马奖获奖影片《桃姐》,要跟《飞越老人院》相比只能算坨屎。
《桃姐》两个小时看的我想打瞌睡,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看了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
那种电影是给专家看的,飞越老人院这样的电影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
此片大指,在于宣扬孝道,使父父子子,各有攸当,于今浇薄之世,亦可贵矣。
然则费时二钟点以观此剧,不必胜于读论语孝经数篇。
观者落泪于影院,见善而心恻,或者曰,「我必爱吾父母」,及其趋出,复返于逼仄之屋,归其日用持生之事,辄忘之矣。
動之以情,期不可久,其来也疾,其去也速。
若世皆私己而不亲亲,我将何以处之乎。
吾独慕古人之道,修古人之行,奈何世皆以我为迂徐。
是亦难为矣。
吾必尊父,然后吾子自尊我矣。
吾必敬长,然后幼者自敬我矣。
吾必好学,然后吾之后生亦勉然向学,此躬行之化,不待教而成者也,故天下之道尽在吾躬。
能无慎乎,能無慎乎。
“她什么都记得,却会忘记上厕所解裤带子。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该忘记的都忘记了,只记得该记得的就好。
”刚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想说编剧是谁。
一部让人如此感人又符合生活逻辑的电影确实难得。
这里面告诉我的,不单单是关心社会上这样一群呆在老人院的“孩子”,还有人性的亲情、自私以及现实。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我的子女忘记我以前做过的亏欠的事情。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我的家人不只是单单把我的责任扔给了养老院。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在我为自己活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面活出自己。
总有一天,我会是一个老人。
我希望即便我的生理已经不能自理我还有温存着一颗年轻的心。
为了那么一天,如今年轻着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
心里怀惴着美好,怀惴着期待,怀惴着梦想,地活下去。
”知足吧,你还有钱给你孙子,你儿子还能拿酒来看你。
可我呢?
我也是三儿两女的人啊,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
为啥啊?
穷,没钱。
“”这年头谁也靠不了,只能靠自己。
““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
”“我不回去啊,院长,老人院都快把我憋死了,我没儿没女,不会有人来看我这你知道,我来老人院都七八年了,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老伙计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我能不想到我自个的结果吗?
那我在这里呆着是干嘛呢?
这不明摆着是等死嘛!
每天看着老人院那片天,心里边想着,我这是等死呢,这还活个啥劲呢!
我跟你说实话,院长,我都幻想过多少次了,我甚至每天都想,趁着我还活着,走出老人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我想看没看着的地方,死了都不冤了。
你明白不,院长!
这就是我最后一点愿望了,多可怜的愿望啊,可怜可怜吧,院长大人!
”“一对父子在树下坐着,儿子看着报纸,老父仰头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看着报纸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父亲又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呀?
”儿子不耐烦的说:“不是说了吗,那是麻雀”,一会父亲又问:“那树上是什么呢?
”儿子生气了,扔掉报纸:“都说了好几遍了,麻雀麻雀的,你是不是有病呀?
”。
父亲呆住了,好一会用发抖的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一个破旧的日记本递给儿子。
上面写着几十年前,也有一对父子在这个树下,小儿子问着年轻的父亲::爸爸,树上是什么?
“父亲高兴的回答:“那叫麻雀”,过了一会孩子又问:"树上的是什么呀?
",父亲还是笑着回答:“那是麻雀,会叫的麻雀。
”儿子又问了几十遍那树上是什么东西,父亲既高兴又激动,每次都回答:“那是麻雀,会飞会叫的麻雀,记住了吗?
”“题材很不错,关注时下最热门的养老问题。
但故事本身很一般,借鉴的桥段挺多,最大的就是日本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用老周膀胱癌晚期为了在国内超级变变变比赛进前三好去日本参加决赛以联系远嫁日本与自己断绝联系的女儿为借口。
一众老人排演的节目不论是麻将胡牌、照镜子还是海边的日出创意都一般。
其实养老院的老人是幸福的,毕竟他们还能有人照顾,有伴一起玩。
时下更多的是孤寡贫困的独居老人。
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钱,谁让现在房子那么昂贵生活成本如此之高呢。
老葛和他儿子最后冰释前嫌显得唐突。
老人的生活还是应该由老人自己决定,只要养老院工作人员确认是在老人意识清醒时候的正确意识表达就应该放行,而不是还要得到他们子女的许可才行。
我的人生当然我自己做主。
一众老戏骨的表演很卖力挺精彩,题材接地气,麻烦内容也能多接点地气。
电影拍得还是过于理想化了,避开了现实的残酷。
估计在光淀宣传正能量的旗帜下也只能拍到这样了。
我们一生下来就走在奔向死亡的道路上,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
看完《飞越老人院》,虽然从影片制作本身来讲并不完美,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主打温情牌,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大家对老人群体的立场的理解。
故事中,老人院的老人们要用他们自己创作的节目,去另一座城市参加比赛,但是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等顾虑,得不到院方和家属的同意,为了看外面的世界,为了摆脱老人院枯燥的生活,为了老年的愿望,他们不顾一切地逃出了老人院,奔赴那另一座城市。
最后当然他们收获了家人的理解,并达成了愿望。
其实,都说老人家像是老顽童,家属担心他们的安全,担心他们的身体,害怕他们出事,希望他们好生休养,安享晚年,但是他们一点也不顾其他人的想法,断然出逃,就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小愿望,这似乎有点自私。
老人们自己的想法是,自己身处老人院,平时已不得家人陪伴,每天望着老人院同一片天空,看着身边的其他老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想着总有一天要轮到自己,天天就是憋着等死,一点活劲都没有,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死之前去一下没去过的地方,死了也不冤。
儿女们都只是想着自己,瓜分自己的家产,让自己在老人院好好等死,就只是为了让他们心安理得。
这似乎真正自私的,是儿女们。
而事实上,两者都没错。
我们少年的时候,莫不想着自己出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可是当大学毕业了,你父母是否要求你回到他们身边工作,在家里住着,过一份稳稳当当的日子。
可是,这并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的计划,如果你妥协了,等于把青春画上了句号,提前过上了八十岁的养老生活。
除了上下班就是回家对着老父老母,而这样的生活,你要过五十年,从出生长大到以后娶妻生子老死都将在同一个地方。
当你说出一个“不”,所以旁边的人会劝你:那是你的父母,你总是要回家的,早回去晚回去有什么分别。
趁着现在父母健在,多花点时间陪他们。
以后你在外地工作,回家也不容易,见一回父母也不容易,不要等父母病危了才赶飞机搭火车,还不一定买得到票。
你现在在外面也是干些青春活,过几年岁数大了,到时候人财两空就算回到家了,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了……首先,以我本身而言,我并没有说以后都不回家,我知道赡养父母是我的义务,也并不打算逃避,我只是要求给我两年自由,要我死之前先喘两口气也不过分吧?
要是这两年我在外闯不出名堂,我心甘情愿回去。
而且就算我再外地工作我又不是一定见不到父母,而且我尚年轻,父母身体也都还健壮,三五年间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还有,为什么在外地工作就一定是做青春活?
难道我建功立业的可能性一点都没有吗?
我要是一辈子仗着父母,那我才是没出息。
这听起来似乎是自私的辩解,不顾父母担心,只顾自己享乐。
可是父母可曾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他们只是出于自己心安理得,觉得是为孩子好,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只会说孩子不够成熟,不会想,自己的考虑才是对的。
人的一生,其实都没有长大,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遵循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成熟只是意味着你遵循社会的准则,会做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当你在和自己相同的群体里,违反大多数人遵循的行为规范,你就显得不“成熟”。
我说这么多,意思是影片中老人院的老人们,恰似我们少年的时候,所以我说人其实根本没有长大。
人生是一种循环,我们与家人似乎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大家都没错,既然没错,为什么不能互相谅解,互相尊重。
《飞越老人院》是那种,温润的片子,慢吞吞的,但能浸到你心里去,属于润物细无声那种的。
电影始终是那种暖色调的镜头,这种颜色给人一种黄昏的感觉,张杨也许借此来影射老人,或是代表了他的一种心境。
辛苦倾情排练老人院内集结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老人,这些老人要么是无儿无女,要么儿女不在身边,要么儿女非常忙碌,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到了一起。
老人院里的生活单调无味,大家要参加一个节目,于是辛苦排练,避开院长,避开护士……设计出逃大家的排练被发现之后受到阻挠,但演员们还是一致决心去天津参加比赛,为了顺利出逃老人院,老周找到了自己的开公交车的徒弟帮忙找车,居然以外地发现自己开了多年的3243号公交车。
于是一行人顺利飞越了老人院。
出逃途中在出逃途中,大家路过广袤的大草原,草原上路过一群大大小小的奶牛,大家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高潮是一群骏马飞奔而来的时候,大家在老人院里压抑了许久的心情彻底释放了出来。
老太太拼命挥舞着头巾,老头们都脱帽摇摆,是在向奔马致敬?
抑或是为了自己那失而复得的心情?
老葛驾车把故意挑衅的吉普别到路边儿的那一幕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在他们爆胎之后,廖寒下车拿着扳手过来时,他们误认为他们是因为被超车想报复时,老葛把棒球帽倒戴脑后,大家一起摆出严阵以待的表情,当时差点给我乐喷了。
“追捕”途中大家用南瓜做的假人还是被院长发现了,看到这我有点忍俊不禁,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其实和孩子是一样一样的。
于是老钱的儿子钱总开车带着院长和老葛的孙子小葛踏上了追捕老人的征程。
在途中,院长说的一席话让我心里湿润了好久:“我们的父母现在70多岁,假如他们还能再活20年,我每年回家一次,大概5、6天,每天大概有2、3个小时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每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0几个小时,这样直到他们离开我,我总共能和他们在一起200多个小时,也就是十几天,觉得漫长,其实我们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所以,咱们都应该多创造机会多和父母在一起,哪怕只静静地呆着也好。
河边野餐车开到河边时,老太太向老周提出要像往常那样去野餐,于是大家一窝蜂地跑过去,享受着老太太带来的各种美食,老周还摘了一些漂亮的黄花送给老太太,大家一起起哄,说俩人抒情。
这一幕觉得好温情,很暖。
其中大家议论老太太的一段“该忘了的都忘了,不该忘的都记着。
”这句话我觉得对年轻人一样适用,生活中不该记着的咱就都忘了它,不让它困扰咱,这样才能幸福。
大家在野餐时被钱总追上了,老钱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争吵,老钱说儿子对自己的关心自己不需要,他认为的自己在荒郊野外的所谓的受苦,自己乐意受着。
老林也说自己不回老人院,自己的最后的愿望就是“趁活着,走出老人院,看看外面的世界。
”真的是可怜又卑微的愿望。
所以儿女们对父母的关心有时候显得过于自私,为了放心,把老人送到老人院里,这里有人专门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其实他们忽略了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蒙古包内院长同意了大家去天津比赛,前提是她要跟着一起去。
于是在蒙古包内大家载歌载舞,拉起马头琴,喝着青稞酒,一句“喝高了算!
”展示了大家那依旧雄厚的豪放和精魂。
夜深人静的时候,老葛给孙子讲了麻雀的故事,小葛的眼睛晶莹了,祖孙俩深情相拥,血脉相融。
就像温总理说的“原乡人的血液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照镜子老周的病已经耽搁太久了,医生说他随时会走,让大家做好准备,但老周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定要完成。
”这句话虽然轻声慢语,但却坚定无比。
最终大家的表演得到了满分,在主持人采访大家时,老周表露了参赛意图,是为了得前三名然后去日本参加比赛,因为自己的女儿和自己失散好多年了,自己不能带着遗憾离开,说到这他就倒下了,他要求大家带他去海边,可能他想隔海相望自己的女儿吧!
老太太一直陪着他,这一幕,再次让我落泪。
整部影片并没有特别煽情的镜头,但能触动人心的地方不少,虽然老人们长期生活在老人院里,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从一丝不苟的排练,到坚定不移的出逃,到齐心协力的比赛,只要热情不会泯灭,心里就能始终幸福。
2011年秋天,因为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飞越老人院》的剧本。
初读很惊喜,因为国内少有这类关注老人题材的电影,读后泪水氤氲一片,心心念念希望能拿到这个影片的部分宣传工作,为它尽一些力。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
后来,虽然无法参与,但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部影片的宣传,看到有提到它的微博,都会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我只是希望,能通过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知晓这部有点文艺、成本不算高的诚意之作。
2012年5月8日,电影上映。
上映首日,我查了查当天北京上映的影城,不出所料,排片少的可怜,大部分都在白天放映,只有少数影城在晚上有1-2场的排映。
匆匆赶到影城奔进影厅,看到百十来人影厅只有十来个人,心猛地往下沉,幸好在开场前又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年轻人,上座率最终在60%左右。
这对于一个在周二晚上黄金场次上映的影片来说,并不是一个多么可喜的数字。
看后我一直想,我要写一篇观后感,我要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要记录下我的感受。
虽曾或多或少的参与到很多电影的宣传工作中,却未曾有过如此强烈的想要推荐的冲动,也未曾在自己微薄上为这些影片写下过只言片语。
然而后来这两天,我却迟迟没有落笔写这篇观后感,直到刚才。
因为我想说的太多,我不知怎样才能能较为完美的表达我的感情,表达我对《飞越老人院》的喜欢。
对,我喜欢它,实实在在的喜欢。
有人会按“文艺片”与“商业片”对电影进行分类,有人会按“好看”与“不好看”,我却习惯按“爆米花电影”与“看后能让人思考的电影”进行划分。
《飞越老人院》当属“看后能让人思考的电影”。
在中国,不缺好电影,不缺好莱坞爆米花电影,不缺商业片,缺的就是有深度的电影。
这一次,常常在文艺与商业间游走的张杨导演将电影直指“老人”,关注起了这个平时总是被我们忽视、电影也很少会触及到的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是需要勇气的,不论是导演张杨还是投资人。
因为这意味着,这不会是一个大体量的电影,不会是一个有很多当红年轻演员的电影,不会是一个有很多铺天盖地宣传的电影,不会是一个看后让人精神愉悦的电影。
是的,看后精神一点也不愉悦,而且是相当的沉重。
身患绝症的老周决定组织身边的老人逃离老人院,去参加《超级变变变》,希望以此能联系上远走日本多年的女儿,在飞越的路上,老周的好友老葛也通过孙子的搭桥化解了与儿子间的矛盾。
故事很朴实,场景也较为简单,前半段集中发生在老人院中,后半程集中在金色的草原与海边。
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带有几分荒诞,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演员,亲切的像隔壁家喜欢遛鸟的老大爷,但是下一秒,他们可能就开起了破旧的公交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
因为了解剧情,从电影放映开始,孤寡老人老周给老人院的老人们变魔术的时候,我就控制不住的流泪。
其后,在老葛弄脏了床单、大家给老葛准备床、老周告诉老葛病情、爷爷给孙子讲麻雀的故事等桥段多次落泪,虽然也曾在老人扭了脖子、失忆大妈跟着跑出来、俩老头吵架等环节破涕为笑,但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基本上我是从头哭到尾。
电影放映过程中,全场也是抽泣声不断,我默默的回头看了一眼,大家也都眼睛通红,包括那些看起来很硬朗的男生。
我想,如果一部电影不好看,也就不是有那么多人跟着一起动人的笑、动情的哭了。
哭红眼睛的我,走在夜晚有些寂寥的长安街上,想了很多,想到父母,想到家人。
我们这一代,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孤独的疯长。
长大后,离开了家,孤独的生活在城市中,与家人交流甚少。
平时,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一次次的挂断他们的电话,总是以加班为由不愿回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主动或被动的减少着与他们的交流。
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能有多少,还能再吃几顿饭,再说几句话,还能再叫多少次“爸爸”“妈妈”。
多少次?
没几次了。
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悄悄变老,时光太有限了,就像电影中老人院的院长算的那笔帐:“我的父母今年60多岁,假如他们还能活20年的话,我每年春节回去5天,每天4小时,一年20小时,20年400小时,折合下来也就10多天。
”10多天而已……而已。
我其实不想把《飞越老人院》说得那么玄乎,什么老年人的励志片,五百岁的小清新,也不想说“国产片不容易大家都去看看吧”之类的话,我只想在这里写下所有关于这部影片的想法,希望你,如果有空了,就去看看,因为它能让我们反思很多。
比起文字、新闻,它能更直观更有力的传递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独生子女对亲情的回归。
这应该就是电影的价值吧。
时光有限,我们有一天也会变老,变得无法自理,在生离死别中,总会有遗憾,谁也不希望“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这有限的时光中,多陪陪家人,让情走的长些,再长些,直到生命的尽头。
写于2012年5月11日 夜
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怎么讲?
没HOLD住。
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
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
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
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
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
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
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
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
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
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
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
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
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
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
《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
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
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
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
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
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
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
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老人形象的建立过于刻意和矫情,包括台词、情感收放,都太刻意太露痕迹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讲个什么似的,糟糕。
太假
三星半吧 不知道为毛我觉得对于这个题材来说 这已经是国内电影的小进步了~
一帮老戏骨精的真是没的说呀!
张扬一定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家庭给予人摆脱孤独的假象。
电视电影的水平,张扬倒退严重。还在上片阶段,网上已经有高清版了。
人生的意义,哪怕到老也要铭记,思念俺亲爱的爹妈
很有爱的一部电影。
题材很棒,拍得造作。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虽然题材适合,但我不觉得拍的很好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失败,而是没有经历想要经历的事情。现实意义十足,但是用力过猛,过于煽情,台词过于刻意,可惜了这么多老演员。PS:沿途的风景好美,要自己开车走一走。
真实不足,激情未满,感动瘙痒,痛思人常。
关于老人。关爱~~~谁都会有老的一天。
有落差。。。。。。假。做作。既然要接地气就接得彻底点。
桃姐+落叶归根+遗愿清单
4分。大银幕的综艺节目及其花絮,不哭你都不好意思了,可惜泪腺尽丧。
虽然叙事上有很多不足,但还是轻易的被这个主题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