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累啊! 也许有点漫不经心了!没看过原著,电影让我有些浅浅的疑惑了.1、“耻”是何种耻?
是指马尔科维奇的“诱奸”学生的耻,还是黑人抢劫强奸后致使露茜怀孕的行为为耻?
或者再往大里讲是种族冲突问题的“耻”呢?
2、马尔科维奇的态度前后180度转弯,从原来不否认行为,但不道歉的态度到后来的下跪,量变到质变实在不够分量,为何呢?
3、马尔科维奇为何在最后要送出去那条狗呢?
为什么不养?
4、露茜不愿报警的原因不易理解,她以转让土地结婚换取保留居住权,忍辱负重就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么?
5、最后父亲把车子停在山上而没有直接开到女儿家门前的寓意是啥?
6、何为耻?
没有力气去看原著了,高手解解惑那!
大卫·卢里精心地收拾着自己的行李,准备离开开普敦,在那堆细心折好的景致衣物外,他不忘放上一本拜伦的诗集。
从动作到神态,都有着古典般的高傲,显得与这世俗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这位大学教授的确不想再搭理世俗社会,在因个人作风问题被学校清退的他看来,与自己瞄上的女生梅兰妮发生性关系是多么的理所当然,再说那姑娘虽没表示愿意,但也在他的华丽辞藻下轻易就范。
真搞不懂她干嘛翻脸,或许这就是女人吧。
于是,在面对校董事会按程序进行的调查时,他无所谓地说到:“想怎么处罚我都成”,毫无公开忏悔的意愿。
教室黑板上,梅兰妮男友写着的“你玩完了,卡萨诺瓦”,在热爱拜伦诗歌的卢里看来,是多么准确的恭维。
“我真的喜欢她。
反正我也不想回学校,他们至少得给我退休金。
”他依然无所谓地告诉前妻。
卡萨诺瓦、唐璜、卢里……在他被文学浸透的人生观里,性欲和爱欲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疏通,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女性最好的尊重。
或许卢里也发现索娜娅和自己并无多少互动,一言不发的忧愁样子更符合他内心的拜伦世界。
这是电影《耻》(Disgrace)前面部分所呈现的卢里性格,约翰.马尔科维奇很是适合这种情圣角色。
其貌不扬的他,和他在《云上的日子》扮演的导演一样,总在以那种慢条斯理、不言苟笑的古典优雅样,以及那几乎让人身体飘起的诗意声线,将一个个美女搞上床。
电影开头,他在百叶窗紧闭的妓女房间里,倾诉对这个缺乏诗意年代的不满,“他们(学生)看着总在专心听课记笔记,下课时却连我的名字都叫不出。
”妓女随声应和:“没有一点尊重”,同时告诉卢里自己下周去看生病的妈妈,没空陪他。
卢里想绕过代理机构直接要妓女手机,被有原则的姑娘拒绝了。
或许只有拒绝的这一刻,才是他们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百叶窗里面,就像拜伦的世界,可以实践着与女性最好的交流,身体的精神的;百叶窗之外,是谁都知道的最糟糕的南非治安,偷盗、抢劫、强奸、艾滋病、凶杀……不过这些世俗,显得和卢里无关。
然而,从被学校清退以后,卢里彻底走到了百叶窗外面,拜伦诗集的外面。
他搬到拉拉女儿露西的农场去住,女儿的女友已经离开了偏僻的乡间,去大都市约翰内斯堡。
这个非世俗之地却一样不能让卢里的诗意落实,因为这方圆几十里毫无美女。
哀怨刚一出口,优雅的卢里却后悔了,因为听众是每日骂骂咧咧忙碌着对病狗进行人道主义毁灭的女医生。
为表歉意,卢里优雅地铺上地摊,和女医生进行了“礼貌性上床”。
我没看过库切的原著小说,但电影名为《耻》,应该是想要让主人公真正感觉到耻和悔恨。
卢里的转折,从女儿农场的黑人邻居皮特鲁斯出门开始。
屋子被三个未成年黑人闯入,圈养的狗儿除一条外,全被打死,卢里被烧伤,女儿露西则被轮奸。
事后,女儿穿着睡衣踱步出门,打扫残骸,通知保险公司,报警,并交代父亲“只说你被打屋子被劫,对我的遭遇别多嘴。
”生活依然如常,似乎这些遭遇在南非就跟得了一场感冒一样普通,苦果只愿自己品尝。
皮特鲁斯回来后只轻描淡写地表示:“现在没事就好,周末我的聚会要来哦。
”进一步的,父女俩发现邻居的侄儿就是凶犯之一。
露西却居然为了维持邻里关系,为了还能生活在这里,而选择忘记此事。
卢里当然不能理解女儿的原则,但却在“你上那些学生时有过一丝歉意”的指责中恍然明白了什么。
随即来到女生梅兰妮家中,向对方家长下跪致歉。
从无所谓的高傲,到诚恳地乞求原谅。
亲历了女儿遭遇的卢里,似乎意识到自己利用权力对女生随意得手的行为,与暴力强奸并无多大本质上的区别。
他确实感到了“耻”。
然而回到同样生活在“自耻”中的女儿那时,他还是没法因为这种自身认识的拔高,而能和露西沟通对话。
更难忍受的是,强奸犯,居然堂而皇之地住进了邻居皮特鲁斯的家中。
皮特鲁斯表示:“露西很不幸,我侄儿会娶了她,只是现在年龄不到,所以我先娶她,然后我侄儿来。
”这简直是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逻辑!
难道在他们看来,强奸就等于定亲吗?
露西干嘛要顺着黑人的想法和“习俗”呢?
干嘛不能跟她妈妈去荷兰呢?
况且,露西居然还怀孕了。
得到自我宽恕的卢里,纳闷地离开了乡间。
相信作为观众的大部分人,也同样纳闷。
是露西的生活和情感之根已完整地植入那片泥土?
这道理细究不了,家园观在流动性极强的现代社会是不合时宜的;是露西患上了依赖绑架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鬼才相信对女性的暴力强奸能产生真爱;是种族隔离制度取消10多年后,曾经作威作福的白人对黑人的偿债?
可南非高犯罪率的受害者可不止白人,华裔、黑人本身都不能幸免,甚至曼德拉家里都被偷过;是库切碍于种族敏感问题,而不方便言表的想法?
获解放的黑人真是罪恶之源?
“一个人的罪行再大,也远远比不过集体的罪行。
”不知道这话是不是柏辽兹说的。
究竟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露西,让更广泛意义上的暴力受害者,独吞着“耻”的身躯和灵魂,而苟活在糟糕的世道下?
没人能说清楚。
当事人或许也都像电影里等待医治的那些狗儿一样,被巴普洛夫的训练法弄得知道简单逻辑的对错,乖乖啃着骨头,等着医治无效,人道毁灭。
几个月后,卢里回到农场,女儿露西已经挺着大肚子,继续在收割蔬菜。
南非依然经济发达,社会混乱;拜伦依然孤芳自赏地呆在百叶窗里。
从大学辞职到乡下与女儿Lucy同住,是David开始变化的最大诱因。
“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此后的无妄之灾让父女俩都备受打击10月,樱园读写营的计划是:读库切的小说——《Disgrace》,并观看翻拍电影🎬。
以上种种今日提前完结(感谢片源提供者杜律,虽未寻到字幕高清版资源),但好在小说已经过了两遍+,大量场景、情节、人物对话都还记忆深刻。
毋庸置疑,小说比电影更精彩!
用X哥的话说,库切胜在坦诚!
他把中产老男人的欲望、刻薄、偏见、骨子里的倔犟、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愿受辱的高傲……都写了个底儿朝天!
忏悔、致歉
专程驱车去和梅拉妮的家人道歉尤其是开篇作为大学教授去诱奸女学生的情节,他着笔角度清奇,重心理轻床帷之事的细节,不似莫泊桑、昆德拉那般直白,这是库切的坦率,如他所写:他不是什么好人,但也不坏。
X哥提醒我要从“边界”的角度切入分析,可面对地域文化差异、种族冲突背景,命题过于宏大,我实是无以为继。
电影也不是毫无优点,至少在视听层面它呈现了该有的效果。
特别是男主David和其女儿Lucy,在面对各种随之而来意外带来的伤害时,他的态度有了360°翻转:从不屑悔过,到良心不安、于心不忍,再到登门道歉,引导观者情绪层层递进,直到电影最后的空镜全景画面和配乐,那一刻,让后殖民时代中Lucy固执的坚守,显得尤为清醒可贵。
几次三番劝说Lucy返回城市生活未果,David终于在得知Lucy怀上了侵犯者其中之一的孩子后,彻底崩溃。
这个片段很抓人,比文字处理的更好!
在农场里争论不休
在农场里争论不休
在屋门口里争论不休
最后这只乖乖听他演唱的小狗……
怀着身孕依旧在劳作
最后部分,电影结束的比小说好
徒步从山上下山,与女儿和解
David在走向和解
看到中间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疑惑。
为什么Lucy为什么要妥协?
为什么不让警察把强奸她的人绳之以法?
为什么要生下那个给她带来屈辱的孩子?
为什么要让出自己的所有?
看着看着,所有的问题渐渐清晰。
我们必须要活着。
活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既意味着选择了它带给我们的光明与光荣,也选择了它带给我们的黑暗与耻辱。
电影中的情节其实就发生在你我的周围,只不过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将其耻辱放大了几倍,于是就显得难以接受了。
高官领导,人前享受着权利给给他的荣耀,敢问哪一个领导为了攀爬权利的高峰不曾做过背信弃义的事呢?
不曾口是心非点头哈腰的谄媚呢?
这算是耻辱吗?
高薪白领,体面的物质生活背后有无被欲望掌控的时刻?
在面临金钱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哪一方会胜出?
哪怕是普通如你我,谁敢拍着胸脯说从未做过一件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
是我们没有做过?
还是我们太健忘,对自己太宽容了?
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的耻辱都隐藏在层层幕布下,不曾像一个婴孩一样诏告天下。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谴责、质疑那些暴露在太阳底下的罪恶。
其实,罪恶,你有我又他也有。
很多很多罪恶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活下来,好好的活下来。
说实话,没看懂,诺贝尔获奖小说就这……?
跟我们的传统文化相悖?
被三个黑人小伙强暴了,还非得生下孩子?
合适呢?
强暴者后来又在偷窥女儿洗澡,女儿反而护着偷窥黑人?
你这是啥呢……太烧脑了,是电影表达的不信?
诺贝尔获奖小说不会这么差劲吧,得空看看小说吧,2个多小时看的我一脸懵逼有没有看懂的大神交流下啊,网上也找不到像样的影评
以前看过一个日本拍的小短片名字是:"婚礼上,你注意到那个最伤心的男人了么?"在片子中.通篇都是各种各样不同的爸爸有看着就像有钱人那种端端正正的有看着就像平头老百姓那样不很起眼的但所有的爸爸表情都不很兴奋.很多都在哭更多地多在默默地擦眼泪他们大都都在角落里不声不响地站着看完,那个,真的彪泪呢但后面有个人的评论很有意思:"你想,种了20年的地被猪拱了,你什么心情?!"看完这个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我那个成天在外面没表情的爹典个大肚子,偷偷的在厨房给我惊喜得爹我说啥他都没啥表情,但会去外人面前,不停显摆的爹...看完这个"耻"感觉也是这样的,教授自己的价值观在碰到女儿被强奸的现实面前.一下子就垮了他会对凶手不依不饶会重新审视自己当年的想法,会去道歉就是觉得不管怎么样.都有爸爸不会不喜欢你都有爸爸不会不疼你都有爸爸不会不替你出头想哭呢.真是没出息看片看得那么没表情写个评论就想彪泪了...
電影"Disgrace"(澳洲/南非)改編諾貝爾獎南非作家J.M. Coetzee的名著"Disgrace"(the book), 故事背景是種族隔離政策廢除後的南非. 名著一直被視為不容易改編, 而作家卻對劇本(Anna Maria Monticelli/兼任監製, 來自摩洛哥)非常滿意.男主角Professor David Lurie(John Malkovich)的對白及用詞, 一看便知道出自名家的筆下.導演Steve Jacobs原來第二次執導, 之前都是演戲多, 有這樣的成績, 實在令人刮目相看.電影首段以開普敦作背景, 講述大學教授David Lurie和學生有染, 結果被迫辭去教職, 跑到在農場生活的女兒Lucy(Jessica Haines)處. 女兒被三個黑人強姦, David雖然身在該處, 卻什麼也做不到.在別人眼中看來是屈辱, 當局者或許並不覺得如此? 教授明白自己和學生有染不對, 不過也不打算有什麼申辯的行動. 女兒被黑人輪姦, 住處及土地又受黑人(Petrus)控制, 父親覺得是羞辱, 就如狗一樣. 女兒卻寧願默默承受, 也不願意離開這個地方, 這種生活方式.眼見女兒被人迫害得如斯田地, David終於跑回開普敦, 上學生的家和她的家人跪地道歉.電影描寫父女情令人細味. 自己遇到低谷也安然面對, 悲劇發生在女兒身上才真的令David哭過死去活來. 女兒又堅決要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作為父親的, 唯有支持.人不如狗? 人吃人, 狗吃狗. 不公平的現實其實沒有分時代, 地點.John Malkovich演技無容至疑. 飾演女兒Lucy的Jessica Haines也中規中矩. 原來那個飾演Petrus的Eriq Ebouaney也有參與法國導演Claire Denis的"35 Shots of Rum"(35 rhums), 都是今屆電影節的佳作.戲味十足, 要看.導演認為, 此片主題包括: 恩典、復仇、果報、性、權力、勢力
《耻》,小说我没能读下去,但改编成的电影却眼睛不眨一下地看完了。
不想写任何评论。
对非洲而言,白人觉得亏欠于她,那些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都难以接受与忍耐的痛苦在非洲则稀疏平常,那里的人们说着1个多月前我在《斗牛》中听过那句台词:“别怕,一切都会过去。
”——令我这个外人都感到哑口无言。
我们的总理刚从非洲开会回来,新闻中他会见了一拨又一拨的非洲首脑,他说我们对非洲没有亏欠、我们不是她新的殖民者,我们授之以渔。
但几个月前,我爹讲起他从《参考消息》上看来的一篇报道则让我这个‘外人’也为此感到羞耻。
那是说在中国驻非洲某国的援建厂里,中方的某些男员工以帮当地姑娘找工作为由诱骗她们发生性关系,其中有些姑娘怀孕了甚至还生下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这些失贞的姑娘必须去找那些令她们怀孕的男人让他们承担责任。
对此,中方厂领导宣称:“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我们从国内来非洲工作的男员工在来前都已做过结扎。
”我希望那些诱骗黑人姑娘怀孕的我的男同胞们真的全部被结扎了,否则若干年后就会换做有非洲人民对我们这些从没殖民过他们的中国人说:“你们也欠我们的。
”
何为耻?
耻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是耻辱还是羞耻?
因被羞耻而感到耻辱,还是因为耻辱而产生羞耻?
文明社会男性处于整个社会的顶端,男主角卢里是大学教授,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有权力,在他的认知里,他认为欲望是生命力的体现,所以耻是压制自己的欲望,耻是不忠于自我归顺于社会道德,臣服于职业规范和体制。
所以他对利用权威利用地位的不平等诱惑乃至要挟学生就范并不认为是错误的,面对学院的审问认罚不认错。
他更不认为这是耻,甚至用一种浪漫主义诗意去美化。
他对社会道德的蔑视,对职业道德的傲慢是一种兼具知识分子和油腻老男人的虚伪,更是文明社会男人典型的狂妄自大,所有的欲望可以用一种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所有的傲慢可以用一种自我欺骗式的蔑视来隐藏。
而遭遇耻辱的女学生从开始的不懂拒绝、恐惧,到后来内心产生强烈的屈辱感,同时遭受来自身体和心理上的耻感摧残。
这种耻感相信男性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这些从当下ME TOO运动下爆出来各行各业的性骚扰性侵害都可以看到。
如果影片女主的遭遇放到当下网络上,绝对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侮辱,譬如女主不愿意干嘛去教授家,教授并没有拿学业威胁她,明明跟教授聊天很开心啦,过程也没见她有反抗,她就是绿茶婊心机婊啦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
多少女性面对这种难以启齿的耻辱,担心公众言论的再次伤害而把屈辱一直深埋在内心,残害并影响自己的一生。
如果不懂人在面对地位不平等的人的时候,会产生担心、恐惧、逃避、不敢置信、屈辱的心理,那么从何说感同身受,也就不可能指望这种人的理解。
而女学生的男友,他对女友遭受的耻辱同样无可奈何,他也只能在语言、肢体上吓唬对方,对于如何惩罚对方无计可施。
所以文明社会,即使同是男性,若处于权势、地位、阶层的底端,你依旧是没有力量的弱者。
而文明落后的社会则是崇尚弱肉强食的野生动物世界,谁能打得过对方谁就是上层,谁人多谁就是王者,所以沦为弱者的就是女人和老弱男人。
卢里的女儿首当其冲,孤身一人的女人最容易成为被欺诈的对象,被有目的地侵占土地,被设计强暴,逼迫你签字画押成为某个男人的妻妾附属品才能保一时的平安。
而在文明社会不屑道德观嚣张的卢里在这也被沦为弱者,在白人社会你瞧不起黑人,但在这里年老体弱才是罪过,卢里是根本无法保护自己女儿的。
在文明社会里被依仗代表公平的警察系统更是失灵,法律算啥,体能和家族为王,所以被赤裸裸的欺负,你也只能哑口无言。
野生动物社会何为耻?
耻是身体体能上的落后,耻是无力反抗的懦弱,耻是眼睁睁被欺负的无奈。
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社会,其实是一种社会,都是弱肉强食上层压榨底层,强者霸占弱者的社会。
而谁能当强者?
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去竞争,女性在这两种社会里都是性资源,都是底层,都是首当其冲被欺压的对象。
在文明社会卢里拥有年轻姑娘使用权,但在落后原始社会,卢里只配得到年老色衰的妇人,而他瞧不起的没有文化的黑人,才有资格拥有年轻的姑娘—他的女儿。
当他和老妇人躺在地上的时候,我想卢里可能才彻底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在哪。
或许在这一刻卢里才意识到,自己和那个黑人雇工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野蛮和残忍。
而女性,在两种社会里,角色毫无改变,是一样的弱势群体,是一样被男性压制,是一样的需要男人庇护。
所以文明对人类来说是什么?
其实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弱肉强食才是真相。
耻辱是什么?
耻辱对男人来说,是打不过另一个男人。
对女人来说,耻辱是性别本身。
所以,何为耻?
男性因被羞耻而耻,女性因耻而羞耻。
说实话,看的时候想法没那么多,但看完琢磨一下,非常堵心。
这种屈辱,身为女性,感同身受,这种屈辱,从小到大见到、感受到太多,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发生在身边女性身上。
Me too运动,是女性意识的萌生时代,但你仔细琢磨,也许只是星火时代,因为前路太艰难,艰难到你对未来不是很抱希望。
但愿未来的女孩可以自由如人,不再因耻而耻。
120分钟左右的片子快进着看了大约30分钟。
看的非常压抑。
我是父亲,一定会拿给狗安乐死的药去干掉那该死的一家黑人。
哪怕后来找了不少相关的资料与i评析来看, 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女儿所谓的离开才是耻辱而安然接受“没办法 没武器 没土地 没财产 没尊严”。
草,拿一半的土地作为报酬去报仇,不就什么都有了。
如果说在南非被轮奸是小事,类如丢了10块钱,那老子就得让你天天丢100块钱,每天找人轮(鸡)奸黑人一家——当然包括那个参与轮奸的小孩。
父亲诱奸(看电影没细看 后来查资料说是)女学生不能使黑人轮奸女儿成为正义的行为。
族群身体构造的不同导致思维的不同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事实,就像男人与女人想法的种种区别。
饮食、气候都能改变行为模式,遑论身体结构。
南非的黑人施暴有历史原因,广州的外国犯罪份子黑人最多有什么原因?
昆仑奴的后代来报仇?
必须再看下飓风营救 怒火救援 赎金风暴来缓和情绪,以牙还牙 决不宽恕。
那山那人那狗。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世界观?需要看原著
从白人的眼光看问题。。
或许我们都该为自己的傲慢道歉。John Malkovich真是山崩于眼前也不眨眼啊。
很反感裏面用槍射殺狗的劇情
6.
拜伦的价值观面对俗世生活的残酷。好的一塌糊涂。
是一部很电影(音乐、画面、演技、剧情)的电影 不过不怎么打动我 看得不是很懂
编剧真的没看懂原著。本来想为John Malkovich多打一星的,为了作品还是算了。不是想说自己看过原著就有什么优越感,但是太多不该删的地方被删掉,以至于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都被忽略了,那拍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他女儿是个真圣母真傻逼
文明社会自以为是的脉脉温情。
我们经受不住生存需要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考验。
❌改编得太差了,梅拉尼和露茜的选角非常失败,着力于更重要的后半部分是好事,但前半部分通奸的剧情太过于省略也不太好。原著里露茜与卢里之间深深的隔阂感在这里没有得到充分表现,qj的那一段戏也拍得也非常无力 ,没有给予观众冲击感。不知是不是因为时长的限制,卢里一直致力于创作《拜伦在意大利》的歌剧这条非常重要的线没有拍出来,使得最后影像能体现出的迷茫与孤独感也非常之有限,显然没有对原著情节进行合理的删减与改动。有些经典小说改成的电影可以和原著一样使人沉迷于其中,但有些电影的魅力就是完全不如原著文字的力量了,这片属于后者(事实上我觉得大部分都是后者,文字的力量很多时候电影是无法做到完美再现的。)
不知道是没看懂还是怎么回事...
库切同名小说改编。教授自负冷酷傲慢,忽视被侵犯女生的想法,对造成的伤害拒绝澄清,接下来他去探望女儿,也被野蛮的当地黑人同样粗暴对待了。就像狗一样。很难理解他女儿为何会忍气吞声,但是放到南非这样一个环境,他女儿又是失恋的拉拉的基础上,这一切又成立了。黑人对白人的轻视和欺辱,是种族主义的矫枉过正吧。看看小说再说。本片很大一部分魅力在于男主,他的神态,说话的声调。但男性视角,很多地方我无法体会。也无法接受这个糟糕的结局,很生气。深层的悲剧无法解决,只能妥协。当文明被野蛮打败,但文明者的傲慢也比野蛮的暴力好不到哪里去。
不理解不被理解也不想理解 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沟通确实压抑 马尔科维奇特适合这类角色 有种神经质的淡淡忧伤 闺女像脑子进水一样 看看原著应该能理解的更好
说白了就是傻逼。
故事是个好故事,拍得就差了点,还是看小说的好
什么是耻?和女学生发生关系是耻吗?被人偷窥强暴是耻吗?怀着不知是谁的孩子是耻吗?嫁给黑人雇工是耻吗?道歉呢?让步呢?承认无能为力呢?用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黑人的社会呢?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作品,政治或者非关政治。| PS:马尔科维奇是神
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深刻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