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电影中,传记片或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直是个主流。
每年的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的提名也基本会将这类影片囊括其中,并且这类影片非常符合学院派的口味,获奖概率很大。
也因此,美国每年都会拍摄很多这类影片。
近年来最为鼎盛的一年是第83届奥斯卡的角逐,两部大热门《社交网络》与《国王的演讲》都是传记片。
最新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中,《血战钢锯岭》和本文着重讨论的《雄狮》都可以放在“传记片”这个范畴。
《雄狮》改编自畅销书《漫漫寻家路》,故事取材于萨罗•布莱尔利的真实经历。
5岁的萨罗在与哥哥外出的途中,无意间走上一班火车。
从印度肯德瓦流经加尔各答,流浪数周后被送往一家孤儿院,经远在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领养长大成人,后来历经25年时间的苦苦寻找,最终回返故乡。
著名的美国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故事》中对传记片有这样的表述:“传记片,其焦点对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时代。
然而,传记不能成为一部简单的编年史。
传记作家必须把事实当作小说来演绎,找出主体的生活意义。
”比如上文提及的《社交网络》,讲的是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前的一段经历,影片重心在于展现他的桀骜不驯以及成功背后的孤独;曾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的《末代皇帝》,讲述了一个不断被时代和命运剥夺身份和记忆的人物。
我们可以看出,传记片首先是对于人物的挖掘。
溥仪的一生始终被命运碾压,身份和记忆被不断剥夺,片甲不留。
而反观《雄狮》,它有着很大的时空跨度,然而不管是对人物还是对亲情的表现都落在了小处,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更替与事件的组接之中。
对于传记片来说,是非常失败的。
影片的主线非常清晰,紧紧围绕着萨罗。
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主角远离最初家庭的漂泊之旅,后半段描述的是寻亲之难。
影片由一段段的章节构成,前半部分,他经历了严寒、饥饿和人贩子的追逐,最终被远在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领养。
从这些经历上看,萨罗的挫折总是有惊无险的,流离失所后的归宿也是幸运的。
在进入新家庭后,他甚至没有展露出惊恐之色,养父母说他“就像天使一样”。
这给观众的感觉是,他的幸运大过磨难。
萨罗幸运地被善心人收养,没有接受障碍。
在数次的黑场中翻到另一个时间段,“二十年后”仅仅是个字幕的交代。
因为时间跨度大,我们看不到主角成长的具体进程,受限于电影的容量,这无可厚非。
不过我们也看不清他与养父母的相处在他举止或记忆中留下的痕迹,这个就难逃指责了。
在影片的后半段,萨罗在一次聚餐时因为语言的差异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又因看到儿时喜爱的食物陷入了归乡心切的迫切意识中,沉迷于用谷歌地图搜索故乡。
影片多次出现他从现实跌落进意识(带有记忆意味的主观镜头)的交叉剪辑镜头,而与身边的人疏于沟通,仅有的冲突是与女友表面化的争吵。
这种呈现的结果是,人物因为行为的过于偏执而失去了心理构筑上的层次感。
颇为反讽的是,当萨罗与母亲交流时,母亲透露自己领养孩子并非自己不能生育,而是领养可以给苦难中的孩子一个希望。
这无疑将萨罗抛向了道德的“低点”。
心怀善念的养母被儿子行为所伤。
妮可基德曼奉献了全片最佳演技。
随着家庭关系的组建,养母逐渐将孩子也视作自己生活的希望。
但是,影片中却未曾详细展现萨罗在长久的相处和血脉牵绊之间的两难。
没有复杂多面的挣扎,观者难以对这个故事和人物产生移情。
归根结底,在于其立意太浅,仅仅抓住“走失”和“寻找”,只是将数十年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简单地罗列,对人物内心的轨迹变化缺乏细腻的描写。
从《雄狮》的内容看,又可以将它归于家庭剧的范畴,它说的是“寻根”,长久的相处最终敌不过血脉的牵绊。
关于“时间与血脉”的选择,很容易联想到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而如果做一下比较,《雄狮》则显得非常平庸。
《如父如子》的做法偏向于艺术片,关注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生活的细节据此而设计。
影片的前提是两个家庭在生产时报错了孩子,双方试图将孩子换回。
导演是枝裕和将主线放在了父亲良多的心理成长上。
他设计了大量的细节用以完善人物的情感变化,比如在拍照时,抱养的儿子庆多会做出同样的歪头的姿势,这是相处带来的举止上的烙印;后来良多在相机中看见庆多偷偷拍下的自己的照片,感受到爱的温度,渐渐放弃了血浓于水的执念,接受了抱错的儿子,也慢慢“成为了父亲”。
影片的时间跨度上非常小,但我们可以看见时间和情感的力量。
由细微的动作呈现时间对于情感塑造的力量。
在相机中窥见儿子对自己隐秘的爱。
区别于《如父如子》,《雄狮》的剧作法更偏向于商业片,即强调外部事件或者动作,由事件和动作引起连锁反应。
同样运用此法的《血战钢锯岭》却出色得多,原因在于,众多的事件,比如父亲的反对、军官的训斥、战友的不理解和嘲笑,都与主角道斯对于不拿枪的执念构成冲突,成为锤炼其意志的荆途。
那些冲突丰富了人物,也成为了剧作上的“铺垫”,让观者震撼和感动。
看到信仰的可贵,看到了这样的执念是如何在杀戮和仇恨之外走出了战争中的另一条路。
道斯坚持信念,拯救无数生命。
临近结尾他被担架托起,如神一般。
在影片的花絮部分,我们看到了主角萨罗的养母与生母泪流满面地相拥,如果影片从“两个家庭如何相融”这个视点去结构全片,挖掘“时间与血脉的较量”,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情感的变化想必会有更好的呈现,不至于像现在这般单薄。
《雄狮》做得稍微好的环节是摄影,在前半部,经常可以看到全景与远景,主角瘦小的身躯在这样的景别中显得更为渺小,主角也常常被置放于狭窄的边框里,一种漂泊的无奈与孤独在银幕上尽显。
影片的开场与结尾分别是推进与远离的俯瞰镜头,这对应是故事的进入与结束。
而俯瞰镜头,同时也与萨罗在谷歌地图搜寻家庭住址时的运镜做了前后的呼应。
谷歌搜索,主角的视点对应开场的俯瞰镜头。
从社会意义上看,这部影片有可以推崇的地方。
影片的前半段透过萨罗漂泊的经历勾勒出了印度某些地区的贫穷面貌以及儿童走失的状况,具有热切的人文关怀;而萨罗与养母的关系,则似乎是一种感召,呼吁社会人士关注走失儿童,同时又像是对他们能够得到善待的希冀。
这部影片在本届奥斯卡有多项提名,甚至提名了最佳影片。
纵观全片,影片太过局限于主角的归家意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行动,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则失之于扁平和空洞,可以说“只见事件不见人”。
纯从质量上来看,想必最后会落得个颗粒无收的陪跑结局。
首发| 后窗 公众号
一个在加尔各答走失的5岁印度男孩萨罗,迷迷糊糊登上一列火车,这一走就走了好几千公里。
小萨罗刚开始十分惊慌,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之后他进入了一所福利院。
在那里,一对没有孩子的澳洲夫妇苏和约翰·布莱尔利收养了他。
二十多年过去了,长大后的萨罗在一个酒店管理项目中遇到了女友露西,开始了成年的生活。
忽然,一个偶然的契机之下,原本被他遗忘的童年回忆再次闯入了他的脑海。
已经拥有了新的名字、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的他,面对身边人的不解,通过现代科技,寻找最开始的家园。
一个小男孩,虽然懂事,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能力有限……触动人心的迷茫和揪心~还好他能分辨的清好人和坏人,还好他能努力的奔跑,还好他被一个特别好的爸爸妈妈收养……但无疑幸福中是有愧疚感的,因为走失原因在自己,这种愧疚感在“糖耳朵”的出现后爆发,想到自己的妈妈和哥哥日夜思念找寻着自己,这种愧疚带着曾经的爱意无法抹去。
于是开始日日夜夜找寻痕迹,甚至辞掉工作,终于在分手后带着绝望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家乡……
(前方剧透预警)我承认,在今年的所有提名影片里,《雄狮》可能不是剧情上最出彩的一部,但是,它一定是最能温暖人心那部。
IMDB 8.0分,烂番茄86%的新鲜度,不仅拿下了6项奥斯卡提名(跟《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多),而且,也都是重磅奖项:最佳电影、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改编剧本。
这么看来,至少不是那么糟糕吧?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印度版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年幼的小萨罗(Saroo)在火车站与哥哥走失,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苦难之后,终于被来自澳大利亚的布莱利尔夫妇收养。
然而,成年后的萨罗在一次聚会上被唤起了乡愁,决心寻亲的他最终通过谷歌地球找到了家乡,与亲生母亲团圆。
是的,剧情极为简单,但正是这样简单的剧情,在“寻亲”这样普世的母题之下,才让这部电影在影像上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而真实故事的加持,更让电影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在导演加斯·戴维斯(Garth Davis)和摄影指导格雷格·弗来瑟(Greig Fraser)镜头下,整个故事显得无比细腻,动人。
电影的开场,是一组美到令人窒息的俯拍空镜:从有着悬崖峭壁的碧蓝海岸线,穿过各式各样的民居和房屋,最终定格在了荒凉贫瘠的黄色山丘沟壑上。
然后,饰演童年萨罗的小演员,在一个满是金黄色蝴蝶的山谷里,登场。
小演员Sunny Pawer要说电影是营造视觉奇观的艺术,在开场这几分钟里,《雄狮》就已经做到了。
然而,这一组镜头的作用,绝不止展现视觉奇观这么简单。
毕竟,这种“上帝视角”的镜头其实并不少见,而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卫星视角”这个词才更为贴切——因为,这就是通过谷歌地图观察地表的视角。
换句话说,这是萨罗整个寻亲过程的视角再现。
这是目前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实现的震撼。
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的前半段剧情也开始步入正轨。
为了补贴家用,懂事的小萨罗求着哥哥带他一起外出打工。
然而,小萨罗终究是因为年纪太小而在车站睡去,醒来之后,哥哥早已不见踪影。
尽管哥哥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待在原地不动,但小小的萨罗还是忍不住开始寻找哥哥。
在寻找个过程中,他无意中误上了一辆列车。
他在空荡荡地车厢里大声呼喊,奔跑,但却无人应答。
直到几天之后,他来到了距离家乡1800公里之外的加尔各答。
这里没有哥哥,没有妈妈,甚至,这里的人们都不说小萨罗说的印地语,而是孟加拉语。
于是,他爬上站台的柱子,竭尽全力地呼喊哥哥的名字,呼喊妈妈,没有人应答。
勉强扒着售票窗口,说出家乡的名字想要搭上回家的列车,不仅没有人帮他,还被人群推搡、责骂。
最终,他来到了一群流浪孩子的中间。
然而就在观众以为小萨罗可以暂时安顿下来的时候,一群粗暴的人贩子就直接冲进人群开始抢孩子。
昏暗的隧道,晃动的镜头,快节奏的剪辑,把小萨罗的无助和不知所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的心紧紧地揪着。
逃脱人贩的小萨罗独自走在铁轨上,一个好心的女人来跟他说话,说印地语,带他回家,给她吃东西,喝饮料,还告诉他,会有好心人来带他去找妈妈。
而当「好心人」来的时候,镜头语言再次传达出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和情绪:飘动的粉色窗帘,和好心人审视小萨罗的眼神,充满了情色的意味。
而轻轻抚摸着小萨罗脸庞的动作,看起来也十分令人不适。
当观众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导演直接戳破了谜底:
你做的很好,他就是我要找的前一秒还是天使,下一秒就变成了恶魔。
还好,小萨罗又一次逃脱了。
在街头流浪了一个多月后,小萨罗终于被送进了收容所。
然而,收容所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明明被人带出收容所就意味着被收养,有了新的家庭,然而,每一个被“请”出去的孩子,都显得那么的抗拒,不得不令人心生疑问。
联想一下刚刚「好心人」的举动,再看看那句「天亮之前带他回来」的台词,其实真相已经不能更明晰了。
印度的儿童性交易一直以来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而每年10万走失的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处罚措施的不到位,连执法部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用提那些试图从中谋取金钱利益的所谓“社会机构”了。
于是,观众刚刚差点就放下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揪心到甚至都忘记了,幸运的小萨罗最后是被澳大利亚夫妇收养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不得不说,导演在这一整段故事节奏的拿捏把控相当到位。
观众一口气还没串匀,下一个戏剧点就接踵而至。
直到「20年后」的字幕浮现,才让观众真正在情绪上稍微放松下来。
妮可·基德曼饰演萨罗的养母,苏珊到了这里,也进入了影片较为拖沓和混乱的部分。
导演试图同时处理「萨罗和养父母」、「萨罗和女友」,「萨罗和弟弟」以及「萨罗与自己」这四组矛盾。
但显然,在经历了前半段信息量巨大的故事占去影片一半的体量之后,电影已经没有时间去好好处理这四组矛盾了,毕竟,还有最后最重要的寻亲环节需要阐释。
所以,我们看到,成年后的萨罗突然就被聚会上的糖耳朵(萨罗小时候最喜欢的食物)唤起了乡愁,突然发了疯似的要找到自己的家,突然与女友和养母都无法好好相处,而又突然放弃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寻亲计划。
鲁妮·玛拉饰演成年萨罗的女友在画面上,大量萨罗记忆里的闪回让本来就已经复杂不清的叙事变得更加混乱。
因此,这一段的情绪推动,基本依靠配乐来完成。
但所幸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的视觉元素,水塔,车站,布满沟壑的土地等等等等,对萨罗的境遇产生共情,不至于出戏。
直到,某天晚上,萨罗无意间再次点开谷歌地球,在一个他搜寻范围之外的地方,找到了童年记忆残片里那座熟悉的车站,那个他沉沉睡去之后,就再也没见到哥哥的火车站。
终于,在历经了二十几年的种种艰辛和困难之后,萨罗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了这里,电影也终于画完了一个完整的圆:从澳大利亚出发,来到印度,再跟着萨罗的步伐来到澳大利亚,最后,回归印度。
夕阳,桥洞,树林,小巷,一个又一个无比熟悉的场景,依次出现。
而这些场景,导演早就在开场的时候以相反的顺序为我们呈现过了,因此,每一个场景的再现,我们都知道,萨罗离家更近了一步。
戴夫·怕特尔饰演的成年萨罗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才让电影显得饱满。
而每一处触景生情,都有着炙热的情感温度。
电影的情感高潮,自然是母子相逢的段落。
但对于我来说,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当萨罗得知心爱的哥哥早就离世的消息之后,来到了当年和哥哥打闹嬉戏的那段铁轨。
铁轨,是萨罗和哥哥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铁轨,是让萨罗和家人分离的祸首。
通过铁轨,萨罗在认出了家乡的位置。
还是铁轨,把与亲人离散多年的萨罗带回了家。
在暖色的夕阳中,成年的萨罗也看到了童年的哥哥和年幼的自己,一样还铁轨上嬉戏打闹。
而这,也画满了电影里最后一个圆。
我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这部电影,当影片结束开始出字幕的时候,我透过泪水浸透的余光瞥见,坐在我隔壁座位的壮壮的白人大叔,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泪。
这的确是一部太打动人的电影。
不论是电影的细节设置还是情绪铺陈,都直戳观众泪点。
而电影所关注的主题,印度的儿童拐卖和非法性交易问题,但却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煽情和批判,恰如其分。
说到这里,很自然的,我想起了一部同样讲述拐卖儿童主题的国产片,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
同样也是走失儿童的故事,同样也是让人揪心的情节,同样也是偏克制的表达。
但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视角的选择。
《亲爱的》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着力点是在亲生父母寻子和所谓「养母」的矛盾上,更多的时候,是让人对人贩恨得咬牙切齿。
而《雄狮》则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小萨罗的一路历险中,再牵出社会现状、法制漏洞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更容易让观众入戏,产生共情。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说,「只要你曾经是个孩子...你就会被这部电影深深震撼」。
当然,这个角度的选择与原著《漫漫回家路》来自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有关。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个视角的选择,是正确并且成功的。
而这部电影让我感到震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又是一部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圈引起极大关注度的,以印度演员为核心、主要故事发生地都在印度的电影。
尽管本片的官方出品国家是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显而易见的,尽管本片描绘了印度社会的一部分黑暗面,但印度方在这部电影上投入的资源,不可谓不多。
而成年萨罗的饰演者,90年出生的印度裔演员戴夫·帕特尔(Dev Patel),也既《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之后,再次受到主流好莱坞的广泛关注,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上一次与印度有关的电影受到这样的关注,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而上一部与中国有关的电影在好莱坞走得最远的,还是《卧虎藏龙》(2000),至于华裔演员在好莱坞的戏路,就更不必多说了。
有趣的是,就在上周,号称中美合拍片的第一次「重工业产品」的《长城》,在全美3200余家影院上映。
至于美国媒体对于这部中国大片的评价,一个字总结,惨。
这样现象的背后,其实透露出的还是骨子里的不自信。
我的美国朋友看过《长城》之后问我,为什么一个这么中国的故事里,要以几个白人为主角?
我也不知道。
而今天,在亚洲文化背景怎么与好莱坞结合的问题上,《雄狮》这部片子,至少在人性的刻画和演员的选择上,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微信公共号,文章发布时略有修改)
年度温情催泪,前一段小Sheru一个人穿越大半个印度艰难存活求生的经历拍出了印度的脏乱美和浓浓情感维系。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destiny什么意思结果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妮可流泪解释她为什么可以生育却要领养孩子的那段,“我站在海边等着被吞噬却看见一个棕色皮肤的孩子向我跑来,那一刻我才感到内心的平静”,某种意义上也是destiny做出的选择了。
“我们多创造一个孩子不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是去解救一个你们这样受苦的孩子一定可以行一件善事。
”
LION,这部老电影,真实的故事。
电影大致划分为印度部分和澳洲部分。
印度部分,导演的讲述可圈可点,抓人的心啊。
澳洲部分则落差太大。
戴夫·帕特尔Dev Patel是我喜欢的演员,特别是他的「涉外大饭店」。
片中他饰演成年的Saroo。
而来自孟买贫民窟的桑尼·帕沃Sunny Pawar饰演的儿时Saroo更为出彩。
不是戴夫的问题,是因为在印度的情节太有张力。
非常赞叹电影的摄影,从远景到特写到布光到一切,都拿捏精准。
也赞叹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只要她出场,全是演技。
25年后,Saroo才知道自己记错了家乡的名字,也弄错了自己的名字。
他不是叫Saroo,他的名字是Sheru,意思是雄狮。
走出电影来,有两点感叹:①收养Saroo的Sue和John 并非不能生育。
而是因为Sue认为,自己生一个孩子,不一定让这个世界美好。
而如果收养一个如Saroo这样的孩子,就能使世界美好。
②Saroo5岁时走失,从小和母亲与哥哥分离,这是人生的一场不幸。
可是,也因祸得福。
网上,有许多真实的Saroo以及他的养父母和亲身母亲以及哥哥的照片。
看过,倍生感慨。
另外,澳洲部分,Saroo的女友这个角色的设置,显得多余。
本片在整体情节上并无出彩之处,但很切实的体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有指出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半夜人贩子抢睡着的走失儿童,从手法来讲,绝不是初犯,当人贩子追saroo时,一旁的警察无动于衷,明显是纵容。
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看到最后才知道养父母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我也是通过本片才第一次认知到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灵魂会令你颤抖。
但,童年的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抹去的,那将是一生的创伤,就像saroo的弟弟。
漫漫寻家路,因为不记得来处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漂泊一生。
简单又非常神奇的真实故事。
Saroo在他自传小说《A Long Way Home: A Memoir》的结尾说,回过头来看,他经历的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其实,他命运的每一次巨大转机不过是因为遇到了“好人”。
Saroo丢的很奇怪,还不到5岁的他上了一辆空火车,跑了1500多公里,从家乡的火车站到了加尔各答。
然后他竟一个人的在街头逛悠了好几个星期,超强的生存能力,幸运,更多是心酸!
直到一个好心的年轻人把他送到警察局。
又被送到孤儿院,遇到印度赞助和收养社团的Mr.Sood。
这对澳洲夫妇,自己可以生孩子,却选择不生。
妻子素儿说: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自己生了孩子也不能改变什么,如果能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孩子,给他们机会,也许还有一点意义。
他们夫妇对要收养的孩子没有任何年龄性别背景要求,仅仅是一个需要家的“孩子”。
他们找到了小Saroo。
手里捏着一块飞机上发的舍不得吃完的巧克力,Saroo来到澳大利亚。
有了一对充满爱心的父母。
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长大,接受教育,上大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Saroo能找回自己的家乡,除了借助谷歌地图,也多亏澳洲的印度同学和Facebook上印度当地人的帮助。
澳洲的家相比起亲友的帮助和血脉的传承,遥远陌生人的帮助及不同文化种族的融合更令人兴奋和动容。
而将这些遥远的陌生人变成亲人的就是公益组织。
帮助过Saroo的Mrs.Sood在这个行业工作了37年,帮助了大约2000个印度孩子找到新的父母。
我曾遇到过一些做公益的人。
那时觉得他们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每天和一些看不见的群体打交道。
现在知道那些看不见的群体其实是这么一些人:遇到了困难,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也没政府帮忙,什么都没有。
比如一个流落街头的5岁小孩。
公益是雪中送炭,尽力把遇到困难的人从地狱里救出来。
左一是当年帮助过Saroo的Mrs.Sood来自Saroo的自传小说:关于他的印度家庭和GudduSaroo的亲生妈妈有四个孩子。
在她怀最小的孩子Shekila的时候,爸爸找了第二个老婆。
穆斯林娶第二个老婆是合法的。
但是爸爸跟第二个老婆结婚后,就既不回第一个家也不负担第一个家庭的生活。
所以全家人一直都非常恨他们的爸爸。
妈妈做搬石头的工作,一个人养四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
几个孩子常常吃不饱。
大哥Kallu和二哥Guddu很小就每天出去工作(其实也就是各种零工,乞讨加上小偷小摸)帮妈妈负担家里的生活。
小Saroo的任务是在家里看护妹妹Shekila。
一个晚上Guddu带小Saroo出去工作。
两个人一直没有回来。
妈妈开始并没有担心,因为Guddu平时离开几天不回家很正常,妈妈也常常消失几天出去工作。
一周后妈妈开始担心,让大哥Kallu去找他们,到处都找不到。
几周后,一个警察来到他们家。
妈妈更担心是Saroo出了什么事,没想到是在离车站几公里以外的车轮下发现了Guddu的尸体。
他从行驶的火车上掉了下来。
Guddu出事前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他可能在弟弟丢失的同一晚上发生了意外,那他就从未回来找过弟弟;另一种可能是他发现弟弟不见了,找弟弟的时候发生了意外。
另外,Guddu常年在火车上跑来跑去,他为什么会掉下火车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失去了两个孩子以后,妈妈能够负担起剩下两个孩子的学费,所以Kallu和Shekila都上了学。
Saroo找回他们的时候,Kallu是工厂经理,还兼职做校巴司机,已婚有两个孩子。
Shekila是老师,已婚有两个孩子。
他们都搬离了小时候的居住地,只有妈妈还留在那里。
她怕搬家了,Saroo有一天回来找不到她。
Shekila接到妈妈的电话说Saroo回来了,不敢相信是真的,以为是骗子或是玩笑。
但是当她见到Saroo立刻知道那就是哥哥,她说见到哥哥有时光穿梭的感觉,想起小时候在一起的时光。
其实Saroo丢的时候,Shekila也就两岁。
Saroo和印度家人在一起时需要翻译才能沟通。
他已经忘记了家乡的语言,家人也都不会说英语。
Saroo发现他的名字其实不叫Saroo 而是 Sheru。
他的居住地不叫Ginestlay, 而是Ganesh Talai。
印度的家
说这部电影烂俗和套路的人是很不负责任的。
它并不烂俗,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影当然很好看,但是你去看真正的纪录片和节目报道,虽然没有电影语言那么丰富,但是却更加的真实动人。
在印度流浪街头的孩子,被澳洲夫妇收养。
25年之后,他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现实往往比戏剧要精彩万倍。
影片的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情感的积蓄和喷发在低沉的配乐中自然流露。
细节处理的相当精细,比如小男主脸上一直有一道泪痕。
影片最打动人的还不是25年后母子相见的那一幕,虽然眼泪从男主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就开始涌出。
情感最浓烈的时刻,是男主作出不顾一切也要找到亲生母亲和哥哥选择那一刻。
母亲茫然无助的呼喊着他的名字,日夜承受着失去儿子的苦痛,整整25年,每一分,每一秒。
这个画面淹没了他,他无法想象自己的亲人到底承受了多少悲戚。
他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知道自己还活着,很平安。
之后他开始了漫漫的回家路。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母亲所遭受的痛苦远超他的想象。
母亲一夜之间,失去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儿子,一个死了,一个人间蒸发。
“他们两个像幽灵一样突然消失了,从此再也没回来” 25年来,她始终坚信那个小儿子会回来,固执的不肯搬家。
她用尽一生各种办法去寻找。
她每天向神祈祷,祈祷儿子的归来。
她不曾放弃,直到25年后,“那一天像闪电一样突然的到来”。
儿子就那么回来了,那一刻“my joy is as deep as sea,我的喜悦深如大海”。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形容她的心情。
人间悲喜,莫过于此。
Saroo Brandley,漫漫回家路。
25年失而复得,这是奇迹。
母子思念,这是常情。
常情长久 就是奇迹。
悲伤流淌如河,但,喜悦深如大海。
一个走失的5岁印度孩子 幸运的被澳大利亚夫妻收养 并养育到25岁童年的记忆让他寻找生养他的母亲、哥哥和家澳大利亚养尊处优的他内心遭受着原罪的折磨神奇般的竟然找到了25年后带着自己澳大利亚的养母与亲生母亲相见感动!
感动于他如此强大的内心力量让他找到回家的路感动于澳大利亚的养父母为世上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孩子得到认识世界的机会而放弃自己的生育权抚养那些孤儿的强大内心世界感动于25年坚信自己的孩子能找到回家的路而一直没有搬离贫民窟感动他们的相见、重逢世界百态人生,好坏参杂其中世界本来残酷,却因各种温暖的人情,照亮了人性的光辉,弥补了人性的不完美!
站在萨罗的立场,他是幸运的,但,站在他母亲和哥哥的立场,却是不幸的,也许,这就是上帝写给萨罗的命运,他的走失在他哥哥带他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因为没有人能带他回家,哥哥已在天国守护他能去往更好的世界,也许他的亲生哥哥是那个渡他一生的人吧!
被领养前拍得还可以,之后就成流水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好,最不该加的支线就是爱情。另外,男主真是我看过的最讨人嫌的主角之一了。PS:原来是韦恩斯坦影业出品的啊,我说怎么能拍得这么差评价却这么好。
“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如果我也生一个,并不一定会让这个世界更好。而选择领养,至少可以让两个孩子更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印度每年有八万失踪儿童,如果选择帮助他们,真的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希望自己以后做一个好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同。也更坚定了自己以后不结婚,要领养小孩的想法
好突兀的心路历程 再加上各种煽
哭死哥哥。剪辑和声音特别好,车站的蟋蟀声能听出夜的沁凉,咬下糖耳朵那个细细的声音就像蛰心口上。浅焦手持有隔离的效果。越有能力的时候,儿时的念头就越强。想象哥哥和母亲急疯了的难过和愧疚,成年后想要保护哥哥的心情,用镜头交待得传神。寻找的过程当然不会这么浪漫,不过主题是每个角色对家的理解和行动。今天刚好也读了一篇外国夫妇收养中国残疾孤儿的故事,无论出于宗教或别的信念,付出的心力实在令人敬佩。决定也许有冲动或浪漫的成分,但能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是勇敢和善良的
就是阿三寻亲记 不过我觉得还蛮好看的
后半段在干什么?广告都比这好看
3.5 怀疑和愤慨的友邻们看的不是一部电影,结尾哭崩,不过这片公关的确强...前半段的呈现很有力,除了配乐过满几无挑剔;后半段瑕疵不少,但真实事件的力量撑着,至少没到烂俗、虚情假意的地步。被嫌的几位演员表现其实也过关。看在是摄影技术惊艳、工整不炫技、社会意义强的处女作,可以推荐。
如果没有等到最后字幕说雄狮是那个男孩的名字寓意,真想说一句导演你跑题了
7分。谷歌地图带我回家……分数基本都是摄影拿的,低照度用高感真是大胆。劳模妮可基德曼演的这个圣母实在是……剧作其实也只能说平平,生不如养这个题目实在是被做小了。
硬生生的边看边撸了张画这片得是多无聊
就电影本身来讲,前半部分的印度篇拍的实在是好,特别写实,小男孩也很有灵性,而澳洲篇却急转直下,那种飘忽感仿佛穿越到了泰伦斯·马力克那里,不过片尾母子相聚还是很感人的。而抛开电影不谈,我想说如果哪天我迷路了,我到死也要找到回家的路。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不理解为何这么多毒评,除了男主童年到青年的过度略为生硬,其他都不错。
一种“谷歌地图,带你找到回家的路”的即视感,很套路的拍法,一看剧本就没有下功夫。这么感人的故事,导演以为多铺排点音乐就可以带动你的情绪了,但适得其反。看过即忘的片子。
差点把晚饭喝的鸡汤吐出来
于是雄狮到底是谁????并没有那么煽情,男主已经非常幸运了,至少你还有google earth……这难度系数真是连刘德华骑着摩托找孩子的1/10都不到……
这TM是怎样一杯白开水啊…
下午刚帮一个小女孩找到走散的妈妈,晚上就看到这部Google earth助人25年后找回生母的故事。前面50分钟的血脉亲情和走失苦痛建立充分,后面似真似幻的记忆和焦灼情绪也就非常合理。但还是觉得闪回剪辑用得有些过度,配合着google earth定位家园段落倒是非常出色。另外,墨尔本总适合“山河故人”类故事
尽管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本子实在是太差了,完全充斥着套路,闭着眼就知道他聚会那时候会想起往事,小白兔必然第一个发现,他俩必然上床,再加上白人圣母婊拯救第三世界的整体老掉牙框架,简直是无聊至极。
韦恩斯坦力推的冲奥之作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冲一把the founder。影片前后两部分感觉不像同一个导演拍的,后半段澳大利亚的部分很糟糕,谷歌或成最大赢家。妮可的演技算撑住了,小演员sunny pawar是最大的亮点
强迫自己看完的,一直等着出现一点点可以喜欢的惊喜,但始终没有。想不明白,这种看个开头就看不下去的电影怎么拿到奥斯卡提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