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The cabin in the woods(《林中小屋》)的预告片时,觉得不以为然,不过是又一部青少年惊悚商业片。
可是,之后想起毫无出彩之处的预告片镜头时,You think you know the story, Think again. 该死的!
这两条字幕就划过我的脑海。
一周之后,我跑到影院,很挑衅地坐在大屏幕前,好吧,Show me your difference!恩,刚开始,跟所有恐怖片一样,俊男靓女一起出游,读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咒语,然后僵尸从土里爬出来。
毫无新意。
如果说有一点创意,那就是片子开头是两个白大褂技术员在讨论家长里短,而非马上让主角出现。
后来剧情发展,我发现这两个无聊的中老年男人原来是大屠杀的操控者。
可这也不足为奇。
前段时间的影片The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有过类似的桥段,一群无辜的人走进真人秀现场,被场外的人观察、下注和娱乐。
不过,这群旁观者似乎更冷血,更残忍。
《饥饿游戏》里的赞助者会暂时心软,送进一瓶药给Katniss治腿伤;Katniss只要亲亲Peeta, 观众就会被感动,开始支持这对恋人。
然而在《林中小屋》,控制者穿着白大褂,摁摁按钮,调高温度、调亮光线,就为了让场内的人昏头,然后猥亵地看别人做爱;再摁摁按钮,就会有僵尸歪着头从地里钻出来;无助的少女趴在地上被僵尸暴打,他们这边在开香槟庆祝。
实在是无耻下流卑劣残忍。
忽然,谜底揭开,剧情大翻转。
这群旁观者加操控者之所以这么无耻下流卑劣残忍,完全是为了拯救全人类。
据说远古之神已经无法忍受人类的恶行了,决定将这个世界毁灭,然后重新建造。
除非人类定期献祭,来平息神灵的怒火。
于是这群杀害年轻人的残忍屠夫转瞬变成无私的祭司。
于是,这部片子很哲学地告诉大家,不要通过表面看问题。
《饥饿的游戏》里的旁观者也许温情,可是他们只为娱乐;《林中小屋》的操纵者看似残忍,但是他们是为了向上帝献祭,牺牲少数人,拯救全人类。
哈哈,讽刺吧!
讽刺的还在后面,故事里讲,能平息上帝怒火的祭品由五名身份各异的人类组成:荡妇、运动员、学者、处女和傻瓜。
前四个人都很好定义,可是傻瓜,什么是傻瓜?
故事里的傻瓜是一个语无伦次,行为颠三倒四,偶尔语出惊人的……嗯……年轻人。
他一出场就很惊艳,烟雾缭绕地从车里拿出一个堪比魔杖的水烟杯。
就是这么一个无厘头的傻瓜,用他的神奇水烟杯,带着处女Dana逃出陷阱,直捣龙潭。
当谜底揭晓时,他说也许人类是时候改变了,那就die with the human好了;处女Dana则很圣女地拿起枪对准傻瓜,她决定die for the human,那把枪是傻瓜之前塞给她的。
傻人有傻福,怪兽和僵尸间接救了他。
最后,他从不知那里找出一根烟点上,倚在台阶上和Dana一起抽烟,周围的世界开始摇晃,石块降落……我忽然笑了,这不是恐怖片,这是一只傻瓜的欢乐狂想曲:让这个世界毁灭重建吧,我只要在消失前抽一支烟,有朋友陪伴,这就够了。
我自从初中开始就迷上恐怖片..从默片时代的诺斯费拉图再到七八十年代的闪灵 驱魔人再到如今的血腥暴力横行的欧美cult片市场..我虽然不敢自称是恐怖片专家 但是最起码还是了解整个欧美恐怖片的发展历程如果你是一个酷爱恐怖片的影迷..那么你看这部片绝对会高潮的 因为这片实在是太特么爽了 他就是一个集合了各种曾经你所看过的恐怖片的桥段大集合 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恐怖片版的复仇者联盟..好像本片的编剧乔斯韦登还就是复仇者联盟的编剧...好吧 我想想看我到底看出了几个梗..最明显的一定是像是恐怖蜡像馆 致命弯道 尸骨无存等一系列数都数不清的B级血腥电影的老梗 就是一群大学生出去玩..而且一定得是去那种荒郊野嶺..而且这群大学生里面一定得有个荡妇负责露点 和他的男朋友打野战或者车震 然后最先被搞死的一定是他们...哈哈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在讽刺那些骗钱而又不断重复用这种老梗的电影厂商们吧..还有就是幕后黑手操控这个梗了 以这种类型的电影说实话不算多 像是饥饿游戏 还有异次元杀阵算是比较知名的幕后牛B大黑手操控 不过本剧爽就爽在幕后黑手被虐杀的场景 看的真是让我爽死了还有就是本剧最大亮点 各种怪物登场啊..简直就是恐怖片人物的同人展 让我这个老恐怖片迷着实兴奋了一把 但是即便是我其实也没有看出来所有的怪物源自于哪 所以我就说说我看出来的小丑那个是小丑回魂拿圆球脸上插圆锯的是养鬼食人(应该也是个修道士..呵呵)电梯的那个是出自异次元杀阵还有囚禁这些鬼的灵感是出自十三鬼叫门蟒蛇出自狂蟒之灾吧白面具的出自陌路狂杀脸上披麻袋那个是来自于一部非常老的电影叫稻草人的黑夜树魔是来自金刚和断头谷从电梯里跳出来的小怪物是异型有个穿白衣服黑头发的小女孩是出自游戏FEAR至于有同学说寂静岭 嗯 的确游戏里有个菊花脸怪物 但是最重要的是另外一个拿菜刀的僵尸女孩 她就是寂静岭第一部阿蕾莎的扮演者祖蒂弗兰 说到这个小女孩她简直就是演女鬼专业户..她在王国医院和39号案件里都演鬼..后面放出来的僵尸和狼人我就不用说了..一开始出来的僵尸家族我想了又想实在想不起来是哪部电影 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下面说下好了..我认出来的也就这么多了 这电影虽然我很喜欢但我也只看了一遍 所以还有什么漏的我也就不知道了 总之这部电影我认为就是2012年恐怖片迷嘉年华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恐怖片爱好者要是不看这电影那就太可惜了
充满阳光和青春气息的闺房,俊男靓女谈论着周末的度假,以及可能出现的恋情和惊喜,嗑药迷迷糊糊的颓废屌丝男自然是要落单,经典恐怖片似乎都不是两对或三对情侣,而总是要有个单数电灯泡,而且总是要发挥关键作用的。
片头实验室里白色教授的聊天调侃完全让人摸不到头脑,房顶出现的类似特工装扮的人宣告好戏上场,荒废的道路和加油站里必然要有个阴阳怪气的老头,只有那只无法飞跃结界的雄鹰,确实让我们心里震撼了下下。
于是恐怖电影《林中小屋》就这样开始了。
紧张的音乐夸张的表情,在每个你以为要出事的地方,比如那个血腥壁画和舌吻狼头,却又安然无事地轻松带过。
不过放心我们的地下相关部门肯定会让好戏上演的,于是地下室的门突然打开,他们将在无意识中选择自己死亡的方式,于是在拉丁文的呢喃中,僵尸家族开始复活。
然后的剧情颇有些老套路,大黑天的去野外缠绵,不被僵尸追杀才奇怪。
原本应该聚集在一起坚守,却稀里糊涂地到处乱跑,血腥恐怖僵尸尖叫,到处都是恐怖片该有的东西,甚至在他们开车穿越隧道的时候,我有点小期望他们可以穿越出去,将这些怪物释放到外面世界,或者真的找到警察和军队来剿灭这里。
但是,可但是,隧道在最后一刻被炸毁,最后的生路被隔绝,而影片到这里略显有些拖沓颓废,除了点点小心跳还没有让我觉得那里精彩。
直到.........直到剩下的一男一女居然找到了地下机构的维修电梯入口,其实早前在房间里发现的摄像头,已经足够说明这些是场真人秀,但是为什么要至他们于死地的原因还不清楚。
原来的实验室主管曾经有台词:没办法,客户的需求是这样的”!
我以为是专门做的血腥屠杀真人秀,给个别变态的富豪客户欣赏,但其实是对恐怖片产业的讽刺,这个话题后面再说。
话说直到他们找到了地下机构的入口,而且发现了里面千奇百怪的各种恐怖生物,僵尸、独角兽、吸血鬼、活死人、狼人、吸血蝙蝠、食人魔、水妖、木乃伊!
终于,大逆转开始了!
电梯铃响,狂欢开始,各种怪物纷纷被两人释放出笼,整个地下实验室全面惨遭屠杀,这段估计是所有恐怖片爱好者的盛宴了。
其中各种恐怖各种血型,各位影迷自己慢慢偷偷半夜一个人体味吧。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最终他们逃避到类似神殿的地方,地下似乎蛰伏着超级巨大超级恐怖的怪兽,这时华丽丽的幕后解说家出现了,解释说必须完成给古代恐怖生物的献祭,它们才会乖乖地回到地下,不然他们将毁灭地球。
当女主掏出枪指着剩下的男同胞的时候,你是不是以为伟大的自我牺牲拯救地球之完美大结局要上演了!
来吧,大家一起突破颠覆下,当解说家和女鬼跌落深渊,仅存的两位主角吸口烟,安静地等待邪神重返大陆,地球正式毁灭!
这结局这是太让人意外惊喜了吧!
很多人的评里都解析了《林中小屋》对恐怖片流水线产业的嘲讽和调侃。
很久以来恐怖片都很难再取得突破,但为了满足各位观众的需求,就像电影里地下机构的台词那样,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机关环节,结界催情雾温度控制烟雾效果爆破等等,只是为了他们最重要的远古邪神(即暗指观众)服务,赢取票房和收益。
就像电影里的那些研究人员一样,面对这样血腥的屠杀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甚至拿他们的命运来打赌,一面是血腥屠杀一面是举杯相庆,难怪最后看到那么多恐怖怪兽被释放,既有恐怖的感受也有报复的快感。
最后嘲讽下所谓的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我只是想说如果是我,我也会吸口烟,静静地让邪神降临吧!
今天看了720P的林中小屋,因为之前觉得字幕翻译的实在太扯淡(“drawer”翻译成“贞操带”之类),于是这次是720P片源直接带着英文字幕看的,自觉应该少了不少烂翻译的误导。
看完后觉得这真的是美国恐怖片的一次彻头彻尾睿智的自嘲。
看完让人——所有观众,甚至部分美恐导演——都不由得对着编剧说一句牛逼。
首先要确定的是,本片与其说是恐怖片或悬疑片,不如说是一部黑色喜剧。
还记得一般恐怖片的标准开头么?
没错,都是一个/一群无脑年轻人被本片标志性怪物杀死的过程。
本片却只是两个nerd主管在不停地讨论cabinet和drawer的问题。
但如果仔细揣摩台词,还有意外的惊喜。
女主管加入两人之后,说过一句“Stockholm went south”(斯德哥尔摩完蛋了)这句话要联系起后面的对话来理解,两人问不出原因,只能嘲讽到“他们那边的产业一向很不稳定”,然后又补充了两句“everyone knows you can’t trust Swedes”,“there’s just Japan and us”
整部片子是对恐怖片产业的一个隐喻 鬼怪出没的林中小屋就是影片中的世界 控制中心就是摄制组 雪歌尼薇佛就是导演(甚至她在片中的职称都是director 好明显) 而巨大邪恶的泰坦就是我们观众啦 观众就是上帝 所以他们管泰坦叫gods 所以本片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 恐怖片就得这么拍 世界各地各种题材每年来一次 日本就是学校闹鬼之类的 如果拍成孩子们高高兴兴搞定了鬼魂就失败了 美国题材就是五个固定类型的年轻人 四个非死不可 最后一个可死可不死 不这样拍泰坦也就是观众就不买帐了 然后拍电影为生的这些人就要S……了这部片就是站在了影片中角色的角度来思考 很有趣的视角 最后两个主角问的问题 从我们泰坦的角度来看就是 如果拍恐怖片只是定期拍一些固定模式的黑暗故事让观众沉睡在这些虚构的故事里面 那这些电影人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干脆不要这个职业 让观众醒过来 干他们该干的事好了拍这个片的人就是这么想的 于是角色不按常理出牌了 于是一个泰坦醒了过来 他伸出手臂 冲出地面 粉碎了林中小屋 然后抓起鼠标和键盘上S1发了这个 引自acfun 我觉得这评论真心亮了
《林中小屋》细评:第二次看《林中小屋》把所有的人物关系清理了一遍,观点基本支持“角色换位说”,即原有角色并非设定角色。
有人说virgin不是virgin,fool也不是fool,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
但是比对很多细节下来,我另有一些发现,实际上virgin等等都是实验者给予的身份设定,而并非真的符合被实验的人的真实情况:1、清纯女跟她的教授有一腿,而且从画像明显可以断定这女的是单方面很喜欢这个教授而被教授潜规则,电影里【whore:“what's not his fault? fucking his student or breaking up with her by email?”】教授把virgin给潜了,然后以邮件的方式提出分手,这里的fucking绝对不是字幕翻译中的欺骗感情。
为什么这么肯定我后面会串起来说。
2、fool在大学时代跟whore谈过恋爱,里面说跟whore仅仅only make out one,这句的翻译是完全正确的,即make out是亲密接触、接吻的意思,完全没有那种关系,而且在后任男朋友athlete面前也不可能公开说爱爱的事情,美国人还没开放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说fool是不是处子之身,电影里没有明确交代,他有可能是处子,也有可能不是。
3、athlete雷神哥哥,他推着whore出门前说了一句,【if he's not too busy devirginizing Dana】Dana是电影设定里的virgin,而deviriginizing是非处子化的意思,是virgin加动词后缀、加反动词前缀的词语,即破处。
这里完全是雷神哥哥的一面之词,为什么这么说呢,跟1连起来下面一起解释。
4、fool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幻觉,它是由实验者发送的指令,他抽了大麻所以才感觉像是别人悄悄跟他说的感觉,而其他人则完全内化为自己的自主意识,所以才会让fool感觉其他人怪怪的,而跟virgin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virgin完全觉得他是大麻抽多了。
【fool:everbody is acting每个人都行为怪异,Jules突然风骚了,Curt突然大男子主义了】从这个层面来说,其他人都是被操纵的木偶,他们的行为只会跟着“实验者最初设定的角色”来进行,也就有了如果他们偏离轨道,出动化学部等等手段来扳回正轨。
5、virgin 跟 智者 接吻时说:“I mean I've never...i don't mean 'never',but...”所以,这句话其实可以断定virgin有过性经历,跟1提出的证据完全吻合。
为什么之前还说I mean I've never呢?
是因为所有她们说出口的话、做出来的事都是被操纵的,她们的一部分意识是角色扮演意识,另一部分意识是自我意识,之所以她前面冒出这么一句,实际上是药物控制下的角色扮演意识说出来的话,而自我意识在下一秒马上觉醒过来,因而立马改口,这部分的证据可以从virgin当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
因而,在电影末尾virgin被指出是virgin的时候,有那么一种惊讶的表情在,她自己对这些实验者怎么会当她是virgin而感到奇怪,实质上,实验者对她是不是真的virgin完全不在乎,在乎的是,仪式中的角色一定要一个一个死去,virgin留到最后才能完成神的仪式。
其实virgin在最后关头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她自己扮演的virgin必须留到最后才能拯救世界而举枪杀fool。
这样一来,所有的谜题都解开了。
之前为什么雷神哥哥会说3里面的话,我大胆地猜测:whore为了让virgin走出阴影忘掉教授,让雷神哥哥给virgin介绍男朋友,压根就没有跟雷神哥哥说virgin的这段不堪的历史,类似于闺蜜之间的秘密。
因此,雷神哥哥一直以为她是处女,而介绍来了一个比较老实、正直的男人来(从单面透视镜那一幕可以看出这个男人起码不是来找炮友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基本赞同“角色换位说”,但这一假说不合理的地方是举枪杀fool那一段,因为virgin明知道自己不是virgin,杀掉fool没用,又何必要自欺欺人呢?
因此,我的假说名叫“角色扮演说”,所有人的行为和话语是“自主意识”和“角色扮演意识”较量的结果,在平和的环境下,人的角色扮演意识比较强(这种意识是不自觉地接受实验人员下达的指令),因而被一步一步引入地狱,而在受到一系列惊吓之后,自我意识崛起,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木偶戏,也就造成了实验室最后的大悲剧。
所有的角色扮演都是仪式所需要的,正如先知的设定、正如先知说的话,this is system这些都是仪式的一部分。
有不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请多指正。
【千日谈春节版】20130209【动漫镜像】《林中小屋》:从春节格式短信说起 文/丹达 又到新的一年,蛇年。
那些格式祝福短信又会不断塞满我们的手机,微博和QQ。
尤其是今年,蛇,是一个非常难组出吉祥话的动物,也是非常方便和年份串在一起做设计的动物。
所以,在这里先祝各位新年快乐。
同时,这也和这部电影《林中小屋》,有着莫大的关系。
以往看完一部电影,我都不愿意去看各大网站写的影评,害怕和其他影评撞车。
但这部电影不一样,看完《林中小屋》后,你再去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影评,颇有一种戏里讽刺带到戏外之感。
说起来,自然不只是影评,学术界每年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文章、过年收到的各种春节短信以及前几日看到的抗日奇葩电视剧作为《林中小屋》的反衬,更显得这部电影尤为的讽刺意味尤为突出。
如果因为先入为主看了百度百科里的影评,你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一)隐喻与过度解读 有深度的文字,说了一百遍,自然也会变得肤浅不已。
再翻开影评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断定,把最后的上古邪神解释为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说法,是最别致也是最深刻的。
为什么影片开头要围绕斯德哥尔摩进行讨论,为什么要把瑞典和日本牵扯进来;当影片演到中间,为什么一个恐怖片最后成为大团圆结局,屏幕上反而会打出“FAIL”的字样,要满足祭祀的神灵是一个方面,如果把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化电影,观众开始不断审美疲劳,又是另一种解读。
当最后存活的黛娜和马蒂来到地下石板,从更下层走出来的中年女子告诉他们,我们必须要满足这样的杀戮顺序,才能最后完成祭祀。
其实这里的含混与隐喻,已经可以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解释方向来: 如果把上古邪神比作喜欢不断满足自己周而复始的恐怖片情结的观众,那么如果不按已经模式化的类型套路来进行,观众就会不满意,用脚投票离开电影院; 如果把上古邪神比作已经不耐烦于类型化电影的审美疲劳观众,那么如果按照模式化的处女活到最后甚至成功逆转的结局,观众的态度就是电影中间很多屏幕中出现的“FAIL”。
究竟是哪一种,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知道的,是这种隐喻直接指向正在获得观影体验的观众,而不是一些人生思考。
俗话说“别人家的苍蝇最好打”,也是在说,当很多看似清楚的情况落到自己面前,大多人总也是看不明白。
当本文被创造出来,呈现到读者面前,已经成为其作品,对作品的阐释,就变成了一种再创作,只不过,究竟是遵循作者之意,还是遵循读者之意,发展到至今,成为隐喻与过度解读的一条分界线。
电影中的“有关部门”作为表意存在,其隐喻必然有着监视与控制的意味,当然也有命运与操作之意,而他们是否真的如同影评中,有着“电影文本类型化”一说,便摇摆与过度与不过度解读的模糊之中。
从二次元文化中分化出明确的BL倾向,到“心中有腐,所见一切皆是腐”的过度解读;从大量与成功学齐名的“阴谋论”书籍堆到各书店的柜台上。
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个人偏见带来的过度解读,已经变得尤为突出。
去年年初的韩寒代笔门事件,挺韩方的意见便是“构筑阴谋论”,群体性事件尚且如此,日常生活那又如何?
当你认为《林中小屋》的深意是对恐怖类型电影的绝妙讽刺而旁人并未看出来,你是否有着“优越的智商凌驾感”,而未看出来其深意的旁人是否又有“那是你过度解读,他是不是那样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想法呢?
(二)解构与结构重组 所谓解构,便是颠覆经典与传统,但当解构本身成为一种经典与传统时,再次解构,便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无论选择如何解构,伴随本身的,就是再结构。
亦如《西游记》之于《大话西游》,既有传统的经典结构下的严肃文学,又存在着无厘头美学体验下的荒诞化表述,再要拍摄同等类型的影像,要想不落窠臼,恐怕难上加难了。
如果真要如同出现“FAIL”字样的影视作品一般,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大小电影便会一股脑涌到你面前。
不仅剧情会相似,恐怕剧目也会更多雷同。
几乎所有一切动画片,我们都可以叫做“总动员”,玩具总动员、飞机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几乎所有60年代的美国片,都可以叫做“风云”,西部风云、赌城风云、高校风云;几乎所有的爱情片,都可以叫做“之恋”,孟买之恋、东京之恋、广岛之恋;几乎所有的恐怖电影,大概也可以叫做“惊魂”,电锯惊魂、雪山惊魂、荒岛惊魂...... 想必我也不用再多提起,雷同的剧目或许比雷同的春节过年短信还要多。
说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想必会颇为贴切。
在地下石板处,中年妇女走出来,她说,我们需要至少5个人当做祭品,一个荡妇、一个学者、一个运动健将、一个单细胞,还有一个处。
这个女子把这些在各种恐怖影片中出现的经典顺序尽数列举出来,让人想起所谓的各种回忆中必定会出现的人物模式。
想必自然是各种微博搞笑排行榜已经说烂了的段子,不过春节新年期间你看不到这些营销号继续刷屏,那是因为全民刷屏的年代下,已经不需要专门的俗套搞笑了。
比如我们总是会听说,在你的学生时代,总有一个眼镜、一个娘炮、一个假小子、一个胖子、一个傻子......细细回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比如我们也总是会看见,每一个热血动画,总有一个没头脑和一个不高兴。
为了完成这样顺序的祭祀,中年妇女选择人为将这五个年轻人控制为他们必须找到的五个祭祀品,妄图再一次引进经典模式,让人们在心理预期中再次获得安全感的满足。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光看电影介绍,我们会对这个带着尖锐反讽的电影抱有相当的成见,想必他一定是那种营造出恐怖、隔绝、神秘、人物等早已耳熟能详的方式电影。
恐怖不够,血浆来凑;血浆不够,尖叫来凑;尖叫不够,传说来凑。
尽管《林中小屋》确实是一部黑色喜剧电影,但它依然充满着经典恐怖电影的所有元素,只不过他以一种高度嘲讽的姿态告诉我们,以往的电影都会把这些元素处理地非常自然,仿佛来自人内心的真实意志,而这部电影则告诉我们,所有自己的选择,都是外在人为操控的结果。
如果你说这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将我们习以为常并能给人带来持续刺激的感受的经典进行了消解,但外在人为操控这种方式,其实更多是隐藏于传统模式之中,在《林中小屋》里,把这种模式浮上了水面。
或许,就算传统模式也好,其他也罢,这模式本身,内部就充满着矛盾与同和。
(三)定位与外部认同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黛娜最后因为一句“处女”,而露出吃惊的表情。
因为在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知道黛娜和“混蛋教授”上了床,至于那个“混蛋教授”是不是片中的光头老头呢?
我们不得而知。
中年妇女说,我们需要五个祭品,我们对手上的材料了如指掌。
那个我们,指的就是研究人员们,同时包括了影片一开始在屋顶监视的人。
不过,既然黛娜不是处女,那马蒂也可能不是单细胞。
于是影片中潜伏了许久的细节被热爱考据的观众们又一次捞了出来。
有人说黛娜不是处,那就是那个荡妇,因为她从最开始就失去了贞操,而黛娜在电影中对马蒂和霍尔登都有好感; 有人说马蒂不是单细胞,那有可能是学者,因为马蒂在很多地方都展现了聪明的一面:知道古时逻辑、能设计自己的大烟枪、对那些神秘事物有警惕心、因为抽大麻防疫系统免疫,最后甚至撬开了通往楼下的大门。
于是朱尔斯其实不是荡妇是单细胞,霍尔登其实可能就是处。
不过马上就有另外的细节考据党将细节翻过来,说,不是这样—— 黛娜不是处,是单细胞,因为黛娜做事情总是很傻,也非常好控制,从她召唤出巴克纳兄弟就可以看出,同时她做事也是傻里傻气的,只知道尖叫; 那马蒂其实才是那个处,因为他吸食大麻,性功能丧失了; 这么说霍尔登不是学者,而是运动健将,我们从电影开始接橄榄球可以看出; 那么科特不是运动健将,是学者,因为科特在电影开始和黛娜对话时发现他懂得非常多。
...... 不管是什么说法,黛娜都绝对不是处,所以黛娜其实不是应该活到最后的女子,而是应该死去的人。
但为什么黛娜要对马蒂举起枪来?
因为中年妇女的一句话“我们对手上的材料了如指掌”。
中年妇女,绝不可能不知道黛娜不是处,但她还是这么做了,而且所有研究人员都这样相信,因为他们能够改变——外部认同。
于是我们发现,黛娜说“每个人都变得好奇怪”,那是因为朱尔斯被染发剂的催情素改变了;原本让大家抱团抵抗的科特因为气体发生了变化;大家马上就要逃离之前,隧道终于被炸毁了;就连百毒不侵的马蒂,都能听到相关人员的暗示“我要出去散步”。
所以,自我认定在这部电影中,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能够改变自我认定,使其符合外部认同。
黛娜明白了这一点,终于举起了枪,对准马蒂。
而正如考据党们调查的那样,其实这五个人,每个人都有着五个祭祀需要的特质中或多或少的一部分。
上古邪神不需要管这些,他只需要“看见”就可以了。
当一行五人进入隧道,一只老鹰撞在电子屏幕上开始,上古邪神就只相信他“看见”的剧情。
正如我们观众,进入电影院开始,不会去预习这个演员到底在生活中是怎样面目,而只是相信他在这部电影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四)命运与自由意志 正如每个恐怖故事都会提前插一个预言者,在驶进林中隧道之前,一行五人遇到了一个满脸褶子的老年人,他像我们预计到的预言家一样,说一些含混不清的话,而这次语言,不仅仅是预言了这五个年轻人,同时预言了那些楼下的研究人员的结局。
不管怎么说,最后祭祀看起来是没有完成。
表面上看,是因为黛娜确实不是处,她被误认为处,导致整个顺序被破坏; 而在研究人员眼中,是因为马蒂没有死,本来应该死的人居然活着,导致祭祀不能顺利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当血盘滴入祭祀画的时候,马蒂没有死上古邪神震怒的原因); 中年妇女问他们:你们可以选择,或者和全世界人民一起死,或者为了全世界人民而死。
然后,要解释祭祀成功,也可以。
如果完全按照祭祀的定义只需要符合外部认同就可以,那一种奇葩的解释:巴克纳家族的女僵尸算作处,中年妇女算作单细胞,一起坠入地底。
最后露出一只大手的上古邪神,我们看不到尊容,他既可以被认为是因为祭祀没有成功而觉醒,也可以认为是最后祭祀成功之后的挣扎。
说来为什么最后会出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说“最后一人,或生或死,命由天定”。
她说,这样的祭祀是需要不断轮回的,或许,她就是上一次祭祀成功剩下的处女,然后女僵尸便成为了单细胞。
这让人想起来一个已经被认为是谣言的段子: 房间里面有香蕉,有一大堆猴子,有猴子去拿香蕉就会被雨淋湿,所以大家自发组织起来惩罚拿香蕉的猴子,后来研究人员把猴子一点点换完,拿香蕉会被雨淋湿的设定也没有了,但所有的猴子还是会自发地惩罚拿香蕉的猴子。
当然,被“谣言粉碎机”粉碎之后,这个段子只能骗高考作文了。
不过,当某运货司机因故抛锚时,就会有一大堆村民抢货,前几天农民老秦取工资之后,被一阵风吹散的一万七...... 我就不用再说下去了,很难说,这到底是自由意志,还是命运选择你只能这么做。
当所有人都在地下室时,每个人都有可能唤醒他们的死亡噩梦时,他们有选择唤醒什么东西的自由意志,却没有不唤醒的选择,你能说这五个年轻人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吗?
就连最后,黛娜和马蒂确实逃到了地下室,这样的追问一直都在,他们试图改变自己将死亡的命运,但他们的所有选择,都会通向死亡。
这和《俄狄浦斯王》是不同的,因为俄狄浦斯王和相关人员都知道命运会发生,但他们都选择了回避命运,然而正是因为“回避命运”的选择,才导致了命运的发生。
而《林中小屋》,这五个年轻人拥有的,只是“选择如何去死”的自由。
到底哪一个故事的悲剧意味会更浓,我们也不得而知。
在这个所有恐怖怪物都像博物馆展览品一样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故事里,《林中小屋》让我想起海德格尔对“林中空地”的定义,我们不知道的一切,就是“茂盛的森林”,当我们感知到自己存在时,便成为了不可逆的“空地”,而我们在“空地”上建出“小屋”,便象征了“所有的自我与他人、自由与命运、解构与重组、隐喻与显现的一切组合”。
这个电影受无数恐怖粉赞誉,称得上是近几年来恐怖电影中的神作,其匪夷所思的创意,颠覆性的情节设置,不同凡俗的结局,蜂拥而出的怪物,让人发噱的吐槽都让我欢乐不止,而最令我惊奇佩服的还是本电影创造了一个囊括一切地球怪物,可以解释所有相关恐怖事件的宏大世界观。
这里的所谓本地怪物指的是来自地球而非来自外太空的有生命无生命物体,异形外星人之类属于另一个题材,这些本地怪物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动物类。
如本电影中出现的超大型巨蟒,变身杀人狂的unicorn,来自恐龙时代的食人翼龙,深海大章鱼,美男鱼,还有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纲目科的动物们第二类,人类。
两个小类,变态和变异。
撒汽油烤人肉的,推人下楼的,捆起来作解剖,捂塑料袋的,小丑……等属于前者,僵尸、狼人、受辐射变形的、满脸牙齿的……等则属于后者第三类,机械类。
我只看到一个电锯组合行走机器人第四类,妖怪类。
摄魂怪,日本贞子,树妖,会飞的东东……等和一般以现实世界为背景的电影不同,创造一部恐怖电影的同时也就是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新世界及支撑其运行的世界观,比如吸血鬼的世界,吸血鬼只能在夜晚出没,犬齿红眼身手敏捷,永生不死,惧怕十字架大蒜圣水等物,木钉入心而死,遇太阳则灰飞烟灭,;狼人的世界,狼人月圆变身,变身前为普通人,变身后力大无比血腥暴力,只有银可以克制;鬼魂的世界,恶鬼们由怨而生奇诡恶毒,祸害生人追魂夺魄,但也有佛道之流可以消灭之;僵尸的世界,人被咬后传染而成僵尸,食肉为生无知无觉,行动迟缓不惧刀枪,除了爆头别无他法;魔鬼的世界,天使和魔鬼,上帝和撒旦,天堂和地狱,圣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恐怖电影的增多,有一些世界观逐渐成熟从而成了固定套路,形成了类型电影,比如东方的鬼故事,西方的吸血鬼、狼人、僵尸、变态类型电影,这些类型电影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世界观,虽然有一小部分电影大胆地对这些世界观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融合,比如《僵尸肖恩》里僵尸打电动,《暮月》对狼人和吸血鬼的重新定义,《黑夜传说》中波澜壮阔的狼人和吸血鬼恩怨血泪史,《生化危机》僵尸起源新考,《黎明破晓》吸血鬼统治世界……等,但还从来没有一个电影尝试将所有这一切世界观全部统一。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种统一的世界观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况且还有实际的困难,比如东方的鬼怪和西方的天使魔鬼就不可能统一,基督教下的魔鬼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怪物不可能同台竞技,金刚和巨蟒恐怕不能上同一座山……《林中小屋》却完成了这个不可能任务,并且完成得相当漂亮。
本电影把所有以上一切地球怪物都置于一个全球性机构控制下,每一个与这些怪物们有关的恐怖袭击都是一次例行任务,现实中的恐怖电影其实都是这些任务的实况录像,这解释了从东方的怨灵到西方的鬼怪,从北极荒原的怪兽到亚马逊河的大鱼,从野外隐匿的食人者到城市中流窜的变态狂……的一切恐怖事件。
任务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保持人类种族的延续,目标人物的死亡标志着任务的达成,目标人物的幸存则可能预示任务失败——“处女的死活由命运决定”的游戏规则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恐怖电影的幸存者往往是一位女性?!
又由于献祭必须年年举行,所以恐怖事件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没完没了,其潜台词就是——人类只要想生存,就必须得有人死于恐怖袭击,还真尼玛印证了“生命不死,恐怖不止”!
可又一次出乎我意料的是,导演在完善了一个具有如此颠覆性的世界观之后,却又亲手将这个世界颠覆。
这样一个强大无匹的组织竟然栽了无数跟头,贞子被一群九岁女孩化成了青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牛头怪被虐死,马德里的怪物被炸得粉身碎骨,连一向自吹“环顾天下,唯有日本可与争锋”的美国人也可耻地失败了,而且是败在一个爱吸大麻的“Fool”手里。
最终,两个幸存者在知道真相之后没有慷慨地选择“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让人类玩儿完,我可是邪恶的以为导演是在为拍摄恐怖电影寻找最高级别的道义支持——不拍恐怖电影,人类就要完蛋。
所以呢,最后我还是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创意和人文关怀。
本片不仅暗喻了恐怖电影的流水线,而且片中也讽刺了多年来恐怖电影的一些惯用桥段。
这几年我积累了一些桥段,一直想在豆瓣上发出来,可是因为不是具体影评,所以不知道该发在哪里,看了这部片,我终于为它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
下述的桥段中,虽然有些本片中未曾涉及,但看多恐怖片的朋友,您应该都会有共鸣。
如果主角是警察,那么他的搭档一般会死掉。
如果主角是个女的,那么她的丈夫或男友一般会死掉。
一群人当中的某位被僵尸或怪兽瞬间拖走,当其余人大声呼喊他的名字时,他的残骸会被扔出来。
独自一人洗脸洗手时,水龙头里会流出血来,这时抬头,会在镜子中看到恐怖的东西。
脱离人群去偷偷做爱的会双双死掉。
最先受伤的都活不到最后。
无论夜里怎么风雨大作,第二天早上总会天晴。
电梯门要关闭的一刹那,会有一只手突然伸进来阻止。
慌乱中逃进汽车,总会拧断钥匙。
如果试图发动一辆不是自己的车,总是启动刮雨器。
偷车的方法永远是扯断电线打火,而且屡试不爽。
只有在最后五秒之内,才会拆除定时炸弹。
手机总是没有信号。
具有丰富经验和领导才能的老者会死得很壮烈。
虚惊一下后,刚平静下来,真正吓人的东西就出现了。
躲起来时手机总会响起或者碰到东西发出声响。
只有口水或者血滴在脸上,人们才会发现头顶上方藏匿的怪物或者尸体。
小孩很少会死(这个好像有分级规定)。
善于插科打诨的角色不会死。
不良少年会在历险当中体现自身能力并在最终思想转变。
如果你在寻找敌人时拿着枪转悠了半天,那么这把枪后面肯定没派上什么用场,因为敌人总会突然出现并把你的枪打掉。
逃生团队中的某人被僵尸咬伤后尽力遮掩,直到后来变异时才被其他人发现。
关闭柜门后才发现旁边站着一个人(或者从镜子中看到)。
从路边随手抢一辆车,发动开走后,车主才会冲出来在后面边追边骂但总归追不上,而这辆车的下场一般也是彻底毁坏,从未完璧归赵。
最先被怪物抓走人的一般不会立刻完蛋——当主角最终进入怪物老巢时总会发现半死不活的他被绑在那里,但肢体已经残缺不全,或者成为怪物繁衍后代的宿主。
所有人在惊慌失措中聚在一起时,总有一个人走到旁边面向大家大喊大叫抱怨,这时他的身后会出现东西把他杀掉或拽走。
随手扔进垃圾桶的东西,后面还会被当作推动情节的重要物件被翻出来。
看到熟悉的背影上去拍,结果总是认错人。
一队人依次前行,排在最后的一位经常会突然遭遇袭击并被拖走,而且是无声无息的。
住院后从来不听医生的,非要强行离开医院。
越凶的狗死得越惨。
进入卫生间查看时,浴帘总是拉上的,在紧张的音乐中猛地拉开后,里面一般是什么也没有。
躲在暗处的凶手或怪物总是在被看到的一刹那才发动突袭。
洞穴和密室最后时刻总要倒塌。
没有哪次搬家会搬到好地方。
从恶梦中惊醒必然大叫一声坐起,这时如果同床有其他人就会问怎么了,然后回答:没事。
出事之前经常会路过一个诡异的加油服务站外加诡异的站老板。
逃跑时总会摔倒。
最胆小窝囊且哭哭啼啼的必死无疑,因为连观众都会嫌她烦。
是的,传说中有这么一种恐怖片,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此满心的好奇和期待能创造极佳的观影体验。
但是在Wes Craven解构虐杀片,西亚马兰玩转颠覆结局,西方恐怖片经过了那么多年开发挖掘之后,实在很难再创造出其不意,传说中的这种恐怖片也几乎消失殆尽。
而与此同时恐怖片影迷却又在不断增加,他们看遍来自全世界的各种优秀恐怖片,早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于是好莱坞导演编剧们开始懒惰,一味创造血浆来满足虐杀片死忠们,而这群死忠也逐渐被惯坏,只要够血腥够刺激也就知足了。
其实我在看《林中小屋》前以为自己被剧透了,因为某位友邻说这片就是“恐怖版的《饥饿游戏》”。
因此电影开始后不久我就开始感到失望,以为完全猜到剧情走向,觉得自己被剧透害了。
然而这就是《林中小屋》的出色之处,就在你自以为是时,它立马扇你一巴掌,让你瞠目结舌还能拍手叫好大呼过瘾。
影片后半段我完全张着嘴巴看完,它完全跳出了恐怖片甚至科幻惊悚片的惯有叙事逻辑,丢弃观众烂背于心的老旧套路,用精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彻底颠覆虐杀恐怖片的类型;与此同时它也在恐怖片的叙事结构上大胆创新,整部片其实是由三个不同的故事像洋葱一样包裹起来,导演从最里面的那层恐怖故事开始说起,影片以此杂糅恐怖惊悚科幻魔幻喜剧等多种类型元素,创新之余还延续了虐杀恐怖片的观影体验,从被虐的压抑到反攻的发泄快感,影片最终用“派对狂欢”式的高潮戏实现几乎所有恐怖片死忠的梦想,出色的娱乐性让大家看得酣畅淋漓High翻天。
一点也不恐怖的恐怖片《林中小屋》当然还不止“为颠覆而颠覆”那么简单。
影片用幽默的自嘲口吻讽刺现今的恐怖片已经无法再吓倒观众骗到观众,观众已经看过太多重复桥段早已烂俗于心。
《林中小屋》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这样一个隐喻,片中那些“编剧”“导演”甚至特效技术等各个部门都在努力创造一部精彩但俗套的“恐怖片”,那些年轻男女就像是受到操控的演员,抑或被动的观众,他们自知不能在阴森的树林中野战,遇到危险时也不能四处逃散而要聚在一起,就连日本小学生面对女鬼也自有办法。
就这样《林中小屋》在嘲讽解构虐杀恐怖片的同时,成功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与颠覆,将那些通俗虐杀片甩出几条街之外。
很多媒体说这是自《惊声尖叫》以来对恐怖片的最佳解构,是不是最佳我不确定,但这年头还能找到几部这样完全猜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恐怖惊悚片呢?
单凭这一点我便感到毫无压力给《林中小屋》五星赞誉。
啊,太欢乐了,怎么会有这么欢乐的恐怖片?算了……这应该是一部喜剧片吧~处女力量大啊,活到最后的都是处女~当然了,如果需要处女来祭奠那就悲催了~哎~
编剧想象力确实很强大,但是感觉融合的不伦不类了
电梯叮一声就出来无数奇怪生物真的囧死了....大学生的部分像teenager片那个组织的部分却又像科幻片= =简直就是两部电影好嘛。偏偏又来扯信仰什么的,太怪了!
2012.4.23第一遍,2014.5.7第二遍。原本是为了纸牌屋的Christina而来,结果意料之外地high到啊。
群魔乱舞的血浆片。。。最后的却都番茄炒蛋了。
太颠覆世界观了,观影过程一直瞠目结舌,到了后面竟然变得跟爬梯一样热闹,用了好几吨番茄酱吧。。。设定倒是有点像《饥饿游戏》,不过结尾略扯,像是编不下去。但总的来说的确是部很不一样的恐怖片啊~~女主角身体技能赛高!
这就是一出鬼怪嘉年华的设定,混搭恶搞也给了影迷们很多新鲜的东西,十年前的《十三猛鬼》一比较就不那么热闹了,不过这名起得加之前半段的平庸真没法打高分。日本小孩和日式女鬼的梗却是全片最好笑的地方。
比想象的差。。
需要很有耐心~~全剧亮点仅在最后二十分钟,来回看了好几遍,简直就是怪物博览会,很多不认识的总想着去补一补~~
其实前半部分真觉得戏路老套 到了后来 才眼前一亮 还是不错滴
电影名的出现方式直接把此片从正片过渡到了cult。用恐怖片反思加嘲讽恐怖片市场,编导表达爽了观众也看爽了。ps.倾巢而出那一段是有多high呀我擦!!!
竟然有锤哥啊锤哥好帅!…不得不说欧美的丧尸怪物们除了恶心真是太不吓人了还是咱东南亚的牛鬼蛇神恐怖 我好想看东京女鬼和小朋友那一组的live!最后电梯打开大伙儿一块儿出来了那一幕竟然还有些感动……我还和noise猜说可能最后活下来的是marty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死宅处男= =
黑色幽默恐怖片,传闻是讽刺一成不变的流水制作恐怖片,很新奇
恐怖片范本,本子太绝了!
简直弱爆了!!!
本来挺好一构思 就当恐怖版楚门给处理 再加一个黑色的结尾齐活 可到最后非得来一个貌似有内涵 其实P都没有 完全解释不通的末世理论 吃饱了没事做
蛇头虎尾
主要表达了对日本恐怖片的瞧不起……当然美国佬也只会搞搞异宠大乱斗,然后升华下人类主题什么的……
最讨厌的就是逻辑不用推敲、用脚趾头都觉得不合理的片,这部片的影评简直就是豆瓣青年装逼会,让我瞬间想起看过的金陵十三衩的那篇高考作文式影评,忍不住想回敬,you think you know? think again.
Quella casa nel bosco - Control f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