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很好,很牛逼。
它表现的主题太多了。
首先当然是主角的努力、坦然接受自己的疾病,并且不自我设限,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的主题了。
当主角进入学校后,很快就进入了第二个主题:对差生的态度。
当然就应该一视同仁了、应该有教无类了,当然,现实中也会有人没这么高的境界,会歧视、讨厌差生:原因当然有差生自己的问题,差生并不是白莲花。
这一点电影也表现出来了,差生的小问题是学习方法上的,大问题是自暴自弃、是人生定位上的。
所以包容,有教无类,表面上是对差生因材施教,深层次的是,理解他们的处境、站过去和他们一起面对。
这一层,电影也考虑到了。
但这不够。
后面马上就进入第三个主题:社会问题。
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长处。
你不能指望电影去解决社会问题,它只能反映社会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电影里,贫富差距带给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不足,更是表面下的公平隐藏的社会阶层冲突、不平等的成长环境、生存压力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只能尽己所能,去包容、去教育,做不了更多了,更残酷的社会现实没必要由一个喜剧电影去表达,去解决,它也解决不了,能把情况描述清楚就已经很好了。
电影是造梦的,不是上课、不是新华社论,这个平衡要掌握好。
大的主题是这些,但它不经意间表现的小主题也很有意思。
比如,里面两个老师前后为自己学生的错误承担责任。
要让道德帝来,就非得严肃处理不可。
但电影里的老师知道,学生是犯了错误,并不能一棒子就打死。
自己去承担后果,要远比严肃处理学生要好。
人都会犯错、有不足甚至缺陷,但老师的职责就恰恰是去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去当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法官,去审判。
里面的男老师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后来懂了。
一开始他觉得F班是烂泥,后来也意识到烂泥也是要成长的。
前面他只关注成绩和比赛,后面他也意识到学生的生活里不应该只有分数:结尾和学生一起打篮球就是这个意思。
这部电影谈到的,还有很多。
这里面的大部分东西在中国电影里是看不到的。
比如说吧,2018年有一个新闻,就是中国一个贵族中学,俗称重点,因为占地(和电影里一模一样),要接纳一部分农民工子弟入学,最后发生了什么?
在中国的A班和F班之间,学校应贵族家长的要求(理由也和电影里一模一样,真tm玄幻),在学校里建了铁栅栏。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的讨论,竟然不是像电影一样,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而是在讨论建铁栅栏的合理性:有人说,他们农民工子弟就是素质差啊,就是爱打架啊,别说隔开他们了,甚至都不应该让他们入学,我们贵族是花了钱的,你们农民工花钱了吗?
这中言论在知乎上应该还能找到。
那么回归标题:是不是这部电影谈了中国电影不敢谈的东西,所以说它碾压呢?
不仅仅是。
(ps:很多人不服气,中国电影怎么就不敢谈了,想一想如果中国来拍,把背景换成北京四中,还能不能过审)那么这部电影到底牛逼在哪?
牛逼在讲故事的能力。
它讲了很多东西,关键在于要把这些东西,自然的融进故事里。
也就是说,它讲了一个顺畅的故事,而在讲故事之余,又像一个无招胜有招的剑客一样,能将自己要谈的、要表现的东西融进去,而毫无破绽。
反过来,中国的导演呢,一来瞧不起讲故事,二来呢,由于没有足够的讲故事的能力,想表现的越多,电影越不能看。
但偏偏这群人又喜欢表现一些有的没的,认为这才是自己的价值,最后精神错乱。
第三,就是自不量力。
电影就是用来娱乐人们的,充其量来反映一下社会现实,想要电影来反思、来给出解决方案,这是吃饱了撑的。
电影是理想化的,真实的教师生活是琐碎的,那种能拯救学生的老师通常自身的能量也是巨大的,毕竟要自己有才能给予。
而现实生活中的老师不少患有心理疾病,或自身能量不足,更多的是被各种教研活动、课题、论文、领导下派的各种任务各种活动等占满了,有时想好好背一堂课都要挤时间,育人?
等我们有时间有能量时吧,现在但求没有不小心让孩子遭受小委屈、心理阴影啥的某种程度上就算是成功了。
PS:那句:“没有差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这句话真的很让人反感,拜托,讲讲道理,多读读心理学再说吧。
嗝嗝老师 (2018)7.42018 / 印度 / 剧情 喜剧 / 西达夫·马贺拉 / 拉妮·玛克赫吉 内拉吉·卡比
小嗝嗝听到爸妈为了她而争吵,于是她偷偷地坐在马桶上不停往嘴里塞纸巾,试图堵住他的嗝嗝!
这个情节好让人心酸。
有时候我们对于无奈的事情也会这样,试图找个安静的角落堵住自己漏风的心,但最可悲的是,嗝嗝的嗝嗝是怎么也堵不住的,而我们那些看起来很不得了的伤心过往,随时间的飘逝也终究会过去的!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熊孩子总是让人头疼。
作为老师,班上全是熊孩子……呃,祝你好运吧。
根据对待熊孩子的态度,可以将老师分为这几种类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以暴至暴”、“放任自流”、“嗤之以鼻”。
还一类致力于发现熊孩子的闪光点,用爱与激情助攻熊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这类老师实乃业界良心、世间瑰宝、少之又少,能做到如此境界的,自然是主角。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做出正确示范有[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珠玉在前,这印度女版[叫我第一名]催人泪下,除了一如既往地关照现实,少不了女主拉妮·玛克赫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种特殊的疾病——图雷特综合症。
①矛盾升级,病症加重[嗝嗝老师]这片名听着、看着都挺奇怪的。
女主角奈娜从小止不住“打嗝”,因为奇怪的噪音和频繁的抽动,顶着硕士双学位的学历,奈娜在应聘老师的道路上,依旧频频碰壁。
被要求“停止打嗝”,女主解释道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图雷特综合征。
图雷特是Tourette的音译,又译作妥瑞氏症,患者表现出一些不自主的抽动,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并伴有不自主出声,包括清喉咙、大叫和一些怪声。
关键词是不自主,而且目前不可治愈。
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颇为瞩目,奈娜碰壁也算意料之中。
贵族私立学校——圣蒂克学校递来橄榄枝,奈娜欣然应约,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面对的,正是一个班的熊孩子——立下赌约后,他们变着招儿整这个有些古怪的老师。
粉笔变火柴
联系方式被公开,奈娜还成了应召女郎
教室暗藏杀机:学生自制杀伤力炸弹[叫我第一名]里,男主最大的困难是找工作。
当上老师后,同事们友爱有加,班上就一个男娃有些不听话。
全是小天使奈娜还要应对同事的质疑、全班熊孩子的挑衅。
而这背后,是印度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这个班的孩子全部来自贫民区,因为原来的公立学校被拆,14个孩子单独编班,遭遇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挤后,愈发反叛。
虽抱着“世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念,考验一波接着一波,到底有崩溃的时候。
图雷特症还一个特点,承受压力时,紧张啊、激动啊都会加重不自主的症状,奈娜此刻万念俱灰,竭力控制不可控制的行为、声响。
摆头、怪声更加频繁砸窗、咬手、哭泣、抓头发,生气、绝望、不甘心各种情绪通过动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看着就揪心。
扮演者拉妮·玛克赫吉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人的特征:“很难表现这种状态,不单单是模仿,还要反复思考,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
”悲伤与愤怒杂糅的状态本身难以把握,又要有意识地加上“不自主”的动作与声响,玛克赫吉的表演毫无违和感。
②图雷特 ,电影常客作为一种罕见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它的症状十分明显,不可控、不可减轻又不影响寿命。
[叫我第一名]由真人真事改编。
主演找到原型,咨询并模仿了他的行为。
两人的合影(左边的是主演)关于这种病,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然感。
心情平静时的抽动——
男主接受工作面试心情激动时——
想到女朋友会离开自己,情绪激动主人公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而扮演者本人并没有这个病。
既要如实地再现患者的状态,又不可让图雷特过分“喧宾夺主”,因为电影背后,一般还承载着励志等意义。
把握这个度,至关重要。
表演好了,观众不仅会关注到这个群体,同时获得共情,图雷特成为一切“不一样特征”的载体。
主人公乐观的态度、克服阻碍、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成了励志的典范。
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不自主发出的声音中,有部分是有具体含义的秽语。
这个症状常常被拿来营造喜剧效果。
[我眼中的世界]中,17岁的女孩伊娃满口脏话,漂亮的脸蛋与污秽的语言形成反差。
在睡觉时,随着神经系统的休息,图雷特的症状也会消失[方形]中,策展人正在举办讲座,台下的观众也有一名图雷特综合症患者。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在座的文人雅士们出于理解、包容的态度,整个讲座伴随着这些咒骂、噪声进行,极具反讽效果。
除了这些,还有“垃圾、婊子、露出胸部”等冒犯语言[和莎莫的500天]中,图雷特综合症甚至成了发泄情绪的借口。
两人放肆地喊着“Penis”,谎称患有图雷特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对于患者来说,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标签。
症状无法治愈,就只能接纳它。
患者的接纳,是把它当作“朋友”(奈娜语),当作“好老师”([叫我第一名]男主语)。
非患者的接纳,就是了解病症,然后“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文:范什默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这些年,看到我们幼儿园进不去,印度人拍《起跑线》给我们看;看到我们幼儿园的不正常,韩国人拍《熔炉》给我们看;知道我们小学还有老师骚扰逼死女学生的,印度人又给我们拍《嗝嗝老师》让我们看。
上半年我们虽有部《我不是药神》,但里面的药还是印度给的,妥妥地给印度的人道和仗义圈粉。。
下面,简单谈谈这个电影. 一个社会对不幸人群的包容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F班的学生和奈娜老师一样,在别人眼里,都是有缺陷的。
奈娜的父亲觉得女儿毁了自己的自尊,无法从内心容纳她的缺陷。
9F班的学生因为成长在贫民窟,贫穷成了他们人生的缺陷,开始的他们也曾努力过,但是老师不关注他们,有着女佣的家境优渥的孩子们歧视他们,于是在这样的年纪不免得迷失了。
事实告诉我们,贫穷属于社会分层,不是缺陷却致命,毁掉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图雷特症属于生理疾病,是缺陷,也致命,可能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摇摇欲坠。
所以,当学校类似于不怀好意的将9F班托付给奈娜老师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就成为了电影的一条主线,同病相怜者互帮互助,不放弃不抛弃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奈娜老师来说,第13所幸运入学的San Notker学校,既然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母校也拒绝了她的5次求职,可见学校对于教学,对于师资水平的把握多么严苛,但这次似乎是瘦马配坏鞍的安排,些许恶意。
在学校看来,连同这些学生,不得不把他们放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学生们嘲笑和捉弄奈娜老师的恶意,岂不是也是他们所面临的嘲笑和捉弄。
人就是这样,再弱的人,也要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
幸好,奈娜老师并没有被这些所吓到,一个患有这样疾病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取得双学士,可想而知,她是有多么的坚强,在这些冷嘲热讽和不同眼神里,她已经修炼了多么深沉的自信。
她改变教学方法,鸡蛋教学,篮球实验教学,她深谙教育学和心理学。
见过人生太多酸甜苦辣的人,已经知道凡事多问几句为什么了。
母亲在菜摊上辛劳枯坐,姐姐在排队抢水中无助跌倒,而9F的学生安详端坐在教室里,来念“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学习三角函数的辅助线,不是不可能,但画面里肯定失去了一份求知若渴的和谐。
所以,奈娜老师只能用知识的本源来吸引他们,那就是知识在生活里的实际奥秘和原始兴趣。
这样做来,隔壁的9A学生也充满了艳羡,一下子9F的学生突然自己也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一个集体的自信感悄然而来。
接下类,就有了去9A班交流指导的画面,在那里,知识的平等让优等生与“劣等生”一样交流进步,但很快就被男老师粗暴打断了。
男老师的思维里,这些贫民窟的孩子就不配掌握知识,他们应该做的就是辍学、变坏,承继祖业,继续补轮胎。
于是,这惹恼了Aatish,他破坏了9A班的国家科学实验竞赛项目。
所有9F班的学生为此必须停学回家,等到考试时才能回来参加考试。
下面的剧情就是套路了,当然也有些小插曲,但最终9F的孩子们和奈娜老师获得了成功。
徽章得到了。
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很赞,让孩子们用纸写下自己的恐惧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叠成纸飞机,放飞它。
作为一名未能成为老师的我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驱散愚昧,锻炼人格,掌握知识的同时战胜对世界和自己的恐惧,获得人类应有的尊严和自信。
电影的故事虽然稍显老套,但是用情慢慢,一个有着生理缺陷的老师和同样“缺陷”的孩子们在一起,这种似是而非的同病相怜和互相扶持,看的人却是也很感动。
“他们只是孩子,会有多糟”。
成人世界里的偏见,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生来会打洞”的偏见太重太毒辣,孩子们接受不来,也应付不起。
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如陶行知所讲得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给孩子的时候,自己应先行笃信“真善美”,而不是连自己也不信。
有些行业,自创造之初,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
一个社会,不要把所有的行业都做得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至少留下几个。
近几年来,印度电影,突然给人吃了本地神油,经脉畅通,一夜发力的感觉了。
从更早的《地球上的星星》,到《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甚至最近的《厕所革命》、《护垫侠》,印度似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时期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摔跤吧,爸爸》的结尾那一曲印度国歌,羞得我们观众脸腮通红。
到底是这一届导演不行了,还是我们这一届观众不行了,抑或是。
这些年,看到我们幼儿园进不去,印度人拍《起跑线》给我们看;看到我们幼儿园的不正常,韩国人拍《熔炉》给我们看;知道我们小学还有老师性骚扰女学生的,把人逼死天台的,印度人又给我们拍《嗝嗝老师》让我们看。
上半年我们虽有部《我不是药神》,里面的药还是印度给的,妥妥地给印度的人道和仗义圈粉。
现在我们却有些沉浸在西虹市首富的梦里,一定要寻到失散的“姑妈”,于是告诉他们说,我们是“江湖儿女”,刀光剑“影”,我们江湖上的事,你们外国人哪能懂的。
“砰”、“砰”、“砰”。
不知道我这条为中国的教师正名的影评,有多少人能看到,平时也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但是我看到很多高赞短评都在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所以决定在这个角落认真的谈一谈。
首先,我的观点是,有差学生,也有差老师,教育的责任不能都推给老师。
显然都把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材归根于老师会不会教,负不负责了。
我很难过看到这个都8102年了,八零后九零后都为人父母了,大家居然看了几部《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师》这种带艺术夸张的心灵鸡汤电影,就掷地有声的说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努力的老师”这种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反智言论。
那么你怎么不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医术不高的医生”?
为人父母的喜欢站在老师对立面,对自己孩子有点被迫害妄想症的去揣测老师,而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小天才,老师必须要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之处让他成才,这些都可以理解。
但是没结婚的小年轻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不是都在想自己现在混的这么惨肯定怪教过自己的某一个老师没有像电影里的老师一样!
中华民族没有实现伟大复兴,肯定是这届老师不行,抓老师!
从老师抓起!
我承认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不喜欢的或者不合格的老师,也许她收过礼,骂过你,冤枉你,冷漠的对待过你,让你怀恨至今,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这样,老师非圣贤,难免出错,也难免有品行不端的人混进去。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生一小个阶段遇到不太合格的老师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
基因遗传,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教育体制,自己的努力程度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远比一个小小的老师造成的影响大的多!
以下有请医学生从遗传学的角度发言。
以下是来自于度娘的干货
也就是说,性格比较极端,容易做出违法犯罪之事,低能,自控能力差也是写在基因里的。
有的孩子自己犯了罪,千万不要去怪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你是个反社会,怪老师没有像放牛班的音乐老师和这个嗝嗝老师一样感化你,让你从反社会变成小天使。
你的孩子能不能成为学霸,能不能给你争气,一大半取决于你们夫妻俩的遗传,是要看你自己俩智商高低的。
还有一小半取决于一些行为习惯什么的,要看家庭教育,环境氛围。
你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就别怪孩子不认真写作业。
如果你也在一边学习,读书,严格律己,那孩子也是会跟着学的。
最后的一小半中的一小半取决于当地,该学区的教学质量,还有老师有没有关注孩子,在孩子身上用心。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是有钱人,不能让孩子去相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此环境不但包括教学水平,还包括你孩子同学的质量,这个非常重要),只是送孩子去附近的普通公立学校,却妄想遇到一个嗝嗝老师,改变孩子的命运,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大班制度根本无法保证老师对每一位孩子都有足够的关注度,你想想要应付五六十个孩子,五六十个家庭,老师精力也有限,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且老师的政治任务,乱七八糟教学以外的工作比想象中多得多,几乎占用工作精力的三分之一,没办法 国情。
而且就算碰到非常负责,有理想报复,想要感化孩子的老师,白菜般的孩子,只能成为一盘更好吃的白菜,成为不了红烧肉的。
有的家长不领情,最常见的是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老师下班留下来辅导,很多家觉得是老师对孩子有意见,觉得孩子太晚留学校不安全什么的,也会打击老师积极性,而且学校也规定放学后不准留学生,一切以孩子安全为第一,这样的话,一个老师每周和孩子独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糟糕的家庭教育,三观不正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推卸责任,认为孩子教不好都是老师的错,这种家庭教育教出来的孩子,老师能保证孩子在学校平安健康,不做出格之事,成绩不拖后腿,就已经是尽力了。
毕竟当老师需要考试,为人父母可不需要。
这位小月同学可以说看的很通透了,但是只有12个赞。
关于老师感化差生,让他们突然都变成乖孩子赶超尖子生这件事,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只要这个差生的父母,给了这个差生比尖子生还要聪明的脑子,所以关键取决于父母。
虽然这种看起来有点爽的剧情,很多影视作品里都有,可大家看完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只要碰到这种老师就可以改变人生,如果老师不这样做,就是老师失职!
就是老师没把学生教好!
自己和自己学生没碰到这种老师,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要知道孩子是你自己生的,教育不好最后自食恶果的也是自己,都推给老师和社会的话,就会变成推卸责任的巨婴家长,巨婴学生。
其实,也不乏这种老师,但是学生真的不会发生戏剧性改变的,老师这波操作后,当然会有被救赎的个例,就像灰姑娘嫁给霸道总裁一样,电视里常见,生活中少见。
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什么起色的,依旧走他本该有的人生。
所以呢,很多不太走心的家长,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娃曾经遇到过这种老师。
最后,真希望有人能拍一部真实反应原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电影,最好是原生家庭差劲,父母不讲理,生孩子不教养。
老师像嗝嗝老师和放牛班老师一样努力,但最后孩子依然没有变好,长大后走上父母的老路。
或者是孩子虽然受到感化,依然没能成尖子生,只是考了技校专科等等,但是三观正了,可是好好思考人生,最后成为平凡岗位上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为这才是现实,父母无法挑选,是一个孩子出生以来面临的的第一个宿命与挫折。
也让一些异想天开的巨婴父母反思一下自己。
当你面对一群冥顽不固的孩子,你会放弃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站在他们的身边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吧,我们会以固有思维认为他们无药可救,还怎么让他们成为好孩子。
本周最后一节课,我还在因为无法很好管理学生而惆怅,课堂纪律失控时我很诅丧,我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安静,回到正常课堂氛围里,成为了我的难题。
当看到《嗝嗝老师》,我就隐约知道这就是一部老师如何让一群不听话的学生最后变优秀,应该是一部励志片。
带着自己的“难题”,看起了这部电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说,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影片里嗝嗝老师认为,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所以说,即使面对一群糟糕透顶的学生,我们也不要放弃他们。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嗝嗝老师是一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的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抽动,还会时不时发出怪叫声。
小时候,老师们认为她在扰乱课堂秩序,常常责骂她,当得知这是一种病症后,又建议她退学,她辗转过多个学校,甚至连她的爸爸都认为,她该去残障学校。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接纳她的校长,校长让全校师生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看待,而不是一个发出刺耳叫声的怪小孩。
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决定做一名老师。
很显然没有学校想要一位会发出怪叫声的老师,即使她是有双学历的高材生。
最后,她的母校再次接纳她,也只是因为迫切需要一位老师。
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一个由学渣们组成的班级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教。
他们在嗝嗝老师来上课的第一天就打赌,这位老师挨不过一天。
嗝嗝老师解释了自己的病情后,他们还编了一首RAP,说嗝嗝老师就像老鼠一样,会发出吱吱吱的叫声。
他们给椅子做了手脚,让嗝嗝老师一坐,就摔到了地上;他们给粉笔里加了料,让嗝嗝老师一写字,就像打火机点了火一样;他们还利用化学实验搞了个小爆破,把教室的玻璃炸碎了。
校长决定解散这个班,让坏小孩们滚蛋回家,一直被捉弄的嗝嗝老师却说,炸坏玻璃是她上化学课时发生的意外,不是学生们的错。
出现了一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的学霸班男老师,他认为并且告诉嗝嗝老师:他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你怎么替他们背锅,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及格。
而嗝嗝老师说,从他们的恶作剧里能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她认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嗝嗝老师不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算自己背黑锅被嘲笑,依然为他们争取权利。
当学校的重点项目被毁,校长再次做出让他们退学的决定。
嗝嗝老师依然为他们争取考试的机会。
她说:这不仅仅是考试,关乎他们的未来。
能为学生考虑未来的老师,真的是少了。
很多老师都是想着眼前,并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
最后考试机会是争取到了,可是这群孩子没有了踏进学校的机会了。
嗝嗝老师很难过,尽管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依然因疾病影响不断发出像狗叫一样的声。
她无法控制自己,情急时,便一下下狠狠地抽打自己的脸颊,但越是激动、越是想控制自己,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来得越来越频繁激烈。
最后结局也是大家能猜想到的,这群学生通过了考试,还有人成为了尖子生。
好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学生,他会激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里我学到了原来孩子的皮,是他们的保护色,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或者父母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才会把责骂当作耳边风。
所以人是需要被鼓励,被激励。
幸好那个学霸班的男老师发现是自己骄傲的学生陷害这群捣蛋鬼,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导致了骄子来陷害其它同学,是自己的偏见放弃了这群捣蛋鬼。
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不该武断地评判并且早早放弃。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很大。
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
主人公纳娜从小患有抽搐综合征,这个病给她的求学乃至长大后的教师求职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但不得不说,纳娜她面对从小到大别人流露出的嘲笑和奇异的眼光时,很有她个人非常自信且礼貌的解决方式。
在这部电影里,我对纳娜超乎常人的应变能力感到敬佩。
她在面对校长还有其他老师的质疑的时候,会以微笑的方式,自信地表达出自己坚定的想法,即使在表达过程中会有嗝嗝的声音或动作。
这是纳娜在第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原因。
她的微笑温柔地触碰到心灵,以无形的力量转化成令人无法拒绝的惊叹。
这是我觉得需要向这个人物学习的地方。
面对嘲笑,微笑也许是最有力的反击。
当然,纳娜在5年内被18所学校拒绝,电影以穿插的方式将纳娜小时候所遭遇的嘲笑,以及如何将解开自己心结,最终能够获得心灵上的自信表现出来。
这着实归功于她的妈妈和一位学校的老师。
那位老师对纳娜说,“你给我们上了一课。
”这却是纳娜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心灵的一课。
纳娜的父亲问:“为什么要当老师这样低薪的工作?
”纳娜的回答很值得现代人去思考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她说:“你有没有过上学时期让你敬仰的老师。
”“当然有”“你那个时候有想过他的薪水高低吗?
”这个回答真的直击现代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固定看法,当教师不是为了工作稳定,不是为了薪水高低,它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应该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为了教学,只有把教学作为自己信仰的教师才有资格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这并不是为学生开脱,也更加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或者道德施加于老师身上,而是让所有人去认真思考老师的意义何在。
纳娜为了保护学生能够在学校继续学习掩盖了他们恶作剧的事实,在故事的最后,瓦迪亚为了同样的原因替学生掩盖了恶作剧的事实。
学校确实是一个培育学生走向正道的地方,若是没有这些老师正确的引导想必会出现太多的问题。
学生是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朵,而在他们周围存在太多的因素能够去影响盛开或衰败,老师作为熠熠发光的北极星,为这些花朵的盛开铺下了珍贵的种子。
电影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它教会你如何面对嘲笑;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去看待当代教育的问题等等。
我相信每个人能在这之中汲取到最有营养的根部。
《嗝嗝老师》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身患图雷特综合症的女老师纳娜,在印度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会中,带领全校成绩最差的9F班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帮助他们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
由于纳娜患有图雷特综合症,她的身体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jia-jia- jia的声音。
尽管如此,她仍然坚定地追求着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梦想。
经过许多求职失败后,纳娜终于收到来自母校圣蒂克学校的聘用。
在那里,她用自己的包容和坚韧的心态引导9F班的孩子们重拾学习的热情,激励他们逆袭成功。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印度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阶级隔阂,让观众感受到希望和爱的力量。
整部电影表达了信念: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优质的教育,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整部电影情感真挚,充满希望和正能量,让观众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部影片很值得去观看,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老师,或是在课堂中,或是在生活中。
好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导者,更是黑暗中的灯塔,是我们迷茫时的引路者,在我们低谷时给予帮助,在我们自惭形秽时给予鼓励。
观影过程是有感动的,感动于嗝嗝老师的不懈努力和同学的感恩之心,但题材其实还是有些陈旧的,有点像放牛班的春天,同样是善良老师感化看似不良实则孺子可教的学生。
但我关注点不在这,我在想,患有这种病的人真的适合当老师吗,真的只要她想她努力他有学识就可以当老师吗,想起小时候看过『漂亮老师与坏小子』中一句:‘’带病坚持工作,是我们要树立的一种榜样,要发扬的一种精神,甚至是衡量的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当一个老师带着一副病容面对学生时,用谁想过学生的感受?'' 同样,当一个老师不停的在“打嗝”,台下的学生真的能听进去吗,你或许会说如果学生够喜欢他够感激他像片中学生对待嗝嗝老师一样是一定会听进去的,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用方言讲课或者声音沙哑并不悦耳,是否从第一印象就给人不耐烦的感觉又怎么会探求心灵的美丽,首先就破坏了听课感受;而嗝嗝老师有是个赋予光环的角色,大多普通人是做不到且没有条件做到这个地步的。
呢么老师们的人格魅力也就没有嗝嗝老师那样耀眼,这是其二。
似乎电影想传达出一种‘只要你想做,无论你的先天条件如何,都可以努力做到’我认为这是很可怕的,不是所有的事情你想做就能做到的,有的可能你就是没有天赋,你再喜欢做都是做不好的,也许有类似于海伦凯勒😂之类的例子,但芸芸众生,机率少之又少。
再一个,寓教于乐的观点影片也有传达,但我始终认为面对考试,尤其是应试教育,题海➕技巧是可取的,这也是为什么高一高二学生可以老师的ppt可以有趣多样而到了高三只有一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和技巧。
最后,过于理想的剧情也让我很难产生共鸣
剧情很套路
想放弃印度电影了
谷阿莫6分版。少抱怨少找借口,混出名堂是努力的结果。
剧情简单俗套又脱离现实,编剧,您是日本热血少年漫看多了还是和国产校园剧的同行们学坏了?
作为一个职业学渣,非常感动,从头哭到尾。我只是想被正常对待而已。
意识形态角度本片的重要意义是让我们认识Tourette Syndrome.改编自美国人Brad Cohen的自传,Cohen肌肉紧张时可以一定程度抑制叫声和抽动,放松状态下噪声和抽动更频繁。影片里的女教师与Cohen实际症状相反,越紧张叫声和抽动越多。我觉得这种改编可以理解,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故事。
腐烂的印度社会没有这样的阳光
近两年引进印度电影题材类似《摔跤吧爸爸》《神秘明星》《苏丹》等,无不是在拿孩子和女性做文章,说不出是他们在崛起还是我锅闭眼笑人惨。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挺俗套的 谷阿莫
和妈妈一起看的配音版,比较平庸。
老套……
这不就是抄袭美版的「叫我第一名」么
第一场戏非常有效而迅速的揭开了特征和困难,可是瞬间节奏就慢了下来,且不深入。女老师在前段回答别的提问的话术也很特别,就是自己提一个新的问题来回答表示反驳(对校长、对父亲),可惜后来没有深入。这是本片的问题,在商业流水线的剧作工作上,没有深入,没有深刻的细节,那么多学生每人讲出真正走心的话语,而北斗星一场戏又有点脱离本位的煽情。反派老师的设置,提前泄露试卷的设置,也都很轻浮,没有柔软的一面。
这几年的印度电影不错嘛。挺励志的。
一个社会对不幸人群的包容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本来是看了影讯去看无双的,结果看错了,去了影院直接买了票电影开始了才发现看了一个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还是感人的。本科的时候我就发现大学里研究教育的教授与下面真实教学的中小学老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教育学者有先进的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而中小学老师却一如既往,只是在教书,却很少育人。从小到大我最讨厌进的地方就是老师办公室,那是一个很不公平的地方,老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讨厌的学生拳打脚踢。我以后有很大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一名没有自信的老师,一名生怕给学生留下不好的阴影的老师,就像做学生的我被对待的一样。但是如果我做了,我会尽力…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故事很简单很常规印度励志片,感动太轻易,人物行为模板化,逻辑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