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喜欢看一些有年代感的剧,包括这种扶贫题材的剧,之前的山海情也很喜欢,觉得很真实。
现在的电视剧的确是越来越无聊了,好多都是点开看不了几分钟就无聊的看不下去了,这部剧的剧情还不错,值得一看。
曹骏也是一个我比较看好的演员,演技不错,就是运气不太好,我对他上一部剧的印象还是宝莲灯,这次看到他这个剧还挺惊喜的,希望他以后能够顺风顺水,多演一些正剧,慢慢提升知名度,加油吧!
不知不觉跟着白果村的故事走过了大半个月,跟着张楠队长和驻村小队,见证了白果村从初来时贫穷落后的样子变化成如今家家户户从经济到精神逐步富裕,身为观众都倍感欣慰。
更让人欣慰的是,不仅在驻村工作上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和成效,张楠队长和卞老师的爱情线也非常治愈。
两个人从一开始出场就是“模范情侣”的甜蜜模样,校园里的青葱恋爱,你侬我侬的样子羡煞旁人。
后来张楠母亲病重,他放弃了大城市高薪工作不得已回到了家乡,也因此跟卞老师提出了分手,这一段短暂的虐分,虽然有点让人心疼,但好在很快被两人的再度重逢所缓解。
而来到了白果村之后,这两小只之间的甜蜜劲儿就一刻也没断过。
卞老师每天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出门前张楠总会送来可可爱爱的小花束,和新鲜的土鸡蛋。
下班回到宿舍,卞老师又能吃上满桌香喷喷的饭菜。
两个人各自忙碌,下班后又总会窝在一起好好吃饭、认真聊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这样的惬意小日子,简直太美好了。
更美好的是这两人之间不仅可以好好的谈恋爱,还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相扶持”。
在张楠的驻村工作遇到难题时,卞老师总能适时的给予他鼓励,帮他找到全新的工作突破口。
而当卞老师因为孩子们的学习问题而头疼时,张楠也会绞尽脑汁为她提供解决之策,这样相互帮助着一起大踏步向前走的感觉,真心令人羡慕。
最美好的爱情就是并肩而行,共同成长。
在卞老师不慎被蛇咬到,不得已离开白果村回家养伤的时候,虽然大家都是万分不舍,但我始终坚信她一定还会回来的。
果不其然,在故事的最后,她回来了。
那个承载着张楠梦想与希望的女孩,身着一袭华美“嫁衣”,笑靥如花的回到了白果村,回到了张楠的身边。
这一段因乡村生活而变得更加坚定的爱情,终于迎来了一个梦幻而圆满的结局。
两个人携手共同成长,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爱情,着实令人羡慕。
第一次在豆瓣里评分,这部剧场景写的都是农村真实情况,各种细节都拍的跟细致,可以看出来这部剧经过了很多次的打磨,乡村振兴是国家发的战略方针,骑牛,农村茅坑,农村泥巴路,等等,真实的还原了农村的生活!
可能自己也是出生自农村,所以看到各个场景感觉格外亲切,还有演员为了拍剧,当地方言说的贼溜贼溜的😂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看好的电视剧了,真实、感人!看着这样的电视剧感觉很踏实。
演员演技都在线。
越看到后面越感动,我都哭了好几次了。
希望以后能多出这样的国产好剧。
希望里面的演员也能多拍这样的好剧。
不要拍那种五官乱飞的偶像剧。
我特地下载了豆瓣来评分。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这部剧。
另外,还要再支持一下曹骏,小时候就喜欢看他演的电视剧。
希望他不忘初心,在演员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加油!
看完了这部剧,总的来说是一部好剧,剧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演员们演的都很形象,接地气,特别是张楠永不服输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集开始,每集都会让我感动的流泪,一幕幕在生活中就可以看到的场景。
倒在扶贫一线的刘叔,真心为民的李局长,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钟校长,张楠队长,李涵书记,还有一鸣和青青,你们都是好样的!
张楠和筱悦的爱情给了我们爱情最好的样子。
和大家推荐这部剧!
扶贫剧我看过几部,相比之下各有所长,只要是脚踏实地写出的好本子都值得观看和鼓励。
跟山海情相比,这部剧前半段少了些历史厚重感,多了些轻喜剧的诙谐,对跨境非法抓人等真实事件的运用也积累了一批早期观众的好感。
可以说扶贫剧已经形成了内地剧中的一类鲜明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类独特现象,那就是反映国家几十年来的山乡巨变是如何由一个个普通人推动发生的,既解答了美好生活从哪儿来,又展示了未来新的努力方向,把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用类似小品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例如保留乡村原貌地发展,不要同质化的复制),在扶贫过程中反省干部身上的种种毛病,并总结“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如果我是公务员,我会把扶贫剧和扶贫干部手记当成最好的学习资料,甚至对普通人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多借鉴意义。
回到这部剧上,由于驻村工作组主要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在做扶贫工作前没有理清各项任务的内在逻辑,也不太懂得了解村民们的心态,所以办事顾头不顾尾,走了很多弯路,比如没有考虑如何解决水源就草率决定盖车厘子大棚,没有先着手解决村民缺水缺路的生存困境就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后来才会面临水源解决不了考虑整村搬迁的窘境,不仅前面的建大棚、修路等工作都可能打水漂,甚至原本有可能避免新的因争水引发的刑事案件,避免村民因拒绝搬迁聚众抗议而间接引发的火灾,快要退休的刘叔也不会因救火过度劳累而引发高血压,如果工作组优先把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建立卫生站做在前面,说不定刘叔还有机会能抢救回来。
也许说这些有点马后炮,可是这些先后顺序上的错误的确给他们前期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并且有的还是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比如搞果木种植之前不先考虑当地降水气候),但这也确是一些刚接触工作的年轻人实实在在会犯的错误。
在问题发生后的处理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干部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对紧急情况下擅自离村不问理由一刀切的处分,断送了一位好干部李涵的政治前程,再比如对真干事的好干部保护不够,干部纪律处处体现在对他们工作的掣肘而不是支持上,剧中驻村工作组因为诬告几次被迫中断工作接受调查、又几次因为群众矛盾爆发受到波及成了舆论处理的背锅侠,都让人为扶贫干部们感到不值。
让基层干部受夹板气,处于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道德困境中,是需要解决的长期性制度难题。
剧中这群发自真心做好事的人毕竟不会是主流,扶贫需要这样的排头兵,但他们不可能是中坚力量,制度需要给予基层干部更好的工作环境,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而不是要求他们靠内心的理想苦苦支撑。
在看剧的前半程时观众时时会感到憋闷,不是传统戏剧冲突中那种好人和坏人斗的困难,而是一群怀揣理想的人冲进一个社会逻辑完全不同的新环境,用小胳膊去拧大腿,用少数人去撬动大多数人改变的困难,村民想占国家便宜的私心和教师想用努力工作换去大城市美好前途的私心,都是普遍的人性,可能不符合道德标准,但也很难说有多大的恶,如何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釜底抽薪地扭转对工作组和教育局工作整体不利的外部环境,就需要工作人员做更多扎实的调研工作,例如对问题村民从各方面进行走访调查,对教师和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全面的走访和统计意见,这些才是做社会工作的基本功,最枯燥也最有意义,成效最明显。
刘副市长一开始整那套大米食油贿赂法短期见效快,但反噬也来的快,而且长此以往会给帮扶对象和问题群体形成不好的预期依赖,村民认为扶贫就该发米发油,教师认为个人能力的证明就是升迁去大城市,最终造成局部的恶性循环,给后来的接班者的工作造成更大的阻力。
这就是形成了不好的大环境,也叫做“势”。
好的“势”让人事半功倍,相反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在考评干部工作时是不是应该增加对他们工作成果是带来好的大环境还是恶化环境这方面的考评呢,而不是像原来的教育局长捞够资本或油水走了,把烂摊子留给后人背锅,还丝毫不影响他的仕途升迁,这就是干部考评最不合理的地方。
如今媒介发达了,舆论监督跟上了,干部考核制度也亟待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做出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改革,不要让它成为木桶的短板。
由于驻村工作组的扎实工作和新教育局长勇于担责的个人作风,才把村里和教育系统里有十几/几十年积弊的大环境彻底扭转过来,从剧情中段往后,工作组的工作终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跟上以后,前期的一些产业开始发挥脱贫致富效果,村民的热情被点燃,不再围着争夺存量利益打转,开始期待搭上集体增量的这班车,对扶贫工作的配合程度明显上来,对扶志/智的抵触情绪也没那么强烈了,开始有长远眼光,愿意让娃甚至自己一起也来读书学习,一起改造家乡而不是拼命走出去。
这就是“势”的改变带来的一连串效果。
所谓“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是先难后易的路,这一点对任何人的工作生活都适用。
当然我还要说,这是一部可以给干事儿的人鼓劲加油的正能量剧,但它含有一定理想化的成分,现实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一个扶贫工作能完美解决的。
我们需要对辛勤工作者的赞歌,但也时刻不能忘记新问题会出现,甚至有些有复杂背景的老问题在很长时间里还会反复出现。
像留守儿童问题,其实剧里没有太多篇幅展开去体现,还有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也没有深入讨论,但它们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社会到家庭,也许不是单靠扶贫能短期解决的,毕竟城市里的人为了一份好工作都要从小学开始内卷,在举国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利润、消除城乡贫富差距之前,这些问题可能并不能得到完美解决。
同理还有不赡养老人的问题,剧里的处理也比较理想化了,一个是动用行政权力施压,另外也给了两人“良心发现”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有这么容易的“良心发现”,而不赡养老人问题的普遍性令人触目惊心,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有年轻一代的生活困境,有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缺失,有农村人进城后农村社区内那种道德压力的消失,也有人性自私自利的原因,还有诸如家庭不和睦、观念有错位(认为父母再婚是老不正经)等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原因,指望扶贫能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期望在长期的提升整体居民物质文化、教育水平和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去逐渐消灭这种现象的土壤。
乡村振兴/扶贫是个拍不完的题材,它不仅反映了某个落后村庄市镇存在的问题,也是许许多多个大中小城市问题的缩影。
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发展要一步一步走,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能力且不忘初心的人民干部,希望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体制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级优化,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反映真实故事的文艺作品被呈现出来,忠实记录下中华民族蒸蒸向上奔向美好生活的伟大过程。
如此,幸甚至哉!
讲真,看完这十几集的剧情,我真的完全被卞老师圈粉了!
这个女孩儿真的又温柔又善良,那么懂事,还如此多才多艺,真的很难让人不爱一开始的时候,她作为张楠的女朋友出现,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温柔大气,又很懂事的那种模范女友。
在男友出事的时候,会焦急的四处打探他的消息,平日里也会很照顾男友的感受,处处为男友着想,简直就是很多男孩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型。
而到了后来,张楠因为现实原因,为了给母亲看病,狠心说出了分手,自己回到了家乡。
筱悦一开始有过接受现实放弃这段感情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很快的被内心的爱意所打消,竟然千里迢迢,自己拖着行李来到了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只为了陪伴心中的爱人。
看看张楠生活的地方,和即将要驻守的地方。
当他们两个重逢的时候,筱悦的一句“我来了”,感动得我稀里哗啦的。
最开始大学时候,她和张楠总出现在天文室里,对于行星和天文知识感觉也很有了解。
“白矮星和红矮星”的爱情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后面支教过程中发现她不仅会英语、懂天文、甚至弹琴唱歌也不在话下,顿时大呼“怎么会有这么宝藏的老师啊”!
正是因为有这样可爱的老师的出现,白果村孩子们的未来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支教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她不仅没有退缩,还更加积极面对,看到山村孩子学习英语困难,就用弹唱放式教他们,解决孩子们发音不准的问题。
平日里她对孩子们也是照顾有加,会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贴心的帮忙点蚊香、四处巡查;也会在孩子们放学下雨的时候,耐心叮嘱每一个孩子,甚至亲自送孩子们回家,卞筱悦真的太合格了,不自觉被圈粉,然后默默感叹在启蒙的童年,要是当初也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该多好!
很惊喜通过这样一部剧让我重新认识了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我想应该也有很多同龄人都有同样的感触。
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说到“回乡发展”或是“驻村”这样的关键词,我联想的画面总是苦兮兮的。
就是那种吃不好、穿不暖、环境也并不乐观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偏见”也直接带偏了我对乡村题材的喜爱度。
但是看了这部剧,乡村生活其实也可以很充实,充满各种意想不到的小美好。
一开始张楠和驻村小队一行人来到白果村的时候,确实需要重新适应一下乡村独有的环境——旱厕,并不算安逸舒适的办公环境、“烟火味”十足的宿舍和“食堂”、车都开不进来的乡村土路......每一点都是需要他们努力接受、积极克服。
但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同样可以收获在城市里得不到的“乡村馈赠”。
比如说他们在这里吃到的各种各样独属于乡村的美味,比如说他们可以在开完会后一起吃香喷喷的烤红薯,比如说他们每天推开办公室大门就可以看到茂密青山,闻到清新空气......这些都是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
尤其是当卞老师来到白果村之后,乡村的美好就又平添了几分。
张楠会给卞老师准备早餐,每天一束鲜花,准备可口的饭菜。
就像筱悦自己说的那样——“每天都有健康的野菜吃,每天都有鲜花看”这样的乡村生活,也别有一番美好!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磨合,驻村小队和白果村也已经相互接纳,开启了欢乐模式。
在林青青的“日常vlog”里面,大家都褪去了初来白果村时身上所带的稚气与浮躁,转而换上了满脸沉稳坚定的笑容。
感觉经过白果村一段乡村生活的磨练后,大家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这种蜕变,令人欣慰,也令人心暖。
这群善良可爱的年轻人,给这片山野带来了全新的生机。
而田野里的乡村生活也同样回馈于他们都市里难见到的简单与美好。
白果村版“向往的生活”,看得我都有点羡慕了
不赞同这样的纠错方式,凡是村里出现的问题,都与驻村工作队脱不了关系,这是什么逻辑。
外来人员在村里开展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对驻村队遇到的困难,上级部门没有解决,而只是对困难引发的问题进行问责,且问责没有让人心服口服,需要驻村工作队队员承受大量的委屈,尤其是李处被开除的事件,这种处理方式真心让人无语。
如果是在这种是非不分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不知在现实中有几个人能踏实安心的工作??!!
这是一部很认真的剧。
剧中关于驻村工作组下乡入户的细节、村民的不理解、人居环境整治、厕所改造甚至是送米送油等剧情都是真实而有依据,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在下乡的路上遇到蛇、摔过跤,一次次的入户修改资料,一次次帮助贫困户对接教育、就业、医疗政策,真正的体会就是大部分村民是淳朴而又善良的,他们老是觉得在麻烦我们,老是邀请我们在家吃饭,虽然我们没在群众家里吃过饭,但是情谊真是满满的,作为一名外地人,在帮扶的村里感受到了家人的关心,所以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很共情,我也曾给他们打扫过卫生、也曾帮他们整理过衣物,虽然在四川,但和贵州差不多,有着一样美丽的景色,但是好在所有通村路、通组路和入户路都修好了,下乡的路途平坦了很多。
还记得,第一次入户的时候不知道去往贫困户的路,是村支部骑摩托车载我去的,和剧中钟老师载筱悦是一样一样的。
这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冲突的剧。
剧中几乎每一集都会出事儿,感觉编剧为了让剧情更加紧凑而将多种状况都强加给了驻村工作组,看的我是血压飙高,驻村工作组虽然肩负白果村的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责任,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甩给驻村工作组,比如在坟头蹦迪,主体是村两委,受众是村民,青青去阻拦而没阻拦成功,导火索是李涵未履行请假手续,结果导致引发舆情,最终李涵背锅被开除。
这个处罚就有点过于狠了。。。
(个人理解,勿喷) 这是一部美好而有遗憾的剧。
美好的是张楠和筱悦的爱情,很纯粹,很美好,双向奔赴而不负重托,美好的是筱悦被蛇咬以后,路边打的一排排手电筒,美好的是筱悦每天打开窗户的那一束束野花,美好的是筱悦、李涵离开之时村民送的那一篮篮特产,美好的是裴景春如释重负的那一抹笑容,感觉好多美好都与筱悦相关呀,没有狗血和撕逼真是太美好了。
但是这部剧里有很多遗憾,遗憾的是刘一手没有坚持到最后,在听到《那些花儿》的时候真是泪水止不住,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战友在快退休的时候离你而去,耿一鸣得多伤心呀。
李涵在面对妻子生产之际的纠结和被开除以后的坚强和无奈又是多么遗憾呀,为什么好人总难当呀。
遗憾的是明明张楠妈妈因为争水失手打死人以后,姑姑又因为同样原因而被关,水的问题要是早点解决该有多好呀,“两不愁三保障”不是空口谈谈而已,越看电视剧,越觉得通水、通电、修路对一个村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
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剧。
剧情中透露的细节,无不彰显编剧的努力,在大量走访、调研过程中才写了这么好的一部剧,贴近现实、照进现实,千千万万个脱贫工作一线人员,就是这么度过了精准扶贫的那几年,剧中以贵州为背景,穿插了贵州山水美景、美食,特别是方言,很有味道,就是张楠能向他爸爸一样,再多练练贵州话就好了,再者,剧中台词略有些漂浮,不太符合现实,一般帮扶干部进村入户,都是讲他们听得懂的“土话”,这个“土话”不是指方言,而是贵州人讲话方式和表达方式。
看到很多网友呼吁第二部尽快更新,不知道有没有第二部,但是希望有,风里雨里我们等着你。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这部剧的宣发,虽然是主旋律电视剧,但是主旋律就不代表不能宣传,各大视频首页推荐上尽是些工业糖精速成剧,但是这么好的一部剧竟然没有任何宣发,都是靠网友自来水,要不是在B站上看到有网友自发推荐,我都不知道有这么好的一部剧竟然没人发现,可能是电视剧拍到后面没钱了吧。。。
一想到豆瓣小组上豆友说,讨论量一天才20几条就心酸。
最后的最后,我看到这部电视剧豆瓣没开评分,但是腾讯上标注的是7.7分,谁评的分,又是谁在引导我们?
祈求豆瓣开分,我打10分都不够呀!
好看的呀!
这个乡村振兴的电视剧,选择曹骏做男主角真的是太会了!他真的好合适啊,曹骏就是那种平常想不起来,但只要在荧幕上看到他,就不忍心看他失望,在这就是演员上就遭过他这样一次了,其实看这个剧,是偶然在TX的推荐首页发现的,就是因为曹骏入手看得。也是看得第一部关于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电视剧。剧拍得很好,老戏骨也是一水的多
真正让人变好的选择,过程都不会很舒服。你明知道躺在床上睡懒觉更舒服,但还是一早就起床;你明知道什么都不做比较轻松,但依旧选择追逐梦想。这就是生活,你必须坚持下去。
好看的值得一看的,如剧名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么好看的扶贫剧应该火!辛苦演员们了,拍的真好!
我是真觉得很好看…拍的各方面都很真实…
这部剧把农村人写的太势利眼了,那份纯朴和好的品质一点也没有。是个人都有好坏两面,这部剧的村民嘴上除了喊着我死给你看,政府打人了,这样真的非常不好
年度最佳
作为人民教师,我觉得你可以不满可以发泄可以闹,但是扔鸡蛋砸人真的不是“师道尊严”该做的事儿,但我相信,现在的老师干得出来,这才是真实!!!
前面真的太太太无聊了,剧情毫无逻辑,完全就是在挑战常识,但是从十多集开始剧情就有意思起来了,看到结局还蛮感动的,特别喜欢青青和一鸣,清明cp好嗑!!!!!!!!!曹骏的话我觉得现在对他的评价还是过誉了,可能是这几年低谷每一部戏对他来说都特别珍贵吧,能感觉到他特别希望能演好每一个角色,反而太过用力过猛了,一点也不自然,之前在那个演员上演的书生也一样,还是希望他放平心态吧。。
不错
还不错诶
还是有些理想化了
曹骏台词好正啊!!!听得很舒服!村民们都演得挺好的诶 短短二十四集 节奏不错 青青是我的快乐源泉 当然有开心的地方也有感动的地方 值得一看对里面烧的饭菜都好香好想吃!
看了两集感觉还行。摄影真的很棒,画面很有感觉。
很接地气
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世界的交流往往需要慢慢适应。寒门出贵子难于登天。不同处境的人思想都会不一样
群像很可,剧情有点理想化了,但总是要有这些来给予人前进的动力
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 从善者吾近之,从恶者吾远之; 百年养善不足,一日毁之有余; 行善不必人知,积德无需他晓 。
曹俊演技实在是,呵呵,还有剧情逻辑,为了一个大学生跑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