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Never Look Away,Work Without Author

主演:汤姆·希林,塞巴斯蒂安·科赫,葆拉·贝尔,莎斯琪亚·罗森道尔,奥利弗·马苏奇,叶甫根尼·希迪金,马克·扎克,乌尔里克·C·扎勒,巴斯蒂安·特罗斯特,汉斯-尤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意大利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18

《无主之作》剧照

无主之作 剧照 NO.1无主之作 剧照 NO.2无主之作 剧照 NO.3无主之作 剧照 NO.4无主之作 剧照 NO.5无主之作 剧照 NO.6无主之作 剧照 NO.13无主之作 剧照 NO.14无主之作 剧照 NO.15无主之作 剧照 NO.16无主之作 剧照 NO.17无主之作 剧照 NO.18无主之作 剧照 NO.19无主之作 剧照 NO.20

《无主之作》剧情介绍

无主之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库尔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的姨母曾经被关进过集中营,最终在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折磨下不幸死去。虽然库尔特幸运的在柏林墙建成之前逃往了西德,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这给他的人格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无法走出过去阴影的他将内心的绝望和伤痛都挥洒在了画布之上。一次偶然中,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Paula Beer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吸血鬼日记第五季费丽丝蒂第三季女警Byplayers:如果100名配角一起拍电影阿琳娜深宫怨灵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欲海医心第一季周二俱乐部险物一号圣所泰勒·斯威夫特:爱的告白世界巡回演唱会保证我会乖乖的打破沉默功夫佐拉小美人鱼的奇幻冒险欲罢不能:巴西篇第二季梅林传奇第五季梦幻山庄覆灭记月亮之上坚不可摧拂晓传奇晒尸体天佑鲍比死亡之旅红色通缉忆世界大冒险奔腾年代第二季布鲁克林警察

《无主之作》长篇影评

 1 ) 跷跷板的形而上反思:“无主之作”与真相

2018年的德国电影《无主之作》花三个多小时讲了一个“偶合”故事:小姨伊丽莎白是男主艺术之路的启蒙者,这个热情跳脱的女孩子因为举止怪异被怀疑患有精神疾病,在纳粹德国,她作为劣质基因携带者被实施了绝育手术并被遭到国家的“清理”。

男主长大后,在追求自我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他开始临摹黑白相片,一不小心,将自己小姨的形象(家庭摄影)与发起人口清理的纳粹军官(新闻照片)、将小姨划归到清理名单上的医生的形象(证件照)叠画在了一起。

尽管,他其实对小姨的死亡真相和医生的职业经历一无所知,却偶然地拼贴凑出了一个真相。

艺术界把这种临摹相片并作模糊处理的绘画手段看作是里程碑式创造——它能打造出真正的“无主之作”这篇影评无意对影片本身作出任何评价与分析,或者说,我之所以要做出以上极具引导性的剧情概述,只是想为讨论“无主之作”与“真相”打一个基础。

虽然说这个讨论并不为分析,但我可以确信,这个论题绝对也是影片的题眼之一。

这里必须回到另一个社会的语境里,关于媒体、关于事件、关于墙里墙外、关于——我们要去向谁索要真相?

在自媒体和流媒体发展如此蓬勃的当下,官方发言不再享有绝对的信任、公共事件报道总是反转再反转,“没有新闻是绝对客观的”应该已经是一个潜在共识了。

尤其值得标记的是,在追星少女保护阿中哥哥的那几晚之后,墙的神话也终于破灭了。

于是互联网又见证了一个传播学奇观,原来,一个神话的破灭真的可以反过来巩固另一个迷思。

另一边媒体的喜好与偏颇,证明了这一边的叙述合理性。

只有两种声音的环境也能培养出两种习惯:认为所有发言都“一定有正或反的倾向”,并且认为总有一边手握真相。

这是失智者的自保,不为真相建一座代言人的塑像就感到世界摇摇欲坠。

真相没有稳定来源,真相是拼凑,真相只能是无主之作,如果我们期待着向哪一方索要真相,就是在跷跷板两头颠簸,严格来讲两头都是骗局,所以这会是一场注定分裂和动荡的、永无止境的颠簸。

另一边的意义不在于手握真相,而在于那里不只有两种声音,如果能改掉索要真相的坏习惯,其实根本没有神话可以用来破灭。

在一个多边、多主体、多焦点的空间里(互联网),存在方式不可能再是选边站,索要真相的习惯会被击碎,会被无主之作取而代之——一个主体,在多主体的世界之中,有所创造,这就是无主之作。

在新闻的真相世界中,承认“多主体”,确认“一个主体”,通过无主之作去接近真相,即是说,听更多的声音,用你自己的脑子,去拼凑和接近。

当然,这注定是形而上的真相,是没有答案的跋涉。

正如影片也只能玩这样一个影像游戏去指涉“真相”:真相即使不为人所知也仍是真相。

但果真如此吗?

《无主之作》之所以有“真相”,是因为它先在地告诉观众了一个真相,一个虽然剧中人懵懂但被所有观众知道的真相。

在影像之外,在无法玩观影游戏的世界里,指涉“真相”就只能成为个体的努力,这是徒劳的努力,但是是唯一的途径。

相比起来,选择立场和索要真相必定要安全、舒适得多,但它与真相毫无关系。

索要,意味着那里确有一物可以索求。

索要的习惯如果只是麻痹精神的安非他命,也许没什么改正的必要,但是,索要同时意味着对“真相”存在的确认,那么这将又是一个建立神话的好机会了。

 2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无主之作》

现在他们真的建了一道墙。

你有料到吗?

——《无主之作》绝不要选择一个政党..选择艺术..它们是鱼和熊掌..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只有艺术家才能在这场灾难之后让人们重新获得他们追寻自由的感觉...每个人..不管他是收垃圾的.或是农夫..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那时他能够将自己的主观能力随意地展现出来...如果你们没有自由 .没有完全的自由... 那就谁都不是 ...当你们让自己获得自由后. 也让这个世界有了自由...你们是神父 ..你们是革命家 ...你们是解放家。

——安东尼乌斯 ·范· 维顿教授如是说 ///对着库尔特脱帽致意的瞬间让人莫名地感动。

本片源自实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

库尔特的人物原型 当代德国著名艺术家之一 :格哈德·里希特 第四期周观影活动共有 11位友邻参与,10条短评,平均分为 74 。

@扶不起的先生 90/100天性使然的艺术,承载着生活上的洗礼。

支离破碎的处境,让记忆的视线模糊。

痛苦的回忆以艺术的形式去理解和淡化。

真实而又悲惨的经历,在绘画上焕发得以释放。

没有过多对于战争的探讨,没有仇恨在作梗,影片的基调也如同裸体少女般美丽,让人脸颊红晕,自然而又舒缓。

这样的作品真的很让人欣赏! @渡边dudu 60/100大跨度的叙事,但剧作庞杂。

库尔特全程面瘫,几个人物性格塑造的相当模糊。

@低能钛合金 90/100不论是时空背景还是要探讨的主题都比《窃听风暴》更为宏观,而且相较《窃听风暴》微光般给人生带来明亮光点的感动,《无主之作》则像是一首大提琴曲,低沉、醇厚、贯穿人生。

导演没有把姨妈惨死的真相作为焦点,没有公之于众的高潮戏和两方对峙的戏剧冲突,一直是自由之艺术、真实之思想在升华着影片的主题。

纳粹历史、二战烟云,在没有硝烟的故事中慢慢酝酿成时代的印记,个体命运在压迫中得不到释放,人性对自由的渴望在不断呼号,时代焦点被渐渐虚化,库尔特最终也找到了自我,其实艺术的本质就是不断在追寻,而“无主之作”正是库尔特追寻了几十年的结果。

血/历史&艺术@cinedreamer 80/100历史,政治,爱情,艺术,哲思。

三小时时长不短,看得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也很多,虽然基本都是浮于表面没有作什么深刻探讨,但相互之间的融入倒也还算是可以。

姨妈尽管早早下线,却是将库尔特与西本德教授的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角色,本以为模糊的画作会是剖开真相的导火索,意外的是竟没了后话。

去掉自我烙印的“无主之作”更能让库尔特看到真实,不知真相被埋藏的“无解之案”是否也带有类似的意味。

很多人说视听平庸,不太有这种感觉。

画面色调打光非常舒适,配乐也很有“娓娓道来”的舒缓感。

三幕间剧情是有点割裂,可能确实做成迷你剧会更好,带给人的情绪大概也会更强烈更震撼吧。

@杰瑞米太阳 75/100对这部电影我实在没什么感受,不想写些空话来充数。

@Anyslus 60/100

源@昨日之岛 30/100 太吓人了,这是一部六部“电影”拼成的电影,各个部分割裂地就像蒙德里安的画,就像六个随机的数组成的一样。

我见过割裂的想融合的电影,也见过融合的却想割裂的,而这部明显是其中最人格分裂的一部。

上来先是民族苦痛,紧接着就是东德学院里的小清新,逃离死板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西德乱七八糟的后现代主义,反抗父权而不知所终……我就想问导演你想说明什么,三个小时一点重点都没有,端上没头没尾、没轻没重的一大盘你是我们拼拼图吗?

还有他姨妈是白死了吗,他岳父是不是仍逍遥法外,他老婆到底是咋怀上的,他最后有没有成功?

妈的啰里八嗦拍了三个小时你就说你拍了个啥,就贡献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男主,他姨妈和老师都比他有戏的多。

还有老师那个电视剧质感极强的闪回,你以为是在拍电视剧的吗?

字数限制就不多废话了,德国版《地久天长》滚粗

根@影武者 75/100如果不是工整厚重的叙事节奏可能真要手动分P看了,观感上我觉得跟窃听风暴并没有太大差距,人像重叠的一刻还是挺震撼的。

p.s.女主妈妈特像凯特女王。

@阿东东啊东东 83/100一部平衡感很强的片子以齐班德为代表的战争余波和以库尔特为主角的艺术人生相互交织 医生身旁的骷髅骨架和纳粹军帽上的骷髅标识 模糊却真实的幼时记忆和模糊却真实的画作呈现 以及看似平淡的叙事风格与哲思闪动的长段台词关于社会历史对个人命运带来的阴霾从未也从未有可能消散 但所有真实的事物都是美丽的 所以永远不要把目光移开很爱车笛声和配乐一同响起围绕姨妈和库尔特旋转的镜头。

B面

A面@Owl 85/100主观视角被屏蔽最后却只能鼓掌,我只想用 “匠心匠艺”来形容它,层次鲜明结构经得起推敲人物的退出与带入也安插地稳当。

在希特勒万岁的故事背景下,以女性的社会属性为切入点按照生育权利及生育义务的曲线与拐点展开这场反抗战 ,其间个性得不到释放只有压抑,统治者处理敌我矛盾决定生于死只需要两支墨色不一样的笔,恐惧的浓度让人窒息,艺术也很难自由。

通过意志的传递,这场跨越两代人的反抗有了动人的基调,个人困顿与时代更替催生出的阵痛是共鸣的来源,胜利背后的胜利让我咂舌,库尔特撕掉了劣等基因的标签,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艺术,给了纳粹医生这种主动服务战争的髭狗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慰藉伊丽莎白的最佳方式,也使得爱情不掺入血统和阶级这种杂质的纯度得以保留。

——“人们不喜欢照片,而喜欢画” 库尔特抹除了真实和虚假的界限。

非黑即白@mdr skywalker 85/100分了两次看完了全片,由于叙事依然像《窃听风暴》那样采用缓慢温和的方式,所以分了两次看也没有明显的断裂感。

片子其实挺像《地久天长》,并没有刻意地去讽刺或批判时代,而是借一个艺术家寻找创作灵感的过程去反映时代,但处理上少了《地久天长》的刻意和拧巴。

还挑战了比《窃听风暴》更长的时间跨度。

第一幕姨妈之死铺垫了后面所有的情节,促使了库尔特的思想觉醒,中间部分虽然拖沓,但是反映了库尔特开始认识艺术创作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包括他与岳父的对比,是天平的两端。

最后一幕并没有刻意增加冲突,而是以库尔特停车场的戏而告终,那一刻,他已经理解了当年的姨妈,我不是学美术专业的,具体的术语也不懂,但是电影反映的艺术创作与自由,真实与美好的命题,非常值得思考。

有人说电影视听不好,但是我挺喜欢的,尤其是配乐。

破晓滋养电影艺术的最佳土壤产生于导演的创作动力与观众的观看欲望相互作用时,就像多纳斯马导演在接受德国一档广播采访时所说的“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去探索在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是如何将生活经历和心灵创伤转化为艺术的。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能够通过导演的镜头,得到视听享受的同时从人物的命运折线图中收获到些许感动,找到自己的生活形状,就很满足了。

酷啊老师那第四期的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啦,,这里一定要说明一下我们观影团的团旨....一群喜欢看电影的卑微观影崽,乐呵乐呵就成。

嗯......下期见。

也祝你观影愉快

嘿...嘿...嘿

 3 ) 真实、自由与和谐

《无主之作》:没有定义与局限的作品。

看电影,其实是和电影背后的导演对话,这三个小时的碎碎念,聊了很多话题:真实、自由、艺术、自我、生命、清晰与模糊、快感与美感、孤独、虚伪、动态、错乱、主观与客观、真相、生命,我与宇宙万物的和谐。

真实:面对你看到的人和物,所产生的情绪是真实的,幼小的他对成熟女性身体的吸引,性本身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给它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与道德,面对阿姨的裸体,懵懂的他不敢直视,就像被他藏起来的裸体画作,但她却鼓励了他;阿姨被强行带走的那个画面,他也不敢、不想去看,这种恐惧也是真实的。

自由:面对一望无际的农作物,他说自己不再害怕,知道了某种公式,一切都无所谓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获得了自由,而他面前的父亲却深陷在某种困境里无法走出,走过来的一个女性长辈也深陷在悲伤的记忆里,他们不懂他的欣喜若狂,恰巧,我最近也得到了某种公式,得到的那一瞬间是欣喜的,但世界是沉重的,我还要和它对抗;艺术:艺术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现在总结一下的话,就是通过局部改造这个物理世界,来表达自己内心里真实的情绪世界,是情绪的宣泄与印证;自我:内心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就是自我;生命:就是我们鲜活的肉体,它承载了自我;清晰与模糊:因为自我是脆弱的,它有很丰满的情绪,所有很多人和事,不一定是全貌,也不一定清晰;快感与美感:快感是真实的,美感是真实的,快感是单纯的反应,美感是众多感觉揉合在一起,简单讲快感就像一包辣条,美感就像佳肴,它们不不是对立存在的;孤独:生命是孤独的,自我是孤独的,艺术是孤独的,因为它们都是主观的,在作品没有完成之前,别人看到的都是现在的残像,所以孤独是正常的,只是有时孤独所附带的内在的、外在的东西太多,有时让人无法忍受;虚伪:因为艺术与美感是主观的,所以存在一些表演和粉饰,它们是荒诞的、无序的、甚至是无聊的,但虚伪本身又是一种真实;动态: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世界,所以奇迹总在发生;错乱:之前写过一个短文—《蒙太奇的梦》,然而这是大脑神游模式下的一种赤裸真相,对于这个规律运转的物理世界,我们大脑内部的自我构建了另外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超脱物理世界的叠加,当这种联系印证在客观物理世界时,它就是错乱的;主观与客观:主观就是自我,就是大脑里那个世界,客观就是照着某种物理规律运行的客观世界;真相: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并存的世界,真相就是,客观的物理世界是真实的,主观的自我世界是真实的,印证在客观世界上的真实自我,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表达也是真实的;生命:所有真相,源于生命,昨晚坐在凯哥的车上,外面的水雾把世界搞的像仙境一般,小高层地顶端隐匿在水雾里,整个世界是湿漉漉地,阴暗地,又夹带着闪烁地五颜六色地灯光,嘈杂的车道,我和凯哥静默着等红绿灯,当车子行驶地时候,车载收音机传出90年代广播的声音,滋滋啦啦地轻微噪音中一个温婉地女声脱颖而出,她说:“在刘欣慈地三体中有一段讲到,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像一堆金属从空中落下来之后自动组成了一部车,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孕育了我们,生命是一个多么神奇地事情,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和凯哥异口同声地重复了这句话“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部电影,从某个角度讲,验证了我推理出来地公式,不知道和他的公式是不是一样地。

突然想做个爱。

 4 ) 不喜欢里希特

个人觉得里希特对艺术史的贡献其实非常的少,从美术史层面还是从学术层面,都不怎么地。

不理解怎么就那么多人崇尚里希特,尤其是在美术圈。

相比博伊斯的真情实感的冲击。

里希特其实相当于一个朝鲜画家跑到美国宣称朝鲜统治多么黑暗,然后把他耽误了,限制他了。

然后美国也把他当做宣传和打击朝鲜的符号捧出来。

这不就是一只猴子吗?

这个电影的导演对这群人的看法其实也就在这个层面,但是从美术的专业角度看,还真别叫屈,真就是那么回事。

听说本人跟导演隔空还闹了闹情绪。

里希特后期的抽象主义作品勉强算是有点人样了吧。

这咱得说句公道话。

说回电影,影片当中是基本没有任何褒贬的,可能只是没夸,里希特就不高兴了吧。

反正作为专业画画的人。

我是不喜欢里希特的。

 5 ) 艺术、原创性与螺丝钉

画框本身就是景框,用在这部电影中是非常恰当的。

如何展现冷战中逃遁到对岸的艺术家们心灵世界的紊乱?

似乎文字并非最好的媒介、绘画也不是,因为画往往是日复一日站在画框前沉思的结果,但是相对而言,其所呈现的直观图像内涵了一定的视觉信息。

在这部以绘画为主体的电影中,两种生活秩序、价值体系之间的颠倒和轮回,就发生在一个从东德去往西德的人身上。

在民主德国,他意识到被作为教条理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自己钟爱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联邦德国,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吗?

不是的,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看似天花缭乱,但如果不是内生于一个创作者的生命进程,就是虚假的艺术,就像他举的例子,一串数字就是一串数字,只有在成为彩票的编号之后,它才会闪闪发光、成为神圣的、有秩序的一组数字和象征符号。

艺术就在于寻找这些概念化的创造之上的必然,要在自己的身体中敲进一颗可以与骨头并存的钉子。

这方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波普行为艺术一样是随机的,并不因为一个人的叛逃而自动具有“必然性”,“没有作者的作品”这个词汇不仅是作者的消失,而且也意味着跟对自我记忆的钩沉相比,艺术在成为公共性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也必须是超个人的,因此,画中的女人,是母亲,是姨娘,也是他现在的妻子,画中的小孩,是法西斯时代的童年自我,也是子宫中婴儿长大之后的面貌,时间在画中结晶了,这是照片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在通过纪实性的摄影和投影技术获得的“照片”中,我们发现通过叠影这一电影技术和心理技术,绘画获得了自己的“时间影像”。

对波普行为艺术和教条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双重理解成全了他,前者告诉他如何打破画框,后者告诉他如何把人物描摹成比例扩大多倍的巨幅画像、把字母像印刷一样涂抹在画布上。

反过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样可能通过长成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拔除的钉子,而成为一种自主形式,它不再是无名的“螺丝钉”们的无意识创作。

一个波普艺术家,如果仅仅是把布尔乔亚的概念颠倒作为艺术来贩卖,同样不过是资产阶级美学意识形态的匿名的“螺丝钉”而已。

或者用塔可夫斯基的话说:“没有任何曾经背叛自己原则的人能够与生命维持单纯的关系。

 6 ) 正視生命中的不協調音《無主之作》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9705145/影院好读版人們很容易將傷亡歸咎於時代悲劇,卻不願去思考時代悲劇是如何產生的,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愚笨,也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懶惰,更不是大部分的人都在被壓迫中失去了思考的勇氣與餘裕,而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往往只有表面癒合,一旦剖開,不但沒有保證會更好,還會先讓疼痛惡化,因為我們不再只是疼痛,而是看到裡頭的蛆。

每個人都有資格大哭,而最悲慘的人則會欲哭無淚,這是電影開頭發生的事情:還只是男孩的的寇特失去了最寵愛自己的阿姨伊莉沙白,他看著寵愛自己的,年輕美麗的伊莉莎白阿姨在眾人面前被拖走,然後他們要去探望她時,她又被轉移到別的地方去,那個會將他擁在懷裡,溫柔耳語,正直青春年華的女人一聲不響的消失在他的生命中,不久之後他又年長了幾歲,他看見窗外飛機飛過於是追了出去,然後空中飄下銀紙,不遠處的城市陷入一片火海,而似乎也在同一時間,他的哥哥們也跟著死在沙場,他年紀太小,不能理解發生什麼,或許就如其他的同時代人一樣,在還沒理解前就被剝奪一切,在砲火下倖存的他只能遵照伊莉莎白阿姨的叮嚀:「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看向別處。

」多年以後,他成為藝術學院的學生,而原本是教師的父親則在某天受不了只能不停的做清潔工,就只因為他曾半推半就的加入了納粹黨,而當時四分之三的教師也都這樣做了,故現在無法在東德任教,於是在某天夜晚,少年在母親的尖叫之下,爬到了閣樓,看到在層層白布縫隙中,吊死的父親。

而他只是看著。

這樣悲慘的情節只是電影的約前四分之一而已,之後還有更多更悲慘的命運在等待著他,而這樣的敘述也完全追不上電影裡精彩的場面調度,那完全是只有電影能做到的,體現了做為藝術統合者的電影的能耐。

導演杜能斯馬克精彩透過電影統合了裡頭多個角色的「視界」使得「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看向別處。

」成了觀眾不由自主遵從的一道命令,因為我們不只看到主角所看到的,還看到主角所看不到的,我們彷彿遊走於五度空間的外星人,這讓我們不只能與主角共感,還能因為我們所擁有的更多資訊而對整個時代的變與不變共感。

我們看到作為後來主角岳父的席班醫生掙扎在虛榮與憐憫之中,然後選擇了虛榮,並處死無辜的少女。

我們看到作為主角岳母的抹大拉對於夜會女兒,倉皇逃出的寇特的包容與溫柔。

我們看到寇特摯愛的伊莉莎白在一群被判定為「社會累贅」、「沒有價值」的裸體女孩們間行走,只因為一紙納粹醫生的判斷。

電影橫跨1937~1966,片長超過三個小時,然而量少質精的杜能斯馬克精密的掌握了這樣一部沉重的作品,從背景到前景,從背景到前景,從一個男孩的童年到成年,從納粹德國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謂的東德)再從藝術到歷史的交互流通,我們看到電影如伊莉沙白所告訴小寇特的何謂萬事萬物緊密相連,然後我們會慢慢明白,或許沒有所謂:「巧合」而只有一連串的命中註定,只是那些意義我們還尚未參透,所以我們覺得自己被命運遺棄了,我們覺得自己被拋棄在沙漠之中。

在藝術學院裡,教授說今天不知道要上什麼,便問學生有什麼想法或心得,而眾人沉默。

教授感到有些失望,環顧這群終日思索「概念」的學生們,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沉默,是拿著報紙的寇特:「樂透。

」「什麼?

」「我想到樂透」其他同學們哈哈大笑。

「如果我隨便喊六個數字,那麼他們就只是六個數字,但如果這六個數字是報紙樂透彩呢?

那它就會是有價值的、美好的、令人快樂的。

作為觀眾的我們當然會同意寇特的話語,也會同意這個事件在本片中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看著電影中的一切發生,我們是那個見證寇特種種苦難與巧合境遇的人,我們是觀照一切的眼睛,我們觀照著電影裡的事件及其效應,我們知道在戲劇內沒有無意義的事件,甚至沒有事件本身都因為在戲劇內而必然是一種意義,如同空白與白色的雙意性,「白色的畫布上沒有東西」跟「這是一幅白色的畫」僅是同一現象的不同詮釋,而不同的詮釋將給我們構成不同的記憶。

他們必然性的相關,因為這是一部具戲劇性的電影。

這是電影設定精妙之處,我們看到了劇中人物所不能看到或沒有記住的,我們看到卡爾醫生所不能看到伊莉莎白的名字,所以當卡爾的女兒也叫伊莉莎白,我們明白寇特的神情是怎麼一回事,而我們也知道這名字不可能是卡爾為了紀念他處死的伊莉莎白,那是個純粹的巧合,就跟寇特認識伊莉莎白是因為她分發來自西德的鉛筆,而完全不知道她的父親就是處死伊莉莎白阿姨的兇手(最有趣的是到本片結束他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有觀眾)而當卡爾醫生看到女婿寇特的最後絞盡腦汁畫出來的成品時,他恐慌不已,寇特卻一頭霧水,使得本片的復仇總在當事人無知的狀況下進行,在那幅畫中納粹長官與卡爾醫生的的眼睛與大頭在背景壓迫著在前景與中景的伊莉莎白與小寇特,只有觀眾與卡爾知道使這風景不再的兇手就是卡爾與他的納粹長官,而更巧妙的是觀眾親眼見證了寇特的作畫過程,在投影機的光影與色彩的黑白間,因為一陣風使得投影只投入一半,導致納粹長官與卡爾的大頭映照在背景上,於是我們知道這完全是一種「隨機」,卻又是一種「必然」因為那些照片就在那裡等待被選取,我們知道其中的意義,結合一顆遠景的鏡頭,遠遠的我們看到在整棟建築內作畫的寇特,於是外頭來的風與裏頭的寇特形成對比,彷彿在另一個距離有另一個存在與我們一樣見證了這一切並介入導致寇特的作品完成。

這並不是只把一幕抓出來所做的過度詮釋,因為導演刻意安排了許多事件的類似以及再現。

故意重複的床戲、故意重複的滿地衣物、故意重複的女孩姓名、故意重複的政府暴力、故意重複的飯局、故意重複的生產……電影一開始就是從「當代藝術」展(電影裡納粹稱其為「墮落藝術展」)而當寇特帶著女友從東德逃到西德,他進入西德的藝術學院學的仍然是「當代藝術」彷彿是一次重複,而介於中間的則先是納粹有益社會的藝術觀,等到納粹倒台他學習的則是東德的「社會寫實主義藝術」然後便是西德的「當代藝術」於是這彷彿是一次循環,幼年的寇特看到「當代藝術」的作品時,他的反應是徬徨與無感,眼神空洞的雕塑與他對視,在他被導覽員教育了之後,他告訴同行的伊莉莎白阿姨「我不想當畫家了。

」因為那些「藝術」根本無法感動他,然後在「社會寫實主義」學習時,他發現所有人都被要求「一模一樣」、「有益社會」而他的岳父更在眾人面前告訴大家寇特也只是:「偉大機器的一個零件」他看到自己的畫作不過是「裝飾」無論是壁畫或者是肖像。

對寇特而言美是什麼?

是他在樹上看著田野與樹林隨著風吹一同呼吸,那是萬物的律動,當時他興奮的告訴父親,父親卻只是敷衍的回應,而母親甚至擔心他與被抓走的伊莉莎白一樣,是「腦子有問題」的人。

然而他逃到西德之後,這些令人目眩神迷,跨度領域的「當代藝術」有讓他得到當時同樣的激動嗎?

在「自由」的空氣下,眾人自由創作,有變得「不一樣」嗎?

他學著創作這些作品,卻仍然如其他人一樣無法得到教授的一眼正視,直到他在課堂上回答了問題,教授才破例去看他的作品,寇特的作品都是全新的概念,卻沒有一樣能獲得教授的青睞。

寇特不知道為什麼,於是教授告訴寇特自己的故事,然後摘下自己長年戴著的帽子,寇特雖然震撼,仍然不懂,這便是這部電影厲害的地方,即便主角天賦異禀,本片卻刻意延遲了他「頓悟」的時刻,經由繁複的生活細節,時間性就這樣灌注了進電影中,溶解在寇特與愛人的耳語與呼吸中。

「你雖然不愛說話,但我從你的眼睛看得出來你經歷了很多事」飾演寇特的柏林男孩,湯姆希林碧藍色的眼球夠漂亮,他的背肌也夠漂亮,正如裡頭出現的一眾角色都夠漂亮,這裡說的當然是他們的行動的姿態,還有他們不行動的裸體,這使得那些蠻橫的暴力施加在他們身上時我們能為之不捨,因為他們是多麼的無辜,除了肉體的暴力,更多的是結構的暴力、觀念的暴力,我們看到權力者如何滿口謊言的強暴人民的自由,並聲稱有「更好」的規劃為了人民,納粹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與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乍看相互對立,但其社會主義同樣強暴著人民,一方面說要「一樣」另一方面卻又縱容特權階級「不一樣」,貧窮與受害的總是人民,這些全部都看在寇特眼裡,使得他決定要逃離這裡,他想要追尋的是「真實」,他不懂為何人們為何寧願喜愛虛假的繪畫也不愛自己的照片,而這直接對應了東德虛假的和諧與西德真實的空虛,於是「畫出自己的畫」也就與一種政治選擇必然的結合在一起。

他要找尋的是第三條路,是真實的和諧,是從歷史的時間性與藝術永恆性共融的作品,那是不再將自己的選擇交由別人定奪,不再將自己的價值交由別人定奪,將那些富含力量的歷史瞬間,化作永恆。

電影最後,寇特站在公車面前,聽那公車喇叭齊鳴的尖嘯,他終於懂得伊莉莎白阿姨那時何以如此陶醉,他閉眼滿足的微笑,鏡頭旋轉著如當初一樣,而電影也停頓在這個瞬間,關於那些生命中的不協調音,關於這幅無主之作,他懂得如何享受了。

「所有真實的事物都是美麗的。

 7 ) 关于乐透彩号码的隐喻

关于乐透彩号码,我理解这是导演关于艺术品意义所设置的一个隐喻,一组随机的数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当它成为中奖号码的时候,随机的数字就因为中奖这件事,以及奖金数目对应的大笔金钱而变得意义非凡。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有什么意义?

在作品不被社会认可,作品不能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互动,引起私密的情感交流和共鸣的时候,作品只对艺术家本人有意义,对大众而言就像一组随机的数字,不能引起关注。

用乐透彩号码这个隐喻,我理解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乐透彩中奖号码的组合虽然随机,但是这6个随机的数字组合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数字,都不可能中大奖。

回到影片的三段故事,画家库尔特找到真正自我的过程包括,童年姨妈的影响,挣脱东德艺术学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教育的影响,在西德杜塞尔多夫来自同学和教授关于创作观念的影响,岳父齐邦德教授对他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妻子的影响,多个影响因素中,导演并没有特别强调哪一个因素的作用更重要,而是用乐透彩号码的隐喻,留给观众去品味。

就片子而言,库尔德最终找到自我、找到最佳的形式表达自我的过程,有必然因素如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也有偶然因素的触发,比如岳父请他吃饭、委托他帮忙拿新护照,席间有报童卖报,他从报纸新闻照片中获取灵感,找到通向自我的正确途径。

这些因素,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都是宇宙中的随机事件,谁也不知道哪件事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以及该不该发生?

这样处理故事的主题,确实会给一部分观众带来观看解读的困惑。

片子用很大篇幅讲岳父齐邦德教授,作为著名的妇科医生,在纳粹统治期间,曾经参与希德勒的净化种族血统、消灭无价值人口和基因的行动,战后,岳父也因为画家库尔德的父亲自杀、在库尔德身上看到他的忧郁气质,岳父认为这些表现不符合他自己关于优秀人种的看法,而亲自动手拿掉了女儿艾丽和库尔德的孩子,并导致艾丽习惯性流产无法再怀孕。

用了这么多篇幅,结果并没有如观众预期的那样将纳粹罪行控诉一番,而只是作为画家的生活背景,衬托他在明确地找到自我之前,不断被社会、被某种权威(岳父)否定的事实。

在挣脱了他人强加给我的意识,识破重重幻象的迷雾之后,我是谁?

我是什么?

是导演尝试引导观众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么,我有勇气,寻找和面对那个真正的“我”吗?

 8 ) 消解那些目的性太强的宏大作品,让企图心太强的观众心怀不满

无主之作是以消解为乐趣的作者和观者的乐园之地。

他所涉及的二战中的死亡,柏林墙的建造,和艺术创作的宏大主题会让读者轻而易举的进入寻求宏大之后的严肃这个老套的陷阱。

就像他在电影中所讽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样,所有在电影中寻求现实主义和严肃历史的人都会大失所望。

三个小时中每一次向深刻打开一条笔直的道路,随后拐上一处森林中小径的创作会让失望的观众发出平庸的感叹。

什么叫做平庸?

观众绝对不认为自己是平庸的。

也绝对不认为自己真心赞赏的作品是平庸的。

然而恰恰相反,冲破平庸的作品如果那么容易被认出来,那么就会满街都是。

和大家想的不一样,电影的创作者对维护什么道德,分辨什么是非都没有强烈的兴趣。

甚至对电影中的人物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好恶。

所以,作者不但不会在电影中安排浮出水面的真相,也不会安排难逃法网的恶人,更不会安排一个经过苦难洗礼之后成为艺术大师的年轻人。

不,创作者对这一切都漠不关心。

它晃点了所有会对这些关心的观众。

这些观众,会像片尾对年少艺术家提问的记者一样严肃而无趣。

是作者对这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悲剧漠不关心吗?

你也可以向他提问。

如果你并不对这些历史严肃的进行描写,就把电影中的这些人物都放到这个背景中去,承担这个背景所必然发生的痛苦,不觉得太“随机”了一点吗?

艺术家在片中是怎么回答的?

那个乐透数字的梗。

或者说艺术家用了那个庸俗不堪的句子: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其实这部电影只是关心人,关心艺术罢了。

小男孩的姨妈被强制破坏生育能力和强制死亡的痛苦都不如那五辆公交汽车在广场上齐声奏响的A宏大。

也不如以裸体自由面对世界的姨妈在钢琴上弹出那个重要的音符意义宏大。

那些死亡,爱情,堕胎,强权,党派,统一性的痛苦,在片中被处理的微不足道,漫不经心。

你以为那是创作者在耍花腔,在故弄玄虚,叙事能力不足,一万个理由。

这么多理由,就是在片头钢琴上弹出的那个音,和少年在荒野草浪的树顶上所悟出的世间真理之间所经过的无数个人,炸弹,岁月。

这些沉重的视角,都不能充分的理解那个音符的宏大。

就像这部片子面前坐着的沉重的,严肃的观众,经常放错了重点。

毕竟,创作者也已经给自己的电影起好了名字,无主之作。

 9 ) 年度最佳新鲜出炉!逼你看到真相的经典,看完明白什么叫“我”

如果2019年,你只有时间看一部真正的电影,那么《无主之作》(Never Look Away)绝对是最佳选择之一。

该片目前豆瓣打分8.5,胖哥觉得这个分低了。

影片导演,来自德国的冯·多纳斯马尔克拍片极为考究,前后13年共拍了3部。

踢开那部好莱坞的试水作。

其处女作就是名垂影史的《窃听风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豆瓣得分9.1!

影片讲述冷战时期,东德一位情报人员奉命监听“可疑人物”,一位剧作家和其妻子的生活,因为长期监听,他渐渐被做作家对于自由的渴望,以及他和妻子的爱情所感动,而最终选择保护他们,背叛了自己的组织和信仰的故事。

这是一个文艺改变社会的故事。

来自德国的导演冯·多纳斯马尔克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于被柏林墙隔开的德国社会深有感悟。

其新作《无主之作》依然把背景放在了“分裂”的德国,只是时间稍有提前,在三个小时的正片中,为我们送上了1937到1966,横跨近30年的德国社会变迁史。

冯·多纳斯马尔克曾表达过,如果《窃听风暴》的故事是文艺改变社会,那么《无主之作》则相反的讲述了社会改变文艺的一段历史现象。

虽然时长超过3小时,但《无主之作》绝对是一部你不舍得走神的经典。

在近40分钟的第一幕中,我们见识了战争的狂热和死亡的冷酷。

影片从第30分20秒到34分16秒,用了短短不到4分钟时间,给我们展示了1945年德国遭受恐袭的惊悚瞬间。

这一段“四平八稳”的剪辑,如无锋重剑,靠着精准的画面衔接,以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遭受战争摧残的场景,直接将观众逼出内伤,不自觉的湿了双眼。

《无主之作》的信息量极大,文本层次丰富,为了不过多剧透,胖哥选择感悟最深的地方切入,只作抛砖引玉,不能详细解答。

因为真相,可以理解,但有时不能言说。

那段4分钟的恐袭划开了地狱的入口,《无主之作》是一部“但丁的神曲”。

它带我们入了地狱走一遭,见识了战争带来的身体摧毁和消灭。

然后用整个第二幕带我们缓慢上升,见证各种匪夷所思的“钳制”和“恐怖”,用最后的神奇一幕完成“神曲”,引领我们走出“地狱”,重获光明和理性。

《无主之作》从社会到个体,有着相互丰富的主题。

宏观上,讲述的是特殊历史时代,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对于群体组织和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影片落脚到了艺术和科学上。

第一幕的悲剧注脚是男主角的姑姑伊丽莎白。

她是人人都贪恋的美人。

刚刚获得学位,有着不错的前途,她才给最高元首献了花。

她是走路带光的天使。

但悲剧的是,她是一个有文艺天赋的年轻人。

德国即将进入全面军事化时代,这里不需要文艺,只需要军人和武器。

她对于音乐的热爱和疯狂,让她的行为被当做“精神失常”。

德国当时开展了令人胆寒的“人种论”,劣等的基因,劣等的人种不允许生育,而且将被抛弃,直到死亡。

他们没有资格“浪费”国家有限的资源。

他们必须消失在帝国之内。

作为医学栋梁的教授西本德教授奉命执行,他的一支笔就可以宣告一个生命的“无意义”,打上一个符号就可以消灭一个肉体。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扭曲,纳粹从肉体到精神上钳制了国民的自由,在精神和肉体上给予双重否定。

那4分钟的地狱烈火伴着亨德尔的名曲《上帝如是说》,就是对纳粹恐怖行径的控诉和怜悯。

战争结束,德国分裂,美丽的伊丽莎白没有走出毒气室。

从带着光的天使,到一具冰冷的尸体,这一切并不能由她自己决定。

男主角渐渐长大,主人公库尔特的自我解放和自我认知之旅拉开帷幕。

故事的主线是画家库尔特对于自我身份,从不断否定到最终肯定的过程。

但影片的主题内核却始终是他的姑姑伊丽莎白。

影片第一幕有一个令所有观众“看不明白”的地方。

伊丽莎白亲切地要公交司机们为她集体按下喇叭,她站在中间,感受喇叭穿出的音符的韵动,这是她最美妙的时刻,最激动的瞬间。

但显然,一开始观众并不能理解伊丽莎白的行为和感受。

这恰好是影片的主题楔子。

2小时过后,但影片结束时,观众就会明白这个行为的意义。

《无主之作》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就在于,它通过库尔特的经历,解释了一些看起来虚无的行为,其实在自由状态下,被拥有真实自我的作者赋予存在价值之后,就有了意义。

整个第二幕,影片给我们展示了库尔特从东德到西德的绘画经历。

东德的绘画学院教育他,不要总是“我,我,我”,个体要什么不重要,要关注集体。

所以,他最后只能去画壁画,展现意识形态下的集体团结,所谓的实用主义。

同时,潜在的“对手”,间接杀死他姑姑的医生西本德教授因为“手艺”重获声誉。

科学依然压制着文艺。

理性对于感性的钳制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和终结,形式上的二战结束了,但意识形态上的冷战才刚刚起步。

虽然凭借天赋获得了声誉,迎娶了爱人,但库尔特依旧选择抛弃一切,带着妻子去到了西方。

在那个激进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重新”开始。

他尝试模仿别人,但教授几句话,一个脱帽礼,让他明白,艺术必须来自自我。

这一段是影片的扣题段落。

教授怪异的艺术行为究竟来自哪里?

他为什么总是不愿意脱帽子?

用油脂作画是他的天降灵感吗?

当然不是。

当柏林墙建起后,德国不光分裂成两部分,其实西德内部也在经历经济创伤引发的政局跌宕。

教授烧毁了两幅画,告诉所有艺术学生们,不要做出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都带着认同,而认同可能带来思想上的枯竭和片面 ,极有可能滑向一种隐秘的被奴役状态。

经历了二战之后,“控制”早就从身体的限制上升为了思想的灌输和价值的认同。

而艺术家的使命就是穿透一切,否定一切,用自己的作品抵达真理,找到真相。

库尔特带妻子到西德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其中对于真相的索问不言而喻。

所以,影片漫长的第二幕,就是否定精神,找寻真相。

影片中,库尔特重拾画笔,通过自己独特的记忆,稳定的笔法,把经历和感情变成了作品。

而他的作品都是人物,但又不光是人物,里面有历史,是集体和个体记忆的重合,有着他潜意识下的观点表达。

终于,那副“无主之作”,道出了真相,抵达了真理,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影片避免了一切的狗血和虚张声势,它用尽全力,只想让观众获得自由,看见真相。

影片多次出现了“看与被看”的镜头,那是一种故意而为的“凝视”。

“凝视”背后有权力关系,看与被看就是权力和身份的体现。

西本德医生非常看重自己“教授”的称呼,他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画家库尔特。

但当西本德看到那副“无主之作”时,他惊吓地不敢往前半部,他第一次不敢直视,他吓得大汗淋漓,眩晕不止,立刻选择了逃离。

在真相面前,他的教授身份,他的财富地位,瞬间瓦解。

西本德虽然获得了财和权,但始终只能逃避真相,依然为长久护照所困扰,被尊为教授,但他的身份认同一直没有完成,这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而库尔特直面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他明白了姑姑的行为,也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身份认同。

影片从开始的宏大缩小的个体,通过否定身体,否定精神,让库尔特找到了肯定的存在价值。

从微观上来说,库尔特与西本德诠释了一个寻找主体的过程。

主体我,往往被社会和文化先赋予了位置,以各种规训手段确定“你是谁”、“该干什么”等控制指令。

比如西本德作为医生,可用笔杀人,也可用手救人。

即使杀的是同胞,救的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

他依照位置的使命,完成了主体的行为,始终逃避着真相。

就像拉康对于主体做出的悲剧性论断:你看起来像人,其实你并是不。

你不过是症候与幻像缝合起来的症象罢了。

而库尔特则通过不断地否定先验的位置-主体关系,通过自我认同,在自由的空间里,抵达了真相和存在。

《无主之作》在宏大主题上,用纳粹、东西德的分离,表现了隐秘控制的存在,已经人在其中的异化。

在个体上,它由表现了人重新寻回身份,完成主体建构,否定权力给予的位置之后的自由化。

用历史描绘社会的变迁,以艺术切入展现个体对于自由的追寻。

就像库尔特姑姑说的那样,“不要把目光移开,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所有的大师之作,最具份量的地方,无疑就是对于真理,真相的展示。

所以,我们一定要真实地活下去,哪怕是“直指着面具而前行”。

 10 ) 德国伤痕文学怎么在中国豆瓣拿了这么高的分?

电影的色调很好,承认,这色调一看就应该是个好故事。

开始小男主和漂亮姨妈的幸福生活,我以为这是姨妈的爱情故事或者小男主被性启蒙的故事,错了,姨妈遭到了纳粹的破坏,我一以为要向《美丽人生》的方向去了,但是漂亮小姐姐就被简明扼要的做成肥皂领,便当了。。。。

男主转眼长大,我还以为能为小姐姐报仇,结果他英俊文艺泡妞圣手还特别专一,一招把定了家境,社会地位都远在他之上的女主。

大反派妇产医生--女主的父亲,有等级阶级优越感,但是也没有用最霸道的方式拆散女儿和男主,既没有找地痞收拾男主,也没有找史塔西诬陷男主一个罪名把男主送进监狱,更没有利用人脉介绍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给女儿认识。

只是有时候装X和奚落男主,故意给女儿做人流,然后导致女儿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流产,但是艺术青年锲而不舍的滚床单,终于成功生出了孩子。

那说明什么?

岳父大人的手艺再强也没有男主的性-能力强?

大反派妇产医生给男主找了个擦地板的工作,想用这样的奚落,让男主像男主的父亲一样自杀。

反派真的太天真,男主也傻的可以,西德经济可谓经济奇迹,出口制造高歌猛进,赔给以色列那么多钱,赔给犹太人那么钱,雇佣了很多外籍劳工,男主这样的怎么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吧,非要跪在台阶上像日本人一样擦地。

直到一帮同学来玩,给了男主拖把帮他艺术的擦地。

欢乐的擦地场景让我以为这是东德青年西德奋斗的青春片!

终于男主手动ps照片大法自成一派,相当于ps叠加几张照片再加径向模糊,合成的照片把高高在上的岳父吓一跳,而这竟然是男主对反派反抗的最大胜利,在有钱同学的资助下,还办了展览,好像出名了,因为来好多德国的大媒体,不知道德国是艺术家少,还是媒体没事干,还是有钱同学路子硬,开个大众甲壳虫的有钱同学真是太tm有钱了,开甲壳虫太炫富了,甲壳虫好像是那时候世界上最便宜的车之一。

感觉这可能是个艺术家的励志电影。

然后男主就找了个大巴车停车场,玩起来漂亮的姨妈玩过的仪式,一排大巴车对一个人鸣笛是什么感觉,像男主和她姨娘一样陶醉吗?

千万别模仿,耳朵不要了,听力肯定会受损。

一点不美,相当于自残。

现在大巴的笛声老大了,和轮船能pk,一排鸣笛,直接震死。

另外司机就那么好说话,旁边楼里的人不开窗户骂街啊!

好吧,就算这合理,那这就是一个文艺片,完全不在乎情理逻辑那种。

电影好长,时间好长,就在鸣笛中突然结束了,但是岳父还是逍遥法外,这剧情看起来真是不痛快。

憋死了。

这样压抑,要不是两个女主身材大暴露,真看睡着。

不过这故事,大杂烩一锅粥,好人死的极其凄凉悲惨。

坏人坏人没被抓到!

恶人恶人没有恶报,不但没有恶报,而且从东德到西德,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这种东西,类似与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对德国人可能会很有感触,但是对中国人来说,不符合中国人善恶观,其实就连中国的伤痕文学电影也没有这么高的豆瓣分数,是不是又有人在幕后在豆瓣注水了,刻意操纵评分,然后进口此片赚钱?

《无主之作》短评

成功的用几幅画,逼退岳父侵扰的故事。论绘画艺术的实用价值。

6分钟前
  • 小石匠
  • 还行

高开低走之作,开头姨妈在客厅裸体谈钢琴,兴奋地发现世界的公式那段可以,后面时间跨度太大,说什么都说不好,另外,波普那类行为艺术在本片里面居然那么愚蠢俗气,黑的好一手。姨妈一死,全剧魂都没了,这部德国电影很差,非常差。

7分钟前
  • archimboldi
  • 还行

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实在不觉得这部片对纳粹的表现有何不妥或不寻常,但Berlinale居然将其拒之门外,可见各国都有自己碰不得的底线

8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真是又臭又长

13分钟前
  • 密密缝
  • 较差

挺好的題材拍成了肥皂劇,結尾的懸而未決也是莫名其妙

14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生日的时候看的 想起过去两年 从决定来德国的那一瞬间 到开始厌倦这里的街道像厌倦所有生活过的地方 只有重新坐在电影院里 才能想起两年前对德意志的向往 才觉得 艺术 生活 自己 还是很schön的

17分钟前
  • 佳期
  • 力荐

装b

22分钟前
  • Double ki
  • 很差

动人原型+扎实大导+出色男主+丰富延伸,似乎想不出什么不好看的原因。三小时很长,如若想全神贯注观看,外加兴趣释然的阅读搜索,需要“牺牲”工作日完整的晚上;三小时很短,艺术史、时政变化和男人的成长,哪能在短暂的时间就装下所有的讨论。创作画板构筑的“虚”和历经时代变革的“实”之间,他不断与自己对话,和过去做对抗,于误解和苦难之中,寻找内心的声音。这些路程曲折又激荡,振奋人心又深刻压抑,却能穿透画框,跃过屏幕,感受到所有想要了解的表达。电影模糊了那种生硬的时空界限,真正步入了一堂不够专业却别开生面的艺术课。

25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这片唯一的优点就是揭开了现代或者后现代艺术创作大部分都是些什么煞笔和垃圾。

27分钟前
  • 琧婯
  • 较差

太过冗长,没有节制性的起承转合,很多情节浪费在没有叙事功用的画面上,靠结尾一个随机事件带动高潮,进而走以感性化的爆发俘获观众。主题是关于艺术和政治,期间穿插悬殊阶级间有情温水饱的爱情不那么真实,而且很单薄,美化的毫无瑕疵。结尾因为一张画,把纳粹军官、画家的受害者姑妈、他的岳父,三个有隐秘联系的人凑巧融合在一张画里,画家本身是不知情的,但此时结合前面的铺垫给了观众一个感性化的升华,有效是有效,但作为戏剧冲突太突然、太简化了。整体三星半。

32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佳作无疑 但是看不到大师气质 一大堆同学看自己母校及学长们上荧幕肯定是另一番滋味 屏幕里学长们的昨天可能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明天 ps.第三段 雕塑走廊 聊天那段有点跳戏 转场那里不是走廊 而是屋子 ,还有 所有的门都是15年左右换的新门 李希特读书的时候门不是这样的 但是 可以理解剧组实在是找不着啥景了 学校能借教室给剧组就不错了 换门估计是痴人说梦。

33分钟前
  • 鹅害鹅大人
  • 推荐

“消耗里亡逝”

34分钟前
  • GGH&&
  • 还行

音乐出众。拓展了剧情电影的深度,顺便谈及了艺术演变。整体三个小时下来,觉得非常完美,挑不出毛病。

3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所以岳父到哪里去了?”

43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只有真实的才是和谐的,每一样真实的内容都是和谐的,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教授让Kurt做“我”的艺术,画自己的画,和Kurt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的想法不谋而合。照片无所谓谁拍,画无所谓谁画,只看里面有没有真实。Kurt画的照片和照片本身的区别也许就在于,从Kurt笔下画出的照片,带着Kurt跟随内心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这些情感甚至Kurt自己也没发觉或者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所以岳父看到那张四人合一的照片画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大的触动,仿佛被人洞悉了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恶事。而Kurt也把这最好的一副不拿去展览直接送给了教授,除了岳父,或许只有教授才看得懂这画了。摄影很棒,调色很棒,小提琴演奏的那段bgm好像在其他电影里听过。全片看似不错,但主旨的表现太隐晦,神有点散。6.9

48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还行

2.5 / 虽然一开始就没指望《窃听风暴》的导演真的能超脱意识形态藩篱触碰历史的复杂性(试问影片除了粗糙地对历史之“恶”进行标记之外真的有如它所宣扬的一般"Never Look Away"吗?),但是到头来居然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逐渐崩塌、主要的人物线索维系都产生断裂,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和佩措尔德的melodrama水准云泥之别,倒是和《地久天长》的一团浆糊不相上下。虽然对这几位艺术家缺少更具体的了解,但目测博伊斯还是可以骂一句: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

5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各种元素杂糅,还是很深刻的。

53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画面很美,截了很多图做壁纸。

58分钟前
  • 来自比邻星的H
  • 较差

政治扼杀人性,艺术帮人回归自我。各种意识形态一比较还是布尔乔亚对艺术最宽容。在讲述艺术历经时代的磨难和重生这方面和霸王别姬有异曲同工之妙。

1小时前
  • 鼠斩车田万齐
  • 力荐

電影本身富有感染力,Kurt看著姨母撕心裂肺那一幕我就開始哭了。電影時間跨度很大,雖然感覺挺長的但絕對沒有沉悶和抽離感,如果我提早看了時長未必會看。需要勇氣去追求心中所想,卻一不小心斷送了性命。我好奇他好像沒怎麼經歷掙扎。有點過於工整了。而這些巧合恰好是美麗的。看到了導演,好高,堅持創作的全權決定。

1小时前
  • 屁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