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看完我的世界,第一时间,就想写下这些话女孩,写给你们的一封信:1.你们心思是细腻的,毋庸置疑,所以,你们要呵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轻易被外界伤害2.你们是孩子,也即将成为大人,但无论如何,不要像婴儿一样无理取闹 也不要着急长大3.女孩和女孩做朋友,绝对是童年最好的回忆之一,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最重要的朋友,爱他,信任她,然后宽容她……4.如果你和她开始吵架了,那么恭喜你,你要接受一段深刻而难忍的经历,不过这段经历过后,你就成长了!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恭喜你!
5.你和她吵架的过程里,一开始都是冷战,然后过渡期,最后是实弹的战争的爆发……这一切都极其难以忍受 却也是每个人交际圈中需要经历的所以,女孩们,希望你们能坚强一点,别忘记,友谊只是人生一部分,你们还有家人,就算家人不理解,还有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6.最后,你如果还爱着你的朋友,还想念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如果她值得你的喜欢、那么——记得勇敢地,突破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放下所谓的自尊心、然后坚定的和她站在一起因为那些外界所有的干扰和你心里的自尊心,都比不上你和她相亲相爱的每一分每一秒结束语:就像结尾女孩问弟弟:“他总是打你多一拳,你为什么还要和他玩……”弟弟的回答彻底点醒女主:“如果他打我,我打回去,他又打回来,我又打回去……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
”这句话真的从心底里唤醒我心中对友谊的疑惑,也许,看呀,你看看男孩子们,打打闹闹都是爱,那么,作为女孩子们,是不是也应该放下太高的自尊心和小心思,主动一点点,哪怕一点点也好……
青春前期,总是敏感而脆弱的。
羞于家境的窘迫,难以坦荡荡的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
羞于家庭的破碎,难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接受朋友的善意。
不止小孩子,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如此?
女生之间的友情很奇妙,可能来的莫名其妙,去的也可能同样莫名其妙。
说实话,整个片子很安静让人很容易沉静下来入戏。
虽然最后两个小孩子算是和好了,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有点惋惜。
从我的角度看来,这并不是解开心结,只能说是两个同样被孤立的人迫于无奈的和解。
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刚刚萌芽,这种三俩成群的现象很正常,如果是一个人,就会显得很“羞耻”。
一起组队上厕所,一起上下学,一起说悄悄话,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特征吧。
李善是最初的被孤立者,在她看见智雅的时候,她感觉到她可能会有一个朋友,所以她在智雅即将消失在转角的时候叫住了她。
她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假期,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在小公园聊天,李善不让智雅回头的那个瞬间。
因为她知道,她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
她们的第一个间隙出现在哪儿呢?
我想,应该是智雅醒来看到李善对妈妈撒娇那时候。
智雅的父母离异,她很羡慕总有这种温情的李善,至于是不是嫉妒的程度,我不愿多想。
最善良最纯粹的是小孩子,最刻薄最复杂的也是小孩子。
至于后来的争吵打架,也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彷徨和自卑。
女生的友情,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
另一点,我想说说李善的母亲。
开始我很不待见她,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我觉得她太不关心孩子了。
慢慢看下去了以后,又发现其实她也是有心无力。
需要照顾整个家,每天工作也很累,还有个更小的孩子要操心。
实在是没有过多的心力来留心女儿的变化。
但是发现孩子问题以后,也试图和女儿沟通,我相信她是爱李善的。
羞于启齿,总会让我们错过很多。
羞于表白,你可能会错失一个刚好也暗恋着你的人。
羞于道歉,你可能会错失一个一辈子的好基友。
何不坦坦荡荡做自己,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
至少,不会留有遗憾。
两个女孩的演技真的太好了,从李善和智雅的眼睛里几乎能感受到所有的情绪变化。
看到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脏被什么击中一般,谜一样的“普鲁斯特时刻”袭来。
就像妈妈一直问李善“最喜欢的是妈妈还是智雅”,李善只会笑着说“智雅”。
大人们永远不会懂朋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对于李善来说,智雅大过一切。
看到李善用捣碎的凤仙花给智雅染红指甲时,忽然想起大学时期的室友,她的家乡也有用花染红指甲的习俗。
凤仙花染红的指甲,代表着独属你我的深厚的情谊,就像我送你的手绳,你爱不释手。
然而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涂上了蓝色的指甲油,就像我们之间被第三个人的色彩覆盖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被剪断的手绳一样,活生生切断了。
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变成刺向彼此的冷箭,也许,我们都没想到会给彼此带来那么大的伤害。
指甲上残存的凤仙花染红的痕迹,预示了重归于好的可能。
智雅撒谎说母亲在国外工作,大概是不想让孩子们得知父母离婚的事,又或者想避免和孩子们讲母亲的事,然而李善和母亲的亲密刺痛了缺失母爱的智雅,友谊就这样有了裂痕。
就像李善的父亲说,“小孩有什么,不就是上学,玩耍,吃饭吗”,他不会懂孩子的苦痛,大概除了孩子自己,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只是友情里一个微妙的变化就足以击溃她们。
李善被单方面断联时,她被刺的何止是手,她的心也被完全伤透了。
一度不理解她一次又一次地靠近伤害她的人,一次又一次原谅伤害过她的人。
后来才明白也许是太孤单太寂寞了吧,母亲不会认真听她倾诉,被从小认识的同学一直霸凌,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友谊突然拥有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下吧。
贫贱夫妻百事哀,男女生孩子的时候大概是从未替孩子想过。
我看到有人赞颂李善的母亲对李善的教育,穷人当然只能教育出一个善良的孩子,不然怎么会有一个心甘情愿的血包呢?
爱李善吗,也许是爱的,但更爱那个儿子。
只想说穷的人不要生孩子,孩子不是你,她们有自己的欲望,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没必要和你一样过那种无能为力勉强活着的生活。
如果给不起他们想要的,就不要生。
买不起色铅笔买不起手机进商店都会和弟弟说买不起玩具的李善,会容忍别人打自己的会懂事地说自己只看不买的弟弟,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时时刻刻在她们面前念叨家里没钱的父母。
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都有着被人霸凌的惨痛经历,可是为什么处于同样困境的我们,却依旧彼此伤害。
坏的人明明自己也会难过,却依旧那么理直气壮地霸凌别人。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里难以说明的事实。
但那又如何?
你望向我的瞬间,我也把目光投向你,我们已然明白:此后,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彼此伤害,而是永远选择彼此,支持彼此,做彼此最好的朋友。
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是看完后仍会觉得心里有丝丝缕缕的难过。
可能是导演的镜头太细腻了,就像一开始镜头追着小姑娘的面部表情刻画。
从喜悦、期待、甚至是祈求…再到最后的失望。
从大人的角度看向那个孩子的世界,有回溯的心惊,又有身临其境的心痛。
如果我的手可以透过屏幕,真想去抱抱她再陪她好好玩一场。
可能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会揪着观众的心。
从开场到结束,一直很怕很怕她们之间有过度的不可挽回的伤害。
还好,应该感谢导演手下留情了,不然这电影又成鞭子了,抽得人心痛不已。
女孩子的成熟过程可能就是从单纯的心理上构筑复杂的人际关系开始。
好写实的风格,还好没有出现无可挽回的戏剧化冲突。
一、爸爸李善的爸爸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能有什么烦恼。
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就忘了那个曾经是孩子的自己呢?
也许我们现在回忆儿时的烦恼,认为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当时年幼我们来说,那些就是天大的事情啊,那些事情就完全主宰了我们那时的情绪啊。
二、妈妈小孩子本就敏感,如果大人对孩子还那么大条,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二次伤害。
李善的妈妈会询问孩子,但李善不说,也许李善觉得说了也不会被理解。
其实小孩子是爱分享的,但妈妈如果以前没有好好倾听,孩子就会选择封闭自己。
妈妈爱李善,但没有真正理解李善,她那句“青春期”并不能把所有抑郁、悲伤、苦恼都概括,每个小孩面对的都是具体的事情。
三、李善李善那句“她没有踩线”不仅是在为智雅作证,更是在捍卫曾经自己的尊严。
那个站在操场上无所适从、备受煎熬的李善,她不再沉默,她逐渐变得坦然和坚强。
我们也都是这样慢慢长大的吧。
四、弟弟我们不可能融入任何环境,我们都曾经历过没有归属感的时光。
但后来我们也知道了,人,生而孤独,路总归是要一个人走的,没有谁能一直与我同行。
李善的弟弟说,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
很多人觉得弟弟的话很有哲理,但如果是我,我会对弟弟说,也许你可以换个玩伴呢。
女生之间孤立总是存在的。
女生是成群结队,在团体中寻找安全感的生物。
她们爱手拉手一起去上厕所,一起去超市。
甚至一些女生是脱离了团体无法生活的。
女生的友谊来得快,去得也快。
女生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决裂。
因为家境,因为美貌,因为和男生关系好,又或许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原因。
这种排挤在青春期无知又凶猛的时期特别明显,想来既龌龊又肮脏,是可怜人欺负可怜人的方式。
但不可避免,总在发生着。
长大成人之后,也多多少少有着这样的情况。
电影中,爸爸说小孩能有什么事呢。
并不是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攻击,赤裸直接,丝毫不讲情面。
因为还小,我们并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更好的反击。
高二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寝室的关系很复杂的。
她们几个都是表面上交好抱团,然后其中一个女生不在时,就一起说那个女生的坏话。
很久以后,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她们寝室四个人,都三个群,每个群都是少一个女生,几个人会在相应的群里说没有的那个女生的坏话。
然后她想会不会她们三个也自己建了一个群,没有po主,在那里暗搓搓的说自己坏话。
观影的每一秒,都很难受。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自己,那个高一时的自己。
被寝室的女生孤立。
自己有偷偷哭过。
我伤心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我并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怎么就突然这样了呢。
只不过在年少时期,我们因为没有幼小对被孤立无援的事如临大敌。
也有朋友和我说某某某在说我和男生玩得太好了,她嫉妒我只不过是我坦荡些,快乐些,漂亮些。
那件事发生的一年后,我与那几个女生相见,她们还是过得比我更糟。
我也不在乎了。
我已经不在乎被误解,不介意不被欣赏。
明白自己根本管不了那么多人的感受。
这并不能给我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好友们还在我的身边,我也并没有因此变笨。
日常中的幸福感对现在的我来说最重要。
每天吃饱饱散散步,忙碌间隙和好友发发微信插科打诨,每周按计划表行事。
平时不和爸妈吵嘴,每天还期待着和好友们快点相见。
我觉得这样真好了。
这部电影看了后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在想。
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的童年连韩智雅都没有。
不好像有,三年级有转学生转过来,没人和她玩,我主动和她一起跳橡皮筋,约着上厕所。
之后她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玩好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团队,我从里面被剔出来了。
我好像一直都是卑微讨好的那个,永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他们。
有的时候小孩子的坏和好都很残忍。
也不是因为什么,可能就是你的零花钱没那么多,你就格格不入了。
小时候放学他们相约着去吃校门口的炸串,可是我没有钱。
最开始他们让我尝一下,之后就不叫我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我所有性格的导火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圣诞节大家互送贺卡,但是我没有钱买贺卡,在收到贺卡后我说我送给你我自己做的贺卡吧,我自己画的噢,里面还有讲只告诉你的秘密!
但是她说,啊我才不要手工做的,我买贺卡都花了五角钱呢。
那时候我很自卑。
我觉得这些好像全是我的错,是我的原罪。
之后大家约着去公园滑旱冰,可是我没有旱冰鞋。
我说我不去啦,我没有旱冰鞋。
有人说,没事,我有两双,可以借给你一双。
我跟着一起去了。
他们滑了一会儿后滑到了一个小朋友的阿姨家,她提议说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吧,可是不能去太多。
我眼睁睁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要不gj你先回去吧。
小学还有个很温柔的隔壁班女生,爸爸是老师,说话很温柔,小学家里还有烤箱。
很羡慕,又有些嫉妒。
她约了大家一起去她家吃烤肉,没有叫我。
我一两周后才知道。
当时就觉得又委屈又憋屈又生气又憎恨。
暗暗发誓,我也不喜欢她了。
导致我每次遇到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我永远是第一个主动说我退出的人。
我每一次都说,啊我不去了,你们去吧。
没事我可以的,你们去玩吧。
也不是不想去玩,就是很害怕,很害怕被放弃,很害怕被拎出来说,要不你不去了吧。
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即使我都24了,有时候仍然会梦到这样的梦。
好像根深蒂固,我永远不是那个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初中后的朋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在一起玩了,我写纸条道歉,她拿着我的纸条和朋友们一起商量怎么回复。
仿佛把我的真心放在大众之下考察,好像在评判,我是否够格再融入这个团体。
我觉得很羞耻,事到如今我仍然觉得羞耻。
从小到大,我独行的时间太多了,无数次被孤立排斥,甚至他们也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地不愿意和你玩,不想带你玩。
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
因为我的性格。
我觉得很辛苦。
很累。
上学被孤立的时候想转学换班,长大工作后想辞职。
我好像果然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永远都是这样拧巴,倔强,强势,不讨人喜欢,又胆怯懦弱。
但上学我熬过来了,知道自己小学会毕业,初中会毕业,高中会毕业,大学会毕业。
但是工作我熬不下去了,仿佛这一生,都看不到尽头。
动物凶猛,尤其在未被驯服时。
大人的世界讲究利弊,孩子的世界追求对错。
---我们的世界。
The world of us .在大人们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吵闹对于儿童来说却比天大,在动物凶猛般的校园里她们小小年纪就要为微小的生存环境做斗争. 每个烦恼都无比巨大,而一个朋友就可以填满整个世界。
那什么时候玩啊 我打浩然 浩然打我 然后我再打浩然 浩然再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我只想玩”。
一如这部电影,小学或者说少年时,是一段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的岁月,有的,只有多余的敏感和过得特别慢的时间。
即便到了今天,去看别人的演绎,都会感到一阵窒息。
人类的可怜在于一辈子都在寻找归属感,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总是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直到成年,有的人知道孤独一生不可治愈,爱情、友情都不可以,所以只能学会与孤独相处。
有的人,一辈子试图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孤独的避难所,最后伤痕累累。
一部完整流畅的电影,首先儿童视角已经难能可贵,质量赛过主竞赛。
上海入梅的第一天坐在闷热的黑匣子里感觉把磨人的童年又过了一遍。
与其说是儿童片,受众想必是曾经经历过敏感,被排挤童年的成年人。
一路揪心与胸闷。
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但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让人生拥有了最初始的伤心。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真实的足以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平淡的就像我们都捱过的特别漫长干燥不透气的童年时光。
不可理解的不可认同的想得而不可得的时光。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真实。
拍得好像是枝裕和,細膩得不得了的故事。
似乎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過的故事,敏感的心包裹起來的心事。
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
电影中李善的父亲说:“孩子除了上学、放学还能有什么事呢?
”其实成人想的是绝对的错误的,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还要残酷,成人慢慢有了抵抗这个世界的力量,可孩子没有。
而家庭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而大多家庭的不予理解、放任自流,让孩子的心千疮百孔。
其实孩子很想呼喊的,但他们做不到。
而家长常常疏忽了他们除却成绩之外的事情。
电影本身的情节都是点到即止,成人世界的影响和划定都被淡化,唯一永不停息的是作为孩子她们内心的思绪。
始终认为站在边缘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望见下面的深渊,此时又恰好有了求生欲望,兵戎相见,便把自己彻底淹没了。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的任何一刻,我都会轻轻的说声做你自己,成为自己。
--2018.1.9 豆瓣点点点
看完电影,想起我由小到大都是被孤立的,想想就有点委屈,现在长大了,学会两个名词,第一个名称是独处,扮文艺青年,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友谊的,但是总是很难融入进去,第二个是自嘲,怕被别人发现了的缺点就会嘲讽自己,自己先爆出来,把伤害降到最低,在别人笑自己是傻白甜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友谊,这种感觉就是我的剧本我来上演,我来控制自己的世界的错觉,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也不是说,自己现在变得有多大的勇敢走出来了,而是对着那些人说不,因为你知道,这给自己一个交代又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在内心说你多傻。
上了大学感觉好一点吧,其实相处久了就知道,好像少了谁都不行那样子,但是冥冥之中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追求的东西不同,家庭富裕,家庭关系等等)。
明白有些人,你会继续深入的相处下去,而有些是不会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生活,走出社会了,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心中还是有点疑虑的,但还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哭着笑着,也要这把这场人生大戏,独自演唱得出彩动人。
有时候,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我们。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已经成为了大人。
大人的世界,往往显得成熟,世故,甚至有些冰冷。
因此,我们常常怀念小时候,怀念当时的单纯,懵懂和稚嫩。
孩子的世界似乎更加美好,更加温柔。
韩国儿童电影《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得以回顾小学时光,感受那种真挚与酸楚。
《我们的世界》虽然标签上带有儿童两个字,却并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童话故事,而是送给成年人的一份珍贵礼物。
电影以小孩的视角,通过两个小女孩之间友谊的变化,领着我们深入似曾相识的,孩子的世界。
相信每个曾是他们的我们,都能够感同身受。
十岁的李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女孩。
她看上去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她的家人对此不得其解。
妈妈忙着打工赚钱和管束照顾李善调皮的弟弟,没时间关心她。
而醉酒的爸爸则心不在焉地说:孩子除了上学,放学还能有什么事呢?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大人学会了克制,很少去主动伤害他人。
孩子却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事情需要接受和成长。
因此校园暴力这个词才会出现。
家境贫困的李善,正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虽说没有达到拳脚相加的程度,但女生们形成一个小团体孤立和排挤她。
孑然一身的李善,就这样夹在冷眼和嘲笑中,低着头默默不语。
本以为苦闷的日子会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没有尽头。
放暑假的前一天,因为偶遇了同班的转校生智雅,李善的生活被悄然无声地点亮了。
智雅长得漂亮,家庭富裕,完全是李善的反面。
习惯孤独的李善一下子被对方吸引了,和热情大方的智雅在一起,生疏尴尬好似不存在一样。
拥有大把零花钱和时髦手机的智雅不但没有看不起自己,还约定要到彼此家玩,李善给突如其来的幸福砸地晕乎乎的。
两个人渐渐熟悉起来,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她们喜欢奔跑在大街小巷,好像全世界只剩她们两个人。
李善的父母很喜欢智雅,夸她有家教。
但智雅其实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和小秘密。
为了回赠李善用凤仙花给自己涂的指甲油,她送了李善最想要的彩色笔。
明明有钱却选择了偷,似乎这样更有意义。
智雅还暗地里告诉李善,她的父母离婚了。
因此她家的别墅里,就她和奶奶住。
其实还有些话没有说完。
正是因为这件事,智雅在原来的班级中同样被孤立了。
孩子的心思是敏感的。
当智雅目睹李善向妈妈撒娇时,眼神中的失落嫉妒再也藏不住了。
当李善听到智雅提出帮自己交补习费时,心中涌上一股自卑感。
可她们都无法互相理解和察觉。
好景不长,宝贵的友情开始迸出细微的裂缝。
开学之际,智雅对李善的招呼充耳不闻的那一刻,李善的心里什么重要的东西破碎了。
原来智雅在补习班巧遇了排挤李善的女生头头,她们相处地还不错。
在听闻贬低李善的坏话的时候,她陷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加入小团体,李善势必会失去唯一的好友,再度形单影只。
如果坚决和李善站在一起,自己又不得不回到刚逃离的状态,一样被欺负。
犹豫再三,智雅最终无奈地选择了站队。
李善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好朋友要一次又一次地疏远,甚至和女生团体一起对付自己。
彩色笔交出去了,便当给打翻了,生日聚会被排除在外,手指上的鲜艳凋零了。
即使如此,李善不顾一切,孤注一掷地想夺回智雅的友情。
但是智雅并没有回心转意,讨好反而适得其反,对方更加冷落李善了,仿佛那个甜甜的暑假不存在似的。
这个过程中,李善和智雅彼此伤害,互相憎恨,关系一天僵过一天。
直到智雅的成绩超过女生头头,像低人一等的李善,样样优越的智雅也将遭受同样待遇。
恰好这时李善不小心将彩色笔是偷来的这个事实说漏嘴,班上开始传播智雅的流言,智雅深感难堪和恐惧。
两个人有时会怀念当初的美好,却无法克服报复之心。
在走廊上李善与智雅狭路相逢,误解和委屈一股脑冲垮了底线,她们不断揭露痛处来羞辱对方。
李善家里穷困,父亲是酒鬼,智雅父母离异,谎称出国,还经受过校园冷暴力。
情况一发不可收拾,两人在教室大打出手。
其实李善的懦弱,智雅的逃避,无非是面对群体不认同时,慌神而不懂该如何自处的表现。
面对投向彼此的伤害,无法和解叫停。
李善回到家,她看到弟弟脸上新添的伤。
弟弟常和一个男孩玩耍,但两人会打架,弟弟多是受伤的一方,但他仍旧和他一起玩。
她突然疑惑,问弟弟为什么会这么忍让。
李善想到的,是你打我一拳,我当然要回你一拳,这样才公平,这样才不亏。
弟弟的回答就显得幼稚直接了:如果这样下去,他和朋友将一直打下去,就没有空一起玩了。
而他最想要的,是和人一起玩耍,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亏或不亏。
这一番话,却如当头一棒点醒了李善。
体育课上,当智雅像之前的自己一样被人诬告犯规时,李善选择了站出来为智雅辩护。
她当初选择和智雅一起玩,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虽然她和智雅之间发生了不开心的事,但她内心仍旧渴望那份友情,这才是她想要的,而不是报复中的输赢,她选择原谅之前的一切。
这次站出来,也是李善对自我的捍卫。
过去的自己唯唯诺诺,当被别人拒绝,她总是往自己身上寻找过失。
现在,她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她要明确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退让。
智雅讶异地扫了李善一眼,然后一动不动地,任故意的躲避球砸在自己身上,淘汰在了李善身边。
两个人保持距离正视前方,大闹一场留下来的尴尬局促依然弥漫在空气中。
电影即将结束的瞬间,李善和智雅同时忍不住,小心翼翼地用余光窥探着对方,却发现彼此正在对望。
两个好朋友眼中的惊喜和善意,为《我们的世界》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什么都不必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孩子就是这样,既可以为了小摩擦反目成仇,又能够很快地抛下过节,迅速和好。
因为那时的时间是那样地漫长,好像没有尽头。
一个人走下去实在是太孤独了。
这是她们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事。
小时候说好同生共死的玩伴,早已经忘了姓名。
连那让人咬牙切齿的死对头,也在记忆的洪潮中面目全非。
好朋友无缘无故地逃避自己,与别人交好的揪心如今一去不返。
电影或多或少地勾起了大家的童年回忆,引起了深刻的共鸣。
《我们的世界》中儿童演员的演技自然又细腻,女性导演敏锐而温柔地描绘出了在朋友比一切都重要的孩子世界中,两个女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另外,《我们的世界》或许能推动反校园欺凌辅导治理体系的健全,这类作品无疑是多多益善的。
幼龄版女团生存手册。实在是不喜欢这种刻画。就当我是个直男吧。要有哪个女的跟我玩这些小九九我是真会拉黑的。
一段经历,而不只是个故事
32113-4-9
真实的力量就这样流淌着。正视事物本来的面目比粉饰太平有力量,这样我们可以在不完美中看到问题,一点一滴的谦卑前进。
07-12-2020 "又要打回去?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我只想玩(一边比手画脚一边说的4岁弟弟)"。感觉两个小女孩 特别是 韩智雅 的演技不稳定偶尔有点让人出戏 再看一会 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时而童真时而成熟的神情 让我不太适应。指甲油细节好评。两星半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善恶对错,但却会有人受到伤害,而看似强势的那个也只是不想受伤伪装的弱者罢了,但看过来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其实也是大人的世界啊,想起小伙伴玩狼人杀说的,坏人(强者)总是报团,而好人(弱者)却都是互相猜忌互相拆台
除了小bitch三人帮有点过分有点假,其他都好棒。庆幸自己小时候只被欺负过一两次。(那些长得不错学习不错伶牙俐齿的小女孩们真是天生的恶魔!
孩子的世界未必那么简单,情感的波动,小团体的微妙,女性导演就是细腻啊。
意外惊喜的儿童视点题材,品尝评价味道十分浓郁。无论哪段年龄层,受主流环境影响会形成小圈子,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因为有类似经历,这种状态和心态有实感,内心幼稚和真实呈现一线之差,演员表现好导演处理得当;PS:上了年纪的观众无不感概其细腻!!
也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选儿童撕逼的主题,有些段落不错,但是影片意图就让人喜欢不起来
敢不敢再丑点
其实我觉得用我们不如用她们,电影关照的是两个女孩子的内心处境,用她们可以去视角化,可能更准确。电影真细腻啊,我们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童年的她们或者曾经童年的我们在经历这些事情是却是很艰难。
能够被同龄孩子孤立的人 我觉得还是有自身的原因的
这么小都成了碧池 我总觉得看过这个故事呢
女孩间的细腻情感,很真实
I guess I was too cool to care
一般
小孩子的勾心斗角,有啥好看的,结尾又要和好
还可以吧,能看
贵在真实又细腻,用最平实的镜头语言抓住了共鸣。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哪怕是现在,只是自己对待问题的方式变的更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