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得很窝心,因此分了三次才看完。
我一向不喜欢历史,因此对jd教的历史也并不了解,也不是很有兴趣了解。
但我知道他们做过一些残忍的事,比此片有过之无不及,现在看来想必都很不可理喻。
退一步,其实各个教派都做过。
太愚昧了,对信仰的理解和做法,太愚昧了。
很多时候,他们真的没有活出“爱”,不知道或者忘记了“上帝就是爱”。
以Christ的名杀人,真的愚昧,辱没了神。
……但神使一切发生,又让我觉得只能闭嘴。
那时候还有奴隶制,人命如草芥。
人本思想是10个世纪以后了。
很多事情说到底,都是相对的。
我也无力评说。
2)好愚昧,真的。
尤其当达乌斯反思自己无法原谅(他人,犹太人),而Jesus在十字架上原谅了他们。
然后那个男的说:“你是谁,居然能和God比?
”真的太愚昧了,难道圣经没有教导说要学像Christ吗?
学习Christ的原谅和赦免之心,居然也被批评,还能怎样更愚昧呢???
!赦免和爱是无限的。
倒没必要反Christianity, 因为这并不是Christianity,这是religion。
真正的信徒信的是纯粹的教义,是信,是爱,而不是“宗教”。
“宗教”给“belief/Christianity”徒增了太多属于“人”的东西。
人又愚昧又诡诈,经文可以被曲解;带语境的话,去语境解读,何其诡诈。
人的自由意志,人对意义的赋予,有千万种可能。
还有选择性解读一些内容,不看另一些内容:难道忘记了那一段吗?
有一群人要用石头砸死一个不洁的女人,Jesus说:“你们之中谁没有罪的,可以先用石头砸她”,然后人都走掉了。
然后Jesus说:走吧,我也不定你的罪,以后不要再犯罪。
这也是《圣经》记载的Jesus生平事迹啊。
岂不比保罗书信内容更直接更有力吗?
3)Christianity对科学的解释据我所知,圣经里并没有直接讲过天文物理,《创世纪》极其简略,我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Christian解读为“地球为中心”“地球是平的”之类的,其实圣经什么也没说啊!
为什么要把人类有限的理解强加到神的话里呢?
然后再以宗教的名义迫害科学家,简直不可理喻。
现在,尴尬不尴尬?
圣经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人心,人愿意那样解释、这样理解,还固执己见,还以信仰之名。
4)电影中,我感觉提督那个小伙子——奥利斯蒂斯,很不错。
①聪明,两次启发到Hypatia;②持守对Hypatia的爱,即便Hypatia拒绝了他,仍然不记恨,仍然保护她、守着她;③而且注重兄弟情感;④面对逼迫,不妥协,有魄力,很男人。
5)Hypatia。
对真理的执着值得敬佩。
如果让我说,人命要紧,暂退一步是更好的选择:不让爱自己的人伤心;自己还可以留得青山在,继续科研;还可以平息争端。
她的死法我觉得不算死得其所。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宛若一只小蚂蚁。
6)达乌斯,这个男孩子有一些单纯的善良,是当时人类认知有限的牺牲品,在时代和环境的裹挟中,他几乎没得选择。
焚烧卷帙与仰望星空两幕,最震撼的场景:在亚历山大图书馆,身穿黑袍的基督徒如无知的工蚁,用昂贵的战利品——书籍——鼓动着胜利的篝火宴会——疯狂、非理性的闹剧;每当希帕提亚站在浩瀚星空底下,思索地球绕日关系的时候,获得的是振聋发聩的宁静,只有发自心底的追问、思维运算的声音——冷静,理性的瞬间。
如何评价发生在1700年前亚历山大的那些恩怨,多神论者和基督徒的厮杀,基督徒又屠杀犹太人,亚历山大城总主教对提督行政权力的攫取?
你可以说他们是乌合之众,在西里尔的煽动下焚书、残杀;你可以说他们幼稚,就像孩子为了争论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动刀子;你可以说他们的暴行是反基督,这些愈演愈烈的唯我独尊的宗教派别之争,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上演:延续三个世纪的圣殿骑士团、十字军东征、中世纪宗教迫害的问题……额,这些问题太复杂,在此略过不再纠结(最近从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和《宽容》中一觑这些纷纭往事)。
阿波罗尼圆锥体:达乌斯、欧瑞斯提斯、西尼休斯——知识、信仰和爱情,值得誓死守护希帕提亚认为阿波罗尼圆锥体的神奇之处在于,相同的圆轴产生出多种形状: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双曲线。
正如她的三个学生达乌斯、欧瑞斯提斯、西尼休斯,尽管师出同门,但各自职责不一,也就居于不同立场。
奴隶达乌斯——基督教圣战士在女主人希帕提亚眼中,他的身份是奴隶,无论如何聪明,依然无法僭越阶级。
他对基督徒的神将信将疑,但上帝的确满足了他的愿望——希帕提亚没有接受欧瑞斯提斯的求爱,让他对新的信仰有了信心。
在拯救图书馆的重要卷帙时,女主人冲他喊“白痴”,而西里尔给他圣骑士的尊称,尊严一下子就获得了提升,西里尔看到他对新的主流教派心存疑惑,邀之携手推翻旧神塑像。
自尊心膨胀的达乌斯终于“平等的”和希帕提亚发生关系,但强行的发生关系却打破了爱情地位的对等,反而再次彰显了希帕提亚的高贵。
希帕提亚解放了他的奴隶身份,他却从此被爱情囚禁,彻底成为她的囚徒,直至希帕提亚生命的最后一刻,达乌斯助她无痛离开人间。
达乌斯对基督教徒残杀犹太人有所质疑,他自己曾被人(强奸未遂,希帕提亚扔开匕首,放达乌斯生路)宽恕,但他伟大的神却不宽容犹太人。
其他圣骑士只道宽容是神的特权,凡人无权拥有,只能执行神的旨意。
问答间,希帕提亚在达乌斯心目中的女神地位得到巩固。
对于奴隶,皈依宗教可能只是单纯从中寻求自身在世俗社会所缺失的精神、地位的庇护和归宿。
改信宗教只不过是达乌斯获得身份、地位、自尊的手段,内心永恒而排他的宗教,则是对希帕提亚对一无二的爱,并且坚信不疑、从未动摇。
死者长已矣,生者则在余生中承受亲夺芳魂之伤。
欧瑞斯提斯——提督最无可厚非的是欧瑞斯提斯。
从学生时期就拜倒在希帕提亚的裙下,被嘲笑(希帕提亚叫他另找music女神)、被当众羞辱(希帕提亚在课堂上给他自己的经血),但欧瑞斯提斯依然为她危难救父,当了提督也罩着她。
西里尔逼他当众下跪以表对耶稣之衷心,根本也是针对他于希帕提亚的俯首帖耳,甚至也成为西里尔日后夺权的起点,在众目睽睽下捕获欧瑞斯提斯的个人弱点——为了多神论的妖女而背叛耶稣,这个行政长官也不过尔尔。
堂堂亚历山大城提督为最爱(电影没提到他是否有过其它女人)洒过血泪,就差抛头颅。
额角的殷殷血红和同袍西尼休斯掷地有声的教会命令让他止步于此。
欧瑞斯提斯屈服于教会,放弃追随了大半生的希帕提亚,主要出于个人的身份考虑;其实当他改变原有信仰、以基督教徒的身份出任提督时,就可以察觉他对仕途的勃勃雄心,女人可能会成为他官运上的掣肘,但不是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西尼休斯——主教西尼休斯连夜逃出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前,返身抚摸希帕提亚的沉睡的脸,翻过高耸的图书馆围墙保命,再出现已然成为拥有号召力的主教。
人物角色中他着墨较少。
可能他少了对希帕提亚的情愫,得以有足够的理由和理智来明哲保身。
希帕提娅希帕提亚作为古希腊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之外,她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女人。
女人的身份没有阻碍她去教学、研究,甚至父亲的开明态度也没有使她陷于婚姻的压力,但是还是被政敌发现而且利用。
如果她不是女人,只是单纯的男性多神论者,西里尔还能从圣经找到金科玉律来定她罪?
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熟悉圣经不敢肯定,但估计西里尔还是可以找到攻击欧瑞斯提斯的“证据”。
在元老会,元老嘲笑希帕提亚依然迷信多神论,她说她只信哲学。
欧瑞斯提斯和西尼休斯曾劝希帕提亚改信基督,以此保命,她以“必须怀疑”的借口拒绝。
希帕提亚没有出嫁以被囿于那些女人的本分事,毕生研究地日运行的轨迹关系,在科学和知识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富足。
她曾对欧瑞斯提斯说过, If I could just unravel this just a little bit more, and just get a little closer to the answer, then... Then I would go to my grave a happy woman。
如今她已经发现地球以椭圆的轨迹绕日运行,朝闻道,夕可死。
康德曾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在距离康德1300年前,有个女人和他心有戚戚。
这片我是在年初看的,感动到流泪了,其实该电影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科学或爱情,但大家明白故事背景讲述的是一个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时代的灭亡,就是那个拥有古希腊浪漫主义多神论,倡导人类民主思想自由的文化制度正式瓦解,被教条主义的独神论统治了(也就是正式意义上的宗教制度开始建立)。
再加上主角是女性,她同时又是科学工作者,这更加强化了我对那个时代崩溃的痛心,影片中的爱情只让我感动,但击出我眼泪的,是希帕提娅女士身上饱含的那个逝去时代的精神。
能理通天上这些物体究竟是什么回事,这在当时是多么困难的事,此时此刻我在打这些字的时候,都为那些追求自己究竟生活在什么真相中而不屈不挠奉献一生的人感到至高的敬佩。
——毫不夸张的说,我能生理程度上感受到他们发现了真相时的喜悦,就好比我是一个来自几千年后的同事,站在他们身旁,身心喜悦地为他们拍手,无限鼓舞。
--今晚,在整理一些古罗马影片的时候再重温一下,依然为希帕提娅女士身上饱含的那个逝去时代的精神留下浅泪。
虽然我始终觉得,饰演希帕提娅女士的女主角似乎不够“气场”,我想尼可基德曼正有那种大人物的“气场”,也就是一站出来你便能感受到她那份潜在的内涵和不可妥协。
但毕竟我们不该是形式主义的人,只要我们懂得这个故事,懂得这个精神,无论谁去演绎,相信我们都会那样的感动。
再补充一点:该影片拍得很朴素,稍为那么一点追求大片心态,都可能让某部分人觉得这个电影可看可不看,但朴素,正是难能可贵之处。
传说中的希帕提娅,看看多美: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c8ab0bced535b424b700c821.jpg导演估计是按这幅画像来选女主角的: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b/Hypatia_%28Charles_William_Mitchell%29.jpg顺便再送一首催人眼泪的音乐:http://www.google.cn/music/song?id=S189d0186a8425949&rview=share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
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
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从前在亚历山大里亚有一位老师教授古典学问,他有许多的学生,其中两个学生最出色,私交也最好,后来基督教新思潮席卷而来,为了谋求前途其中一个皈依基督教当上了执政官,另外一个继续沉湎在古典世界里死活不肯改变信仰,并且还宣讲反基督思想,于是两人分道扬镳……当反基督的先锋尤里安皇帝死后,罗马掀起了迫害多神教徒的运动,执政官一直力图劝说昔日同窗归依正统信仰,多神教徒一直死不悔改,并且扛起了反基督的领导旗帜……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被焚烧,老师为了保护浩瀚的古典世界的宝贵文献牺牲……多神教徒学生逃走了。
执政官很suffer,一直反思自己的动机不纯,既背叛了老师和同学,又没有真正寻找到新的精神家园,于是他迷茫了,但是逃走的多神教徒继续以秘密身份出现在帝国的多个地方,领导地下的反基督运动(话说有这个东西么),为了稳固民心,帝国某大主教亲自前来找这位执政官同学(他这执政官当了太久了吧),因为据秘密情报执政官同学和多神教徒同学曾是好友,当初多神教徒同学本来要上火刑架,也是因为他的“疏忽”而放走了。
大主教一边循循善诱,情理并进,一边坚持暗示执政官同学要将功赎罪,把多神教徒同学抓拿归案,这样撒到野地里的一点点坏苗子才不至长成邪恶的森林,他的政治前途才能得到保证以及进一步发展。
执政官继续suffer,他在现实和精神世界两方面都很迷茫了。
如果他是个纯正的惟利是图者倒也罢了,定会毫不犹豫,问题是他不是,他对古典学问也有精深研究,曾经有很阳春白雪的时代……深夜里执政官独自跑到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废墟中,在昔日的学堂前彷徨,多神教徒出现,二人展开激烈的辩论。
Agora里的下跪场面,但不抱腿= =反基督在各地被扑灭,镇压多神教徒的政策愈演愈烈,古典世界早已分崩离析。
意识到时代不可逆转的多神教徒同学孤独地被命运的车轮碾压粉碎。
执政官同学离开了政治道路,成为一名修士,遁入亚历山大里亚的海边悬崖。
火焰熄灭。
微弱的星辰隐没。
世界沉入纯粹的黑暗。
半分钟以后,在黑暗中亮起火焰。
火焰中出现尤里安的影子。
片尾打出《诸神之死》里的台词“太阳,啊,太阳……”-被我自己囧死了= =
Agora,西班牙Goya奖上,这部电影大出风头。
初看预告片,以为这又是一部被古典主义外表包装的俗烂的英雄美人故事,看过以后才发现,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一)这个故事里,女人终于不再是历史的配角。
Hypatia,她不是海伦,即使挑起一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战争也不过是胜利者用来炫耀的战利品。
她是一个真正征服了男人的女人,用智慧,用学识,用思想,但讽刺的是——她最后还是要死于被她征服的男人之手,即使以爱的名义。
当战场上的男人可以用一场壮烈的死被纪念时,不输于任何斗士的她却只能被剥光衣服,屈辱的死去。
男人,在他们无法从精神上征服一个伟大的女性灵魂时,他们永远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自己的对手。
有罪的不是她的学识,而是她的性别,是她高于男人的智慧。
女人不该有思想,女人是这个世界的附属,于是Cyril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判她的罪过——因为这写在了基督教的经典上。
呵呵,经典!
男人就只剩下这样的武器来挽回自己的颜面了么?
曾经敬重她的学生因此而背叛了她,曾经的爱慕者因此而无法再保护她,一切却只是因为写在一本书籍上的几行可笑的字句。
Hypatia,她所信仰的书籍所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思想,这一次却终结了她的生命。
这,算不算一个更大的反讽?
和许多历史上智慧的女性一样,她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二)人类每天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荒诞,忙碌的为世界划分各种集团。
男人,女人;基督徒,穆斯林;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黑人,白人……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则永远重复着征服、打压、屠杀、侵略、毁灭的主题。
一个信仰抹杀另一个,一个种族奴役另一个,人类的历史,说白了不过如此。
即使到我们自诩为已高度进化了的今天,人这种生物的本性依然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进化。
战争仍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行,大国仍然可以决定小国的生死,极端XX组织——不管是以宗教还是动物保护为名——仍然在强制性的向人们倾销他们的思想。
不论如何粉饰,这个世界,骨子里就容纳不下多元。
我相信所有神被创造出来的时刻都是出于善意,但我也相信所有的善意最后必将被恶意利用。
宗教从最初的心灵慰藉到最后的政治武器,往往要背离了创始者的初衷。
《Agora》里,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一如既往地是矛盾的导火线所在。
当Davus把面包分给信仰基督教的穷苦人们,当他第一次在这个宗教身上看到了平等和关爱,他的喜悦是真诚的。
然而,当狂热的基督信徒占领并毁灭曾经的讲堂,当那些代表着文明和智慧的书稿与模型被付诸一炬,分享了破坏者狂热的他却无法拥有相同的喜悦。
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立却伴随着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消亡,心灵的一块地方被填满,另一块却只能重新陷入空虚。
于是当人们问他天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答案了然于心的他却只能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有上帝才能解答。
”也许他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但当两种信仰已势成水火,他仍然徘徊在两极之间无从选择。
无法回应自己内心的他最后还是没有挺身而出拯救Hypatia,但他也不能绝对的忠于宗教,选择了私下帮助她更快的解脱于痛苦。
我相信,做这一切的时候,他所感到的不是懦弱的痛苦,只是更为深刻的迷茫。
但这种迷茫已经决定了他终将成为两种信仰的叛徒,终生背负更为沉重的心灵枷锁——所有的从前化为乌有,所有的未来已成苍白。
当你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这,是否也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谁说宗教是为了救人?
谁又说神爱众生?
就像电影里所描绘的画面一样,那些原本应该成为和平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却带来杀戮和疯狂,带来愚昧和倒退,这是谁的错?
明明看到一切已经背离了初衷,我们却仍然不肯放弃信仰,因为我们孱弱,我们不敢奉自己为神,我们需要崇拜别人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而这便必然给了别人以煽动和蒙蔽的借口,那么当错已酿成有罪的人又该是谁?
也许,错的不是宗教,而是这种东西注定与人类本身气场不合——人类的悲剧,莫过于此。
Agora意为城市广场,是古希腊城市中市民进行娱乐、贸易以及交谈政治与哲学的场所,本片以Agora为名,但片中的城市广场,几乎从未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欢愉交谈的场所,反而先后成为多神教徒与基督徒、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厮杀、相互迫害的屠宰场,最终成为基督圣战士四处巡逻的基督教一言堂,这与城市广场原本的作用大相径庭,实在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电影取材于古典时代晚期罗马统治下埃及亚历山大城在基督教兴起时的一系列信仰冲突与宗教迫害。
公元4世纪晚期,罗马在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和君士坦丁去世后的一系列战争后,开始江河日下,严重的经济危机、蛮族入侵、内战以及新兴基督教与旧多神教势力的斗争,都让这个迟暮的帝国一步步走向毁灭,绝望之际,贫苦的下层人民开始逐渐接受宣言审判日与救世主的基督教,很多上层阶级也受他们影响,为了地位的稳固选择信奉基督。
由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继业者托勒密兴建的亚历山大城坐落于帝国边陲的埃及,在整个古典时代一直是东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更拥有珍藏不计其数的古典著作的大图书馆,成为古罗马经济文化意义上的一颗明珠。
可这样一座未遭受前一个世纪战争过多影响的城市,如今也受到了宗教冲突的波及。
电影的主角是著名的女哲学家希帕提娅,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至少在心灵上,她一直将自己隔绝于宗教混战之外。
她潜心研究天体的运行,渴望找出地球与太阳运行的真正规律,观测、实验、与学生不断地质疑与讨论,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同时,她也受到自己奴隶与多神教贵族学生的爱慕。
当宗教对抗蔓延至她的课堂,她无比悲愤的,无比绝望的希望她的学生们,无论是多神教徒还是基督徒,团结起来,不要成为刽子手。
可她根本无法阻止席卷而来的风暴,感觉受到基督徒冒犯的地位可能较高的传统多神教徒们在祭司的带领下偷袭基督徒,却被人多势众,多为贫苦百姓的基督徒打败,被迫逃入作为多神教象征的大图书馆。
在这里,身为多神教领袖女儿却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希帕提娅依然和学生们讨论天体的运行,在精神上为自己也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世外桃源,并接触到了和天文学家托勒密地心说相违的日心说。
基督徒最终在狄奥多西一世的允许下冲进大图书馆,他们推倒多神教神像,他们焚毁古典著作,他们把这座智慧的宫殿当作至恶之所,将图书馆彻底毁灭,希帕提娅无助的企图挽救更多的书,但最终也无能为力。
而那位爱慕她的奴隶,也在阶级冲突之下选择了接受基督教。
电影的第二部分开始于若干年后,那位贵族学生成为了信仰基督的埃及总督,那个奴隶成为了基督圣战士的一员,基督教以及成为了城中的主导宗教,除了同样信仰上帝的犹太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信仰了基督教。
此时这些犹太教徒由于宗教仪式与信仰具体内容与基督徒有别,而成为了狂热基督徒的眼中钉,在几次互相攻击后,全城的犹太人在亚历山大主教的授意下遭到了基督徒的屠杀和驱赶,城市广场血流成河,哀嚎四起。
解决了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基督徒们把目光放在了希帕提娅和与她亲密无间的总督身上,他们咒骂希帕提娅是无神论巫婆,引用圣经的内容污蔑总督受淫妇指挥,甚至在总督不肯屈服后公开袭击总督。
希帕提娅此时依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对于地球运转轨道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可昔日侃侃而谈如今身居高位的学生们却再也不能在精神上与她相通了,他们不在乎天体运行,因为混乱的社会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为紧要的问题,他们已经不在乎对真知的追求了。
当希帕提娅终于发现了椭圆才是行星运行的轨道,她的这一成就也无从分享了,总督迫于压力不能再保护她了,身为昔兰尼主教的另一位学生劝她接受基督教,可对她来说,失去了质疑的权利,就失去了她作为哲学家的意义,她拒绝了,她独自行走在城市广场上,被基督圣战士逮捕、辱骂、撕碎衣服,在被乱石砸死前,望着残破大图书馆在某个角度下变成椭圆的天窗,死在了那个奴隶的怀抱中,她从未放弃对真知的追求,可这原本能改变世界的真知,却湮灭在了党同伐异的怒火中。
《城市广场》为我们呈现了那个信仰变革时代的众生相。
对比多神教贵族能够看戏、洗浴、衣着光鲜,悠然自得,无数灰黑衣服的的饿殍龟缩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他们是受压迫的人,但基督教给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当本无信仰的奴隶达乌斯由于偶然进入基督教堂,亲手为那些穷苦之人分发面包,并受到那些受恩者的祝福,他仿佛看到了神迹,他在此刻从被压迫的人成为了其他人的救世主。
多神教贵族只会称他们为奴隶,而基督徒则会把他们当作兄弟。
他在混战中捡起了武器,因为被压迫的痛苦,也因为爱慕的女主人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而愤怒,他亲手推到神像,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仿佛找到了归属。
可基督徒们在利用基督之名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却丢失了基督最大的善——宽容,当武力被交到了这群暴民手中,他们的眼里容不得沙子,称异教徒为贬低意义的pagan,在西里尔主教的号召下,他们以宗教的名义进行着党同伐异,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圣经,也没有学到耶稣基督想要传达的美德,而是以此为条框去约束别人,去杀戮与他们不同的人。
甚至当达乌斯看着残缺的、在烈火中被焚烧的犹太人尸体时问他的战友们为什么不能想耶稣一样宽恕这些异教徒,战友却回答,宽恕是基督才有的权利。
同时,基督圣战士们对宇宙的胡乱猜测,也与昔日希帕提娅学堂的讨论大相径庭。
这样的无知,这样的愚昧,以及对前主人的羞愧,让达乌斯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最终促使他在最后时刻发疯似的找到被逮捕的希帕提娅,引开其他暴徒,给了她最后的宽容。
这个人物的故事,很好的反映了基督教的善与恶,而在此之上,他对女主人的爱让这个人物更为丰满。
由多神教改信基督教,是四世纪到五世纪的时代特征。
多神教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吸收能力的原始宗教本就不具有一神教那样的号召性和排他性,也因此容许了质疑和哲学的存在。
但在这个时代,被王公贵胄掌控、日渐腐朽的多神教无疑不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多神教与基督教的冲突中,多神教司祭为了保全自己放弃了为他奋战的同袍,他们的虚伪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随着罗马元首们逐渐接受基督教,基督教在帝国内的地位逐渐提升,本就实用主义的多神教徒们也出于利益信仰基督教,如君士坦丁,也如片中的总督。
他可以说是希帕提娅的知己,但为了名利最终信仰了基督教,从原来善于质疑的天文学生,他变得不在乎真理,而更加关系世俗政治生活。
在于希帕提娅的交谈中,他表现出对老师研究的漠不关心,面对江河日下的帝国,行星到底是怎样运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的作为其实无可指摘。
片中的基督信仰就如希帕提娅研究行星运动,过度追求完美,无疑会失去更多重要的东西。
基督徒们对信徒纯洁无暇的要求,让他们失去了宽容,希帕提娅对行星运动轨迹真理的追求,也让她失去了享受人类世俗生活的权利。
本片无疑是反对党同伐异的,面对多神教贵族的压迫,那个奴隶捡起武器,高喊着I am a Christian,反抗自己的主人,数年后,面对基督暴民的辱骂,总督惊恐地四下张望,高喊着I am a Christian as you are,时过境迁,以信仰为名的党同伐异从未停止,其所带来的灾祸也从未停止。
希帕提娅的心中无疑有一个能够供人们自由信仰、追求真理的Agora,他在学生们因为信仰起冲突时要求他们尊重对方,他在多神教徒与基督徒的战斗中要求学生们不要参与,她在混乱的社会中隐藏于自己的住宅,依然不放弃追求行星运行的真理,死到临头,她依然不愿意为了苟活而放弃去质疑的权利,质疑、追求真知的权利,对她来说原本生命重要,是她和千千万万哲学家的价值追求,如那饮毒酒而死也不愿违法逃亡的苏格拉底,也如那不远委屈于教会而被烧死的布鲁诺,本片通过塑造希帕提娅崇高的形象,表达着对信仰自由的赞颂。
除了立意崇高的故事、演员精湛的演技与还原历史的布景、服化道,本片的摄影也是一大亮点,俯拍如同蝼蚁般战斗的暴民们,控诉着党同伐异的罪恶,上升至太空的俯拍,反映着人类斗争的渺小和希帕提娅所追求之物的伟大崇高,基督徒骑马踏入被洗劫的大图书馆时的镜头倒转,言尽文化之劫的悲痛······保有宽容,才能让对真知的追寻不致湮没在党同伐异的战火中。
觉得别人写的这个标题很美,借来用用先说信仰再一次想到那句话:信仰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的去做同一件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
有信仰是让人有自己的精神依托,而不是让人把自己的信仰凌驾于其他的信仰之上。
自由和尊重是多么平凡的词,但是在任何一个时期里却都那么珍贵的遥不可及。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自由和尊重更深刻的根植到每个人的思想中去。
无关乎政治无关乎政府。
再说说愛情Orestes在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奔放的对她表达愛意,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的愛是愛上了她的躯体和外在,并没有愛上她的内心和思想。
当Orestes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质疑地心说的时候,她的眼睛亮了第一次被他短暂的吸引了。
因为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思想了。
当屠杀异教徒的暴行威胁到她的课堂图书馆和学生的时候,Oreste守护在她和他的基督徒同学的前面说“谁敢伤害我的兄弟,我的剑就将刺穿他的胸膛”。
这种捍卫平等的行为第二次吸引了Hypatia。
她觉得他在靠近她的信仰了。
后来他以自己提督的身份守护和保护着她和她的研究。
可他的心驻足在她的精神边缘不再深入了,所以她的曾有的短暂的愛意也驻足了。
终究他的政治抱负和追求战胜了他的愛,虽然他痛苦他绝望,但看吧,这终究是男人对待愛情的态度。
Davus最初应该只是对待女主人的忠诚和敬仰,当Hypatia在课堂上说“我们是兄弟要团结,这里没有异教徒之分,没有奴隶”的时候,Davus的心给出去了。
他觉得这个女人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尊重。
当他把食物分给穷人的时候他是真诚的被基督教打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分享和平等的快乐,这正是Hypatia所表现的,他深深的愛上了她。
而她在看到他制作的地心模型的时候,她的心被牵动了一下。
可在图书馆被毁灭他只想着保护她的时候,她却因为他不保护书而愤怒气急之下咒骂他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奴隶。
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他对刚刚萌芽的自由平等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看到基督徒丢弃了最初的分享和平等的初衷,越来越迷失在暴虐中他迷茫了回去找她,希望她能再次给他指引。
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她的钦慕,可伤害最深的却是自己。
他继续放逐和迷失自己。
直到他自己明晰了追求和信仰他再一次去找她的时候,是想保护她和她的追求。
可是他能为她做的却只能是让她安静的死去。
愛情是个什么东西?!!!
年少时以为就是对方嘴角那一抹温柔的笑意,就可以把完整的心融化在那笑意里…………现在觉得当你的思想能被另外一个思想窥视进来 当你发现另外一个个体和你在同一个荒原,用同样的方式放逐 那时你的心灵能和另外一颗心灵用同样的频率跳动的欣喜的感觉吧???!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有如下叙述(后来的《史密斯希腊罗马传记与神话大辞典》"Smith's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中,几乎逐字照录):“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
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
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
而西里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
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蛮人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
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看这部片子前,从查尔斯·威廉·米切尔描绘的《希帕提娅》知其惊人的美貌——因其学识其遭遇,希帕提娅的容貌在画家笔下显现超凡的尊严美,从爱德华·吉本的文字知其惊人的聪慧,其父对其的悉心培养,亚历山大城的希帕提娅以学者的身份扬名——我觉得即使在现代,女性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也是惊人的;片子里的演员没有表现出文字描述的希帕提娅良好的学识造诣,演员拿书卷的样子很手生,不像是经常翻阅其的样子,演员气质、日常细节体现不出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以及教师的身份;据说希帕提娅“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出现在当地的行政长官面前,从不因参与男人的集会而羞窘难为情”,片子里希帕提娅扮演者没有这样的从容不迫,她总是突然出现并掷下一句之后总被印证为“正确”的话语,就无可奈何的避到一边旁观,片子里女主角表演的角色从开始到结束都不是希帕提娅。
片子场面宏大、服饰美轮美奂,不过没有“古罗马”的感觉,几个鸟瞰城市的镜头总不禁与《埃及王子》联系起来,HBO出品的《罗马》场景与人物塑造配合剧情,我觉得都较有说服力,尤其是不太了解的历史情节就做弱化处理,不强行加入太多无谓的内容,《Ágora》的剧情就像一片片总想剥离树的皮一样与主干不太粘连,编剧、对话甚至主演的动作都套路,比如女主高谈阔论一番后叹口气“可能我是白费劲(大意)”,沉默一会的倾听者答了一句“或许您是对的(大意)”,女主在船上演示后的动作表现,不少片子里主角(尤其侦探探索类)引导他人发现“新事物新线索”后也都是这样稍下腰抓拳扬眉喊道“yes”,我认为这片子的女主换妮可·基德曼出演也会一个样——《时时刻刻》里总不想浪费女主的美貌和那收紧五官的鼻子,《小岛惊魂》里女主护着孩子的动作与《Ágora》女主护着学生的姿势太像了,演员们的表演已经模式化,类似的场景表现的动作、表情几乎一样。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起点,广场(Agora)是古希腊城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广场发展于宗教场所,大约公元前6世纪,广场出现商铺,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地方 。
片子没能表现除了暴乱,广场所具有的思想交流、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作用;片子所指时代为罗马帝国末世,战争频发,战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里的图书馆,美人与古文明绚烂的藏书成为末世燃料,呈现《圣经》提到的三种死亡:肉体的死,灵性的死与永远的死,这部片子可能实在不能放弃光鲜漂亮的外表,丝毫没能表现出它所要展现的那个时代。
Hypatia,世界公认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Hypatia,古希腊文明的最后一位智者。
当她坚定在政府议会庭,对着众多质疑她的人,说出:“我信仰哲学。
”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落了下来。
就算是现在,当人类所谓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又有多少人可以避开沉默螺旋中的上升气旋,而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的信仰,而这样的信仰还是,哲学。
我想说,在我看来,Hypatia的光环,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如若这样,我们也就陷入了男权社会下的思维定势。
因此,我把这光环,定义为:坚守。
坚守信仰,坚守原则,坚守一个人作为真正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尊严。
然后,我才又接着去想,去思考,为什么让这光环穿越时空历史的,竟然是一位女性。
强大的男子们,去了哪儿?
是的,我们无法否认,这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男性也同Hypatia一样,有自己的坚守。
可,真当沉浸在影片中,注视着Hypatia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我会发现内心的感动与怜惜,是如此的不可抑止,超越一切的比较。
看来,虽然有了意识,但我们还是无法跳出成见对人的影响。
我们还是无法,走出那样的固定思维:她是一个女人。
在基督教之前的许多宗教中,女性神是广受追捧的对象。
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也有过许多关于这一点的叙述。
因此,我们才会在影片中,看到Hypatia为学生授课,看到有如此多的人敬仰她,爱慕她。
这是在一种意识形态下人们所作出的正常反应。
优秀之人,定受喜爱。
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态。
Hypatia被当做了巫女,妖孽,一个对上帝不敬的罪人。
或许,这并不是基督教义的本意。
只是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邪恶伎俩,毕竟,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
但是,历史一轮一轮重演,悲剧的色彩从古希腊延续至今,我们真的找不到方法解决吗?
我开始同意这样的观点了:不是基督教杀死了Hypatia,而是历史。
当一种文明开始衰落,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坚定,也无力回天。
尤其是当宗教和政治互为战友,真理只有被牺牲。
如同,这个将哲学作为自己一生信仰的女人,Hypatia。
有人说,Hypatia之死,是古典世界里的最后一场悲剧。
但想想,欧洲从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现世多种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算不算也是对Hypatia精神的一种缅怀和安慰呢?
尽管,人人都知道,它们的出现总是和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联的。
不管如何,从今以后,我的人生里,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值得记忆了。
她的名字就是,Hypatia。
勇敢的,让人想哭。
信仰真可怕
首先,应该说这是一个女人生错时代的故事。这样一个伟大,专注,博学的女人恰恰生在了基督教兴起的年代,相信科学的她无情的被带上了witch的符号,屈辱致死!其次,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在影片里穷人们运用信仰为所欲为,杀戮异己,当然,他们是无知的,但除此之外,我觉得信仰之于他们是生存
西方礼仪课上的电影
为啥要虚构一个男性奴隶暗恋她 影响她…
呃
野岛D 平川酱油
雄伟的广场,为何总充当屠杀的温床;赤足薇姿,智慧天使;没有神迹,只有魔术;在生死存亡之际还不忘思索宇宙的奥秘,这才是真·知识分子啊;一粉抵十黑;降格的人潮如同蚁群来袭;“对完美的痴迷也许反而束缚了我们的思想”;p.s.俯瞰众生的上帝视角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选材很好,中规中矩的拍摄,纯粹是事迹太感人,艺术表现力平平。烧图书馆的时候有几个倒拍的镜头很美。
主题不明确
历史原来如此
在成为合法宗教之前,他们干的都是邪教的事……
信仰与理想对抗时,你忠于哪个?
莫名的就是觉得好看呢
宗教被参杂了政治意图那就是会滋生出恐怖分子
如果信仰意味着仇恨。
怀念Julian the Apostate
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没想象的好,但足够了
宗教、哲学、科学、信仰、爱情、史诗……该有的概念都有了,可惜最终仅仅都停留在概念层面,影像雕琢,柔媚无骨,结构松散,叙事冗余,真不相信亚历桑德罗.阿曼巴会拍出这么不靠谱的电影,要不是蕾切尔.薇兹,这片只配2星
宗教+科学,这是我最为着迷的组合。宗教的发展也是一场无仁义之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