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分之二,感觉一般,其实是给后面的高潮部分作铺垫。
那个一开始就主动要求照顾丈夫的邻居Lilian ,丈夫一开始就耿耿于怀的妻子50年前的前任Dan,在后面都有了交待。
最后的结局,泪目,影片在妻子的遗书中结束。
一路上,有笑点,也有泪点,找到妻子的前任Dan,居然Dan已经不记得妻子了;妻子得知丈夫48年前出轨,一气之下把丈夫扔到养老院,最后又把他接回来;丈夫在加油站忘记带上妻子自己开车走了;丈夫忘了孩子们的名字,居然还记得自己学生,还能流利地背诵海明威的小说;两人晚上看幻灯片回忆过去,引来其他人驻足;本来想住一晚经济型的酒店单间,后来住进了套房;妻子出门化妆,戴假发,很有仪式感。
key west 和海明威故居2012年去过,海明威故居当时没有举办婚礼的,比较安静的院落;key west 是美国最南端,但是不记得有影片中那座跨海大桥和天堂一般的美景,不过key west 还是很美的。
丈夫身体健康但神志不清,妻子神志清醒但病入膏肓,两位老人开始了最后一段人生旅程,前往丈夫一直向往的海明威故居。
最后的结局,算是变相的安乐死,老人最后选择安静体面地离开人世。
这是我看过的Hellen mirren 的第三部影片,另外两部是《女王》和《谎言大师》,演技是真的好。
男主年纪好大,拍这部影片应该有80多岁了,厉害。
令人不安的是,一路上丈夫开车,毕竟失智老人是否合适开车上路,是否会成为马路杀手。
高中时,在好友看完美国文学后现代著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后,保持几乎说起必吐槽的频率后,我决定挽回一点美国文学的尊严。
“你应该这样说,除了海明威之外,美国文学也没多少可看的”我说。
好友,“加上梅尔维尔”我,“再加上田纳西 威廉斯”好友,“AGREED AND PERIOD”恰好这几位作家都出现在了这部the leisure seeker中。
那些散落在电影中无关紧要的细节,我都感同身受。
海明威文字极简的风格,他几乎从不描写主人公内心变化,喜欢用寥寥却力量十足的笔法结束一个故事。
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我上大学后拿到原著才知道原来那个奇怪的书名就是白鲸的名字。
在KW的酒店里,服务员与老头子在聊《老人与海》中的鲸鱼骨架。
那具骨架就像电影中所讨论的人的记忆,就算曾经的记忆消逝了,它们的存在也如同孤独伫立在沙滩上的鲸鱼骨架,本身就使人尊重。
还有kw故居里那张有名的桌子,导游会告诉你海明威只在每天上午工作,他有名的站立写作法,他边想情节边削铅笔,他喜欢用铅笔先修改文稿。
老太太对他的自杀表示,“I never understand.”据说海明威在晚年受疾病折磨极深,他经常向最后一任妻子诉说他的痛苦。
他的妻子嘲讽,“你不是应该向你笔下的那些硬汉一样忍受么?
”海明威冷笑,“这代表我还可以忍受,在我不能忍受的时候,你们会知道那是什么时候。
”然后,我们都知道了那一天。
人生,不是自杀就是他杀。
卢梭在《爱弥尔》里批评医生,说他们只能助长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本身却于事无补。
最后老爷爷和老太太一起从医院逃跑,我脑子就想起了这句话。
在影片开头二人选择西锁岛时,还有那把没有上膛的猎枪,他们心中死亡的恐惧应该已经消散了。
西锁岛的故居里现在有很多猫,海明威喜欢猫么?
我不清楚。
你们知道么?
能把The Leisure Seeker翻译成《爱在记忆消逝前》,成功“碰瓷”《爱在三部曲》,一定是深谙中国电影引进的资深老手。
如果直译的话---《求闲者》,听起来就是小众电影,不会有太多票房。
(P.S.《爱在三部曲》依次为《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事实上,《爱在记忆消逝前》,本身是公路片,而公路片注定是少数人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既然能“碰瓷”爱情圭臬《爱在三部曲》,自然还是有很多感人之处,给人以生活的启发。
说是延续,不仅是影片名这么简单,最终主要的是情节。
《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的是步入老年后的迟暮爱情,而《爱在三部曲》讲述的是,青年的浪漫热恋,壮年的明辨迷恋,中年的危机爱恋。
具体来说:《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的是一对老夫妻开着老旧的房车前往海明威的故居,在路途中不断回顾过往人生的故事。
既然是公路片,一定讲究公路片的模式(一说指南),这也是众多影迷常拿来称道的地方:第一条:给自己找个伴,有点奇怪的那种。
约翰是以为文学教师和作家,艾滋海默症让他的记忆越来越差,甚至会忘记妻子和儿女的名字,但是却清楚的记得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妻子艾拉患有重病,主要住院。
怎么看这两个垂垂老矣的病人,都不应该是这部片的主角,而正是因为主人公的特殊化,才让这部片的情感得到充沛的表达。
让他们开始旅程的是,妻子要住院,而两人不远分离。
疯狂。
不疯魔,不成活。
在人生的最后之际,是向死而生的信念促使他们走在寻找回忆的旅途上。
第二条:一辆车配上好天气,比较张扬的那种。
两个老人的公路之旅,得要各项设施都得齐全的车——房车,名字就是影片的英译直译,求闲者。
吃喝拉撒睡,一辆车,包管所有。
但这辆车又不是各项技能牛气冲天的豪车,而是一辆契合老人的“老年”房车,速度不快,设施陈旧。
看起来就像是三个老人的公路之旅,但总归,有车了。
有了车,天气也不能差,夏天的温度与阳光,正是适合老年人出游的季节。
他们就这样,开往西锁岛的海明威故居。
旅途上,回忆着70年代与孩子们度假的旅程。
第三条:一起干点蠢事,让人翻白眼的那种。
如果在还是一直坐着房车到处溜达,那还不如在医院好好躺着,免得受罪呢。
在路上,就一定都得做一些蠢事。
约翰,毕竟是海明威的死忠粉,必定是不遗余力地和人谈及海明威,哪怕是餐厅服务员也不例外。
滔滔不绝地自我表达,完全不知服务员的尴尬,老顽童的形象就这么立了起来,也让旅途增加一些笑料。
如果海明威只是约翰记忆中最直接的表达而导致的哈哈大笑,那么在他失忆后的“胡编烂造”就真的让人捧腹大笑。
一个老人一本正经地讲述着自己出轨的事,生怕妻子不知道自己曾经是渣男……就这样,一个忧伤的故事里,有了很多欢乐。
第四条:遇到一些事,莫名其妙的那种。
两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家,在旅途上制造的一些欢乐绝对不会是对无聊和枯燥的应对之策,而是而无意间酿造的意外事故,只是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
旅途中碰到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主观意愿下想要发生的,那一切都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甚至触目惊心。
每一场热闹的小高潮之后,总是让观众感到哭笑不得。
前一秒老人的任性妄为,让人捧腹;后一秒救护车的鸣叫,让人恐慌。
这也是影片叙事的得到之处。
最后一条:要解开一些心结,不可告人的那种。
人从青年到老年,从见自我到见众生。
白先勇有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儒、道、释。
既然我们还活着,就不应该白白活着。
儒家把生命的意义归于积极与至善;道家把它归于堪破积极的徒劳与至善的虚伪;而佛家则是明白这徒劳虚伪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儒怕死,道怕活,而佛是向死而生。
在爱情里讲述对生命的思考,从小我中思考大我的存在意义,才使得病痛渐渐远离人身。
我们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能被多爱一点吗?
我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能活得更快乐一点吗?
艾拉和约翰在生命的最后,在加勒比的海风中,携手等候夕阳落幕,是最美的迟暮爱情。
爱情,没有模板,但有同样的对生活的希望,对彼此的尊重。
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很真实。
略带欢乐的一部悲剧电影。
一对病了的老夫妻,走了一趟最美好的旅程,就像他们人生的缩影,有欢乐有痛苦有失望有误解有欺骗有伤害有原谅,但最强大的支撑力是爱。
爱让他们从起点走到了终点。
而终点,成了终点。
关于电影中的动人细节:
1.来接两位老人的儿子暴躁着急,衬托了两个淘气任性的老夫妻。
家中无人!
他们开着房车潇洒去了。
2.老夫妻路上拉着手唱歌,是嫁给爱情的样子。
3.房车之行真的美好。
即使把露营打招呼的邻居聊的无法逃脱。
4.爷爷睡下,乐观的奶奶突然身体疼痛难忍感到更扎心。
5.爷爷突然的正常让奶奶感到开心,但马上又健忘开始。
一瞬间的变化让人十分心痛。
照顾和被照顾的角色互换。
6.超老的古董房车行驶在现代化的跨海大桥上。
强烈的对比。
7.虽然记性不好了,但还记得吃醋,哈哈
(关于骂人的小幽默)8.坐在房车边,看着老照片的投影,望着对方闪光的侧脸
9.一起锻炼身体的和谐(即使刚刚尿过床)
被检查驾照的笑话
找不到对方的焦急
10.笑死:爷爷忘记在打电话的奶奶,加完油直接把车开走。
奶奶坐上摩托追
11.感动:有些话可能失忆之后更好说出口吧,把孩子当成“孩子”——你的名字就意味着你的杰出。
孩子的眼泪里是多少种情感的五味杂陈。
12.被打劫还不忘给人家上课。
机智可爱的两位
13.醒来发现被用枪指着。。
吃醋的要找奶奶的初恋算账
14.住酒店标间?
不行我们不能分开,改为住套房后,开心的像个孩子。
15.像年轻时一样幸福的喝酒、跳舞。
说“我爱你”(虽然奶奶却突然呕吐)
16.望向记忆回来时魅力四射的他时爱的眼神
17.记忆阴晴反复时的“随机应变”
18.发现了丈夫曾经出轨后的崩溃、遗弃,然后愤怒、唾骂、接着理性回归、接回、原谅。
这可能就是现实的生活吧。
无奈又无可奈何。
19.到了梦寐以求的海明威故居,他在欢乐的跳舞,她却晕倒了。
20.他竟然找到了被救护车拉走的她,通过包包、口红的味道,激发了记忆
21.他带她偷溜出医院。
“你是我的英雄”
回到“家”
22.——“再也不要离开我了” ——“我发誓”。
喝下安眠药,体面的画上口红、戴上眼镜。
汽车启动,永远沉睡。
两个老人和一辆老车(HOME)
—— 23.终点便是终点。
上个月就看完了的电影,因为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写短评,所以一直没写......其实很喜欢前半段,两个相伴了一生的人,在疾病即将要把她们分开之前,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一起私奔去旅行,实在是太浪漫了。
尤其是两人在有了孩子以后就很少出门旅行,老了才重新出发,有种重回青春的感觉,一边在外露营一边重温她们的照片这个情节也很温馨但是最后那一小段实在是太震惊我了,女主眼中爱了她一辈子的模范丈夫,居然曾经在她孕期出轨.......而女主虽然非常震惊,最后却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原谅,我真的,仿佛糖里搀了屎.......我本人一直坚信家暴和出轨都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不可能会有浪子回头的戏码,所以我就更无法接受女主的原谅了但还是给了四星,因为虽然我无法接受出轨这一段,但是女主从一开始就计划好要杀死自己和对方这个设定实在是太带感了,在分开之前,来一场美丽的约会,然后在最快乐的时候一起死去,这种同生共死的决心,如果不是爱了男主一辈子,真的不会做出这个决定吧,就,虽然无法理解,但是敬佩,给个四星聊表敬意
《爱在记忆消逝前》将原影片名“the lexure seeker”翻译地直白而贴切。
患阿兹海默症,时常忘记妻子和儿女是谁。
还尿床尿裤子,打嗝放屁耍孩子气。
这或许是我们老了以后回归孩童“逆生长”的模样。
而老妻患病需要住院,还得照顾你的饮食起居,替你洗裤子擦身子,满足你要吃冰淇淋的愿望,甚至还不得不原谅你的风流往事。
这也可能是老了之后她与你共同生活、继续付出的模样。
是在老屋中、病榻前熬完这一生,还是走完最后一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还是让我们继续手牵着手,再走一遍年轻时旅行的路程吧!
尽管行动缓慢、老态龙钟,但老有所依,就是最大快乐。
尽管有争吵、有无奈,但床头还能有你相拥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已经处理好一切事情和所有安排,你们不用担心。
……很抱歉给你们带来伤害,但临终前我们是愉快的。
你们现在会感到痛快,但不久之后就会感到解脱,那种不必看到我们身体和思想逐渐消逝到解脱。
我很爱你们到的父亲,我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我不能让他一个人孤零零的。
我们总是在一起,这是我们最后到完美假期,是最美好的结局。
”
最美好的结局,就是当我们都老了,还能彼此相依,共同度过最后的美好时光。
老太太有病在身多次有拿着药瓶的镜头老头因为患有失忆症 真让人无奈老太太为了让老头最后的日子能开心一点做了一个连年轻人都觉得疯狂的决定老头在旅途中总是忘记过去的事情打电话时叫她的女儿为小南瓜(八岁后没这么叫过他女儿)老太太刚讲完你在哪,曾发生过什么他又会问“我们现在在哪”即使记忆力这么差老头对他以前对海明威的故事记得一清二楚,逢人便讲起来,似乎“海明威”成了他晚年的唯一依靠也没对他的专业忘记在遭遇打劫的时候还执拗的指出“你的语法有个错误”真是可爱极了丹丹尼尔是谁?
人老真的不容易珍惜年轻的时候美好时光老头把老伴误认为邻居莉莉安的时候很多出轨的迹象表现出来老太太炸了,老太太知道后疯了,就连过去的那么美好的照片此时,也全都变了味儿过于爱和不爱都是种挂碍都是爱产生的执念 最后安拉真的挺不住了两人结局唏嘘 再伟大的人生,即使有爱的人陪伴但最终的结尾不过如此其实人生,本来就充满缺憾又何必执着于完美呢享有当下,过好此生。
每个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在混沌中被带到这个世界。
而死亡,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贺岁档之后的第一个周五,原本并没有观影计划,朋友买了票晚上临时有事,于是看了这部《爱在记忆消逝前》。
非常棒的电影,虽在开始就能看到结局,然而过程却出乎意料的有爱有恨有痛苦有怜惜,并不仅仅只是电影宣传里说的“快乐轻松”,相反,整部电影里充斥着一种忧伤的快乐。
海伦·米伦、唐纳德·萨瑟兰两位老戏骨用云淡风轻的演技带来了教科书般的角色塑造。
深沉的爱意酝在演员的眼中,贫瘠的生活在现实里。
这部影片的英文片名《the leisure seeke》直译是“求闲者”,两位主角一个癌症,一个阿兹海默症,夫妻俩开着叫做“求闲者”的房车去海明威故居旅行。
翻成《爱在记忆消逝前》可以说非常贴切,像是著名的《爱在》三部曲的老年续曲,又把故事的内核完全概括。
夫妻俩一路重温从前的美景,一路絮絮叨叨说着一辈子都没有说完的话。
好莱坞电影中时常会看到各种惊险刺激的追车场面,但我从来不担心主角会开飞车死掉,他们像是开了挂,无论怎么作死都不会翻车。
然而这部电影看得我担心害怕一直悬着心,可以称之为我看过最慢却最惊险的公路片了。
看到80几岁的老爷子双手去接老太太的饮料我揪心;看到反应迟钝差点撞到路基我害怕;看到警察查驾驶证我紧张;看到小混混想抢劫我却要笑出眼泪。
是的,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你大妈永远是你大妈,小毛孩子瞧不起人,在美国自驾游谁还不带把枪防身啊?
(以下大量剧透)看上去神采飞扬的老太太其实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却一直坚持着照顾时不时失忆犯糊涂的老头子……他们的这场旅行的初衷是因为他们的子女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想让他们分开,一人照顾一个。
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到老来分开会怎样?
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太太并不想活得毫无乐趣再慢慢忍受折磨而死,她选择在还能照顾老头子的时候,一起去一次老头子一辈子的偶像海明威的故居,然后在一切可以选择的时候,不留遗憾的死去。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这部电影或许就会更像《恋恋笔记本》一些,人固有一死,好在结局浪漫美满犹如一出童话。
在一路上,老头子时不时会想起老太太的初恋,即便阿兹海默症了,还是忍不住吃醋。
老太太觉得:好烦啊!
你怎么老年痴呆了还揪着陈年旧事不放啊!
但其实,能感觉出老太太嫌弃里的一丝受用。
好不容易再次见到初恋,几十年没见对方早不记得老太太了,老头子满意了,终于不再提这倒霉话题了!
但是随着阿兹海默症越来越严重,老头子忘性越来越大,不止记不得自己的孩子们,有时候甚至连老太太也认不出来了。
终于,有一天,他对着老太太喊出了老邻居的名字,他把老太太认错成他们一辈子的邻居,老太太的好闺蜜了。
他说:我们不能继续下去了,艾拉会心碎的。
在记忆的深处,老头子一直埋藏着曾经出过轨的事实。
这真是猝不及防。
不仅老太太,作为一个女性观众,这也非常让人生气。
被瞒了48年的老太太当机立断把这混蛋丢到了最近的养老院,让他自生自灭去吧!
她一边哭,一边骂,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发现一切早有端倪,不仅是和女邻居,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热衷于跟年轻美丽的姑娘谈论海明威,即便已经白发苍苍,即便有时已经忘记了海明威那美妙的语句。
只不过因为爱与信任,她从未怀疑。
原本以为看了一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果一颗苍蝇让我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童话,简直就像我们漫漫无知的人生。
但冷静下来之后,爱还是战胜了恨,老太太没有因为老头子48年前的错误惩罚他,没有留下他一个人,而是把他接回到“求闲者”,依旧选择一起走。
影片看完我很压抑也很难过,这篇影评也整整迟了一周。
老去是一件痛苦而必然的事,我们只能接受,然后尽力让过程不那么痛苦。
影星真的是上帝对他们自身的恩赐 只要是影星,都有一种超乎所有平凡人的魅力。
这种魅力与血统、出身、受教育、人格等等乱七八糟全加起来的因素无关,或者说是这些乱七八糟的因素全加起来造成的魅力。
总之,一旦有了这种魅力,就仿佛笼罩了上帝光环。
唐纳德萨瑟兰就是这样一个影星。
真的是从年轻帅到了垂垂老矣,有没有想起来大腕里面的那个影帝?
那也是他。
这个片子,才看了片头,就喜欢的不得了。
帅的人,就算得了阿尔兹海默病,也是阿尔兹海默病人里面最帅的。
嫉妒吧,在嫉妒的这头是唐纳德萨瑟兰,就算他死了躺在棺材里也比我帅。
而在无法超越的嫉妒的彼岸,才是自己,那个无论如何无法在这一生跨越魅力汪洋的自己。
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就去做一些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
照护他人,是凌驾于人性上的美德。
而如果有了爱情,这美德便说不清是本能还是习惯,一定是丘比特乱射箭,让有情人把爱情当成了麻药。
趁麻药褪去前,拔箭保命。
但麻药有时也是可以要人命的,于是这两人便永远被丘比特之箭连在一起。
丘比特射出的箭,是没有解药的毒药。
艾拉与约翰,携手四十余年的老夫妻。
艾拉癌症扩散,约翰阿尔莫兹海默症,但明显意识上更清醒的艾拉,天然地担任了照护者的角色。
不仅仅在约翰日益衰弱的记忆后,在整个家庭创建的四十多年里,艾拉都是那个照护者。
作为家庭主妇,她照料约翰的生活。
作为妻子,她支持丈夫的事业,如果说约翰是一名一辈子研究海明威的专家,艾拉仅仅由于对约翰的爱,至少也是半个精通海明威的专家。
约翰生病后,愈发像艾拉的小跟屁虫,他总在忘记艾拉,但也总在寻找艾拉。
他时时像一个犯了错吸着鼻涕找不到家的孩子,等待艾拉捡回他。
约翰生病了,艾拉更难受。
最沉重的莫过于由她决定两人奔赴死亡的过程。
约翰曾经多次表达,生命临近尽头病入膏肓时,希望艾拉将枪口朝向他,扣动扳机,帮他结束生命。
但约翰只决定了自己的生命终点,并未想过艾拉的生命终点该怎么走下去。
况且他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记忆表现,甚至并不能让艾拉判断这样的意愿是真是假。
艾拉病重,本也一心向死,但要让她带着另一个病入膏肓的生命约翰一起赴死也足够艰难。
她照顾约翰的时间有限,若她先结束生命,约翰将遭到怎样的对待,她无法想象,也不忍心想象。
但自己又怎能决定结束他人的生命,即使这个人是朝夕相伴的伴侣,这又不是何尝一种自私呢?
约翰设计的是一个人离开的结局,艾拉设计的是两个人一起离开的结局。
艾拉设计两人一起沿着回南方的路,重温时光,在故乡结束生命。
她带着陪嫁的房车,带着猎枪,带着能播放家庭照片的投影仪,止痛药和安定药。
即使有约翰孕期出轨的红尘往事浮出,扰乱了计划,艾拉还是未曾改变。
尊严和生命,由不得约翰做出选择,命运将枪递给艾拉,让艾拉选。
艾拉将枪口对向自己,扣动扳机,她选择了尊严。
但约翰也必死无疑,因为他早和艾拉的生命融为一体。
艾拉说:我们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
约翰说:谁从你这里偷走了约翰,也从我这里偷走了他。
为了唐纳德亚瑟兰看的很暖心,但是前半段太无聊了
3.5 这个片很有趣的是,完全架空掉了人物的现实性,不管不顾一股脑地陷入到情调中去。无论是癌晚期快死还是痴呆到不能自理,亦或狗血的陈年往事,在电影中都明确地呈现出虚幻荒诞、脱离现实的叙述版本。但也就是这种“管什么真实”令这部电影成立,哪怕温情脉脉是陈词滥调,够感人我也照单全收。
其实出轨那段还挺造作的。
6.5/10 兩位老戲骨太讚了;不過類似電影太多,相比之下不是很出彩了。
遗憾太多,心愿难了。谁知道能活多久,只是不愿等到人生的终点,还错以为一切都来得及。
故事並不特別或煽情,但被 Helen Mirren 和 Donald Sutherland 演得絲絲入扣、恰到好處。一段短短的旅程,讓觀眾窺見兩位主角一生的感情歷程與相互依賴。重要的還是人到多大都要不失任性與幽默吧,這樣看來電影更像一則童話。
又见商业电影为了钱强行拍电影的嘴脸。——没错,圈钱电影,贱卖温情。俗套的两个老人旅行主题,剧情却不充实;强行插入“出轨男被原谅”剧情创造波澜;难以自理的老人强行上路,弄的养老院和自己孩子鸡飞狗跳,为一点小脾气麻烦很多人;想宣扬什么价值观?老年痴呆开车上路?带枪强闯养老院?释放毒气和老伴同归于尽?
三星半。依托于极好的故事蓝本,以及米伦和萨瑟兰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影片生活化的影像由始至终抓着观者。但导演在叙事处理上,显然太倚仗演员的优秀,伴随故事展开,枝繁叶过茂,细节上的粗粝感愈发叠加,结局想要的效果也多少打了折扣。
不知道为什么莫名有种代入感,真心佩服这老太,伺候老头一辈子,发现被出轨已经就是将死之际了只能选择原谅,最后要以爱之名一起长眠,女人一生的爱与付出和男人一生的罪与过错就这么因病痛和死亡一笔勾销了,确实是很坚强有韧性一老太,但悲哀在到头来只是自我安慰,我们多少都活在这种幻觉中。
导演的问题,老戏骨演技模式化,因为一直强调洒脱,所以有些做作。
très USA alors que je suis de plus en plus intolérante~
很法式浪漫,却以美式公路小品呈现,两位演技很棒,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爱情观并不是我的菜。
基本就是老两口的恩爱与拌嘴日常,也是我能想到最理想的老年状态和夫妻生活。就算疾病缠身,也能潇洒地踏上旅程。他们没有什么遗愿清单,只是两个简单的“求闲者”。整体基调非常地轻松、舒适,主题倒是和《白鹤》一致:我们有权利以尊严的名义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在大陆上映是院线生态多样化的体现。
表面的自然和内在的精准才是正确的,这片子完全搞反了。这种题材,在电影语言层面应尽可能自然主义、写实,而不是有着好莱坞电影般的做作,包括表演风格。反倒是在剧作层面,即便是公路片,也要有段落间的逻辑性和精准的结构,而不是现在这副走一段拍一段的随意性,完全没有逻辑。
房车旅行途中的happy ending,这一路上的风景实在太美妙了,他们把老照片的投影也回顾完了。就这样,一整片绿意盎然和海岸风光取代了记忆衰退和生老病死的残酷,如果再向前一点就会是痛苦,那就让生命截然而止在最好的那一刻吧,这样就能永远在一起了。
这个卡司题材能拍这么难看 导演多才多艺了
不喜悲剧性结尾。唐萨瑟兰是少有的型男,老来也不见外型走样,相比帕西诺雷德福而言
故事略显平淡,人生的末期就该享受一下生活了,应该是我还太年轻了吧。
记忆这块幕布拔掉电源就空无一物,生活这本小说读了结尾就忘了开头。娶了你才知道梅尔维尔和海明威写不出的人生,嫁给你才明白吉普森或白兰度媲美不过的深情。你不在意我放屁,在意初恋穿的平角内裤;我不介意你尿床,介意隐瞒的风流。房车穿山,药剂穿肠,48年前在浴缸里我就知道,我在意的也只有你。
用公路片架构老年罗曼史是个动人的想法,奈何向海明威故乡行进的过程中,多放纵而无介质。年龄能让观众天然原谅这对老情侣的“装疯卖傻”,但主创对夕阳红理解之肤浅是在令人汗颜。与政治的强行勾连,更是尴尬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