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耿恭能守住这个小门,就能守住疏勒城的大门”,这句台词真是画龙点睛,给了百姓还有角斗场的囚犯们生的希望与信心。
待长风度玉门关,所有炎黄子孙都应该来看看大汉朝这段历史故事,耿恭好样的,率领三百个人打退了两万人。
西北的风沙大,但是不会埋没我们的无名英雄。
没有这些戍边英雄,就不会有如今的华夏!
光全实景拍摄就值得一看,现在市面上多少古装剧打着大投资的旗号,干着抠图的事情,令人不齿。
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做人都应该像耿恭这样,顶天立地,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
以前看历史故事的时候就了解过耿忠的故事了,当时就在想会不会有电影拍摄,没想到时隔多年终于看到了十三壮士归玉门,网剧能拍成这样实属不易了,当然加入了一些儿女情长和三角关系的剧情也算是无可厚非,电影的战争表现方面还有待加强,特效虽然谈不上宏大不过也算够用了,只是当中的剧情稍微有些拖沓了,最后给剧组点赞,难得的良心国产网大啊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在微博上看到这个故事,震惊无比,但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却并不多。
中国人知道的是苏武牧羊,班超定远,乃至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犹如关外黄沙,淹没无闻。
很多人将《大汉十三将》与《斯巴达三百勇士》作比较,两者之故事、之悲壮却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都是以少对多,比如前方打仗后方撕逼,比如都有爱情故事(个人觉得真没必要有)。
华夏数千年,从不缺拨动人心的好故事好题材,但是却没有与之相比配的说故事的能力。
即便两者故事如此类似,但是拍摄出来的作品,却不是一个量级(此处仅指电影本身)。
说回电影本身《斯巴达三百勇士》的风评已无需多言(海战版的我个人觉得是个烂尾),但是《大汉十三将》却又许多硬伤,比如或许是经费问题,整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宏大的战争场面,让人看得不是很过瘾,在历史上,夜袭匈奴大营是疏勒保卫战的亮点,在电影中变成了四人踹营小分队;有些情节显得很搞笑,比如开头的“神箭”设定,历史中是毒箭,电影中改成了“火箭”,这本身并无问题,但是仅仅几罐火油却产生了“震天雷”的效果,让人不得不感叹有些“神奇”,老实讲,看到这段,我莫名想起《巴霍巴利王》“火布”那段,只能说靠着想象说是很多很多火油。
或许是时长问题,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编剧讲故事的水平问题,整部电影里面很多地方没有说明白,很多情节有跳跃,比如车师国公主的人物设定,一开始我以为是对应历史中车师国王后秘密支援大汉守军,但通观全片,她的作用就是用来当醋瓶;比如莫名其妙安排了耿恭的感情戏,感情戏不可怕,可怕的是尬演+“争风吃醋”,结果还把小女主给写死了;比如结尾的围攻,看到这段,不由自主的笑出声来,都已经攻进城里面将耿恭一行人围起来了,已经“打的魔力转圈圈”了,可能是导演了为了突出戏份,结果长达一分钟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硬是等到了援军来救。
此外,台词和表演也很生硬,爱情故事画蛇添足,等等。
原本只想打个及格分,但是最终还是给了7分,因为这个故事!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大明劫》,一部口碑爆棚但是商业价值几乎为零的电影,《大汉十三将》的出品方有共青团,显而易见是一部有政治正确导向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在当今中国市场并不讨好,男欢女爱互相撕逼热热闹闹才是”主流“,虽然有《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红海行动》这样的高票房,但只要审视每年的上映电影榜单,你会发现《大汉十三将》这类题材几乎没有市场,所以这部电影没有进入院线。
但是,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需要挖掘这类的历史题材!
题外插一句,不知怎么的,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男主的遭遇和电影很像,只不过最终只留下三人。
电影本身比较尊重历史,除了部分艺术加工外。
榨取马粪这么”重口“的情节原原本本的呈现,也是难为了。
至于历史中在城头”匈奴使者BBQ“的情节,怕是在未来几十年也不会出现。
据说,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说的就是耿恭烧烤使者的故事。
比电影更精彩的,是故事本身。
疏勒保卫战其实是第二场战役,在疏勒之前,耿恭驻守的是金蒲城(有的记录不是这个名字),匈奴攻打车师国,耿恭曾派兵救援,但全军覆没。
后来匈奴围困金蒲,耿恭打退首轮攻击后,才转战疏勒。
历史中有很重有意思的情节,耿恭是耿弇后代(弇是光武手下大将,名记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将门之后,后来耿恭被马防诬陷,削职归乡,而马防是东汉开国伏波将军马援后代,算起来,耿马两家应该是世交。
耿恭等一十三人回到东汉后,耿恭被封为骑都尉,关于这个官职,百度百科解释为“属于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管羽林骑“有的记载说这个官职就是个护卫,看大门的,但从解释来看,应该属于皇帝近侍,算是比较好的待遇。
其余众人被收录为羽林,算是当今中央警卫局了。
电影中的皇帝位东汉章帝,即位不久,算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与其父汉明帝统称”明章之治“。
所以电影中朝臣辩论时,会有先帝驾崩新帝即位的情节。
这第三杯酒,我要祭这天,让这贼老天看看,这天下人都是怎么活的。
我祭这地,只要我等一息尚存,便寸土不让,大汉男儿顶天立地,生死不惧 !
今日我败与你,后世必会替我卷土重来。
”“犯我大汉者,世世诛之。
” 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
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
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后汉书》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珍贵的土地和精神,岂能让时间冲淡,泱泱中华,需要的是这种生死无惧,报效国家的情怀!
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打开优酷想要找一部电影看看。
翻来覆去的找了很久都没有看到特别吸引我的电影,怀着随便看看的心情点开了这部《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
说句实话,我之前对非国内的网络电影比较反感,因为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的,这些作品的剧情往往存在特别多的漏洞,演员的表现也是非常糟糕。
但是这部《大汉十三将》却彻底刷新了我对于网络电影的认知。
首先这部作品的情节是基于真实历史故事《后汉书》的第十九卷就曾花费一大段重点描写了耿恭守疏勒城的事迹,而耿忠的事迹也被当时的世人称之为“ 节过苏武 ”。
但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却从没有被搬上荧幕,不得不说这非常让人感到惋惜,这部《大汉十三将》恰好就弥补了这个缺失。
其次这部作品中演员的演技全程无尿点男主角谢苗绝对是动作戏和文戏俱佳的一位演员,而某些镜头中他甚至有些让人想起了李连杰,而谢苗曾经和李连杰合作过电影《新少林五祖》,这或许也算是两代打星之间的传承,只可惜谢苗因为身材不够高大而未能走红,这也算是比较可惜的一件事情。
除了谢苗之外,这部作品中其他演员基本都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们的表现其实都非常不错。
而这部作品中,其实有很多画面也都非常的高水准比如说大量的战争戏,整体水准极高,虽然场面并不算特别的宏大,但是至少在动作的美感上做得非常充分,尤其是开头的那场攻城大戏是让人直呼过瘾。
虽然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逻辑层面的问题,但是整体而言依然是瑕不掩瑜,即便是登上院线,这部作品也应该能够获得不错的口碑。
刚看完这部剧,总体来讲,还可以,但是要说拍手叫好,是差了不少。
首先电影很赶,很多细节没有体现,有的细节又很难表达到位,演员演技总体不错,尤其主角,很是用心了。
但作为一部历史剧,很难找到历史当时的感觉来,场面还不算宏大,场景太局限。
感觉就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表达一个传颂千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总是不那么让人尽兴。
作为这个题材,我个人认为怎么着也也算是一个大剧了,时间怎么着不不能低于2个小时吧?
怎么老感觉跟网剧似的?
不过,还可以吧,不像那些雷剧。
望再接再厉。
即使是你熟悉秦汉史,也不一定会注意到吕泽这个历史人物。
但是这个人物绝不简单——他是权后吕后的亲哥哥,汉高祖刘邦的大舅哥。
也就是这样一个身份的人物,似乎有意被历史透明化了,今天我们将从《史记》蛛丝马迹的记载中重新塑造一个鲜明的吕泽形象。
《史记》原本有52万字左右,汉武帝时亡佚《孝武帝纪》,东汉杨终也曾受诏删为了10万字。
《史记》几经亡佚,丢失删改不少内容,而这些内容,至少有1万字可能和吕泽有关。
吕泽在西汉开国史中,属于“异端”的存在。
整个皇廷,一半以上的功臣,不是他的老友就是他的故吏。
多疑的刘邦居然对吕泽是绝对信任的,刘邦对吕泽部下调之即用,吕泽也任其调之。
君臣一生,无一丝猜忌。
《史记》记载中对吕氏颇有微词,却无一字抹黑吕泽。
西汉开国,他功绩堪比三杰: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整部《史记》只言片语和他相关的内容能避则避,能删则删。
哪怕是开国排名前五的功侯,只因是吕泽的手下,就“不得”立传。
1芒砀起事——探究吕泽与刘邦的最初政治关系 2吕泽虽然是刘邦的大舅哥,但明确记载俩人政治渊源的,还要追溯到刘邦落草芒砀山时期。
在芒砀山,吕泽部下曲城侯蛊逢曾以曲城户将率37人加入刘邦部。
芒砀山起事时候的追随者能活到开国封侯的只有十数人。
但十几人中,却近乎一半的都不归刘邦辖制,比如:(蓼侯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孔藂和陈贺是刘邦在芒砀山一并起义的弟兄,但是正式加入,却是之后刘邦被迁至巴蜀时,他们两人以左司马的身份加入。
汉承秦制,封汉王前,作为刘邦的嫡系队伍,丰沛集团是按秦制来组织的。
刘邦封汉王后,嫡系部队的组织构成中也没有左司马一职,那么孔藂、陈贺左司马一职的说法又从哪来的呢?
只有一个可能,他们隶属于吕泽。
吕泽军为楚制,刘邦入川后,吕泽军大规模补充入刘邦军。
期间吕泽部中还有河阳侯陈涓、柳丘侯戎赐、东茅侯刘钊等加入刘邦军队。
由此,不难推断出所谓刘邦嫡系部队——丰沛集团中有很大一部分功侯隶属于吕泽。
而刘邦对吕泽和他的部下也是极其信任,任其发展调用。
因为后来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部分必须从史书中晦去。
吕泽不能写,否则政治就不正确了。
接下来的就是刘邦占据丰县,四处招兵买马。
但是关于这一点,《史记》上又有吊诡之处:(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
有趣的是,刘邦和丰沛集团的早期成员,均无前往宛朐的记载。
可别小看了这件事,这可是五百人啊,早期创业中,蛊逢的三十七人都要大书特书一番,更何况多达500人的队伍。
毋庸置疑,这里也被晦去了关键信息。
就记载文字来说,陈豨率领的五百人加入了谁的部队?
而为什么加入了这个部队,就等于加入刘邦军?
仔细推断便知,唯有吕泽。
紧接着,我们通过《功臣表》会发现秦二世元年一批未来的丰沛功臣加入了吕泽部。
阿陵侯郭亭、菌侯张平、厌次侯元顷、安丘侯张说等都是明确记载隶属于吕泽的。
至于起事丰县的王陵,也有这样一段吊诡的记载。
王陵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
还能确定的是泗水之战时,在外征集兵马的吕泽和刘邦会师,击败秦泗川守卫。
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这个“左司马”是不是大名鼎鼎的曹无伤暂时不得而知。
有人说是,也有人不是,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吕泽是个“异端”。
如果按上面的功侯及人马推算,吕泽与刘邦会师的时候,极大可能兵马是要多于刘邦的,而且战斗力极强,是一支彪悍的军队,这在以平民流寇为主体的起义军中,实属不易。
军队中旁支比树干粗,别说在古代,哪怕是现代都是一件极要命的事。
吕泽完全有实力单干,但是他却从始至终都选择跟随刘邦,马首是瞻,可以说整个秦末汉初,他这样的人就是“异端”。
但也许正是因为“异端”的缘故,刘邦对吕泽是出奇的信任。
如雍齿反复,似王陵这般高傲之人,被安排到了吕泽军,可以说此时的吕泽军就是刘邦的问题儿童军团。
2鸿门之宴——吕泽很可能是二号人物即使吕泽没有亲自参加鸿门宴,但是并不代表他的直属手下没有参加鸿门宴。
在刘邦带去参加鸿门宴的数人中,就有一名叫靳强的将领就是吕泽属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文字记载的参加宴会的人物名单可以看出,吕泽应该同萧何、曹参、周勃等核心人物都没去。
政治斗争永远不是杀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的,它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
刘邦可以死,但丰沛集团的利益不可死。
而吕泽也许是能取代刘邦的唯一丰沛集团代言人。
无论是从此次陈兵霸上,还是多年之后的“定三秦”、“出武关”、“将兵入砀”还是“伐齐”、“灭楚”吕泽都是作为刘邦最好的替代者存在。
加之上文的分析,此时吕泽不但是刘邦的大舅哥,唯刘邦是从,而且拥有军事指挥权,如果他没有去危机四伏的鸿门宴,这里就有了一个大胆的分析:他被刘邦以二号人物的身份留守军中了。
也就是说,一旦刘邦在鸿门宴上出现不测,扶大厦之将倾的二号人物就是吕泽,天下当然也就姓吕了。
3决胜之战——吕泽成为战略备案关键人物刘邦迁巴蜀后,项羽为防刘邦势力扩展,立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合称“三秦”,以阻刘邦出关。
在高帝元年8月时,刘邦便用韩信之计,兵出三秦: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在刘邦兵出三秦的战争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对其中两秦的战争,吕泽军是直接参与了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丁复)別降翟王。
(朱轸)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章邯,功侯。
朱轸在攻打翟、雍之时隶属于丁复,而丁复作为汉初封户排位第五的侯爵,则直接隶属于吕泽部。
(丁复)入汉中,定三秦,属吕周侯(吕泽)。
作为丁复和朱轸的实际领导,吕泽军在定三秦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紧接着刘邦就开始东征,一路上顺风顺水,带着五路诸侯的兵进了彭城。
吕泽肯定也在这一东征部队当中,但是他应该不是和刘邦出函谷关,而是率部出武关。
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
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薛欧和王吸入汉时,官职分别是郎中和骑郎将,这样低级别且又不是丰沛嫡系的人物和刘邦兵分二路是一件很令人难理解的事。
而最有趣的还是后面的: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在沛县的时候,虽然刘邦以兄事之王陵,可王陵却不怎么喜欢刘邦。
而且刘邦定三秦之时,王陵母亲还没有“舍生取义”,王陵也未明确对刘邦归附,因此刘邦又怎么会放心王陵迎太公和吕后呢?
所以,此处应该是一个在刘邦军拥有重要地位的人,带着薛欧、王吸出武关。
然后这个人和王陵私交甚笃,能“忽悠”着王陵迎太公和吕后。
放在整个刘邦军中,又要丰沛集团,又要独立领军,还要能在此时能“忽悠”王陵,唯有吕泽一人。
紧接着就是:(周吕侯吕泽)将兵先入砀。
关于这段记载,明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吕泽带着军队去自己老家(下邑/砀)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看出吕泽将兵入砀,可能是刘邦的备案:让吕泽军处于一个“清醒”的位置,以防兵败后的一溃千里。
无论这个备案是否成立,史实告诉我们,吕泽军的确阻止了汉军的一溃千里。
4大汉初定——吕泽的身影挥之不去彭城兵败后,刘邦的撤退路线可以说很迫不得已。
他开始肯定是想一路西奔的,但泗水被歼十余万人,只能南退。
退至吕梁山区又被歼数万,好不容易逃到灵璧,更是被杀了个“睢水为之不流”。
但是从灵璧得以逃脱后,刘邦的立马想北上前往沛县,带着一家老小西奔: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但此时的楚军已经兵至沛县,刘邦不得不走。
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有意思的是,在楚军冲着刘邦一家老小来的情况下,刘邦居然还能在逃跑的半路上遇到自己儿子和女儿,这也真是巧的不行。
但接下来的的事就很重要了,向西溃逃的刘邦选择了离彭城不足80公里的下邑落脚。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
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
吕泽是给了刘邦什么样的胆子,让刘邦敢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收拾军马?
《史记》中无从可考,但刘邦选择西逃下邑,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点:吕泽军拥有一定的兵力且具备一定战斗力,能阻止项羽西进刘邦信赖吕泽,并与他关系甚笃吕泽军对刘邦忠诚度极高,不会背叛随后,才有了: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吕泽军在这次整军撤退中,出色的完成了殿后任务,让刘邦军再无大的损失。
再说垓下之战。
根据《史记》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攻伐齐国的战争,汉军应该派了两到三个军团参与。
这三个军团分别是,刘邦直属军团,也就是曹参军团:(曹参)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
还定济北郡,收著、漯阴、平原、鬲、卢。
韩信军团: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
其中根据部署,曹参和韩信两路平级,因此“伐齐之战”二人职位大致相当,只是战略部署上有所不同。
但令人吊诡的是丁复和陈涓的出现,这代表着吕泽就在附近:(丁复)属悼武王(吕泽),杀龙且彭城。
(陈涓)以丞相定齐地。
所以很有可能吕泽参与了伐齐作战,但是其功劳被全部抹去。
垓下之战是最后一次楚汉战役的结果,这场战役起始还有战陈下、围寿春、屠城父。
其中吕泽军团的成员,部分是明确参与了陈下之战,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战绩:(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蛊逢)破项籍军陈下。
(靳强)从起阳夏,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眜,功侯。
身为他们直属领导的吕泽又去哪了呢?
无人知晓,总之他不能出现就对了。
垓下之战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大汉的雏形,大汉初定,而吕泽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却不能出现在历史上,不免叫人惋惜。
5身后之事——吕泽其实是一代功臣天下既定,刘邦开始大封功臣。
依据上文分析的吕泽立下的战功,如果吕泽不被封王,是说不过去的。
(那时离白马盟誓还早着呢)可是直到高帝六年,吕泽才被封“周吕侯”,时间上比自己的小弟靳歙还要晚一年。
封的晚不要紧,只要封的大就好,可是吕泽的封户史书上并无记载,只知道他的另一位小弟丁复封了七千八百户,汉初诸侯封户排名第五。
吕泽的封户有没有可能像当年项羽封梅鋗一样,直接来个“十万户”?
这个就无从而知了。
唯一知道的是,其长子吕台在吕后执政初期被封为“郦侯”,而吕泽死时,对于浓墨抹黑吕氏家族的《史记》并没有“废侯”“爵除”等记载,那么很有可能吕台继承的“周吕侯”封户。
如果吕泽对加封自己的称号或者物质奖励有所不满的话,《史记》肯定会在《吕后本纪》中说上一番。
但实际上,吕泽对此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哪怕汉朝既定,他也在戎马之中,替刘邦四处征战,直至死于疆场。
据推算,吕泽大致死于高帝七、八年间,“死事”是因公事而死。
而这段时间,汉朝的战争对象即反叛的韩王信。
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
这场战争中途,刘邦曾数次还朝,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未央宫事件”。
那么刘邦数次回城期间,与韩王信作战的前线总指挥是谁呢?
如果是曹参、灌婴、周勃等人,《史记》一定会大提特提。
然而只字未有,只能说这个人,不可提。
吕泽死后的动荡最为有趣的是,吕泽死后没多久,刘邦就打起了废掉刘盈主意。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一千多年后,司马光还为此专门在《资治通鉴》里写了一个段子: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
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
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吕泽的去逝对整个朝野的动荡是巨大的,甚至达到动摇国本(废立太子)的地步。
为什么吕泽一死刘邦就对国本变更呢?
原因之一当然是没威胁了。
吕泽在世时候,在功臣集团和丰沛集团中的巨大影响力,高朋故吏满朝野,丰沛集团中有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王陵等人,功臣集团中也有张良、灌婴、郭蒙、傅宽等人,都是吕泽的故交故吏。
所以慑于吕氏势力,刘邦在太子一事上不敢做太多手脚,但是吕泽一去,吕氏集团一定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废立之事当然就容易得多了。
再说回吕泽。
因为后来吕氏家族的种种作为,让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
但《史记》中的一句定论,足以让后世之人人对他的“神秘”津津乐道: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史记》中汉初功臣的记载中,有明确记载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仅有萧何、张良、陈平、吕泽四人。
但吕泽的评价,是四人中完成度最高的。
“发兵”、“佐”、“天下”三个词直接决定了他对刘邦称帝的帮助有多大。
即使家族因政治斗争覆灭,这样的功绩也是无法被绕过的。
抛开《史记》记载中对吕泽的评价,也应当有理由相信吕泽之于刘邦,如同关羽之于刘备。
他们两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绝对默契,吕泽对刘邦更是有着一种近乎“信仰”的忠诚。
如果没有这种近乎“信仰”的忠诚,在项羽入关中分封诸侯时,手下精兵强将齐齐,并有灭秦之功吕泽,为什么没有被封为诸侯。
从分化刘邦势力上来讲,这绝对是一步妙招!
我想,不是项羽没有这样做,而是吕泽谢绝了项羽封侯之礼,一心只愿同刘邦入蜀。
刘备分兵,必分关羽,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同样,吕泽军对刘邦而言就是二队的存在。
每当刘邦战事紧急之时,吕泽便倾其全力,调动人马发予刘邦调度。
王陵、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亭、郭蒙、朱轸、冯无择、雍齿(啧啧)等人,大都出于吕泽军“二队”。
韩信投汉时曾任“连敖”一职(楚职),在一定程度上推断,他很有可能也在吕泽手下任职过。
因为刘邦本部的官职是秦制,旗下独立军团此时唯有吕泽军为“楚制”。
而且吕泽部的“连敖”一职,可以说是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许多汉初功侯曾任此职:(朝阳侯华寄)以舍人从起薛,以连敖入汉。
(广陵侯召欧)为连敖入汉。
(隆虑侯周灶)以连敖入汉。
(煮枣端侯革朱)以越连敖从起薛。
.....
“二队”的人才,但凡战绩出彩都已经被刘邦征用,吕泽毫无怨言,继续为刘邦南征北战,培养新的人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初朝野上下不是出自吕泽部,就是吕泽的好友。
可有趣的是,有着颠覆朝野能力的大臣——吕泽,临死都在为皇帝征伐;而生性多疑的皇帝,至死也未对这个大臣起过疑心。
这样的默契,早已不是用“君臣二字”能解释的。
出生入死,不求封王拜相;南征北讨,事君如父如兄。
略略估算,这部电影在优酷播出已近十天,作为网络电影,其制作水平与故事结构有待商榷。
并不是说网络电影就一定不好,只是低成本和细节考量是客观事实。
因此只影片的制作场面,镜头运用,道具布景,甚至演员等依然摆脱不了网络电影的尴尬,这里暂时不提,着重聊聊剧情设置和其中的家国情怀。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宣传力度,如果不是今天与朋友聊起谢苗,根本不会注意到电影的存在。
看到是一部历史战争电影,就点开来看,忽略之前说的服道化等,开篇的一段马戏追逐镜头运用不错,算是奠定了影片基调。
历史不是戏说,请给予一定的尊重可以看出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历史事件,随手搜索一下便可以得知这件事只记载在《后汉书·耿弇列传》中,寥寥数语,却写尽了大汉将士捍卫疆土,浴血奋战的壮举豪情。
公元74年,东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
次年,北匈奴单于派两万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驻扎了数百人的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
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
这是历史真实记载的事件发生经过,东汉与匈奴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在当时守卫大汉疆土的将士何止耿恭一支队伍,牺牲的又何止这一支队伍?
那么在影片中,直接提出北漠大军两万人马围困耿恭,北漠从哪来的?
既然展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主角运用了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不必用一个“莫须有”的敌对方来代替。
尽管现在历史类影视剧拍摄审查严谨,在审核问题上不得已做出一些改变,可以理解,但请尊重史实。
如今影视剧的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审核之余,请尽量严谨。
至于在剧本中,只表现了耿恭一人,故事的情节展现并不多,也可以理解,通过耿恭来把这一段历史叙述出来。
在捍卫驻地的数百将士,各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耿恭只是其中一人而已。
所以尽管整体剧本事件单薄,细节经不起推敲,甚至是“借孔明灯烧城池”的情节等,为了将主角们逼入绝境,这样的故事设置也是意料之中的。
捍卫疆土的家国情怀,该被后人铭记前面说了这部影片种种的缺点,但它的核心精神没有改变,展现那一段史实中每个将领心中永远不变的信仰,誓死捍卫,山河永固!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将士,有多少百姓为了家与国,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史书工笔,永远只是寥寥数语,那些没有记载的,掩埋在岁月长河中的人们,终有一日会被后人记起,并永久缅怀,他们的信念与精神也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
”“犯我大汉者,世世诛之!
”这是无论何时,何种境地,面对入侵者,军民一体,万众一心该有的信念与坚守。
所以在任何的军事,历史影视剧中,必须宣扬的面对家国的观念价值,在此之上,我们更该尊重并正视每一段历史。
以史为鉴,来世可追!
剧情bug扯淡结尾但不影响观感,一边看一边想起当年看《绣春刀2》,同样毛病同样佳作,4星推荐!
豆瓣6分估计拦下了很多流量,相比集合大量优质资源的大制作,这部小成本非院线才真是难得诚意之作,什么《战x2》《药神》《xx地球》…都言过其实,大忽悠们的生财道具而已!
——三郎影评《大汉十三将》
类似孔明灯的BUG就不提了。
左鹿蠡王的送死举动让人不解。
爱国情怀没问题但太过生硬。
尤其到后面。
两个女主作用不大,有和没有都没关系!
反复说大敌当前,怎么还反复的三角关系呢?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天地英雄》着重的渲染的三个高手,处理的虎头蛇尾。
除了能放火的那个,其他两个没发挥什么技能作用。
秦义的死毫无意义,范羌完成任务后为什么不回来?
又怎么去找救兵太过突兀。
拍得太差,毁了好故事
五星送给这个题材,在现在的审查环境下能有这种故事实属不易,毕竟唐国强老师的颜真卿都不能通过。影片本身质量和CCTV6出的电视电影差不多,一看就是小成本。难得的是剧情节奏居然不拖,感情戏一点不浪费时长。最后的战斗场面设置得很不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类似题材的电影,我们历史上的好故事太多了,老是来来回回搞一些宫斗戏真的很没意思。
视觉加分
耿忠不错的,这个有点味道的电影。
还不错,挺好的题材,但还是有些粗制,最后和油画一幕的重叠看的很动容
可惜了多好的一个故事…
网大里 算了良心制作了
感觉一般。好久没看谢苗的作品了,看看。
汉?垃圾
故事讲得稀巴烂,这次是一颗捣眼屎坏了一锅粥,白瞎了演员服装道具和主旋律支持。
前面铺垫够,演员也给力,烂尾了~
連“匈奴”二字都不敢提,先烈血白流
点解匈奴被团结成了漠北大军了,匈奴都要避讳吗
刚刚继位的汉章帝力排众议,举张掖、酒泉、敦煌三军之兵共计7000余人发兵救援。但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阻碍了救援队伍前进的步伐,这时,耿恭旧将范羌不顾劝阻,独自率2000余人冒雪奔袭1000余里,最终成功抵达了疏勒城,此时关宠将军已战死沙场。耿恭等26名汉军将士跟着前来救援的部队踏上了回洛阳的路途,但路途并不太平。这支救援队一路上数次被匈奴大军劫击。当他们来到玉门关外时,26人已然又去一半,最终只有13个面黄肌瘦的汉家英雄回来。史称:十三将士归玉门!
啥玩意?古代战狼?学也不学个好
守城和攻城都是用火,200多守城的怎么守住几个月的,除了鼓舞士气外也没别的办法啊,这有点不和情理。
台词现代,表演略生硬,部分主配群演选角不佳,形式过于传统僵化,有明显的低成本痕迹。原始故事强大感人,直接拍就已经非常精彩,大历史下的朝廷与边疆、被困、救援、返回、返回中又死一半,这类故事一直困于民族团结问题而极少呈现,但到了这个时代,历史归于历史,展现人性和祖先光辉已经成为共识,真心希望这样挖掘历史深处故事的电影应该多拍,比如阎应元,但阎氏都算有名的了,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希望不要再因为民族团结这个老话题而被人为泯灭在时光之中。
历史故事改编的吧。还行。开始不错,结束不错。中间感觉拼凑的,没衔接的那么刺激。
资本都去给鲜肉们烧钱去了
我特别喜欢谢苗,打小就是看他电影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