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伊娃。
爱屋及乌,来说说这部片子。
<图片5>这部片子更适合一个人安静地看完。
片子整个基调给人一种压抑与凄凉。
片子的最开始,蕾贝卡坐在海边的长椅,抚摸这微隆的小腹说:你走了,并不代表你不存在,镜头切回她和汤米初遇的场景。
两个孩子青梅竹马,孩童的他们对方已经多出了一种玩伴之间的吸引。
蕾贝卡离开前,汤米说要给她送行,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来,匆匆一吻,两个孩子还是什么都没有表达出来。
多年后,蕾贝卡回到海边,找到汤米,成年的他们像朋友又很暧昧的在一起,这也是电影中蕾贝卡少有的几次露出快乐的笑容。
<图片1>然而厄运来临,这次换汤米离开,永远的离开,他们没来及的告别,也没来的急开始。
<图片2>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没能表达出去的感情最汹涌。
蕾贝卡想要以现代技术将爱人重新带到自己的身边,从汤米出生,她始终怀着一种对恋人的爱与伦理带来的痛苦。
最终,当真相大白,汤米离开。
她梳好头发,微笑送他离开,纵有不舍,还是看他安静离开。
<图片3>我们都能接受一段感情的结束,但是无法接受来不及告别的离开。
不管是什么结果,只要是你做出的决定,我都能接受,只是怕你还有不甘,只是还没有让你明白我对你的爱。
Ps:看完后我一直在想,女主为什么要选择克隆带回恋人,觉得除了爱的深沉,大概还有不甘。
伊娃特有的安静气质也给这个角色加分不少。
<图片4>
如果一模一样的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唯独缺少了你和他相爱的记忆,他还是爱你吗?
《子宫》大概就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一部电影,抛开克隆人的伦理道德,当他再出现在你面前时,还是那头发型,还是那深邃的眼神,还是那张熟悉的脸庞,还是那声亲切的声音,他记得你是谁,唯独忘记你们相爱过,所以他还爱你吗?
当Rebecca一把屎一把尿把Tommy再抚养成人,再看这Tommy和和Monica明目张胆地在“母亲”面前过着甜蜜的同居生活,只是因为Tommy压根没有爱过Rebecca的记忆。
Tommy还是那个Tommy,就算克隆再生还是深爱生物科学,各种细节依旧不变,但对于再生的Tommy,Rebecca只是他的母亲,他是谁他为了而诞生,如果仅仅为了复制和Rebecca相爱的那个Tommy的话,难怪最后Tommy背着行囊离开。
这么说的话,爱情是个两个人共享的那段记忆,只要任何一方忘记或中断,爱情就不成立。
这大概也是“我对你没感觉了”的写照吧?
这是一部很清淡的电影,OP和ED都是那么宁静,压根没有声音。
不断重复出现的海边孤独的老木屋,和那老朽的秋千。
这是一幅画,被框在沙滩,木屋,秋千,浪,雨的世界里。
因为这一切,就是Rebecca和Tommy童年到相爱的所有记忆。
Rebecca就是这样在Tommy去世后,一生生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
Tommy还是Tommy,爷爷的老木屋还是老木屋,海边依旧下雨。
只是Tommy喝了孟婆汤,压根就忘记那段所谓的爱情。
所以说,爱是记忆。
很多评论说最后的床戏整个崩坏了。
但我却觉得这个情节极为合理顺畅,把情节推向高潮,两个人物都升华了…女主对男主的抚养是源自爱情,所以男主对女主一直有情欲上的感觉,当知道自己的母亲另有他人,男主压抑的性欲,夹着愤怒,疑惑,责怪,全部汹涌而来…此时,女主有面对这突然举动的惊讶,短暂的拒绝,之后是释放,多年压抑的付出获得回应,委屈得到理解,还有一份沉重的对死去男友的思念,甚至还有对男友的死的愧疚,终于得以释放。
两个演员演的极好,我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呼喊…台词如此少!
这个片子场景就那么几个,缓慢沉稳安静,却传达出极为丰富和多层次的意义,导演编剧功力深厚比如。
比如放大镜那场戏,镜头带出对时间,生命,的解读,几乎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而爷爷被吵醒又没全醒,小孩子溜出去,这些桥段又别有趣味。
教科书一般的镜头语言。
人物的行为不是编剧的选择,是人物性格使然,人物自己的选择。
此片即是如此。
多好的表演,这么少的台词,人物的内心表达确出奇的丰富。
缓慢的镜头,确表达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含义,常有哲学意味和戏剧效果…看似是个爱情小清新,但充满了对时间 生命 和人性的思考。
我并不爱看慢片子,但这部片子确实丰富,镜头慢,但传达的内容极多。
很奇怪评分居然这么低。
相信好片还是不会被埋没。
全是熟脸,女一不用说,男一是doctor who的小十一,女二和妈妈也常在英剧里出现。
從灰灰的藍白色的開篇畫面,到結尾男主角那句“Thank you, Rebacca"。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安静的,除了男主角因自己身世不明而对着早餐发狂的画面。
虽然整个故事看起来有些乱伦且阴暗,边看电影我也一直在想,克隆出一个完全一样的男人,并看着他长大,看着他恋爱,看着他抱着另一个女人在床上,值得么?!
她躺在床上哭着看着他,说的那句话:“Tell me you are still alive.” 也许,这就是原因吧。
因为她,曾经的那个他死掉了;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爱,给了他一次重生。
但这一切对于他是悲还是喜呢?!
他不可能回到以前的人生,却又不得已被卡在两段人生之间,真是纠结。
LG說不明白我怎麼開始喜歡看這樣的電影,不過我就是覺得還蠻好看的。
喜歡女主角那時時都很冷靜的表情,但遺憾的是爲什麽男主角長得那麼丑,的確是一樣名副其實的鞋拔子臉。
哎
伦理是什么?
一切为控制社会稳定的人为的强加于人类的观念。
既然科技允许,既然当事人希望,为什么与之毫无干系的人要横加批判呢?
只因为看不惯,只因为与自己行事方式不同,只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吗?
就要去指责别人的人生?
如果说是不符合伦理,我承认,确实和大多数世人的做法不同。
但抛开俗世看法,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一定是希望他活着的,女主付出了一辈子在她爱的男人身上,这样的牺牲,如果不爱,谁会做?
我希望活在一个平和宽容自由的世界,尽管这和人的动物性本能相悖,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的无限种可能,为什么不可以?
《克隆丈夫》,又叫《子宫》。
它是一部略带科幻的伦理片。
影片讲了一个女子在亲密的恋人车祸死亡后,通过克隆技术用自己的子宫又生了一个克隆版的恋人,并自己将其养育成人。
影片重点围绕二人复杂的关系展开。
具体情节不在这里赘述。
本人想再次谈谈它的伦理问题。
首先说,影片的目的就是引起人们对克隆技术和伦理关系的思考。
这一点,应该说导演达到了目的。
但是,影片里有大量的伦理关系处理的争议和现实情况忽略的地方。
其一,影片把克隆人和被克隆人尽量在同一化。
本人不能认可这一认识。
克隆,说到底只是生物体征上一定程度的复制。
先不说它的生物体征还不是绝对同一。
就是他的成长环境成长路径都不一样,这样长大后的克隆人必然有别于被克隆者。
再者说,人除了生物性,更重要的是还有社会性。
在人成长过程中社会对人的心理情感影响,对以后该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决定性。
而即使是克隆,也只是生物体征的克隆。
对于其社会人的成长,根本就无法克隆。
其二,影片中忽略了克隆后女主人公和克隆人的年龄差距。
通常两性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年龄差异不是太大的基础上,这也是动物界共同的选择。
说白了,这也是确保物种长久繁衍生息的自然选择。
而作为人类还有情感交流和社会认可问题。
几千的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认可了现在这样的两性关系建立的年龄基础。
尽管也存在一些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的情况,但这种都是异常且相对比较稀有的情况。
而影片偏偏对此视而不见。
这应该是一个太过不能忽略的忽略。
其三,就是母子关系和恋人关系的转换问题。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作为经验总结也罢,科学认识也罢,母子父女关系不能逾越的伦理规矩是久经实践形成的保证人类发展繁衍生息的规矩。
而人类自作聪明,仅仅因为有一个生理上的区分就忽略社会性方面的考虑而跨越这一规矩,那么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未来将会怎样,实在经不起深入的考虑!
其实,影片中涉及到需要讨论和引起争议的内容实在太多。
本人就一些本人认为突出的问题稍作议论。
更多争议还需要大家一起明鉴。
当然,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让本影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成为独特的吸引人的载入记录的一部电影!
在实在没什么剧集可看的情况下,打开了很久之前就下载的这部片子,对白很少,整个的压抑,不过可以接受,貌似这类的片子都是灰色基调的,之前看过的讲克隆的别让我走也是这类的。
满喜欢这种另类的,值得我们看完后反思的电影。
克隆人到最后离开了女主,那请问和Rebecca最后那是怎么回事,是爱吗?
然后不知如何面对克隆人的事实离开??
我是一直放完之后再循环播放,电影开头rebecca大肚子在面对海边的小屋喝茶,有种那肚子里的孩子是克隆人的感觉,因为第一次怀孕好像是住在她grandpa的屋子和医院,海边小屋是克隆人是小男孩时搬过去的。
但是看她的妆又觉得是20几岁的样子,像怀克隆人的年纪????
搞不懂,有点迷惑啊。。。
http://www.wretch.cc/blog/craigga/23364585圖文並茂。
「複製人聞起來有塑膠清潔劑的味道。
」筆者非常喜歡導演處理鏡頭的方式,靜謐,充滿情感,尤其美得超現實的海濱小屋,在不恣肆沉溺之長鏡頭下回應了「海枯石爛生死相許」之古老命題。
劇本發展內斂,不搧情卻也絲毫不忸怩,Eva Green 示範了讓專業影評人無不驚嘆其遠超出花瓶所該俱備之精湛演技,身為人母的蕾貝卡撫育還是孩童之小湯米,欣然接受青梅竹馬再次映現,面對成人湯米釋放恐懼與憤怒,我們看見展現堅貞無畏與誠實坦然的愛情模樣。
即使以让“恋人”“复活”为借口,也不能掩盖 “母体”自私 的本质。。。
克隆人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复制,而非人格+精神的全面复制。。。
如果能将原主体的所有意识、记忆[“所有信息”本身也没有绝对、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全部植入克隆人大脑,并完全复原其人格特点、精神特征,也许可以 “生产”一个“完美”复制品,但是,终究 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他永远不会是以前那个他了完美复制本不存在。。。
British anyway.High quality with bursted emotions. beset movie ever... (describing the feeling rather than the literal meaning) every single line means something. subtleties with love in two most vital versions. plain but comfort setting in a most alienated and primitive way. close to nature, sex cultivates- or nurtures -us to be liberally nice. substantial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overflowed every where without any deliberate showing off. not emotional but sentimental with understandings and sanities. so balanced of the expressive story line, but cleverly blur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experimenting and story telling. nice th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this ..I reckon.
Eva_Green太美了,女神啊!可是就不能给她配个帅点的男主角么?想像影片里那样,在海边有间小房子,然后每天过安逸的生活,真好。虽然有爱情做基调,但还是会有比较重口味的乱伦,看完会纠结。
根本就是《伊俄卡斯达》嘛。在德国北海边拍的英音浓厚的东欧片,摄影极赞,极简主义。音乐用得很节制,结尾段该煽情的时候却不用音乐,而“只有风”(这个导演下一部片子就是这个片名……)。科幻仅是个设定,但儿子的年纪却恰好透出了后冷战时代的悼亡意味:东欧剧变恰好20多年。
作为一个Creepy/Cult 电影控,高亮的Eva Green粉,以及伪文艺电影爱好者,此片真是佳片阿。我对摄影以及导演表达诚挚的敬意。我对于该电影的缓慢镜头以及紧凑的情节表示非常ok。
景人物一切从简,节奏缓到几乎归零,只留了故事,于是凸显主题,对克隆伦理的探讨。一个纯粹的作品。只是男主角与女主角外型气质数量级的差别使情节关键转捩点的女主情深欠缺说服力,不过可能只是女性观众的观感。
Leon中,我所认为的爱,莫过于在你离去后将自己活成你的样子。Womb中,我所认为的爱,莫过于将另一个你活成你的样子。其实就是#都是膀胱小惹的祸#
现实主义重口味= =英字看下来的,对白除了某些术语以外也不太难懂。伊娃怎么就喜欢接重口味片子呢……PS男猪真心丑
节奏好慢好慢好慢好慢啊,配乐好诡异,特别是海的声音。是披着科幻或者爱情因素的文艺片。
果然我的伦理观有很大的问题。没有觉得这种父子,母子的伦理挑战有多么有趣和值得探讨。一星完全给EVA
养兵前日,用兵一日。艾玛,我太无耻了。
eva是伦理片御用演员不是╮( ̄▽ ̄&#34;)╭
原来 有两个喜欢的女人在演的电影 也可以逼得你想说WTF!!!
摄影很美,男主角太难看,剧情我喜欢。
motherfucker husband
1非常安静的片子,对白很少,配乐也几乎没有。2画面摄影还不错,灰暗冰冷的色调。3这种伦理故事不是太喜欢,好在处理成文艺范没有搞得太狗血。4主要来看Eva Green的,演技果然没让我失望,母性的气质压倒一切。
镜头挺好看的,尼玛编剧太重口了
小清新美学,剧本烂到爆,伦理个屁。真正的伦理思考只可能发生在决定克隆之前。但克隆之前发生了什么,两小无猜了一个假期外加12年后一夜情,结果人死了,就痛不欲生要克隆了?克隆完了,婊子也当了开始护逼发现母子乱伦很严重?这种矫情剧本,只有从来不读书人才写的出来。
复制人都有一股怪味,爱情也有一股怪味,凭借这种气息寻找爱情,在记忆里靠这股气息延续生命。不但有绝佳的故事文本,镜头语言也一流,克制,冷冽。尤其喜爱电影里男孩的成长表现,几乎每一幕母子亲昵都能让人头皮发麻。伊娃·格林把那种神经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清冷的大海,恍如《沙之下》。
我理解Rebecca了。生命是你能给你爱的人的最好的东西。
。。。这结局。。除了perfect sense都不喜欢伊娃格林,男主的脸居然能挫成这样还敢留囧妮发型这让我怎么看doc.who
身份属性是人类的伟大,但也是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