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宗教类型的片子,可能是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佛教文化,觉得圣经故事非常神秘,充满好奇。
原著相当颠覆传统,导致影片上映的时候被宗教人士铺天盖地的抵制,使影片更加蒙上神秘色彩. 影片是将圣杯描写为抹大拉玛丽亚,教会制度的阴谋,达芬奇等大师的隐写术,以及最神秘的郇山隐修会一系列仿佛与圣经有关,但又凌驾于世人熟知的圣经的故事让人总有窥探秘密的快感!
电影中雅克·索尼埃映射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索尼埃神父,而这位神父声称发现的圣殿骑士的“秘密”更加为达芬奇密码制造了神秘的光环. 宗教文化本就从古书幻想中来,我们在这些故事中竭尽全力的挖掘着神迹来寄托对现世的不满和来世的希望,而达芬奇密码用一个个“旁门左道”但又“头头是道”的证据来挑战这个操纵西方世界千年的教廷,拨动着信徒们本就虚弱的信仰,这部影片对我这种无神论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开心.
夹杂着法语和英语看了原版的《达芬奇密码》,翻译的字幕实在不敢恭维,大概是为了赶全球公映一夜之间仓促赶出来的粗活。
"Sister"在教堂的称谓应该为"修女"的,居然翻成了"老姐姐",惊得我差点没从电影院的座椅上摔下来。
不过挺佩服导演的节奏掌握,叙述整体还算有张有弛。
可能很多人报着太高的期望去看的,骂声不断,还是等时间来检验吧。
但我最欣赏的一段是 兰登他们前往牛顿墓地的那个场景,幽灵般的历史人物们前往参加牛顿的葬礼,数百年后的今天兰登为了发现真相也走在了这个古老教堂的路上。
斗转星移,惟一不变而清晰的是那鉴证了多少历史沧桑的古建筑,他们是历史的鉴证者,参与者,任何文字的记载都不能磨灭它们对历史的倾诉。
这段画面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整体的配乐也不得不提一下。
由于场景变化甚多,人物思想活动的篇章也不少,配乐的好坏起了关键的作用。
每当兰登在思索密码时,随时符号的奇特变形组合,背景音乐起了点晴之笔。
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流畅,在吐纳间收放自如。
最后提个小建议,可以开发出一条《达芬奇密码》的文化旅游线路了,实在是太多的场景可以让人们参与到密码或宝藏的寻找旅途中,真要能参与就太爽了。
最近按时间顺序把《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但丁密码》重新看了一遍。
若说电影质量,这三部只能算是中等水准,特别是第三部还弱了些。
但是我对电影里的建筑和场景很感兴趣,这几年把三部曲里的地方大致走了一遍,趁热盘点一下。
《天使与魔鬼》的故事发生在梵蒂冈和罗马,开场兰登坐教廷的私人飞机到罗马时有个斗兽场和君士坦丁凯旋门的鸟瞰,这两个景点应该是每个去罗马旅行的人都不会错过的。
斗兽场与君士坦丁凯旋门故事在梵蒂冈展开,右边被树挡住的就是圣天使堡,也就是历史上教皇避风头的地方。
可惜教皇国今非昔比,现在圣天使堡是罗马所辖。
梵蒂冈夜景在圣彼得大教堂内参观时,因为平视角度的关系,我以为青铜华盖前面那一圈纯粹是装饰用的围栏,其实是通往教堂地下墓室的入口。
青铜华盖主线是寻找地水火风四个祭坛,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参观波波洛圣母堂和维多利亚圣母堂。
地的支线任务:万神殿
万神殿风:圣彼得广场,标记就在埃及方尖碑周围的地上。
圣彼得广场水: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
罗马对方尖碑是真爱,上述三个地方各有一根。
整个罗马好像是有十一根方尖碑,大部分是从埃及运来,个别是罗马帝国时代自制的。
四河喷泉元素核心:圣天使堡
圣天使堡《达芬奇密码》主要的场景在法国和英国。
故事核心场所卢浮宫。
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与古典的王宫显得格格不入,让·雷诺说这是巴黎脸上的一道疤,其实我倒觉得这种鲜明的对比还挺有意思的。
卢浮宫快要从卢浮宫出来时发现巴黎的天也放晴了
卢浮宫电影拍摄时《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挂在大画廊,接下来是独立展厅里的《岩间圣母》,还有斜对面一晃而过的《加纳的婚礼》。
吉祥三宝之蒙娜丽莎的微笑镇馆之宝2:胜利女神像
吉祥三宝之胜利女神镇馆之宝3:米洛斯的维纳斯
吉祥三宝之维纳斯兰登教授从美国领事馆前出逃,右边是协和广场,也就是路易十六被砍头的地方。
埃及方尖碑凯旋门只有个夜间镜头一晃而过。
凯旋门被解读为男性生殖器符号的埃菲尔铁塔。
拍照时为了方便把包放在了地上,有个女生看到就跑过来提醒我们这里非常危险。
我环顾一下四周,果然发现有不少黑哥们在游走,民风淳朴。
埃菲尔铁塔电影里那位倒霉催的苦行僧还有个夜游塞纳河的镜头。
亚历山大三世桥《但丁密码》在三部里算是拍的比较潦草,不过转换的城市跨度却是最大,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最后再到伊斯坦布尔。
佛罗伦萨的主要场景是维奇奥宫和圣母百花大教堂旁边的圣乔万尼洗礼堂。
维奇奥宫曾是美第奇家族的住所。
门口左侧就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1873年后真品被移到美术馆收藏。
维奇奥宫充满了暴露狂的领主广场
领主广场旧宫内部
壁画但丁面具没看到,放个但丁故居前的面部雕像吧。
说实话一看这哥们的面相就感觉是能写出《神曲》的人。
但丁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开朗琪罗哪怕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还坚持认为这才是最美的穹顶
圣母百花大教堂圣乔万尼洗礼堂,但丁小时候泡澡的地方
洗礼堂天国之门
天国之门电影里兰登教授拉开维修的铁丝网强行钻进洗礼堂内,现实中这种操作还是有点难度的,反正我去时天国之门对面停着一辆装甲吉普,旁边是两个全副武装的意大利士兵。
广场然后剧情就来到了支线任务地点威尼斯。
去威尼斯那天还下着小雨,强行烘托一波水城气氛。
从威尼斯回来没几天看到新闻,说圣马可广场和大教堂被水淹了。
远观圣马可广场读过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特别是第三部《财富之城》后,就对威尼斯有一种情怀。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心脏,12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东地中海霸权从这里启航。
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的建筑风格非常随性,甚至可以说是魔性,作为威尼斯的主教座堂,赤裸裸的展示着五个拜占庭式的圆顶。
到了15世纪威尼斯衰落了,就往教堂上加了一堆雕像,尖拱门等哥特式装饰,再到17世纪又加了些文艺复兴的元素,最后就成了这个东北乱炖风格。
圣马可大教堂大教堂的建造一开始是为了安放从埃及偷运回来的圣马可遗骸。
对于这事,威尼斯人不但不避讳,还在圣马可大教堂正面画了五幅壁画,详细描绘了偷运的过程,思路清奇。
拜占庭式圆顶电影里提到的青铜骏马就是从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抢来的,不过放在教堂外面的是复制品,真品在博物馆。
圣马可立像下面的四匹青铜马威尼斯军械库,玩游戏的应该比较熟悉,当年纵横地中海的威尼斯舰队就在此建造,据说最快的时候一天就能下水一艘桨帆船。
军械库最后是伊斯坦布尔,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传奇瞎眼总督丹多洛便安葬在城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没有去大教堂,放张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其实一开始我以为蓝色清真寺就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在圣索菲亚教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
一侧的三根宣礼塔打完收工。
初中时候看过书,当时觉得没看懂,最终也没有读完,其实没看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本书涉及到问题是在太大,以初中生的心智确实是过于深奥了。
很多人说没有看懂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如果不是当年看过书了解故事的发展,我想我也早在前三十分钟就退场了。
而现在则不然,这部电影看的我惊叹不已!!
实话!!
人固有的认知一旦被颠覆你该怎么样面对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什么事都懂了,有一天你知道你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你是什么感情?
我想对于一些人来讲,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便是这么一种感情,甚至是这种感情放大数倍。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引起无数争议与批判便在于此。
整个电影其实就想说明一件事:尽管受到万众敬仰,但是耶稣是人,而不是神。
故事要从基督问世以前开始讲起:在基督问世以前的数个世纪,世界上自然是没有基督教的,但彼时人们不乏自己的信仰。
到了罗马康士坦丁时,基督教兴起吸引了无数人信奉,罗马皇帝康士坦丁本来信奉其他宗教(后来被称为异教),但是迫于大势,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康士坦丁终身都是异教徒,人们以为他是基督教徒实际上只是一个误解,康士坦丁仅仅是把基督教作为一个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已。
因为要用基督教来统治人们的思想,所以基督必须为神,但是实际上基督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也是事情发生分歧的开始。
圣殿骑士团在守卫所罗门圣殿时发现了基督的秘密,从此得到了无上的权利(可能是因为以此来逼迫教会所以才得到了权利,仅仅为猜测),并把这个秘密永久的保留下来。
当初教会为了消灭基督是人的证据而保证基督神的地位对圣殿骑士团进行了严酷的镇压,但是仍然有个别人存活下来并把这个秘密一直传递了几个世纪,后来负责保守秘密的就是郇山隐修会,连牛顿,雨果都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
直到我们所处的今天,教会依然想彻底铲除圣殿骑士团的后人,也就是郇山隐修会成员,彻底把耶稣是人的秘密抹平,从而高枕无忧。
小说,电影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对宗教的讽刺意味:塞拉尔,手染鲜血的杀人犯,自虐的行径让人以为他心里不正常,而他是主最忠诚的信徒,法希,自己为判断兰登绝对是杀人凶手,不过是主教,主的化身手里的一枚棋子。
加上影片中大段对圣杯线索的分析,让人不由自主的以为基督教就是一个天大的骗局,骗了无数的人,骗了长达数个世纪。
然而,也许是作者并不想对含义极端处理,才有了兰登幽闭症的描写。
兰登在影片的最后说的话非常让人值得思考:如果全世界人知道了这个秘密,那么会因此而放弃信仰吗?
我当年如果不是因为想着心里有主,我不是一个人在忍受着黑暗与井水,我也活不下来。
所以你看,信仰这东西,让无数人获得了力量,也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本篇全为流水帐,并没有对行为结构做什么设计,甚至题目也是瞬间的感觉:如果你跳出地球看上面的人类,你会觉得这是一群不可思议的生物,智慧,牛逼到无以附加的地步。
在原本我们能看到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无限的精神领域的空间。
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人类永远在探索质疑解释,永远在大幅前进着,却又永远都看不透自己。
和看原著一樣因為劇情緊湊而用嘞兩晚的時間看完小說最后髮現原來要找的東西就在自己曾經迷茫的地方第一感覺:被緊張的劇情牽扯住嘞,最后囬到原點,有點被騙的感覺而看嘞電影,最后一刻,依然有這種感覺,但,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喜歡它的故事.我是基督徒,故事裏有點反耶穌,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諷刺,但,用這個假設來做故事,的確是很大的膽量.而且也不影響我的信仰.TOM HANSJean RenoAudrey Tautou都是我最喜歡的縯員加上我最喜歡的故事,因此,這不電影也是我最喜歡的雖然整天有被欺騙的感覺,但我很快樂
坐在后面的男生一直不停的倒数还有多长时间结束,跟他一起的女生默默听着他所发出的一切牢骚。
的确,就像我预感的那样,比起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是一部更成熟更引人入胜的小说,但却未必如前者那样适合改编成电影。
更何况,在极度缺乏宗教背景的中国,观众有看到一半起身离开的反应是很让人理解的。
然而,尽管这样,我们已能够看出朗 霍华德的努力:他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用画面表现书中某些略嫌枯燥的历史和理论段落,导致电影用来解释的时间被拉长,而在紧张的情节推动上又失掉了精力;视觉处理上,他不乏神来之笔,比如跨越历史的镜头叠和,和对历史传说部分的画面进行油画质感的处理;对于原小说的主题,朗进行了好莱坞式的化繁为简,仅借Tom Hanks版兰登博士问了一句:耶稣是人是神,为这个问题送死的人还不够多吗?
--达芬奇密码改编至此,已是达到电影这种表达方式的极限了,小说本身的镜头感和节奏感比起天使与魔鬼来都要差很多,因此电影做到这份儿上,至少不能算是一部改编失败的作品,虽然有些小小的沉闷,也不乏闪光之处。
当然,如果想看视觉刺激或情节跌宕起伏的人可能会稍稍失望:在惊悚气氛营造的这个方面,电影失掉了小说来自精神上的惊悚,而侧重在画面上表现这一感觉。
记得我通宵啃原著的那个夜晚,看到丹布朗如何颠覆性的解释最后的晚餐时,整个后背的汗毛统统竖立了起来--那不是一种来自鬼神或死亡的神秘主义惊悚,而是面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被彻底颠覆时,那一瞬间,来自精神层面失重的恐惧。
而这种恐惧,虽然只有一瞬,却足以超越任何斯蒂芬 金所营造的恐怖世界。
直到现在,我每每打量到名画"最后的晚餐",仍然会有一丝深远的寒意沁出。
而电影,用了更为形象的幻灯片形式来解释画中关于耶稣和女性化彼得的种种,看完之后只会让人发出“哇”的一声惊叹,而没有办法感受到用文字阐述出的惊悚。
另外,在引导演员方面,朗导演让“甘道夫”做足了一个成功配角应做的一切:在前半段插科打诨轻松气氛,后半段引导情节的急转弯。
要很感谢朗没有将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之间的chemistry庸俗化,最后Tom印在Audrey额头上的那个吻让我悬了很久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无论怎样看都实在是差了一个辈分,环游欧洲的解谜之旅也实在像老师带学生的毕业旅行。。。。
虽然在演技上是飙得不错。
不过说道最耀眼的演技,还属大反派Paul Bettany。
他真的是属于让其它演员一点办法没有的类型。
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角色,他就是有办法抢戏,就是有办法把刀一样的眼神牢牢刻在观众脑海中,就是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演不过他,此片中的男一号Tom也不例外(因为其实兰登博士除了掉到井里的童年阴影,除了学术背景之外,就是没有什么性格特点的正面人物)。
而赛拉斯这个白化病杀手教徒,有悲惨的过去,有被救赎的经历,有自虐的举动,有狂热的信仰。。。
还有白化病(%¥#%¥#好吧这点当我没说),这样的角色交给Bettany完全是绝配,导演都不需要讲戏的那般水到渠成。
事实也证明,赛拉斯被演绎成,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性人物。
杀修女嬷嬷那段,在苦修室自虐那段,以及最后面对被自己误伤的主教那段,他的眼神,他的眼泪,他脸部调动的每一块表情肌连同他身上的道具血,每一个细节都正正好好不多不少的被酝酿,被调动,再被百分百的发挥到上银幕上,让观众在他血红的眼皮下凝神屏息。
苦修这两个字我有情结,意大利语老师认真讲授过圣方济各会的圣安东尼奥,在白色阿西西栖息着血迹斑斑的天使,曾经出现在梦中,光脚跪在苦修室中,背脊血肉模糊的形象。
所以很高兴Bettany能出演这个会为自己的刀下鬼流泪祈祷的修士。
(咳嗽,但实际上苦修的僧侣没有这么可怕啦,他们多数在自己园子里种蔬菜过完一生而已= =。。。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偏离了许久的兴趣重新回到宗教渊源这个神秘而沉重的话题上来。
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面临坍塌的危机,而达芬奇密码则是关于天主教和异教徒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关于“我信仰的到底是什么”的终极问题。
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商业影片中得到解答的。
(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导演,我们也可以看出朗霍华德压根没有认真解答该问题的打算)但如果电影能够引导观众自己开始思考这个问号,就可以算没有白拍了。
至于耶稣人性还是神性这个终极问题,我很遗憾的发觉自己有异教徒的倾向,个人觉得,Jesus Christ是个伟大的人。
但他足够伟大到作为一种宗教的灵魂人物。
或许经过历史的涤荡和美化,他会被后人附与许多神性,如果放在现代,也就是圣雄甘地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感觉吧。
我这么说绝无贬低污蔑耶稣的意思,甘地如果回到几个世纪前的耶路撒冷,一定也会被实心眼的古人顶礼膜拜的。
为什么一定要在humanity or divinity这个问题上流几千几百年的血呢?
除了涉及到政治权利,可能古人生活比较枯燥少乐趣,容易较真吧||||。。。。
关于此片从开拍到上映,戏外跟梵蒂冈闹的风风雨雨,其实想想小说的结局,再站在教会的立场上,也很能理解主教们为何对会丹布朗大为光火了,达芬奇密码的结局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对天主教及其教徒的一种。。。
污蔑算不上的话,至少可以算相当不尊重的戏谑。
如今连说句对当红歌星偶像的批评都会遭到粉丝的批斗,更何况那么严肃的耶稣基督呢?
所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我也觉得戏外Tom Hanks那句“It's just a story"的辩解相当的底气不足。
胡言乱语说了很多,其实就是想说,对天主教有不严肃的八卦兴趣,或严肃的研究兴趣的,都可以借达芬奇密码让自己的兴趣熊熊燃烧一下,但虔诚的教徒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相信耶稣是神的纯洁的孩子们,看这部电影前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啊。
特为抗议天主教会,昨天下午老子去看了《达芬奇密码》,说不上好看,也不难看,不过既然出于道德目的,好看与否也就没所谓了。
对于其历史背景我知之甚少,没权力评论,不过仅从逻辑上讲,如果真有抹大拉是耶稣之妻的记录,那么作为一个文艺作品,这片子有采用这背景的权利,如果此事完全是杜撰,那么也不过是一个猜想而已,但凡天主教会有那么一点儿自信心的话,也没必要像中X部一样下什么禁令。
所谓尊重与否的问题,我想只有当人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宗教信徒;而当有人宣扬对一种宗教的经书的尊重时,逻辑就出问题了,因为那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求你尊重他们对它的解释权的垄断。
当一个男人要求你尊重他的女朋友时,并不是说请你为她拉开椅子,而是警告你不要触碰她的身体,宗教人士所谓的对宗教尊重,与此庶几相同。
显而易见的是,天主教的历史上出了很多品德高尚的人,但非天主教的历史上同样出了很多品德高尚的人。
如果说在品德方面天主教会有什么明显的作为的话,那么就是他们架起火刑架、抓捕女巫、发起对异教徒的战争,制造了文明倒退的中世纪。
如此恶行累累的团体,直到今日仍不顾廉耻利用信众,我只能说体现了历史最复杂的一面:最黑暗的事物在最文明的时代仍有余澜。
余/杰等人最近觐见小布什,以中国一亿地/下/教/徒的代言人身份要求布什像里根解放东欧一样解放他们。
即便我是个对美国大有好感的人,对此也难免深感恶心。
我也喜欢美国,但是我曾问过自己为什么。
我喜欢的是民主自由和文明,是人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是阳光照耀在每个年轻人脸上,是无拘无束,是心地单纯,甚至是美国梦——如果说这些事与宗教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就是它们完全是宗教的反面。
一个中国人拥抱宗教可能是桩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比美国人皈依天主还要自然,有人寻求麻醉,有人寻求一个温和的价值观,有人想给如此空洞沉闷的此生一个解释,可是最终,人们无非给自己套上了新枷锁,以忘掉旧监牢。
我尊重每一个倾心于任何一种宗教的人,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不欺骗自己是更好的选择。
在电影中,汤姆.汉克斯最终还让女主角自己选择是改变历史还是维持现状,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尾。
作者自己大概也无法做出选择,至少不是那么敢于明确说出。
如果是我们自己获知了达芬奇们保守的秘密,恐怕也很难做出选择。
历史太强大了,以致汉克斯同学最终也跪在了星空下,我想最合理的解释是,他是在体会一个单独生命突然直面整个人类生活时的极度震惊之情。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最高尚的事情就是做一个人,关于宗教我能接受的底线是,你可以信,但不要试图传教,因为它极其显然的是一个谬种流传的谎言,更不要利用宗教谋得任何一点儿俗世利益。
最后一句话:以终极真理之名行恶,2000年前不新鲜,在当代中国更不新鲜,对抗这种鸡巴事很难,但是不信这种事很容易,只需要用黄豆那么大一块儿脑子想一下就行了。
电影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画作,使电影存在一种浓厚的年代感与古典感,且电影以兰登与苏菲对历史的一步步揭秘为引子,插入了在这一历史地点或历史时刻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悬念的步步紧逼,也是历史的时候步步靠近,难以想象我们曾经与历史靠的那么近,近到只要轻轻伸手拨动它的齿轮,我们就可以改变它运行的轨迹。
可是兰登与苏菲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沉默与守护,不做历史中的留名者,去保护,保护的是世界上所有有着共同信仰的人类,以及他们所捍卫的理念。
不得不说,这一选择是何其伟大。
随着剧情的展开,卢浮宫那诡异扭曲的尸体,那隐晦的暗示,警察的介入,气氛越来越凝重。
气质美女奥黛丽塔图的出现是一抹亮色,虽然身材娇小,不过自带俏皮可人的气质。
从卢浮宫逃脱,然后倒着开自己的mini,虽然俗套,不过却是本片的最大动作场面,这个就有点悲剧了。
然后就是在银行找到藏秘筒,这个用醋的设计还是挺新颖。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传说以久的《达芬奇密码》,由于我历来对老达着迷,很久以前又曾经钻研过一段玫瑰大十字教的秘密,这部电影实在是正中下怀呀看得我十分过瘾,回来立刻把一直鄙夷不屑的畅销书《密码》下载,连夜攻读了一遍,结果大失所望。
本来以为里面会有更多的关于圣殿骑士和玫瑰十字教的详尽的历史和清晰分析,结果根本就是电影里演的那些。
很多人认为电影又不如书,恰恰相反,我觉得书写得无聊透顶,也许翻译得很差,完全没有文字美感,而且整个叙事也粗糙浅薄,毫无微妙和乐趣可言。
倒是电影里天使艾美丽拉,甘道夫拉,白血病苦修徒之类完美的演出令人欣慰,很多惊险的打斗追逐的场景也颇有娱乐效果。
感觉就是一个探讨宗教和图象学的学术科普片套用了一件娱乐的外衣。
书比我想象得还要粗浅,我以为是会象《傅克摆》那样,大量的哲学思考,美学反思,神秘暗示结合到一起,很有思维快感,文字美感,智慧光芒的小说。
不过我还是象上了发条一样,浪费了一夜加半天的时间,把它从头到尾读完了。
任何收获也没有,还败坏了电影的胃口。
老达真不愧是我的偶像,机智,幽默,深邃,神秘,而且技术超强,回来之后我还迫不及待的重新研究了老达的《最后的晚餐》和《岩间圣母》,那些神秘的暗示,和符号学带来的历史风俗,用潘诺夫斯基的图象学的分析方法来看,布郎真是个娱乐天才,太准确了。
看起来早已烂与胸中的无聊而无用的美术史知识,终于在这个时候排上了用场。
但是,可悲的是,我只了解图象学,却不够了解精神博大的历史学唉汉克斯的天才角色叫我艳羡得不得了只好以后试试用这一套玩玩中国美术史吧。
哈哈,中国文革时期真是很有创造力的年代,不是曾经有人在芦苇从中看出反动口号的吗?
另外,这种类似析山隐修会的邪教,大概都是天蝎座的人生造出来的吧,这是他们这种人的生存必须品。
能够有理由为保护这样巨大的秘密而生存,也许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福的。
但是,但是,我连值得保守的秘密都没有,人生真是很失败呢。
1.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是同源宗教,产生的时间依次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三教都奉亚伯拉罕(伊斯兰教称为易卜拉欣)为先知,因此三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
三教共奉耶和华(伊斯兰教称为安拉,中文翻译为上帝、天主)为唯一的神,是众多信仰中罕见的一神教2.三教最大的分歧在于对耶稣基督的认识:犹太教认为耶稣是僭越者,不承认耶稣的神性,认为耶稣是一个打着上帝之子名号的骗子,人类仍在等待弥赛亚(救世主)的降临;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爱子,是上帝派到人间拯救全世界所有人类的弥撒亚(即救世主),是与圣父(上帝)、圣灵三位一体的圣子;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基督(伊斯兰教称其为尔撒)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众多先知中的一位,但不是最大的、最后的先知,伊斯兰教认为最大的、最后的先知是穆罕默德(中国回民称其为穆圣)3.三教对《圣经》的认识:《圣经》分为《旧约圣经》、《新约圣经》两部分,《旧约》是耶和华在世界所行神迹的记录,是上帝与犹太人立的约定;《新约》是耶稣基督在人世间所行神迹的记录,是耶稣基督与全人类立的约定。
犹太教认为《旧约》是上帝传给世人的唯一经典,《新约》是僭越者耶稣的谎言;基督教认为《旧约》《新约》都是来自耶和华的福音;伊斯兰教在《旧约》的基础上创立了《古兰经》,认为《新旧约圣经》部分内容被别有用心者篡改,《可兰经》是神留给世人的最准确的经典(因此伊斯兰教也称犹太教、基督教的信徒为有经人4.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分裂为三派:以梵蒂冈教宗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派)以法国等老牌天主教国家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西欧、亚非拉国家;以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欧(如今东正教中心已经转移至莫斯科);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经过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新教(即中国普遍称为的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新兴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
三教并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些宗教仪式、宗教信条方面有一些小分歧。
书中法国即是天主教国家,英国是新教国家5.圣母玛利亚和抹大拉的玛利亚:二者同名,但不是一个人。
圣母玛利亚是耶稣基督的生母,因圣灵感孕,在童贞女(即处女)的状态下生下了耶稣基督;抹大拉的玛利亚:据称是一个妓女,耶稣基督的忠实信徒6.关于耶稣基督的人性、神性的争议,自古有之。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愿意相信哪种看法就相信哪种看法吧,但不可否认的是耶稣基督对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称为对全人类、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位伟大的人
塔图看起来为什么那么老
虽然电影拍的蠢蠢的 但是内容太神了!!
一般看看,认真就输了。看过书再看比较好一点。
没看过书的,肯定看不懂
没看过书的话,看的真的很费劲。但我居然因为看这个电影而把书中没弄明白的地方看明白了~~~相辅相成哈哈~~~~
还可以嘛~ 反正我没看小说~
里面涉及太多信仰问题了,作为无信仰的人,理解不鸟。但是还是给了4星。
这么多年.....我终于把它看完了.....天哪!!!
当时那么沸沸热热的,觉得不怎样。
原著>电影
这怎么能算悬疑片??
跟书一样,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比书差太多了
其实故事是好的,只是有点古怪而已,当年完全是冲着达芬奇去的
电影——一个错误的决定
看起来又是一部传教片,但是构思精密,叫人眼前一亮。节奏比《国家宝藏》慢一些,紧迫感不足
比起原著,差得太多。有失朗霍华德与汉克斯的水准
改编得很成功
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是刻意拼凑 篡改历史 装腔作势 自作聪明的想象力 就毫无可爱之处了。牛顿扯进来,卢浮宫扯进来,达芬奇扯进来,可见作者的科学见识,艺术见识真是局限的可悲。同样题材讲Jesus后代的悬疑电影,不如去看‘this man from earth’。
和原著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