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在映后看到主创一行人,吴镇宇费曼乔杉文松等都来了,第一次在现场见到影帝吴镇宇还是有点小激动,可惜见面会时间比较短…在见面会中,费曼表示以后要进入娱乐圈发展,然后吴镇宇表示谁允许你去娱乐圈发展的,顿时逗笑一批观众😂…
电影本身的看点无非就是看个乐子以及吴镇宇父子的同框演出,作为吴镇宇自己导演的一部纯粹的喜剧电影,本片还是有些不错的笑点,主要得益于乔杉文松等人出色的发挥,尤其是片尾那一段,影院里充斥着欢乐的笑声…当然剧情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看的出吴导是想借电影反映些娱乐圈内的问题,但是又没拍的很深入,反而像一场闹剧…嗯…其实本来就是一场闹剧,大家图个乐子就好…本片这时候上映,好就好在最近的电影市场都已经很久没有什么喜剧片了,相反倒是很多悬疑片,这种不什么复杂,纯粹轻松娱乐的影片,倒也是目前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好景不长咯…过几天就是复联的天下了!
吴镇宇变了。
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毕竟这个擅演反派的港星,总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
像是《枪火》里略带神经质用眼神杀人的阿来,邪气逼人。
《无间道2》里“左手屠刀、右手圣经”的黑帮高层倪永孝。
《古惑仔》里丧心病狂的街头大佬靓坤,桀骜中带着几分邪气,情感压抑中呼之欲出的张狂。
吴镇宇“神经刀”这个称号不是一天两天了,思维跳脱,捉摸不定。
你永远想象不到他下一秒会怎样诠释角色。
就连黄秋生都吐槽,吴镇宇是个“怪人”,他演戏时是没有规律的。
不过冷酷严肃的吴镇宇也有嘻嘻哈哈的一面。
这个“坏人专业户”,也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拍电影。
如今他自导自演,拍了一部喜剧片《转型团伙》。
黑帮题材是他绕不过的,但黑色幽默外加无厘头神经质,有了趣味颠覆,有种“香港反类型黑帮电影”的味道。
影片讲述了“过气影帝”宇哥(吴镇宇饰)被忽悠进了一个不靠谱的剧组,导演(文松饰)励志要拍摄一部向《教父》致敬的“黑帮父子情”。
后来又因为宇哥因拍摄事故失去记忆,误以为自己是古惑仔阿坤,陷入了黑帮纷争中。
《转型团伙》开头就是险象环生的黑帮纷争,“大佬B”吴志雄铁着脸,带着一大群小弟,伴着《友情岁月》的BGM登场,在诉说“在我的BGM里你不可能战胜我!
”
大佬B拽着文松的头发叫嚣:“别叫我大佬B ,叫我B哥”。
影片以一种酷似铜锣湾约架的开场白咚咚响起。
文松弱弱的说一句:“头发是有尊严的给点面子,别薅我头发,留点面子”。
后来又他的一句:“我们是在拍电影”让人恍惚觉得是走错了片场,又被拉回了现实。
就知道这不是一部普通的黑帮电影。
而片中的导演为了完成拍摄,要求全剧组陪宇哥“假戏真做”,全程上演“戏中戏”。
探姐jio得,宇哥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么多迷妹的小心心,除了角色设定加持之外,还在于他在这部影片中“可吊炸天,可嘻哈”的精分气质,恩,真的蛮有趣。
(手动脸红)
来品品我们宇哥的气场。
出场的那一刻,探姐就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了!
十级彩虹屁瞬间安排上了,一身的腱子肉,白色跨栏背心都掩不住宇哥浑身上下散发出那股子浓郁的港风气质……
吴镇宇真是好帅一男的!
活了二十年头一回有想当大哥女人的念头!
如果你以为失忆后的宇哥只是简单穿越到古惑仔时代,变身十恶不赦的大佬靓坤,那可就图样图森破了。
失忆前的宇哥,超耐撕 毕竟探姐已经hin久没有看到温柔大叔了~怪有新鲜感的。
经过在娱乐圈的摸爬滚打,和聚光灯的诱惑,小片场泡太久的宇哥终于内心萌生了“我不想演了”的想法。
内心OS不断:“除了黑帮片,我什么都没演过”。
不过这二十年如一日的铜锣湾扛把子,想转型比咸鱼翻身还难!
就在宇哥百般纠结时,乔彬一语命中宇哥: “我们拍的是黑帮父子情,爸爸父亲才是你真正的身份!
”
几分钟后费曼骑着“儿童车”来接被陷害坐牢8年的宇哥出狱。
作为父亲他感动的是痛哭流涕,大鼻涕狂甩,却遭到了费曼的强烈嫌弃。
记忆中的父子相见应该是温情,严肃的气氛。
按照剧本的安排宇哥会和儿子打拼,夺回自己一切。
现实中宇哥与费曼“父子互坑”,宇哥在一场恶作剧中失忆。
片场完全变了另外一种画风——
导演甚至让编剧改剧本,拍一部“黑帮小坏蛋”……What? 导演,老太太不服就服你。
更amazing的是宇哥失忆醒来以为自己是老大坤哥,还坚信费曼是自己的儿子。
编剧将此处描绘的无比沙雕而真实,也是整部影片我觉得最生动的地方。
想象一下,现实中,一位良民摇身变成大佬,还收获了一群小弟,之后他会做什么?
那大概是和地痞流氓干一样的事?
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们的宇哥并没有黑化,“开舞厅、开麻将馆、代客停车、收保护费”,盗亦有道,才是新时代黑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这显然不是《转型团伙》的终点,宇哥的全剧组人员誓将黑色幽默发挥到底。
费曼因为坤哥救了自己,由开始的厌恶转变为依赖。
越往下看,我愈发察觉到了小霸王费曼内心的柔软处。
他渴望感受父爱,慢慢的假戏真做,把宇哥当成了自己的亲爸。
一个假戏真做的功夫,费曼和宇哥就一笑泯恩仇了。
他不要宇哥做黑帮,要让爸爸做个好人,可以每天为自己煮餐蛋面,讲睡前故事。
是谁说黑社会里只有打打杀杀?
看《转型团伙》把父子情也拍得别有一番滋味嘛。
所谓“黑帮父子情”无非就是“江湖很乱,生活很苦,但至少还有最亲爱的人陪我一起度过”。
片中父子俩比赛谁先吃完餐蛋面的一幕温馨的像家庭片。
no no no,当冷面宇哥对小孩子温柔起来,真想在线魂穿宇哥!
明明混社会很多年,还是会因为儿子的“善意的谎言”,心中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费曼会以“为宇哥赚钱”为由搪塞他,为什么自己会出现在电视广告上。
宇哥也会哄骗费曼自己放弃了开麻将馆,实际上是开了家“双面餐厅”到了晚上就自动翻牌为麻将馆。
这意味着刚消除隔阂的父子双方又各个隐藏了小心思,这些预埋的父子冲突让剧情有了多重反转。
另一方面,爱搞事情的导演文松灵魂发问:“要是每天煮面吃面冲突在哪?
”于是他准备送戏上门。
但没想到的是拍摄时剧组意外卷入一桩真抢劫案中,于此同时宇哥被通知作品获奖,还被唤醒了回忆,这真是让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啊。
可以说,从宇哥失忆到恢复记忆,《转型团伙》的“不走寻常路”一直不断升级。
更出其不意的是我们的费曼小可爱被掳走了。
正所谓演戏要演全套的,剧组全程拍摄宇哥营救“儿子”的过程。
宇哥为了假意要出钻石的下落,将枪对准了自己人,一瞄一个准。
估计是宇哥失忆期间没少看电视剧,这种举一反三“以万变应万变”的操作简直令人害怕,就连抢匪都看得目瞪口呆。
当然啦,抢匪被成功制服,宇哥也完成了他的“转型”,实现了影帝梦。
吴镇宇在即将奔六的时候自导自演了一部喜剧电影,这个被称为“眼神分分钟杀死你全家”的黑帮专业户,竟然颠覆了恶人的形象去演一个“过气明星”。
他贡献了出道以来性格反差最大的一场戏。
而对于观众笑点的拿捏简直是手到擒来。
放眼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像《转型团伙》这种反套路的黑帮片的确少见,是黑色幽默,但是是真暴力,严肃的黑帮题材,在电影中通过恶搞的手段,被展现为一场荒诞的大型拍摄现场,并区别与传统香港黑帮电影。
而在大银幕上给自己留了一个重要的“父亲”角色,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坏人专业户”,在人物塑造上还有N多可能。
吴镇宇先生以前塑造过恨过令人记忆犹新的反派角色,他总会为这些角色注入邪魅的独特气质。
这部《转型团伙》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关于古惑仔的,大家可以在其中一饱眼福,看看吴镇宇是如何神还原古惑仔形象的。
意外的是,乔杉和一群东北演员加盟《转型团伙》。
乔杉的喜剧能力值得肯定,但是演技并没有特别优秀,其他以二人转表演、小品表演为主要工作的演员的演技也有待提高。
但虽然这是一部喜剧,却没有很好的喜剧效果,最后更是拍成了一部《古惑仔》外传,电影结尾也稍微有点强行煽情。
刚刚过去的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无双》成为最大赢家,当晚摘获七项大奖。
其次是《红海行动》,拿下了三个奖项。
本届的金像奖提名由于“竞争影片太弱”在开始就被不断质疑,而这一局面侧面突显了近年香港电影在本土市场的衰退。
当大多数纯港片已不符合现实需求时,港片的当务之急便是“北上转型”。
港味的多元文化,“反黑帮”类型片是香港电影内地化浪潮的典范提起近期香港本土市场的逆袭之作,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由吴镇宇主演的那部《逆流大叔》。
该片在上映首周末票房四天收入138万港元。
从商业价值上讲是成功的,可堪称港片本土化的上乘之作。
如今能感受到的是,“港味”已不再是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娱乐狂欢,也不单纯是古惑仔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
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做了多层面的渗浸改造。
时隔8个月,吴镇宇自导自演的电影《转型团伙》与大家见面了。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反黑帮”的喜剧电影。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大量“枪战、杀手、鲜血、兄弟、墨镜、音乐”等黑帮电影惯用的元素,并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再现了《古惑仔》的黑帮套路。
在保留了传统港式风格的基础上,杂糅了不同地域的文化。
本片比较突出的是港式人文风情与东北特色方言的融合。
片中吴镇宇、吴志雄领头的“香港团伙”与乔杉带头,文松、衣云鹤等北方喜剧人组成的“东北团伙”相互对峙时,画风顿时从过往正经严肃的帮派斗争变成了南北两地的“神仙打架”,虽然有打打杀杀却让人忍俊不禁。
对于本土化的再现,和反形式的表现手法让南北风格有了良好的融合。
这本质上是一种对“港味”内容、形式多元化的包容和探索。
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电影结构来讲,《转型团伙》这部“反黑帮”类型电影都有别于传统香港黑帮电影。
作为一部典型的“戏中戏”电影。
片中的导演(文松饰)和制片人(乔彬饰)致力于拍摄一部向《教父》致敬的电影,宇哥(吴镇宇饰)被忽悠进了一个不靠谱的剧组演“古惑仔”,在拍摄过程中陷入了一场黑帮纷争,导演为完成拍摄,要求全剧组陪宇哥“假戏真做”。
因此影片被描绘为一场荒诞的大型拍摄现场。
在以黑帮大佬为视角,展现黑帮精神的精髓之余,还通过宇哥的娱乐圈背景,拍戏日常,和父子情层面加强烘托影片的“黑色幽默”的气质,达到“反黑帮”之核心目的。
这是导演对黑帮文化天马行空的大胆表达。
“反类型”黑帮电影,是香港文化对现实的追问吴镇宇是一个不想被贴标签的人,他一直在挑战自己。
从黑色犯罪片《9413》里精神错乱,狂躁抑郁的警察。
到校园搞笑片《自从他来了》中的怪咖江老师以及武侠片《追影》中背负国仇家恨的叶赫长,对于题材的选择导演在手法上独出心裁。
而本次《转型团伙》中他颠覆反派形象,出演了“过气影星”宇哥,又因戏结缘与儿子费曼上演了一段“黑帮父子情”。
为了表达“港味”的“地方感”营造。
影片在选角、取景上都进行了重新的塑造,但依旧保留了香港黑帮题材的经典。
片中我们所熟悉的球场、大排档和旺角街头都悉数出现。
更符合港片长久以往的“热血”基调,让那些关于英雄、打斗、兄弟的情怀都体现在剧情中。
同时影片采用隐喻式的叙事手法来探讨“流量之痛”这个社会话题。
片中流量童星费曼演戏滥用替身,把片场搞的像巴厘岛度假,与前辈对戏态度恶劣。
而“过气影帝”宇哥神经兮兮,沉浸在自己表演世界里的状态里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或写实或魔幻的方式,展示着影视圈的生存面貌。
片中拍摄“黑帮父子情”这段戏,费曼骑着“儿童车”来接出狱的宇哥回家,宇哥感动到痛哭流涕却遭到了费曼的强烈嫌弃。
借此故事契机,用喜剧片这样一个叙事外壳表现影视圈问题——“流量霸屏,戏骨不再”。
现实的创伤参与香港精神与身份的重建,同样驱动着香港电影的历史进程。
该片虽然没有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让人满怀期待的是,“港味”还在,香港文化对现实的追问正在渗透和演绎,并不断警醒着电影人。
港片的自我救赎,和吴镇宇的求生欲20世纪70-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犹记当年,香港影坛群星璀璨,你方唱罢我登场。
时至今日,奈何浮生一片草,香港电影沉寂多年。
2018年首轮上映的香港电影一共53部,与2017年持平。
虽然市场整体上映的电影总数上升,票房总数在逐年增长,但香港电影总票房却在逐年降低,本土化的占有率在不断下滑,甚至是五年来最低。
总体票房收入也仍然依赖内地市场。
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的艰难求生,香港人北上也在不断的挣扎和适应。
简单的类型移植和元素借鉴渗入国内电影体系的方法已失效。
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在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中初见成效,也标志了“港式主旋律”在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刻板和公式化。
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是《无双》这部香港内地合拍电影。
它尽管是一个现代的故事,但“港味”十足,尤其是经典港式警匪片的节奏风格,主人公对过去的重构和历史的追寻,都值得北上的“港片”借鉴。
归其所有,想在“港味”上表现一种新的类型,需要找到本土化的落脚点,方能彰显独特的生命力。
《转型团伙》体现的“港味”的重点在于它延续了老港片的情怀与回忆杀,在追求复杂故事叙事和搞笑无厘头的惯常做法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及类型桥段。
能够看到的是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黑色幽默”。
另人惊艳的还有“坏人专业户”吴镇宇的反差表演。
而“过气影星吴镇宇在电影里和儿子抢市场”天然就构成了笑料,恰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胃口。
这种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及类型手段,能让观众在追寻香港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余温。
片名里带“转型”,可将其视为某种期许:不光是香港电影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平衡,也是吴镇宇对自己的一种突破。
喜剧是最难拍的片种之一,要想拍的有趣不尬,且在黑帮题材上拍出喜剧的效果,更具挑战性。
在片中重大的社会事件被喜剧解构,与滑稽的犯罪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溢出尽情宣泄的情感愉悦机制和反形式的表现手法,“港味“的本土化风格溢于言表。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与其说这是一部黑帮文艺片,我会更愿意把它叫做内地产的香港电影。
这更加坚定了吴镇宇对本土影像生命的自我救赎,同时也是对“港片”北上转型的深入思考。
我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因为便宜和乔杉。。
最近看电影的成本真是越来越高了,已经有很多电影只能选择在我家的投影仪播放了。。。。
那么这电影坑吗?
坑。。。
虽然便宜,但仍然觉得不值票价,我觉得也就一星半,但是豆瓣评分好像不能打半星,算了为了乔杉撩撩分吧,虽然不知道乔杉演了个啥。
哎。。。
吴镇宇叔叔,您不要晒儿子了,他真的演不出来,这孩子不在角色里,全程旁白对话生带情节,虽然作为孩子不能要求这么多,但这是拍电影啊大佬。。
得有责任心啊,换个孩子不是不可以吧。
虽然是真的父子,但在父子情的表达上缺少技巧,一直反复说我们父子情深,这就很low了,同类型的优质处理如《九龙冰室》(推荐),追逐理想的感情太弱化,莫名其妙的为了理想撕逼,莫名其妙的为了理想疯狂,都是因为没有把“导演”对理想追求的渴望点到位,最终显得人物单薄,甚至不可理喻,同为喜剧并被喷的很惨的《缝纫机乐队》和《煎饼侠》在这种情感的表现上都比这强得多。
整部片子剪辑,节奏都很混乱,没有重点,应该放慢节奏,渲染情感推动剧情的一带而过,反之则喋喋不休妄图制造喜剧效果,喜剧片中非要带着严肃,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吴君如执导的《妖铃铃》,不知道是不是香港老演员的通病,总是不甘于做喜剧,总要致敬些什么,对自己的人生做些回忆。。。。
然而可能存在南北差异,他们的搞笑我总是get不到笑点,最后就像是四不像,有点搞笑,有点热血,有点深情,有点情怀,其实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古惑仔歌曲和靓坤这些八零后回忆的致敬,然而我对《古惑仔》没什么情怀。。。。。
话说回来,这也算是吴镇宇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的一部电影吧,故事创意还是好的,制作的太差了。。。。。
采访吴镇宇的时间很晚。
被不同记者轮番轰炸了八九个小时,他的疲惫感如同香港大街上越下越急的豪雨,瓢泼得避无可避。
饶是如此,他依旧愿意强撑着破漏的雨伞,还往你头上遮挡一二。
他一如地搞笑,笑里藏了一种毫不圆滑的世故。
他也一如地认真,真中收了一份绝无应付的诚恳。
他的豪情有一丝悲凉,他的清醒又有一种傲骨。
他真挚到毫无遮拦,让人心生一种夹带崇敬的保护欲,想要在早已衰朽的江湖上,为他肝胆一回。
他说,“不要计那么多成就”。
他又说,“我们可以自制一些很开心的人生”。
他在签名旁画了两个包子,资深粉的印证,每个包子都笑得灿烂。
“人家没黑你,你首先自黑。
”吴镇宇在《转型团伙》里演一个明星,过气也就算了,角色还非要叫吴镇宇。
“自嘲嘛。
人家没黑你,你首先自黑。
”自黑起来的吴镇宇,是不留余地的。
他评论自己的喜剧天赋,不过是“比没天分的有天分一些”。
有人说他“有烂片,无烂角”,他就说,“我每部电影都好烂的。
”事实上,单说喜剧表演,从他早期的《卡拉屋企》(1991)、《难兄难弟》(1997)就能让人笑到当下。
而从《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枪火》(1999)、《无间道2》(2003)一直到《逆流大叔》(2018),好电影他也不知拍了多少。
他的不留余地,其实无意中另辟天地。
在自嘲背后,能把人撑起来的,还是演员最基本却也最珍贵的修为。
“其实拍电影的时候也不知道有没有观众,但不管烂不烂,自己都要享受、尊重表演”。
他举了个例子,要像《梅兰芳》(2008)里的十三燕(王学圻饰)那样,上了台,哪怕一个观众都没有,也要尽力唱得技惊四座。
这次陪他一同站在台上的,还有儿子费曼。
换作其他人,兴许这噱头要被拿来粉饰,再大做文章。
毕竟这几年里,费曼只在吴镇宇主演的《脱皮爸爸》(2016)里露过面,而在当年热度很高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2014)里,他们也是热度很高的一对。
结果一问2016年拍摄的《转型团伙》是不是趁热打铁,吴镇宇先笑一轮,“那时候啊?
本来也没有什么热了”。
不是“要拍一部他(费曼)喜欢的电影”,是要拍“观众喜欢的电影”。
管你会否幻想这是父亲送给儿子的一份礼物。
要问哪场对手戏让他享受或感动,吴镇宇会说,“没有哦”,因为“剧情需要多于我们的生活写照”,费曼同样是被要求做回电影里的角色。
管你是否把戏中的假父子幻想成戏外的真父子。
终归不是所谓的“专业童星”,吴镇宇直说费曼不具备那种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的技能,而这个新手以为电影如同综艺,以为摄影机会追着他跑,以为任何表情都能让别人开心,玩性上身,“就让他更不适应这个电影拍摄方法”。
能这样说的,除了吴镇宇也没几个了。
其实童星在他看来,拍电影就是工作,也只能是工作,未必留得下多少美好回忆。
再说,他也很清楚在片场上,童星会被如何对待。
吴镇宇太懂父爱的斤两与用度了。
对费曼的爱与保护,从来不是把他小心翼翼地搁置在童话的堡垒里,彻底屏蔽现实的芒刺。
当年录制《爸爸去哪儿》,费曼很不熟练地穿鞋子,他就在一旁漫不经心地看,不着急帮忙,也不觉得有必要帮忙。
有人说费曼跟旁人互动不多,他也只是淡然指出不是“不会和人沟通”,只是“不愿和人沟通”。
“因为我也是这样,所以我理解。
”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吴镇宇的嬉皮笑脸实在是种很风霜的豁达。
吃过的亏与苦,藏在细细的纹路里,平静时不大明显,但一笑,就咧成了表情的景深。
拍电影有些桥段无法通过,有些补拍无法实现,词不达意也好,孤掌难鸣也罢,总信奉求人不如求己的吴镇宇把遗憾看得云淡风轻。
很多话,当真不用说得太明白。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倪永孝这句经典台词,吴镇宇嘴角带笑地念了两遍。
但凡能有多点主动权的,就亲力亲为,比如《京城81号》(2014)、《逆流大叔》和《转型团伙》。
至于其他电影,吴镇宇笑说,“难道有人找你拍片,你不拍吗?
”当年拍戏,警匪片连着拍了几部,反派连着演了几回。
即便在同一个类型中反复出演,他也无所谓。
但妙就妙在,再重复的角色,每次演都有微妙的差异,再烂的剧本,也都有高光的飚戏时刻。
非要说不想拍的电影,只能是“不给钱的电影”,所以被问到拍电影什么时候感觉最幸福,他的答案是“收钱的时候”,被问到希望观众从哪个角色开始认识吴镇宇,他就会讲,“没关系的,买票就好”。
很少演员能“市井”得如此诚挚与可爱。
但笑话表层下的清透与踏实,熟悉他的人,都能轻易解读。
以前他拍戏,《9413》(1998)的垃圾工厂、《自从他来了》(2000)的教育体制等等,都是反思的基点。
《转型团伙》里,电影行业长年累月的轻浮、势利、不公,资本与创作之间的对峙和妥协,全都能找到注脚。
在喜剧里放入现实的佐料,吴镇宇形容电影这“炒杂锦”才能有中心思想,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讲故事的动力。
不过,以前说得太直接,方法错了。
“电影应该是娱乐了观众,让他自己回去想。
”又或者,就纯粹是让大家放松一下,“你没理由让观众那么辛苦地去理解你要做什么,又不是写影评”。
但能不经意地,恰巧在心中点着一些火花,那也很好。
泡在娱乐圈这么些年来,有些故事,也就不只是故事。
投资方觉得电影市场萎缩了,有些好剧本被搁置,资金被撤走,某些电影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又或者,因为发行公司不发行,有些电影基本上没有面世的机会。
他很痛心,可也没有足够扭转局面的话语权与财力。
只好笑一句,“可能要等吴镇宇再红一些才行”。
“创新才是最好玩的一件事。
”《转型团伙》主角的“过气”,往大的说,是一个时代过去了,往小的说,则是一个电影片种式微了。
吴镇宇笑说,“我怎么还拍得了‘古惑仔’呢?
”把忠肝义胆印到无数人青春记忆里的《古惑仔》系列早就结束了。
可一听吴镇宇家珍般地数球场、麻将馆与桑拿浴室,数爆樽、晒马与旺角枪战,恍惚间,消失的光阴就重新在风里聚拢,耳边满是嚷嚷的人声,以及刀棍划过栏杆的轰鸣。
《黄金兄弟》(2018)是郑伊健、陈小春们对那段岁月的集中怀恋。
而他在更早的时间节点上,拖回任达华,让《转型团伙》里的吴镇宇,再演了一回《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那个飞扬跋扈的靓坤。
就当是一个珍而重之的道别,向时代,向片种,也向那些纹身一样常相随的角色。
对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来说,哪怕没有亲身参与种种电影事件,但见证过那样的光景,也都是梦中人了。
他们想让演员重现如今只能在电脑上看到的风华,有些凭栏不放手的意思,可千帆已过,自己也忽地看山不是山了。
可不想醒,也要有醒的一天。
很多人还没开始认识港片,就已经要去“缅怀”,崭新的电影国度里又找不到想要的北。
问吴镇宇,他很朗然地笑几声,“不怀念,有什么好怀念呢?
这个好像不是我的性格”。
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投资者觉得世道不济的那些年,吴镇宇会看到许多新的表达方式、电影种类惊喜出现。
《无间道》(2002)被誉为救市之作,大获成功,才有了塑造出倪永孝这一经典形象的《无间道2》。
又比如《旺角揸Fit人》(1996)、《枪火》、《爆裂刑警》(1999)、《朱丽叶与梁山伯》(2000),哪一部不叫人耳目一新?
只不过,“都是‘俱往矣’,还是要再生产一些东西出来才行”,吴镇宇强调,“创新才是最好玩的一件事。
”最近《卡拉屋企》被翻出来重播,吴镇宇回忆起这部充满狂欢精神的TVB长剧。
一会儿回到《水浒传》,一会儿又会面对镜头说话,“我想这些在当时都挺有趣的”。
再后来,他跟黄子华、张达明大玩栋笃笑(源自西方,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推出了《须根Show》(1998)和《须根ShowⅡ》(2000)。
在光鲜被置顶的都市,以拉渣胡子大行反思与揶揄之能事,这也是他心心念念的一个创新。
2019年是他眼里“转型的一年”,“最好玩的一年”。
要拍到没人看才停的孙悟空不是谁都有机会去演,但更不是谁都要演,每部电影的票房都是猜不到的,传奇在随时随地创造。
这真是个让人振奋、愉悦的电影时代。
前段时间他想拍一部励志的运动电影,正巧碰上有了剧本却还没找到主演的香港新导演陈咏燊,坐下来聊对了嘴,不计片酬地加盟了纯港片《逆流大叔》,是给自己一些新碰撞与新活力,也是给接力的电影人铺路。
《转型团伙》也是他创新的方向,在这部电影里,吴镇宇尝试跟乔杉、文松、衣云鹤合作,“展开一些不一样的友谊”。
他们都是看港产片长大的,表演上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刻意融合。
电影也不是所谓的合拍片,有语言上的分别,却没有笑点上的差异。
吴镇宇形容,就抖包袱来逗乐。
谈到故事的走向,他眼里都是光。
“就是想表达得很有吴镇宇性格,疯癫到观众不会在意你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武器……哈哈,我就是想要这样,从头癫到尾。
”不知道这样的小格局电影,能否成为观众对口的良药,但至少,被工作体制牵引的演员,从中找到了主动的兴味。
以前他有过一个公交车的譬喻。
很多人有私家车,有更快的交通工具,但你没有人脉,就只能等候公交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入站,不知道是否风雨交加,更不知道能否挤上去,但有机会上车了,就能驶向终点站。
这么多年了,吴镇宇依然等候抵达目的地。
到时就可以证明,“一路以来吴镇宇说话和做人的态度都这么不妥协,是对的。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我一口气看完了,笑点很多啊,我们就是喜欢费曼的真实,喜欢东北那一群喜剧演员,坤哥也很努力,第一次的尝试还是很好的,比那些刻意的青春电影强,最后的飙车啊都挺刺激的,半假半真半假。
其实我想吴镇宇拍电影也不是为了卖票房啊,能有部作品就不会遗憾,而且我的角度,还是喜欢看到费曼的,他就是独特,永远做他自己
电影开场还蛮有当年《古惑仔》的气势的,看得出有致敬的成分。
港片这几年确实不景气,好的作品越来越少,也是唏嘘。
从剧情来看,有创新的成分,情节切换略显生硬,有些地方转折很突然,比如黑社会大哥的突然洗白。
一个好电影,首先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最根本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连故事剧本都不过关的电影都可以上映,也造成了现在烂片成堆的现象。
从表演来看,宇哥果然无冕之王,虽然没有金像奖最佳男猪脚加持,但表演层次分明,演技炉火纯青。
一杆配角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看到大保健就想笑,承包大量笑点。
虽然很残忍,但真的想说,费曼没有童星潜质,表演痕迹过重,几乎就是强行尬戏,非常生硬。
总之,片子是有点烂,但是光看宇哥的表演,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电影《转型团伙》喜剧元素丰富,剑走偏锋轻松上阵。
影片利用戏中戏的故事外壳,在台词和形式上都狂甩喜剧包袱,“笑果”优秀。
电影导演兼主演吴镇宇素以“香港大佬”形象被观众喜爱,此番撞上诙谐幽默自带笑点的“东北谐星”乔杉,令人期待二人之间的奇妙“喜剧”反应。
影片讲述了吴镇宇饰演的“过气影帝”在风云变幻之下发生的一场闹剧,故事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暗含着关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转型团伙》,片子胜在港味,全部香港取景、粤语、致敬。
让我难忘:电影人不容易,费曼临上场才吃饭,吴镇宇回答问题超级认真,敬业,乔杉家人都来了,母亲想看儿子也是匆匆一面,可惜没近距离看见吴镇宇,希望以后有机会。
支持,港片。
有收获,希望大家不要被评分所困扰,喜欢港片的一定别错过。
故事情节还是很值得去看一看的,多关注电影本身,你会发现其实挺好看的,
一星给宇哥 一星给情怀 一星给创意 看电影 演电影 最后呢是什么 玩世不恭
全是消费古惑仔粉丝的情怀。对不起。这样剧情粗制滥造各种不合理的“产品”,真的不好意思打二星。
好
文松饰导演,导演是吴镇宇,吴镇宇饰坤哥真有意思…
很好看啊,为什么分这么低。要当搞笑片看啊,而且,片尾曲,真好听!!
挺好看的呢
这不是亲爹吴镇宇给儿子费曼挣奶粉钱 是给孙子的奶粉钱都预定了。另外费曼小时候看着还挺可爱,现在属于残了。星二代没半点星味。
过气影帝宇哥(吴镇宇饰)与当红童星费曼(费曼饰)因一场拍摄意外而陷入黑帮纷争的故事。失忆的宇哥意外“入戏”,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社团大哥,为了赚钱照顾儿子决定重出江湖,殊不知时代已经改变,引发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更上演了险象环生的黑帮纷争……
其实莫名觉得还是挺好笑的
吴镇宇的演技和道具场景剧本脱节到我看的时候反复怀疑是不是在故意讽刺什么……费曼的演技太差了全程背课文。坤哥就是靓坤吧2333这个僵硬的卖情怀我还是吃了……像是一个长达九十分钟的八九十年代港片的大彩蛋,对我来说作为喜剧基本合格。
虽然有点尬,但真不是烂片
感觉真的跟纪录片似的 真的是过气明星啊 唉 宇哥还是接点好片吧
。。。
靓坤很无奈,预算有限,编剧能力有限,演员能力有限,既想讽刺当下影视圈和流量明星的无耻和下作,又想顺便帮助费曼逐步进入演艺圈,怎奈何各方面大家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导致全片这么多熟悉的港片老面孔依然撑不起来,这部充满全程尬演的电影,真心的无奈!
奇说说实话,后面的转折还算自然,可是整体这电影也太烂了,各方面提不起来的烂,没想到都有人向大鹏致敬了,偷拍这个梗乔杉衣云鹤都是第二回演了,不累么?片子实在无话可说,我了解每个演员都想去做导演,但是还是还不如好好当演员吧坤哥,竟然还拍了一场追车戏,可是咱就不能给演员的发套做得更自然一点么,别让我看出来大大的黑边。
吴镇宇是欠了高利贷?还是炒股破产了?这么缺钱?没给金像奖?自暴自弃?金像奖主委会求你们给他个奖杯吧,再不给,他怕是要去日本拍A片了
老港片情怀和东北二人转撕扯到精神分裂。看得出吴镇宇有点怀旧,自嘲“过气”,铜锣湾晒马,邹凯光、任达华、吴志雄甚至Pauline姐的登场,还有对影视圈和煤老板的精心嘲讽,都有其用心,我甚至觉得他是想在今日的香港再拍一次黑帮片。可惜工业制作水准是灾难级的,费曼演技等于零,真的没有任何化学反应。
尿!!!
真爱粉的最高境界就是明知是烂片,也回回不落的买票去看。嗯,是我看过之后觉得还好,作为东北人很能get到笑点,全场哈哈哈哈,但全都一笑而过啥也没记住见到老吴本人啦,开森~
我觉得还是蛮好玩的品子 虽然有点无厘头